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玉米
澳洲大陸,大明新府的皇宮御花園內,繁花似錦,卻又帶著異域的獨特風情。奇花異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似在低聲訴說著這片土地的神秘故事。
朱慈烺身著一襲明黃色繡龍常服,頭戴束髮金冠,劍眉星目間透著凝重與思索,負手踱步於蜿蜒小徑之上。
陽光灑在他身上,勾勒出修長而堅毅的身影,仿佛在這異國他鄉,他依然是那大明江山的中流砥柱,雖歷經顛沛,卻未曾折損半分威嚴。
不一會兒,四位督農官——陳啟睿、林正風、王善農、趙豐年匆匆趕來。他們身著官服,神色恭敬而又帶著對農事的專注與熱忱。
陳啟睿年約五十,面容清瘦,眼神深邃,透著豐富的農事閱歷;林正風正值中年,身姿挺拔,目光堅定,舉手投足間盡顯幹練;王善農較為年長,頭髮花白,臉上皺紋如刻,卻掩蓋不住對土地的熱愛與熟悉;趙豐年則相對年輕,面容英俊,眼神中滿是聰慧與活力,對新事物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
四人入得御花園,見到朱慈烺,趕忙行禮:「陛下,臣等應召前來,恭聽聖諭。」朱慈烺微微抬手,示意他們起身,目光緩緩掃過四人,聲音沉穩而溫和:「諸位愛卿平身。朕今日召你們至這御花園,實乃為我大明新府之農事而憂。
如今天下局勢變幻,我等遠居澳洲,農事之興廢,關乎民生安危,社稷根基。朕心中常思,何種作物可擔此重任,使我大明子民飽腹,倉廩充實。」言罷,朱慈烺踱步至一花壇旁,俯身凝視著一朵盛開的奇異花卉,似在從這澳洲的花草中尋找靈感。
陳啟睿率先開口,他拱手道:「陛下,現今我朝於澳洲所種,以紅薯為多。紅薯者,其優點在於適應性尚可,產量亦能勉強支撐民生。
且可制為薯干,便於存儲,於艱難之時,可解燃眉之急。然紅薯之種植,亦有諸多不利。其對土壤肥力損耗頗大,若長此以往,地力漸竭,必影響後續收成。
且澳洲氣候覆雜,乾旱炎熱之地,紅薯生長亦受極大限制,植株萎靡,產量銳減。」
林正風微微點頭,接話道:「陳大人所言極是。臣於各州巡查農事之時,亦見此情形。且紅薯之用途相對單一,除食用外,難以為其他產業提供助力。
臣以為,當務之急,是需尋得一種更為全面、更適應澳洲之地的作物。」
朱慈烺輕輕皺眉,目光深邃地望向遠方,似在穿越時空,找尋那記憶中的作物寶藏:「朕曾聽聞玉米一物。
此作物在我中華已有引種,然於澳洲,尚未得到重視與廣泛種植。朕憶起往昔所見玉米之態,其植株高大挺拔,仿若守衛疆土之勇士,氣宇軒昂。
莖稈粗壯堅實,葉片修長而寬闊,在陽光之下,閃爍著生命的翠綠光澤,微風吹拂,葉片沙沙作響,似在吟唱著豐收的歌謠。
其果穗豐碩,顆粒飽滿圓潤,緊密排列,猶如串串金黃的珠玉,蘊含著無盡的生機與希望。」
朱慈烺的聲音逐漸激昂,眼神中滿是對玉米的憧憬與期待。
王善農眼中閃過一絲驚喜與疑惑,忙問道:「陛下所言玉米,臣等雖略有耳聞,卻知之甚少。
不知此作物究竟有何神奇之處,能得陛下如此讚譽?」
朱慈烺微微一頓,轉身踱步,一邊思索一邊緩緩說道:「玉米之性,耐旱耐熱,恰似這澳洲大地的堅韌脾性。於乾旱之地,其根系深扎,探尋地下水源;於炎熱之時,其葉片舒展,調節自身溫度,頑強生長。
且其生長周期適中,既不似某些作物生長過緩,耽誤農時,又不致過於急促,使人力難以周全照料。再者,玉米秸稈粗壯堅韌,富含營養,可為牲畜之美餐,若推廣玉米種植,畜牧之業亦將隨之興盛。畜牧興,則百姓可有肉蛋奶食,亦可有皮毛衣物,於民生之改善,大有裨益。
此外,玉米保存極為便捷,待成熟之後,採摘晾曬,顆粒可久存於倉廩之中,不易霉變,經歲而不壞,實乃備荒之絕佳良物。」
趙豐年年輕氣盛,聽後不禁興奮道:「陛下聖明,若此玉米真有如此多之益處,實乃我大明新府之福音。
然臣有疑慮,我朝百姓對玉米種植之法頗為陌生,且種子從何而來,又如何確保其能適應澳洲各地之不同土壤與氣候?」
朱慈烺微微點頭,神色鎮定,似早有籌謀:「朕亦知此事不易。朕之意,先遣宮中能工巧匠,繪製詳盡之玉米圖冊,圖文並茂,將玉米之植株形態、種子模樣、種植要點等一一註明。
再令各州府縣衙張貼告示,廣集玉米良種,許以重金酬謝獻種者。如此,或可解種子之困。至於種植之法,愛卿等可召集各州府縣農官,朕當親授其要旨,令他們悉心研習,再傳於鄉間鄉紳與農戶。
且於皇宮內與各州府分別開闢試驗田,朕與諸位愛卿親赴田間,督導耕種,記錄玉米生長之每一處細節,從播種之深度、間距,到灌溉之水量、頻次,再到施肥之種類、時機,皆詳細記錄,總結經驗,編訂成冊,而後方可大規模推廣種植。」
陳啟睿拱手行禮,神色莊重而堅定:「陛下高瞻遠矚,此等周全之策,必能使玉米種植之事順利推行。臣等定當全力以赴,不負陛下之重託。
臣以為,可先在氣候與土壤較為典型之區域,如北部之乾旱區、中部之平原區、南部之濕潤區,分別設立重點試驗田,以便更精準地摸索玉米於不同環境下之生長特性,因地制宜,制定適宜之種植方案。
陛下,臣聽聞玉米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肥料的需求差異較大,在基肥施用方面,不知陛下有何見解?
