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初到編輯部
張旭與楊小凡聊了一會,把自己的情況和創作思路簡單介紹了一下。
開放式辦公室對辦公有利,但對來訪的客人很不友好。
說話聲音大了會影響其他人,說話聲音小了談話的欲望會慢慢降低。
見其他幾人都在埋頭處理稿件,張旭不好繼續聊下去影響他們,直接步入正題:「楊老師,我的另一篇小說有什麼需要修改的嗎?」
「你這篇《弟弟來了》稿子質量很高,是典型的鄉土文學,主要是小說中婆媳關係,是不是可以處理的更加柔和一些?」
楊小凡把他審稿後的意見說出來。
張旭寫《弟弟來了》這篇小說,主要內容是描寫一位農村新媳婦,因為娘家弟弟的到來,為了一頓午飯與婆婆之間產生的不信任和猜忌。
他從生活中的的一件小事,把婆媳之間的複雜的關係,直觀的表達出來。
「這篇小說的故事,是我在插隊期間真實發生過的,不過我在寫的過程中,確實做了一些處理,如果要修改的話,完全沒問題。」
張旭早就做好修改的準備,只要框架不變,改起來還是容易的。
了解到張旭家就在兩路口,楊小凡高興道:「我們這裡剛剛復刊,很多東西都在慢慢完善。
你修改稿子期間,要是不想住招待所也可以住家裡,每天補貼你2元錢。」
這個2元錢一天的改稿補貼,是怎麼做到全國統一的?
張旭暗自腹誹。
「如果編輯部這邊有地方的話,我在這裡修改也可以。」
楊小凡想了想,指著屋子的一角,道:「正好有張空桌子,我幫你擺在這個位置,你在這裡修改。」
「沒問題,在這裡修改,我們也可以及時交流意見。」
兩人嘿呲嘿呲從隔壁辦公室搬了一張桌子,張旭開始在《洪岩》編輯部的改稿生活。
七月下旬的山城,氣溫悶熱,窗外大樹上知了撕心裂肺的鳴叫。
編輯部里一台老舊的吊扇,在半死不活的轉著。
轉的快了風又太大,稿子吹的滿屋飛。
轉的太慢又沒什麼風,但也聊勝於無。
幾位編輯老師都認真做著自己的工作。
張旭很喜歡這種氛圍。
很快他就沉浸在小說的世界,專心改稿。
「小張,休息下,等下去吃中午飯。」
聽到有人喊,張旭抬起頭,才發現屋裡的其他幾人也都站了起來,正在活動身體,伸伸懶腰,活動活動肩膀。
楊小凡走過來,挨個給張旭介紹。
「這位是劉紹編輯,負責中篇小說。」
「劉老師好。」
「這位是馬榮主編,負責所有稿件的終審。」
「馬老師好。」
「......」
一圈介紹下來,他發現這些編輯都已經不年輕了,最年輕的楊小凡看起來都有四十幾歲的樣子。
有兩位更是看起來有近六十歲了。
認識了洪岩編輯部的幾位編輯,張旭愈發期待接下來的改稿生活。
這些人都是從事編輯工作多年的老編輯,經驗豐富,眼光敏銳。
能在這些編輯的幫助下修改稿件,從他們身上汲取文學養分,對自己也有會很大的提高。
午飯是在文聯食堂,青椒回鍋肉和炒茄子、炒苦瓜,一葷兩素,外加一個菜葉子豆腐湯。
張旭沒帶餐具,楊小凡就幫他借了一個搪瓷缸子,連菜帶飯裝了滿滿一缸子。
打好了飯,張旭和編輯部幾人,人手一個搪瓷缸子,蹲在樹蔭下,邊吃邊聊。
聊著聊著,話題說到張旭身上。
「小張,你這種能夠連續出作品的狀態一定要保持,如果你對鄉土文學感興趣,可以深入下去。
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在很多省份實行,我們這裡早晚也要實行。
這期間,農村一定有很多人和事,值得我們用文字記錄下來。
