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走出自我的偏見與自戀
世界與我之間的關係,不是我看待世界所反饋給自身的形態,而本質上講,其實是我與「我」之間的根本聯繫,是對本我的究極探索,本我即本心,本我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自我看待世界的視角,離開人的心靈自覺,外部經驗世界只是一堆沒有意義的死物堆積的世界。本心作為價值與意義的究竟源頭,為經驗世界帶來了心物渾然交融的理趣和生機。
我們處在一堆似是而非的觀點中無法自拔,身處混沌泥潭之中卻妄想自己才是站在舞台中央正義的使者,自以為是的以自我認知這把鋒利的「刀」剖析毫無營養的思想,可笑的是,當真理敲開你的大門時,你又不耐其煩的說:「去去去,別打攪我,我忙著尋找真理呢」。
人有時並不能稱之為一個「完整」的人,他更像是一個接受外部信息的接收器,接受著嘈雜無序的錄波,直至系統紊亂、崩潰,如同一顆沒有強壯根莖的小草,雖然生長在肥沃的草地上,但是只要有流言蜚語的疾風掠過,它們就會理所當然的指向疾風奔馳而過的方向。
同大多數人一樣,如同工廠里生產的機器一樣,唯一有區別的,只是流水號不同而已,他們或許已經知道的夠多了,「智慧」的外衣已經披在了他們身上,但他們擁有的並不是智慧本身;他們則會反覆閱讀知識,但實際上同樣也不會將其內化,他們會以同樣脆弱的方式將這種「知識」傳遞給下一代。然後,需要這種「智慧」的人會傲慢地認為他們獲得了他們實際上沒有的知識,就這樣抱著他們引以為傲的「標準答案」就這樣奔馳在一條沒有鐵軌的路上漸行漸遠。
唯願今後在自我的成長經歷中反思自己,逐漸矯正自己的偏見,那將是一個莫大的福分。
當生命中缺乏一個敬仰對象,人就不可避免地會把自己置於生命中最重要的地位,從而形成無法抑制的自戀,在各個領域等給人一種高於別人的優越感。
自戀無可厚非的會使人倒向一個徹頭徹尾的功利主義者,我們依賴於對他人的利用,當他人不再具備可利用價值的時候,與他的人際關係也隨之瓦解。與他人包括親人、朋友、戀人等在建立關係時,往往更傾向於一種價值互換的地位上,一旦打破這種平衡,我們就會不由自主的表露出輕視的態度,站在雙方社會地位不對等的角度上享受著優越的感覺,從而迷失自我,這本質上就是自戀的產物。有時,它不易被發覺,甚至我們對此都表示理所當然並樂在其中。
人的善或許還有上限,但人的惡有時會比你想像的還要幽暗;我們不斷加固自己的堡壘,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敞開大門,我們在堡壘中獲得了短暫的安全,對於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很是禮貌,至此,禮貌他老人家也披上了虛偽的外衣。
人從來不是一種完全理性的存在,我們有自己的軟弱與感性,我們時常陷入繁華世俗中的虛榮與時有時無的虛無誘惑當中去,我們努力要擺脫這種誘惑的周而復始。對於生活當中的無端指責與批判,我同樣也感到氣憤,但也極力克制,轉念一想也有好處,他人的批評可以戳破人自戀的幻象,不至於總待在自我的囚牢當中,給人虛榮的氣球放放氣,讓人不至於飄到無邊的高處。在堅實的地面上,人才能有真實的生活。
我們處在一堆似是而非的觀點中無法自拔,身處混沌泥潭之中卻妄想自己才是站在舞台中央正義的使者,自以為是的以自我認知這把鋒利的「刀」剖析毫無營養的思想,可笑的是,當真理敲開你的大門時,你又不耐其煩的說:「去去去,別打攪我,我忙著尋找真理呢」。
人有時並不能稱之為一個「完整」的人,他更像是一個接受外部信息的接收器,接受著嘈雜無序的錄波,直至系統紊亂、崩潰,如同一顆沒有強壯根莖的小草,雖然生長在肥沃的草地上,但是只要有流言蜚語的疾風掠過,它們就會理所當然的指向疾風奔馳而過的方向。
同大多數人一樣,如同工廠里生產的機器一樣,唯一有區別的,只是流水號不同而已,他們或許已經知道的夠多了,「智慧」的外衣已經披在了他們身上,但他們擁有的並不是智慧本身;他們則會反覆閱讀知識,但實際上同樣也不會將其內化,他們會以同樣脆弱的方式將這種「知識」傳遞給下一代。然後,需要這種「智慧」的人會傲慢地認為他們獲得了他們實際上沒有的知識,就這樣抱著他們引以為傲的「標準答案」就這樣奔馳在一條沒有鐵軌的路上漸行漸遠。
唯願今後在自我的成長經歷中反思自己,逐漸矯正自己的偏見,那將是一個莫大的福分。
當生命中缺乏一個敬仰對象,人就不可避免地會把自己置於生命中最重要的地位,從而形成無法抑制的自戀,在各個領域等給人一種高於別人的優越感。
自戀無可厚非的會使人倒向一個徹頭徹尾的功利主義者,我們依賴於對他人的利用,當他人不再具備可利用價值的時候,與他的人際關係也隨之瓦解。與他人包括親人、朋友、戀人等在建立關係時,往往更傾向於一種價值互換的地位上,一旦打破這種平衡,我們就會不由自主的表露出輕視的態度,站在雙方社會地位不對等的角度上享受著優越的感覺,從而迷失自我,這本質上就是自戀的產物。有時,它不易被發覺,甚至我們對此都表示理所當然並樂在其中。
人的善或許還有上限,但人的惡有時會比你想像的還要幽暗;我們不斷加固自己的堡壘,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敞開大門,我們在堡壘中獲得了短暫的安全,對於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很是禮貌,至此,禮貌他老人家也披上了虛偽的外衣。
人從來不是一種完全理性的存在,我們有自己的軟弱與感性,我們時常陷入繁華世俗中的虛榮與時有時無的虛無誘惑當中去,我們努力要擺脫這種誘惑的周而復始。對於生活當中的無端指責與批判,我同樣也感到氣憤,但也極力克制,轉念一想也有好處,他人的批評可以戳破人自戀的幻象,不至於總待在自我的囚牢當中,給人虛榮的氣球放放氣,讓人不至於飄到無邊的高處。在堅實的地面上,人才能有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