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爺爺的學生時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十三、小學生中的「老頭子「

  一九四九年,湖南解放了。太爺爺當上了白地市煤礦的第一任工會主席。從此,爺爺一家的生活,慢慢地好起來。

  解放了,爺爺該上學讀書了。

  剛解放,沒有學校,是解放軍派出的工作隊,在離爺爺家一里多路的五坊頭,利用一家地主的祠堂,改成了一所學校。

  學校的課桌,是用祠堂的大匾額做成的。把掛在祠堂柱子上的小牌匾,做成了橙子,湊成了一間教室。

  老師,他們輪流上課,教該子們認字、唱歌。

  過了大半年,工作隊走了,派來一位老師,還發了新的課本。學生人數也增加了。

  爺爺讀書、寫字、唱歌,都很認真,原來工作隊的解放軍和後派來的老師們,都特別喜歡他。爺爺也特別尊重老師,喜歡上學,從來不遲到、不曠課。

  冬天,下著大雪,冷得要命,好多孩子怕冷,要在家烤火、取暖,都不去上學了。爺爺卻穿著一件又長又大的舊棉襖,每天準時到校上課。

  那件棉襖,是別人家的孩子死了,留下的。當地人信迷信,以為把死孩子的衣服,送給一個『命硬的』、健康的孩子穿上,他家以後生的孩子就不會死了。家裡實在窮,太奶奶也顧不得那麼多,有穿就不錯了。只是棉襖太長、太大,爺爺穿上,象個老頭,於是,一群孩子追著爺爺叫:「老頭子!老頭子!」

  爺爺笑著說:「老頭子就老頭子,學習好就行。」當時,學校的那位老師聽了,非常感動,他拍著爺爺的肩膀說:「好孩子,有出息!」

  當時的小學,分初級小學和高級小學。讀完初小,要到區政府所在地,參加統一升學考試。當年五坊頭初級小學,十七人參加升學考試,只錄取了爺爺一人。爺爺成了白地市高級小學的學生了。

  十四、爺爺不忘周拯校長

  白地市高級小學,離爺爺家有八里多路,小孩來回十六里,要走三個小時。

  每天,天剛亮,爺爺起床,到河裡挑水,順便洗把臉。太奶奶起來,給爺爺做點吃的,同時用灶灰煨個紅薯,給爺爺當中飯。爺爺背上書包,帶上煨好的紅薯,立馬上學。趕到學校,還不到八點鐘,從來沒有遲到過。

  中午,別的孩子都回家吃中飯、午休。爺爺則獨自一人,坐在教室里,吃早上帶來的紅薯,讀上午學過的功課,做作業。

  下午放學,急忙回家,幫著帶妹妹和出生不久的弟弟,太奶奶在灶頭做飯,爺爺在灶下燒火。

  一個學期下來,爺爺的學習成級很好,引起了學校的重視。

  當時學校的校長叫周拯。許多同學把『拯』讀成了繁體字的極。爺爺告訴他們:校長的『拯』,是共產黨拯救全人類的『拯』。同學們都佩服爺爺懂得多。

  就是這位周拯校長,發現了爺爺。他叫來爺爺的班主任雷老師。雷老師告訴校長:「這個學生叫賀南生,他家在老白地香花塘,離學校有八里多地,太遠了。所以,中午不能回家,他在教室吃紅薯,看書、寫作業,成績特別好。」

  校長問:「他家裡情況怎麼樣?」

  雷老師回答說:「聽說他爸爸是白礦工會主席,工作忙,很少回家。他媽帶著他和一個妹妹、一個弟弟,妹妹好象有病。家裡生活不太好。」

  周校長聽了,嘆了口氣:「唉!雖說解放了,人們的生活還苦呀!」

  他想了想,告訴雷老師:「下個學期開始,學校騰出一間房子,找些木板,搭上床,讓遠道的孩子住到學校來,同老師們一起吃,學生家裡交點生活費,學生家庭困難的,學校想辦法貼一點,讓這些孩子安心學習。」

  祁東縣第一所寄宿制小學,就這樣誕生了。

  爺爺後來經常說:他碰到的貴人,周拯校長算一個,他拯救了一批又一批象爺爺這樣貧窮的孩子。真是個大好人。

  十五、男生的榜樣

  爺爺住進了學校,條件好了,學習更好了。

  爺爺的數學老師姓段,都叫他段老師。

  每次考試過後第一節課,段老師走上講台,往往會神情嚴肅地叫一聲:「男生起立!」

  於是,全班所有的男同學都站起來,站好,等著訓話。

  此時,段老師則轉而幽默地問:「你們都是男生嗎?」

  筆挺站立的男同學,你眼瞪我眼,莫名其妙地點著頭,小聲地回答:「是。」


  段老師則大聲地說:「錯!」

  全班男、女同學都感到很吃驚:怎麼錯了呀!?

