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言傳身教
九月十七日。
御書房。
朱常洛照例處置政務,批閱奏疏,審核票擬。
王安在一旁隨侍,兩位皇子在堂下的書案上靜靜地看書寫字。
朱常洛伸了個懶腰,王安立刻奉上茶水。
「陛下喝口茶吧,都看半個時辰奏疏了。」
朱常洛接過茶碗,吹了吹水汽,砸吧了一口後,有所感觸的說道:「王安,你說皇帝的權力來自於哪裡?」
兩位皇子聞言,不約而同的豎起了耳朵。
王安微微躬身,臉上堆笑道:「陛下是天子,您的權力自然來自於上天的授予。」
朱常洛嘴角微微勾起,「那我為何沒有感受到?這上天也沒發敕書或天諭啊?」
王安一怔,臉上泛起苦笑的神情,「陛下這可就難為臣了,臣只是個凡人,哪能妄自揣測上天的安排呢。」
朱常洛把茶杯放回桌上,雙手攏在身前袖子裡,半躺在太師椅上,笑著對王安道:
「君權天授自是不假,五德輪迴亦有道理,天命真人也能自圓其說,但這些都只是理論依據。」
「我私以為,皇帝的權力來自兩樣:」
「第一,刀把子。」
「第二,錢袋子。」
「我最近翻看太祖成祖兩朝實錄,發現皇帝權力大的時期,都是一手握刀,一手拿錢的時候。」
「皇帝權力小的時期,就是刀沒了,錢也沒了的時候。」
兩位皇子聞言,陷入沉思。
王安聽後更是眼前一亮,恭維道:「陛下所言振聾發聵,臣受教。」
朱常洛看著堂下兩位皇子,笑著對王安道:「那你說,要想加強皇帝的權力,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王安思忖半晌,斟酌著道:「臣以為,或可從重新拿起刀把子和錢袋子入手。」
「對。」朱常洛點了點頭。
「這刀把子,說的文雅點就是軍權。」
「簡而言之,就是必須得有一支具備足夠戰鬥力,且絕對忠誠於皇帝的嫡系部隊。」
「首先,要想保證戰鬥力,軍人就必須長期脫產操練,至少要有連續不間斷的三年操練,才能培養出足夠堅韌的紀律。」
「而要想打磨出戰鬥力,還得經過實戰檢驗才行。」
「其次,要想保證軍隊的絕對忠誠,皇帝就得辛苦點,不說風雨無阻日日巡視軍營,至少也得隔三差五,在軍營中露一露臉。」
「清點一下武器裝備的數量質量,調查一下在營軍人的數量、伙食、營房、裝備、軍餉等等,是否有按照條例規定落實了下去。」
「朕覺得,只要能做到這兩點,皇帝的刀把子也就能撿起來的差不多了。」
王安頗為認同的點了點頭,只聽朱常洛繼續道:
「若要更進一步的拉攏軍心,就得從軍人家屬身上做文章。」
「比如設置軍屬大院,把軍人家屬集中在一起,派遣軍隊保障其安全。」
「比如設置武學堂,把軍人子嗣集中在學堂里教授文學武藝,讓其將來能子承父業,為國效力。」
「比如逢年過節,皇帝親自前往軍屬大院,給每家每戶送些酒肉米油,慰問軍屬等等。」
「若能做到這些,想必軍心也就能徹底倒向皇帝了。」
兩位皇子靜靜地聽著,眼中閃過思索之色,朱由校甚至特意換上一張白紙,一筆一划的把朱常洛的話記錄了下來。
王安想了想,開口道:
「陛下,您所說的這些,臣聽著,似乎是咱大明朝的衛所制度。」
「千戶所、百戶所就是那軍屬大院。」
「衛所儒學堂就是那武學堂。」
「這些制度在咱大明運行了兩百五十多年,為咱大明輸送了難以計數的軍士和人才。」
說到此處,王安嘆息了一聲:「可惜,再好的制度運轉了這麼些年,也早已千瘡百孔,難見成效了。」
朱常洛笑道:「大伴所言不錯,制度是好的,但若是執行過程中出了偏差,那也是得不到好結果的。」
「咱大明朝立國至今已經兩百五十多年了,往上數,十幾個朝代,能比咱大明朝活的久的,中間沒斷過的,也就一個唐朝。」
「但唐朝後期的皇帝活成了什麼樣,那也是有史為鑑的,能像咱大明朝似的,直到現在還能維持對地方的基本統治,已經很難得了。」
朱常洛說到這裡,王安臉色微微發白,似乎是想到了什麼,躬身笑道:「陛下洞明古今,大明有陛下,是大明的福氣,咱大明朝一定能萬世不衰。」
