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議事理事
一晃十日。
「十王府」如今已正式更名「未央宮」,一應殿宇樓台之上,青瓦換成了黃瓦。
為了加強府中防衛,魏朝還特意讓人在未央宮外挖了一條一丈寬的護城河,只留下東西南北四個出入口,各派內侍廠衛嚴格把守。
駱思恭在外城劃了一塊地,拆遷了十幾戶民居,招募了一批工匠,派了一隊心腹旗校在現場監工。
他本人也時不時親去現場巡視,三王宅的修建進度很是迅速。
內廷新中樞「內侍兩院」,在朱常洛的授權和王安的努力建設中,也逐漸有了模樣,初步完成了定人、定級、定崗等工作。
三件事都得到了高效執行,究其原因,大抵是因為辦事員都隸屬於內廷,其權力來自於皇帝本人授予,因此對皇帝親口交代的差事,都能不遺餘力的完成。
但其實也是「人力、物力、權力」的相互配合在起作用。
……
未央宮。
典客廳。
朱常洛坐在主位,堂下兩側分別坐著三位親王,也是朱常洛的三個異母弟。
朱常洛端起茶碗輕吹了一口,裊裊水汽中,他微眯著眼,輕酌茶湯。
片刻後,他放下茶杯,向同樣放下茶杯的三位親王溫言笑道:
「各位弟弟,為兄今日叫你們過來,是有一事相商。」
朱常洛故意在稱呼上拉近距離,以期能在接下來的對話中增進些人情味。
瑞王朱常浩拱手道:「不知皇兄所言何事?」
另外二王也面露好奇之色。
朱常洛手指在茶桌上輕點,想了想,開口道:
「自從先帝龍馭上賓,這世間就剩咱哥幾個血緣最近。」
「所謂長兄如父,我有責任為你們今後的生活做些考慮,因此為兄有話也就直說了。」
「本朝在太祖爺時期,諸藩王領兵在外,節制三司,有戍衛中央之責,因此得以開府、賜田、賜三衛。」
「但自從成祖爺奉天靖難,遷都北京後,諸藩王便逐漸取消了三衛。」
「不僅無權領兵,也無權節制三司,終身被圈在王府里,一輩子都難以踏出王府一步。」
「為兄近日多方探尋,聽說在外諸藩不僅要被地方官剋扣宗祿,還要被人像看犯人一樣監禁在王府里。」
「諸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王府胥吏便打著藩王旗號肆意行兇,敗壞藩府名聲,無論什麼髒水都潑到藩王頭上。」
「被人監禁一輩子就夠苦的了,還要無端承受髒水,有苦難言,有冤難說,想想都讓人窒息。」
說到此處,朱常洛表情凝重的搖了搖頭。
三人還未曾就藩,並不知道就藩親王的真實生活狀況,只是聽著朱常洛的說辭,腦海中便浮現出了就藩後的場景,想一想只覺遍體生寒。
朱常洛繼續說道:
「本朝宗藩條例變了又變,但總歸是有所依據。」
「親王歲祿一萬石、郡王歲祿五千石……」
「但這些都是字面規定,自成祖爺開始,宗祿發放就已經開始半米半鈔了。」
「咱大明的寶鈔是個什麼東西,各位弟弟心裡清楚,發了等於沒發。」
「而那半數的宗祿,也會因為各種原因,延緩發放、折扣發放、甚至不發放。」
「聽說有些郡王,一年到手的宗俸還不到三百兩,日子過成什麼樣,可想而知。」
說到此處,朱常洛拿起茶杯抿了一口,不動聲色的觀察起三人面色。
只見三人均面露凝重之色,眼中似乎有些困惑。
他們只知道外地藩王被朝廷嚴格監管活動範圍,但卻不知道活的如此辛苦。
朱常洛見鋪墊的差不多了,開口說道:
「京師繁華熱鬧,有天下所有的珍奇玩意兒,若能留在京師,何必去往外地?」
「為兄為三位弟弟建了新宅,若你們願意留在京師,為兄可擔保,你們每人每年到手的宗祿,不會低於五千石。」
「當然,若你們執意要遠離京師,前往外地就藩,為兄也不攔著,如何選擇,交給你們。」
說罷,朱常洛拿起茶碗,細細品嘗起來。
瑞王朱常浩看了看另外兩位親王,面露掙扎,隨後硬著頭皮說道:「不知皇兄能否讓我們考慮考慮?」
朱常洛笑道:「當然可以,一個月的時間夠不夠?若不夠,兩個月、三個月,什麼時候想清楚了,給為兄回個准信兒就行。」
此事商討完畢,朱常洛朝門外說道:「李進忠,替朕送三位親王回皇城居所。」
門外聞聲進來一人,微微躬身,滿臉笑容的道:「奴婢遵旨。」
「請三位王爺隨奴婢一道,府外已經備好了馬車。」
三王依次向朱常洛行禮:「皇兄留步,臣弟等告辭了。」
朱常洛微笑著點了點頭,目送三人離開。
……
御書房。
朱常洛坐在書桌後,正一筆一划的寫著信箋。
「諭遼東經略熊廷弼:
「朕聞後金兵鋒甚利,善於野戰,遼東新募之兵未經三載操練,絕難與之對敵。
「遼東局勢非朝夕可解,卿要做好打持久戰之準備。
「上月朕遵遺詔,發帑銀二百萬用以犒軍,朕有惑,欲向卿請教。
「未知遼陽米價一石几何?出山海關每行百里運米一石耗糧幾何?
