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沙船往返碧江闊(求追讀)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
江南一代造船業,雖飽受戰亂摧殘,大船產量有所下降。
但自數年前起,老朱就在應天附近設立了兩座造船廠。
共計有船塢四座,能夠同時建造四艘兩千料以上的大型戰船。
兩千料大船,長六十米,寬十一米,吃水五米深,排水量一千噸。
別說是在1370年,即使放在五百年後,也能夠稱得上大型戰船。
不過現如今大明對大型戰船沒有太多需求。
在平定了陳友諒之後,從東海到西域,再沒有需要水上決戰的敵人。
除非想要東征倭國,或是從海上進攻安南國。
船廠之中正在大量下水的,還是平底沙船。
走北洋航線,從長江口,向北方大軍輸送糧食、甲冑、兵器等軍需物資。
或是沿著長江西行,為西征大軍準備糧秣。
「應天府共有二千料大沙船四十艘,千五百料沙船二百三十艘,千料小沙船五百六十艘。」
朱樉翻閱著後勤方面的公文,著重查看長江航運的情況。
「京營水師的人把大船都帶走了,只剩下些千料沙船和小船。」
千料沙船排水量在五百噸左右,能夠裝載兩百名士兵,或者兩千石糧食。
西征大軍約有八萬之眾,每月都需要四萬石糧食。
這還未算各種輔兵、後勤人員,這些也有約兩萬人。
除此之外,還有隨行運糧的民夫。
前線戰事還未開始,沙船最多能夠運到襄陽。
漢江這時候水面比後世還要開闊些,平底沙船吃水也較淺,因此能夠抵達襄陽中轉。
但襄陽到前線這一段距離,就只能夠依靠民夫用牛車、馬車,或是肩拉背扛送過去。
「從襄陽繼續向西北航行,就能夠抵達漢中。」
朱樉仔細思考:「日後我要前往陝西,估計也要走這條路線。」
水運的條件,相比較於陸運實在好出太多。
即使漢江上游多前灘怪石,大船在其中航行風險較大。
不過相比較起水運的運力,這點風險不值一提。
公文上寫道,如今大明已經組織了四支船隊,每支船隊都有沙船百艘。
向前線輸送糧草、兵器等。
有兩支船隊已經出發,將第一批補充物資,運往襄陽。
「虎子,陪我往碼頭去一趟。」
朱樉看完運輸糧草的公文,決定實地看一眼船隊的情況。
為未來組織船隊前往漢中積累經驗。
同時防止有人在公文內虛構船隻數量、運送糧食數量等。
京師比鄰長江,無論是船廠還是碼頭,都建設在江岸邊。
這一趟算是公事,朱樉直接找東宮主事要了兩匹快馬。
一人一馬,向著江邊而去。
距離江邊碼頭還有數里地,就已經能夠看到鱗次櫛比的高聳風帆。
無數面數十米高的硬木大帆,好似一面面戰旗,隨時預備出征。
待到近前,上百艘高大船艦或是停在碼頭之內,又或是靜泊江面。
碼頭上,來來往往的力工們,像螞蟻搬家一般,將一袋袋糧食送進船艙之內。
沙船兩側都搭著一條條踏板,被赤裸上身,僅僅在肩膀上墊著麻布包的漢子們踩得吱吱作響。
朱樉曾經見過未來的海上戰艦,甚至才在海軍開放日的時候,參觀過航空母艦。
因而對這些小船,沒什麼感覺。
不過之前幾乎都生活在城內的虎子,不曾見識過如此之多的高聳艦船挨在一起。
一時間有些震驚地望向三層樓高的大沙船:「殿下,這船可真大啊!」
這些船隻似乎都是在內河湖海中運行,桅杆多為五根。
和那些航行在海面上的七桅、十一桅大船相比,還是小上許多。
朱樉觀察了一下沙船的裝卸效率。
每艘沙船有左右三條上下通道,一艘船多的能夠近百人來來回回裝貨。
按照一次一人扛一袋米,每袋重一石計算。
一百人裝載滿一艘大船,也要將近一天時間。