  段老師接著說:「你們都是男生,為什麼每次考試只有一個南生考滿分呀!」說完,段老師笑了。全班同學都笑了。原來,賀南生又考了滿分了。

  可是,身為南生的爺爺,紅著瞼,低著頭,因為自己考了滿分,而讓全體男同學罰站,挺難為情的。

  後來,爺爺把『賀南生』改成『賀平』了,『平』即平凡、普通也。意思是我賀南生和大家一樣,沒有特別之處。

  從此,無論課餘、飯後,爺爺常拿著一根樹枝,在操場旁邊、在樹蔭底下,寫寫、畫畫,跟同學們一起,研究數學的難題。

  不久,爺爺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祁東一中。原名達孝中學。

  十六、家貧出孝子

  爺爺從小學到中學,成績一直很好。畢業時,老師和同學都勸爺爺考長沙第一中學,三年後,考北大或清華。

  無奈家境不好:大妹妹死了,小妹妹一直在生病,治病花了不少錢,還是夭折了;大弟弟還小,隨後又生了第二個弟弟、和第三個弟弟。太爺爺一人工作,要養一家六口。

  當時,煤礦實行按勞取酬:當工人,有井下津貼、加班費、夜班費、超產獎,糧食定量四十八斤;當幹部的,除基本工資,其它收入很少,糧食定量只有二十八斤。為增加點收入,尤其是為每月增加二十斤大米,太爺爺不當幹部,下放當了工人。

  由於解放前,一直在井下工作,太爺爺患有矽肺病、肺氣腫等多種疾病,重回礦井挖煤,身體越來越差了。弟弟們都小,身為長子,理應為父母分憂。

  經反覆思考,爺爺和他的好朋友曹先柏,決定報考長城地質專科學校,學岩礦鑑定。

  當年,這所學校是核工業部創辦的一所重點學校,校長正師級。學制,五年一貫,大學學歷,成績優異,還可保送去北大、清華深造。學校條件不錯,待遇也挺好。不用交任何費用,中秋節發月餅,端午節還發棕子。還有獎學金。

  通過嚴格的政治審查後,爺爺和他的好朋友,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

  在校期間,爺爺各科成績優秀,口試、筆試全部滿分。在班級,先擔任學習委員、後任班長。

  為了讓太爺爺的身體好起來,課餘和星期天,還常常與好友曹先柏一起,到附近的基建工地挑紅磚,搞運輸,勤工儉學。掙點錢,到省城的大藥店買藥帶回家,給太爺爺治病。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家裡的鄰居和親戚,都夸爺爺是個大孝子。

  十七、爺爺上房滅火眾鄰居交口稱讚

  爺爺早年的鄰居,絕大多數是太爺爺當工會主席時,從白地市煤礦帶到馬田煤礦來的。他們都是太爺爺共患難的兄弟。抗戰時期,他們同太爺爺一道,拆掉湘桂鐵路的鐵軌,給周圍的農民打制農具;毀掉鐵路路基,把枕木送給農民當柴燒。他們親如兄弟。

  解放後,他們響應黨的號召,來到新建的馬田煤礦創業:他們自已動手,砍毛竹,割茅草,不花國家一分錢,在山坡上,搭起了一排排的茅草房安家。

  鄰居們看著爺爺長大,對爺爺十分疼愛。爺爺考入長城地校,聽說是中央辦的重點學校,他們對爺爺更加器重,希望煤礦工人的下一代,能出個人才。他們一致同意『打會』湊錢,為爺爺上學做準備。

  馬田煤礦,地處永興、耒陽之間,周圍連綿數十里,廣種油茶樹。每年冬未春初,油茶花盛開,白茫茫一片。清早,趁著露水未乾,孩子們都會爭先恐後爬到山上,撥一根茅草,掐掉兩頭,做成一根吸管,插入茶花的花蕊中,吸食那又香又甜的花蜜。

  秋天,農民收摘茶籽,往往早熟的茶果已經炸裂,茶籽散落在樹下的草叢中,農民看不到;還有那晚熟的茶果,農民沒有摘。等農民摘過後,礦山的大人、小孩,會上山撿茶籽。把撿來的茶籽曬乾、搗粹,放進鐵鍋,用水煮沸,用火煎熬,茶油便從茶籽中滲出來,浮到水面上,撈超來,便是可食用的茶油。

