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淮水東邊舊時月 無情最是台城柳 商女猶唱後庭曲
金陵,今江蘇首府南京的古稱,是南京最雅致的別名,更是最具有文藝氣息的別稱,中國多數重點城市都有別名,很多別稱聞名遐邇,其中南京的別名金陵極富盛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南京雅稱,儘管官方正式場合極少用金陵字眼,但是文化藝術領域,或許金陵之名遠勝南京。南京位列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與BJ、西安、洛陽並稱中國四大古都,至今仍是國內重要城市,長三角經濟帶核心城市。南京的別名中有建康,建業,石頭城,江寧,應天,金陵,天京等,這麼多別名的背後,背後是圍繞著政權更迭而誕生,春秋時期開始在石頭山開始築城,稱為金陵邑,是南京別稱中石頭城和金陵的起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東吳國主孫權在石頭山開始修建都城,並定名為建康,後來晉朝(史稱東晉)因北方胡人內遷黃河流域而被迫南遷至此而改名建業,寓意重新建立大業,五代十國時期的割據政權南吳在石頭城開設金陵府,南唐政權消滅南吳政權後定都於此,改金陵府為江寧府。應天是明太祖朱元璋入主南京時而改的名,以順上天之意,幾十年後,位於燕京(今BJ)的藩王朱棣起兵成功奪了侄兒朱允炆的帝位,遷都北平而將應天改為南京,天京是近代太平天國洪秀全定都於此而改的名,上世紀中華民國政權定都於此後,南京之名開始延用至今。
陵,作為名詞時可以理解為較高的山,再者是作為帝王的墳墓,古代很多帝王將墳墓都建設在山中,中山陵便是今日世人所熟知的代表,在因山取名的說法中,金陵原是山名,即NJ市內的鐘山,中山陵所在的位置。古代取名非常講究並重視山水之說,很多地方都以山名做地名,或者以位於山或水的南北位置而命名,所以金陵便是金色的山,即今日的紫金山,它至今尚有朱元璋的明孝陵,還有一些曾經叱吒風雲人物的陵墓,總之是上層階級青睞的名山,在今日已經成為風景名勝區。南京的部分別名已改稱為其市轄區之名,如江寧區和建鄴區等,金陵之名的歷史時期並不長,但卻是南京最為人熟知的別名,核心原因主要還是現代影視的傳播效應,金陵之名常用於文學藝術作品中,如古典小說《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之說,當代著名導演開拍的戰爭題材電影《金陵十三釵》。
金陵之名雖然好聽,但是對於六朝古都的南京來說,未曾是定都時的名稱,或許是因為此名含有陵墓的陵字,不適合作為定都之名,定都預示著建立工業和穩定政權,而建業寓意新建大業,應天和天京等有順應上天之意,容易成為定都時的地名。南京作為古都而言,與洛陽成對,而BJ和西安相襯,南京和洛陽作為國都時的命運都不甚良好,因為王朝在此定都時間普遍偏短,且多是偏安一隅或者是弱勢的政權,舉南京來說,首次建都的三國孫吳政權,五代時期南吳和南唐,明代的太祖皇帝和建文帝兩朝及短暫的南明,十多年的太平天國,風雲動盪中的中華民國,定都時間都比較短暫,且多是被北方方向政權勢力消滅。作為國都,自然而然的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是匯聚各地優質人群,從而造就了南京曾經的輝煌,不過命途多舛,多有被蹂躪的經歷,因此南京亦多有衰亡的時刻,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言道國家興衰看洛陽,這個說辭也契合南京的興衰歷程。