你這兩篇小說,都是從農村尋找的切入點,後面有沒有繼續寫下去的想法?」
楊小凡對張旭說道。
幾位編輯交換審稿意見,張旭則抱著搪瓷缸子快速的往嘴裡撥飯,文聯食堂師傅的廚藝確實不錯,回鍋肉肥而不膩,混著微微辣的青椒,很是下飯。
聽到楊小凡與自己說話,連忙把嘴裡的飯菜咽下去,答道:「暫時有一篇描寫西北牧民生活的短篇小說,已經完成初稿。
等這篇小說寫完以後,我準備換個方向,沉澱一下,再考慮是否接著寫鄉土文學。」
楊小凡眼睛一亮,從前兩篇短篇小說就可以看出,張旭小說功底很深厚,人物描寫、情節設計、小說框架都做的很好,起承轉合轉換毫不突兀。
聽他說居然還有一篇,已經寫好初稿,頓時興趣大增。
「你這寫作速度可以啊,簡直是快槍手,初稿在哪裡,能讓我拜讀一下不?」
「稿子放在家裡,明天過來的時候我帶過來吧。」
「......」
「小張啊,不夠的話,再去打點。年輕人餓的快,不比我們這些老傢伙,吃多了不消化。」
蹲在旁邊的主編馬榮,注意到張旭三下五除二就消滅了半搪瓷缸飯菜,開口提醒。
「嗯,好的。」
張旭也不客氣,站起身又去打了一缸子飯菜,回來繼續蹲。
很久沒能暢快的吃上一頓。
稀疏平常的青椒回鍋肉都被他吃出大餐的感覺。
「年輕就是好啊!」
馬榮看張旭吃的狼吞虎咽,忍不住感嘆一聲。
《洪岩》期刊剛剛復刊,以前積累的作者資源,在人道洪流時期消耗乾淨,眼下很多作者連期刊是出版內容是什麼都不清楚,何談投稿。
要是再年輕幾歲就好了!
像張旭這樣的本土年輕作者,小小年紀就有這麼好的文學功底。
再加以培養的話,以後肯定能成為山城文學的一面旗幟。
想到這裡,看向張旭的目光變得火熱起來。
張旭揉了揉鼓溜溜的肚子,渾然不知自己已經引起馬榮的注意。
午飯過後,編輯們紛紛回到辦公室,在各自的辦公桌上一趴,簡單午休一下。
張旭有樣學樣。
山城是名副其實的火爐。
淺睡了沒一會,張旭就出了一身大汗。
他索性不睡了,跑到走廊的水槽洗了把臉清醒清醒。
繼續開始改稿。
下午改稿的時候,他真正見識到楊小凡編輯的文學功底。
從小說題目到整體布局,再到文字潤色、順序調整,甚至每一處標點符號,都提出審慎的修改建議。
真的是逐字逐句,手把手與張旭一起把小說修改到位。
開放式辦公室對辦公有利,但對來訪的客人很不友好。
說話聲音大了會影響其他人,說話聲音小了談話的欲望會慢慢降低。
見其他幾人都在埋頭處理稿件,張旭不好繼續聊下去影響他們,直接步入正題:「楊老師,我的另一篇小說有什麼需要修改的嗎?」
「你這篇《弟弟來了》稿子質量很高,是典型的鄉土文學,主要是小說中婆媳關係,是不是可以處理的更加柔和一些?」
楊小凡把他審稿後的意見說出來。
張旭寫《弟弟來了》這篇小說,主要內容是描寫一位農村新媳婦,因為娘家弟弟的到來,為了一頓午飯與婆婆之間產生的不信任和猜忌。
他從生活中的的一件小事,把婆媳之間的複雜的關係,直觀的表達出來。
「這篇小說的故事,是我在插隊期間真實發生過的,不過我在寫的過程中,確實做了一些處理,如果要修改的話,完全沒問題。」
張旭早就做好修改的準備,只要框架不變,改起來還是容易的。
了解到張旭家就在兩路口,楊小凡高興道:「我們這裡剛剛復刊,很多東西都在慢慢完善。
你修改稿子期間,要是不想住招待所也可以住家裡,每天補貼你2元錢。」
這個2元錢一天的改稿補貼,是怎麼做到全國統一的?
