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回到長安,殺死陸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54章 回到長安,殺死陸煊

  「既有能力,壽命又長,想來必然是有為君主,甚至復興國家。」

  劉邦授了授鬍鬚,臉上不自覺的露出笑容來。

  瞧瞧,之前的君王都是什麼德行?

  逼得叔叔自焚的,欺負侄子的,繼位十個月就死的,把叔叔給活活炙死的,

  被異族俘虜的,喜歡大十七歲女人的,掉水裡淹死的。

  劉邦一時之間都有些無語了,難道他的這些後世子孫就沒有一個正常人?

  普通一些也可以啊,起碼別做出來這等亂七八糟的事情,他怎麼感覺後世會笑話他們漢朝皇帝呢?

  「有能力不代表能復興國家,壽命長也不代表是有為君主。」陸煊搖了搖頭,他想起後世對嘉靖皇帝的評價,眾說紛繪,但大部分的看法都是嘉靖皇帝的政治能力和手段能排進古往今來歷史帝王中的前十名,可惜就算是嘉靖似乎也鬥不過文官集體,索性直接擺爛了,從此深居簡出。

  自從「壬寅宮變」後,嘉靖皇帝便以養病為由,退居幕後,不再上朝理政。

  算是比較可惜的皇帝了,若是嘉靖皇帝但凡對國事上心一些,或者手段再狠一些,或者猶如朱由檢那般真真正正的想復興大明,那麼大明都不會從此衰落下去。

  白瞎了嘉靖皇帝的自身能力了。

  「你這話是什麼意思?」劉邦眼神中露出很危險的神色,你可別告訴我,好不容易看到一個不錯的後代子孫,結果也是個不成器的東西。

  那他就真的要心態爆炸了。

  陸煊此時所能看到的事物,依舊只是模糊的大概輪廓,不過他看著季叔的那大鬍子似乎顫了顫,想必可能生氣了?於是出言安慰道:「季叔你情緒不用這麼激動,這些就當個故事聽聽就行了,反正未來也不會發生。」

  「我給你講講這個嘉靖皇帝。」

  「就是那個掉在水裡淹死的皇帝死了之後,因為他沒有子嗣。」

  「所以,在眾多大臣的挑選下,興獻王次子入京。」

  「這就是嘉靖皇帝。」

  說到這裡,陸煊臉色一正,心情澎湃。

  別說,講起嘉靖皇帝初期的故事,還是能讓年輕人感到熱血的,嘉靖皇帝剛剛來到皇宮,確實表現出了不凡的能力,是個很有能耐、有想法、有膽魄的人。

  「嘉靖皇帝剛剛繼位後,就眾多舊臣展開生父尊號的大禮儀之爭,要知道嘉靖皇帝的生父並非是皇帝,而是王爺;可到了京城後眾多大臣卻讓嘉靖皇帝認『弘治皇帝』為父,因此事嘉靖皇帝不願,從而產生分歧,最後嘉靖皇帝勝了群臣,追封生父為帝,可以說年僅十幾歲的他就擊潰了眾多老臣,那時的他就表現出了不俗的政治能力。」

  「剛剛繼位的嘉靖皇帝其實很蠻不錯的,不但勵精圖治,還加強集權、打擊權臣、宦官、貴族勢力,並改革各種陳舊機構,懲治貪官污吏,任人唯賢;裁抑宦臣權力,撤廢鎮守太監;改革賦稅,減輕百姓負擔,推行「一條鞭法」;改革軍隊,整頓邊疆;採用「三途並用」之法選拔人才,修正孔子稱號和典祀,使文化和科技發展繁榮,出現「天下翁然稱治」的局面。」

  說到這裡,陸煊停頓了一下,確定自己沒有說錯。

  是的,沒有說錯。

  很多人認為,一條法是萬曆時期,由張居正開始推廣的,並且是由張居正提出的。

  這是不對的。

  實際上,『一條鞭法』由桂萼於嘉靖十年就已經提出了,並且嘉靖採用了此法,當時就開始在局部地區推行。

  如浙江、江西、南直隸等地區,都進行了相關的賦役改革實踐,不同程度地體現了「一條鞭法」的理念與措施,將賦役合併、折銀徵收等做法逐步在這些地方落地。

  不過,在嘉靖時期,「一條鞭法」並未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廣,只是處於局部試行和探索階段。

