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崇文明理
飛光殿裡的臣子們都已散去,曹睿與徐、盧兩名侍中沿著宮殿側邊,緩步向北而行。
銅雀台的北面就是漳水了。
遠處的山水與近處的樓閣相映襯,好似一幅氣勢恢宏的寫意大畫一般。
曹睿口中朗誦道:「臨漳川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
「雍丘王的文才確實卓群!以朕來看,描述漳水和鄴城的詩賦,雍丘王當屬第一。」
徐庶在一旁進言道:「昔日武帝命諸子同作,先帝彼時也曾有一篇《登台賦》。」
曹睿擺了擺手:「同樣寫風寫鳥,先帝是用『風飄飄而吹衣,鳥飛鳴而過前』,而雍丘王是『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實事求是的說,先帝寫論文、寫閨怨詩不錯,其他詩賦與雍丘王還差了些距離。」
兩名侍中點頭應和。
若說差了些距離,更像是對先帝偏袒了。實際上差的應該更多。
在論及文學的時候,陛下常常認為先帝立意高於雍丘王。但論及詩賦,陛下從不掩飾對雍丘王的讚美。
盧毓在一旁說道:「陛下,崇文觀已經設立三年有餘,洛中也有不少士子的文才脫穎而出。」
曹睿問道:「朕十月底去過一次崇文觀,之後就再沒關注過這些事情了。文華之盛,也能彰顯大魏之德。」
「有哪些士子作出佳作的?」
盧毓頓了一下:「稟陛下,洛中有一名士子喚作阮籍,正是昔日鄴下阮元瑜的兒子。阮籍去年秋日初來洛陽就學之時,便以一首五言詩《詠懷》名動太學。」
「哦,此人喚作阮籍?」曹睿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盧卿記得詩句嗎?」
盧毓拱手道:「臣記得『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之語,文風清新雋秀,有超然之感。」
曹睿笑道:「是個好苗子,此人文筆與《明月何皎皎》一詩極為相似。」
「侍中,朕今日有一個想法,你們兩人一同隨朕參詳一下。」
盧毓隨即束手肅立,徐庶也是同樣。
曹睿道:「朕在太和元年立崇文觀,五經重新修訂過了一遍,詩賦文章也在年年選錄。洛陽文風之盛,正如建安年間鄴城銅雀園中的『鄴中七子』一般。」
「彼時王仲宣、徐偉長、阮元瑜、應德璉、孔文舉、陳孔璋、劉公幹七人,學無所遺、辭無所假、齊足並馳,開一時文風之盛。」
曹睿嘆了一聲:「文學詩賦是如此,朕在想,能不能將這些鄉野間的奇人異士,都納到洛陽朝中來管轄起來呢?」
「如管輅這般精於占卜相面的、還有擅長讖緯的、以及各種各樣的信奉……既可以約束其不在民間作亂,也能讓他們為朝廷所用。就像昔日武帝在鄴城召左慈、甘始、郗儉等人一般。」
說著說著,曹睿看向徐庶:「徐卿,朕記得你之前遣揚州校事探訪,稱左慈最後蹤跡乃是在廬江郡的天柱山中?」
徐庶答道:「正是天柱山,此後左慈便再無蹤跡。天柱山與鎮南將軍賈逵的轄區臨近,臣遣人尋賈逵幫忙尋找,賈逵並未應許。」
「之前陛下提到過的葛玄,校事亦曾查探過。葛玄此人長在武昌居住,與孫權相交甚篤,無法前來洛陽。」
曹睿點頭:「還有各類信奉呢?」