張旭暗自腹誹。
「如果編輯部這邊有地方的話,我在這裡修改也可以。」
楊小凡想了想,指著屋子的一角,道:「正好有張空桌子,我幫你擺在這個位置,你在這裡修改。」
「沒問題,在這裡修改,我們也可以及時交流意見。」
兩人嘿呲嘿呲從隔壁辦公室搬了一張桌子,張旭開始在《洪岩》編輯部的改稿生活。
七月下旬的山城,氣溫悶熱,窗外大樹上知了撕心裂肺的鳴叫。
編輯部里一台老舊的吊扇,在半死不活的轉著。
轉的快了風又太大,稿子吹的滿屋飛。
轉的太慢又沒什麼風,但也聊勝於無。
幾位編輯老師都認真做著自己的工作。
張旭很喜歡這種氛圍。
很快他就沉浸在小說的世界,專心改稿。
「小張,休息下,等下去吃中午飯。」
聽到有人喊,張旭抬起頭,才發現屋裡的其他幾人也都站了起來,正在活動身體,伸伸懶腰,活動活動肩膀。
楊小凡走過來,挨個給張旭介紹。
「這位是劉紹編輯,負責中篇小說。」
「劉老師好。」
「這位是馬榮主編,負責所有稿件的終審。」
「馬老師好。」
「......」
一圈介紹下來,他發現這些編輯都已經不年輕了,最年輕的楊小凡看起來都有四十幾歲的樣子。
有兩位更是看起來有近六十歲了。
認識了洪岩編輯部的幾位編輯,張旭愈發期待接下來的改稿生活。
這些人都是從事編輯工作多年的老編輯,經驗豐富,眼光敏銳。
能在這些編輯的幫助下修改稿件,從他們身上汲取文學養分,對自己也有會很大的提高。
午飯是在文聯食堂,青椒回鍋肉和炒茄子、炒苦瓜,一葷兩素,外加一個菜葉子豆腐湯。
張旭沒帶餐具,楊小凡就幫他借了一個搪瓷缸子,連菜帶飯裝了滿滿一缸子。
打好了飯,張旭和編輯部幾人,人手一個搪瓷缸子,蹲在樹蔭下,邊吃邊聊。
聊著聊著,話題說到張旭身上。
「小張,你這種能夠連續出作品的狀態一定要保持,如果你對鄉土文學感興趣,可以深入下去。
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在很多省份實行,我們這裡早晚也要實行。
這期間,農村一定有很多人和事,值得我們用文字記錄下來。
你這兩篇小說,都是從農村尋找的切入點,後面有沒有繼續寫下去的想法?」
楊小凡對張旭說道。
幾位編輯交換審稿意見,張旭則抱著搪瓷缸子快速的往嘴裡撥飯,文聯食堂師傅的廚藝確實不錯,回鍋肉肥而不膩,混著微微辣的青椒,很是下飯。
聽到楊小凡與自己說話,連忙把嘴裡的飯菜咽下去,答道:「暫時有一篇描寫西北牧民生活的短篇小說,已經完成初稿。
等這篇小說寫完以後,我準備換個方向,沉澱一下,再考慮是否接著寫鄉土文學。」
楊小凡眼睛一亮,從前兩篇短篇小說就可以看出,張旭小說功底很深厚,人物描寫、情節設計、小說框架都做的很好,起承轉合轉換毫不突兀。
聽他說居然還有一篇,已經寫好初稿,頓時興趣大增。
「你這寫作速度可以啊,簡直是快槍手,初稿在哪裡,能讓我拜讀一下不?」
「稿子放在家裡,明天過來的時候我帶過來吧。」
「......」
「小張啊,不夠的話,再去打點。年輕人餓的快,不比我們這些老傢伙,吃多了不消化。」
蹲在旁邊的主編馬榮,注意到張旭三下五除二就消滅了半搪瓷缸飯菜,開口提醒。
「嗯,好的。」
張旭也不客氣,站起身又去打了一缸子飯菜,回來繼續蹲。
很久沒能暢快的吃上一頓。
稀疏平常的青椒回鍋肉都被他吃出大餐的感覺。
「年輕就是好啊!」
馬榮看張旭吃的狼吞虎咽,忍不住感嘆一聲。
《洪岩》期刊剛剛復刊,以前積累的作者資源,在人道洪流時期消耗乾淨,眼下很多作者連期刊是出版內容是什麼都不清楚,何談投稿。
要是再年輕幾歲就好了!
像張旭這樣的本土年輕作者,小小年紀就有這麼好的文學功底。
再加以培養的話,以後肯定能成為山城文學的一面旗幟。
想到這裡,看向張旭的目光變得火熱起來。
張旭揉了揉鼓溜溜的肚子,渾然不知自己已經引起馬榮的注意。
午飯過後,編輯們紛紛回到辦公室,在各自的辦公桌上一趴,簡單午休一下。
張旭有樣學樣。
山城是名副其實的火爐。
淺睡了沒一會,張旭就出了一身大汗。
他索性不睡了,跑到走廊的水槽洗了把臉清醒清醒。
繼續開始改稿。
下午改稿的時候,他真正見識到楊小凡編輯的文學功底。
從小說題目到整體布局,再到文字潤色、順序調整,甚至每一處標點符號,都提出審慎的修改建議。
真的是逐字逐句,手把手與張旭一起把小說修改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