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苦難的童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三歲討飯被狗咬

  爺爺一九四二年出生,第二年又得了個弟弟。

  當年,太爺爺是譚家山煤礦的工人,在共產黨人王首道領尋下,參加抗日戰爭,破壞湘桂鐵路,阻止日軍南侵,無力顧家。太奶奶沒有辦法,為了活命,經常背著爺爺的弟弟,牽著手提討米籃子的爺爺,沿門乞討。

  爺爺三歲那年,隨太奶奶討飯,地主家的孩子競然放狗咬人。爺爺為了保護太奶奶和小弟弟,衝到前面,提著要飯的籃子,左抵右擋。

  無奈兩條惡狗,一條狗撲過來,咬住了爺爺要飯的籃子,一晃頭,叼走了;另一條狗,趁機撲上來,咬住了爺爺的膝蓋,鮮血直流。

  爺爺被狗咬傷,無錢醫治,傷口發炎、化膿。

  都說被狗咬傷的人,會得瘋狗病,會變狗咬人的。大人、小孩都不敢接近爺爺。

  太奶奶是毫無辦法了,只有偷偷地傷心流淚。後來聽一位好心人說,用香灰可以治傷口。

  那年天旱,人們紛紛燒香拜佛、求雨,土地廟香火極旺。於是,太奶奶帶爺爺到土地廟,用滾燙的香灰,捂住爺爺受傷的膝蓋,爺爺疼得眼淚直流。

  爺爺怕太奶奶傷心難過,接連好幾天,咬著牙,從來不哭不喊。

  過了好幾天,被狗咬傷的膝蓋,不再流膿,競然結痂了。

  又過了幾天,傷口周圍慢慢長出了粉紅色的嫩肉。

  周圍的人見到太奶奶就說,你兒子的命真硬,將來一定有出息。

  幾十年過去了,爺爺膝蓋上被狗咬傷的疤痕,依稀可見。

  二、爺爺的老家香花塘

  爺爺家住在香花塘村的東南面,村子正南面有一口水塘,占地十多畝。水塘周圍長滿了高筍。

  秋天到來,高筍長大了,撥出來,一根根,又白又胖,可以生吃,也可以炒著吃,味道鮮美。

  水塘深處,栽種著蓮藕。蓮藕繁殖很快,夏天過後,荷葉浮在水面上,遮蓋了大半個水塘。濃密的荷葉中,伸出一株株含苞待放的荷花,陸續開放。那翠綠的荷葉,襯托著紛紅的荷花,荷花倒映在水中。整個水塘綠綠的、紅紅的,散發出陣陣清香。香花塘因此而得名。

  一條小河,從香花塘的北面,繞著東南邊,向下流過。為防河水沖刷,一代又一代香花塘人,在小河的兩岸和稍寬敞的河灘上,栽種了不少的樹木,年復一年,一棵傍著一棵,高大而茂密。

  河岸河灘的樹林中,有許多小鳥,斑鳩最多,胖乎乎的,一隻足有一斤重,營養非常豐富。

  斑鳩常在樹的不高處築窩。還有喜雀。

  喜雀的窩,都築在高高的樹技上。至於白頭翁、麻雀、燕子則司空見慣。

  特別是小麻雀,屋前房後,在院子裡到處飛。有一次,爺爺端著碗,坐在門口吃飯,麻雀競然飛到了爺爺的碗邊,同爺爺掄食。氣得太奶奶拿著掃把,追著麻雀打,小麻雀卻吱吱、吱吱地叫著、跳著、飛著,不願離開。

