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底蘊傳承
自我有記憶時起,可喬就陪在我身旁,伴著我成長。她的腦子裡總有許多稀奇古怪的故事,比如精衛填海、哪吒鬧海、寶蓮燈、西遊記等,時常講給我聽,給我的童年時光增添了無盡的快樂。這些故事,成為我最早的思想啟蒙。
在我的眼裡,可喬很美,也很愛美。每天早晨,她總是早早醒來,穿好衣服坐在床邊開始梳妝。她先將篦子放入搪瓷盆的水裡潤一下,然後在頭上順暢地梳著。在我眼裡,用篦子梳頭的人都是非常厲害的。我也曾經嘗試過用它梳頭,結果根本無法進行下去。可喬頭上一縷縷青絲漸漸霜白,把她的皮膚映襯得更加白皙。眼角的皺紋與老年斑點綴在透亮的臉龐,記錄著許多平凡的過往。纖瘦的手背上血管橫衝直撞,似乎一不小心就會從皮膚底下彈蹦出來。小的時候,我總是喜歡拉著可喬的手背,一條一條地摸著上面粗細不一的血管及其走向和延伸,聽她講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
直到現在,我依然記得可喬離世的點點滴滴。那一年12月澳門即將回歸,但從立秋以後天起驟然轉冷,一連下了一兩個月的陰雨。有一天夜裡,睡前我忘記給可喬關好窗戶。第二天早上去看她的時候,發現狂風不知何時早已將窗戶吹開,可喬著了涼,患了重感冒。我滿是愧疚地抱著她,哭著說對不起。她的回答我至今都記得清清楚楚。
「不要哭,不必哭。昨夜我夢到我大來接我了,他的大手牽著我的小手,往出走。這麼多年了,他一直沒來我夢裡。但是我記得他的樣子,高大,挺拔,臉上有稜有角,我一下子就認出他了。」雖然高燒不退,可喬仍舊一字一頓地對我說。
「後來呢?」我好奇地問。
「剛走到門口,我突然想到你,於是對他說,明天再來接我。等我給你說一下,交代清楚。」
當天請醫生來家裡給她掛水,打針,晚上精神明顯好轉。
然而第二天早上醒來,昨晚我明明記得關好了的窗戶,依然敞開著。可喬走了。
可喬姓軒,名字是她外婆和父親一同給起的。她母親懷孕第三個月的時候,裹著小腳的外婆坐著她弟轅二家裡的騾車,從武功縣走了70多里塵土飛揚的土路,來到興平縣佘莊看望女兒。那天晚上,可喬外婆陪著可喬母親睡在炕上。老人不時撫摸著女兒日漸隆起的肚子,凝視著炕另一頭女兒那雙精緻的小腳,間或聽到院子西邊偏房裡傳來女婿的陣陣鼾聲,陷入深深的惆悵。
「媽,你咋了?突然哭啥呢?」可喬母親問道。
可喬外婆用衣袖擦了擦眼淚,說到:「你公婆走得早,留你女婿一個獨苗在世上。平日裡你女婿在藥王廟給娃們講課,屋裡屋外田間地頭就剩我娃一人忙活。現在我娃又懷上了,家裡地里還有那麼些個活兒。你女婿那個教書先生,哪裡知道該怎樣應對?這些活兒,還不都落到我娃一個人身上!再往後這碎娃一生,我娃受罪的時候還多著呢!媽離我娃又這麼遠,啥事都照顧不上。一想到這,媽心裡就難受滴狠,後悔當初聽了你舅轅二的話,把我娃嫁到這遠里三千滴地方。」
「媽,你不用擔心,走一步看一步。天無絕人之路,你娃堅強著哩。」可喬母親被可喬外婆這一頓嘮叨惹得也哭了起來。片刻之後,她恢復平靜,將話題引開,對可喬外婆說:「別人都說我這一胎懷的是個娃子,媽,你瞅著像啥?」
可喬外婆顯然被這個問題吸引了注意力,暫時停止了抽泣:「我娃想要啥就是啥,娃子女子媽都愛!可就是苦了我娃,離媽這麼遠,給你幫不上個啥忙!」說完又哭了起來。這一夜,可喬外婆和母親這一對小腳母女,就在你一言我一語不時伴著陣陣抽泣中相繼入眠。
後半夜,可喬外婆做了一個夢。她夢見女兒肚子上有一串紫紅紫紅的葡萄。於是第二天一大早,她就把這個胎夢告訴給女兒。但是,可喬母親不明白這個胎夢預示著什麼。可喬外婆說:「一串葡萄上面結著許多果實,這胎夢像是說我娃懷滴是個女娃。」
可喬母親有些失落地點點頭,敷衍應付著母親的激動神情。因為,她男人在新婚之夜給她說過,他家四代一脈單傳,父親咽氣之前留的最後一句話就是希望在他這一代能夠多生養,讓家裡多一些人氣。自從懷孕以後,她和男人時刻期盼著一個男孩。
自從外婆的那次胎夢以後,可喬的小名便喚作「葡萄」。以至於若干年後,人們漸漸忘記了她的真名,只記得「葡萄」。
