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三龍畫像
李弘受罰,要被禁足東宮半年,在朝中百官眼中,這般懲罰等同於無,誰叫太子身患「癆瘵」之症,即便不受懲罰也是常年待在東宮,很少出宮半步?
然而對於現在的李弘而言,這卻比任何處罰都來得嚴苛。
因為修行的緣故,他的身體也無大礙,本有機會出宮微服私訪,好好逛逛長安城,品嘗各種美食,還能順帶解決桃娘遇刺之事。
可如今只能被困在東宮,遙控指揮閻莊與程處政做事了。
對於昨日在崇教殿發生的毆鬥事件,李弘並未太過生氣。
他認為手底下的文臣武將們就該充滿血性、敢諫敢言,還敢幹仗,否則只會變成被圈養起來的獵狗,只知聽從主人命令讓咬誰就咬誰。
只是婁師德和唐休璟的魯莽行為,讓他對之前的安排有所反思。思索了整整半宿,他認為將婁師德、唐休璟這類年過三四十的人困在東宮未必是件好事。外放他們去歷練,給予他們施展才能的平台,才是真正在為大唐培養人才。
有此考慮,李弘將目光投向了遼東。
鑑於高宗李治與武后對新羅的態度,日後大唐在遼東勢必還有幾場大戰,這種精忠報國的戰場無疑更適合婁師德和唐休璟。
於是他在思慮,該在什麼時間讓二人去遼東,自己該為二人安排何職務。
「稟殿下,聖人傳召,讓您去麟德殿。」這時,劉童走進書房恭敬稟報導。
李弘聽聞,心中不禁一喜。
他如今不能踏出東宮半步,可只要高宗李治和武后召見,便能解除這禁足之令。
「準備一下,我們即刻去面聖。」李弘吩咐道。
隨後他回到承恩殿讓侍女整理了一下袍服,便在一眾太子千牛和太子備身的護衛下前往大明宮麟德殿。
少卿,大輦抵達麟德殿外,李弘大步邁入內殿就看見雍王李賢也在,正在跟高宗李治低聲交談,兩人不時大笑,氣氛很溫馨。
李弘趕忙行禮問安卻被高宗李治抬手阻止道:「太子,此處乃內殿,務須多禮,快過來坐吧。」
顯然,高宗李治今日心情不錯。
李弘點頭領命,也不再拘束,大步走到高宗李治下首的小塌上跪坐下來。
李賢見到太子李弘,神色間明顯閃過一絲不悅,不過很快便強自掩飾,表情略顯僵硬地起身,向李弘行禮道:「臣李賢,參見太子殿下。」
李弘受禮完畢才和顏悅色地說道:「六弟,這裡是內殿,無須多禮。」
李賢聽到這話,忍不住抬眼看向高宗李治,見高宗李治正笑吟吟地看著李弘,心中頗不是滋味,只能恭敬地退回自己的座位。
李弘將李賢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卻懶得與他計較,轉而開口問道:「稟聖人,今日召見臣,不知有何事吩咐?」
高宗李治似乎猜出了李弘心中所想,微笑著說道:「四郎,今日我們父子相聚,不談國事,聊聊家常便好。」
在高宗李治諸子中,李弘排行第五,只因二子李孝早夭,故而高宗李治稱他為四郎。
而武后從不認可李弘之前高宗的四個兒子,一直稱李弘為大郎。
李弘既非高宗李治,也非武后,不敢隨意效仿他們的稱呼,只能規規矩矩地按照兄弟順序,稱李賢為六郎,而非五郎或者二郎。
此次被召見,李弘本想勸諫高宗李治切勿輕易與新羅開戰,若能通過和談獲取利益,還是應以利益為先。可沒想到高宗李治根本不給他這個機會,他只能苦笑著應道:「諾!」
李賢也躬身答應。
高宗李治微微點頭,繼續著問道:「朕聽聞,昨日你召集宮臣議事,他們竟在崇教殿大打出手,全然沒將你這個儲君放在眼裡?」
李弘看了一眼李賢,見他目光躲閃,瞬間便猜到高宗李治是如何得知此事的,趕忙解釋道:「他們因意見不合,確實發生了爭執。不過,臣已經對他們進行了處罰,日後絕不會再犯此類大錯。」
「你確定不需要朕下詔申斥他們?」高宗李治關切地問道:「為君者,不可只施恩而不施刑。」
「聖人教訓得是,臣明白。」李弘回答道:「不過他們已然受到懲罰,而且是誠心認罰。還望聖人能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你啊,還是這般仁厚,這點…真像朕。」高宗聽完李弘的回答並未責備他,而是感慨了一番,關心地問道:「今日看你氣色不錯,身體是否好多了?」
「多謝父親關心,身體已無大礙。」李弘回答道,突然想起一事,他又問道:「不知父親和母親可有空閒時間?」