金陵,在李唐和趙宋兩個朝代,歷史地位不夠顯著,尤其是在唐代,位於南方的金陵明顯受到北方權勢的壓制,不過依然是有名的經濟重鎮,很多唐代的文化名人曾旅居於此。盛唐時期,李白遊歷金陵後,仿崔顥《黃鶴樓》而創作的《登金陵鳳凰台》存世於今,李白這首仿寫之作是一首典型的懷古抒情詩,詩尾句寫到長安不見使人愁,可見當時的長安才是士子們的夢想之地,的確如此,唐代以長安與洛陽兩城為核心。每當富有才華的文人墨客旅居故都,看到城市建築、宮廷花苑或權貴私家別院頹敗不堪時,喜歡創作懷古抒情或詠史詩,中唐時期的劉禹錫,看到客人展示給他看的金陵五題詩詞作品,感慨聯想忽有所得,因而創作懷古詠史組詩《金陵五題》。劉禹錫這組詩有個序言,提到白居易對這組詩搖頭苦吟,嘆賞良久,且說《石頭城》歌詠「潮打空城寂寞回」,由此認為後世詩人將再也無法下筆作金陵題詩了,其他四首不及這首,也即在白居易眼裡,這組詩中《石頭城》最優,不過今日人們對這組詩最為熟悉的是《烏衣巷》,而非《石頭城》。
石頭城興建於東漢末年的東吳政權,其北抵長江邊,南至秦淮河畔,是當時南京城的軍事要塞,到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四代,這座石頭一直都是重要的戰略要地,此後石頭城之名便一直伴隨著南京。歷經六百載的風打雨吹,作為守衛南京城的重要防線,到劉禹錫所在中唐的時期,這座城牆只剩下斷壁殘垣,中唐時期,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還是主要集中於西安和洛陽一帶,而位於江南的南京,影響力及地位自然大不如前,導致作為重要城防的石頭城年久失修,一步步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唐人時期,南京的頹勢不僅體現在石頭城上,位於秦淮河的烏衣巷,六朝的皇宮內院之台城,佛教古蹟之生公講堂,南朝時期豪奢的江家宅第等多處代表性的建築皆沒落了,它們正是劉禹錫創作金陵五題的對象。劉禹錫金陵五題中,烏衣巷或許至今仍為人們所知,但是筆者記憶里,好像是記得《石頭城》這首被列入教科書中,而非《烏衣巷》,整體而言,這兩首是五題中甚是可讀的作品。
《金陵五題·石頭城》
(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這首《石頭城》大意是鍾靈毓秀的金陵城被高低起伏的群山圍繞,北面的潮水依舊,拍打著寂寞的空城,淮水東邊,冉冉升起的那輪古老而清冷的明月,夜深人靜之時,從石頭城的矮牆處照耀進來,窺視這昔日的宮殿。一般的詠懷詩,都是直接描寫昔日的繁華景象和氣勢宏大的場面,再描寫當前的殘壁斷垣和衰敗景象,凸顯今昔巨大差異對比,從而發出感慨,而劉禹錫獨闢蹊徑,他的這首《石頭城》從細微處入手,從金陵城的周遭環境著手,用自然中永恆因素襯托變遷中的景象,來抒發對金陵城昔日繁華景象不復存在的感慨之情。白居易品讀《石頭城》時苦吟嘆賞,並說詩句「潮打空城寂寞回」,後輩之詩人,沒有再寫出這麼深意境句子來的,作為劉禹錫晚年交好的朋友,除恭維成分之外,不得不承認,劉禹錫具備深厚的文學創作功底,方能寫出意境宏遠高闊的詠懷詩,加持另一首名作《烏衣巷》,歷來是後世爭相模仿的對象,以後的詩人詞家,歌詠金陵的作品,多有化用《石頭城》展露的意境。
作者把石頭城置入沉寂的群山中,放在冷意的長江潮水聲中,在朦朧的月色當中,從本是自然的環境因素里凸顯故國的沒落荒涼之感,詩中每句都是描寫孤清的景觀,通過寓情於景中,蘊含作者面對故國蕭條、人世蒼涼的深沉感傷。劉禹錫寫下此組詩時,李唐的江湖之遠是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廟堂之高有宦官爭權,朝堂上形成了一發不可收拾的牛李黨爭,處於內憂外患的大環境中,作者寫下這組詩感嘆金陵城中曾出現的王朝興亡更替之事,顯然寓有引古鑒今的現實意義,希望統治集團能以前車之覆為鑑。晚唐時期,李唐國運凌夷之時,很多稍有名氣的詩人都曾到金陵憑弔懷古,如中唐詩人韋應物的曾孫詩人韋莊,看到金陵台城頹廢景象後,與劉禹錫一般以《台城》為題創作一首七言絕句,不過韋莊的《台城》詠史詩較為上乘。
