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第503章 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此事當真?」
「千真萬確。」
郭嘉恭恭敬敬地回答道,臉上有著難掩的擔憂之色,「陛下,近來有關於國子監的議論愈演愈烈,士子百姓為此爭論不休。」
「鄭玄於此時出山趕往長安,恐怕也是為了國子監而來,不能忽視啊。」
鴻都門學自創立以來就飽受爭議,遭到了許多正統士大夫官員的批評和抵制,他們認為鴻都門學的學生憑藉「小道末技」獲得高官厚祿,不符合傳統儒家價值觀和選官標準。
國子監雖然和鴻都門學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和傳統的儒學以及選官標準相悖。
鄭玄出身士族,一生致力於儒家經典的研究、注釋和傳承,當初在鴻都門學開辦時他就持以反對的態度,可想而知他對於國子監也不可能有什麼好感。
如今對於國子監的爭論這般激烈,假如鄭玄這位威望極高的大儒再公然反對開辦國子監的話,那麼朝廷之前的努力都將化作泡影。
鄭玄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
聽完郭嘉的話,劉協不由得深深皺起了眉頭,陷入了沉思當中。
一旁的賈詡眼中閃過一絲寒光,低聲道:「陛下,要不要臣派人……」
「萬萬不可!」
未等賈詡說完,郭嘉就臉色大變,直接開口打斷了他,「鄭玄出山的消息早已經傳開了,他在此緊要關頭若是出了什麼事,必然會令天下士林震動!」
郭嘉哪裡會不清楚賈詡的手段。
賈詡的意思是既然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解決造成問題的人,把鄭玄在半路上截殺。
雖然為了改革大業,郭嘉並不排斥這種做法,但就眼下的情況來說是萬萬不可的。
現在天下士子都在等著這位文壇大儒表態,這時候他死了,很容易聯想到朝廷身上。
屆時輿論非但不會平息,反而會越演越烈。
天下人會認為天子昏聵,設立國子監完全是為了能方便按照自己喜好提拔任命官員,為此甚至不惜殺了一位當世大儒,封閉言路。
這個罵名是萬萬不能擔的。
劉協也清楚個中利害,於是問道:「奉孝你對此事有什麼看法?或解決之策?」
郭嘉沉思了片刻,才說道:「臣以為,鄭玄在士林中的影響力極大,這未嘗不能利用一番。」
「利用?如何利用?」
劉協挑了挑眉,追問道。
郭嘉繼續說道:「國子監開辦至今阻力重重,始終未能站穩腳跟,原因在於缺乏一位有足夠影響力和威望之人的認可,讓天下士子門信服。」
「因此若是能想辦法說服鄭玄,讓其改變想法、支持國子監的開辦,如此一來反對的聲音自會消失。」
「這是最好的解決之策。」
劉協聞言心中一陣失落,他也知道說服鄭玄最好啊,但問題是怎麼說服?
人家一個士族出身、研究儒學一輩子的宗師,你讓他改變以儒學取士的想法,這可能嗎?
而且鄭玄非同常人,既不好名利,又不喜歡當官,簡直無懈可擊。
郭嘉也知道自己說得是廢話。
不禁面露尷尬之色。
但在此時,他心中忽然靈光一閃,說道:「陛下,既然眼下對於國子監的爭論如此激烈,為何不乾脆效仿石渠閣會議,就此事開辦一場辯論?」
「若是能辯勝鄭玄,那即便他再怎麼反對,也無法阻礙國子監的開辦!」
石渠閣會議,是宣帝甘露三年在長安未央宮北的石渠閣召開的一次重要學術討論會議。
在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今文經學成為統治思想,但內部形成了許多派別,互相爭論,各不相讓,其中以《春秋》的公羊、穀梁兩個學派爭論最為激烈。
於是宣帝召集名儒蕭望之、劉向、韋玄成、薛廣德、施讎、梁丘臨等約二十三人舉行了一場會議。
大會由太子太傅蕭望之主持,漢宣帝親臨會場裁決,會議討論了五經的異同,評論了公羊、穀梁兩家的得失。
這場會議最終確立了官方經學,即增設大、小夏侯《尚書》《穀梁》等博士,使今文經學各派別全部成為官學,並形成了一些共同結論,基本建立了經學十四博士,為建立統一的經學打好了基礎。
後來章帝的白虎觀會議,也是效仿的石渠閣會議,進一步消除了經學內部的分歧。
如今的情況雖然與宣帝、章帝時期有所不同,但本質上是差不多的。
即究竟是以儒學取士,還是以新學取士。
「陛下,若是此番辯論能夠成功,那等於是為日後讓科舉製取代察舉制鋪平了道路!」
「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啊!」
郭嘉越想越覺得激動,在他原本的設想里,這場辯論應該要等很多年後才會到來。
因為國子監僅僅是科舉制改革的前奏和試探而已。
但他沒想到國子監剛開辦就引發了士族群體如此激烈的反彈,更是令鄭玄出山,這樣的話那辯論就不得不提前了。
「這倒是個不錯的辦法。」
劉協想了想,覺得郭嘉的這個提議十分可行,若是能將鄭玄駁倒,那誰還能對國子監有異議?