「嗐,哪有什麼萬世不衰,我只有一個心愿,只要咱大明朝壽終正寢以後,天下別跟那宋朝似得,落到了異族手裡就成。」朱常洛笑著搖了搖頭,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咱大明朝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為宗旨,得了天下,若是大明死後,被外虜又一次入主中原,那兩次亡天下會帶來何種可怕的結果,我是不敢想。」
「若真到了外敵無法抵擋的時刻,該遷都遷都,該設藩鎮就設藩鎮,該給藩王實權就給他實權,把肉爛在鍋里,總好過便宜了異族。」
朱常洛看著堂下有些昏昏欲睡的朱由檢,忍不住提點道:「倆小子,我說的話,你們都聽見了沒有?」
朱由校聞言,連忙起身,見朱由檢仍坐著昏昏欲睡,伸手把他拉起,而後主動說道:
「兒臣都聽見了,父皇教誨,兒臣不敢忘,方才都盡數記錄在了紙上,回去後一定仔細琢磨。」
朱常洛滿意的點了點頭,吩咐道:「你這個當大哥的也得看顧著點兒弟弟的學業。」
「我在外城讓緹帥建造三王宅,就是想從我這一輩兒開始,把宗室留在京師,不能讓他們光吃飯不幹活,將來有事就得安排他們去辦。」
「你身為長子,將來一定會繼承皇位,你的弟弟,就是你最好的臂助。」
「有些事兒,大臣不願意辦,內侍辦會被潑髒水,而皇子王爺去辦,只要保護好自身安全,很快就能辦妥。」
「皇權的支柱,算來算去就四根,大臣、內侍、宗親、外戚,不要因為前科之鑑就廢棄不用,一家獨大的結果就是皇權式微,被大臣玩弄於股掌之間。」
朱由校聞言,若有所思,拱手作揖道:「謝父皇教誨,兒臣受教。」
朱常洛還想再說幾句,卻聽見門外傳來通稟:「陛下,遼東密信傳回來了。」
朱常洛點了點頭,吩咐兩位皇子道:「你們去文書房看奏疏,給題奏本貼黃去吧,有不懂的可以問當值的中書舍人汪文言,他是自己人,可以信任。」
「是。」兩位皇子行禮後離開了御書房。
御書房。
朱常洛照例處置政務,批閱奏疏,審核票擬。
王安在一旁隨侍,兩位皇子在堂下的書案上靜靜地看書寫字。
朱常洛伸了個懶腰,王安立刻奉上茶水。
「陛下喝口茶吧,都看半個時辰奏疏了。」
朱常洛接過茶碗,吹了吹水汽,砸吧了一口後,有所感觸的說道:「王安,你說皇帝的權力來自於哪裡?」
兩位皇子聞言,不約而同的豎起了耳朵。
王安微微躬身,臉上堆笑道:「陛下是天子,您的權力自然來自於上天的授予。」
朱常洛嘴角微微勾起,「那我為何沒有感受到?這上天也沒發敕書或天諭啊?」
王安一怔,臉上泛起苦笑的神情,「陛下這可就難為臣了,臣只是個凡人,哪能妄自揣測上天的安排呢。」
朱常洛把茶杯放回桌上,雙手攏在身前袖子裡,半躺在太師椅上,笑著對王安道:
「君權天授自是不假,五德輪迴亦有道理,天命真人也能自圓其說,但這些都只是理論依據。」
「我私以為,皇帝的權力來自兩樣:」
「第一,刀把子。」
「第二,錢袋子。」
「我最近翻看太祖成祖兩朝實錄,發現皇帝權力大的時期,都是一手握刀,一手拿錢的時候。」
「皇帝權力小的時期,就是刀沒了,錢也沒了的時候。」
兩位皇子聞言,陷入沉思。
王安聽後更是眼前一亮,恭維道:「陛下所言振聾發聵,臣受教。」
朱常洛看著堂下兩位皇子,笑著對王安道:「那你說,要想加強皇帝的權力,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王安思忖半晌,斟酌著道:「臣以為,或可從重新拿起刀把子和錢袋子入手。」
「對。」朱常洛點了點頭。
「這刀把子,說的文雅點就是軍權。」
「簡而言之,就是必須得有一支具備足夠戰鬥力,且絕對忠誠於皇帝的嫡系部隊。」
「首先,要想保證戰鬥力,軍人就必須長期脫產操練,至少要有連續不間斷的三年操練,才能培養出足夠堅韌的紀律。」
「而要想打磨出戰鬥力,還得經過實戰檢驗才行。」
