第45章 北京疑似過於城市化了
「就在朕眼皮子底下,就在父皇移葬天壽山的這個關鍵時候,還能發生大案,還有不法賊人膽敢窩在城內……」
朱翊鈞故意發作,裝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模樣,「平日無人戒嚴搜查,這些賊人豈不是更加囂張?京里這幾司都是怎麼辦事的!」
朱希孝沒想到馬屁沒拍好,反而引得小皇帝震怒。
他連忙放下茶杯,跪伏請罪。
朱翊鈞並沒有怪罪他的意思,讓他起來後,心裡陷入思考。
京中還有這麼多的惡賊,兵馬司、巡捕營等治安力量,要趁機大改!
這是一個長期工作,朱翊鈞決定先將明時坊的工作做到底,進行全面搜查,看看還有沒有漏掉的賊子。
反正都已經封路搜查,驚動了全城。
為此自己頂著巨大的政治和輿論壓力,還從乾清宮的帳里掏了一筆私房錢,總不能只查幾個小毛賊吧?
朱翊鈞換上溫和的語氣,道:「朱卿莫慌,你立有大功,朕重重有賞。」
他決定賞給朱希孝五十兩、錦緞一匹,規格在此時算是較高的。
特意給朱希孝重賞,因為朱翊鈞有意拉攏勛貴團體,千金買馬骨。
更何況他執掌錦衣衛,位置特殊,本來就算不上馬骨,值得重視。
負責輔助的王臻、孫一正等人,賞賜減半。
現場一線抓住了賊人的官兵,每人十兩,各升一級。
至於在外圍負責看守、封路、查問等雜務官兵的賞賜自不用提,將在行動結束後,按例照發。
朱翊鈞準備到時候派多人監督發放,以免有人連這筆賞銀都給貪了。
在朱希孝謝恩後,朱翊鈞又問道:「朕問你。今天封路,明時坊內的百姓們無法外出,其中的飲水、菜蔬、糞污等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朱希孝額頭見汗,他只想著趕緊抓到賊人,沒在意過當地的居民。
反正明時坊處居住的,大多是平頭百姓。
一些坊內居住的低品京官,在見到官軍的陣仗後,知道是小皇帝親自下的命令。他們沒敢吵鬧強闖關卡,正好趁著這個機會回家休息去了。
這種有官身的,官兵們自然會給個面子,關照一二,其他平民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見朱希孝這個樣子,朱翊鈞立刻明白過來。
他只是為了完成小皇帝交代任務,沒有在意過普通人的生活。
朱翊鈞輕嘆口氣,自己身為皇帝,都能想到拿出一筆銀子,在事後安撫百姓。
可是朱希孝卻不明白這個道理。
「你是錦衣衛的,是天子親衛。外面的老百姓看不到朕,只能看到你們,你們在外面就是代表朕的臉面。你們傷害百姓,就是朕傷害百姓。百姓如果有怨氣,皆在朕的身上。你們愛護百姓,就是朕在愛護……
這次朕不怪你,但是朕要你記住,以後做事的時候,不是單單完成朕的吩咐,就夠了。
叫孫一正他們過來。」
朱希孝聽後慚愧不安,連連請罪。
心中忍不住想到,小皇帝的賞賜拿的真燙手,自己以後做事,要更加謹慎才行。
這次,朱翊鈞不再理他,讓他好好反省反省,過了一陣,才給予寬恕。
順天府尹孫一正等人來的很慢,向朱翊鈞說明原因後,他反而十分高興。
原來孫一正素來有愛民的好名聲,早就考慮到了相關問題。
晚上照例有宵禁,所以真正對坊內百姓造成影響的,只有這半天的時間。
但是在這之前,誰也不知道多久才能抓住盜匪,沒有小皇帝的命令,沒人敢撤掉封路的官軍。
所以孫一正早就做好了相關安排,他在抓捕了盜賊後,仍然帶著順天府的衙役,在坊內安撫百姓,以免有人趁機鬧事生亂。
至於朱翊鈞關心的民生問題,孫一正也做出了回答。
坊內有上百口井,雖然大多是苦水井,但足以保障平民的使用。
少數想要購買「井窩子」甜水的,都沒敢造次,自己忍一忍,就過去了。
而菜蔬、糞污等問題,他做主,調撥專人負責檢查運送。
所以雖然影響了一些人的外出,官兵對周世臣的周邊鄰居進行了粗暴搜查,但是對於坊內大多數人來說,實際影響並不大。
朱翊鈞聽得很高興,有心將孫一正的行為立為榜樣。
他思考一陣,看向張居正:「先生,京師要地,至關重要。順天府尹如果只是一個侍郎銜,似乎低了一些。」
張居正明白朱翊鈞的意思,小皇帝嫌侍郎還不夠,有意給孫一正提到尚書銜!
