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達成君子協定
王福年、王二富隨著鍾浩穿過熙熙攘攘的牛湖郊區,朝著「張墩」小村進發。
一路上,王福年留意到沿途的農田,雖然已近年關,田地里依然透露出勤勞的氣息,偶爾還能看見幾隻雞鴨在田埂上悠閒地覓食,遠處的炊煙升起,一幅典型的鄉村年底畫卷。
他心中暗自思量,若是小王莊也能有這般生機,那該多好。
抵達張廣仁家,那棟嶄新的紅磚房在冬日的陽光下格外顯眼,紅磚黑瓦,透著一股子新氣象。
王福年心中不由感嘆:「這瓜子買賣真是能賺錢,看看這新房,咱們小王莊要是也能這樣,那可真是翻身了。」
王二富在一旁搓了搓手,眼中閃爍著憧憬的光芒,顯然也被這景象觸動。
三人邁進院門,眼前的景象更是讓王福年吃了一驚。
屋內屋外,人聲鼎沸,大家或是站著交談,或是坐著等候,還有些蹲在門檻上,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不同的表情,有期待、有焦急,更多的是對張廣仁家瓜子的認可和渴望。
王福年湊近一聽,人們的議論聲此起彼伏:
「張廣仁的瓜子可真搶手,我這都跑了三趟了,還沒輪到我呢!」一位中年漢子抱怨著,但語氣里卻難掩對張廣仁瓜子品質的肯定。
「那可不,他家的瓜子味道獨特,吃了還想吃,前幾天我進的貨,不到三天就賣光了。」旁邊一位大媽接口道,言語間滿是自豪。
「聽說今年張廣仁還打算註冊商標,以後這『大傻瓜子』可就更值錢了,咱們得抓緊時間訂貨啊!」一位年輕的小伙子興奮地討論著,似乎已經預見到了未來的商機。
王福年聽著這些議論,心中暗自盤算。
他想,張廣仁的成功,不僅僅在於瓜子本身的品質,更在於他敢於創新,敢於嘗試。這不正是小王莊大隊目前最需要的嗎?想到這,他暗暗下定決心,回去一定要好好規劃,帶領小王莊的鄉親們走上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王福年轉身對鍾浩和王二富說:「你們看,這不只是瓜子那麼簡單,這是個機會,是咱們的機會。咱們回去好好合計合計,爭取也能讓咱們的鄉親們嘗到這甜頭。」
鍾浩帶他們繼續往前走,跨過一個院子後,裡面又是一座新蓋的磚瓦房,進去後,張廣仁和他的妻子王秀珍以及他們的兒子張永成都在忙著做瓜子,一陣陣瓜子香味飄來,使人微餓。
王福年看在眼裡,這是「前家後廠」的商業模式,前面是家,後面是瓜子加工廠,客商來了,在前面休息,後面拿貨,這樣有利於隱蔽,只要前面大門一關,誰知道裡面在幹什麼,他看在眼裡,記在心頭。
張廣仁看到鍾浩來了,放下手中的活兒,說:「浩子,今天來進貨嗎?上次拿走的貨賣的怎麼樣呢?」
鍾浩說:「乾爹,可好賣了,已經全部賣完,這是欠你的貨款,您拿著。」
「這沒事兒,有就給你乾娘,沒有就先緩緩,不急。孩他娘,鍾浩來了。」
王秀珍也放下手中的活,走過來,接下鍾浩遞過去的錢,又給他們三人倒了杯茶,說些熱情的接待話。
張廣仁見鍾浩身後跟著的王福年和王二富,對鍾浩說:「浩子,這兩位是?」
鍾浩把王福年的想法和目的表明,張廣仁和妻子王秀珍商量了下,對他們說:「現在我們挺忙的,你看大廳,等著要貨的人都排著隊,這樣吧,你們晚上十點再來,怎麼樣?」
王福年想想也是,現在正是張廣仁最忙的時候,等晚上夜深人寂的時候再來,一則有空,二則好談。
他們便出了張廣仁的家門,在附近轉悠,直到晚上快十點了,才匆匆再次來到張廣仁的家。
此時,下午那些焦急要貨的人群已經不見蹤跡,他們所在的大廳,已被一張八仙桌取代,桌上擺了六樣小菜,若干碗碟筷,有酒有肉,看來張廣仁是要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也就是王福年三人。
不多時,張廣仁從後院中出來,笑嘻嘻地說:「進門便是客,鍾浩,招呼你的兩位朋友就座。」
王秀珍和張永成也從後院出來,每人各端著一盤菜,放在桌上,坐了下來。
大家都陸續就座。
鍾浩說:「這是牛湖人招待貴客的『八大碗』,乾爹乾娘你們太客氣啦。」
張廣仁端起一杯酒,說:「你們遠道而來,招待下是必須的,再說,我最近買賣也好,也有能力招待你們,你們就別客氣,把這當做自己家,隨意。」說著,讓他們幾個一起端起酒,干一杯。
