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遍布眾多山脈,素有三山五嶽之稱,這些名山大川或綿延千里,或高聳平原及盆地之上,五嶽的名氣稍大,儼然已是中華文化興盛的象徵,三山則有不同的說法,但都是圍繞中華文明展開。國內名山首推五嶽,是古人崇拜高山峻岭、宗教意識及五行哲學理念的結合體,其中東嶽泰山被尊為五嶽之首,更是古典中國時期帝王舉行封禪儀式的名山,杜甫登臨時創作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家喻戶曉,是最易浮現在爬山驢友腦海里的登高望遠名句。爬山無疑是今日社會最受人們歡迎的運動,它既是有氧運動也是力量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爬山運動,可以觀賞自然風景,愉悅心情的,具備陶冶情操的功效乃至陶冶情操,因此常見各大城市將山峰開闢成公園或旅遊景區供市民們休閒娛樂,離市區較遠的名山大川則多開發成度假旅遊區。
世人喜歡遊山玩水,古人們或許沒有現代的旅遊設施,但對旖旎風景的觀賞追求是亘古未變的,因此今人們能品讀到很多古代文人墨客遊歷名山大川後而創作的詩詞歌賦。可想而知,在古代農業文明時代,真正有條件遊山玩水的幾乎是社會中上階級的文人墨客和行商坐賈等,且這些人多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讀書人,因而會留下遊記文章,如李白經歷蜀道之險後著有《蜀道難》和蘇軾遊歷赤壁古戰場後著有《赤壁賦》。詩仙李白是唐代才子的代表,豪放派詞人蘇軾是宋代才子的代表,他們是唐宋詩詞文學的頂流人物,亦是後世喜歡相比較的兩位文學家代表。早在北宋神宗年間,皇帝曾聞臣下道,本朝可有才之人能比肩唐代的李白,臣子回答道,蘇子瞻可媲美盛唐才子李白,蘇子瞻即蘇軾,備受後世文學愛好者推崇的詞人文學家。皇帝是否會關心當下有無才子能比肩前朝,有可能是文人杜撰出來的,或許是為了借高位者名義說明,唐之李白,宋之蘇軾,他們是公認的國朝才子。論遊山玩水,李白和蘇軾都蹭遊歷位於JX省JJ市的廬山,且都留下了傳誦較廣的名篇佳句,分別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蘇軾的《題西林壁》。
廬山,又名匡山,在全國範圍內享有盛名的一座山,位於JX省北部的鄱陽湖盆地,聳峙在長江南岸、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畔,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它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體四周懸崖峭壁,氣勢巍峨雄奇,造就了它常年保持低氣溫的特點,有較長的積雪期,山間常年雲霧瀰漫,風大霧多霜期長,因此大霧朦朧、山峰時隱時現的時日較多,尤其是冬季,大雪紛飛過後,銀裝素裹,仿佛是仙境之所。論江西名山,廬山無疑會首屈一指,就在全國的知名度來看,或許只有SR市的三清山可與之媲美,近些年興起的驢友們很是喜歡挑戰的萍鄉武功山,在年輕人心裡或有蓋過廬山的趨勢,倘若加持人文因素,廬山為JX省首山的位置不會動搖。廬山名勝古蹟眾多,人文景觀也別具一格,遠自魏晉時期的陶淵明,李唐時期的詩人李白和白居易,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和王安石,乃至20世紀中期爭奪天下的兩位政治家都曾在此留下濃厚的印記,總之千百年來,無數文人騷客、名人志士在廬山留有丹青墨寶和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詩篇,不過無疑的是,常人大概也只知道李白和蘇軾的作品。
廬山曾經還是教育重地,中國古典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就坐落於廬山五老峰下,宋代時期學界名流陸九淵和頂流思想家朱熹曾在此傳道受業解惑,使得這裡成為程朱理學傳播的中心,唐末五代時期詩人王貞白在此讀書求學,並在此留下勸告世人惜時的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俗話說,天下名山僧占盡,廬山作為天下名山,因此也有很多僧侶在此修行,使得廬山成為宗教文化薈萃的聖地,儘管它不是佛教名山或道教名山,但它卻建設了多座寺院,如白居易拜訪的大林寺,蘇軾題壁作詩的西林寺,現如今最具有名氣的是東林寺,寺內的大佛神像氣勢恢宏,吸引無數信眾前來頂禮膜拜,除此之外,還吸引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宗教文化的入駐,成就了廬山宗教文化的多樣性。