可喬的父親姓軒,是佘莊及周邊十里八鄉有名的「秀才」,婚前人們常叫他軒「秀才」。起初,這個稱謂帶有三分戲謔,七分薄涼的意味。但隨著世事變遷,朝代更迭,這個稱謂越發成為一種崇敬,一種發自鄉民內心對這個讀書人的敬仰與認可。
佘莊是一個充滿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東北側的原野上是本庄祖墳的所在地。一眼望去,一個個「土饅頭」星羅棋布在茂密原野中的土堎棱上。在鄉民眼裡,炊煙耕地與墳墓只有一路之隔,就像生與死只在一瞬之間。鄉民們懂得:每個人從出生時起總在以某種速度走向死亡,這是必然的過程。東北角的土堎棱地勢稍高,一代代逝去的親人們埋葬於此,仿佛與生者之間仍存在某種時空羈連,永世永代地守望著整片原野,照拂子孫後代。
在這些「土饅頭」之中,有一個顯得格外醒目。雖然該墓葬外表沒有特別修飾和保護,甚至遠遠看去還有1-2處黑點,仿佛饅頭表面滋生的黑色黴菌。近看才發現:其實那是「摸金校尉」對墓主人侵擾的鐵證。這裡面埋葬著的,正是中國第一位女史學家、《漢書》的聯合作者——才女班昭。在佘莊藥王廟裡存有一頂從乾隆年間流傳下來的大鐵鐘,被鄉民們尊稱為「藥王神鍾」,鐫刻著班昭的生平功績,以及藥王廟和藥王神鐘的由來。
藥王廟與其說是廟,不如說是佘莊的祠堂,歷來只許男丁進入,每月由莊內百姓挨家挨戶輪派掃灑。軒「秀才」的父母是老實巴交的莊稼人,沒上過學。在軒母懷孕三四個月時,軒父剛好被分派掃灑藥王廟。
凌晨公雞還未打鳴,軒父就拎著水桶和掃掃準備去廟裡清理。孕期的女人總是好奇心倍增,正當軒父出門之際,軒母一把拉住軒父。
「我,我,我也想去看看。」軒母一邊咳喘,一邊怯怯地說。
「去哪兒?」軒父一臉疑惑,又帶有幾分嗔怪。
「去,去你清掃的地方!」軒母的語氣稍顯平靜。
「從小就聽家裡人說『藥王廟』,尤其是廟會的時候在院裡搭台唱秦腔,台下院子裡里外外都是人,到處都是賣涼皮、涼粉、肉夾饃、麻糖、油糕、糖人的吃食。」軒母咳嗽兩聲,捂著胸口繼續說:「我自從嫁到咱村,每次從廟門口路過,總是偷著往裡面瞄兩眼就趕緊走開,生怕被旁人看到。今天這大清早的,雞還沒叫鳴,路上也都還沒人,你就帶我過去吧。我就站在門口,看一看廟裡面是啥場景。」
「你個女人家,懂啥呢。莊上歷來不讓女人進神廟,說是『女人進廟,神佛跑掉』,視為對祖宗大不敬,會招禍患。」軒父忍著性子給妻子解釋道。
「大清早的,沒人知道。我就在門口瞅兩眼,不進去。」軒母變得更為堅定。
「哎,你不懂,萬一讓村里人看見,不好。」軒父最後一次嘗試改變妻子的想法。
「我保證不進去,在門外看看就走。哎——,你娃踢我了。你看,娃也想跟著過去。」
話已至此,軒父看著柔弱的妻子以及她腹中的胎兒,不再拒絕,而是默許。於是那天早上,軒父帶著懷孕的妻子,一同前往藥王廟清掃。作為孕期的女人,軒母也終究沒能堅守承諾——只站在廟門口看看就走。這主要因為凌晨的光線實在太差,她站在門口幾乎看不清裡面。同時,因為身子弱,門口的陣陣涼風讓她的咳喘加劇,於是便趁丈夫在大殿裡面清掃的當口,偷偷溜了進去。
藥王廟的院子很大,有幾棵高大粗壯的古柏直插天際,看樣子有上百年的歷史。樹上的小鳥在清晨第一縷陽光的撫摸中醒來,「嘰嘰」叫了兩聲,伸了伸翅膀,「撲棱」一聲飛出覓食。院內有一個正殿,殿前擺放著一個橫排香爐,裡面積累了一爐厚厚的香灰。跪拜的蒲團昨夜已被收入殿內,只等軒父掃灑結束再擺放出來。於是,軒母直接跪在地上,朝著大殿的方向磕了三個頭。
殿內掛著幾張男人的畫像,他們均未著官服。軒母猜測,這可能是藥王廟建成時期莊內德高望重的先人,亦或是給莊裡做出卓越貢獻的祖輩。除此以外,廟內沒有供奉任何神佛,但卻擺放著諸多牌位。香案上新落了一層香灰,部分吹拂到地上、蒲團上。於是,軒母又在殿內的蒲團上跪下,朝著先祖的畫像和前人的排位,磕了三個頭。
這時,正在掃灑的軒父終於發現在殿內跪拜的軒母,猛地一驚,正準備責罵她私自闖入禁地,但看到她虔誠祭拜的神情和陣陣咳喘的抖動,終究還是將快到口邊的一堆責罵的話給咽了回去,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繼續幹著手裡的活。軒母祭拜完之後,順勢走過去想要幫丈夫一塊清掃,立刻被軒父攙到一旁。