是該以農家肥為主,還是適當輔以一些新制的肥料?」
朱慈烺沉思片刻,說道:「基肥當以農家肥為根基,此乃滋養土地、培育地力之要物。
然亦不可忽視新肥料之探索與試用,可令工匠與農官合作,研製一些富含氮磷鉀等元素之複合肥料,先於小範圍試驗,若成效顯著,再行推廣。
朕曾見一法,將動物骨骼煅燒研磨,混入草木灰與糞肥之中,於玉米基肥頗有良效,愛卿可著人一試。」
林正風接著問道:「陛下,玉米生長期間,防蟲之事亦至關重要。
澳洲之地,蟲害繁多,且習性各異,臣擔憂玉米會遭蟲噬而影響收成。不知陛下可有應對蟲患之良策?」
朱慈烺神色凝重,緩緩道:「防蟲之務,需多管齊下。
可採用生物防治之法,引入玉米害蟲之天敵,如瓢蟲可捕食蚜蟲,赤眼蜂可寄生玉米螟卵。
同時,亦要探索一些驅蟲之草藥,熬製汁水,噴灑於玉米植株之上,驅避害蟲。再者,組織農戶定期巡查田間,一旦發現蟲害跡象,立即採取措施,或人工捕捉,或施用藥劑。
朕記得,有一種苦楝樹,其枝葉搗碎後浸水噴灑,對多種害蟲有驅避之效,可大力推廣種植苦楝樹於玉米田周邊。」
王善農輕撫鬍鬚,問道:「陛下,玉米植株高大,於灌溉而言,需水量恐較紅薯為多。
澳洲降水不均,旱季漫長,如何確保玉米在旱季亦能有充足水源,此乃一大難題。」
朱慈烺踱步思索,說道:「興修水利,乃是解決灌溉之根本。
可在玉米種植區域挖掘水井,修築溝渠,引河水或井水灌溉。
然亦需注重節水之法,如採用滴灌、滲灌之技術,減少水分蒸發與浪費。
朕曾聽聞西域有一種坎兒井,可將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農田,此技術可借鑑改良,用於我澳洲玉米田。
愛卿等可召集能工巧匠,研討適合本地之水利灌溉方案。」
趙豐年眼睛一亮,又問道:「陛下,若玉米豐收,其儲存亦需妥善安排。
除了晾曬保存,是否可建造一些專門之糧倉,採用特殊之構造與材料,以更好地保存玉米,使其免受鼠害、霉變之擾?」
朱慈烺微微點頭:「建造專門糧倉確有必要。糧倉選址當乾燥通風,地勢較高。其構造可採用磚石為基,木柱為架,倉壁塗抹石灰,以驅蟲防潮。
倉內可設置多層隔板,便於分類存放玉米。至於防鼠之患,可養貓於倉內,或設置機關捕鼠。亦要定期檢查糧倉,翻動玉米,確保其乾燥無霉變。
朕曾見一種地窖式糧倉,利用地下低溫恆溫之特性,利於糧食儲存,可探索此方式與地上糧倉結合之法。」
陳啟睿再次拱手道:「陛下,玉米之種植,於土地休耕輪作亦有講究。若長期連作玉米,土地肥力下降,病蟲害滋生。不知陛下對玉米與其他作物之輪作安排有何考量?」
朱慈烺思索片刻後道:「玉米可與豆類作物輪作,豆類作物有固氮之效,能提升土壤肥力。
如先種玉米,收穫後種植大豆或綠豆,待豆類作物成熟收割後,土地肥力得以恢復,再行種植玉米。
如此循環輪作,可保土地長盛不衰,持續產出。且輪作期間,可對土地進行深耕、曬垡等處理,進一步改善土壤結構。」
林正風問道:「陛下,玉米在澳洲為新作物,百姓對其認知甚少。若要推廣種植,除了傳授種植之法,如何讓百姓從心底接受玉米,視其為重要作物,此亦關乎玉米種植之成敗。」
朱慈烺神色溫和,說道:「此需加強宣傳教化。可令地方官員與鄉紳合作,於集市、村落等地宣講玉米之益處。
展示玉米製品,如玉米餅、玉米粥等,讓百姓品嘗,親身體驗其美味與飽腹之感。
再者,舉辦一些農事活動,獎勵玉米種植之佼佼者,激發百姓種植玉米之積極性與熱情。
朕以為,可設立『玉米豐收獎』,每年評選出種植玉米產量高、質量優者,賜予財物、耕具等獎賞,以作示範引領。」
王善農又道:「陛下,玉米種植所需之農具,如播種之耬車、收割之鐮刀等,現用之農具恐難以完全適配玉米種植。是否需改良農具,若要改良,陛下可有思路?」
朱慈烺轉身看向不遠處的一片花叢,仿佛從花叢的錯落有致中獲得靈感:「農具改良確需進行。
耬車之改良,可調整其播種斗之形狀與大小,使其能精準播撒玉米種子,且行距可調節,以適應不同種植密度之需求。
鐮刀之刀刃,可設計為略帶弧度,更利於收割玉米秸稈。
鋤頭亦需改進,使其在中耕除草時能更好地疏鬆玉米根部土壤,又不致損傷根系。可召集各地能工巧匠,集思廣益,依玉米種植之特性打造新農具。
朕曾見一種新式犁具,可在翻耕土地時同時起壟,若用於玉米種植,可提高種植效率,愛卿等可探究此犁具之改良與應用。」
趙豐年拱手問道:「陛下,臣聽聞南洋諸地亦有玉米種植,且與我澳洲之地氣候有相似之處。
可遣使者前往南洋,與當地種植者交流經驗,求取更為優良之種子品種與種植技術,或可使我大明新府之玉米種植事半功倍。