「其次,要想保證軍隊的絕對忠誠,皇帝就得辛苦點,不說風雨無阻日日巡視軍營,至少也得隔三差五,在軍營中露一露臉。」
「清點一下武器裝備的數量質量,調查一下在營軍人的數量、伙食、營房、裝備、軍餉等等,是否有按照條例規定落實了下去。」
「朕覺得,只要能做到這兩點,皇帝的刀把子也就能撿起來的差不多了。」
王安頗為認同的點了點頭,只聽朱常洛繼續道:
「若要更進一步的拉攏軍心,就得從軍人家屬身上做文章。」
「比如設置軍屬大院,把軍人家屬集中在一起,派遣軍隊保障其安全。」
「比如設置武學堂,把軍人子嗣集中在學堂里教授文學武藝,讓其將來能子承父業,為國效力。」
「比如逢年過節,皇帝親自前往軍屬大院,給每家每戶送些酒肉米油,慰問軍屬等等。」
「若能做到這些,想必軍心也就能徹底倒向皇帝了。」
兩位皇子靜靜地聽著,眼中閃過思索之色,朱由校甚至特意換上一張白紙,一筆一划的把朱常洛的話記錄了下來。
王安想了想,開口道:
「陛下,您所說的這些,臣聽著,似乎是咱大明朝的衛所制度。」
「千戶所、百戶所就是那軍屬大院。」
「衛所儒學堂就是那武學堂。」
「這些制度在咱大明運行了兩百五十多年,為咱大明輸送了難以計數的軍士和人才。」
說到此處,王安嘆息了一聲:「可惜,再好的制度運轉了這麼些年,也早已千瘡百孔,難見成效了。」
朱常洛笑道:「大伴所言不錯,制度是好的,但若是執行過程中出了偏差,那也是得不到好結果的。」
「咱大明朝立國至今已經兩百五十多年了,往上數,十幾個朝代,能比咱大明朝活的久的,中間沒斷過的,也就一個唐朝。」
「但唐朝後期的皇帝活成了什麼樣,那也是有史為鑑的,能像咱大明朝似的,直到現在還能維持對地方的基本統治,已經很難得了。」
朱常洛說到這裡,王安臉色微微發白,似乎是想到了什麼,躬身笑道:「陛下洞明古今,大明有陛下,是大明的福氣,咱大明朝一定能萬世不衰。」
「嗐,哪有什麼萬世不衰,我只有一個心愿,只要咱大明朝壽終正寢以後,天下別跟那宋朝似得,落到了異族手裡就成。」朱常洛笑著搖了搖頭,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咱大明朝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為宗旨,得了天下,若是大明死後,被外虜又一次入主中原,那兩次亡天下會帶來何種可怕的結果,我是不敢想。」
「若真到了外敵無法抵擋的時刻,該遷都遷都,該設藩鎮就設藩鎮,該給藩王實權就給他實權,把肉爛在鍋里,總好過便宜了異族。」
朱常洛看著堂下有些昏昏欲睡的朱由檢,忍不住提點道:「倆小子,我說的話,你們都聽見了沒有?」
朱由校聞言,連忙起身,見朱由檢仍坐著昏昏欲睡,伸手把他拉起,而後主動說道:
「兒臣都聽見了,父皇教誨,兒臣不敢忘,方才都盡數記錄在了紙上,回去後一定仔細琢磨。」
朱常洛滿意的點了點頭,吩咐道:「你這個當大哥的也得看顧著點兒弟弟的學業。」
「我在外城讓緹帥建造三王宅,就是想從我這一輩兒開始,把宗室留在京師,不能讓他們光吃飯不幹活,將來有事就得安排他們去辦。」
「你身為長子,將來一定會繼承皇位,你的弟弟,就是你最好的臂助。」
「有些事兒,大臣不願意辦,內侍辦會被潑髒水,而皇子王爺去辦,只要保護好自身安全,很快就能辦妥。」
「皇權的支柱,算來算去就四根,大臣、內侍、宗親、外戚,不要因為前科之鑑就廢棄不用,一家獨大的結果就是皇權式微,被大臣玩弄於股掌之間。」
朱由校聞言,若有所思,拱手作揖道:「謝父皇教誨,兒臣受教。」
朱常洛還想再說幾句,卻聽見門外傳來通稟:「陛下,遼東密信傳回來了。」
朱常洛點了點頭,吩咐兩位皇子道:「你們去文書房看奏疏,給題奏本貼黃去吧,有不懂的可以問當值的中書舍人汪文言,他是自己人,可以信任。」
「是。」兩位皇子行禮後離開了御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