「這邊待著,嫑動彈。我家三代單傳,好不容易35歲有孩子,你給老子安生些。」軒父嗔怪道。「地上灑水濕滑,你雖是個大腳女人,也容易滑倒,這滑一下還得了!一天天的,沒個眼色!」
雖是嗔怪,但在軒母這裡卻十分受用,心裡比蜜還甜。於是軒母走到一塊未灑水的角落,撫著肚子觀賞著殿內的畫棟雕梁。突然,她看到放置在大殿一角的藥王神鍾,於是圍著它仔仔細細觀察,並順勢伸手在上面摸了摸,直到摸到銘文。那一瞬間,文字就像電流一般從她的指尖傳導到她的心裡,知識從此成為一種有稜有角的具象存在,神聖而安靜,而她想要的不光是觸摸,還有進一步了解這些銘文背後的含義。於是,隨口問軒父:「你知道這上面寫的是啥?」
「我咋知道?!我又沒上過一天學。」正在幹活的軒父被妻子無端的打擾而影響幹活速度,顯得明顯有些不耐煩。
聽到軒父的回答,軒母心裡頓時覺得失落萬分。文字就在自己和丈夫面前,而他倆卻誰都不認識這其中的含義,只懂得幹活。也正是在這一瞬間,軒母暗自下定決心:如果肚子裡懷的是個娃子,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供他讀書識字,將來把大鐘上的文字說給她聽。
然而,體弱多病的軒母終究還是未能等到這一天。臨盆的時候,穩婆發掘胎兒似乎存在寤生,趕忙給軒母在腹部按摩,希望胎兒能夠自行調轉方向,以保母子平安。在折騰了一整天后,雖然胎兒調整成頭位順利臨盆,但身體本就孱弱的軒母在反覆昏死之後,終於耗盡了最後一絲氣力,撒手人世。臨走前,她拼盡全力死死攥住丈夫的手,嘴裡反覆念叨兩個字——「識字,識字」。
軒「秀才」從小就表現出超強的記憶力,幾乎過耳不忘。在他四五歲時,隔壁村的學堂年久失修,毀於夏季的一場暴雨。作為十里八鄉唯一的一所鄉塾,裡面的老先生是同治年間的一位名副其實的秀才。於是隔壁村與佘莊德高望重的老人經過仔細協商,遂將藥王廟的庭院和偏殿開闢出來,作為新鄉塾,並把老先生一併請過來講學。那年秋天,藥王廟鄉塾正式啟用,但只招男學生,軒「秀才」成為裡面最小的學生。
進入鄉塾以後,老先生發現,軒「秀才」不僅過耳不忘,還能過目成誦,且刻苦認真,於是對他格外偏愛。看到他的書寫相對潦草,老先生索性將祖上珍藏的顏真卿字帖借予他臨摹,以快速提高他的書法水平。為此,軒「秀才」臨摹了多份顏真卿字帖,並在多年以後作為遺世的唯一念想,留給了他的女兒可喬。
1904年,軒「秀才」被老先生推薦參加縣試並順利通過。之後,他報名參加府試,但過程相對曲折,好在憑藉這些年臨摹顏真卿字帖練就的一手好字,成為末位通過府試的學生,也是繼老先生之後40餘年裡佘莊及周邊十里八鄉又一位通過府試的學生。只不過,老先生通過府試時已經16歲,而軒「秀才」才剛滿11歲,用老先生的話說便是「此生前途不可限量也」。
第二年西安府新任學政在西安府貢院組織院試,軒「秀才」信心滿懷地坐著同鄉的驢車前往,應試。然而,彼時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各種思潮不斷湧現,致使熟稔傳統八股文考試模式的軒「秀才」對最新時政議題倍感陌生,策論觀點形上學,顯得十分膚淺,且拼湊感十足。於是,抱憾敗北。依據清朝的學制規定,凡是通過院試的學生,方可稱為「生員」,而被府、州、縣學正式錄取的生員,則稱為「秀才」,有資格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會試。
自此,軒「秀才」的諢名在鄉里、縣裡傳開,儘管大家都知道他並未真正獲得「秀才」的頭銜,然而戲謔的成分居多。儘管倍感屈辱和失落,但他暗暗下定決心:下次再考,一定要成功。此時,只有軒父和老先生依然在默默地鼓勵他,支持他。
世事變遷總是早有苗頭,但卻被人們忽視甚至無視,以至於當大變革到來的時候,很多人總覺得始料未及。