然陛下,使者選派、行程安排以及與南洋各方之交流合作,皆需詳細謀劃,陛下對此有何旨意?」
朱慈烺目光深邃,說道:「使者當選派能言善辯、精通農事且熟知外交禮儀之人。行程安排需考慮海上風浪、航線安全等因素,可多備船隻物資,以防萬一。
至於與南洋各方交流合作,當以禮相待,許以互利共贏之條件。
可與南洋種植者交換我朝之特色作物種子或手工製品,獲取他們的優良玉米種子與先進種植技術。
朕以為,可在南洋設立一個聯絡處,長期收集當地農業信息,及時傳回我朝,為我朝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陳啟睿思索片刻,又道:「陛下,玉米種植之後,其加工利用亦需規劃。除了食用,玉米還可釀酒、製糖等。陛下對玉米加工業之發展有何設想?」
朱慈烺微微抬頭,望著天空,緩緩說道:「玉米加工業前景廣闊。釀酒方面,可先建立小型酒坊,探索玉米釀酒之工藝,研製出風味獨特之玉米酒。
製糖之事,可借鑑甘蔗製糖之法,提取玉米之糖分,生產出純淨之玉米糖。隨著玉米產量之增加,逐步擴大加工業規模,打造玉米加工產業鏈。
朕設想,可在各州府建立玉米加工集中區,吸引工匠與商人參與,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同時,加強對玉米加工技術之研發與傳承,培養專業之技術人才,使玉米加工業成為我大明新府之重要產業支柱。」
林正風接著說:「陛下,若玉米種植與加工產業蓬勃發展,必然涉及貿易之事。如何組織玉米及其製品之貿易,開拓市場,保障我朝之利益,亦是一大關鍵。」
朱慈烺鎮定自若地說道:「貿易之事,需建立完善之貿易體系。
可設立專門之貿易機構,管理玉米及其製品之進出口。與周邊地區及海外國家建立貿易往來,尋找穩定之貿易夥伴。在貿易中,注重品質與信譽,以優質之玉米產品贏得市場。
可制定合理之貿易價格,根據市場供需關係靈活調整。同時,加強貿易運輸之保障,打造堅固之運輸船隻,開闢安全之貿易航線。
朕以為,可與南洋諸國簽訂貿易協定,以玉米換取我朝所需之物資,如香料、木材等,實現互利互惠。」
王善農問道:「陛下,玉米種植之推廣,需大量之人力投入。然我朝百姓忙於現有農事,且人口有限,如何調配人力,確保玉米種植之順利進行?」
朱慈烺踱步片刻,說道:「人力調配需統籌安排。可鼓勵百姓在農閒之時參與玉米種植籌備工作,如開墾荒地、修築水利設施等,給予適當報酬。
亦可以工代賑,招募流民或貧困百姓參與玉米種植,既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又充實了種植人力。
再者,組織鄉紳富戶出資招募勞工,官府給予一定政策優惠與獎勵。
朕以為,可設立『玉米種植勞工招募令』,明確招募條件與待遇,吸引各方人力投身玉米種植大業。」
趙豐年又問道:「陛下,隨著玉米種植規模擴大,對農業知識與技術人才之需求亦將增加。如何培養此類人才,以滿足玉米產業發展之需求?」
朱慈烺目光堅定,說道:「人才培養關乎長遠。可在各州府設立農業學堂,招收年輕學子,傳授玉米種植及相關農業知識。
邀請有經驗之農官、工匠任教,編寫專門之農業教材,其中詳細講解玉米種植之法、農具使用、病蟲害防治等知識。
設立獎學金制度,激勵學子勤奮學習。同時,選派優秀學子前往外地交流學習,帶回先進之農業理念與技術。
朕以為,可每三年舉辦一次『農業學子大比』,選拔出優秀人才,委以重任,讓他們在玉米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朱慈烺與四位督農官在御花園中你來我往,討論熱烈,從玉米種植的各個方面深入探討,力求制定出一套全面、完善且可行的玉米種植推廣方案,為大明新府的農業發展、民生改善與社稷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數月之後,在新明府下轄的各個縣衙門口,都圍聚著一群百姓。
縣衙的建築顯得頗為簡陋,牆體是用當地的石塊和泥土混合砌成,屋頂的茅草在海風的吹拂下略顯凌亂。
大門不過是幾塊厚實的木板拼接而成,門楣上的牌匾雖刻著縣衙之名,卻也因歲月和風雨的侵蝕而有些斑駁。
一塊布告牌立在縣衙門口一側,周圍的百姓們正嘰嘰喳喳地議論著。
一個從大明流亡而來的書生,身著一襲洗得有些發白的青衫,正站在布告牌前,清了清嗓子,高聲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以興農為本,念及澳洲之地,農事攸關民生。
今有玉米一作物,其性耐旱耐熱,適應性強,且秸稈可飼牲畜,顆粒易儲。