  小麻雀實在太令人討厭了。後來,房前屋後、田間地頭,再也沒有麻雀的安身之處了。

  燕子是年年都有的。每到春天,成群成群的燕子飛來。

  爺爺家住的房子,正面朝南,每年都有燕子晗泥,在房檐上做窩、下蛋,然後孵出小燕子。

  燕子媽媽每天兩次飛來餵食。有時來晚了,小燕子們就會咭咭喳喳地叫喚著,擠到燕窩邊,等它們的媽媽歸來。

  有一天傍晚,燕子的媽媽沒有及時歸來,擠到燕窩邊的小燕子終於掉下兩隻,爺爺急忙上去抓。太奶奶立刻制止,說:「我來,千萬別把它們捏死了。」

  太奶奶搬來梯子,小心翼翼地把掉下來的小燕子,送進了燕窩。

  當地人把燕子奉作小神靈。太奶奶跟爺爺說:「燕子來我家屋檐築窩,它會給我們帶來財運的。」

  爺爺不信:「燕子年年來我家屋檐做窩,可是我們還是年年沒有飯吃呀!」

  太奶奶安慰爺爺:「今年不一樣,燕子媽媽一窩孵出這麼多小燕子,這還是第一次。我們家要行好運了。」

  哎!你別說,太奶奶說的真靈,當年爺爺被狗咬傷的膝蓋,用土地廟的香灰治好了;當年日本人也投降了。

  只是爺爺家,還是沒有飯吃。

  三、「龍」吞喜雀

  香花塘村子的北面,有一大塊空地,空地上長滿了毛竹,毛竹林外邊則是灌木叢,灌木叢中間有三棵既高又大的樟木樹,傳說有幾百年了。


  那樟木樹真大,幾個小孩手牽手,都圍不住。一年四季,樟木樹綠葉如茵。遠看香花塘村,只見綠色的樹葉,見不到房子。

  三棵大樟樹的每一棵頂上,都有三、四個喜雀窩。每當傍晚。喜雀歸巢。給小喜雀餵食。咭咭喳喳、咭咭喳喳,非常熱鬧。

  可是,天黑之後,所有會飛的小鳥會提前飛走,因為樟樹傍著水溝,水溝中常有蛇出沒,蛇會上樹,可喜歡吃小鳥了。

  高高樹尖上的鳥窩,蛇是夠不著的,於是,經驗老道的大蛇,往往爬到粗一點的樹杆上,目不轉睛的盯著鳥窩,一旦有小喜雀之類的掉下來,便成了它的口中之物了。

  不過也有另外,有一次,爺爺和幾個小朋友,來小竹林撿竹筍葉,搓繩子。

  突然,聽到鳥兒的慘叫。抬頭一看,都被嚇壞了,趕快往家裡跑:原來看到一條大蛇,爬在樹杆上,伸長著脖子,正在吞食一隻大喜雀。大喜雀的身子幾乎被蛇吞沒了,只留下脖子和頭部,正在拼命地嚎叫、掙扎。大蛇卻不慌不忙,將身子一縮,將剛剛回巢,淮備給小喜雀餵食的喜雀媽媽,吞進了肚裡。

  那條蛇真大,彎彎曲曲纏在一根樹杆上,身子比大人的腿肚子還粗,全身長著油菜花一樣的花紋。

  住在旁邊的二外婆,聞聲走出來,大聲說,「小孩子們快走開,不要驚動它,它不是蛇,是「龍「,一共有兩條。就是靠這兩條『龍』,保護著我們香花塘這十幾戶人家。沒有它們的保護,我們香花塘,早被每年小河的洪水沖沒了。」

  爺爺和他的小夥伴們聽了,將信將疑。

  本來,樟樹傍的竹坪,長著幾十根高低不一的毛竹。每當春天,竹根發芽,冒出竹筍,竹筍從破士到長成毛竹,只要十幾天,竹筍每長高一節,便會脫下一片竹筍葉,把竹筍葉撕成一條一條,搓成的繩子可結實了。