1880年代末期,隨著西學在中華大地的不斷傳播以及洋務運動的蓬勃發展,科舉制度正悄然發生改變。1888年,清廷首次批准設立算術學科,從而將自然科學納入科舉考試的內容之中,選賢任能。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清廷又在科舉考試中加設經濟特科,旨在選取經時濟變之才。與此同時,康梁等人建議光緒皇帝廢除科考中的八股文制,改試策論,引時事入題,嚴禁憑藉考生楷體書法優劣以定學識高下。「百日維新」之後,慈禧太后殘殺維新人士,並下令廢黜維新派所提所有變法,科舉考試制度悉照舊制。
然而,新思潮一旦打開,所有的因循守舊都將成為時代逆流。1901年,清廷頒布「新政」,再次採納了當年維新派的一部分極具前瞻性與建設性的建議,包括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隨後將「八股」改為策論。但是,各地的私塾,以及縣試、府試依然延續八股文制的教法與考法。1905年8月底,袁世凱、張之洞等人奏請慈禧太后立刻停止科舉考試,推廣新式學堂,推行實用教育。清廷經過多輪商議,於當年9月初頒布「上諭」,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至此,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正式走進歷史。「上諭」頒布以後,清廷責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新式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官員全力統籌推進,督令各府廳州縣官員立刻在其所轄的十里八鄉設置新式啟蒙學堂。
隨著「上諭」的大力推行,藥王廟鄉塾也被更名為佘莊學堂,老先生成為校長兼國文先生。1906年底,清廷設立於京師大學堂的學部編譯圖書局聘請王國維、嚴復等國學大師,以及一眾翰林、榜眼、探花等大小官員,共同編纂發行了第一冊全國統一新式教科書——《初等小學堂四年完全科國文教科書》。
這套教科書將國文、歷史、算術、物理、地理、生物、思想品德等內容融於一體,完全剔除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傳統蒙學典籍的內容,注重對小學生國學與自然科學,以及品德情操的培養,充分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夕的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民生狀態。課文多以文白相間的文風為主,類似兒歌或故事,篇幅簡短,且大都配有精美的插圖甚至彩圖,符合兒童的審美。
儘管這套教材剔除了傳統蒙學典籍的內容,翻開它仍能夠感受到濃濃的蒙學意味。比如,翻開書,第一頁即為一幅黑底白線素描的孔子全身畫像。翻到第一課,即為《處供孔拜》,內容為「各處學堂皆供孔子我上學堂我拜孔子」。第二課沒有標題,內容為「入學堂學算法有筆算有珠算先學加減後學乘除」。此外,還有介紹歷史人物如秦始皇滅六國,介紹物理現象「凝凍」,介紹有關異域生物學知識的「葡萄」,介紹自然能源知識的「煤礦」,以及培養兒童感恩父母等重要思想品德的《鳥哺兒詩》等內容。
由於該教材涉及的學科與內容均十分繁雜,各個新式學堂均普遍缺乏與之相匹配的師資力量,於是西安府學政在貢院組織召開了第一輪新式學堂的教師培訓會,由各個學堂的校長推薦合適的後輩力量,集中進行執教能力培訓。彼時,已升任佘莊學堂校長的老先生即刻修書一封,向學政舉薦軒「秀才」參加培訓會,以便學成歸來效力於佘莊學堂。將近一個月以後,軒「秀才」收到學政的親筆書函,邀請其參加為期三年的新式學堂執教能力培訓會。於是,軒「秀才」再次前往西安府,踏進貢院,參加新式學堂執教能力培訓。
直到此時,軒「秀才」才真正體會到「世事變遷」這句話的真正內涵。但是,作為最後一屆通過官方組織的府試,參加過院試,且收到學政邀請並參加第一屆新式學堂執教能力培訓,軒「秀才」的名號在十里八鄉變得越發響亮。等到再次回到佘莊,他已榮升為佘莊學堂的一名先生,人們對他也越發崇敬。
