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守住錢袋子
經過幾天緊鑼密鼓的籌備,小王莊大隊的村民們全身心投入到王福年發起的「三把火」行動中。
王福年首先巡視了春耕地和堤壩施工現場,確保這兩項關乎民生的大事穩步進行。而他最為牽掛的,卻是後山的挖野丹參事宜。這野丹參是大隊的「錢袋子」,稍有不慎,可能直接影響到堤壩維修資金的籌集,阻礙小王莊的致富之路。王福年深知其中利害,心中那份責任沉甸甸的。
他徑直走向後山。
遠遠望去,滿山坡都是忙碌的身影,婦女兒童占多數,還有不少頭髮花白的老人。他們手持鐮刀,揮汗如雨地割去雜草;他們緊握鋤頭,按照挖參的規矩,小心翼翼地掘出根莖飽滿的野丹參;他們端茶遞水,默默做好後勤保障,無人偷懶懈怠。
見到王福年走來,大伙兒並未停下手中的活計,而是默契地朝他微微一笑,接著繼續埋頭苦幹。
王福年望著這幅熱火朝天的勞動畫卷,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欣慰之情。他特意叮囑婦女主任王蘭花,務必做好勞動服務與後勤保障,尤其要防暑降溫,比如採摘些魚腥草熬成湯,供大夥解渴防暑。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短短二十來天,竟挖出了七千多斤野丹參。曬乾後送到公社供銷社,賣了個好價錢,五千多塊錢及時到帳,盡數用於堤壩的整修加固。
這個消息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瞬間激起古井公社的漣漪。人們紛紛驚嘆於王福年的智慧,竟能想到賣野丹參這條生財之道,更對挖丹參也能賺錢感到驚奇不已。一探究竟後,得知確有其事,於是乎,公社內外的村民們紛紛效仿,三五成群,結伴上山挖參。
然而,世間萬物皆有定律,有利益的地方,必然伴隨著競爭。小王莊後山及其相連的兩座山頭,因土壤氣候適宜,產出的野丹參品質優良,價格遠高於他處。而其他地方產出的丹參品質低下,售價低廉。這樣一來,小王莊的後山成了眾人眼中的「金礦」。
「挖!都去小王莊挖!」一時之間,周邊大隊的鄉親們攜帶著乾糧,扛著鋤頭,蜂擁而至。起初幾十人,不多時已增至數百,男女老少皆有,甚至還有更多人正趕往此處,欲分一杯羹,爭做首批挖參致富人。
「這下可麻煩了!」王蘭花見狀,放下手中的籃子,急匆匆趕往大隊部找王福年。繞了一圈沒尋到人,她又跑到田間找到了王二富,「不得了啊,王二富,鄰近幾個大隊的鄉親們都跑咱後山挖野黨參去了,這幾百號人下去,咱們的野丹參非被挖光不可!福年書記去哪兒了?我隊部都找遍了。」
王二富一聽,眉頭緊鎖:「這野丹參長在咱大隊的地界上,分明是咱集體的財產,他們怎能隨意來挖?這可怎麼辦?」
思索片刻,他對王蘭花道:「蘭花主任,你先別慌。福年書記一早去公社開會了,還沒回來。這樣吧,你立刻打電話向公社匯報此事,並詳細告知福年書記。我這就去找民兵隊隊長王福山,集合咱村所有的青壯年,一起去後山阻止他們。」
王蘭花點頭應允,二人分頭行動。
王二富迅速集結了三百多青壯年,直奔後山。眼前的情景令他震驚:後山上的人群如痴如狂,比平日在生產隊幹活還要賣力,汗流浹背卻渾然不顧,只有一個念頭——挖!而且挖得毫無章法,既破壞了丹參,又損傷了山體生態。
王二富毫不猶豫,帶領小王莊的鄉親們上前勸阻這些外來挖參者。起初好言相勸,奈何對方充耳不聞,無奈之下只能採取強硬手段,兩方人馬因此發生激烈衝突,最終形成了劍拔弩張的對峙局面。
此時此刻,王福年正在公社會議室里。
一個秘書突然走過來,提醒告知:「福年書記,小王莊大隊的王蘭花同志給您來電,說是急事。」
王福年立即接通電話:「蘭花同志,你怎麼打到這兒來了?到底有什麼急事?」
王蘭花深知事態嚴重,毫不遲疑地直言:「福年書記,大事不好了!附近幾個大隊的鄉親聽說我們挖野丹參掙了錢,都跑到我們小王莊後山來挖了。王二富和王福山正帶著民兵和青壯年去阻止他們,我擔心會鬧出大事,所以趕緊給您匯報。」