張廣仁很是客氣,拼命給王福年三人夾菜,三人的碗裡,各自都滿滿都是菜,王福年心裡感到特別溫暖,他很少出遠門,都是待在亳縣,今兒個來趟牛湖,還能被好生對待,確實心裡暖洋洋的。
他吃了一些菜,幾杯酒下肚,便表明來意:「廣久叔,此次前來,是想向您學習五香味和原味的瓜子技術,可否教我們呢?」
張廣仁拿起一杯酒一飲而盡,說道:「王福年兄弟,這瓜子技術是我們『大傻瓜子』的獨特配方,也就是秘方,不會輕易教人的。你也知道像我們這種手藝活,很多時候是傳男不傳女,傳親不傳外的。」
王福年來的時候都預料到張廣仁會這麼說,不是說張廣仁為人不行,小家子氣,而是他製作的瓜子確實與別人家的不同,特別好吃,特別香,如果換作自己是張廣仁,也會一口回絕這樣無理的請求。
王福年從來不打沒有把握的仗,他曾經是軍人,知道戰術的妙用,他讓王二富拿出自己帶來的兩包瓜子,給張廣仁、王秀珍和張永成嘗。
行家就是行家,張廣仁才各磕了一顆,就知道王福年的瓜子好,說:「王福年你這瓜子是哪裡來的?」
王福年也不打馬虎眼,直接說道:「是我們村自己炒的,如何?」
「好,太好了。尤其是奶香味的瓜子,味道太美妙了,妙不可言啊。」
「謝謝廣久叔的誇獎。」
「叔,我有個想法,不知當講不當講。」
張廣仁被王福年帶來的瓜子所征服,有談下去的興趣,說:「你說,跟叔就別客氣,有什麼想法儘管說來聽聽。」
「叔,你看這樣行嗎?我手上有奶香味和原味味的瓜子配方,您手上有五香味和香草味的瓜子配方。」
說到這,王福年故意把聲音放大,兩隻手本來是岔開的,突然握住,說:「我們一結合,就像是魚和水一結合,這魚就活了,在水中活奔亂跳的了。」
張廣仁看了看眼前的年輕人,年紀不大,大約三十左右,但很有謀略,微微一笑,心裡念叨,你小子還是想要我們家那兩副瓜子配方。
又想到,王福年所帶來的的瓜子,味道上確實非常好,特別是奶香味的,恐怕憑自己多年的經驗,也難以研究出這樣的配方來。
也罷,心裡已然拿定主意。
但薑還是老的辣,張廣仁還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說:「你的意思是互相交換配方,那到時候我們兩家,不是成了競爭關係了嗎?」
這個問題王福年也有想過,他有應對之法,說:「叔,你看這樣行不?我們簽個協議,白紙黑字,我們古井在北,牛湖在南,我們以某某為界,以南市場歸您,以北市場歸我。怎麼樣?」
張廣仁考慮了下,心中的算盤打得啪啪響:「那省城呢?」
王福年明白張廣仁的顧慮,省城市場廣大,消費能力強,「合肥」省城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是一塊地地道道的肥肉,誰要是能得到這塊肥肉,誰就能賺大錢。
王福年心裡很想要省城市場,但這次是登門求人,沒有點甜頭張廣仁是不會輕易答應交換配方的,俗話說得好:「不見兔子不撒鷹」嘛。
王福年當機立斷,他從來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影響大局的人,當即說出:「歸您,馬鞍山也歸您。六安歸我們,可合適?」
「痛快,福年老弟真是爽快人。我張廣仁同意了,我們吃完飯馬上擬定協議,協議期限為五年。」
「好,那以後我尊稱您為老大哥,一言為定,來老哥,乾杯!」
「乾杯!」眾人都舉起酒杯,幹了起來。
其實,在王福年心裡隱藏著一個更大的遠景沒有說出,他本來還想問張廣仁,全國除了安慶的其他省份市場該如何劃分呢?張廣仁卻沒提,也好,現在把事情都敲定死了,以後說不定還更不好操作,到目前為止,事態還是按照王福年制定的方案走。
皆大歡喜,皆大歡喜才是好。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王福年和王二富專心地在張廣仁的作坊工廠里忙前忙後,學這學那,王二富說,讓他一個人學就行,王福年是書記,沒必要跟著一塊學,但王福年覺得閒著也是閒著,不如一塊學,只有深入一線,懂得技術,懂得門道,日後也好管理。
而鍾浩,不願意學,他說,他倒騰瓜子就行。
一個星期後,王福年和王二富終有所成,學會了張廣仁的兩味配方,更重要的是,張廣仁憑藉多年瓜子製作經驗所制定的流程和方法也被他們學會。