朕決意推廣玉米種植,望我大明子民齊心協力。
各州府縣衙即刻張貼此布告,廣納玉米良種,凡獻種者,經查驗優良,重重有賞。賞銀自十兩至百兩不等,另賜錦緞布匹。
著各地農官速集於州府,朕將遣專員傳授玉米種植之法。並於皇宮及各州府縣衙後院辟試驗田,躬親督導。
民間百姓,凡參與玉米種植者,官府將依產量多寡予以獎勵。豐收者,獎耕牛、農具、谷種等物,且免賦稅三年。
另,為防蟲害,可于田邊廣植苦楝樹,其枝葉可驅害蟲。興修水利,挖掘水井、修築溝渠,引水源以灌玉米。
玉米種植,關乎大明新府之根基,望諸卿與子民共赴其勞,同享其成。欽此。」
書生念完,人群中頓時炸開了鍋。
一位老農皺著眉頭,滿臉疑惑地說道:「這玉米是啥玩意兒?咱可從沒種過,能成嗎?」
旁邊一位年輕後生卻興奮地接口:「聽著倒是不錯,耐旱耐熱,咱這澳洲的鬼天氣,種紅薯都費勁,說不定這玉米真能行。」
一位中年婦人擔憂地說:「可這新種子,咱也沒個底,要是種下去沒收成,這一年可咋過喲。」
她身旁的一位老者則撫著鬍鬚,緩緩道:「陛下既有此令,想必是有幾分把握。且看這告示,官府又有諸多扶持,還有賞銀,不妨一試。」
這時,一位鄉紳模樣的人站了出來,他穿著一身較為講究的綢衣,雖然已有些舊了,但仍能看出昔日的富貴。
「諸君且聽我一言。」他的聲音沉穩有力,眾人的目光紛紛投向他。
「陛下聖明,此玉米之推廣,定是深思熟慮之舉。吾等雖對其陌生,但君等可還記得,初至澳洲時,紅薯亦為新物,眾人皆疑,然如今紅薯亦成主食,解我等果腹之困。」
眾人紛紛點頭,那鄉紳接著道:「且告示言明,有農官傳授種植之法,又有試驗田先行摸索。吾等當信陛下,信官府,積極響應。再者,若玉米種植成功,不僅自家倉廩可實,於我大明新府之興盛,亦有大功。屆時,畜牧可興,貿易可盛,我等皆為受益者。」
他的話讓不少人若有所思,人群中的議論聲漸漸小了些。然而,仍有一些人面露猶豫之色。
一位年輕的農夫小聲嘀咕道:「可咱沒那閒錢去試錯啊,萬一種子、農具都置辦了,最後沒個收成,這一家老小不得餓肚子?」
就在此時,縣衙的一位差役走了出來,他身著皂衣,腰間佩著一把長刀。「諸位鄉親,莫要擔憂。」差役高聲說道,「官府定會全力支持。若有貧苦人家無錢購置種子,可向官府報備,待豐收之後,再行償還。且農具之事,亦會有能工巧匠依玉米種植之需改良,或可租賃使用。」
這一番話讓一些原本猶豫的人稍稍安心。一位老者上前一步,問道:「大人,那這玉米種植之法,真能保准學會?吾等皆是粗人,怕學不會誤了大事。」
差役笑著回答:「老丈放心,農官皆為精於農事之人,且陛下亦會關注。定會耐心教導,直至諸位學會為止。」
在縣城的另一邊,幾位富戶正聚在一起商討。一位面容圓潤、身著錦袍的富戶皺著眉頭說:「這玉米種植,雖有前景,但需人力、物力投入頗多。
吾等是該全力支持,還是先觀望一陣?」另一位較為清瘦、眼神精明的富戶沉思片刻後道:「吾以為,當出些人力物力支持。
陛下重視此務,若我等積極響應,日後在這新府之中,地位亦能穩固。且若玉米豐收,貿易興起,獲利必豐。」
眾人正議論間,一位老者緩緩走來。這位老者在城中德高望重,雖家境並非最為富裕,但他一生經歷豐富,所言之事往往頗有見地。「諸君,此乃大明新府之轉機。」
老者的聲音雖有些沙啞,但透著一股堅定。「吾等遠離故土,在此重建家園,本就艱難。玉米若成,猶如天賜良機。莫要因眼前之疑慮而錯失。當以大局為重,全力配合陛下與官府。」
富戶們聽了老者的話,相互對視一眼,紛紛點頭。他們深知,在這異國他鄉,只有大明興盛,他們方能安穩度日。
而在鄉間的小路上,幾個孩童蹦蹦跳跳地走著,口中哼唱著新編的童謠:「玉米黃,玉米香,大明種下新希望。耐旱熱,好生長,豐收時節滿倉糧。」
童謠聲在風中飄蕩,仿佛帶著人們對玉米種植的期待與憧憬,傳向遠方的田野。
那田野里,正孕育著大明新府未來的生機與希望,無論是心懷忐忑的百姓,還是積極謀劃的富戶,亦或是翹首以盼的朱慈烺與督農官們,都在等待著玉米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開啟大明新府全新的農耕篇章,書寫一段屬於玉米的傳奇故事。
讓大明的旗幟在澳洲的天空下,因這小小的玉米而更加穩固地飄揚,庇佑著每一個大明子民在這片土地上追尋著往昔的榮光與未來的幸福。
朱慈烺身著一襲明黃色繡龍常服,頭戴束髮金冠,劍眉星目間透著凝重與思索,負手踱步於蜿蜒小徑之上。
陽光灑在他身上,勾勒出修長而堅毅的身影,仿佛在這異國他鄉,他依然是那大明江山的中流砥柱,雖歷經顛沛,卻未曾折損半分威嚴。