「遼陽本月天氣幾何?雨否?雪否?風否?
「卿躬幾何?每餐進米幾許?
「紙短情長,惟念卿安,盼覆。
「萬曆四十八年九月十二。」
寫好了信箋,朱常洛拿過「皇帝信寶」的印章蓋在了手諭上。
而後輕輕吹乾墨跡,仔細折好,裝入信封,用火漆封緘。
朱常洛想了想,提筆在信封上寫下:
《諭遼東經略熊廷弼》
一切準備完畢,朱常洛將信函遞給王安,吩咐道:
「派東廠中腿腳最快,辦事最精幹之人充當信使,把這封信送去遼陽,親手交給遼東經略熊廷弼,等他回信後再把信送回來。」
「切記,這封信除了熊廷弼之外,任何人不准拆、不准看、嚴禁傳抄。」
王安恭敬的雙手接過,承諾道:「奴婢明白,一定督責到位。」
朱常洛想了想,又道:「叫人把昨日內閣擬的奏疏條票呈上來,朕要抽幾本看看。」
「是。」王安面色如常的回覆道。
近日以來,朱常洛一貫如此。
昨日擬好的奏疏條票,今日抽幾本翻閱一遍,沒問題就發給秉筆太監抄寫,有問題就直接在條票上塗抹批改,而後發給內侍抄寫。
這是保證皇權不失的手段之一,前幾任皇帝就算再不理朝政,表面功夫還是要做的。
「十王府」如今已正式更名「未央宮」,一應殿宇樓台之上,青瓦換成了黃瓦。
為了加強府中防衛,魏朝還特意讓人在未央宮外挖了一條一丈寬的護城河,只留下東西南北四個出入口,各派內侍廠衛嚴格把守。
駱思恭在外城劃了一塊地,拆遷了十幾戶民居,招募了一批工匠,派了一隊心腹旗校在現場監工。
他本人也時不時親去現場巡視,三王宅的修建進度很是迅速。
內廷新中樞「內侍兩院」,在朱常洛的授權和王安的努力建設中,也逐漸有了模樣,初步完成了定人、定級、定崗等工作。
三件事都得到了高效執行,究其原因,大抵是因為辦事員都隸屬於內廷,其權力來自於皇帝本人授予,因此對皇帝親口交代的差事,都能不遺餘力的完成。
但其實也是「人力、物力、權力」的相互配合在起作用。
……
未央宮。
典客廳。
朱常洛坐在主位,堂下兩側分別坐著三位親王,也是朱常洛的三個異母弟。
朱常洛端起茶碗輕吹了一口,裊裊水汽中,他微眯著眼,輕酌茶湯。
片刻後,他放下茶杯,向同樣放下茶杯的三位親王溫言笑道:
「各位弟弟,為兄今日叫你們過來,是有一事相商。」
朱常洛故意在稱呼上拉近距離,以期能在接下來的對話中增進些人情味。
瑞王朱常浩拱手道:「不知皇兄所言何事?」
另外二王也面露好奇之色。
朱常洛手指在茶桌上輕點,想了想,開口道:
「自從先帝龍馭上賓,這世間就剩咱哥幾個血緣最近。」
「所謂長兄如父,我有責任為你們今後的生活做些考慮,因此為兄有話也就直說了。」
「本朝在太祖爺時期,諸藩王領兵在外,節制三司,有戍衛中央之責,因此得以開府、賜田、賜三衛。」
「但自從成祖爺奉天靖難,遷都北京後,諸藩王便逐漸取消了三衛。」
「不僅無權領兵,也無權節制三司,終身被圈在王府里,一輩子都難以踏出王府一步。」
「為兄近日多方探尋,聽說在外諸藩不僅要被地方官剋扣宗祿,還要被人像看犯人一樣監禁在王府里。」
「諸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王府胥吏便打著藩王旗號肆意行兇,敗壞藩府名聲,無論什麼髒水都潑到藩王頭上。」
「被人監禁一輩子就夠苦的了,還要無端承受髒水,有苦難言,有冤難說,想想都讓人窒息。」
說到此處,朱常洛表情凝重的搖了搖頭。