學成後,一番感謝,王福年三人坐著南下的列車回小王莊去了。
一路上,王福年留意到沿途的農田,雖然已近年關,田地里依然透露出勤勞的氣息,偶爾還能看見幾隻雞鴨在田埂上悠閒地覓食,遠處的炊煙升起,一幅典型的鄉村年底畫卷。
他心中暗自思量,若是小王莊也能有這般生機,那該多好。
抵達張廣仁家,那棟嶄新的紅磚房在冬日的陽光下格外顯眼,紅磚黑瓦,透著一股子新氣象。
王福年心中不由感嘆:「這瓜子買賣真是能賺錢,看看這新房,咱們小王莊要是也能這樣,那可真是翻身了。」
王二富在一旁搓了搓手,眼中閃爍著憧憬的光芒,顯然也被這景象觸動。
三人邁進院門,眼前的景象更是讓王福年吃了一驚。
屋內屋外,人聲鼎沸,大家或是站著交談,或是坐著等候,還有些蹲在門檻上,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不同的表情,有期待、有焦急,更多的是對張廣仁家瓜子的認可和渴望。
王福年湊近一聽,人們的議論聲此起彼伏:
「張廣仁的瓜子可真搶手,我這都跑了三趟了,還沒輪到我呢!」一位中年漢子抱怨著,但語氣里卻難掩對張廣仁瓜子品質的肯定。
「那可不,他家的瓜子味道獨特,吃了還想吃,前幾天我進的貨,不到三天就賣光了。」旁邊一位大媽接口道,言語間滿是自豪。
「聽說今年張廣仁還打算註冊商標,以後這『大傻瓜子』可就更值錢了,咱們得抓緊時間訂貨啊!」一位年輕的小伙子興奮地討論著,似乎已經預見到了未來的商機。
王福年聽著這些議論,心中暗自盤算。
他想,張廣仁的成功,不僅僅在於瓜子本身的品質,更在於他敢於創新,敢於嘗試。這不正是小王莊大隊目前最需要的嗎?想到這,他暗暗下定決心,回去一定要好好規劃,帶領小王莊的鄉親們走上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王福年轉身對鍾浩和王二富說:「你們看,這不只是瓜子那麼簡單,這是個機會,是咱們的機會。咱們回去好好合計合計,爭取也能讓咱們的鄉親們嘗到這甜頭。」
鍾浩帶他們繼續往前走,跨過一個院子後,裡面又是一座新蓋的磚瓦房,進去後,張廣仁和他的妻子王秀珍以及他們的兒子張永成都在忙著做瓜子,一陣陣瓜子香味飄來,使人微餓。
王福年看在眼裡,這是「前家後廠」的商業模式,前面是家,後面是瓜子加工廠,客商來了,在前面休息,後面拿貨,這樣有利於隱蔽,只要前面大門一關,誰知道裡面在幹什麼,他看在眼裡,記在心頭。
張廣仁看到鍾浩來了,放下手中的活兒,說:「浩子,今天來進貨嗎?上次拿走的貨賣的怎麼樣呢?」
鍾浩說:「乾爹,可好賣了,已經全部賣完,這是欠你的貨款,您拿著。」
「這沒事兒,有就給你乾娘,沒有就先緩緩,不急。孩他娘,鍾浩來了。」
王秀珍也放下手中的活,走過來,接下鍾浩遞過去的錢,又給他們三人倒了杯茶,說些熱情的接待話。
張廣仁見鍾浩身後跟著的王福年和王二富,對鍾浩說:「浩子,這兩位是?」
鍾浩把王福年的想法和目的表明,張廣仁和妻子王秀珍商量了下,對他們說:「現在我們挺忙的,你看大廳,等著要貨的人都排著隊,這樣吧,你們晚上十點再來,怎麼樣?」
王福年想想也是,現在正是張廣仁最忙的時候,等晚上夜深人寂的時候再來,一則有空,二則好談。
他們便出了張廣仁的家門,在附近轉悠,直到晚上快十點了,才匆匆再次來到張廣仁的家。
此時,下午那些焦急要貨的人群已經不見蹤跡,他們所在的大廳,已被一張八仙桌取代,桌上擺了六樣小菜,若干碗碟筷,有酒有肉,看來張廣仁是要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也就是王福年三人。
不多時,張廣仁從後院中出來,笑嘻嘻地說:「進門便是客,鍾浩,招呼你的兩位朋友就座。」
王秀珍和張永成也從後院出來,每人各端著一盤菜,放在桌上,坐了下來。
大家都陸續就座。
鍾浩說:「這是牛湖人招待貴客的『八大碗』,乾爹乾娘你們太客氣啦。」
張廣仁端起一杯酒,說:「你們遠道而來,招待下是必須的,再說,我最近買賣也好,也有能力招待你們,你們就別客氣,把這當做自己家,隨意。」說著,讓他們幾個一起端起酒,干一杯。
張廣仁很是客氣,拼命給王福年三人夾菜,三人的碗裡,各自都滿滿都是菜,王福年心裡感到特別溫暖,他很少出遠門,都是待在亳縣,今兒個來趟牛湖,還能被好生對待,確實心裡暖洋洋的。