高宗李治好奇地問道:「四郎,有話直說,別吞吞吐吐的。」
李賢猛地抬頭,雙眼緊緊盯著李弘。
李弘說道:「之前就一直喜愛閻相的畫作,上次見他,就想請他為父親、母親和我,我們三人繪製一幅合影圖,欲傳於子孫後代,日後掛於大殿,以供日夜祭奠。不知父親和母親能否應允?」
「你有如此孝心,此事朕無異議。」高宗李治聽後臉上露出慈祥笑容,爽快答應道:「待朕問問媚娘,再給你答覆。」
「多謝父親。」李弘激動道。
這幅畫要是能順利完成,勢必會對他今後的計劃將有一大助力。
李賢初聞李弘說要與高宗李治和武后畫像時,他的心中也萌生了同樣的想法,正欲開口表明自己也有此意,可是在聽到李弘後半句話時,他硬生生地將剛到嘴邊的話頭又咽了下去,還被驚出了一身冷汗。
畢竟李弘身為太子,未來就是皇帝,他的子孫亦是未來的皇帝,祭奠歷代皇帝合乎情理。
可李賢卻只是一個親王,他若說出同樣的理由便是大逆不道。且不說李弘聽後會作何感想,單是高宗李治聽了也定會嚴厲訓斥。
李賢驚恐之餘,忍不住惡狠狠瞪了李弘一眼。
此刻他心中的憤怒再怎麼隱藏也掩飾不住了。
而李弘之所以向高宗說後半句話,就是專門在為李賢挖大坑,要是李賢識趣不會參與其中便罷了,要是不識趣,非要摻和作畫,今日留下了把柄,往後就少不了要脫層皮。
「雍王,這方面你可要多向你阿兄學習,聽到了嗎?」
自始至終,李賢的一舉一動都沒能逃過高宗李治的眼睛。
見李賢眼中有嫉妒和憤懣,高宗李治忍不住教訓道:「你們都是朕的兒子,誰有這份孝心,朕都很欣慰。你可明白朕的意思?」
李賢聽到高宗李治稱呼自己為雍王,便知聖人已對自己產生了不滿,趕忙恭順地說道:「臣謹遵聖人教誨。」
「你、英王,還有冀王,都要多向太子學習,學他的做人、做事,學他的溫良恭儉。」高宗李治難得語氣嚴肅地教訓道。
他經歷過兄長造反被殺、流放、自縊…
深知皇家親情淡薄。
可即便如此,他仍希望兒子們能夠相親相愛,多些兄友弟恭,少些為爭權而手足相殘。
之前他確實曾有意鼓勵李賢,可如今見李弘身體逐漸好轉,想法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然而對於現在的李弘而言,這卻比任何處罰都來得嚴苛。
因為修行的緣故,他的身體也無大礙,本有機會出宮微服私訪,好好逛逛長安城,品嘗各種美食,還能順帶解決桃娘遇刺之事。
可如今只能被困在東宮,遙控指揮閻莊與程處政做事了。
對於昨日在崇教殿發生的毆鬥事件,李弘並未太過生氣。
他認為手底下的文臣武將們就該充滿血性、敢諫敢言,還敢幹仗,否則只會變成被圈養起來的獵狗,只知聽從主人命令讓咬誰就咬誰。
只是婁師德和唐休璟的魯莽行為,讓他對之前的安排有所反思。思索了整整半宿,他認為將婁師德、唐休璟這類年過三四十的人困在東宮未必是件好事。外放他們去歷練,給予他們施展才能的平台,才是真正在為大唐培養人才。
有此考慮,李弘將目光投向了遼東。
鑑於高宗李治與武后對新羅的態度,日後大唐在遼東勢必還有幾場大戰,這種精忠報國的戰場無疑更適合婁師德和唐休璟。
於是他在思慮,該在什麼時間讓二人去遼東,自己該為二人安排何職務。
「稟殿下,聖人傳召,讓您去麟德殿。」這時,劉童走進書房恭敬稟報導。
李弘聽聞,心中不禁一喜。
他如今不能踏出東宮半步,可只要高宗李治和武后召見,便能解除這禁足之令。
「準備一下,我們即刻去面聖。」李弘吩咐道。
隨後他回到承恩殿讓侍女整理了一下袍服,便在一眾太子千牛和太子備身的護衛下前往大明宮麟德殿。
少卿,大輦抵達麟德殿外,李弘大步邁入內殿就看見雍王李賢也在,正在跟高宗李治低聲交談,兩人不時大笑,氣氛很溫馨。
李弘趕忙行禮問安卻被高宗李治抬手阻止道:「太子,此處乃內殿,務須多禮,快過來坐吧。」
顯然,高宗李治今日心情不錯。
李弘點頭領命,也不再拘束,大步走到高宗李治下首的小塌上跪坐下來。
李賢見到太子李弘,神色間明顯閃過一絲不悅,不過很快便強自掩飾,表情略顯僵硬地起身,向李弘行禮道:「臣李賢,參見太子殿下。」
李弘受禮完畢才和顏悅色地說道:「六弟,這裡是內殿,無須多禮。」
