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萬萬沒想到失約了
那日午後,天際驟然翻臉,烏雲密布,遮蔽了烈日的熾熱。
沒過多久,電閃雷鳴,猶如戰鼓擂動,緊接著,傾盆大雨如瀑布般從天而降,無情地砸向地面。
這就是老天爺的臉面,說變就變,毫不留情。
若是尋常小事,王福年斷不會冒此大雨出門,可今日非同一般,那是胡歆琰第一次正式邀他參加她的生日宴。
這讓王福年心中矛盾重重:一方面,赴約之事關乎禮節與承諾,不容有失;另一方面,如此惡劣的天氣,只怕剛到縣裡就成了落湯雞,一身嶄新的西裝、鋥亮的皮鞋難免遭殃。
看看身上的行頭,再瞅瞅牆上的掛鍾,時間尚早,才下午一點多,若即刻動身,或許還能趕在宴會開始前抵達。
於是,王福年決定先回大隊部暫避風雨,待雨勢稍減再啟程。
然而,一個多小時過去,雨不僅未見停歇,反而愈演愈烈,雷聲震耳欲聾,閃電如同一把把利劍在空中縱橫交錯,仿佛在切割天空中的烏雲。
王福年的心也跟著那密集的雨點狂跳不止,忐忑不安。
突然,王二富赤腳闖進大隊部,緊接著,老書記王有德也匆匆趕來,其他黨員幹部也陸陸續續聚集於此。
老書記臉色凝重,開口道:「村裡的壩子眼看就要撐不住了,有險情!」
這消息如晴天霹靂,讓王福年瞬間傻了眼。本以為是赴約路上的小插曲,怎料竟成了關乎全村安危的大事。他心知肚明,身為小王莊大隊的領頭人,私事再緊也要讓位於集體的利益。
可此刻,他甚至沒時間通知胡歆琰,解釋無法赴約的原因。
王福年已開始部署任務,催促眾人迅速進入角色,周圍的幹部們紛紛交頭接耳,緊張地討論抗洪方案,原本的生日宴會之事被暫時拋諸腦後。
短暫會議過後,任務分配完畢:王福年總攬全局,老書記王有德監督協調,王福年負責帶領村裡的青壯年運送沙袋,封堵決口;婦女主任王蘭花則組織婦女們裝填沙袋……
眾人各自領命,火速奔赴抗洪一線。
王福年拉住正欲出門的老書記,關切地問:「叔,咱們是不是該通知村裡的老人、小孩,提前做好撤離準備?咱村地勢低洼,一旦壩子頂不住,後果不堪設想。」
老書記卻擺擺手,顯得有些不以為然:「福年,以往遇到這種情況,咱都給堵上了,我看這次也無須大動干戈。」言畢,轉身就要離去。
王福年急了,趕忙追至門口:「叔,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
「哪有什麼萬一!我們要的就是堅決守住,那壩子就是咱的陣地,陣地在人在,陣地丟人丟!」老書記斬釘截鐵,話語中透著堅定。
「那也得有個備選方案啊!」王福年還想爭取。
「別說了,快去堵壩子要緊!」老書記催促著。
王福年見狀,只得另做打算。他找到王二富,私下叮囑他務必通知家中的老人、兒童,儘快轉移到後山一座廢棄的古廟中暫避,無論怎樣都要確保一個不少。
王二富點頭答應,立即行動。
王福年隨即奔赴大壩,那裡已是洪水洶湧,雨水如注,與河水交匯成一隻只狂怒的猛獸。大伙兒無暇寒暄,各司其職,爭分奪秒地與洪水賽跑。
王福年顧不得一身新衣,脫下西裝外套,只穿件雪白襯衫,挽起褲腿,投入戰鬥。他扛起一袋又一袋沙包,全身很快被泥漿覆蓋,汗水混著雨水,襯衫瞬間由白轉黃,濕透且沉重。此刻,他已無暇顧及形象,來回穿梭,監督「新壩」建設進度。
然而,進展並不順利,效率低下,僅完成工程量的三分之一。
王福年意識到,單靠個體往返搬運,耗時耗力,效率太低。他靈機一動,提出眾人站成一排,接力傳遞沙袋,形似流水線作業,既能提高效率,又能節省體力,且相互間便於照應。如果再動員裝沙的婦女加入傳遞隊伍,速度定能大幅提升1倍以上。
王福年將自己的構想向徵詢其他大隊幹部,眾人都表示贊同。
於是,大家重新分工,迅速調整崗位和職責,按王福年的建議行動起來。
新方法果然奏效,短短一個小時,外圍新壩拔地而起,高度甚至超過原有大壩三米。眾人歡欣鼓舞,高呼「堵住了,堵住了!」幾個年輕後生更是興奮地揮舞衣物,慶祝勝利。
然而,他們的喜悅來得過於早了。
上游最大電站因無法承受持續暴雨,大壩眼看要朝不保夕,無奈——只能泄洪,更為兇猛的洪峰正向小王莊步步逼近。