這對日後廢除察舉制、推行科舉制也有很大的幫助。
「可鄭玄乃是儒學宗師,想要將他駁倒可不是易事啊,誰能勝任這一職責?」
賈詡說道,他可不擅長辯經。
郭嘉聞言毫不猶豫地說道:「這辯論會議中自當有我一席!我將代表國子監與鄭玄辯論!」
「你行不行啊。」
賈詡聽完後第一時間面露懷疑之色,雖然郭嘉才智出眾,但對方到底是鄭玄。
郭嘉能夠辯贏鄭玄?
郭嘉卻說道:「事在人為,我既為國子監祭酒,怎能在這種關頭退縮?」
「即便無法辯贏鄭玄,我也不能保持沉默!」
「況且我也並不是孤身一人,朝野上下雖然反對國子監者眾多,但贊同開辦國子監的人也同樣不少。」
「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這次辯輸了大不了以後找機會再辯,但要是退縮了,以後可就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看來奉孝也是豁出去了。」
劉協聞言不禁笑道,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過你也不必擔憂,朕會給你找到合適幫手的。」
提到辯論,自然就不能少了某人。
劉協將目光投向了御花園裡的正在與其他臣子一同圍觀熊貓的諸葛亮,微微一笑。
……
半個時辰後,溫室。
諸葛亮走了進來,躬身行禮道:「陛下,不知您召臣前來有何吩咐?」
他在御花園看完那貔貅後就回到宣室繼續處理政務,接著便受到天子傳召,第一時間就過來了。
只是不知天子找他有何事。
劉協和顏悅色地道:「孔明啊,最近工作辛不辛苦?累不累啊?」
聽到天子關切,諸葛亮心中一暖,拱手道:「多謝陛下體恤,近來政務雖然有些繁重,但臣尚能處理。」
「況且內閣還有諸位大學士一同分擔,臣談不上有多麼辛苦。」
劉協點頭道:「那就好,你還是得多注意注意身體,有什麼事情多多交給仲達去做。」
諸葛亮聞言一愣,心中有些不解。
交給司馬懿去做,天子說這話是什麼意思?
司馬懿工作可是頗為努力。
天子莫非是在暗指他懈怠?
想到此處,諸葛亮當即向劉協下拜道:「臣定當加倍努力,絕不負陛下所望!」
「?」
劉協頭頂緩緩浮現出一個問號。
心裡十分懵逼。
他只是讓諸葛亮好好注意身體,怎麼落到諸葛亮耳里就成督促了?