徐庶想了幾瞬:「餘下民間信奉,徐州最盛、青州次之。」
「徐州琅琊、東海、下邳、廣陵等偏僻之郡,天師道與佛門之信雜糅,時常亦有爭端。前任徐州刺史呂虔年邁昏聵,並不管轄。」
「而青、徐、兗交界的濟北、泰山、東莞、北海、濟南等郡,仍有太平道的信奉存在。」
曹睿感慨道:「張角都死了五十餘年了,太平道竟然還在!朝廷並無太多精力處理鄉里盲信,禁是禁不絕的,只有管束起來了。」
「徐卿,傳信洛陽衛僕射處,讓各郡國對這些雜七雜八的信奉、奇人都搜羅一下,使他們的頭領前往洛陽居住,免得民間失控。」
「再設立一個如同崇文觀一般的官署。」曹睿看向幾人:「該叫個什麼名字為好?」
兩侍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還是徐庶用手肘推了盧毓一下,侍中里年齡最小的盧毓這才拱手應道:「崇文觀掌天下文事,新設立的官署搜羅天下奇異,由朝廷管轄而明其道理。」
「不如取『明理』二字。」
曹睿笑著搖頭:「『理』字可取,『明』字卻更為精妙。道理越辯越明,可人們信奉之事又如何能辯得明白呢?不如朝廷指明選明才好!」
「就叫明理觀吧!」曹睿看向徐庶:「此事徐卿去和衛僕射說。」
「遵旨。」徐庶答道。
而一旁的盧毓抿了抿嘴,似有未盡之言。
曹睿看到了盧毓的神情,問道:「盧卿有何想說的?」
盧毓心中已經醞釀了許久,到了此刻卻開始猶豫起來了。
陛下對於占卜、看相這類神異的事情,歷來都是作為調劑,主要用以消遣和解悶,倒不是當真信這些。
就如同武帝將左慈等人召到鄴城、文帝找朱建平相面一般。非有所求,娛其耳目罷了。
若自己依著管輅的卦象來說……
還是說吧!
盧毓下定決心,拱手說道:「稟陛下,方才管輅占出渙卦來,卦辭為『王假有廟,利涉大川』。」
「大魏宗廟在洛陽,可武帝的高陵、文昭皇后的朝陽陵都在鄴城。陛下此前只遣了徐宣往祭高陵、司空往祭朝陽陵。」
盧毓有些緊張了起來:「王假有廟,祖陵亦如宗廟一般。陛下何不親往祭祀高陵,以作禳解?」
曹睿看了一眼盧毓:「盧卿是怕了管輅卦象,還是真想讓朕親自去一趟?」
盧毓拱手一禮,認真以對:「陛下,臣兩個心思都有。」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曹睿又看向徐庶:「徐侍中又怎麼說?」
徐庶答道:「信則有,不信則無,陛下可依心意決之。卦辭可以從鄴城祖陵來論,也可以從洛陽太廟來論。陛下出征之前,不是在洛陽祭拜過太廟了嗎?」
「臣以為無虞。」
很顯然,徐庶並非儒生,並不願在這種進言上消耗自己和皇帝間的好感度。
反倒顯得盧毓更體貼、更為皇帝本人著想了似的。
曹睿心下會意:「朕知曉了。高陵、朝陽陵都在鄴城以西,南北不過十里遠。三日後,朕親往高陵、朝陽陵祭拜,日內往返就是。」
……
三日後,曹睿親自西往祭陵,新任的崇文觀學士管輅也一併隨行。
五日後,銅雀台上,司馬懿、滿寵二人都將各自屬下緊急趕製的預案拿了過來。
兩份文書都是厚厚一迭,拿在手中均有一指多厚。不論裡面寫的東西如何,這份態度倒是值得肯定的。
曹睿拿起尚書台的文書來,一邊認真翻看,一邊問道:「尚書台的辦法雖然土了些,但朕看來應是能奏效的。」
司馬懿拱手道:「臣等以豫州、揚州為例。」