僅僅半個小時,一股巨浪如脫韁野獸般直撲而來,水位預計高出「新壩」兩米有餘。
王福年見狀,拉住老書記的手,焦急地大喊:「老書記,鄉親們,快撤到後山去,壩子怕是要守不住了,先撤再說!」
老書記望著那駭人的洪流,心中牽掛的卻是鄉親們的安全,他懊悔地說:「福年,你趕快組織村裡的老人和孩子撤離,看來這次村子是保不住了,真不知道現在撤還來不來得及。唉,這下可闖大禍了!」老書記邊說邊用力拍打著大腿,滿心自責。
「老叔,您放心,我已經安排王二富提前帶他們撤了。一個小時前,王二富告訴我,除了大壩上的,全村人都安全轉移到後山了,一個都沒落下。」王福年答道。
老書記聞此,驚訝之餘也頗感欣慰,王福年總是這般未雨綢繆。他身為老支書,此刻臉上泛起紅暈,深感慚愧。他感慨道:「福年,你做得對,做得好!老叔……」
「叔,別說了,快走!」王福年不容分說,背起老書記,朝後山疾奔而去。這一背,既是兩位農民之間的心手相牽,也預示著新老支書的正式交替。
從此以後,未徵得王福年的建議,老支書再也不獨斷了。
不多時,洪水如猛獸般吞噬大壩,衝垮堤岸,樹木連根拔起,房屋被淹沒,辛辛苦苦耕種的春糧盡數沉入洪流之中。幸運的是,村里無人傷亡,所有人都安然無恙。
村民們眼睜睜看著家園被毀,心如刀絞,悲憤、哀嘆、咒罵交織成一片,痛斥洪水的無情無義。
王福年明白,鄉親們失去的不僅僅是物質財富,更是他們辛苦重建的生活和希望。
縣城裡,胡歆琰正翹首期盼王福年的到來。
她妝容精緻,佳肴備齊,親朋好友陸續登門。
然而,一通來自報社的電話打破了平靜——古井公社遭遇嚴重洪災,作為記者,她深知責任重大,立即脫下華服,隨報社車輛奔赴抗洪前線,生日宴就此擱置。
風雨中,王福年與胡歆琰雖未能共度生日,但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本崗位的擔當。
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心卻靠得更加緊實了。
沒過多久,電閃雷鳴,猶如戰鼓擂動,緊接著,傾盆大雨如瀑布般從天而降,無情地砸向地面。
這就是老天爺的臉面,說變就變,毫不留情。
若是尋常小事,王福年斷不會冒此大雨出門,可今日非同一般,那是胡歆琰第一次正式邀他參加她的生日宴。
這讓王福年心中矛盾重重:一方面,赴約之事關乎禮節與承諾,不容有失;另一方面,如此惡劣的天氣,只怕剛到縣裡就成了落湯雞,一身嶄新的西裝、鋥亮的皮鞋難免遭殃。
看看身上的行頭,再瞅瞅牆上的掛鍾,時間尚早,才下午一點多,若即刻動身,或許還能趕在宴會開始前抵達。
於是,王福年決定先回大隊部暫避風雨,待雨勢稍減再啟程。
然而,一個多小時過去,雨不僅未見停歇,反而愈演愈烈,雷聲震耳欲聾,閃電如同一把把利劍在空中縱橫交錯,仿佛在切割天空中的烏雲。
王福年的心也跟著那密集的雨點狂跳不止,忐忑不安。
突然,王二富赤腳闖進大隊部,緊接著,老書記王有德也匆匆趕來,其他黨員幹部也陸陸續續聚集於此。
老書記臉色凝重,開口道:「村裡的壩子眼看就要撐不住了,有險情!」
這消息如晴天霹靂,讓王福年瞬間傻了眼。本以為是赴約路上的小插曲,怎料竟成了關乎全村安危的大事。他心知肚明,身為小王莊大隊的領頭人,私事再緊也要讓位於集體的利益。
可此刻,他甚至沒時間通知胡歆琰,解釋無法赴約的原因。
王福年已開始部署任務,催促眾人迅速進入角色,周圍的幹部們紛紛交頭接耳,緊張地討論抗洪方案,原本的生日宴會之事被暫時拋諸腦後。
短暫會議過後,任務分配完畢:王福年總攬全局,老書記王有德監督協調,王福年負責帶領村裡的青壯年運送沙袋,封堵決口;婦女主任王蘭花則組織婦女們裝填沙袋……
眾人各自領命,火速奔赴抗洪一線。
王福年拉住正欲出門的老書記,關切地問:「叔,咱們是不是該通知村裡的老人、小孩,提前做好撤離準備?咱村地勢低洼,一旦壩子頂不住,後果不堪設想。」
老書記卻擺擺手,顯得有些不以為然:「福年,以往遇到這種情況,咱都給堵上了,我看這次也無須大動干戈。」言畢,轉身就要離去。