不一會兒,四位督農官——陳啟睿、林正風、王善農、趙豐年匆匆趕來。他們身著官服,神色恭敬而又帶著對農事的專注與熱忱。
陳啟睿年約五十,面容清瘦,眼神深邃,透著豐富的農事閱歷;林正風正值中年,身姿挺拔,目光堅定,舉手投足間盡顯幹練;王善農較為年長,頭髮花白,臉上皺紋如刻,卻掩蓋不住對土地的熱愛與熟悉;趙豐年則相對年輕,面容英俊,眼神中滿是聰慧與活力,對新事物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
四人入得御花園,見到朱慈烺,趕忙行禮:「陛下,臣等應召前來,恭聽聖諭。」朱慈烺微微抬手,示意他們起身,目光緩緩掃過四人,聲音沉穩而溫和:「諸位愛卿平身。朕今日召你們至這御花園,實乃為我大明新府之農事而憂。
如今天下局勢變幻,我等遠居澳洲,農事之興廢,關乎民生安危,社稷根基。朕心中常思,何種作物可擔此重任,使我大明子民飽腹,倉廩充實。」言罷,朱慈烺踱步至一花壇旁,俯身凝視著一朵盛開的奇異花卉,似在從這澳洲的花草中尋找靈感。
陳啟睿率先開口,他拱手道:「陛下,現今我朝於澳洲所種,以紅薯為多。紅薯者,其優點在於適應性尚可,產量亦能勉強支撐民生。
且可制為薯干,便於存儲,於艱難之時,可解燃眉之急。然紅薯之種植,亦有諸多不利。其對土壤肥力損耗頗大,若長此以往,地力漸竭,必影響後續收成。
且澳洲氣候覆雜,乾旱炎熱之地,紅薯生長亦受極大限制,植株萎靡,產量銳減。」
林正風微微點頭,接話道:「陳大人所言極是。臣於各州巡查農事之時,亦見此情形。且紅薯之用途相對單一,除食用外,難以為其他產業提供助力。
臣以為,當務之急,是需尋得一種更為全面、更適應澳洲之地的作物。」
朱慈烺輕輕皺眉,目光深邃地望向遠方,似在穿越時空,找尋那記憶中的作物寶藏:「朕曾聽聞玉米一物。
此作物在我中華已有引種,然於澳洲,尚未得到重視與廣泛種植。朕憶起往昔所見玉米之態,其植株高大挺拔,仿若守衛疆土之勇士,氣宇軒昂。
莖稈粗壯堅實,葉片修長而寬闊,在陽光之下,閃爍著生命的翠綠光澤,微風吹拂,葉片沙沙作響,似在吟唱著豐收的歌謠。
其果穗豐碩,顆粒飽滿圓潤,緊密排列,猶如串串金黃的珠玉,蘊含著無盡的生機與希望。」
朱慈烺的聲音逐漸激昂,眼神中滿是對玉米的憧憬與期待。
王善農眼中閃過一絲驚喜與疑惑,忙問道:「陛下所言玉米,臣等雖略有耳聞,卻知之甚少。
不知此作物究竟有何神奇之處,能得陛下如此讚譽?」
朱慈烺微微一頓,轉身踱步,一邊思索一邊緩緩說道:「玉米之性,耐旱耐熱,恰似這澳洲大地的堅韌脾性。於乾旱之地,其根系深扎,探尋地下水源;於炎熱之時,其葉片舒展,調節自身溫度,頑強生長。
且其生長周期適中,既不似某些作物生長過緩,耽誤農時,又不致過於急促,使人力難以周全照料。再者,玉米秸稈粗壯堅韌,富含營養,可為牲畜之美餐,若推廣玉米種植,畜牧之業亦將隨之興盛。畜牧興,則百姓可有肉蛋奶食,亦可有皮毛衣物,於民生之改善,大有裨益。
此外,玉米保存極為便捷,待成熟之後,採摘晾曬,顆粒可久存於倉廩之中,不易霉變,經歲而不壞,實乃備荒之絕佳良物。」
趙豐年年輕氣盛,聽後不禁興奮道:「陛下聖明,若此玉米真有如此多之益處,實乃我大明新府之福音。
然臣有疑慮,我朝百姓對玉米種植之法頗為陌生,且種子從何而來,又如何確保其能適應澳洲各地之不同土壤與氣候?」
朱慈烺微微點頭,神色鎮定,似早有籌謀:「朕亦知此事不易。朕之意,先遣宮中能工巧匠,繪製詳盡之玉米圖冊,圖文並茂,將玉米之植株形態、種子模樣、種植要點等一一註明。
再令各州府縣衙張貼告示,廣集玉米良種,許以重金酬謝獻種者。如此,或可解種子之困。至於種植之法,愛卿等可召集各州府縣農官,朕當親授其要旨,令他們悉心研習,再傳於鄉間鄉紳與農戶。
且於皇宮內與各州府分別開闢試驗田,朕與諸位愛卿親赴田間,督導耕種,記錄玉米生長之每一處細節,從播種之深度、間距,到灌溉之水量、頻次,再到施肥之種類、時機,皆詳細記錄,總結經驗,編訂成冊,而後方可大規模推廣種植。」
陳啟睿拱手行禮,神色莊重而堅定:「陛下高瞻遠矚,此等周全之策,必能使玉米種植之事順利推行。臣等定當全力以赴,不負陛下之重託。
臣以為,可先在氣候與土壤較為典型之區域,如北部之乾旱區、中部之平原區、南部之濕潤區,分別設立重點試驗田,以便更精準地摸索玉米於不同環境下之生長特性,因地制宜,制定適宜之種植方案。
陛下,臣聽聞玉米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肥料的需求差異較大,在基肥施用方面,不知陛下有何見解?