「汝水、潁水、渦水、睢水、肥水、沘水等各處水系陂堰眾多,若雨季到來,寧多放水、不可蓄水。各地守臣可以自行決斷,若雨水勢大難測,需及時毀壞陂堰水門,太守縣令無需擔責。若遲延不毀水門,反要受罪。」
曹睿點頭:「雖然朕是皇帝、卿是司空,朝廷也管著整個天下。可具體細瑣政事還是要由各州郡官員來執行的。」
「政事之要,首在管理官員。」
「朕不甚懂水利,既然尚書台已經拿了方略出來,看起來大略無差,朕也未必做得更好。且發下去執行吧。」
「遵旨。」司馬懿拱手答道。
尚書台的文件看畢,滿寵又將樞密院的文書拿了過來。
滿寵連忙稟稱:「稟陛下,河北各處道路整修、河渠監管之事臣等已經做了安排。但具體幽州雨情水情如何,臣等也無法在鄴城就做出判斷。」
「臣數日前已經快馬派使者前往幽州劉子揚處,讓他協助使者收集右北平、遼西等郡的歷年的雨情水情。」
曹睿並未責備:「據實而論是對的,你們在鄴城埋頭苦想也想不出來什麼。」
「船隻、雨具、藥物、軍械,朕看樞密院的預案都提到了,該準備的物什都遣人盯好,勿要出紕漏就是。」
眼看好不容易過了關,滿寵懸著的心也稍稍放下來了一些。方才抬眼小心留意皇帝的神情,現在也輕鬆了些。
「陛下,」滿寵拱手說道:「今日已是二月十四日,臣於昨夜收到雁門田豫處的回訊,稱其已經給臨近的匈奴、烏桓都發了使者,依照陛下之令徵召各部出兵。」
曹睿淡定問道:「軻比能呢?」
滿寵答道:「田豫也給軻比能傳訊了,據田豫所說,他估計以軻比能這兩年的恭順,此人有七成的可能性會應詔而來。」
曹睿反問道:「都已經恭順了,卻只有七成嗎?」
滿寵點頭:「彼輩夷狄不知禮義,若非大兵壓境、他們是不會曉得利害的。田豫說,如果中軍精騎親至雁門,軻比能應詔的可能性就有九成九了。」(本章完)
銅雀台的北面就是漳水了。
遠處的山水與近處的樓閣相映襯,好似一幅氣勢恢宏的寫意大畫一般。
曹睿口中朗誦道:「臨漳川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
「雍丘王的文才確實卓群!以朕來看,描述漳水和鄴城的詩賦,雍丘王當屬第一。」
徐庶在一旁進言道:「昔日武帝命諸子同作,先帝彼時也曾有一篇《登台賦》。」
曹睿擺了擺手:「同樣寫風寫鳥,先帝是用『風飄飄而吹衣,鳥飛鳴而過前』,而雍丘王是『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實事求是的說,先帝寫論文、寫閨怨詩不錯,其他詩賦與雍丘王還差了些距離。」
兩名侍中點頭應和。
若說差了些距離,更像是對先帝偏袒了。實際上差的應該更多。
在論及文學的時候,陛下常常認為先帝立意高於雍丘王。但論及詩賦,陛下從不掩飾對雍丘王的讚美。
盧毓在一旁說道:「陛下,崇文觀已經設立三年有餘,洛中也有不少士子的文才脫穎而出。」
曹睿問道:「朕十月底去過一次崇文觀,之後就再沒關注過這些事情了。文華之盛,也能彰顯大魏之德。」
「有哪些士子作出佳作的?」
盧毓頓了一下:「稟陛下,洛中有一名士子喚作阮籍,正是昔日鄴下阮元瑜的兒子。阮籍去年秋日初來洛陽就學之時,便以一首五言詩《詠懷》名動太學。」