如今碼頭林林總總小二百條船,估計要動用上千人,才能夠在短時間內全部裝完。
「去找一下負責碼頭的兵部武庫清吏司郎中,讓他來見我。」
虎子將心思從大船上收回來,點點頭就去找碼頭負責人。
大明現在有兩套不同的軍事管理體系。
一個是五軍都督府,負責前線軍事指揮工作。
出征帶兵之人,大多數是在五軍都督府任職。
而中書省下的兵部,則是負責練兵、武考、後勤等職責。
算是某種程度上,將統兵權和練兵權分開。
不過大明新建,許多事務分離的不徹底。
尤其是中書省內不少高位大員,都兼著五軍都督府的職位。
在解決掉他們之前,很難完成真正的統、練分治。
「兵部武庫清吏司郎中,杜煜。」
「拜見秦王殿下!」
留著兩撇小鬍子的中年人,稽首道。
「不知殿下來此,所為何事?」
「太子忙於大婚之事,奏請父皇之後,讓我協理西征軍務。」
朱樉上下打量了對方幾眼,不知道為何,感覺這是個貪官。
可能這世上,愛撈錢的人都有相同的氣質。
「本王從公文中得見,如今每月都有數百大船前往襄陽運送給養,特來查看。」
「大軍在外,糧秣轉運之事,可馬虎不得。」
杜煜暗自鬆了口氣,答道:
「回殿下,如今已有兩百艘船前往襄陽,算算時間這兩日應當到襄陽附近。」
「月余之內,就能夠返回應天,下一批的兩百艘船也正好能夠到達襄陽。」
兵部將四百艘運輸船,分成了兩部分,來輪換運輸。
這樣做也是為了規避風險。
長江水面寬闊,並且武昌以下的流域,水流緩和。
但在漢江上,就多有暗沙、淺灘,大船航行常常發生事故。
「這一艘船,裝滿需要多少時日?」
朱樉隨手點了一艘正在裝貨的大船問道。
「回殿下,一百名力工一天之內便可以裝完。」
「如今碼頭上約莫有近千名力工勞作,大半個月就能夠將這些大船裝滿。」
杜煜對碼頭上的事很熟悉。
可以說熟悉到有些奇怪的地步。
「杜郎中,對事務如此熟稔,在工部任職多少年了?」
朱樉看似無心,實則有意地問道。
江南一代造船業,雖飽受戰亂摧殘,大船產量有所下降。
但自數年前起,老朱就在應天附近設立了兩座造船廠。
共計有船塢四座,能夠同時建造四艘兩千料以上的大型戰船。
兩千料大船,長六十米,寬十一米,吃水五米深,排水量一千噸。
別說是在1370年,即使放在五百年後,也能夠稱得上大型戰船。
不過現如今大明對大型戰船沒有太多需求。
在平定了陳友諒之後,從東海到西域,再沒有需要水上決戰的敵人。
除非想要東征倭國,或是從海上進攻安南國。
船廠之中正在大量下水的,還是平底沙船。
走北洋航線,從長江口,向北方大軍輸送糧食、甲冑、兵器等軍需物資。
或是沿著長江西行,為西征大軍準備糧秣。
「應天府共有二千料大沙船四十艘,千五百料沙船二百三十艘,千料小沙船五百六十艘。」
朱樉翻閱著後勤方面的公文,著重查看長江航運的情況。
「京營水師的人把大船都帶走了,只剩下些千料沙船和小船。」
千料沙船排水量在五百噸左右,能夠裝載兩百名士兵,或者兩千石糧食。
西征大軍約有八萬之眾,每月都需要四萬石糧食。
這還未算各種輔兵、後勤人員,這些也有約兩萬人。
除此之外,還有隨行運糧的民夫。
前線戰事還未開始,沙船最多能夠運到襄陽。
漢江這時候水面比後世還要開闊些,平底沙船吃水也較淺,因此能夠抵達襄陽中轉。
但襄陽到前線這一段距離,就只能夠依靠民夫用牛車、馬車,或是肩拉背扛送過去。
「從襄陽繼續向西北航行,就能夠抵達漢中。」
朱樉仔細思考:「日後我要前往陝西,估計也要走這條路線。」
水運的條件,相比較於陸運實在好出太多。
即使漢江上游多前灘怪石,大船在其中航行風險較大。
不過相比較起水運的運力,這點風險不值一提。