廬山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會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民國時期及共和國初期,這裡曾發生過很多可指點江山的大事件,由於得到很多近代權貴顯要的青睞,廬山還曾留下眾多的民國風別墅庭院,具備豐厚的建築美學價值,成為廬山人文藝術寶庫中的明珠。
廬山作為國內名山,其最為突出的還是自然風光,才可以吸引到歷代文人名流紛至沓來,尤其是近代西方文明進入中國以來,原本只有中華文化的廬山開始海納百川,中外名流在此興建歐美建築風格的別墅群,使得廬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避暑勝地。廬山還曾成為20世紀時著名的政治名山,山上最美別墅之一的「美齡宮」主人的丈夫曾在此發表了有關中日戰爭的重要講話,在20世紀下半葉初期,廬山曾有多次影響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要會議,主持這些重要會議的核心人物亦是頗有文學水準的政治家,而且留下歌詠廬山的詩篇。今日的廬山儼然成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併入選世界地質公園行列,且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十大名山之一,中唐詩人白居易過譽的評價它「匡廬奇秀甲天下山」,更有爬山驢友們不容錯過的雲海風光,極具美學欣賞價值。
世人來到廬山這座文化聖地,權貴顯要留下如指點江山的事跡,文學家留下詩詞歌賦,藝術家們留下丹青墨寶,覽勝遊客就前來拍照打卡留念。據不完全統計,歷代文人墨客描寫廬山抑或與之息息相關的詩篇超過萬首,單是詩仙李白就先後遊歷廬山五次,創作詩歌超過十首,尤其以《望廬山瀑布》最為傳頌甚廣。放諸全國來看,廬山瀑布並不出奇,不過世人所知曉描寫瀑布的詩句,廬山瀑布赫赫有名,仰慕廬山秀麗山水的李白,多次觀賞廬山瀑布後才思泉涌,充分發揮其豐富的想像力和誇張的藝術寫作手法,將極其普通的瀑布描繪成「飛流直下三千尺」,使得廬山瀑布名震開來。鮮為人知的是,李白另有創作一首五言詩《望廬山瀑布》,其描寫的瀑布是「掛流三百丈」,一丈約等於十尺,也就是兩首詩描寫的瀑布狀態是一致的,三百丈和三千尺雖是同一回事,顯然在民眾眼裡,三千尺更具有誇張性,因而說明同一件事,換個說法其藝術效果截然不同。不可否認的是,廬山的瀑布景觀也有壯觀的時刻,倘若在枯水期望廬山瀑布,或許會呵呵一笑在心中暗暗的罵道,李白簡直是個大忽悠。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首七言絕句可以說是純寫景,充分發揮了浪漫主義色彩,太陽照耀著的香爐峰生出裊裊紫煙,遠遠的望去,瀑布就像長河懸掛在山前,好似三千尺水流俯衝而下,好像銀河從九重天高處垂落下來。前兩句描寫了廬山瀑布的自然形態,後兩句使用「三千尺」與「落九天」等修飾詞,以極其誇張的藝術表現手法,將瀰漫飄灑在半空中的瀑布描繪的出神入化,呈現雄偉綺麗的觀感,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單純從這首詩,我們或許只能知曉李白的手筆非同小可,真正理解作者創作這首詩的意圖,則不可不提他望廬山瀑布而創作的五言詩。
李白的另外一首《望廬山瀑布》是借景抒情的詩,在這首詩中,作者說到自己從西面登上香爐峰,朝南望到瀑布懸掛在山前,水流直下有三百丈,沿著山谷奔湧向前幾十公里,瀑布水流速度非常快,宛如白虹騰空,以為是從銀河從天上落下,瀰漫飄灑在半空中。從五言詩的寫景片段可知,他的七言絕句猶如這首五言詩的精簡版本,可能因為世人只想記憶凝練短句的傾向,故而世人多知曉經李白提煉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五言詩後半段是抒情的描寫,其中寫到他平生素來喜歡到名山覽勝,看到廬山瀑布時更是覺得心定神閒,最後以「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來呈現他望廬山美景的感受,也即表達他的理想是遁世隱居在廬山、永辭人間,當然這可能是他在廬山覽勝後的心血來潮之辭。一般人欣賞到美景時,世人頓生隱居山水田園的衝動,心血來潮的那一刻常有,然而真正實踐它的人屈指可數,據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JJ市民陶淵明,曾以家鄉的廬山風光為背景創作了他的名篇《桃花源記》,並且真正的遁世歸隱下來,採菊東籬後,悠悠然見的南山便是旅遊勝地廬山。