在我的眼裡,可喬很美,也很愛美。每天早晨,她總是早早醒來,穿好衣服坐在床邊開始梳妝。她先將篦子放入搪瓷盆的水裡潤一下,然後在頭上順暢地梳著。在我眼裡,用篦子梳頭的人都是非常厲害的。我也曾經嘗試過用它梳頭,結果根本無法進行下去。可喬頭上一縷縷青絲漸漸霜白,把她的皮膚映襯得更加白皙。眼角的皺紋與老年斑點綴在透亮的臉龐,記錄著許多平凡的過往。纖瘦的手背上血管橫衝直撞,似乎一不小心就會從皮膚底下彈蹦出來。小的時候,我總是喜歡拉著可喬的手背,一條一條地摸著上面粗細不一的血管及其走向和延伸,聽她講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
直到現在,我依然記得可喬離世的點點滴滴。那一年12月澳門即將回歸,但從立秋以後天起驟然轉冷,一連下了一兩個月的陰雨。有一天夜裡,睡前我忘記給可喬關好窗戶。第二天早上去看她的時候,發現狂風不知何時早已將窗戶吹開,可喬著了涼,患了重感冒。我滿是愧疚地抱著她,哭著說對不起。她的回答我至今都記得清清楚楚。
「不要哭,不必哭。昨夜我夢到我大來接我了,他的大手牽著我的小手,往出走。這麼多年了,他一直沒來我夢裡。但是我記得他的樣子,高大,挺拔,臉上有稜有角,我一下子就認出他了。」雖然高燒不退,可喬仍舊一字一頓地對我說。
「後來呢?」我好奇地問。
「剛走到門口,我突然想到你,於是對他說,明天再來接我。等我給你說一下,交代清楚。」
當天請醫生來家裡給她掛水,打針,晚上精神明顯好轉。
然而第二天早上醒來,昨晚我明明記得關好了的窗戶,依然敞開著。可喬走了。
可喬姓軒,名字是她外婆和父親一同給起的。她母親懷孕第三個月的時候,裹著小腳的外婆坐著她弟轅二家裡的騾車,從武功縣走了70多里塵土飛揚的土路,來到興平縣佘莊看望女兒。那天晚上,可喬外婆陪著可喬母親睡在炕上。老人不時撫摸著女兒日漸隆起的肚子,凝視著炕另一頭女兒那雙精緻的小腳,間或聽到院子西邊偏房裡傳來女婿的陣陣鼾聲,陷入深深的惆悵。
「媽,你咋了?突然哭啥呢?」可喬母親問道。
可喬外婆用衣袖擦了擦眼淚,說到:「你公婆走得早,留你女婿一個獨苗在世上。平日裡你女婿在藥王廟給娃們講課,屋裡屋外田間地頭就剩我娃一人忙活。現在我娃又懷上了,家裡地里還有那麼些個活兒。你女婿那個教書先生,哪裡知道該怎樣應對?這些活兒,還不都落到我娃一個人身上!再往後這碎娃一生,我娃受罪的時候還多著呢!媽離我娃又這麼遠,啥事都照顧不上。一想到這,媽心裡就難受滴狠,後悔當初聽了你舅轅二的話,把我娃嫁到這遠里三千滴地方。」
「媽,你不用擔心,走一步看一步。天無絕人之路,你娃堅強著哩。」可喬母親被可喬外婆這一頓嘮叨惹得也哭了起來。片刻之後,她恢復平靜,將話題引開,對可喬外婆說:「別人都說我這一胎懷的是個娃子,媽,你瞅著像啥?」
可喬外婆顯然被這個問題吸引了注意力,暫時停止了抽泣:「我娃想要啥就是啥,娃子女子媽都愛!可就是苦了我娃,離媽這麼遠,給你幫不上個啥忙!」說完又哭了起來。這一夜,可喬外婆和母親這一對小腳母女,就在你一言我一語不時伴著陣陣抽泣中相繼入眠。
後半夜,可喬外婆做了一個夢。她夢見女兒肚子上有一串紫紅紫紅的葡萄。於是第二天一大早,她就把這個胎夢告訴給女兒。但是,可喬母親不明白這個胎夢預示著什麼。可喬外婆說:「一串葡萄上面結著許多果實,這胎夢像是說我娃懷滴是個女娃。」
可喬母親有些失落地點點頭,敷衍應付著母親的激動神情。因為,她男人在新婚之夜給她說過,他家四代一脈單傳,父親咽氣之前留的最後一句話就是希望在他這一代能夠多生養,讓家裡多一些人氣。自從懷孕以後,她和男人時刻期盼著一個男孩。
自從外婆的那次胎夢以後,可喬的小名便喚作「葡萄」。以至於若干年後,人們漸漸忘記了她的真名,只記得「葡萄」。
可喬的父親姓軒,是佘莊及周邊十里八鄉有名的「秀才」,婚前人們常叫他軒「秀才」。起初,這個稱謂帶有三分戲謔,七分薄涼的意味。但隨著世事變遷,朝代更迭,這個稱謂越發成為一種崇敬,一種發自鄉民內心對這個讀書人的敬仰與認可。