名義上,尚書就是國家最高級別的官員,不能輕授。
好在這只是虛銜,而且過去有許多舊例。
孫一正任事累功多年,現在進行加封,不算逾越。
孫一正領旨謝恩後,卻沒有滿足。
實際封路僅僅過去了半天,他已經發現了諸多危機。目前時間尚短,應當不會發生大事。但是時間久了,就會積累民怨,難免會惹出大亂子。
這次上殿,他正想向小皇帝請命,趕緊將官兵撤走。
不過他的請求被朱翊鈞拒絕。
他要藉機,好好清理一下京中治安。
目前只是搜查了周世臣的周邊鄰居,就發現了兩個通緝犯,如果把整個坊內全部清查一遍呢?
既然保障了坊內百姓的基礎民生,就可以放心大膽的讓官兵進行全面清查整理。
別說孫一正了,就連張居正都直言反對,勸朱翊鈞見好就收。
不過朱翊鈞在做出決定後,不會輕易改變。
他定下期限,給朱希孝五天時間,讓他在這段期間內,將坊內百姓進行全面的登記,將明時坊徹底清查一遍!
眾臣無奈,只好接受了旨意。
同時朱翊鈞還讓孫一正注意民生,御史黃家棟負責監督。以免有官軍在這段時間趁機勒索百姓,敗壞朝廷的臉面。
一旦被發現,決不輕饒!
朱希孝、孫一正等臣子離開文華殿,繼續主持後續的清查工作。
於此同時,朱翊鈞派人去刑部查看情況。
這邊真兇都已經抓住了,荷花、王奎被抓、甚至錯誤定刑的錯誤,也該有個說法。
小黃門飛奔而去,張居正趁機勸諫道:「陛下,明時坊因為出現了特殊大案,這次才封路查人。但是這種清查方式,調動多處官兵,影響數萬百姓,可一不可再二。臣望陛下三思,以後慎重行事……」
朱翊鈞點頭認可,他已經整理好了思路,要和張居正商討京師的治安整治問題。
負責京中治安的,有屬地管轄的順天府,洪武時設立的五城兵馬司,弘治時專職賊盜的巡捕營,還有皇權特許的東廠、錦衣衛。
京營雖然是理論上京城最強武裝力量,但是實際上其中的底層將士,大多被太監、勛貴和將官們拉去當免費長工,種地造房子了。
真實戰力堪憂不說,而且身份比較敏感,除非是遇上也先、俺答前來劫掠的大事,輕易不會大規模調動。
剩下這五家互相制衡,沒有維護好京中治安,反倒是藉此互相推諉責任。
讓人難以追責,結果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好在,這一次的大案讓五城兵馬司碰上了。
朱翊鈞打算借著這個機會,從兵馬司入手,改造京中治安機構。
整理一番語言,朱翊鈞看向張居正,開口道:
「先生,朕之前學習宋史,發現神宗時的東京汴梁,同樣治安混亂。那熙河開邊的名臣王韶,在過節陪孩子看花燈的時候,不慎走失,孩子被人拐賣。按照史書上講,王韶之子計謀過人,不但成功脫身,還智計做下標記,讓人抓獲了這幫人販子。
朕讀完這個故事後,只覺得心驚膽寒。像這般聰慧的孩童,一共才幾個?連大臣之子都會被拐賣,又有多少平民家的孩子再也見不到父母?」
張居正、馬自強等人,早有了孩子,對此能夠感同身受。聯想到京中治安,一時語塞。
「朕問先生,為什麼會這樣?堂堂京城,天子首善之地,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污垢?」
張居正思索道:「陛下,京城中的混亂,只是表象,真實原因是在吏治上。宋神宗時,國家衰落,朝政混亂,吏治昏昏,沉疴已久。所以才會導致下面的人不用心辦事,面對奸邪,不但不清除,反而沆瀣一氣,最終釀成大禍!」
張居正直指吏治,意圖藉此進一步對大明的官吏,進行整治!