是該以農家肥為主,還是適當輔以一些新制的肥料?」
朱慈烺沉思片刻,說道:「基肥當以農家肥為根基,此乃滋養土地、培育地力之要物。
然亦不可忽視新肥料之探索與試用,可令工匠與農官合作,研製一些富含氮磷鉀等元素之複合肥料,先於小範圍試驗,若成效顯著,再行推廣。
朕曾見一法,將動物骨骼煅燒研磨,混入草木灰與糞肥之中,於玉米基肥頗有良效,愛卿可著人一試。」
林正風接著問道:「陛下,玉米生長期間,防蟲之事亦至關重要。
澳洲之地,蟲害繁多,且習性各異,臣擔憂玉米會遭蟲噬而影響收成。不知陛下可有應對蟲患之良策?」
朱慈烺神色凝重,緩緩道:「防蟲之務,需多管齊下。
可採用生物防治之法,引入玉米害蟲之天敵,如瓢蟲可捕食蚜蟲,赤眼蜂可寄生玉米螟卵。
同時,亦要探索一些驅蟲之草藥,熬製汁水,噴灑於玉米植株之上,驅避害蟲。再者,組織農戶定期巡查田間,一旦發現蟲害跡象,立即採取措施,或人工捕捉,或施用藥劑。
朕記得,有一種苦楝樹,其枝葉搗碎後浸水噴灑,對多種害蟲有驅避之效,可大力推廣種植苦楝樹於玉米田周邊。」
王善農輕撫鬍鬚,問道:「陛下,玉米植株高大,於灌溉而言,需水量恐較紅薯為多。
澳洲降水不均,旱季漫長,如何確保玉米在旱季亦能有充足水源,此乃一大難題。」
朱慈烺踱步思索,說道:「興修水利,乃是解決灌溉之根本。
可在玉米種植區域挖掘水井,修築溝渠,引河水或井水灌溉。
然亦需注重節水之法,如採用滴灌、滲灌之技術,減少水分蒸發與浪費。
朕曾聽聞西域有一種坎兒井,可將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農田,此技術可借鑑改良,用於我澳洲玉米田。
愛卿等可召集能工巧匠,研討適合本地之水利灌溉方案。」
趙豐年眼睛一亮,又問道:「陛下,若玉米豐收,其儲存亦需妥善安排。
除了晾曬保存,是否可建造一些專門之糧倉,採用特殊之構造與材料,以更好地保存玉米,使其免受鼠害、霉變之擾?」
朱慈烺微微點頭:「建造專門糧倉確有必要。糧倉選址當乾燥通風,地勢較高。其構造可採用磚石為基,木柱為架,倉壁塗抹石灰,以驅蟲防潮。
倉內可設置多層隔板,便於分類存放玉米。至於防鼠之患,可養貓於倉內,或設置機關捕鼠。亦要定期檢查糧倉,翻動玉米,確保其乾燥無霉變。
朕曾見一種地窖式糧倉,利用地下低溫恆溫之特性,利於糧食儲存,可探索此方式與地上糧倉結合之法。」
陳啟睿再次拱手道:「陛下,玉米之種植,於土地休耕輪作亦有講究。若長期連作玉米,土地肥力下降,病蟲害滋生。不知陛下對玉米與其他作物之輪作安排有何考量?」
朱慈烺思索片刻後道:「玉米可與豆類作物輪作,豆類作物有固氮之效,能提升土壤肥力。
如先種玉米,收穫後種植大豆或綠豆,待豆類作物成熟收割後,土地肥力得以恢復,再行種植玉米。
如此循環輪作,可保土地長盛不衰,持續產出。且輪作期間,可對土地進行深耕、曬垡等處理,進一步改善土壤結構。」
林正風問道:「陛下,玉米在澳洲為新作物,百姓對其認知甚少。若要推廣種植,除了傳授種植之法,如何讓百姓從心底接受玉米,視其為重要作物,此亦關乎玉米種植之成敗。」
朱慈烺神色溫和,說道:「此需加強宣傳教化。可令地方官員與鄉紳合作,於集市、村落等地宣講玉米之益處。
展示玉米製品,如玉米餅、玉米粥等,讓百姓品嘗,親身體驗其美味與飽腹之感。
再者,舉辦一些農事活動,獎勵玉米種植之佼佼者,激發百姓種植玉米之積極性與熱情。
朕以為,可設立『玉米豐收獎』,每年評選出種植玉米產量高、質量優者,賜予財物、耕具等獎賞,以作示範引領。」
王善農又道:「陛下,玉米種植所需之農具,如播種之耬車、收割之鐮刀等,現用之農具恐難以完全適配玉米種植。是否需改良農具,若要改良,陛下可有思路?」
朱慈烺轉身看向不遠處的一片花叢,仿佛從花叢的錯落有致中獲得靈感:「農具改良確需進行。
耬車之改良,可調整其播種斗之形狀與大小,使其能精準播撒玉米種子,且行距可調節,以適應不同種植密度之需求。
鐮刀之刀刃,可設計為略帶弧度,更利於收割玉米秸稈。
鋤頭亦需改進,使其在中耕除草時能更好地疏鬆玉米根部土壤,又不致損傷根系。可召集各地能工巧匠,集思廣益,依玉米種植之特性打造新農具。
朕曾見一種新式犁具,可在翻耕土地時同時起壟,若用於玉米種植,可提高種植效率,愛卿等可探究此犁具之改良與應用。」
趙豐年拱手問道:「陛下,臣聽聞南洋諸地亦有玉米種植,且與我澳洲之地氣候有相似之處。
可遣使者前往南洋,與當地種植者交流經驗,求取更為優良之種子品種與種植技術,或可使我大明新府之玉米種植事半功倍。