王福年心頭一緊,他立即對王蘭花下達指令:「蘭花同志,你先盡力安撫我們大隊和其他大隊的鄉親,務必讓他們保持冷靜,不要讓事態惡化。在我不在現場的情況下,一定要穩住局面。」
掛斷電話,王福年立即將此突發情況報告給公社李傑書記。李傑書記果斷指示,即刻一同前往現場調解糾紛。王福年隨李書記登上公社的汽車,急速駛向小王莊後山。
抵達現場時,兩撥人已陷入混戰,幾人鼻青臉腫,嘴角淌血,場面混亂不堪。
李傑書記一下車便高聲喝止:「住手!鄉親們,都住手!」
王福年也大聲疾呼:「小王莊的鄉親們,住手!公社李書記來了,他會給大家主持公道的!」
聽到公社書記到來,原本打得不可開交的兩方人馬漸漸停手,各自退後,形成對立陣勢,緊張氣氛瀰漫在山間。
李書記領著王福年和幾位公社幹部,步履堅定地走到人群中央,語氣深沉而懇切地對鄉親們講道:「鄉親們,我知道大伙兒都是想多掙點錢過日子,這沒什麼錯。可這後山的野丹參,是小王莊這片土地上長出來的,山也是小王莊大隊的集體資產,這野丹參自然該歸小王莊所有。你們未經小王莊同意就來挖,那就是侵犯了人家大隊的集體財產啊。」
李書記舉了個例子,試圖讓大伙兒換位思考:「反過來,要是王福年書記帶著他們的人跑到你們大隊的山上,隨便亂挖你們的野丹參,把本該屬於你們的東西占為己有,你們樂意嗎?」
他環視四周,問道:「你們說說,願意不?」
那些來挖參的人面面相覷,無人應答。
李傑書記接著說:「按道理,你們這種行為屬於侵犯集體財產,我完全有權把你們都帶回公社處理。」
聽到「抓人」二字,挖參的鄉親們不由得往後退了幾步,膽小的更是低聲認錯:「李書記,我們知道錯了,以後不敢了。」
「李書記,我們真沒多想。」
「李書記,實在是生活逼的,我們也沒辦法。」
人群中傳來各種辯解的聲音。
李書記凝視著眼前這些衣衫破舊、汗流浹背的鄉親,心裡明白他們是被生活所迫。
他輕輕點了點頭,流露出理解和同情:「我理解大家的難處,這次看在是初犯,大家也是無心之失,就不追究了。鄉親們,都散了吧,各自回各自的大隊去。」
就這樣,來挖參的鄉親們紛紛收拾傢伙,三五成群地離開小王莊的後山。
一場搶挖野丹參的風波總算平息下來。
王福年緊緊握住李傑書記的手,感激地說:「李書記,多虧您公正處理,要不是您親自來,我們還真攔不住這幫衝動的鄉親。」
李傑書記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道:「福年,出了這檔子事,你們得看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類似情況再發生。我先回公社了,有什麼事隨時告訴我。」
「好嘞,書記,我送您。」王福年熱情回應。
他讓王二富拿了一些剛挖出的新鮮野丹參,打算送給李傑書記作為感謝。
李傑書記堅決推辭:「這是小王莊大隊的集體財產,我不能收。」王福年覺得,領導來一趟不容易,帶上點土特產不算什麼,但李傑書記卻不是這樣想的。
作為有優良傳統的後代,李傑書記自幼深受父輩薰陶,養成了公正無私、一心為民的品格,堅決不能拿群眾的一針一線。
見此情形,王福年只得作罷。
送走了李傑書記,王福年帶著王二富回到後山,對村民們說:「鄉親們,大自然賜予我們這麼好的野丹參,我們要好好保護。福山兄弟,你安排民兵輪流值守,防止有人再來挖。」
他特別對王福山叮囑道:「福山,要是民兵發現有偷偷來挖的,就先把他們挖的丹參沒收,記住,一定要避免起衝突,都是鄉里鄉親的,能寬容就寬容。」
「二富,你把今天這事在周邊多宣傳宣傳,告訴大家,後山的野丹參已經明確是咱小王莊大隊的集體財產,這樣一來,偷挖的人估計會少很多。」王二富心領神會地點點頭。
周圍的鄉親們目睹王福年處理問題如此老練妥當,紛紛讚許:「福年書記真是想得周到。」
此時,王蘭花突然插話:「福年書記,野丹參總有挖完的時候,我們得早做打算,找條別的出路。」
王福年認真回答:「你說得對,蘭花主任,我會把這個事兒記在心上,再琢磨個好路子出來。」
又過了幾天,王福年大隊為慶賀「三大火」燒得旺,給鄉親們熱鬧熱鬧,決定組織觀看一場電影,以示慶祝。
王福年邀約胡歆琰前來觀看,一同感受鄉親們的喜慶。