  到了後面就漸漸終止了。

  皆因嘉靖皇帝懈怠於朝政了,可能還是因為嘉靖皇帝想方設法也認為無法徹底擊潰文管集團,所以徹底擺爛,什麼一條鞭法,也不管了。

  直到方歷九年,張居正為了整頓賦役制度、增加財政收入,緩解社會矛盾,

  將「一條鞭法」推向全國,使之成為通行的賦稅制度。

  因這『一條鞭法』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反應,造成的影響更加全面,所以後世很多人認為此法是張居正提出並推廣的。


  陸煊記得很清楚他前世也喜歡在網絡上刷各種歷史短視頻,其中就有博主科普錯了,而且認同這種錯誤觀點的還很多,導致有的時候他都聽的暈頭轉向的,

  後面徹底查清楚了才知曉。

  方才也是,差點就說成張居正了,雖然是給季叔講故事,但還是要考據一下比較好。

  「繼續說,這嘉靖皇帝不是聽起來很不錯麼?」劉邦看著陸煊說到一半不說了,不由得心中著急。

  聞言,陸煊笑了笑,繼續言道:「但很可惜的是,嘉靖中興後,皇帝逐漸懈怠,迷信方士、尊崇道教,愛好長生不老之術,在全國範圍內尊道抑佛。他在身邊聚攏大量方士與道士,為父母與自己加封道號,興建齋,煉丹服藥,甚至二十年不理朝政。為煉「仙丹」,他派人採集靈芝,徵召幼女進宮,採補處女經血煉製丹藥,壓榨宮女,引發「壬寅宮變」。」

  「嘉靖中後期,嚴嵩擅權,立朋黨,除異己,致使兵備廢弛,財政拮据。倭寇擾掠東南沿海,異族大舉入掠京畿,如「庚戌之變」,同時農民起義頻繁,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當然了,後世對於嘉靖皇帝突然解怠政務不理朝廷,有著很多分析,有的人認為是嘉靖皇帝倦了,有的人認為是皇帝迷信方士,但更多人認為是嘉靖皇帝自認為智慧天下無雙,群臣任由他掌控,可隨著嘉靖皇帝越發了解文官集體後,

  徹底的清楚根本無法對抗這股力量,也無法徹底清除,最終嘉靖皇帝躺平了,才釀成這種情況;當然了,我也不清楚具體原因,眾多紛紜,這才是歷史。」

  劉邦聽的心緒紛亂,好不容易出了一個不錯的君王,沒想到後期解怠成這幅樣子。

  簡直丟人。

  迷信方士?

  呵呵。

  人之生死自有天命,古往今來哪有什麼長生不死之人?

  他可就比始皇帝小三歲,算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他還不清楚始皇帝為了尋求長生藥,有多麼瘋狂?消費大量人力、國力、物力,最終呢?死的那麼早!!

  「什麼長生不死,世間哪有長生不死之人。」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活好當下就好了,我最看不起這種迷戀長生的人了,呸!」劉邦眼神中帶著不屑,他少年時是遊俠,性情顯得格外灑脫豁達。

  雖然他也怕死,不過可並非是這種迷戀長生的怕死。

  比如當年行走於六國中,遇到什麼危險他劉邦是能隨時撇下兄弟不管撒腿就跑的人,因為這種情況很明顯跑了可以活下去,沒必要白白送死。

  可天命已至,或者活的好好的,就去追求那虛無縹緲的長生,豈不是白白浪費現有的精力和年華?

  太愚蠢了。

  「方士,儒生,確實不是什麼好東西。」

  劉邦眼眸中閃爍著縷縷寒光,秦始皇就是信了方士的話,才迷戀長生。

  昔日秦朝焚燒天下史書,也是因為儒生說了不好聽的話,惹得始皇帝生氣。

  在他看來,這兩個集體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但也不可全殺了,他是帝王也不能全部按照感情用事,方士和儒生還是有能用的東西了。

  「方士感覺可以殺一部分,留著確實沒有太大用處;儒生們若是有辦法能讓他們少當官就好了。」

  劉邦心情不是很好,這嘉靖皇帝明明是個很有能力的君主,估計年輕的時候也想著復興大漢,可卻被文官力量欺負到這種地步,直接深居簡出,十幾年不上朝!

  豈有此理!