  茶油特別香,有榨茶油的地方,周圍數百米,都能聞到茶油特殊的芳香。

  有一年暑假,爺爺在家,突然,下邊一排茅屋起火了!原來,是那一排一位姓蘇的老爺爺,在熬茶油的時候,一不小心,油鍋起火了。

  火苗躥到房上,引燃了房頂的茅草。正值夏未秋初之際,天乾物燥,茅草的屋頂、竹編的內牆,很快燃燒起來,非常猛烈。

  周圍好幾排茅屋的人,都嚇壞了。擔心這周圍的茅屋,都會燒光。以前其它工區發生過類似的災難。於是,人們爭先恐後,從家裡往外搬東西。


  與爺爺住在同排房子的一位姓謝的老人,在往外搬一口木箱時,摔了一跤,正好被一根茶樹樹杈刺中了心臟,不幸去世了。他的兒子、兒媳放聲痛哭。

  爺爺聞聲出來一看,嚇了一跳,蘇家火光沖天,連在一起的四家人家,全冒煙著火了。但發現沒有風,他馬上想到,有救了。急忙回到屋內,叫太奶奶照顧好生病的太爺爺,叫大弟弟看住兩個小弟弟,不要亂跑。

  爺爺提著一桶水,迅速地爬上房頂,大聲地喊著:「大叔!大伯!不要往外搬東西了!趕快提水到房頂上來,發現飛來的火苗,立即掐滅,往冒煙的地方多澆點水。現在沒有風,大火燒不過來的!」

  爺爺一邊喊,一邊捕掐飛濺來的火苗。

  大家一聽、一看,有道理。立馬放下手中的東西,提著水桶,爬上房來,見冒煙的地方,馬上澆水,見火星飛來,立即掐滅。

  其它幾排茅屋的男人,也全都提水桶上了房,澆火苗,掐火星,婦女、小孩,在房下送水。

  大約一個多小時,蘇家,以及連在一起的四家人家,全都燒光了。可是,蘇家上、下、左、右的好幾排茅屋,二十多戶人家,卻安然無恙。

  礦里的消防大隊趕來了,感到非常奇怪:蘇家起火,周圍幾排茅屋,靠得這麼近,竟然留下來了?!實在是奇蹟!

  鄰居們紛紛豎起大姆指說:「這都是賀家老大的功勞,是他,第一個叫我們提著水桶上房,及時澆滅火苗,掐死飛來的火花,才保住了房子。」

  爺爺擔心房頂上留下余火,撿查了兩遍,最後一個下來。他滿頭大汗,一身煙塵。聽鄰居們誇他,爺爺笑著說:「是伯伯叔叔們的功勞,及時提水上了房;也是老天爺的功勞,當時沒有風。」

  消防大隊隊長,姓蔣,他雙手豎起大姆指,高興地對爺爺說:「謝謝你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寶貴的經驗。不愧是在省城大學堂讀書的高材生,是個人才!」

  從那以後,周圍鄰居和馬田煤礦礦部的人,對爺爺更是刮目相看了。

  十八、太爺爺去世

  一九六一年,老伯姓生活十分困難。太爺爺久病醫治無效,在地區醫院去世。臨終前交代爺爺三件事:母親不要改嫁,弟弟不能送人,要好好讀書。

  當年,爺爺剛結束中專學業,轉入大學專科學習,不到十九歲。下面的三個弟弟,大弟弟不到十歲,二弟不到五歲,剛滿兩歲的小弟弟,因一直營養不良,還不會說話,不會走路。太奶奶一直沒有工作。

  爺爺飽含著淚水,眾鄰居自動組織起來,自已掏錢買火車票趕往地區醫院。爺爺和太奶奶,還有表叔,同八位鄰居們一道,抬著一口沉重的、鋼筋水泥做成的棺材,爬上醫院後面的山坡,安葬了太爺爺。

  太爺爺的墓地,是爺爺利用地質知識挑選的,坐北朝南,左右通風,旁邊有兩棵並排的梧桐樹。

  站在梧桐樹下,望著山腳下的小溪,清清的流水,嘩嘩地響著,好象在為太爺爺哭泣;小溪兩旁,開滿了白色的野菊花,陣陣微風吹來,野菊花有節奏地不停擺動著,也似乎在為太爺爺送別。

  爺爺心想:如相信風水,此地的風水應該不錯。

  爺爺長跪在太爺爺的墳前,連嗑了九個頭;在眾人的摻扶下,站起來,又深深地彎腰鞠了九個躬;高舉緊握著拳頭的雙手,暗暗發誓:他會久久地記住太爺爺的囑託,永遠愛自己的歷盡磨難的母親,永遠愛自已年幼無知的弟弟。

  爺爺請太爺爺放心,請太爺爺安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