公文上寫道,如今大明已經組織了四支船隊,每支船隊都有沙船百艘。
向前線輸送糧草、兵器等。
有兩支船隊已經出發,將第一批補充物資,運往襄陽。
「虎子,陪我往碼頭去一趟。」
朱樉看完運輸糧草的公文,決定實地看一眼船隊的情況。
為未來組織船隊前往漢中積累經驗。
同時防止有人在公文內虛構船隻數量、運送糧食數量等。
京師比鄰長江,無論是船廠還是碼頭,都建設在江岸邊。
這一趟算是公事,朱樉直接找東宮主事要了兩匹快馬。
一人一馬,向著江邊而去。
距離江邊碼頭還有數里地,就已經能夠看到鱗次櫛比的高聳風帆。
無數面數十米高的硬木大帆,好似一面面戰旗,隨時預備出征。
待到近前,上百艘高大船艦或是停在碼頭之內,又或是靜泊江面。
碼頭上,來來往往的力工們,像螞蟻搬家一般,將一袋袋糧食送進船艙之內。
沙船兩側都搭著一條條踏板,被赤裸上身,僅僅在肩膀上墊著麻布包的漢子們踩得吱吱作響。
朱樉曾經見過未來的海上戰艦,甚至才在海軍開放日的時候,參觀過航空母艦。
因而對這些小船,沒什麼感覺。
不過之前幾乎都生活在城內的虎子,不曾見識過如此之多的高聳艦船挨在一起。
一時間有些震驚地望向三層樓高的大沙船:「殿下,這船可真大啊!」
這些船隻似乎都是在內河湖海中運行,桅杆多為五根。
和那些航行在海面上的七桅、十一桅大船相比,還是小上許多。
朱樉觀察了一下沙船的裝卸效率。
每艘沙船有左右三條上下通道,一艘船多的能夠近百人來來回回裝貨。
按照一次一人扛一袋米,每袋重一石計算。
一百人裝載滿一艘大船,也要將近一天時間。
如今碼頭林林總總小二百條船,估計要動用上千人,才能夠在短時間內全部裝完。
「去找一下負責碼頭的兵部武庫清吏司郎中,讓他來見我。」
虎子將心思從大船上收回來,點點頭就去找碼頭負責人。
大明現在有兩套不同的軍事管理體系。
一個是五軍都督府,負責前線軍事指揮工作。
出征帶兵之人,大多數是在五軍都督府任職。
而中書省下的兵部,則是負責練兵、武考、後勤等職責。
算是某種程度上,將統兵權和練兵權分開。
不過大明新建,許多事務分離的不徹底。
尤其是中書省內不少高位大員,都兼著五軍都督府的職位。
在解決掉他們之前,很難完成真正的統、練分治。
「兵部武庫清吏司郎中,杜煜。」
「拜見秦王殿下!」
留著兩撇小鬍子的中年人,稽首道。
「不知殿下來此,所為何事?」
「太子忙於大婚之事,奏請父皇之後,讓我協理西征軍務。」
朱樉上下打量了對方幾眼,不知道為何,感覺這是個貪官。
可能這世上,愛撈錢的人都有相同的氣質。
「本王從公文中得見,如今每月都有數百大船前往襄陽運送給養,特來查看。」
「大軍在外,糧秣轉運之事,可馬虎不得。」
杜煜暗自鬆了口氣,答道:
「回殿下,如今已有兩百艘船前往襄陽,算算時間這兩日應當到襄陽附近。」
「月余之內,就能夠返回應天,下一批的兩百艘船也正好能夠到達襄陽。」
兵部將四百艘運輸船,分成了兩部分,來輪換運輸。
這樣做也是為了規避風險。
長江水面寬闊,並且武昌以下的流域,水流緩和。
但在漢江上,就多有暗沙、淺灘,大船航行常常發生事故。
「這一艘船,裝滿需要多少時日?」
朱樉隨手點了一艘正在裝貨的大船問道。
「回殿下,一百名力工一天之內便可以裝完。」
「如今碼頭上約莫有近千名力工勞作,大半個月就能夠將這些大船裝滿。」
杜煜對碼頭上的事很熟悉。
可以說熟悉到有些奇怪的地步。
「杜郎中,對事務如此熟稔,在工部任職多少年了?」
朱樉看似無心,實則有意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