「孔明你想多了,朕不是這個意思……罷了,還是談正事吧。」
劉協本來想解釋解釋,但又覺得會越描越黑,於是就結束了閒聊,直接談起找諸葛亮來的目的。
「別跪著了,先坐。」
劉協指了指不遠處的坐席,等諸葛亮坐下後,方才道:「最近朝野上下對於國子監的議論,孔明可知?」
諸葛亮微微點頭,說道:「臣有所耳聞,士子百姓們對開辦國子監褒貶不一,如今爭論甚是激烈。」
「嗯……那你是什麼看法?」
劉協目光炯炯地看著諸葛亮問道,在這件事上諸葛亮的態度很重要,因為他想找諸葛亮出席去和鄭玄辯論,如果諸葛亮也對國子監持以反對態度,那就不好辦了。
面對天子提出的這個問題,諸葛亮沉吟了片刻,才回答道:「回稟陛下,臣以為開辦國子監乃是好事。」
「雖然朝野上下不少人都說國子監開設的四門新科過於事功,違背了傳統儒學治國的理念。」
「但臣卻認為,儒學經以多為清談,可取其精神,卻不可一味照搬。」
「治國之道在於完善法度,選賢舉能,輕徭薄賦,發展軍力,這些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國子監設數算、刑律、工冶、政治四科,無一不與治國息息相關,臣亦可從中窺見陛下之遠大理想。」
「開辦國子監於國而言,有百利而無一害。」
諸葛亮坦然說出了自己對於國子監的看法,身為士族出身的他,竟然十分認可開辦國子監。
而聽完他的話後,劉協心裡微微鬆了口氣,同時忍不住感慨說道:「若是天下人都能有孔明這般見解,國子監的開辦又豈會阻力重重,我大漢又何愁不興啊。」
看見天子這般模樣,諸葛亮心中也猜到了幾分天子今天找他過來的原因,多半是和國子監有關。
「陛下,國子監可是遇到了什麼難處?」
諸葛亮主動詢問道。
劉協沒有否認,坦然說道:「國子監的開設,對於士族的觸動甚大,現在朝野上下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多。」
「就在剛剛奉孝告訴朕,稱鄭玄已經出山,正在趕往長安的路上。」
「鄭玄乃是當世大儒,他當初就反對過先帝開設的鴻都門學,如今來長安定然也是為了反對開設國子監。」
諸葛亮聞言微微一驚。
鄭玄要來長安?
稍作思索後,他坐直了身子,正色問道:「敢問陛下,不知臣如何才能為陛下分憂?」
這就是和聰明人聊天的好處所在了。
劉協見諸葛亮這般主動,便也不再隱瞞,說道:「奉孝向朕獻策,讓朕效仿石渠閣會議與白虎觀會議,同樣開設一場辯論會,討論以儒學選拔人才還是新學選拔人才。」
「這次辯論牽扯重大,不僅是國子監能否立足這麼簡單,而是直接關係到我大漢未來百年發展大計。」
「孔明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故而朕想讓孔明參加此次辯論,去與鄭玄辯經。」
劉協道出了自己的目的,同時又補充道:「鄭玄乃是儒學宗師,朕知道這件事的難度。」
「所以是否參加此次辯論會全憑孔明自願,若孔明不願參加,朕也不會怪罪你。」
身為士族出身,卻代表國子監去和鄭玄辯論,無論結果是輸是贏,都必然會為諸葛亮引來罵名。
所以參不參加這場辯論全憑諸葛亮自己,他不會強求。
但令劉協沒想到的是,在他話音落下後,諸葛亮幾乎是沒有猶豫,就脫口而出道:「臣願代表國子監出席。」
「嗯?」
劉協一愣,不禁問道:「你……確定不好好考慮一下?此事可非同小可。」
「臣已經想清楚了。」
