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七章 吐蕃之於大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

  父子倆躺在竹子製成的躺椅上,面朝著藍天,躺累了就稍稍坐起來,看著昆明池清澈的池水。

  昆明池建設於漢武帝時期,那時候這裡就是關中最大的人造湖了,到了現在經過幾番擴建之後,昆明池的面積增了十餘頃,水位更充足,看著也更舒心。

  經過改造之後,昆明池更加大了,蓄水量更大,它發揮著水庫的作用,給周邊的村縣供水。

  李世民道:「難道沒人與你說過要給這個昆明池蓋上蓋子,不擔心水被嗮幹嗎?」

  李承乾搖頭道:「人們依舊需要有蓄水節約用水的習慣,昆明池水庫的水也不是用來揮霍的,這是為了給將來以備不時之需,為了安全。」

  正說著,有一個內侍快步跑來,稟報導:「陛下,河間郡王說今天要去軍中想問陛下,能否讓太上皇也去軍中……」

  李承乾道:「父皇很忙,沒空。」

  內侍看了看,正悠閒坐在水池邊,吹著涼風的太上皇,甚至太上皇還吃了一顆葡萄。

  內侍又看了看太上皇,再看看正喝著冰鎮酸梅湯的陛下,心中會意之後,他神色嚴肅地行禮告退,而後走到後方對更小的內侍吩咐道:「看到了嗎?陛下與太上皇這麼忙,就不去軍中看操練了。」