  「唉,聽的感覺有些煩了,還有四個皇帝的故事我沒聽吧?」

  聞言,陸煊算了算,確實就剩下四個皇帝了。

  因為朱祁鈺這個皇帝,季叔不是很感興趣,就沒讓他講,朱祁鈺確實也沒有什麼講頭。

  剩下的四個皇帝,就是隆慶皇帝、萬曆皇帝、太上皇帝、天啟皇帝了。

  想了想,陸煊準備簡述一下,隨即道:「接下來是隆慶皇帝,嘉靖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原本是封為裕王,因兩個哥哥病逝,所以裕王繼位,是為隆慶皇帝。」

  「隆慶皇帝還是很不錯的,最主要的舉措就是解除海禁,開放海外貿易了。

  R

  「不過很可惜,他三十六歲就病逝了。」

  劉邦臉色頓了頓,又一個早死的?


  「然後是萬曆皇帝,萬曆皇帝的命倒是比隆慶皇帝長很多...」

  劉邦神色動了動,已經有一個命長的嘉靖皇帝不務正業、懈怠政事了,這個萬曆皇帝總該吸取教訓,好好的努力一下了吧?

  「方歷皇帝活了五十八歲,剛剛繼位之初也還算是不錯吧,主要是輔政大臣能力不俗。」陸煊想了想,張居正的能力絕對是值得肯定的,他繼續言道:「萬曆皇帝,在大臣的輔政下,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甚至哪怕這位重臣病逝後,他掌握權力依舊勤於政事,關心民事,重視生產,選用人才,勇於納諫,施行了一些勵精圖治的措施。」

  「甚至還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萬曆三大征,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他主持了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三場大規模軍事行動,鞏固了疆土和地位。」

  終於有一個成器的了。

  劉邦心中帶著期待,想聽著陸煊繼續講下去。

  「不過這三場大征,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對財政造成巨大壓力。」

  「但後來,萬曆皇帝逐漸厭惡朝政,與群臣爆發「國本之爭」後,足足二十八年不上朝,黨爭加劇,政治腐敗,各種社會矛盾激化,這麼說吧,嘉靖皇帝都無法徹底擊潰文官集體,更何況能力不如嘉靖的萬曆了,所以萬曆皇帝自然而然的選擇了擺爛躺平,甚至和官員們同流合污,他遣宦官充當礦監稅使,搜刮民財,引發了諸多民變。」

  劉邦越聽越煩躁,他已經看出來了,未來漢朝是有機會中途復興的,可文官問題太嚴重了,徹底威脅到了皇權。

  無論是嘉靖皇帝還是萬曆皇帝,繼位初期都是想大展身手的,甚至估計他們那個時候想的也是復興王朝,可惜卻無法抗衡強大的文官集體力量。

  這導致他們漸漸頹廢。

  「後面的兩個皇帝,並不值得多說,下一位皇帝是泰昌皇帝,繼位一個月後就因「紅丸案』暴斃。」

  「然後是天啟皇帝,這個皇帝喜歡木技,被稱之為木匠皇帝」,在位七年去世。」

  「然後就是崇禎皇帝了,這個我和你講過,崇禎皇帝想復興王朝卻能力不足,最終失敗。」

  陸煊說到這裡,悠悠嘆息。

  說起明朝的風雨歷史,總感覺歷史是那麼的捉弄人心。

  有復興王朝意志,卻能力不足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偏偏是末代皇帝。

  而擁有不俗能力的嘉靖皇帝,卻沒有生在明朝末期。

  感覺有些好笑了。

  劉邦陸續的聽完漢朝十六帝的人生歷史,心中複雜無比,沒想到後世這麼多不正常的皇帝,還能讓王朝延續足足二百七十六年。

  可這皇帝,就沒有一個類似自己或者劉盈的麼?

  哪怕類似劉恆的都行啊。

  好在。

  自己絕對讓劉盈這一脈繼承帝位。

  老四劉恆的能力雖然不錯,可後代似乎太拉了,一個比一個不行。

  劉盈的子嗣也有可能,能力不如老四劉恆,但還是那句話,他已經知道劉恆後人能力不足,怎麼還可能繼續實行這種錯誤,讓劉恆繼承皇位?

  咕嚕嚕..