這正是他一直在推進的工作,吏治混亂,再好的政策,也施行不下去。
這一次,如果兵馬司的張國維不是為了擺脫責任,栽贓陷害,如果刑部並不急於定案,或許單純依靠京師本身的治安力量,都能抓到真兇。
「先生所言不錯,不過朕覺得,吏治並不是唯一原因。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京師的人口太多,還沿用兵馬司、巡捕營這些老辦法,或許並不足以應對。」
朱翊鈞看向桌案上的一張紙,上面寫滿了各種數字。發生荷花案後,他讓人從順天府等處要來了帳冊,了解當前官方掌握的「京城理論常駐人口」。
按照隆慶時做出的這份統計,北京內城有八萬五千餘戶,南城接近五萬戶。算上京營、皇城太監等雜七雜八的人口,全城至少超過了八十萬人。
如果再加上一些潛在的隱戶,超過百萬,也不是沒有可能。
京師能夠匯聚這麼多的人,令人自豪,感慨國家之強盛。同時代的其他國家,可沒有這種城建、轉運物資的能力。
只有一個超級大國,才供養得起這麼一座龐大的都市。
但是百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不可能一片祥和安寧。
在天眼系統普及以前,飛車黨之類的頑疾,同樣困擾著後世。
除了治安,如此眾多的人口,同樣是龐大的負擔。
後世為了降低京師人口,還發布了「疏解首都職能」,「千年大計」,「進京證」之類的策略。
對於目前的京師來說,其中一些決策,確實有一定的可取之處。
無奈之下,朱翊鈞決定學習後人的智慧,擇其善者而從之。
至少要想辦法,將一部分人口,疏解到周邊。
他皺眉道:「朕聽說唐時長安、宋時汴梁,人口都有百萬之巨,與當下京師相當,因此同樣鬧出了許多亂子。
這麼多的人,全部聚集在京內,著實難管,不知道本朝有沒有相關的先例?」
張居正一時沒想起來,倒是日講官于慎行對這方面有著更深入的涉獵。
他回答道:「陛下,自永樂時,京中人口已然擁擠不堪,所以成祖爺就做出過決定,讓一部分外地從軍者返回原籍,給與安置返鄉的盤纏。還有一部分外遷到京畿衛所,戍邊屯居,如今京外許多營、堡、衛,都是當年留下的。
弘治時,人口再度聚集,開始遣散城內遊民,整治關廂。」
「何為關廂?」
「城門外附近兩三里,有許多附郭居住的平民,他們靠近城門,靠著京城做生意,過日子,房屋連接成片,被稱為關廂。弘治時,將許多住在關廂的平民遷到百里之外,給與一定的補償。
嘉靖時決定修建京師外城,也就是如今的南城。南城小巷七扭八歪,不像內城一般,如同棋盤,橫平豎直,就是因為當時關廂居民搭建房屋的時候,沒有規劃,延續至今。」
果然,很多事情是古人早就做過的。
有前人例子在,朱翊鈞心裡的底氣更足了一些。
他看向于慎行,眼神中充滿了讚賞。
「博聞強識!」
朱翊鈞揮筆而就,將自己親筆寫下的這四個大字,贈給于慎行。
皇帝御筆,意義非同一般。
殿內馬自強等其他日講官,心裡十分羨慕。
眾人為小皇帝講讀經義,隨侍左右,這就代表他們身處「皇帝的夾袋」,遲早會被重用。
然而重用也有區別,同樣都是為裕王講過課的臣子,高拱、張居正掌握大權,殷士儋、陳以勤等人,只能黯然離場。
于慎行相對年輕,又得到了皇帝的看重,未來不可限量。
當下,朱翊鈞就給于慎行一個新任務:「如今京師人口太多,魚龍混雜。朕有心整治,學習祖宗制定的方略,於卿對此既然有頗多了解,便回去查閱詳細檔案,整理成冊,供朕參考。」
于慎行欣然領命,離開文華殿。
張居正開始認真思考,該如何降低當下京師的人口壓力。
朱翊鈞故意發作,裝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模樣,「平日無人戒嚴搜查,這些賊人豈不是更加囂張?京里這幾司都是怎麼辦事的!」
朱希孝沒想到馬屁沒拍好,反而引得小皇帝震怒。
他連忙放下茶杯,跪伏請罪。
朱翊鈞並沒有怪罪他的意思,讓他起來後,心裡陷入思考。
京中還有這麼多的惡賊,兵馬司、巡捕營等治安力量,要趁機大改!
