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只有滿足自己的欲望才是對自己好嗎?
不背負為了他人的責任。
不為了父母學習
不為了李妹學習
不為金錢、榮譽、國家學習。
就單單說為了我自己好,究竟什麼才算為自己好?
我曾以為為自己好就是多多滿足自己的欲望。
比如學習過後,給自己獎勵香腸。
或者大考後去旅遊。
總之為自己好就是滿足一些被壓抑了許久的欲望。
那些欲望被壓抑著,讓我束手束腳。
我不敢花錢、不敢玩遊戲、不敢看李妹。
總之為了壓抑那股欲望,我設計了一個個規則。
用一個個理論支撐自己的行為。
現在終於不背負著什麼了。
我放開身心玩遊戲,我的欲望被滿足了。
這真的是對自己好嗎?
什麼是對自己好。
這是有關好的定義問題。
唉,又開始思考了。
總之這個假期我打算干三件事,一件事是健身、早睡早起。
二是學跳舞,我喜歡音樂,聽音樂的時候經常用手指敲打節拍。
我不想再用手指敲打節拍了,我想隨著節奏舞動。
最後一件事就是教好妹妹。
這次我打算沉浸在這兩件事裡面,純粹的健身和教導。
我認為妹妹的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首先,一個孩子學習的自由權是否應該被剝奪。
如果給予了自由式的學習,對妹妹會產生什麼影響?
假設我真的按照原來的方法,教她唱英文歌,看英文劇,玩英文遊戲,演英文電影,寫英文日記。
那麼她真的能專注在英文上嗎?
或者她會不會不想再學其他科目了?
會不會從此她就不再喜歡學校的那種死板教學方法了呢?
假設這個開放式教學是好的,可是好的東西也不一定要給別人。
按照矛盾論,應該加多好的,以戰勝壞的,保持鬥爭,螺旋上升。
可問題是,真正壞的不是妹妹的思想,而是妹妹所處的環境。
無論是媽媽對她打罵逼迫式的學習,還是老師們軟磨硬泡的洗腦,以及教科書教材的文字引導。
那些正確的東西和壓力合體了。
沒錯,我們看到的正確的道理,正確的事,慢慢的就和「壓力」綁定在一起了。
提到「學習」兩個字,那麼就會想到「壓力」。
但是當沒有了「壓力」,我們反而迷茫了,不知該做何事情。
事實上這個時候應該幹的事情就是,踏踏實實的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處理好,然後踏實的享受樂趣。
失去享受樂趣能力的人就像是苦大仇深的攀登者。
但是擁有享受樂趣的人是一位好奇聰明勇敢的探險者。
我想要享受樂趣。
我不要逼迫自己學習,不要逼迫自己去愛一個人。
更不要逼迫自己去尋求於人生毫無意義東西。
…………
那麼享受學習的樂趣,如何享受?
站在風中,人們會享受微風輕撫臉頰。
站在舞廳,大家會享受隨著音樂舞蹈的快感。
不同的樂趣是不一樣的,學習的樂趣,應該是另一種方式。
比如一點點充實的快樂,或者好奇心被滿足。
不對,好奇心被滿足我一般只要知道知識框架就夠了,根本不需要學完。
好奇心滿足應該不是為了學習而擁有的。
我覺得更重要的,如果想在學習上表現出色的感覺,是一種逐漸感到自己充實的感覺。
可能李妹就是這種感覺吧。
其實我更想嘗試的是另一種感覺,既不是充實,也不是好奇心被滿足的感覺。
而是能在學習上感受到創造的感覺。
我為什麼在這裡會談到感覺呢?
因為感覺於學習非常重要。
剛開始我小時候學習,我感覺是在扮演動漫、小說裡面的主角。
腦子裡都是主角在成長、戰鬥時說的帥氣話。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知道這是假的的時候,我開始變成一種為了父母的責任學習法。
我可以感覺到自己背負著責任,當時初戀(初暗戀)也被我想像著背負了。
緊接著我覺得不太對,開始朝著夢想的方向進發。
大一夢想破滅後,我開始轉學習為生存,只在開始前學習。
但是這時候年輕啥也不懂,慢慢的懂了很多,於是我學習的感覺漸漸變成了好奇。
好奇究竟有多少學科,每個學科長啥樣,理論體系大致幾何。
什麼會計學、數學、物理學、遊戲設計學、編程、經濟學、英語、網文。
每個學問都不太一樣。
靠著好奇走。
但是好奇有一個缺點,那就是當好奇被知識框架滿足後,我知道哪一塊知識點被填滿,哪一塊完成就只是時間問題後。
我的好奇就被滿足了,就不想再學下去了。
隨後李妹給我展示了另一種學習的感覺,即充實感。
我猜的李妹是這個感覺,為什麼。
我猜的。
總之假設這種感覺存在,能用咱就拿來用。
可是呢,我同樣感覺到有一個感覺,微不可查,那就是創造的感覺!
我認為這個感覺很重要很重要。
這個感覺應該是所有感覺之首,好奇心會導致不集中的注意力,充實感會讓人難以邁步向前,衝破規則的藩籬。
但是創造感不同,你利用知識創造一個東西,實在的東西,不是任何知識理論,額,也可以是只是理論吧。
但是創造感只要是學習的引導,哪怕不記住知識,只是創造一個東西都好。
如果創造感、充實感、好奇感,能被專注在一段時間內,那就是最好的。
因此我覺得這次給妹妹的教學,我的課程設置應該沒問題。
妹妹會利用英語滿足好奇心,學到英語單詞充實,還能用英語寫日記、小說,創造出東西。
並且隨著課程還會變得專注,因為有英文遊戲、英文表演。
就這樣吧。
不為了父母學習
不為了李妹學習
不為金錢、榮譽、國家學習。
就單單說為了我自己好,究竟什麼才算為自己好?