離李白望廬山瀑布近百年之後,廬山迎來了另外一位頗具盛名的大詩人白居易,他拜訪了廬山大林寺,時光歷經兩個多世紀後,一位文學巨匠攜友登臨廬山覽勝,並留下富有哲理的名篇《題西林壁》。中唐詩人被貶為江州(今JJ市)司馬時登上廬山,宋代詞人蘇軾被貶湖北黃州後偷閒遊覽廬山,他們皆在此創作出膾炙人口的名篇,他們到廬山的共同之處,皆處於仕途的下行期,或許人處逆境時,欣賞到秀麗的山水風光後容易情思涌動,進而能創作出經典語句。從創作詩詞篇目數量來衡量,歌詠廬山的詩篇可謂是拔得頭籌,凡是有名氣的山峰幾乎都有歌詠它的詩詞文章,不過能夠傳誦甚廣的不多,東嶽名山有杜甫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而廬山有李白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還有蘇軾之手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他名山則鮮有傳誦較廣的經典詩句,再者白居易遊歷廬山而創作的《大林寺桃花》,亦是傳誦度尚可的詠桃花名作。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描寫作者在看廬山時,站在不同位置或角度的各種變化,較容易理解,就如工程設計工作人員,同一個工程部件分平視圖、俯視圖和側視圖之分別,儘管是同一個東西,從不同視角看到的圖卻完全不一樣,廬山橫著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岭鬱鬱蔥蔥連綿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差異較大。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蘇軾的即景說理,敘述他登廬山欣賞奇峰峻岭後的所思所想,之所以不能辨識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身在其中,這兩句所表達的另一層哲理是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今日來看,這首詩用以啟迪人們認識到世間存在這麼一個道理,由於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和人生經歷的差異,看問題以及理解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認識難免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難免會帶有片面性,要想全面客觀認識事物的全貌與本質,就應該跳出固有的框架,擺脫成見,即跳出「身在此山中」去理解或看問題。
這樣的詩句放在蘇軾所處的「熙寧變法」背景下,不得不讓人懷疑它蘊含的政治意味,哪怕是作者純說哲理,也難以不讓政敵就此做文章,牽強附會的說蘇軾批評朝廷推行的變法措施猶如「當局者迷」,而蘇軾他本人「旁觀者清」。講到這首詩而聯想到的政治意味,或許會將蘇軾和王安石作比較,詳細了解歷史的人或許應該知道,王安石主持變法期間,只是將蘇軾調離廟堂而已,而將蘇軾貶謫為罪官身份的,則與王安石無關,更何況不管是變法派和守舊派,對王安石的個人品性幾無指摘之處,不可否認的是,將蘇軾視為政敵的一群人多數原屬王安石所在的新法派陣營。將王安石的詩作《登飛來峰》與蘇軾這首《題西林壁》作比較,源於這兩首詩的尾兩句似曾相識,再者他們分屬對立的政治陣營,讓人們理解起來為彼此的抬槓詩,用來作比較也算情有可原。將他們之間的詩理解成抬槓之作則有點牽強,王安石作《登飛來峰》時剛過而立之年,而且是榮登首相高位主持變法之前,亦未知四川有位名叫蘇軾的人物,蘇軾覽勝廬山作詩則是三十餘年後的事情,也即蘇軾寫《題西林壁》時,王安石已經兩度罷相且致仕隱居在南京了。從兩人的仕途軌跡來看,兩人並不曾直面成為政敵的經歷,雖對改革有不同的理解和態度,但彼此的影響甚微,或許有人說北宋的黨爭是王安石變法的後遺症,而蘇軾是變法運動而引發黨爭的「受害者」,這麼解釋倒也無可厚非,因而也能理解為何有讀者將風牛馬不相及的兩首詩牽強附會在一起解讀,至於《題西林壁》是不是蘇軾針對王安石的「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而創作的抬槓詩,則由讀者自行遐想了。