三人還未曾就藩,並不知道就藩親王的真實生活狀況,只是聽著朱常洛的說辭,腦海中便浮現出了就藩後的場景,想一想只覺遍體生寒。
朱常洛繼續說道:
「本朝宗藩條例變了又變,但總歸是有所依據。」
「親王歲祿一萬石、郡王歲祿五千石……」
「但這些都是字面規定,自成祖爺開始,宗祿發放就已經開始半米半鈔了。」
「咱大明的寶鈔是個什麼東西,各位弟弟心裡清楚,發了等於沒發。」
「而那半數的宗祿,也會因為各種原因,延緩發放、折扣發放、甚至不發放。」
「聽說有些郡王,一年到手的宗俸還不到三百兩,日子過成什麼樣,可想而知。」
說到此處,朱常洛拿起茶杯抿了一口,不動聲色的觀察起三人面色。
只見三人均面露凝重之色,眼中似乎有些困惑。
他們只知道外地藩王被朝廷嚴格監管活動範圍,但卻不知道活的如此辛苦。
朱常洛見鋪墊的差不多了,開口說道:
「京師繁華熱鬧,有天下所有的珍奇玩意兒,若能留在京師,何必去往外地?」
「為兄為三位弟弟建了新宅,若你們願意留在京師,為兄可擔保,你們每人每年到手的宗祿,不會低於五千石。」
「當然,若你們執意要遠離京師,前往外地就藩,為兄也不攔著,如何選擇,交給你們。」
說罷,朱常洛拿起茶碗,細細品嘗起來。
瑞王朱常浩看了看另外兩位親王,面露掙扎,隨後硬著頭皮說道:「不知皇兄能否讓我們考慮考慮?」
朱常洛笑道:「當然可以,一個月的時間夠不夠?若不夠,兩個月、三個月,什麼時候想清楚了,給為兄回個准信兒就行。」
此事商討完畢,朱常洛朝門外說道:「李進忠,替朕送三位親王回皇城居所。」
門外聞聲進來一人,微微躬身,滿臉笑容的道:「奴婢遵旨。」
「請三位王爺隨奴婢一道,府外已經備好了馬車。」
三王依次向朱常洛行禮:「皇兄留步,臣弟等告辭了。」
朱常洛微笑著點了點頭,目送三人離開。
……
御書房。
朱常洛坐在書桌後,正一筆一划的寫著信箋。
「諭遼東經略熊廷弼:
「朕聞後金兵鋒甚利,善於野戰,遼東新募之兵未經三載操練,絕難與之對敵。
「遼東局勢非朝夕可解,卿要做好打持久戰之準備。
「上月朕遵遺詔,發帑銀二百萬用以犒軍,朕有惑,欲向卿請教。
「未知遼陽米價一石几何?出山海關每行百里運米一石耗糧幾何?
「遼陽本月天氣幾何?雨否?雪否?風否?
「卿躬幾何?每餐進米幾許?
「紙短情長,惟念卿安,盼覆。
「萬曆四十八年九月十二。」
寫好了信箋,朱常洛拿過「皇帝信寶」的印章蓋在了手諭上。
而後輕輕吹乾墨跡,仔細折好,裝入信封,用火漆封緘。
朱常洛想了想,提筆在信封上寫下:
《諭遼東經略熊廷弼》
一切準備完畢,朱常洛將信函遞給王安,吩咐道:
「派東廠中腿腳最快,辦事最精幹之人充當信使,把這封信送去遼陽,親手交給遼東經略熊廷弼,等他回信後再把信送回來。」
「切記,這封信除了熊廷弼之外,任何人不准拆、不准看、嚴禁傳抄。」
王安恭敬的雙手接過,承諾道:「奴婢明白,一定督責到位。」
朱常洛想了想,又道:「叫人把昨日內閣擬的奏疏條票呈上來,朕要抽幾本看看。」
「是。」王安面色如常的回覆道。
近日以來,朱常洛一貫如此。
昨日擬好的奏疏條票,今日抽幾本翻閱一遍,沒問題就發給秉筆太監抄寫,有問題就直接在條票上塗抹批改,而後發給內侍抄寫。
這是保證皇權不失的手段之一,前幾任皇帝就算再不理朝政,表面功夫還是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