然陛下,使者選派、行程安排以及與南洋各方之交流合作,皆需詳細謀劃,陛下對此有何旨意?」
朱慈烺目光深邃,說道:「使者當選派能言善辯、精通農事且熟知外交禮儀之人。行程安排需考慮海上風浪、航線安全等因素,可多備船隻物資,以防萬一。
至於與南洋各方交流合作,當以禮相待,許以互利共贏之條件。
可與南洋種植者交換我朝之特色作物種子或手工製品,獲取他們的優良玉米種子與先進種植技術。
朕以為,可在南洋設立一個聯絡處,長期收集當地農業信息,及時傳回我朝,為我朝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陳啟睿思索片刻,又道:「陛下,玉米種植之後,其加工利用亦需規劃。除了食用,玉米還可釀酒、製糖等。陛下對玉米加工業之發展有何設想?」
朱慈烺微微抬頭,望著天空,緩緩說道:「玉米加工業前景廣闊。釀酒方面,可先建立小型酒坊,探索玉米釀酒之工藝,研製出風味獨特之玉米酒。
製糖之事,可借鑑甘蔗製糖之法,提取玉米之糖分,生產出純淨之玉米糖。隨著玉米產量之增加,逐步擴大加工業規模,打造玉米加工產業鏈。
朕設想,可在各州府建立玉米加工集中區,吸引工匠與商人參與,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同時,加強對玉米加工技術之研發與傳承,培養專業之技術人才,使玉米加工業成為我大明新府之重要產業支柱。」
林正風接著說:「陛下,若玉米種植與加工產業蓬勃發展,必然涉及貿易之事。如何組織玉米及其製品之貿易,開拓市場,保障我朝之利益,亦是一大關鍵。」
朱慈烺鎮定自若地說道:「貿易之事,需建立完善之貿易體系。
可設立專門之貿易機構,管理玉米及其製品之進出口。與周邊地區及海外國家建立貿易往來,尋找穩定之貿易夥伴。在貿易中,注重品質與信譽,以優質之玉米產品贏得市場。
可制定合理之貿易價格,根據市場供需關係靈活調整。同時,加強貿易運輸之保障,打造堅固之運輸船隻,開闢安全之貿易航線。
朕以為,可與南洋諸國簽訂貿易協定,以玉米換取我朝所需之物資,如香料、木材等,實現互利互惠。」
王善農問道:「陛下,玉米種植之推廣,需大量之人力投入。然我朝百姓忙於現有農事,且人口有限,如何調配人力,確保玉米種植之順利進行?」
朱慈烺踱步片刻,說道:「人力調配需統籌安排。可鼓勵百姓在農閒之時參與玉米種植籌備工作,如開墾荒地、修築水利設施等,給予適當報酬。
亦可以工代賑,招募流民或貧困百姓參與玉米種植,既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又充實了種植人力。
再者,組織鄉紳富戶出資招募勞工,官府給予一定政策優惠與獎勵。
朕以為,可設立『玉米種植勞工招募令』,明確招募條件與待遇,吸引各方人力投身玉米種植大業。」
趙豐年又問道:「陛下,隨著玉米種植規模擴大,對農業知識與技術人才之需求亦將增加。如何培養此類人才,以滿足玉米產業發展之需求?」
朱慈烺目光堅定,說道:「人才培養關乎長遠。可在各州府設立農業學堂,招收年輕學子,傳授玉米種植及相關農業知識。
邀請有經驗之農官、工匠任教,編寫專門之農業教材,其中詳細講解玉米種植之法、農具使用、病蟲害防治等知識。
設立獎學金制度,激勵學子勤奮學習。同時,選派優秀學子前往外地交流學習,帶回先進之農業理念與技術。
朕以為,可每三年舉辦一次『農業學子大比』,選拔出優秀人才,委以重任,讓他們在玉米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朱慈烺與四位督農官在御花園中你來我往,討論熱烈,從玉米種植的各個方面深入探討,力求制定出一套全面、完善且可行的玉米種植推廣方案,為大明新府的農業發展、民生改善與社稷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數月之後,在新明府下轄的各個縣衙門口,都圍聚著一群百姓。
縣衙的建築顯得頗為簡陋,牆體是用當地的石塊和泥土混合砌成,屋頂的茅草在海風的吹拂下略顯凌亂。
大門不過是幾塊厚實的木板拼接而成,門楣上的牌匾雖刻著縣衙之名,卻也因歲月和風雨的侵蝕而有些斑駁。
一塊布告牌立在縣衙門口一側,周圍的百姓們正嘰嘰喳喳地議論著。
一個從大明流亡而來的書生,身著一襲洗得有些發白的青衫,正站在布告牌前,清了清嗓子,高聲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以興農為本,念及澳洲之地,農事攸關民生。