王安石作《登飛來峰》時,正在地方任職推行改革理想,對自己的政績效果感到滿意,期許將來到朝廷更好的施展才幹,蘇軾人到中年,自是深刻理解到千人千面,作《題西林壁》有可能是表達對朝廷推行改革政策有不同角度的看法。蘇軾的恩師歐陽修在朝廷任職時支持慶曆新政,在地方任主官時推行過改革措施,只不過改革舉措皆以失敗告終,隨後便對改革變法持守舊態度,身為大弟子的蘇軾緊隨恩師步伐,對改革變法主要持反對態度,再加上蘇軾本人喜歡賦詩諷刺新法,咎由自取的被政敵抓住把柄,進而落得個罪官身份被安置在湖北黃州。仕途上的打擊,對於歷史人物的名氣來講,蘇軾反而是成功的,在他遊覽廬山的前後幾年,也即被貶黃州的四年,他的文學成績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名號也從蘇軾演變成後世千百年來備受讚譽的蘇東坡,他在廬山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自是傳誦甚廣。
遊山玩水,對現代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對於古人來說,則泰半是富人階層的專屬消遣活動,對於文人墨客而言,多是湧現創作情緒的活動,如李白登上廬山欣賞旖旎風景後頓生隱居的衝動,蘇軾登上廬山而賦詩總結人生哲理,可見對於多才多藝的有閒階級來說,遊山玩水猶似文學創作的源泉。曾看到一個打油詩的段子,「這裡風景美如畫,本想吟詩贈天下,無奈自己沒文化,能一句我靠好美」,這首打油詩固然是調侃的,但也道出一個常理,要想遊歷山水之後,寫出有水平的語句,先哲們的優秀詩句,須勤朗誦及模仿學習,待日積月累後某一天情思湧現,或許能吟詩一首或作打油詩,而不至於在欣賞美景時只能一句「哇噻,好美」。登臨一群山的主峰時,放眼望去,杜甫名句「會到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最容易浮現,望廬山瀑布時,想到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人們會欣然一笑,至於蘇軾在廬山的名篇,則是任何名山可以有的意象和哲理,只是恰好迎來了仕途低迷的蘇軾,在廬山風景的視覺衝擊下,在佛家思想西林寺的感染下,故而創作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世人喜歡遊山玩水,古人們或許沒有現代的旅遊設施,但對旖旎風景的觀賞追求是亘古未變的,因此今人們能品讀到很多古代文人墨客遊歷名山大川後而創作的詩詞歌賦。可想而知,在古代農業文明時代,真正有條件遊山玩水的幾乎是社會中上階級的文人墨客和行商坐賈等,且這些人多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讀書人,因而會留下遊記文章,如李白經歷蜀道之險後著有《蜀道難》和蘇軾遊歷赤壁古戰場後著有《赤壁賦》。詩仙李白是唐代才子的代表,豪放派詞人蘇軾是宋代才子的代表,他們是唐宋詩詞文學的頂流人物,亦是後世喜歡相比較的兩位文學家代表。早在北宋神宗年間,皇帝曾聞臣下道,本朝可有才之人能比肩唐代的李白,臣子回答道,蘇子瞻可媲美盛唐才子李白,蘇子瞻即蘇軾,備受後世文學愛好者推崇的詞人文學家。皇帝是否會關心當下有無才子能比肩前朝,有可能是文人杜撰出來的,或許是為了借高位者名義說明,唐之李白,宋之蘇軾,他們是公認的國朝才子。論遊山玩水,李白和蘇軾都蹭遊歷位於JX省JJ市的廬山,且都留下了傳誦較廣的名篇佳句,分別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蘇軾的《題西林壁》。