佘莊是一個充滿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東北側的原野上是本庄祖墳的所在地。一眼望去,一個個「土饅頭」星羅棋布在茂密原野中的土堎棱上。在鄉民眼裡,炊煙耕地與墳墓只有一路之隔,就像生與死只在一瞬之間。鄉民們懂得:每個人從出生時起總在以某種速度走向死亡,這是必然的過程。東北角的土堎棱地勢稍高,一代代逝去的親人們埋葬於此,仿佛與生者之間仍存在某種時空羈連,永世永代地守望著整片原野,照拂子孫後代。
在這些「土饅頭」之中,有一個顯得格外醒目。雖然該墓葬外表沒有特別修飾和保護,甚至遠遠看去還有1-2處黑點,仿佛饅頭表面滋生的黑色黴菌。近看才發現:其實那是「摸金校尉」對墓主人侵擾的鐵證。這裡面埋葬著的,正是中國第一位女史學家、《漢書》的聯合作者——才女班昭。在佘莊藥王廟裡存有一頂從乾隆年間流傳下來的大鐵鐘,被鄉民們尊稱為「藥王神鍾」,鐫刻著班昭的生平功績,以及藥王廟和藥王神鐘的由來。
藥王廟與其說是廟,不如說是佘莊的祠堂,歷來只許男丁進入,每月由莊內百姓挨家挨戶輪派掃灑。軒「秀才」的父母是老實巴交的莊稼人,沒上過學。在軒母懷孕三四個月時,軒父剛好被分派掃灑藥王廟。
凌晨公雞還未打鳴,軒父就拎著水桶和掃掃準備去廟裡清理。孕期的女人總是好奇心倍增,正當軒父出門之際,軒母一把拉住軒父。
「我,我,我也想去看看。」軒母一邊咳喘,一邊怯怯地說。
「去哪兒?」軒父一臉疑惑,又帶有幾分嗔怪。
「去,去你清掃的地方!」軒母的語氣稍顯平靜。
「從小就聽家裡人說『藥王廟』,尤其是廟會的時候在院裡搭台唱秦腔,台下院子裡里外外都是人,到處都是賣涼皮、涼粉、肉夾饃、麻糖、油糕、糖人的吃食。」軒母咳嗽兩聲,捂著胸口繼續說:「我自從嫁到咱村,每次從廟門口路過,總是偷著往裡面瞄兩眼就趕緊走開,生怕被旁人看到。今天這大清早的,雞還沒叫鳴,路上也都還沒人,你就帶我過去吧。我就站在門口,看一看廟裡面是啥場景。」
「你個女人家,懂啥呢。莊上歷來不讓女人進神廟,說是『女人進廟,神佛跑掉』,視為對祖宗大不敬,會招禍患。」軒父忍著性子給妻子解釋道。
「大清早的,沒人知道。我就在門口瞅兩眼,不進去。」軒母變得更為堅定。
「哎,你不懂,萬一讓村里人看見,不好。」軒父最後一次嘗試改變妻子的想法。
「我保證不進去,在門外看看就走。哎——,你娃踢我了。你看,娃也想跟著過去。」
話已至此,軒父看著柔弱的妻子以及她腹中的胎兒,不再拒絕,而是默許。於是那天早上,軒父帶著懷孕的妻子,一同前往藥王廟清掃。作為孕期的女人,軒母也終究沒能堅守承諾——只站在廟門口看看就走。這主要因為凌晨的光線實在太差,她站在門口幾乎看不清裡面。同時,因為身子弱,門口的陣陣涼風讓她的咳喘加劇,於是便趁丈夫在大殿裡面清掃的當口,偷偷溜了進去。
藥王廟的院子很大,有幾棵高大粗壯的古柏直插天際,看樣子有上百年的歷史。樹上的小鳥在清晨第一縷陽光的撫摸中醒來,「嘰嘰」叫了兩聲,伸了伸翅膀,「撲棱」一聲飛出覓食。院內有一個正殿,殿前擺放著一個橫排香爐,裡面積累了一爐厚厚的香灰。跪拜的蒲團昨夜已被收入殿內,只等軒父掃灑結束再擺放出來。於是,軒母直接跪在地上,朝著大殿的方向磕了三個頭。
殿內掛著幾張男人的畫像,他們均未著官服。軒母猜測,這可能是藥王廟建成時期莊內德高望重的先人,亦或是給莊裡做出卓越貢獻的祖輩。除此以外,廟內沒有供奉任何神佛,但卻擺放著諸多牌位。香案上新落了一層香灰,部分吹拂到地上、蒲團上。於是,軒母又在殿內的蒲團上跪下,朝著先祖的畫像和前人的排位,磕了三個頭。
這時,正在掃灑的軒父終於發現在殿內跪拜的軒母,猛地一驚,正準備責罵她私自闖入禁地,但看到她虔誠祭拜的神情和陣陣咳喘的抖動,終究還是將快到口邊的一堆責罵的話給咽了回去,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繼續幹著手裡的活。軒母祭拜完之後,順勢走過去想要幫丈夫一塊清掃,立刻被軒父攙到一旁。