「哦,此人喚作阮籍?」曹睿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盧卿記得詩句嗎?」
盧毓拱手道:「臣記得『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之語,文風清新雋秀,有超然之感。」
曹睿笑道:「是個好苗子,此人文筆與《明月何皎皎》一詩極為相似。」
「侍中,朕今日有一個想法,你們兩人一同隨朕參詳一下。」
盧毓隨即束手肅立,徐庶也是同樣。
曹睿道:「朕在太和元年立崇文觀,五經重新修訂過了一遍,詩賦文章也在年年選錄。洛陽文風之盛,正如建安年間鄴城銅雀園中的『鄴中七子』一般。」
「彼時王仲宣、徐偉長、阮元瑜、應德璉、孔文舉、陳孔璋、劉公幹七人,學無所遺、辭無所假、齊足並馳,開一時文風之盛。」
曹睿嘆了一聲:「文學詩賦是如此,朕在想,能不能將這些鄉野間的奇人異士,都納到洛陽朝中來管轄起來呢?」
「如管輅這般精於占卜相面的、還有擅長讖緯的、以及各種各樣的信奉……既可以約束其不在民間作亂,也能讓他們為朝廷所用。就像昔日武帝在鄴城召左慈、甘始、郗儉等人一般。」
說著說著,曹睿看向徐庶:「徐卿,朕記得你之前遣揚州校事探訪,稱左慈最後蹤跡乃是在廬江郡的天柱山中?」
徐庶答道:「正是天柱山,此後左慈便再無蹤跡。天柱山與鎮南將軍賈逵的轄區臨近,臣遣人尋賈逵幫忙尋找,賈逵並未應許。」
「之前陛下提到過的葛玄,校事亦曾查探過。葛玄此人長在武昌居住,與孫權相交甚篤,無法前來洛陽。」
曹睿點頭:「還有各類信奉呢?」
徐庶想了幾瞬:「餘下民間信奉,徐州最盛、青州次之。」
「徐州琅琊、東海、下邳、廣陵等偏僻之郡,天師道與佛門之信雜糅,時常亦有爭端。前任徐州刺史呂虔年邁昏聵,並不管轄。」
「而青、徐、兗交界的濟北、泰山、東莞、北海、濟南等郡,仍有太平道的信奉存在。」
曹睿感慨道:「張角都死了五十餘年了,太平道竟然還在!朝廷並無太多精力處理鄉里盲信,禁是禁不絕的,只有管束起來了。」
「徐卿,傳信洛陽衛僕射處,讓各郡國對這些雜七雜八的信奉、奇人都搜羅一下,使他們的頭領前往洛陽居住,免得民間失控。」
「再設立一個如同崇文觀一般的官署。」曹睿看向幾人:「該叫個什麼名字為好?」
兩侍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還是徐庶用手肘推了盧毓一下,侍中里年齡最小的盧毓這才拱手應道:「崇文觀掌天下文事,新設立的官署搜羅天下奇異,由朝廷管轄而明其道理。」
「不如取『明理』二字。」
曹睿笑著搖頭:「『理』字可取,『明』字卻更為精妙。道理越辯越明,可人們信奉之事又如何能辯得明白呢?不如朝廷指明選明才好!」
「就叫明理觀吧!」曹睿看向徐庶:「此事徐卿去和衛僕射說。」
「遵旨。」徐庶答道。
而一旁的盧毓抿了抿嘴,似有未盡之言。
曹睿看到了盧毓的神情,問道:「盧卿有何想說的?」
盧毓心中已經醞釀了許久,到了此刻卻開始猶豫起來了。
陛下對於占卜、看相這類神異的事情,歷來都是作為調劑,主要用以消遣和解悶,倒不是當真信這些。
就如同武帝將左慈等人召到鄴城、文帝找朱建平相面一般。非有所求,娛其耳目罷了。
若自己依著管輅的卦象來說……
還是說吧!