  從看到「龍吞喜雀」之後,小孩子們再也不敢去竹坪撿竹筍葉了。

  四、「龍」遭雷劈

  當年春天,天天下雨,天黑沉沉的。白天如同夜晚。

  有一天,雷聲大作,大雨傾盆。那雷聲,轟隆隆,轟隆隆,一陣比一陣響,一陣比一陣恐怖。閃電四起,火光沖天。

  突然,一道閃電直插院後的竹林,「叭「的一聲,炸開了。大家緊緊地悟住自己的雙耳,嚇壞了。

  隨著雷聲遠去,雨漸漸停了。家住樟樹旁邊的二外婆開門一看,放聲嚎叫大哭起來:「不得了啦!了不得呀!大禍要臨頭了!」

  其它人聞聲趕來,發現大樟樹被雷攔腰劈開了。

  樟樹的大樹杆是空的,裡面有兩條被雷電燒黑了的、血肉模蝴的死蛇。大人們說,這兩條蛇,每條至少有五、六十斤重,有一丈多長。

  原來蛇是導電的,因觸電而亡。爺爺他們當年只有五、六歲,還不懂。私下裡說,「是『龍』吞了喜雀,幹了壞事,才遭雷劈的,活該!」

  可是,香花塘的老老少少,大多數相信「二龍護院「的傳說,都擔心當年會發生大洪水。一些有錢人,立馬搬往外地。香花塘的老屋不能住了,香花塘要遭滅頂之災了。

  五、香花塘水災

  歲月艱難,怕什麼來什麼。

  這一年,春來得早,雨水不斷。小河上游的鐵塘橋,有一座天然形成的水庫,積滿了水,垮堤了。加上河的兩岸,儘是稻田,稻田的水,不停地往下排放,陡峭的河岸泥土,不停地垮塌,堵塞了訶道,河水猛漲。在雷劈二「龍」的第三天早上,天還沒亮,有人大喊:「漲水啦!漲大水啦!快起來呀!」

  聽到喊聲,爺爺和太奶奶趕緊下床。洪水己經沒過膝蓋,早進屋了,鞋子漂到了門口。

  太奶奶急了,不停地自言自語;「怎麼辦?怎麼辦呀?這可怎麼辦呀!」

  爺爺說:「我們上閣樓吧?」

  太奶奶回過神來說:「好!你趕快先上去,我幫妹妹穿好衣服就上來。」

  爺爺爬上閣樓,臨窗遠望,天己經亮了。只見窗外白茫茫一片,到處是水,到處是浪。河上的木橋不見了,只有小河兩岸倖存的樹木,還露著樹梢,在混濁的洪水中搖擺、掙扎。也只有憑這些斷斷續續的、搖晃著的樹技,才能勉強辨認出昔日河床河水的流向。

  河床中,一堆堆的木頭、竹子和各種雜物,排成一條巨龍,順流奔騰而下。

  突然中發現,一頭小豬和一頭小黃牛,爬在一堆木頭上漂著。小豬在拼命地嚎叫。


  一個浪頭打來,小黃牛被卷到了剛漂來的毛竹底下,不見了。小豬仔卻爬到了毛竹的上面,依然在嚎叫。看來,這頭豬仔比小黃牛幸運多了。

  不一會,河面上漂來大大小小的十幾頭死豬。一定是上遊人家的豬圈被洪水沖毀了。

  天己經大亮了,洪水退了。

  村子北面的大樟樹,雖然被雷劈斷了,但它的樹兜還在。盤根錯結的樹根,深深地扎在泥土中,保護著大院的地基,擋住了兇猛的洪水,避免了自北而來洪水的正面衝擊。香花塘得救了。