諸葛亮微微頷首,說道:「於公,國子監乃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臣既食漢祿,當為大漢社稷未來考慮。」
「於私,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陛下不以臣卑鄙,不遠千里遣使者尋訪,並委以重任。」
「陛下於臣之恩重於泰山,臣無以為報,如今陛下正值用人之際,臣怎能因愛惜羽毛而不管不顧?」
「此非臣之道。」
「故此,臣願參與此次辯論與鄭玄辯經,無論結果如何,臣都不負陛下信賴。」
劉協看著面前神色堅定,眼神清澈,飽含熱忱的諸葛亮,微微有些失神。
他張了張嘴,最終還是沒能說出什麼來,只是伸手拍了拍諸葛亮的肩膀。
一切盡在不言中。
諸葛亮躬身一禮,起身告退。
(本章完)
「此事當真?」
「千真萬確。」
郭嘉恭恭敬敬地回答道,臉上有著難掩的擔憂之色,「陛下,近來有關於國子監的議論愈演愈烈,士子百姓為此爭論不休。」
「鄭玄於此時出山趕往長安,恐怕也是為了國子監而來,不能忽視啊。」
鴻都門學自創立以來就飽受爭議,遭到了許多正統士大夫官員的批評和抵制,他們認為鴻都門學的學生憑藉「小道末技」獲得高官厚祿,不符合傳統儒家價值觀和選官標準。
國子監雖然和鴻都門學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和傳統的儒學以及選官標準相悖。
鄭玄出身士族,一生致力於儒家經典的研究、注釋和傳承,當初在鴻都門學開辦時他就持以反對的態度,可想而知他對於國子監也不可能有什麼好感。
如今對於國子監的爭論這般激烈,假如鄭玄這位威望極高的大儒再公然反對開辦國子監的話,那麼朝廷之前的努力都將化作泡影。
鄭玄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
聽完郭嘉的話,劉協不由得深深皺起了眉頭,陷入了沉思當中。
一旁的賈詡眼中閃過一絲寒光,低聲道:「陛下,要不要臣派人……」
「萬萬不可!」
未等賈詡說完,郭嘉就臉色大變,直接開口打斷了他,「鄭玄出山的消息早已經傳開了,他在此緊要關頭若是出了什麼事,必然會令天下士林震動!」
郭嘉哪裡會不清楚賈詡的手段。
賈詡的意思是既然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解決造成問題的人,把鄭玄在半路上截殺。
雖然為了改革大業,郭嘉並不排斥這種做法,但就眼下的情況來說是萬萬不可的。
現在天下士子都在等著這位文壇大儒表態,這時候他死了,很容易聯想到朝廷身上。
屆時輿論非但不會平息,反而會越演越烈。
天下人會認為天子昏聵,設立國子監完全是為了能方便按照自己喜好提拔任命官員,為此甚至不惜殺了一位當世大儒,封閉言路。
這個罵名是萬萬不能擔的。
劉協也清楚個中利害,於是問道:「奉孝你對此事有什麼看法?或解決之策?」
郭嘉沉思了片刻,才說道:「臣以為,鄭玄在士林中的影響力極大,這未嘗不能利用一番。」
「利用?如何利用?」
劉協挑了挑眉,追問道。
郭嘉繼續說道:「國子監開辦至今阻力重重,始終未能站穩腳跟,原因在於缺乏一位有足夠影響力和威望之人的認可,讓天下士子門信服。」
「因此若是能想辦法說服鄭玄,讓其改變想法、支持國子監的開辦,如此一來反對的聲音自會消失。」
「這是最好的解決之策。」
劉協聞言心中一陣失落,他也知道說服鄭玄最好啊,但問題是怎麼說服?
人家一個士族出身、研究儒學一輩子的宗師,你讓他改變以儒學取士的想法,這可能嗎?