  劉邦的肚子有些餓了,這個時候他才發現,天已經漸漸黑了。

  沒想到,這一聊就是一天。

  時間過的真快啊。

  真想回到三個月前,陸煊剛剛來到漢朝的時候。

  他還有好多問題沒有詢問陸煊呢。

  「陸煊,天色已經黑了,休息吧。」

  「應該明日或者後日就能到達京城了。」

  劉邦緩聲道。

  聞言,陸煊點了點頭,心中帶著無盡的期盼。

  第二日,清晨。

  劉邦早早醒來,然後立刻換來侍衛,詢問:「何時能到長安?」

  「陛下,今日夜晚就可以到達了。」

  劉邦心頭一沉,沒想到這麼快。

  不過也確實要快些,陸煊很明顯這一兩日就能恢復了。

  回到長安後,很有很多事情要處理,韓信、張敖..:

  還要把陸煊的事情,和呂雉、戚夫人他們說說。


  特別是戚夫人,讓戚夫人清楚清楚,哪怕原本的歷史軌跡,自己也不會立劉如意為太子的。

  讓這個女人儘快壓下去,那不該有的念頭。

  自己活著還能護住戚夫人。

  可一旦自己比呂雉先死,他敢斷定戚夫人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

  戚夫人拿什麼和呂家相比?

  散去心中雜念,劉邦在車內處理今日各地剛剛送來的雜亂事務,到了中午,

  他簡單吃了些許飯菜,就準備前往陸煊那裡,進行最後一次暢聊。

  可剛準備離開,就見到有人來了。

  劉盈。

  「父皇,兒臣拜見。」

  「進來吧。」劉邦看著劉盈,伸出大手,一把提著劉盈上了馬車。

  對於劉邦這種粗俗的方式,劉盈並不習慣,可心中卻很滿足,因為確實這樣,卻代表著父皇和他越親近。

  「盈,有什麼事情要見朕?」

  「兒臣是想懇求父皇收回成命,不可殺死陸煊。」

  「兒臣這幾日久睡不免,想的皆是陸煊,陸煊不該死,不該殺。」劉盈臉上露出一絲哀求之色,聞言劉邦臉色一冷,「你這般仁慈,如何能成大器,又如何能當一個好的帝王?」

  劉盈平日裡不敢反駁劉邦,今日卻不知為何,壯了些膽氣,道:「好的帝王,就該寬宏、仁慈、善良。」

  「有包容天下蒼生之心,有寬宏九州黎庶之心。」

  「陸煊沒有犯下任何錯,是我們對不起陸煊,若是殺死陸煊,父皇終生都會有愧。」

  劉盈眼神清澈,不包含絲毫雜質,他來就單純是想求劉邦放過陸煊一命。

  可劉邦依舊冰著臉,冷聲道:

  「朕意已決。」

  「陸煊,非死不可。」

  「誰來了也救不了他。」

  「朕說的!」

  此番決絕的話語,讓劉盈感到無力且絕望,他還想繼續掙扎些什麼,剛想開口,就看劉邦揮了揮手:「給朕退下,朕想靜靜。」

  劉盈就這麼委屈不甘的退下了。

  劉邦心煩意亂,怎麼你們總是要來擾亂朕的心情呢?前些時日因為各種事情需要他處理,他忍了,依舊顧全大局處理政事,不去見陸煊,可今日怎麼劉盈又來破壞他的心情?

  他本來是挺高興的,想和陸煊好好聊聊,度過這最後一個難得是下午。

  可現在劉盈的一番話,讓劉邦心情煩躁到了極致,難道他殺死陸煊是個錯誤麼?

  悔恨終身?愧疚終生?

  呵呵。

  他劉季本來就是個沒心沒肺的心,怎麼可能悔恨嘛,殺了就殺了,他本來就不是什麼好人。

  可隨即劉邦又嘆息一聲,這些時日的相處他確實能看出來陸煊沒有什麼壞心思,各種想法都是為了大漢王朝好,而僅僅是擔心陸煊染指權力,就殺死他,這真的對麼?

  劉邦的心情很亂。

  思緒紛飛。

  就這麼把自己關在車內,皺著眉頭思索。

  對,還是不對?

  陸煊,殺還是不殺?

  時間悠悠而逝,到了下午。

  劉邦搖了搖頭,「殺,必須殺了!」

  「朕絕不允大漢王朝,擁有凌駕於帝王之上的另外一道意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