  只是,香花塘正南面的大水塘,被洪水衝來的泥沙填滿了,高筍、蓮藕都沒有了,當然,荷花也沒有了。有錢人說,香花塘名存實亡。他們只好把水塘改成稻田了。

  六、水災後的香花塘

  雷劈了大樟樹的主杆,留出了一大片天空。洪水過後,村子的北邊和東南面堆積著大量的淤泥。

  竹坪外的小毛竹,有了陽光,有了新的肥沃的淤泥,長得可茂盛了,密密麻麻的,從村頭北面,一直延伸到村子的東南面,連成了一大片。

  災後的春天,小竹根見雨就發芽,一兩天就長成小竹筍,鑽出地面,白白嫩嫩的、軟軟的。

  人們把竹筍拔出來,煮熟、搗爛,做成筍粑,既可當菜吃,又可當飯吃,曬乾後還便於保存。

  洪水過後,除了竹筍,小河兩岸到處都是金銀花。開花季節,金黃色的、銀白色的、一束束散開的小喇叭花,爭相怒放,交錯輝映。花的清香,更是深浸入睥。

  香花塘再次被香花包圍著。

  大人們把花摘下來,曬乾泡茶喝,還有人把曬乾的金銀花,送到城裡的中藥鋪換錢。

  小孩餓了,摘一把金銀花,放在嘴裡嚼一嚼,真能充飢。

  爺爺把摘來的金銀花交給太奶奶,洗乾淨,參點米,熬稀飯。

  小河兩岸,灌木叢中,還長著許多磨菇、地衣、野葫蔥。在當年,那都是非常好吃的寶貝。

  當時正值解放前夕,有人悄悄議論::香花塘,水塘被填了,沒有了,花兒卻更多了、更香了。此花雖彼花,香花塘要改朝換代了。

  七、爺爺留戀香花塘旁的小河

  香花塘旁的小河,從兩岸的樹叢中流過,又清又亮。清亮的河水,養育著香花塘世世代代十幾戶人家。

  河水中有大量的魚蝦,最多的一種魚,當地人叫浮拉子。它常常浮在水面,行動靈活而迅速,很難抓住,且剌多肉少,不招人喜歡。

  最招人喜歡的是鯽魚,特別是那種彎尾巴的鯽魚。它個頭短,肥大、肉厚、肉嫩,最適合坐月子的女人吃,既補身體,又發奶水。

  小孩子,最喜歡的是那種麻花魚。這種魚渾身透明,能看清它身軀里只有一根腸子,乾乾淨淨的,軟體而設有刺,可以生吃。

  螃蝦則到處可見。

  一種帶毛的螃蝦,常常爬到住在靠河邊的人家,躲在人家的水缸底下產卵。這種螃蝦挺凶,兩把大鉗子,會把人的手指夾出血來。但秋天的毛螃蝦肉多、蝦黃也多,大人們喜歡抓帶毛的螃蝦。小孩子則不敢抓。

  小孩子們最喜歡抓軟殼螃蝦。這種螃蝦剛剛長大,殼是軟的,大鉗子也沒有長硬,不會夾人的手,容易抓。最主要的,軟殼螃蝦可以生吃;連殼帶肉咬在嘴裡,脆脆的、甜甜的、稍有點鹹味,可好吃啦!

  大小蝦米,往往聚集在河道拐彎處的水草叢中。用舊的蚊帳布做個網兜,梆在一根竹杆上,往下一撈,一兜能撈大半碗,每次能撈好幾斤。把河蝦曬乾了,存起來,留著慢慢吃。餓了,把蝦米煮熟,也可當飯吃。

  那鲶魚、王八、烏龜則常在水深處上下翻騰、出沒,小孩子們是抓不著的。小孩子最喜歡抓螃蝦。

  爺爺四、五歲的時候,每到秋天,常沿著河岸觀察,尋找小洞眼。只要河岸下邊靠水處有洞,洞口光滑,就一定有螃蝦在洞中產卵。爺爺常拿一根樹技往洞中一捅,螃蝦就會傻乎乎的爬出來,立馬抓住它。有時候,一個下午,能抓十幾隻。當然,也經常失誤。

  有一次,爺爺發現一個螃蝦洞,洞口比平時見到的還大一點。爺爺用木棍往洞內捅了一下,沒有動靜,又接連捅了兩下,競然爬出來一條大水蛇,可把爺爺嚇壞了。從那以後,他再也不敢捅螃蝦洞了。

  每年的秋天,也是王八、烏龜產卵的季節。

  有一種小王八,又叫沙鱉,晚上常爬到沙灘上,鑽進細砂中,把自已埋起來產卵。產完卵之後,它會把頭伸出來一點點,露出兩個小鼻孔,在沙灘上睡覺。每當清晨,天微微亮,爺爺跟著他的小舅舅,沿著河灘,仔細觀察,一旦發現細砂中露出的沙鰲的小鼻孔,兩隻手從側面一撈,便可「砂中捉鱉「了。運氣好,一個早晨可捉十幾隻小沙蹩。


  小吵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早上吃一隻,一天都不覺得餓。

  八、爺爺摸魚溺水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中午過後,小河的水曬熱了,河裡的鯽魚、麻花魚、大蝦、泥鰍之類,便會藏到水中的大石頭裡面乘涼。

  輕輕地來到水中,用手沿著大石頭周圍摸去,只要發現魚兒進去的洞口,立即堵住,用另一隻手慢慢地移動石頭,受驚的鯽魚、麻花魚之類,便會從洞口中往外鑽,順手就可以抓住它。如果是麻花魚、大蝦,往往當場吃掉它。因為那年月,生活太苦,從來沒有吃過一餐飽飯,餓呀!