王福年急了,趕忙追至門口:「叔,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
「哪有什麼萬一!我們要的就是堅決守住,那壩子就是咱的陣地,陣地在人在,陣地丟人丟!」老書記斬釘截鐵,話語中透著堅定。
「那也得有個備選方案啊!」王福年還想爭取。
「別說了,快去堵壩子要緊!」老書記催促著。
王福年見狀,只得另做打算。他找到王二富,私下叮囑他務必通知家中的老人、兒童,儘快轉移到後山一座廢棄的古廟中暫避,無論怎樣都要確保一個不少。
王二富點頭答應,立即行動。
王福年隨即奔赴大壩,那裡已是洪水洶湧,雨水如注,與河水交匯成一隻只狂怒的猛獸。大伙兒無暇寒暄,各司其職,爭分奪秒地與洪水賽跑。
王福年顧不得一身新衣,脫下西裝外套,只穿件雪白襯衫,挽起褲腿,投入戰鬥。他扛起一袋又一袋沙包,全身很快被泥漿覆蓋,汗水混著雨水,襯衫瞬間由白轉黃,濕透且沉重。此刻,他已無暇顧及形象,來回穿梭,監督「新壩」建設進度。
然而,進展並不順利,效率低下,僅完成工程量的三分之一。
王福年意識到,單靠個體往返搬運,耗時耗力,效率太低。他靈機一動,提出眾人站成一排,接力傳遞沙袋,形似流水線作業,既能提高效率,又能節省體力,且相互間便於照應。如果再動員裝沙的婦女加入傳遞隊伍,速度定能大幅提升1倍以上。
王福年將自己的構想向徵詢其他大隊幹部,眾人都表示贊同。
於是,大家重新分工,迅速調整崗位和職責,按王福年的建議行動起來。
新方法果然奏效,短短一個小時,外圍新壩拔地而起,高度甚至超過原有大壩三米。眾人歡欣鼓舞,高呼「堵住了,堵住了!」幾個年輕後生更是興奮地揮舞衣物,慶祝勝利。
然而,他們的喜悅來得過於早了。
上游最大電站因無法承受持續暴雨,大壩眼看要朝不保夕,無奈——只能泄洪,更為兇猛的洪峰正向小王莊步步逼近。
僅僅半個小時,一股巨浪如脫韁野獸般直撲而來,水位預計高出「新壩」兩米有餘。
王福年見狀,拉住老書記的手,焦急地大喊:「老書記,鄉親們,快撤到後山去,壩子怕是要守不住了,先撤再說!」
老書記望著那駭人的洪流,心中牽掛的卻是鄉親們的安全,他懊悔地說:「福年,你趕快組織村裡的老人和孩子撤離,看來這次村子是保不住了,真不知道現在撤還來不來得及。唉,這下可闖大禍了!」老書記邊說邊用力拍打著大腿,滿心自責。
「老叔,您放心,我已經安排王二富提前帶他們撤了。一個小時前,王二富告訴我,除了大壩上的,全村人都安全轉移到後山了,一個都沒落下。」王福年答道。
老書記聞此,驚訝之餘也頗感欣慰,王福年總是這般未雨綢繆。他身為老支書,此刻臉上泛起紅暈,深感慚愧。他感慨道:「福年,你做得對,做得好!老叔……」
「叔,別說了,快走!」王福年不容分說,背起老書記,朝後山疾奔而去。這一背,既是兩位農民之間的心手相牽,也預示著新老支書的正式交替。
從此以後,未徵得王福年的建議,老支書再也不獨斷了。
不多時,洪水如猛獸般吞噬大壩,衝垮堤岸,樹木連根拔起,房屋被淹沒,辛辛苦苦耕種的春糧盡數沉入洪流之中。幸運的是,村里無人傷亡,所有人都安然無恙。
村民們眼睜睜看著家園被毀,心如刀絞,悲憤、哀嘆、咒罵交織成一片,痛斥洪水的無情無義。
王福年明白,鄉親們失去的不僅僅是物質財富,更是他們辛苦重建的生活和希望。
縣城裡,胡歆琰正翹首期盼王福年的到來。
她妝容精緻,佳肴備齊,親朋好友陸續登門。
然而,一通來自報社的電話打破了平靜——古井公社遭遇嚴重洪災,作為記者,她深知責任重大,立即脫下華服,隨報社車輛奔赴抗洪前線,生日宴就此擱置。
風雨中,王福年與胡歆琰雖未能共度生日,但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本崗位的擔當。
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心卻靠得更加緊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