他吃了一些菜,幾杯酒下肚,便表明來意:「廣久叔,此次前來,是想向您學習五香味和原味的瓜子技術,可否教我們呢?」
張廣仁拿起一杯酒一飲而盡,說道:「王福年兄弟,這瓜子技術是我們『大傻瓜子』的獨特配方,也就是秘方,不會輕易教人的。你也知道像我們這種手藝活,很多時候是傳男不傳女,傳親不傳外的。」
王福年來的時候都預料到張廣仁會這麼說,不是說張廣仁為人不行,小家子氣,而是他製作的瓜子確實與別人家的不同,特別好吃,特別香,如果換作自己是張廣仁,也會一口回絕這樣無理的請求。
王福年從來不打沒有把握的仗,他曾經是軍人,知道戰術的妙用,他讓王二富拿出自己帶來的兩包瓜子,給張廣仁、王秀珍和張永成嘗。
行家就是行家,張廣仁才各磕了一顆,就知道王福年的瓜子好,說:「王福年你這瓜子是哪裡來的?」
王福年也不打馬虎眼,直接說道:「是我們村自己炒的,如何?」
「好,太好了。尤其是奶香味的瓜子,味道太美妙了,妙不可言啊。」
「謝謝廣久叔的誇獎。」
「叔,我有個想法,不知當講不當講。」
張廣仁被王福年帶來的瓜子所征服,有談下去的興趣,說:「你說,跟叔就別客氣,有什麼想法儘管說來聽聽。」
「叔,你看這樣行嗎?我手上有奶香味和原味味的瓜子配方,您手上有五香味和香草味的瓜子配方。」
說到這,王福年故意把聲音放大,兩隻手本來是岔開的,突然握住,說:「我們一結合,就像是魚和水一結合,這魚就活了,在水中活奔亂跳的了。」
張廣仁看了看眼前的年輕人,年紀不大,大約三十左右,但很有謀略,微微一笑,心裡念叨,你小子還是想要我們家那兩副瓜子配方。
又想到,王福年所帶來的的瓜子,味道上確實非常好,特別是奶香味的,恐怕憑自己多年的經驗,也難以研究出這樣的配方來。
也罷,心裡已然拿定主意。
但薑還是老的辣,張廣仁還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說:「你的意思是互相交換配方,那到時候我們兩家,不是成了競爭關係了嗎?」
這個問題王福年也有想過,他有應對之法,說:「叔,你看這樣行不?我們簽個協議,白紙黑字,我們古井在北,牛湖在南,我們以某某為界,以南市場歸您,以北市場歸我。怎麼樣?」
張廣仁考慮了下,心中的算盤打得啪啪響:「那省城呢?」
王福年明白張廣仁的顧慮,省城市場廣大,消費能力強,「合肥」省城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是一塊地地道道的肥肉,誰要是能得到這塊肥肉,誰就能賺大錢。
王福年心裡很想要省城市場,但這次是登門求人,沒有點甜頭張廣仁是不會輕易答應交換配方的,俗話說得好:「不見兔子不撒鷹」嘛。
王福年當機立斷,他從來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影響大局的人,當即說出:「歸您,馬鞍山也歸您。六安歸我們,可合適?」
「痛快,福年老弟真是爽快人。我張廣仁同意了,我們吃完飯馬上擬定協議,協議期限為五年。」
「好,那以後我尊稱您為老大哥,一言為定,來老哥,乾杯!」
「乾杯!」眾人都舉起酒杯,幹了起來。
其實,在王福年心裡隱藏著一個更大的遠景沒有說出,他本來還想問張廣仁,全國除了安慶的其他省份市場該如何劃分呢?張廣仁卻沒提,也好,現在把事情都敲定死了,以後說不定還更不好操作,到目前為止,事態還是按照王福年制定的方案走。
皆大歡喜,皆大歡喜才是好。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王福年和王二富專心地在張廣仁的作坊工廠里忙前忙後,學這學那,王二富說,讓他一個人學就行,王福年是書記,沒必要跟著一塊學,但王福年覺得閒著也是閒著,不如一塊學,只有深入一線,懂得技術,懂得門道,日後也好管理。
而鍾浩,不願意學,他說,他倒騰瓜子就行。
一個星期後,王福年和王二富終有所成,學會了張廣仁的兩味配方,更重要的是,張廣仁憑藉多年瓜子製作經驗所制定的流程和方法也被他們學會。
學成後,一番感謝,王福年三人坐著南下的列車回小王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