而且鄭玄非同常人,既不好名利,又不喜歡當官,簡直無懈可擊。
郭嘉也知道自己說得是廢話。
不禁面露尷尬之色。
但在此時,他心中忽然靈光一閃,說道:「陛下,既然眼下對於國子監的爭論如此激烈,為何不乾脆效仿石渠閣會議,就此事開辦一場辯論?」
「若是能辯勝鄭玄,那即便他再怎麼反對,也無法阻礙國子監的開辦!」
石渠閣會議,是宣帝甘露三年在長安未央宮北的石渠閣召開的一次重要學術討論會議。
在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今文經學成為統治思想,但內部形成了許多派別,互相爭論,各不相讓,其中以《春秋》的公羊、穀梁兩個學派爭論最為激烈。
於是宣帝召集名儒蕭望之、劉向、韋玄成、薛廣德、施讎、梁丘臨等約二十三人舉行了一場會議。
大會由太子太傅蕭望之主持,漢宣帝親臨會場裁決,會議討論了五經的異同,評論了公羊、穀梁兩家的得失。
這場會議最終確立了官方經學,即增設大、小夏侯《尚書》《穀梁》等博士,使今文經學各派別全部成為官學,並形成了一些共同結論,基本建立了經學十四博士,為建立統一的經學打好了基礎。
後來章帝的白虎觀會議,也是效仿的石渠閣會議,進一步消除了經學內部的分歧。
如今的情況雖然與宣帝、章帝時期有所不同,但本質上是差不多的。
即究竟是以儒學取士,還是以新學取士。
「陛下,若是此番辯論能夠成功,那等於是為日後讓科舉製取代察舉制鋪平了道路!」
「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啊!」
郭嘉越想越覺得激動,在他原本的設想里,這場辯論應該要等很多年後才會到來。
因為國子監僅僅是科舉制改革的前奏和試探而已。
但他沒想到國子監剛開辦就引發了士族群體如此激烈的反彈,更是令鄭玄出山,這樣的話那辯論就不得不提前了。
「這倒是個不錯的辦法。」
劉協想了想,覺得郭嘉的這個提議十分可行,若是能將鄭玄駁倒,那誰還能對國子監有異議?
這對日後廢除察舉制、推行科舉制也有很大的幫助。
「可鄭玄乃是儒學宗師,想要將他駁倒可不是易事啊,誰能勝任這一職責?」
賈詡說道,他可不擅長辯經。
郭嘉聞言毫不猶豫地說道:「這辯論會議中自當有我一席!我將代表國子監與鄭玄辯論!」
「你行不行啊。」
賈詡聽完後第一時間面露懷疑之色,雖然郭嘉才智出眾,但對方到底是鄭玄。
郭嘉能夠辯贏鄭玄?
郭嘉卻說道:「事在人為,我既為國子監祭酒,怎能在這種關頭退縮?」
「即便無法辯贏鄭玄,我也不能保持沉默!」
「況且我也並不是孤身一人,朝野上下雖然反對國子監者眾多,但贊同開辦國子監的人也同樣不少。」
「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這次辯輸了大不了以後找機會再辯,但要是退縮了,以後可就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看來奉孝也是豁出去了。」
劉協聞言不禁笑道,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過你也不必擔憂,朕會給你找到合適幫手的。」
提到辯論,自然就不能少了某人。
劉協將目光投向了御花園裡的正在與其他臣子一同圍觀熊貓的諸葛亮,微微一笑。
……
半個時辰後,溫室。
諸葛亮走了進來,躬身行禮道:「陛下,不知您召臣前來有何吩咐?」
他在御花園看完那貔貅後就回到宣室繼續處理政務,接著便受到天子傳召,第一時間就過來了。
只是不知天子找他有何事。
劉協和顏悅色地道:「孔明啊,最近工作辛不辛苦?累不累啊?」
聽到天子關切,諸葛亮心中一暖,拱手道:「多謝陛下體恤,近來政務雖然有些繁重,但臣尚能處理。」
「況且內閣還有諸位大學士一同分擔,臣談不上有多麼辛苦。」
劉協點頭道:「那就好,你還是得多注意注意身體,有什麼事情多多交給仲達去做。」
諸葛亮聞言一愣,心中有些不解。
交給司馬懿去做,天子說這話是什麼意思?
司馬懿工作可是頗為努力。
天子莫非是在暗指他懈怠?
想到此處,諸葛亮當即向劉協下拜道:「臣定當加倍努力,絕不負陛下所望!」
「?」
劉協頭頂緩緩浮現出一個問號。
心裡十分懵逼。
他只是讓諸葛亮好好注意身體,怎麼落到諸葛亮耳里就成督促了?