廬山,又名匡山,在全國範圍內享有盛名的一座山,位於JX省北部的鄱陽湖盆地,聳峙在長江南岸、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畔,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它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體四周懸崖峭壁,氣勢巍峨雄奇,造就了它常年保持低氣溫的特點,有較長的積雪期,山間常年雲霧瀰漫,風大霧多霜期長,因此大霧朦朧、山峰時隱時現的時日較多,尤其是冬季,大雪紛飛過後,銀裝素裹,仿佛是仙境之所。論江西名山,廬山無疑會首屈一指,就在全國的知名度來看,或許只有SR市的三清山可與之媲美,近些年興起的驢友們很是喜歡挑戰的萍鄉武功山,在年輕人心裡或有蓋過廬山的趨勢,倘若加持人文因素,廬山為JX省首山的位置不會動搖。廬山名勝古蹟眾多,人文景觀也別具一格,遠自魏晉時期的陶淵明,李唐時期的詩人李白和白居易,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和王安石,乃至20世紀中期爭奪天下的兩位政治家都曾在此留下濃厚的印記,總之千百年來,無數文人騷客、名人志士在廬山留有丹青墨寶和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詩篇,不過無疑的是,常人大概也只知道李白和蘇軾的作品。
廬山曾經還是教育重地,中國古典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就坐落於廬山五老峰下,宋代時期學界名流陸九淵和頂流思想家朱熹曾在此傳道受業解惑,使得這裡成為程朱理學傳播的中心,唐末五代時期詩人王貞白在此讀書求學,並在此留下勸告世人惜時的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俗話說,天下名山僧占盡,廬山作為天下名山,因此也有很多僧侶在此修行,使得廬山成為宗教文化薈萃的聖地,儘管它不是佛教名山或道教名山,但它卻建設了多座寺院,如白居易拜訪的大林寺,蘇軾題壁作詩的西林寺,現如今最具有名氣的是東林寺,寺內的大佛神像氣勢恢宏,吸引無數信眾前來頂禮膜拜,除此之外,還吸引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宗教文化的入駐,成就了廬山宗教文化的多樣性。廬山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會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民國時期及共和國初期,這裡曾發生過很多可指點江山的大事件,由於得到很多近代權貴顯要的青睞,廬山還曾留下眾多的民國風別墅庭院,具備豐厚的建築美學價值,成為廬山人文藝術寶庫中的明珠。
廬山作為國內名山,其最為突出的還是自然風光,才可以吸引到歷代文人名流紛至沓來,尤其是近代西方文明進入中國以來,原本只有中華文化的廬山開始海納百川,中外名流在此興建歐美建築風格的別墅群,使得廬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避暑勝地。廬山還曾成為20世紀時著名的政治名山,山上最美別墅之一的「美齡宮」主人的丈夫曾在此發表了有關中日戰爭的重要講話,在20世紀下半葉初期,廬山曾有多次影響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要會議,主持這些重要會議的核心人物亦是頗有文學水準的政治家,而且留下歌詠廬山的詩篇。今日的廬山儼然成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併入選世界地質公園行列,且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十大名山之一,中唐詩人白居易過譽的評價它「匡廬奇秀甲天下山」,更有爬山驢友們不容錯過的雲海風光,極具美學欣賞價值。
世人來到廬山這座文化聖地,權貴顯要留下如指點江山的事跡,文學家留下詩詞歌賦,藝術家們留下丹青墨寶,覽勝遊客就前來拍照打卡留念。據不完全統計,歷代文人墨客描寫廬山抑或與之息息相關的詩篇超過萬首,單是詩仙李白就先後遊歷廬山五次,創作詩歌超過十首,尤其以《望廬山瀑布》最為傳頌甚廣。放諸全國來看,廬山瀑布並不出奇,不過世人所知曉描寫瀑布的詩句,廬山瀑布赫赫有名,仰慕廬山秀麗山水的李白,多次觀賞廬山瀑布後才思泉涌,充分發揮其豐富的想像力和誇張的藝術寫作手法,將極其普通的瀑布描繪成「飛流直下三千尺」,使得廬山瀑布名震開來。鮮為人知的是,李白另有創作一首五言詩《望廬山瀑布》,其描寫的瀑布是「掛流三百丈」,一丈約等於十尺,也就是兩首詩描寫的瀑布狀態是一致的,三百丈和三千尺雖是同一回事,顯然在民眾眼裡,三千尺更具有誇張性,因而說明同一件事,換個說法其藝術效果截然不同。