胡歆琰回覆:福年,我將準時到。
王福年首先巡視了春耕地和堤壩施工現場,確保這兩項關乎民生的大事穩步進行。而他最為牽掛的,卻是後山的挖野丹參事宜。這野丹參是大隊的「錢袋子」,稍有不慎,可能直接影響到堤壩維修資金的籌集,阻礙小王莊的致富之路。王福年深知其中利害,心中那份責任沉甸甸的。
他徑直走向後山。
遠遠望去,滿山坡都是忙碌的身影,婦女兒童占多數,還有不少頭髮花白的老人。他們手持鐮刀,揮汗如雨地割去雜草;他們緊握鋤頭,按照挖參的規矩,小心翼翼地掘出根莖飽滿的野丹參;他們端茶遞水,默默做好後勤保障,無人偷懶懈怠。
見到王福年走來,大伙兒並未停下手中的活計,而是默契地朝他微微一笑,接著繼續埋頭苦幹。
王福年望著這幅熱火朝天的勞動畫卷,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欣慰之情。他特意叮囑婦女主任王蘭花,務必做好勞動服務與後勤保障,尤其要防暑降溫,比如採摘些魚腥草熬成湯,供大夥解渴防暑。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短短二十來天,竟挖出了七千多斤野丹參。曬乾後送到公社供銷社,賣了個好價錢,五千多塊錢及時到帳,盡數用於堤壩的整修加固。
這個消息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瞬間激起古井公社的漣漪。人們紛紛驚嘆於王福年的智慧,竟能想到賣野丹參這條生財之道,更對挖丹參也能賺錢感到驚奇不已。一探究竟後,得知確有其事,於是乎,公社內外的村民們紛紛效仿,三五成群,結伴上山挖參。
然而,世間萬物皆有定律,有利益的地方,必然伴隨著競爭。小王莊後山及其相連的兩座山頭,因土壤氣候適宜,產出的野丹參品質優良,價格遠高於他處。而其他地方產出的丹參品質低下,售價低廉。這樣一來,小王莊的後山成了眾人眼中的「金礦」。
「挖!都去小王莊挖!」一時之間,周邊大隊的鄉親們攜帶著乾糧,扛著鋤頭,蜂擁而至。起初幾十人,不多時已增至數百,男女老少皆有,甚至還有更多人正趕往此處,欲分一杯羹,爭做首批挖參致富人。
「這下可麻煩了!」王蘭花見狀,放下手中的籃子,急匆匆趕往大隊部找王福年。繞了一圈沒尋到人,她又跑到田間找到了王二富,「不得了啊,王二富,鄰近幾個大隊的鄉親們都跑咱後山挖野黨參去了,這幾百號人下去,咱們的野丹參非被挖光不可!福年書記去哪兒了?我隊部都找遍了。」
王二富一聽,眉頭緊鎖:「這野丹參長在咱大隊的地界上,分明是咱集體的財產,他們怎能隨意來挖?這可怎麼辦?」
思索片刻,他對王蘭花道:「蘭花主任,你先別慌。福年書記一早去公社開會了,還沒回來。這樣吧,你立刻打電話向公社匯報此事,並詳細告知福年書記。我這就去找民兵隊隊長王福山,集合咱村所有的青壯年,一起去後山阻止他們。」
王蘭花點頭應允,二人分頭行動。
王二富迅速集結了三百多青壯年,直奔後山。眼前的情景令他震驚:後山上的人群如痴如狂,比平日在生產隊幹活還要賣力,汗流浹背卻渾然不顧,只有一個念頭——挖!而且挖得毫無章法,既破壞了丹參,又損傷了山體生態。
王二富毫不猶豫,帶領小王莊的鄉親們上前勸阻這些外來挖參者。起初好言相勸,奈何對方充耳不聞,無奈之下只能採取強硬手段,兩方人馬因此發生激烈衝突,最終形成了劍拔弩張的對峙局面。
此時此刻,王福年正在公社會議室里。
一個秘書突然走過來,提醒告知:「福年書記,小王莊大隊的王蘭花同志給您來電,說是急事。」
王福年立即接通電話:「蘭花同志,你怎麼打到這兒來了?到底有什麼急事?」
王蘭花深知事態嚴重,毫不遲疑地直言:「福年書記,大事不好了!附近幾個大隊的鄉親聽說我們挖野丹參掙了錢,都跑到我們小王莊後山來挖了。王二富和王福山正帶著民兵和青壯年去阻止他們,我擔心會鬧出大事,所以趕緊給您匯報。」
王福年心頭一緊,他立即對王蘭花下達指令:「蘭花同志,你先盡力安撫我們大隊和其他大隊的鄉親,務必讓他們保持冷靜,不要讓事態惡化。在我不在現場的情況下,一定要穩住局面。」