這是一個長期工作,朱翊鈞決定先將明時坊的工作做到底,進行全面搜查,看看還有沒有漏掉的賊子。
反正都已經封路搜查,驚動了全城。
為此自己頂著巨大的政治和輿論壓力,還從乾清宮的帳里掏了一筆私房錢,總不能只查幾個小毛賊吧?
朱翊鈞換上溫和的語氣,道:「朱卿莫慌,你立有大功,朕重重有賞。」
他決定賞給朱希孝五十兩、錦緞一匹,規格在此時算是較高的。
特意給朱希孝重賞,因為朱翊鈞有意拉攏勛貴團體,千金買馬骨。
更何況他執掌錦衣衛,位置特殊,本來就算不上馬骨,值得重視。
負責輔助的王臻、孫一正等人,賞賜減半。
現場一線抓住了賊人的官兵,每人十兩,各升一級。
至於在外圍負責看守、封路、查問等雜務官兵的賞賜自不用提,將在行動結束後,按例照發。
朱翊鈞準備到時候派多人監督發放,以免有人連這筆賞銀都給貪了。
在朱希孝謝恩後,朱翊鈞又問道:「朕問你。今天封路,明時坊內的百姓們無法外出,其中的飲水、菜蔬、糞污等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朱希孝額頭見汗,他只想著趕緊抓到賊人,沒在意過當地的居民。
反正明時坊處居住的,大多是平頭百姓。
一些坊內居住的低品京官,在見到官軍的陣仗後,知道是小皇帝親自下的命令。他們沒敢吵鬧強闖關卡,正好趁著這個機會回家休息去了。
這種有官身的,官兵們自然會給個面子,關照一二,其他平民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見朱希孝這個樣子,朱翊鈞立刻明白過來。
他只是為了完成小皇帝交代任務,沒有在意過普通人的生活。
朱翊鈞輕嘆口氣,自己身為皇帝,都能想到拿出一筆銀子,在事後安撫百姓。
可是朱希孝卻不明白這個道理。
「你是錦衣衛的,是天子親衛。外面的老百姓看不到朕,只能看到你們,你們在外面就是代表朕的臉面。你們傷害百姓,就是朕傷害百姓。百姓如果有怨氣,皆在朕的身上。你們愛護百姓,就是朕在愛護……
這次朕不怪你,但是朕要你記住,以後做事的時候,不是單單完成朕的吩咐,就夠了。
叫孫一正他們過來。」
朱希孝聽後慚愧不安,連連請罪。
心中忍不住想到,小皇帝的賞賜拿的真燙手,自己以後做事,要更加謹慎才行。
這次,朱翊鈞不再理他,讓他好好反省反省,過了一陣,才給予寬恕。
順天府尹孫一正等人來的很慢,向朱翊鈞說明原因後,他反而十分高興。
原來孫一正素來有愛民的好名聲,早就考慮到了相關問題。
晚上照例有宵禁,所以真正對坊內百姓造成影響的,只有這半天的時間。
但是在這之前,誰也不知道多久才能抓住盜匪,沒有小皇帝的命令,沒人敢撤掉封路的官軍。
所以孫一正早就做好了相關安排,他在抓捕了盜賊後,仍然帶著順天府的衙役,在坊內安撫百姓,以免有人趁機鬧事生亂。
至於朱翊鈞關心的民生問題,孫一正也做出了回答。
坊內有上百口井,雖然大多是苦水井,但足以保障平民的使用。
少數想要購買「井窩子」甜水的,都沒敢造次,自己忍一忍,就過去了。
而菜蔬、糞污等問題,他做主,調撥專人負責檢查運送。
所以雖然影響了一些人的外出,官兵對周世臣的周邊鄰居進行了粗暴搜查,但是對於坊內大多數人來說,實際影響並不大。
朱翊鈞聽得很高興,有心將孫一正的行為立為榜樣。
他思考一陣,看向張居正:「先生,京師要地,至關重要。順天府尹如果只是一個侍郎銜,似乎低了一些。」
張居正明白朱翊鈞的意思,小皇帝嫌侍郎還不夠,有意給孫一正提到尚書銜!