我曾以為為自己好就是多多滿足自己的欲望。
比如學習過後,給自己獎勵香腸。
或者大考後去旅遊。
總之為自己好就是滿足一些被壓抑了許久的欲望。
那些欲望被壓抑著,讓我束手束腳。
我不敢花錢、不敢玩遊戲、不敢看李妹。
總之為了壓抑那股欲望,我設計了一個個規則。
用一個個理論支撐自己的行為。
現在終於不背負著什麼了。
我放開身心玩遊戲,我的欲望被滿足了。
這真的是對自己好嗎?
什麼是對自己好。
這是有關好的定義問題。
唉,又開始思考了。
總之這個假期我打算干三件事,一件事是健身、早睡早起。
二是學跳舞,我喜歡音樂,聽音樂的時候經常用手指敲打節拍。
我不想再用手指敲打節拍了,我想隨著節奏舞動。
最後一件事就是教好妹妹。
這次我打算沉浸在這兩件事裡面,純粹的健身和教導。
我認為妹妹的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首先,一個孩子學習的自由權是否應該被剝奪。
如果給予了自由式的學習,對妹妹會產生什麼影響?
假設我真的按照原來的方法,教她唱英文歌,看英文劇,玩英文遊戲,演英文電影,寫英文日記。
那麼她真的能專注在英文上嗎?
或者她會不會不想再學其他科目了?
會不會從此她就不再喜歡學校的那種死板教學方法了呢?
假設這個開放式教學是好的,可是好的東西也不一定要給別人。
按照矛盾論,應該加多好的,以戰勝壞的,保持鬥爭,螺旋上升。
可問題是,真正壞的不是妹妹的思想,而是妹妹所處的環境。
無論是媽媽對她打罵逼迫式的學習,還是老師們軟磨硬泡的洗腦,以及教科書教材的文字引導。
那些正確的東西和壓力合體了。
沒錯,我們看到的正確的道理,正確的事,慢慢的就和「壓力」綁定在一起了。
提到「學習」兩個字,那麼就會想到「壓力」。
但是當沒有了「壓力」,我們反而迷茫了,不知該做何事情。
事實上這個時候應該幹的事情就是,踏踏實實的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處理好,然後踏實的享受樂趣。
失去享受樂趣能力的人就像是苦大仇深的攀登者。
但是擁有享受樂趣的人是一位好奇聰明勇敢的探險者。
我想要享受樂趣。
我不要逼迫自己學習,不要逼迫自己去愛一個人。
更不要逼迫自己去尋求於人生毫無意義東西。
…………
那麼享受學習的樂趣,如何享受?
站在風中,人們會享受微風輕撫臉頰。
站在舞廳,大家會享受隨著音樂舞蹈的快感。
不同的樂趣是不一樣的,學習的樂趣,應該是另一種方式。
比如一點點充實的快樂,或者好奇心被滿足。
不對,好奇心被滿足我一般只要知道知識框架就夠了,根本不需要學完。
好奇心滿足應該不是為了學習而擁有的。
我覺得更重要的,如果想在學習上表現出色的感覺,是一種逐漸感到自己充實的感覺。
可能李妹就是這種感覺吧。
其實我更想嘗試的是另一種感覺,既不是充實,也不是好奇心被滿足的感覺。
而是能在學習上感受到創造的感覺。
我為什麼在這裡會談到感覺呢?
因為感覺於學習非常重要。
剛開始我小時候學習,我感覺是在扮演動漫、小說裡面的主角。
腦子裡都是主角在成長、戰鬥時說的帥氣話。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知道這是假的的時候,我開始變成一種為了父母的責任學習法。
我可以感覺到自己背負著責任,當時初戀(初暗戀)也被我想像著背負了。
緊接著我覺得不太對,開始朝著夢想的方向進發。
大一夢想破滅後,我開始轉學習為生存,只在開始前學習。
但是這時候年輕啥也不懂,慢慢的懂了很多,於是我學習的感覺漸漸變成了好奇。
好奇究竟有多少學科,每個學科長啥樣,理論體系大致幾何。
什麼會計學、數學、物理學、遊戲設計學、編程、經濟學、英語、網文。
每個學問都不太一樣。
靠著好奇走。
但是好奇有一個缺點,那就是當好奇被知識框架滿足後,我知道哪一塊知識點被填滿,哪一塊完成就只是時間問題後。
我的好奇就被滿足了,就不想再學下去了。
隨後李妹給我展示了另一種學習的感覺,即充實感。
我猜的李妹是這個感覺,為什麼。
我猜的。
總之假設這種感覺存在,能用咱就拿來用。
可是呢,我同樣感覺到有一個感覺,微不可查,那就是創造的感覺!
我認為這個感覺很重要很重要。
這個感覺應該是所有感覺之首,好奇心會導致不集中的注意力,充實感會讓人難以邁步向前,衝破規則的藩籬。
但是創造感不同,你利用知識創造一個東西,實在的東西,不是任何知識理論,額,也可以是只是理論吧。
但是創造感只要是學習的引導,哪怕不記住知識,只是創造一個東西都好。
如果創造感、充實感、好奇感,能被專注在一段時間內,那就是最好的。
因此我覺得這次給妹妹的教學,我的課程設置應該沒問題。
妹妹會利用英語滿足好奇心,學到英語單詞充實,還能用英語寫日記、小說,創造出東西。
並且隨著課程還會變得專注,因為有英文遊戲、英文表演。
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