  有一次,一條大麻花魚設有抓住,從手指間逃走,往深水方向跑了。爺爺急壞了,往前一跑,魚設抓住,一閃身,掉進深水渦子裡了。

  水渦很深,踩不到底。水渦四周很陡,爺爺怎麼也爬不上來,只能在水渦中來回撲騰。

  眼看不行了,被下地干農活回家的鄰居香舅舅救起。

  香舅舅用鋤頭,把爺爺勾住,拉出水渦,拖到沙灘,側著臉,爬在沙堆上。曬燙了的河砂,溫熱著爺爺胃中的河水。突然,『哇』的一聲,河水從爺爺的口中、鼻中噴出來,吐了小半天,終於醒過來。醒來的第一句話:「香舅舅,請您不要跟我媽媽說,她會生氣、難過的。」

  香舅舅救爺爺的事,直到太奶奶八十大壽過生日時,香舅舅來祝壽,五十多年不見,爺爺沒有忘記他的救命之恩,給他封了個大紅包,談起往事,太奶奶才知道這件事。

  九、爺爺掏鳥窩受傷

  當年,爺爺家非常困難。太爺爺是煤礦工人,在地下黨的領導下,參加抗日鬥爭,經常不在家。太奶奶既當爹,又當媽,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爺爺討飯,被地主家的狗咬傷後不久,爺爺的第一個弟弟餓死了。過了兩年,爺爺有了個妹妹,還是因為設有吃的,小妹妹一直體弱多病。生活聽迫,太奶奶的脾氣非常暴燥。

  有一天傍晚,鳥兒回巢,河灘的樹林中熱鬧起來。爺爺發現一個鳥窩裡蹲著一隻大斑鳩,一動不動。爺爺想,一定是斑鳩在孵蛋,說不定窩裡還有小斑鳩呢。於是他一點一點地往樹上爬,終於找到了鳥窩。大斑鳩聞聲飛走了,鳥窩裡雖然沒有小鳥,但有五顆大鳥蛋。

  看到鳥蛋,爺爺非常興奮。他聽大人們說過,斑鳩吃了補身體,吃斑鳩蛋就更補了。他想,正好,妹妹在生病,沒有吃的,趕快把斑鳩蛋掏出來,送回家給妹妹吃。

  爺爺掏出鳥蛋,放進上衣的口袋裡。為了不壓破鳥蛋,爺爺不敢把身子貼著樹杆往下爬,一不留神,腳一滑,摔了下去。爺爺被摔昏了。

  天黑了,爺爺還沒有回家,太奶奶急得到處找。鄰居們也幫著找,小河邊,河水中,到處找不到。一個舅舅從外邊幹活回來,對太奶奶說:「我看見您兒子,躺在對岸河灘的樹下睡覺呢。」

  太奶奶來到河對岸的大樹下,看見爺爺躺著,還沒有醒來,又氣又急,不分清紅皂白,上前就是兩耳光。邊打邊罵:「你這個短命鬼,要睡覺,你回家睡,怎麼死在這裡睡,害得這麼多人到處找。」

  爺爺被打醒了,睜開疲倦的雙眼說:「我掏了五隻鳥蛋,給妹妹吃,別把鳥蛋打破了哦!」

  大家圍了過來,聽了爺爺的話,非常感動,拉開太奶奶,連忙扶起爺爺。發現爺爺的右手臂,被樹杈劃了一條長長的血口,左手不能動,脫臼了。

  爺爺的左手脫臼了,家裡窮,沒錢治。左手一直掉著,抬不起來,穿衣服都疼得要命,不敢吭聲。

  過了兩天,爺爺表叔的父親、爺爺叫他舅外公的老人知道了,連夜從他家趕過來,給爺爺噴酒、揉捏、推拿,把脫臼的手接起來了。

  從那以後,爺爺再也不敢爬樹;從那以後,太奶奶再也沒有打過爺爺。

  十、爺爺對弱者的同情

  爺爺清楚記得,也是一天的傍晚,太奶奶把僅剩的一點點米,加上大量的老菜葉、菜杆、菜根一起熬稀飯。菜根熬爛之後,添出來,分成幾碗,放在廚房外面的小桌子上涼著。

  不知什麼時候,來了個要飯的,端起一碗稀飯就喝。太奶奶急得忙從房裡跑出來,奪下碗,使勁打了他一下,生氣地大聲叫著說:「我們也就只剩下這麼一口吃的啦!你看不見,這稀飯裡面儘是菜葉、菜杆、菜根呀!你吃了,我們吃什麼呀!」太奶奶一邊說,一邊淚流直下。