「孔明你想多了,朕不是這個意思……罷了,還是談正事吧。」
劉協本來想解釋解釋,但又覺得會越描越黑,於是就結束了閒聊,直接談起找諸葛亮來的目的。
「別跪著了,先坐。」
劉協指了指不遠處的坐席,等諸葛亮坐下後,方才道:「最近朝野上下對於國子監的議論,孔明可知?」
諸葛亮微微點頭,說道:「臣有所耳聞,士子百姓們對開辦國子監褒貶不一,如今爭論甚是激烈。」
「嗯……那你是什麼看法?」
劉協目光炯炯地看著諸葛亮問道,在這件事上諸葛亮的態度很重要,因為他想找諸葛亮出席去和鄭玄辯論,如果諸葛亮也對國子監持以反對態度,那就不好辦了。
面對天子提出的這個問題,諸葛亮沉吟了片刻,才回答道:「回稟陛下,臣以為開辦國子監乃是好事。」
「雖然朝野上下不少人都說國子監開設的四門新科過於事功,違背了傳統儒學治國的理念。」
「但臣卻認為,儒學經以多為清談,可取其精神,卻不可一味照搬。」
「治國之道在於完善法度,選賢舉能,輕徭薄賦,發展軍力,這些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國子監設數算、刑律、工冶、政治四科,無一不與治國息息相關,臣亦可從中窺見陛下之遠大理想。」
「開辦國子監於國而言,有百利而無一害。」
諸葛亮坦然說出了自己對於國子監的看法,身為士族出身的他,竟然十分認可開辦國子監。
而聽完他的話後,劉協心裡微微鬆了口氣,同時忍不住感慨說道:「若是天下人都能有孔明這般見解,國子監的開辦又豈會阻力重重,我大漢又何愁不興啊。」
看見天子這般模樣,諸葛亮心中也猜到了幾分天子今天找他過來的原因,多半是和國子監有關。
「陛下,國子監可是遇到了什麼難處?」
諸葛亮主動詢問道。
劉協沒有否認,坦然說道:「國子監的開設,對於士族的觸動甚大,現在朝野上下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多。」
「就在剛剛奉孝告訴朕,稱鄭玄已經出山,正在趕往長安的路上。」
「鄭玄乃是當世大儒,他當初就反對過先帝開設的鴻都門學,如今來長安定然也是為了反對開設國子監。」
諸葛亮聞言微微一驚。
鄭玄要來長安?
稍作思索後,他坐直了身子,正色問道:「敢問陛下,不知臣如何才能為陛下分憂?」
這就是和聰明人聊天的好處所在了。
劉協見諸葛亮這般主動,便也不再隱瞞,說道:「奉孝向朕獻策,讓朕效仿石渠閣會議與白虎觀會議,同樣開設一場辯論會,討論以儒學選拔人才還是新學選拔人才。」
「這次辯論牽扯重大,不僅是國子監能否立足這麼簡單,而是直接關係到我大漢未來百年發展大計。」
「孔明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故而朕想讓孔明參加此次辯論,去與鄭玄辯經。」
劉協道出了自己的目的,同時又補充道:「鄭玄乃是儒學宗師,朕知道這件事的難度。」
「所以是否參加此次辯論會全憑孔明自願,若孔明不願參加,朕也不會怪罪你。」
身為士族出身,卻代表國子監去和鄭玄辯論,無論結果是輸是贏,都必然會為諸葛亮引來罵名。
所以參不參加這場辯論全憑諸葛亮自己,他不會強求。
但令劉協沒想到的是,在他話音落下後,諸葛亮幾乎是沒有猶豫,就脫口而出道:「臣願代表國子監出席。」
「嗯?」
劉協一愣,不禁問道:「你……確定不好好考慮一下?此事可非同小可。」
「臣已經想清楚了。」
諸葛亮微微頷首,說道:「於公,國子監乃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臣既食漢祿,當為大漢社稷未來考慮。」
「於私,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陛下不以臣卑鄙,不遠千里遣使者尋訪,並委以重任。」
「陛下於臣之恩重於泰山,臣無以為報,如今陛下正值用人之際,臣怎能因愛惜羽毛而不管不顧?」
「此非臣之道。」
「故此,臣願參與此次辯論與鄭玄辯經,無論結果如何,臣都不負陛下信賴。」
劉協看著面前神色堅定,眼神清澈,飽含熱忱的諸葛亮,微微有些失神。
他張了張嘴,最終還是沒能說出什麼來,只是伸手拍了拍諸葛亮的肩膀。
一切盡在不言中。
諸葛亮躬身一禮,起身告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