掛斷電話,王福年立即將此突發情況報告給公社李傑書記。李傑書記果斷指示,即刻一同前往現場調解糾紛。王福年隨李書記登上公社的汽車,急速駛向小王莊後山。
抵達現場時,兩撥人已陷入混戰,幾人鼻青臉腫,嘴角淌血,場面混亂不堪。
李傑書記一下車便高聲喝止:「住手!鄉親們,都住手!」
王福年也大聲疾呼:「小王莊的鄉親們,住手!公社李書記來了,他會給大家主持公道的!」
聽到公社書記到來,原本打得不可開交的兩方人馬漸漸停手,各自退後,形成對立陣勢,緊張氣氛瀰漫在山間。
李書記領著王福年和幾位公社幹部,步履堅定地走到人群中央,語氣深沉而懇切地對鄉親們講道:「鄉親們,我知道大伙兒都是想多掙點錢過日子,這沒什麼錯。可這後山的野丹參,是小王莊這片土地上長出來的,山也是小王莊大隊的集體資產,這野丹參自然該歸小王莊所有。你們未經小王莊同意就來挖,那就是侵犯了人家大隊的集體財產啊。」
李書記舉了個例子,試圖讓大伙兒換位思考:「反過來,要是王福年書記帶著他們的人跑到你們大隊的山上,隨便亂挖你們的野丹參,把本該屬於你們的東西占為己有,你們樂意嗎?」
他環視四周,問道:「你們說說,願意不?」
那些來挖參的人面面相覷,無人應答。
李傑書記接著說:「按道理,你們這種行為屬於侵犯集體財產,我完全有權把你們都帶回公社處理。」
聽到「抓人」二字,挖參的鄉親們不由得往後退了幾步,膽小的更是低聲認錯:「李書記,我們知道錯了,以後不敢了。」
「李書記,我們真沒多想。」
「李書記,實在是生活逼的,我們也沒辦法。」
人群中傳來各種辯解的聲音。
李書記凝視著眼前這些衣衫破舊、汗流浹背的鄉親,心裡明白他們是被生活所迫。
他輕輕點了點頭,流露出理解和同情:「我理解大家的難處,這次看在是初犯,大家也是無心之失,就不追究了。鄉親們,都散了吧,各自回各自的大隊去。」
就這樣,來挖參的鄉親們紛紛收拾傢伙,三五成群地離開小王莊的後山。
一場搶挖野丹參的風波總算平息下來。
王福年緊緊握住李傑書記的手,感激地說:「李書記,多虧您公正處理,要不是您親自來,我們還真攔不住這幫衝動的鄉親。」
李傑書記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道:「福年,出了這檔子事,你們得看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類似情況再發生。我先回公社了,有什麼事隨時告訴我。」
「好嘞,書記,我送您。」王福年熱情回應。
他讓王二富拿了一些剛挖出的新鮮野丹參,打算送給李傑書記作為感謝。
李傑書記堅決推辭:「這是小王莊大隊的集體財產,我不能收。」王福年覺得,領導來一趟不容易,帶上點土特產不算什麼,但李傑書記卻不是這樣想的。
作為有優良傳統的後代,李傑書記自幼深受父輩薰陶,養成了公正無私、一心為民的品格,堅決不能拿群眾的一針一線。
見此情形,王福年只得作罷。
送走了李傑書記,王福年帶著王二富回到後山,對村民們說:「鄉親們,大自然賜予我們這麼好的野丹參,我們要好好保護。福山兄弟,你安排民兵輪流值守,防止有人再來挖。」
他特別對王福山叮囑道:「福山,要是民兵發現有偷偷來挖的,就先把他們挖的丹參沒收,記住,一定要避免起衝突,都是鄉里鄉親的,能寬容就寬容。」
「二富,你把今天這事在周邊多宣傳宣傳,告訴大家,後山的野丹參已經明確是咱小王莊大隊的集體財產,這樣一來,偷挖的人估計會少很多。」王二富心領神會地點點頭。
周圍的鄉親們目睹王福年處理問題如此老練妥當,紛紛讚許:「福年書記真是想得周到。」
此時,王蘭花突然插話:「福年書記,野丹參總有挖完的時候,我們得早做打算,找條別的出路。」
王福年認真回答:「你說得對,蘭花主任,我會把這個事兒記在心上,再琢磨個好路子出來。」
又過了幾天,王福年大隊為慶賀「三大火」燒得旺,給鄉親們熱鬧熱鬧,決定組織觀看一場電影,以示慶祝。
王福年邀約胡歆琰前來觀看,一同感受鄉親們的喜慶。
胡歆琰回覆:福年,我將準時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