盧毓下定決心,拱手說道:「稟陛下,方才管輅占出渙卦來,卦辭為『王假有廟,利涉大川』。」
「大魏宗廟在洛陽,可武帝的高陵、文昭皇后的朝陽陵都在鄴城。陛下此前只遣了徐宣往祭高陵、司空往祭朝陽陵。」
盧毓有些緊張了起來:「王假有廟,祖陵亦如宗廟一般。陛下何不親往祭祀高陵,以作禳解?」
曹睿看了一眼盧毓:「盧卿是怕了管輅卦象,還是真想讓朕親自去一趟?」
盧毓拱手一禮,認真以對:「陛下,臣兩個心思都有。」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曹睿又看向徐庶:「徐侍中又怎麼說?」
徐庶答道:「信則有,不信則無,陛下可依心意決之。卦辭可以從鄴城祖陵來論,也可以從洛陽太廟來論。陛下出征之前,不是在洛陽祭拜過太廟了嗎?」
「臣以為無虞。」
很顯然,徐庶並非儒生,並不願在這種進言上消耗自己和皇帝間的好感度。
反倒顯得盧毓更體貼、更為皇帝本人著想了似的。
曹睿心下會意:「朕知曉了。高陵、朝陽陵都在鄴城以西,南北不過十里遠。三日後,朕親往高陵、朝陽陵祭拜,日內往返就是。」
……
三日後,曹睿親自西往祭陵,新任的崇文觀學士管輅也一併隨行。
五日後,銅雀台上,司馬懿、滿寵二人都將各自屬下緊急趕製的預案拿了過來。
兩份文書都是厚厚一迭,拿在手中均有一指多厚。不論裡面寫的東西如何,這份態度倒是值得肯定的。
曹睿拿起尚書台的文書來,一邊認真翻看,一邊問道:「尚書台的辦法雖然土了些,但朕看來應是能奏效的。」
司馬懿拱手道:「臣等以豫州、揚州為例。」
「汝水、潁水、渦水、睢水、肥水、沘水等各處水系陂堰眾多,若雨季到來,寧多放水、不可蓄水。各地守臣可以自行決斷,若雨水勢大難測,需及時毀壞陂堰水門,太守縣令無需擔責。若遲延不毀水門,反要受罪。」
曹睿點頭:「雖然朕是皇帝、卿是司空,朝廷也管著整個天下。可具體細瑣政事還是要由各州郡官員來執行的。」
「政事之要,首在管理官員。」
「朕不甚懂水利,既然尚書台已經拿了方略出來,看起來大略無差,朕也未必做得更好。且發下去執行吧。」
「遵旨。」司馬懿拱手答道。
尚書台的文件看畢,滿寵又將樞密院的文書拿了過來。
滿寵連忙稟稱:「稟陛下,河北各處道路整修、河渠監管之事臣等已經做了安排。但具體幽州雨情水情如何,臣等也無法在鄴城就做出判斷。」
「臣數日前已經快馬派使者前往幽州劉子揚處,讓他協助使者收集右北平、遼西等郡的歷年的雨情水情。」
曹睿並未責備:「據實而論是對的,你們在鄴城埋頭苦想也想不出來什麼。」
「船隻、雨具、藥物、軍械,朕看樞密院的預案都提到了,該準備的物什都遣人盯好,勿要出紕漏就是。」
眼看好不容易過了關,滿寵懸著的心也稍稍放下來了一些。方才抬眼小心留意皇帝的神情,現在也輕鬆了些。
「陛下,」滿寵拱手說道:「今日已是二月十四日,臣於昨夜收到雁門田豫處的回訊,稱其已經給臨近的匈奴、烏桓都發了使者,依照陛下之令徵召各部出兵。」
曹睿淡定問道:「軻比能呢?」
滿寵答道:「田豫也給軻比能傳訊了,據田豫所說,他估計以軻比能這兩年的恭順,此人有七成的可能性會應詔而來。」
曹睿反問道:「都已經恭順了,卻只有七成嗎?」
滿寵點頭:「彼輩夷狄不知禮義,若非大兵壓境、他們是不會曉得利害的。田豫說,如果中軍精騎親至雁門,軻比能應詔的可能性就有九成九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