今有玉米一作物,其性耐旱耐熱,適應性強,且秸稈可飼牲畜,顆粒易儲。
朕決意推廣玉米種植,望我大明子民齊心協力。
各州府縣衙即刻張貼此布告,廣納玉米良種,凡獻種者,經查驗優良,重重有賞。賞銀自十兩至百兩不等,另賜錦緞布匹。
著各地農官速集於州府,朕將遣專員傳授玉米種植之法。並於皇宮及各州府縣衙後院辟試驗田,躬親督導。
民間百姓,凡參與玉米種植者,官府將依產量多寡予以獎勵。豐收者,獎耕牛、農具、谷種等物,且免賦稅三年。
另,為防蟲害,可于田邊廣植苦楝樹,其枝葉可驅害蟲。興修水利,挖掘水井、修築溝渠,引水源以灌玉米。
玉米種植,關乎大明新府之根基,望諸卿與子民共赴其勞,同享其成。欽此。」
書生念完,人群中頓時炸開了鍋。
一位老農皺著眉頭,滿臉疑惑地說道:「這玉米是啥玩意兒?咱可從沒種過,能成嗎?」
旁邊一位年輕後生卻興奮地接口:「聽著倒是不錯,耐旱耐熱,咱這澳洲的鬼天氣,種紅薯都費勁,說不定這玉米真能行。」
一位中年婦人擔憂地說:「可這新種子,咱也沒個底,要是種下去沒收成,這一年可咋過喲。」
她身旁的一位老者則撫著鬍鬚,緩緩道:「陛下既有此令,想必是有幾分把握。且看這告示,官府又有諸多扶持,還有賞銀,不妨一試。」
這時,一位鄉紳模樣的人站了出來,他穿著一身較為講究的綢衣,雖然已有些舊了,但仍能看出昔日的富貴。
「諸君且聽我一言。」他的聲音沉穩有力,眾人的目光紛紛投向他。
「陛下聖明,此玉米之推廣,定是深思熟慮之舉。吾等雖對其陌生,但君等可還記得,初至澳洲時,紅薯亦為新物,眾人皆疑,然如今紅薯亦成主食,解我等果腹之困。」
眾人紛紛點頭,那鄉紳接著道:「且告示言明,有農官傳授種植之法,又有試驗田先行摸索。吾等當信陛下,信官府,積極響應。再者,若玉米種植成功,不僅自家倉廩可實,於我大明新府之興盛,亦有大功。屆時,畜牧可興,貿易可盛,我等皆為受益者。」
他的話讓不少人若有所思,人群中的議論聲漸漸小了些。然而,仍有一些人面露猶豫之色。
一位年輕的農夫小聲嘀咕道:「可咱沒那閒錢去試錯啊,萬一種子、農具都置辦了,最後沒個收成,這一家老小不得餓肚子?」
就在此時,縣衙的一位差役走了出來,他身著皂衣,腰間佩著一把長刀。「諸位鄉親,莫要擔憂。」差役高聲說道,「官府定會全力支持。若有貧苦人家無錢購置種子,可向官府報備,待豐收之後,再行償還。且農具之事,亦會有能工巧匠依玉米種植之需改良,或可租賃使用。」
這一番話讓一些原本猶豫的人稍稍安心。一位老者上前一步,問道:「大人,那這玉米種植之法,真能保准學會?吾等皆是粗人,怕學不會誤了大事。」
差役笑著回答:「老丈放心,農官皆為精於農事之人,且陛下亦會關注。定會耐心教導,直至諸位學會為止。」
在縣城的另一邊,幾位富戶正聚在一起商討。一位面容圓潤、身著錦袍的富戶皺著眉頭說:「這玉米種植,雖有前景,但需人力、物力投入頗多。
吾等是該全力支持,還是先觀望一陣?」另一位較為清瘦、眼神精明的富戶沉思片刻後道:「吾以為,當出些人力物力支持。
陛下重視此務,若我等積極響應,日後在這新府之中,地位亦能穩固。且若玉米豐收,貿易興起,獲利必豐。」
眾人正議論間,一位老者緩緩走來。這位老者在城中德高望重,雖家境並非最為富裕,但他一生經歷豐富,所言之事往往頗有見地。「諸君,此乃大明新府之轉機。」
老者的聲音雖有些沙啞,但透著一股堅定。「吾等遠離故土,在此重建家園,本就艱難。玉米若成,猶如天賜良機。莫要因眼前之疑慮而錯失。當以大局為重,全力配合陛下與官府。」
富戶們聽了老者的話,相互對視一眼,紛紛點頭。他們深知,在這異國他鄉,只有大明興盛,他們方能安穩度日。
而在鄉間的小路上,幾個孩童蹦蹦跳跳地走著,口中哼唱著新編的童謠:「玉米黃,玉米香,大明種下新希望。耐旱熱,好生長,豐收時節滿倉糧。」
童謠聲在風中飄蕩,仿佛帶著人們對玉米種植的期待與憧憬,傳向遠方的田野。
那田野里,正孕育著大明新府未來的生機與希望,無論是心懷忐忑的百姓,還是積極謀劃的富戶,亦或是翹首以盼的朱慈烺與督農官們,都在等待著玉米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開啟大明新府全新的農耕篇章,書寫一段屬於玉米的傳奇故事。
讓大明的旗幟在澳洲的天空下,因這小小的玉米而更加穩固地飄揚,庇佑著每一個大明子民在這片土地上追尋著往昔的榮光與未來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