名義上,尚書就是國家最高級別的官員,不能輕授。
好在這只是虛銜,而且過去有許多舊例。
孫一正任事累功多年,現在進行加封,不算逾越。
孫一正領旨謝恩後,卻沒有滿足。
實際封路僅僅過去了半天,他已經發現了諸多危機。目前時間尚短,應當不會發生大事。但是時間久了,就會積累民怨,難免會惹出大亂子。
這次上殿,他正想向小皇帝請命,趕緊將官兵撤走。
不過他的請求被朱翊鈞拒絕。
他要藉機,好好清理一下京中治安。
目前只是搜查了周世臣的周邊鄰居,就發現了兩個通緝犯,如果把整個坊內全部清查一遍呢?
既然保障了坊內百姓的基礎民生,就可以放心大膽的讓官兵進行全面清查整理。
別說孫一正了,就連張居正都直言反對,勸朱翊鈞見好就收。
不過朱翊鈞在做出決定後,不會輕易改變。
他定下期限,給朱希孝五天時間,讓他在這段期間內,將坊內百姓進行全面的登記,將明時坊徹底清查一遍!
眾臣無奈,只好接受了旨意。
同時朱翊鈞還讓孫一正注意民生,御史黃家棟負責監督。以免有官軍在這段時間趁機勒索百姓,敗壞朝廷的臉面。
一旦被發現,決不輕饒!
朱希孝、孫一正等臣子離開文華殿,繼續主持後續的清查工作。
於此同時,朱翊鈞派人去刑部查看情況。
這邊真兇都已經抓住了,荷花、王奎被抓、甚至錯誤定刑的錯誤,也該有個說法。
小黃門飛奔而去,張居正趁機勸諫道:「陛下,明時坊因為出現了特殊大案,這次才封路查人。但是這種清查方式,調動多處官兵,影響數萬百姓,可一不可再二。臣望陛下三思,以後慎重行事……」
朱翊鈞點頭認可,他已經整理好了思路,要和張居正商討京師的治安整治問題。
負責京中治安的,有屬地管轄的順天府,洪武時設立的五城兵馬司,弘治時專職賊盜的巡捕營,還有皇權特許的東廠、錦衣衛。
京營雖然是理論上京城最強武裝力量,但是實際上其中的底層將士,大多被太監、勛貴和將官們拉去當免費長工,種地造房子了。
真實戰力堪憂不說,而且身份比較敏感,除非是遇上也先、俺答前來劫掠的大事,輕易不會大規模調動。
剩下這五家互相制衡,沒有維護好京中治安,反倒是藉此互相推諉責任。
讓人難以追責,結果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好在,這一次的大案讓五城兵馬司碰上了。
朱翊鈞打算借著這個機會,從兵馬司入手,改造京中治安機構。
整理一番語言,朱翊鈞看向張居正,開口道:
「先生,朕之前學習宋史,發現神宗時的東京汴梁,同樣治安混亂。那熙河開邊的名臣王韶,在過節陪孩子看花燈的時候,不慎走失,孩子被人拐賣。按照史書上講,王韶之子計謀過人,不但成功脫身,還智計做下標記,讓人抓獲了這幫人販子。
朕讀完這個故事後,只覺得心驚膽寒。像這般聰慧的孩童,一共才幾個?連大臣之子都會被拐賣,又有多少平民家的孩子再也見不到父母?」
張居正、馬自強等人,早有了孩子,對此能夠感同身受。聯想到京中治安,一時語塞。
「朕問先生,為什麼會這樣?堂堂京城,天子首善之地,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污垢?」
張居正思索道:「陛下,京城中的混亂,只是表象,真實原因是在吏治上。宋神宗時,國家衰落,朝政混亂,吏治昏昏,沉疴已久。所以才會導致下面的人不用心辦事,面對奸邪,不但不清除,反而沆瀣一氣,最終釀成大禍!」
張居正直指吏治,意圖藉此進一步對大明的官吏,進行整治!