李賢聽到這話,忍不住抬眼看向高宗李治,見高宗李治正笑吟吟地看著李弘,心中頗不是滋味,只能恭敬地退回自己的座位。
李弘將李賢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卻懶得與他計較,轉而開口問道:「稟聖人,今日召見臣,不知有何事吩咐?」
高宗李治似乎猜出了李弘心中所想,微笑著說道:「四郎,今日我們父子相聚,不談國事,聊聊家常便好。」
在高宗李治諸子中,李弘排行第五,只因二子李孝早夭,故而高宗李治稱他為四郎。
而武后從不認可李弘之前高宗的四個兒子,一直稱李弘為大郎。
李弘既非高宗李治,也非武后,不敢隨意效仿他們的稱呼,只能規規矩矩地按照兄弟順序,稱李賢為六郎,而非五郎或者二郎。
此次被召見,李弘本想勸諫高宗李治切勿輕易與新羅開戰,若能通過和談獲取利益,還是應以利益為先。可沒想到高宗李治根本不給他這個機會,他只能苦笑著應道:「諾!」
李賢也躬身答應。
高宗李治微微點頭,繼續著問道:「朕聽聞,昨日你召集宮臣議事,他們竟在崇教殿大打出手,全然沒將你這個儲君放在眼裡?」
李弘看了一眼李賢,見他目光躲閃,瞬間便猜到高宗李治是如何得知此事的,趕忙解釋道:「他們因意見不合,確實發生了爭執。不過,臣已經對他們進行了處罰,日後絕不會再犯此類大錯。」
「你確定不需要朕下詔申斥他們?」高宗李治關切地問道:「為君者,不可只施恩而不施刑。」
「聖人教訓得是,臣明白。」李弘回答道:「不過他們已然受到懲罰,而且是誠心認罰。還望聖人能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你啊,還是這般仁厚,這點…真像朕。」高宗聽完李弘的回答並未責備他,而是感慨了一番,關心地問道:「今日看你氣色不錯,身體是否好多了?」
「多謝父親關心,身體已無大礙。」李弘回答道,突然想起一事,他又問道:「不知父親和母親可有空閒時間?」
高宗李治好奇地問道:「四郎,有話直說,別吞吞吐吐的。」
李賢猛地抬頭,雙眼緊緊盯著李弘。
李弘說道:「之前就一直喜愛閻相的畫作,上次見他,就想請他為父親、母親和我,我們三人繪製一幅合影圖,欲傳於子孫後代,日後掛於大殿,以供日夜祭奠。不知父親和母親能否應允?」
「你有如此孝心,此事朕無異議。」高宗李治聽後臉上露出慈祥笑容,爽快答應道:「待朕問問媚娘,再給你答覆。」
「多謝父親。」李弘激動道。
這幅畫要是能順利完成,勢必會對他今後的計劃將有一大助力。
李賢初聞李弘說要與高宗李治和武后畫像時,他的心中也萌生了同樣的想法,正欲開口表明自己也有此意,可是在聽到李弘後半句話時,他硬生生地將剛到嘴邊的話頭又咽了下去,還被驚出了一身冷汗。
畢竟李弘身為太子,未來就是皇帝,他的子孫亦是未來的皇帝,祭奠歷代皇帝合乎情理。
可李賢卻只是一個親王,他若說出同樣的理由便是大逆不道。且不說李弘聽後會作何感想,單是高宗李治聽了也定會嚴厲訓斥。
李賢驚恐之餘,忍不住惡狠狠瞪了李弘一眼。
此刻他心中的憤怒再怎麼隱藏也掩飾不住了。
而李弘之所以向高宗說後半句話,就是專門在為李賢挖大坑,要是李賢識趣不會參與其中便罷了,要是不識趣,非要摻和作畫,今日留下了把柄,往後就少不了要脫層皮。
「雍王,這方面你可要多向你阿兄學習,聽到了嗎?」
自始至終,李賢的一舉一動都沒能逃過高宗李治的眼睛。
見李賢眼中有嫉妒和憤懣,高宗李治忍不住教訓道:「你們都是朕的兒子,誰有這份孝心,朕都很欣慰。你可明白朕的意思?」
李賢聽到高宗李治稱呼自己為雍王,便知聖人已對自己產生了不滿,趕忙恭順地說道:「臣謹遵聖人教誨。」
「你、英王,還有冀王,都要多向太子學習,學他的做人、做事,學他的溫良恭儉。」高宗李治難得語氣嚴肅地教訓道。
他經歷過兄長造反被殺、流放、自縊…
深知皇家親情淡薄。
可即便如此,他仍希望兒子們能夠相親相愛,多些兄友弟恭,少些為爭權而手足相殘。
之前他確實曾有意鼓勵李賢,可如今見李弘身體逐漸好轉,想法也隨之發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