「這邊待著,嫑動彈。我家三代單傳,好不容易35歲有孩子,你給老子安生些。」軒父嗔怪道。「地上灑水濕滑,你雖是個大腳女人,也容易滑倒,這滑一下還得了!一天天的,沒個眼色!」
雖是嗔怪,但在軒母這裡卻十分受用,心裡比蜜還甜。於是軒母走到一塊未灑水的角落,撫著肚子觀賞著殿內的畫棟雕梁。突然,她看到放置在大殿一角的藥王神鍾,於是圍著它仔仔細細觀察,並順勢伸手在上面摸了摸,直到摸到銘文。那一瞬間,文字就像電流一般從她的指尖傳導到她的心裡,知識從此成為一種有稜有角的具象存在,神聖而安靜,而她想要的不光是觸摸,還有進一步了解這些銘文背後的含義。於是,隨口問軒父:「你知道這上面寫的是啥?」
「我咋知道?!我又沒上過一天學。」正在幹活的軒父被妻子無端的打擾而影響幹活速度,顯得明顯有些不耐煩。
聽到軒父的回答,軒母心裡頓時覺得失落萬分。文字就在自己和丈夫面前,而他倆卻誰都不認識這其中的含義,只懂得幹活。也正是在這一瞬間,軒母暗自下定決心:如果肚子裡懷的是個娃子,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供他讀書識字,將來把大鐘上的文字說給她聽。
然而,體弱多病的軒母終究還是未能等到這一天。臨盆的時候,穩婆發掘胎兒似乎存在寤生,趕忙給軒母在腹部按摩,希望胎兒能夠自行調轉方向,以保母子平安。在折騰了一整天后,雖然胎兒調整成頭位順利臨盆,但身體本就孱弱的軒母在反覆昏死之後,終於耗盡了最後一絲氣力,撒手人世。臨走前,她拼盡全力死死攥住丈夫的手,嘴裡反覆念叨兩個字——「識字,識字」。
軒「秀才」從小就表現出超強的記憶力,幾乎過耳不忘。在他四五歲時,隔壁村的學堂年久失修,毀於夏季的一場暴雨。作為十里八鄉唯一的一所鄉塾,裡面的老先生是同治年間的一位名副其實的秀才。於是隔壁村與佘莊德高望重的老人經過仔細協商,遂將藥王廟的庭院和偏殿開闢出來,作為新鄉塾,並把老先生一併請過來講學。那年秋天,藥王廟鄉塾正式啟用,但只招男學生,軒「秀才」成為裡面最小的學生。
進入鄉塾以後,老先生發現,軒「秀才」不僅過耳不忘,還能過目成誦,且刻苦認真,於是對他格外偏愛。看到他的書寫相對潦草,老先生索性將祖上珍藏的顏真卿字帖借予他臨摹,以快速提高他的書法水平。為此,軒「秀才」臨摹了多份顏真卿字帖,並在多年以後作為遺世的唯一念想,留給了他的女兒可喬。
1904年,軒「秀才」被老先生推薦參加縣試並順利通過。之後,他報名參加府試,但過程相對曲折,好在憑藉這些年臨摹顏真卿字帖練就的一手好字,成為末位通過府試的學生,也是繼老先生之後40餘年裡佘莊及周邊十里八鄉又一位通過府試的學生。只不過,老先生通過府試時已經16歲,而軒「秀才」才剛滿11歲,用老先生的話說便是「此生前途不可限量也」。
第二年西安府新任學政在西安府貢院組織院試,軒「秀才」信心滿懷地坐著同鄉的驢車前往,應試。然而,彼時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各種思潮不斷湧現,致使熟稔傳統八股文考試模式的軒「秀才」對最新時政議題倍感陌生,策論觀點形上學,顯得十分膚淺,且拼湊感十足。於是,抱憾敗北。依據清朝的學制規定,凡是通過院試的學生,方可稱為「生員」,而被府、州、縣學正式錄取的生員,則稱為「秀才」,有資格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會試。
自此,軒「秀才」的諢名在鄉里、縣裡傳開,儘管大家都知道他並未真正獲得「秀才」的頭銜,然而戲謔的成分居多。儘管倍感屈辱和失落,但他暗暗下定決心:下次再考,一定要成功。此時,只有軒父和老先生依然在默默地鼓勵他,支持他。
世事變遷總是早有苗頭,但卻被人們忽視甚至無視,以至於當大變革到來的時候,很多人總覺得始料未及。
1880年代末期,隨著西學在中華大地的不斷傳播以及洋務運動的蓬勃發展,科舉制度正悄然發生改變。1888年,清廷首次批准設立算術學科,從而將自然科學納入科舉考試的內容之中,選賢任能。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清廷又在科舉考試中加設經濟特科,旨在選取經時濟變之才。與此同時,康梁等人建議光緒皇帝廢除科考中的八股文制,改試策論,引時事入題,嚴禁憑藉考生楷體書法優劣以定學識高下。「百日維新」之後,慈禧太后殘殺維新人士,並下令廢黜維新派所提所有變法,科舉考試制度悉照舊制。