  聽到太奶奶的哭叫聲,爺爺抱著正在生病的妹妹出來,看到太奶奶流淚,爺爺非常難過。

  只見那要飯的,瘦骨磷峋,蓬頭污面,站在小桌邊,渾身發抖,眼睛還死死地盯著那碗他沒有來得及喝完的稀飯。


  爺爺一手抱著妹妹,一手扶著太奶奶,哭著勸慰太奶奶說:「媽,別難過,別生氣啦,這個人也是餓得沒有辦法了。把他喝剩下的那點稀飯,讓他喝了吧。」

  太奶奶一聽,氣不打一處來,大聲吼道:「你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東西,你還敢教訓我啦!」揚起巴掌,要打爺爺。

  爺爺怕打到妹妹,急忙轉過身子。太奶奶卻早把高高揚起的手,放下了。她擦乾眼淚,接過爺爺抱著的妹妹,小聲說:「好,我聽你的。我也不會打你了。今天晚上你也別吃了,你那一碗沒有了。」

  那個要飯的也哭了,他連忙跪下來,給太奶奶和爺爺磕頭。爺爺把他扶起來,說:「快起來,你走吧。別怪我媽生氣、打了你。我們家實在太窮了,沒有辦法,幫不了你。」

  別看太奶奶因生活所迫,脾氣暴燥,但心地確非常善良。她把那剩下的小半碗稀飯,遞給了那要飯的,只見他兩口便把那剩下的小半碗、幾乎全是菜杆、菜根的稀飯喝光了,還不停地舔著碗,爺爺看得出來,其實,太奶奶內心也充滿了對弱者的同情,後侮不該打他。

  當天晚上,太奶奶把自己的那碗稀飯給了爺爺。爺爺怕太奶奶傷心,把稀飯分成了兩份,吃了小半碗,大半碗留給了太奶奶。爺爺知道,太爺爺經常不能在家,太奶奶挑著家庭重擔,實在太辛苦,太累了,太餓了!

  十一、爺爺為家庭分憂

  太奶奶火爆的脾氣改了,爺爺也更懂事了。

  每年冬天來臨前,村裡的人都要進山,砍柴、伐木,運回家,曬乾,準備冬天做飯、烤火用。

  爺爺家燒的柴火,都是太爺爺利用工余時間,在煤礦周圍的山裡砍的,曬乾以後,便抽空挑回家。爺爺家從來不愁沒有柴火燒。

  那一年,太爺爺在挖煤時,坑道冒頂,被石塊砸傷了腳,在家養傷。眼看家裡的柴火快燒完了,冬天來了,怎麼辦?

  於是,爺爺和幾個小朋友,清早起來,帶著一個煨熟的紅薯,準備當中飯。跟著村裡的大人們,走近二十里的山路,進山砍柴、伐木。

  砍柴有規定:小樹苗不能砍,硬木不能砍,果木不能砍,只能砍雜木、灌木。

  伐木也有許多講究:不能只砍一個地方的樹,要勻著砍伐,使留下的樹木疏密適宜,長得更快、更高、更大。而且只能砍油松。杉木是用來蓋房子的,是不能砍伐當柴燒的。

  砍柴、伐木,這麼多講究,小孩不懂,也幹不了。要動砍刀、斧頭,小孩那有那麼大的力氣,大人們也不放心。於是,吩咐小孩子們,帶上早準備好的口袋,去揀板栗子,去摘毛栗子。

  那時候,山上的野果遍山都是,板栗子、毛栗子熟了,也沒有人去摘。遠遠望去,高高的扳栗樹上,掛滿了毛絨絨的板栗球。

  板栗球看似毛絨絨的,其實是長滿了鋼針般扎人的刺,小孩子們是根本不敢去抓的。可是板栗孰了,板栗球會自動炸開,光溜溜的、又肥又大的板栗子掉到地上的雜草叢中,有些都快發芽了。孩子們一邊揀,一邊剝開來吃。板栗子吃生的,可比金銀花之類強多了,又粉、又甜、又脆,很快就吃飽了。帶來的紅薯,可以留到晚上吃了。