不可否認的是,廬山的瀑布景觀也有壯觀的時刻,倘若在枯水期望廬山瀑布,或許會呵呵一笑在心中暗暗的罵道,李白簡直是個大忽悠。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首七言絕句可以說是純寫景,充分發揮了浪漫主義色彩,太陽照耀著的香爐峰生出裊裊紫煙,遠遠的望去,瀑布就像長河懸掛在山前,好似三千尺水流俯衝而下,好像銀河從九重天高處垂落下來。前兩句描寫了廬山瀑布的自然形態,後兩句使用「三千尺」與「落九天」等修飾詞,以極其誇張的藝術表現手法,將瀰漫飄灑在半空中的瀑布描繪的出神入化,呈現雄偉綺麗的觀感,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單純從這首詩,我們或許只能知曉李白的手筆非同小可,真正理解作者創作這首詩的意圖,則不可不提他望廬山瀑布而創作的五言詩。
李白的另外一首《望廬山瀑布》是借景抒情的詩,在這首詩中,作者說到自己從西面登上香爐峰,朝南望到瀑布懸掛在山前,水流直下有三百丈,沿著山谷奔湧向前幾十公里,瀑布水流速度非常快,宛如白虹騰空,以為是從銀河從天上落下,瀰漫飄灑在半空中。從五言詩的寫景片段可知,他的七言絕句猶如這首五言詩的精簡版本,可能因為世人只想記憶凝練短句的傾向,故而世人多知曉經李白提煉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五言詩後半段是抒情的描寫,其中寫到他平生素來喜歡到名山覽勝,看到廬山瀑布時更是覺得心定神閒,最後以「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來呈現他望廬山美景的感受,也即表達他的理想是遁世隱居在廬山、永辭人間,當然這可能是他在廬山覽勝後的心血來潮之辭。一般人欣賞到美景時,世人頓生隱居山水田園的衝動,心血來潮的那一刻常有,然而真正實踐它的人屈指可數,據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JJ市民陶淵明,曾以家鄉的廬山風光為背景創作了他的名篇《桃花源記》,並且真正的遁世歸隱下來,採菊東籬後,悠悠然見的南山便是旅遊勝地廬山。
離李白望廬山瀑布近百年之後,廬山迎來了另外一位頗具盛名的大詩人白居易,他拜訪了廬山大林寺,時光歷經兩個多世紀後,一位文學巨匠攜友登臨廬山覽勝,並留下富有哲理的名篇《題西林壁》。中唐詩人被貶為江州(今JJ市)司馬時登上廬山,宋代詞人蘇軾被貶湖北黃州後偷閒遊覽廬山,他們皆在此創作出膾炙人口的名篇,他們到廬山的共同之處,皆處於仕途的下行期,或許人處逆境時,欣賞到秀麗的山水風光後容易情思涌動,進而能創作出經典語句。從創作詩詞篇目數量來衡量,歌詠廬山的詩篇可謂是拔得頭籌,凡是有名氣的山峰幾乎都有歌詠它的詩詞文章,不過能夠傳誦甚廣的不多,東嶽名山有杜甫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而廬山有李白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還有蘇軾之手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他名山則鮮有傳誦較廣的經典詩句,再者白居易遊歷廬山而創作的《大林寺桃花》,亦是傳誦度尚可的詠桃花名作。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描寫作者在看廬山時,站在不同位置或角度的各種變化,較容易理解,就如工程設計工作人員,同一個工程部件分平視圖、俯視圖和側視圖之分別,儘管是同一個東西,從不同視角看到的圖卻完全不一樣,廬山橫著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岭鬱鬱蔥蔥連綿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差異較大。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蘇軾的即景說理,敘述他登廬山欣賞奇峰峻岭後的所思所想,之所以不能辨識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身在其中,這兩句所表達的另一層哲理是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今日來看,這首詩用以啟迪人們認識到世間存在這麼一個道理,由於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和人生經歷的差異,看問題以及理解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認識難免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難免會帶有片面性,要想全面客觀認識事物的全貌與本質,就應該跳出固有的框架,擺脫成見,即跳出「身在此山中」去理解或看問題。