  小內侍遠遠地望了眼昆明池邊的景色,便快步離開去通稟。

  自從太上皇越來越年邁了,白髮也越來越多了,這十年間太上皇衰老得尤其快。

  好似就在這十年間,黑髮成了一頭的白髮。

  還記得當年東征時,太上皇還沒有白髮,只是十餘間,好似老了二十歲。

  六十一歲的李世民坐在兒子身側,又問道:「大食很遠嗎?」

  李承乾道:「遠啊,聽王玄策說去一趟兩萬餘里,來回一趟就是一年的光陰。」

  李世民對現在的大唐疆域已沒有概念了,多數時候的概念與印象那都是前隋年間開始的。

  李世民知道天山的南北,知道蔥嶺在哪裡,乃至漠北與高句麗,卻不知道大食的所在。

  「你說青雀要是在長安,他的文學館學子該給朕畫一下大食的地圖。」

  李承乾道:「兒臣去年就安排了,再過三兩年,就會有人將地圖送來。」

  李世民感慨道:「再等三兩年?若是朕再年輕十歲,就親自去蔥嶺看看。」

  李承乾接過內侍端來的冰鎮酸梅湯,又給父皇倒上一碗。

  「朕還記得你當初說過,想要看中原各地百里河開,役馬成群,你現在看到了嗎?」

  瞧著父皇的笑臉,李承乾道:「過些年吧,過些年再去看看。」

  看向遠處,李承乾又見到了正在帶著孩子們玩鬧的母后,如今的母后也是一頭白髮了。

  不過,近來母后看著孩子們總是面帶笑容的。

  李世民稍稍坐起來,不悅道:「怎麼?這昆明池的魚釣不上來嗎?」

  五個提著魚竿的內侍分明就是嚇得一哆嗦,提著魚竿更加緊張了,還有一個壯著膽子解釋道:「陛下,這昆明池的水深,不好釣。」

  也不知道這個內侍哪裡來的膽子,敢出言解釋。

  李承乾給一旁的老楊遞去眼神,年邁的楊內侍點頭,就知道了怎麼做。

  其實給太上皇釣魚的差事很難得,若是釣到的魚更多,就可以一直給太上皇釣魚取樂。

  而釣不到魚的內侍就會被換下。

  現在這個出言解釋的內侍明天就會被換下,換個人來給太上皇釣魚。

  太上皇與皇太后越來越年邁,當今陛下陪著兩位老人家的時間也越來越久了,有時候接連一整天陛下都會陪著太上皇。

  至於陛下陪伴太上皇時,朝中的事多數都交給了太子在處置。

  這位太子吧,要說能力,是有些平庸了。

  大概是現在的皇帝太強,在眾多朝臣眼中,這位太子更像是一個正常的人。

  如今太上皇也不會太過管著太子,現在是太子最忙的時期,那孩子要學的知識,是尋常同齡人的數倍。

  漸漸日沉西山,李世民也不知自己是如何睡著的,再醒來時,身上蓋著毯子,兒子也不在身邊了,看了看身邊正在給孩子縫補衣裳的妻子,低聲詢問,「孩子們都走了?」


  長孫皇太后點頭道:「嗯,過了午時就回去了。」

  太上皇坐起身時需要有人扶著後腰,這都是常年騎馬打仗落下的舊病,蹙眉坐起來之後再緩緩站起身。

  夕陽下,昆明池的水面被照映得通紅。

  李世民雙手背負,倒是身姿沒有佝僂,依舊是挺拔的,雙手背負地走著。

  長孫皇太后走在一旁,腳步比以往更慢,緩緩道:「孩子們都長大了,也不用你我了。」

  看著白髮的妻子,李世民牽著她的手道:「這就夠了。」

  長孫皇太后道:「是啊,以後的事都是以後的人去做的,我們也只能再多看一兩眼了。」

  夕陽下,兩位老人家沒有坐上車駕,而是繼續走著,直到走下昆明池的堤壩,來到一處屋舍內。

  太上皇與皇太后大概是需要歇腳了,直到入夜之後,兩位老人家這才坐上了車駕,在禁軍的護送下離開了。

  乾慶十二年八月,關中的酷暑還未消退,李承乾親自來渭北查看坎兒井。

  當年修建的坎兒井連接了渭北的龍首渠,形成了一條圍繞長安城以北的地下河道。

  走在坎兒井的地道中,李承乾忽然停下腳步。

  跟在後方的英公李績也停下腳步,解釋道:「陛下,這個出口就是渭北醫院了。」

  「與朕去看看吧。」

  「喏。」

  李承乾邁步踩在石階上,一步步走向出口,李唐還是有奇觀的,李唐最大的奇觀在西域,西域有著蜿蜒曲折總長上萬里的坎兒井。

  甚至朝臣也說過藉助坎兒井建設西域與天山南北的事,這些事聽著有些像是要在西部進行大開發。

  不過很多方案,李承乾都否了,因地理因素與氣候條件決定了西域不能開發大規模的城池,再者說西域的人口多數都密集在一小片地方,不能因地制宜的方略一概都不採用。

  其實,大唐哪裡有能夠開發西部的資源與人力,眼前這個捉襟見肘的形勢還要發展很長一段時間,關中人口雖多,但中原各地的人口依舊稀疏。

  洛陽與關中集中了太多人口,從平均數來說,將人口平鋪在大唐的土地上,其實人口還是不夠的。

  有個文吏快步走來,他遞上一卷書,神色有些惶恐,行禮的時候低著頭,朗聲道:「陛下,太子殿下的文章。」

  李承乾接過書卷,看上面的內容,繼續走著。

  剛走兩步,李承乾的腳步又停下道:「英公,太子說要將吐蕃合併。」

  「老臣也以為,該是時候了。」

  李承乾道:「這件事讓許敬宗去主持吧。」

  英公頷首道:「陛下聖明,許敬宗最擅此道。」

  「祿東贊老了,松贊干布久病在長安城,桑布扎也年邁了久居四方館,放眼吐蕃能夠主持大局的人,該只有松贊干布的孩子了吧。」

  「陛下,傳聞松贊干布的兒子久病多年。」

  李承乾又道:「若是他的兒子能夠主動將吐蕃交給大唐,從此讓大唐給吐蕃治理,這也該是一段佳話。」

  英公面帶笑容,道:「陛下,這自然是佳話。」

  李承乾走到渭北醫院的門前笑著點頭。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英公又道:「老臣以為,許敬宗能夠辦成此事。」

  「既然英公極力推舉,那麼這件事就交給許敬宗了。」

  陛下說著話,有人在後方寫著記錄,並且已有人去給許敬宗傳話。

  近來,李承乾處理國事也是大手大腳,將朝政國事大多都交給了朝臣去辦,也很少去關心細枝末節。

  這一次是來看渭北的醫院,現在的渭北醫院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村落,每間屋子裡都有一個大夫,最後方的一排屋子就是病患居住的地方。