  孩子們吃飽了,口袋也裝滿了。於是提著口袋,把板栗子分給大人們。大人們吃板栗,也省了一頓中午飯。大家非常開心。

  中午過後,大人們把砍下的柴,和砍樹留下的樹枝、樹稍,存放到山上向陽的地方晾曬,曬乾了,變輕了,下次進山時再挑回家。砍伐的油松樹,可要當天扛回家,否則會被人偷走的。

  大人們把砍下的樹,擺放在一起,粗細長短不一,讓孩子們自已挑選,一人一棵。剩下的,大小搭配,大的兩棵,小的三棵,用滕條捆在一起,大人們扛。

  往往清早進山,中午過後很久,才能下山。剛砍下的樹,濕的,非常沉。一路走,一路歇,到家往往天黑了。

  當年,爺爺在孩子們中間,年齡最小,卻挑了棵比較大的樹。快到家時,肩被壓腫了。第一次扛樹,不會換肩,肩膀上的皮也被磨破了。人家早到家了,他還沒有回來。

  太爺爺不放心,柱著拐棍,扶著院牆,站在院子門口,焦急地等待著。

  總算看到爺爺那瘦弱的身影,扛著一棵松樹杆,朝家裡走來。太爺爺立刻扔掉拐棍,迎上前去,連忙接過松木。看到爺爺那壓腫了的肩膀,磨破了的皮膚,淚流不止。

  太爺爺告訴爺爺說:「孩子,你受苦了。也快苦到頭了,解放軍要來了,我們很快就要解放了!」

  十二、爺爺撿菸蒂


  爺爺常說,太爺爺意志特別堅強,是那種寧可流血不流淚的硬漢。在他的記憶中,太爺爺在他面前,只流過三次眼淚。上一次,是他三歲被狗咬傷的那一年。這是第三次。第二次是---

  那一年,太爺爺帶人,拆了湘桂鐵路白地市至楓石堰的一段鐵軌。喪心病狂的日本鬼子,到處抓人、殺人。爺爺的三舅舅,被日本人殺害了,丟在水塘里,浸泡了兩天兩夜,不讓收屍。太爺爺帶人,在漆黑的夜晚,趁日本鬼子不注意的時候,才把屍體撈上來埯埋。

  為躲避日本人的追殺,太爺爺離開礦山,回到家裡,躲避了好幾天。

  太爺爺的菸癮特別大,回家的第二天,沒有煙抽了,非賞難過。便把干蘿蔔菜葉、干樹葉,捏粹,裝在菸斗里,點燃,當菸絲抽。嗆得咳嗽不止。

  爺爺看到太爺爺咳嗽不止,非常心疼。急忙從屋裡的柜子里,拿來兩個駱駝牌香菸盒,遞給太爺爺,說:「爸爸,抽菸。」

  太爺爺一看,嚇了一大跳。,吃驚地問:「這東西那裡來的!」

  爺爺天真地笑著說:「是我撿的。」

  太爺爺更擔心了,駱駝牌香菸,可是美國貨,那裡有撿。該不是偷的吧?怕爺爺不敢說實話,太爺爺小聲地問:「告訴爸爸,那裡撿的。」

  爺爺告訴太爺爺說:「我在上面菊子哥哥家的地上撿的。」

  太爺爺接著問:「他家地上,怎麼會有這東西呢?」

  爺爺說:「菊子哥哥的爸爸,每次做生易回來,很多人到他家喝酒、抽菸。菊子哥哥帶我到他家玩,他也抽菸,說是美國佬的,還叫我抽,我沒要。我看到他家地上,丟了許多菸頭,我撿起來一看,裡面還有許多菸絲。我撿了許多,把外面的煙紙剝掉了,留下這兩包菸絲。」

  爺爺聽太爺爺的口氣,好象有點不相信自己。低著頭,捧著兩包菸絲,委屈地接著說:「煙盒也是在他家地上撿的,一點都不髒。爸爸,你看看吧。」

  太爺爺知道,誤會自已的兒子了,雙手接過菸絲,一把把爺爺摟在懷裡,撫摸著爺爺那被狗咬傷的膝蓋,第二次,爺爺看見太爺爺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