然而,新思潮一旦打開,所有的因循守舊都將成為時代逆流。1901年,清廷頒布「新政」,再次採納了當年維新派的一部分極具前瞻性與建設性的建議,包括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隨後將「八股」改為策論。但是,各地的私塾,以及縣試、府試依然延續八股文制的教法與考法。1905年8月底,袁世凱、張之洞等人奏請慈禧太后立刻停止科舉考試,推廣新式學堂,推行實用教育。清廷經過多輪商議,於當年9月初頒布「上諭」,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至此,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正式走進歷史。「上諭」頒布以後,清廷責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新式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官員全力統籌推進,督令各府廳州縣官員立刻在其所轄的十里八鄉設置新式啟蒙學堂。
隨著「上諭」的大力推行,藥王廟鄉塾也被更名為佘莊學堂,老先生成為校長兼國文先生。1906年底,清廷設立於京師大學堂的學部編譯圖書局聘請王國維、嚴復等國學大師,以及一眾翰林、榜眼、探花等大小官員,共同編纂發行了第一冊全國統一新式教科書——《初等小學堂四年完全科國文教科書》。
這套教科書將國文、歷史、算術、物理、地理、生物、思想品德等內容融於一體,完全剔除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傳統蒙學典籍的內容,注重對小學生國學與自然科學,以及品德情操的培養,充分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夕的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民生狀態。課文多以文白相間的文風為主,類似兒歌或故事,篇幅簡短,且大都配有精美的插圖甚至彩圖,符合兒童的審美。
儘管這套教材剔除了傳統蒙學典籍的內容,翻開它仍能夠感受到濃濃的蒙學意味。比如,翻開書,第一頁即為一幅黑底白線素描的孔子全身畫像。翻到第一課,即為《處供孔拜》,內容為「各處學堂皆供孔子我上學堂我拜孔子」。第二課沒有標題,內容為「入學堂學算法有筆算有珠算先學加減後學乘除」。此外,還有介紹歷史人物如秦始皇滅六國,介紹物理現象「凝凍」,介紹有關異域生物學知識的「葡萄」,介紹自然能源知識的「煤礦」,以及培養兒童感恩父母等重要思想品德的《鳥哺兒詩》等內容。
由於該教材涉及的學科與內容均十分繁雜,各個新式學堂均普遍缺乏與之相匹配的師資力量,於是西安府學政在貢院組織召開了第一輪新式學堂的教師培訓會,由各個學堂的校長推薦合適的後輩力量,集中進行執教能力培訓。彼時,已升任佘莊學堂校長的老先生即刻修書一封,向學政舉薦軒「秀才」參加培訓會,以便學成歸來效力於佘莊學堂。將近一個月以後,軒「秀才」收到學政的親筆書函,邀請其參加為期三年的新式學堂執教能力培訓會。於是,軒「秀才」再次前往西安府,踏進貢院,參加新式學堂執教能力培訓。
直到此時,軒「秀才」才真正體會到「世事變遷」這句話的真正內涵。但是,作為最後一屆通過官方組織的府試,參加過院試,且收到學政邀請並參加第一屆新式學堂執教能力培訓,軒「秀才」的名號在十里八鄉變得越發響亮。等到再次回到佘莊,他已榮升為佘莊學堂的一名先生,人們對他也越發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