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瑞王的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以後咱們一起努力好不好?」

  對於這話,幾個老爺子自然都是心有戚戚,禾麥丸子高粱這幾個早慧懂事的也有所感觸,剩下的就都是懵懵差了,不太懂爺爺說什麼,但為了不讓爺爺繼續囉嗦,大家都一起認真地點頭表示懂了。

  張二爺也為難於無法真正幫孩子們解開心結,就順水推舟表示讓孩子們自己好好想想,在經歷中獲得成長,就草草結束了這個話題。

  兩船停在海上等候旗艦返航,預計時間不會短了,旗艦必然要往東邊駛出很遠才好下手。果然直等到日暮時分,才見到旗艦從東方歸來的影子。自然,去時四船,歸來只有一船。

  但極目遠眺,有一點帆影輟在旗艦之後,並不靠近,船型只能瞧個大概,應該是水軍派出來保護瑞王的官船。

  官家的東西就是這種邏輯,瑞王表示了不希望水軍的船存在,那按照命令它就不能存在,但水軍又肩負著給瑞王護駕的責任,它不能真的不存在,所以只能裝不存在,而且所有人都知道它在裝,還得配合它一起裝作它不存在,包括瑞王自己在內。擰巴,是真擰巴。

  總之就是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如何應用,全在長官一心,此即為道也!

  旗艦從東至西,繞過了兩船,在不遠處落錨,雖然有些距離,但眾人都能看到,坐在船頭大椅上的瑞王臉色有些發白,卻一直在笑,神情似乎很是亢奮。

  殺了那麼多人,還高興得起來,真是變態!少年們暗自腹誹。

  過了一會兒,傳令官到來,瑞王賜宴,要兩艘船上的首領們到旗艦上去赴宴。三位老爺子本不想去趙姓王爵的面前湊熱鬧,但又有些擔心楊羹夫婦倆的狀態,就安排了得力人手把船守好,帶著娃娃們和幾個親信子弟,又讓徐胖子挑了幾個衙內一起,下了兩條小舟。

  畢竟是和徐興達約定好了,不管戰場表現怎麼樣,現在能到瑞王面前露臉了,就得讓衙內們有出頭的機會,至於誰去,把挑人的權力給徐胖子,既免得楊家莊被某衙內的爹記恨,也算又賣了徐家一份人情。

  張二爺想了想,又叫人把伏鸞和尚給叫了下來,他帶的兩隻鬼經常會弄出些非常的效果,不如帶著他一起,萬一有用呢?張二爺可不知道,之前鬼被榨得太干,才休息了半天,現在還在沉睡中呢。

  「爺爺。」小馬突然叫馬三爺。

  「咋了?」馬三爺看小馬吞吞吐吐地,心下不耐煩,喝斥道,「有話就說,別磨磨蹭蹭地像個娘們兒。」

  小玖不樂意了,「三爺爺,什麼叫像個娘們兒,我們怎麼了?」

  馬三爺訓孫子那是慣例,男娃娃就是得訓著才能長大,但對象只限於男娃,女娃不在歧視範圍內,哈哈一笑,「小玖啊,是爺爺說錯了,以後爺爺不會再這麼說了。」轉頭對小馬瞪眼道,「有話就說,別磨磨蹭蹭地像你哥一樣。」

  大馬錯愕地瞪大了原本就像牛眼一樣的大眼睛,表示我咋了,這天邊的飛鍋咋就飛到我頭上來了?

  小馬輕聲道,「酒無好酒,宴無好宴,怕是有毒。」

  幾個爺爺連娃娃們,這一船的人全愣住了。

  「啥?你說啥?你給我仔細說!」馬三爺嚇了一跳。

  小馬見爺爺認真,就挺起了胸,壓低了聲音,「爺爺,你知不知道從前有座山叫梁山,山上有座廟叫聚義廟,廟裡有個和尚叫宋江,後來那和尚當了賊,去搶當官的錢,當官的覺得他是好打手,就花錢雇他去打別的賊,然後又請他吃飯,你猜咋的?」

  馬三爺臉色說不出的難看,「咋的?」

  「酒里有毒,宋江就死了。」小馬神情甚是得意。

  馬三爺抬起了巴掌,掄起來照著大馬頭上就是一下,啪的一聲,打得大馬嗷嗷直叫,「又帶你弟弟去哪兒聽故事去了?聽故事就算了,還不好好記著,宋江是和尚嗎?那叫聚義堂,不是廟!」

  「那您也應該打他呀。」大馬委委曲曲,又不敢爭辯,小聲哼嚀著。

  「我聽見你這哼哼嘰嘰的就來氣,男子漢大丈夫說話聲音響亮點兒。」馬三爺又是一巴掌。

  大馬壯著膽兒大聲說,「不是我的錯,您打他別打我。」

  「不是你帶他去的?不打你打誰?你倆是親兄弟,你不護著你弟弟,你還讓你弟弟挨打,有你這樣當哥的嗎?該打!」馬三爺又是一巴掌。

  大馬絕望了,爺爺您要打就打吧,不用勉強找理由了,我不吭聲了行吧。

  小馬看著爺爺打哥哥,也不敢勸。兄弟倆都不吭聲了,馬三爺也就不打了,但心裡實在是生氣,自己的倆孫子咋就這麼虎了吧唧的呢?說笨吧,好像也不笨,可是總感覺不如丸子和高粱有靈氣兒,至於小京嘛,他是靈氣充足得過頭了,也有問題。

  少年們笑得直打跌,都明白,小馬是把『梁山傳』的故事拿來借用了。梁山的事情是在本朝南渡之前實實在在發生的事,幾十年來經過民間口口相傳,加油添醋,到如今已經傳成了家喻戶曉的流行故事。眾多主角中,在民間口碑好的很多,文有吳用公孫勝,武有武松魯智深等等諸人,對大首領宋江,許多人卻好感欠奉。這個故事在以後的所有時代里,都流傳得很廣泛,每個人都知道,所以這裡不再贅述。

  至於說小馬會誤記故事裡的細節,也真不好說緣由是什麼,茶館裡每個說書的講的版本都會有不同,街談巷議每個吃飽了飯吹大牛的侃爺對同一段落的爭論也相差甚大,少年們隨時聽在耳中,隨時就可能形成錯誤的印象。

  就連莊上丘大爺爺天天念佛論佛,逼著背佛經,講佛的故事,搞不好哪一句話被小馬誤解了,把梁山上的故事真當成了佛門故事來理解,也是很有可能的。這裡有一半的孩子都犯過類似的錯誤。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