  醫院建設得很規整,道路也很整潔。

  太醫署的監正張文仲快步跑來,行禮道:「陛下。」

  「治病救人的事,還要看你們,近來可還好?」

  張文仲行禮道:「近來醫院正在研製一種方便的創傷藥。」

  「朕記得當初孫神醫在這種藥材上就有做過註解。」


  「正是。」

  李承乾在醫院走了一圈,離開的時候讓朝中給醫院多拿一些銀錢,用於建設。

  其實,自從東陽公主要建設這座醫院時就根本不愁錢,長安坊民都知道東陽公主是老神仙孫思邈的弟子。

  因此,東陽公主要建設醫院時候,長安城的各家權貴趕著給公主送錢。

  這也是因東陽在跟隨孫思邈學醫那些年,她給各家權貴的家眷看病,治好了不少人,因此當年聽說東陽公主要開設醫院,長安城的權貴階層都是出了力的。

  皇帝的話語傳到了許敬宗的耳中。

  直到有了正式的旨意,禮部尚書許敬宗這才開始著手安排事宜。

  張柬之與裴炎正走在皇城中,在外裴炎都說張柬之如今的成果與他無關。

  可在明眼人看來,張柬之的成果就是裴炎指點出來的。

  正好撞見匆匆走入禮部的郭待舉,張柬之好奇問道:「當初這個郭待舉也去西域了吧?」

  裴炎頷首道:「與裴行儉將軍一起回來的。」

  兩人在原地駐足片刻,又見到郭待舉拿著文書急匆匆出了門,等到午時張柬之又聽到消息,原來是郭待舉作為使者去吐蕃了。

  看來,皇帝還是要對吐蕃動手了,就算是松贊干布也不能左右這個結果。

  這就是現實,皇帝不會放著隔壁的鄰居不管。

  聽聞陛下派出使者前往吐蕃,松贊干布連夜求見皇帝。

  夜裡,當今皇帝正在皇城中散步,似乎心情不錯。

  從貞觀年間開始,這座皇城並沒有變化,還維持著當年的模樣。

  只是承天門修得更高一些,朱雀門更寬大了些,道路也更平整。

  松贊干布被請入了皇城中,見到了走在月光下的皇帝。

  李承乾揣著手望著星空道:「贊普連夜來見,是想家了?」

  松贊干布行禮道:「天可汗,當真派了使者前往吐蕃?」

  「嗯,朕派使者去看看,看看你們吐蕃的風貌,吐蕃的人怎樣了,會有人記錄下吐蕃的風貌,送來給朕看看。」

  松贊干布白髮有些散亂,道:「我孤身一人在長安,天可汗不用與我遮掩的。」

  李承乾呼吸著夜晚的空氣,相較於白天的酷暑,夜裡的空氣更加清新一些。

  夏夜總是美麗的,一年四季中夏季的星空,最明亮。

  夜空這就像是一張紙,紙張是黑色的,點點閃亮的星星就在紙張上。

  「郭待舉的確是去吐蕃記錄風貌,他去吐蕃不會殺人,沒有別的目的。」李承乾揣著手,望著天,再道:「當郭待舉記錄了之後,會將如今吐蕃形勢告知朝中,在沒有得到吐蕃清晰的境況之前,在沒有做好足夠調查之前,朝中不會謀奪吐蕃。」

  李承乾再道:「等一切都準備好了,朕希望吐蕃的子民也能夠成為唐人。」

  松贊干布倒顯得平靜,他道:「這麼多年了,其實陛下早就可以這麼做了。」

  「嗯,滿朝文武看著吐蕃蓄謀已久,他們不止一次兩次向朕進諫,說是吐蕃人心早已與大唐走在一起,越來越多的吐蕃人想要成為唐人的朋友,越來越多的吐蕃人想要與唐人成為兄弟。」

  「還有越來越多的吐蕃人父母他們要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唐人的學館就學,吐蕃的孩子與唐人的孩子唱著一樣的歌謠,說著一樣的話,聽著一樣的故事。」

  李承乾抬手,手掌落在松贊干布的肩膀上,「松贊干布,人心已如此,難道說你們對吐蕃人心熟視無睹都要與大唐為敵?違背吐蕃與大唐的人心意願,背離人們嚮往的和平,卻來行使掌權者的權力,這難道是對的嗎?」

  松贊干布的神色依舊平靜,照理說這個贊普現在與陛下拼命都不過分,甚至一旁的侍衛已準備好了,隨時將松贊干布撲倒在地。

  可他就站在陛下身邊,十分地平靜。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