這正是他一直在推進的工作,吏治混亂,再好的政策,也施行不下去。
這一次,如果兵馬司的張國維不是為了擺脫責任,栽贓陷害,如果刑部並不急於定案,或許單純依靠京師本身的治安力量,都能抓到真兇。
「先生所言不錯,不過朕覺得,吏治並不是唯一原因。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京師的人口太多,還沿用兵馬司、巡捕營這些老辦法,或許並不足以應對。」
朱翊鈞看向桌案上的一張紙,上面寫滿了各種數字。發生荷花案後,他讓人從順天府等處要來了帳冊,了解當前官方掌握的「京城理論常駐人口」。
按照隆慶時做出的這份統計,北京內城有八萬五千餘戶,南城接近五萬戶。算上京營、皇城太監等雜七雜八的人口,全城至少超過了八十萬人。
如果再加上一些潛在的隱戶,超過百萬,也不是沒有可能。
京師能夠匯聚這麼多的人,令人自豪,感慨國家之強盛。同時代的其他國家,可沒有這種城建、轉運物資的能力。
只有一個超級大國,才供養得起這麼一座龐大的都市。
但是百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不可能一片祥和安寧。
在天眼系統普及以前,飛車黨之類的頑疾,同樣困擾著後世。
除了治安,如此眾多的人口,同樣是龐大的負擔。
後世為了降低京師人口,還發布了「疏解首都職能」,「千年大計」,「進京證」之類的策略。
對於目前的京師來說,其中一些決策,確實有一定的可取之處。
無奈之下,朱翊鈞決定學習後人的智慧,擇其善者而從之。
至少要想辦法,將一部分人口,疏解到周邊。
他皺眉道:「朕聽說唐時長安、宋時汴梁,人口都有百萬之巨,與當下京師相當,因此同樣鬧出了許多亂子。
這麼多的人,全部聚集在京內,著實難管,不知道本朝有沒有相關的先例?」
張居正一時沒想起來,倒是日講官于慎行對這方面有著更深入的涉獵。
他回答道:「陛下,自永樂時,京中人口已然擁擠不堪,所以成祖爺就做出過決定,讓一部分外地從軍者返回原籍,給與安置返鄉的盤纏。還有一部分外遷到京畿衛所,戍邊屯居,如今京外許多營、堡、衛,都是當年留下的。
弘治時,人口再度聚集,開始遣散城內遊民,整治關廂。」
「何為關廂?」
「城門外附近兩三里,有許多附郭居住的平民,他們靠近城門,靠著京城做生意,過日子,房屋連接成片,被稱為關廂。弘治時,將許多住在關廂的平民遷到百里之外,給與一定的補償。
嘉靖時決定修建京師外城,也就是如今的南城。南城小巷七扭八歪,不像內城一般,如同棋盤,橫平豎直,就是因為當時關廂居民搭建房屋的時候,沒有規劃,延續至今。」
果然,很多事情是古人早就做過的。
有前人例子在,朱翊鈞心裡的底氣更足了一些。
他看向于慎行,眼神中充滿了讚賞。
「博聞強識!」
朱翊鈞揮筆而就,將自己親筆寫下的這四個大字,贈給于慎行。
皇帝御筆,意義非同一般。
殿內馬自強等其他日講官,心裡十分羨慕。
眾人為小皇帝講讀經義,隨侍左右,這就代表他們身處「皇帝的夾袋」,遲早會被重用。
然而重用也有區別,同樣都是為裕王講過課的臣子,高拱、張居正掌握大權,殷士儋、陳以勤等人,只能黯然離場。
于慎行相對年輕,又得到了皇帝的看重,未來不可限量。
當下,朱翊鈞就給于慎行一個新任務:「如今京師人口太多,魚龍混雜。朕有心整治,學習祖宗制定的方略,於卿對此既然有頗多了解,便回去查閱詳細檔案,整理成冊,供朕參考。」
于慎行欣然領命,離開文華殿。
張居正開始認真思考,該如何降低當下京師的人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