這樣的詩句放在蘇軾所處的「熙寧變法」背景下,不得不讓人懷疑它蘊含的政治意味,哪怕是作者純說哲理,也難以不讓政敵就此做文章,牽強附會的說蘇軾批評朝廷推行的變法措施猶如「當局者迷」,而蘇軾他本人「旁觀者清」。講到這首詩而聯想到的政治意味,或許會將蘇軾和王安石作比較,詳細了解歷史的人或許應該知道,王安石主持變法期間,只是將蘇軾調離廟堂而已,而將蘇軾貶謫為罪官身份的,則與王安石無關,更何況不管是變法派和守舊派,對王安石的個人品性幾無指摘之處,不可否認的是,將蘇軾視為政敵的一群人多數原屬王安石所在的新法派陣營。將王安石的詩作《登飛來峰》與蘇軾這首《題西林壁》作比較,源於這兩首詩的尾兩句似曾相識,再者他們分屬對立的政治陣營,讓人們理解起來為彼此的抬槓詩,用來作比較也算情有可原。將他們之間的詩理解成抬槓之作則有點牽強,王安石作《登飛來峰》時剛過而立之年,而且是榮登首相高位主持變法之前,亦未知四川有位名叫蘇軾的人物,蘇軾覽勝廬山作詩則是三十餘年後的事情,也即蘇軾寫《題西林壁》時,王安石已經兩度罷相且致仕隱居在南京了。從兩人的仕途軌跡來看,兩人並不曾直面成為政敵的經歷,雖對改革有不同的理解和態度,但彼此的影響甚微,或許有人說北宋的黨爭是王安石變法的後遺症,而蘇軾是變法運動而引發黨爭的「受害者」,這麼解釋倒也無可厚非,因而也能理解為何有讀者將風牛馬不相及的兩首詩牽強附會在一起解讀,至於《題西林壁》是不是蘇軾針對王安石的「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而創作的抬槓詩,則由讀者自行遐想了。
王安石作《登飛來峰》時,正在地方任職推行改革理想,對自己的政績效果感到滿意,期許將來到朝廷更好的施展才幹,蘇軾人到中年,自是深刻理解到千人千面,作《題西林壁》有可能是表達對朝廷推行改革政策有不同角度的看法。蘇軾的恩師歐陽修在朝廷任職時支持慶曆新政,在地方任主官時推行過改革措施,只不過改革舉措皆以失敗告終,隨後便對改革變法持守舊態度,身為大弟子的蘇軾緊隨恩師步伐,對改革變法主要持反對態度,再加上蘇軾本人喜歡賦詩諷刺新法,咎由自取的被政敵抓住把柄,進而落得個罪官身份被安置在湖北黃州。仕途上的打擊,對於歷史人物的名氣來講,蘇軾反而是成功的,在他遊覽廬山的前後幾年,也即被貶黃州的四年,他的文學成績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名號也從蘇軾演變成後世千百年來備受讚譽的蘇東坡,他在廬山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自是傳誦甚廣。
遊山玩水,對現代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對於古人來說,則泰半是富人階層的專屬消遣活動,對於文人墨客而言,多是湧現創作情緒的活動,如李白登上廬山欣賞旖旎風景後頓生隱居的衝動,蘇軾登上廬山而賦詩總結人生哲理,可見對於多才多藝的有閒階級來說,遊山玩水猶似文學創作的源泉。曾看到一個打油詩的段子,「這裡風景美如畫,本想吟詩贈天下,無奈自己沒文化,能一句我靠好美」,這首打油詩固然是調侃的,但也道出一個常理,要想遊歷山水之後,寫出有水平的語句,先哲們的優秀詩句,須勤朗誦及模仿學習,待日積月累後某一天情思湧現,或許能吟詩一首或作打油詩,而不至於在欣賞美景時只能一句「哇噻,好美」。登臨一群山的主峰時,放眼望去,杜甫名句「會到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最容易浮現,望廬山瀑布時,想到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人們會欣然一笑,至於蘇軾在廬山的名篇,則是任何名山可以有的意象和哲理,只是恰好迎來了仕途低迷的蘇軾,在廬山風景的視覺衝擊下,在佛家思想西林寺的感染下,故而創作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