韋莊詩作的台城,也即劉禹錫金陵五題之一,指東晉至南朝宋齊梁陳時期的皇宮,是在三國時東吳都城建業城內苑城的舊址上營建的新宮殿,承襲北朝而立的隋朝消滅南朝政權後,作為南朝皇宮所在地的台城遂即被蕩平,到韋莊所在的晚唐時期,已經湮沒在地下。綺麗的宮殿化為廢墟,多有文人到此憑弔,創作感懷之作,以台城為題賦詩,圍繞南朝的興衰而創作詠史懷古詩,韋莊的這首《台城》便最具有代表性。據記載,台城的設計建造是依據天象與周禮而成的,宮殿壯麗巍峨,規模極大,史稱「窮極壯麗,冠絕古今」,很多文學作品習慣性將南朝的淪亡簡單粗暴怪罪於統治階級的奢靡,而實際情況,任何朝代的宮殿都金碧輝煌,對今人來說,歷朝歷代很多宏偉的宮殿式建築,未能如故宮能遺留後世,著實亦是遺憾。
《台城》
(唐)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江上的春雨菲菲,江兩岸的青草齊整,六朝往事像夢一樣,剩下春鳥在悲傷的啼叫,最為無情的還是台城的楊柳,依舊輕煙般的籠罩著十里長堤,從韋莊這首詩大意中可知,在韋莊的晚唐時期,曾經作為六朝古都政治中心的台城只剩下茂盛的春草和春鳥悲傷的啼叫。此詩雖以台城為主題,卻不從正面描寫台城的景色入手,開頭寫春天裡的雨與草,預示著春天裡細雨潤無聲,萬物復甦的時節,再說曾經的繁華往事早已雲消雨散,只剩下悲傷的鳥再啼鳴,接下來怨柳,說楊柳最是無情,在台城荒廢不堪的時候,柳樹卻依舊生長的繁盛,不隨六朝繁華往事而去,這裡凸出了韋莊高超的寫作技巧。今昔對比是詠史懷古詩常見藝術手法,不過韋莊卻避免這種千篇一律的藝術技巧,借春天裡滿城茂盛的柳樹,反向襯托荒廢已久的台城。柳樹每到春日,自是年年歲歲柳相似,不管是台城曾經的繁花似錦還是今日的斷壁殘垣,煙柳依舊在十里堤壩上呈現春色,韋莊用「依舊」暗示世間的滄桑變化,以柳無情烘托出人有情的憂傷,這種獨闢蹊徑的藝術手法,仍值得借鑑引用。
韋莊創作這首《台城》二十多年後,風雨飄搖的李唐王朝壽終正寢,原本長安城已經歷多次摧殘之後,再次遭受毀滅性打擊,也使得長安城不再成為古典王朝的定都所在地。李唐之後,原屬於大唐朝廷的藩鎮紛紛獨立,搖身一變成為獨立王國的皇帝,此時的中國便是進入了史稱的五代十國時期,其中金陵再次成為短命王朝南吳和南唐政權的都城,我們所熟悉的南唐後主李煜,便是在金陵投降於趙宋王朝而亡國的。歷史進入宋代,金陵作為京城已歷六朝,故在宋朝的文人眼裡,金陵自是有古來帝王州的稱號,但卻是經常遭受兵禍的帝王州,最近一次大兵禍是20世紀上半葉的中日戰爭時期。形容金陵的滄桑歷程,用命途多舛不為過,它經歷過多次繁榮衰敗,與河南洛陽一道,是詮釋古代中國興衰的極具代表性城市。
就是這麼一個帝王州滄桑之城,千百年來,南京吸引了無數位歷史名人在此叱吒風雲及安居樂業,宋代著名的文學家王安石便是鮮明代表,王安石先後多次在南京任職,乃至遠離政治後選擇它作為致仕居所。王安石任職南京(宋朝前期改金陵為江寧)時,迎來了他人生的最佳時運,新登基的年輕皇帝宋神宗,急需能臣協助變法圖強,與致力於改革的王安石一拍即可,因此王安石被火速調至朝廷任參知政事實施新法,不足一年便擢升為首相全面主持變法,不過由於保守勢力的頑固抵制,王安石最終被迫罷相而回到南京。可惜的是,王安石的改革理想終究是個夢想,再次任首相的時候無力推進新法的實施而再次罷相,第二次罷相後致仕退隱在南京直至終老,在他最後的幾年時間裡,多有致力於教學和文學創作。與江寧府結緣的王安石,曾有多首以金陵懷古為題的詩詞,他的詞作《桂枝香·金陵懷古》最為值得推薦,作為文學家,王安石以散文著稱,在詞作方面的精品不多,而懷古類詞作《桂枝香》是他少有的詞作佳品。
《桂枝香·金陵懷古》
(宋)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這首詞的上闋描寫金陵景象,故國晚秋時候,天氣變得颯爽清涼,澄江婉如一條白練,青翠的山峰簇立在前方,歸來的船帆在夕陽下穿梭,西風起處,酒家的旗幟寫在斜直的飄揚,彩色的船帆如同在淡雲中浮游,白鷺好像在銀河裡起舞,丹青妙筆都難以描繪這壯觀的景色,詞中景色的描寫和比擬的對象足見其文字功底深厚,面對同樣的景色,在很多風光旖旎的景區,人們恐很難再寫出古典詩詞的韻味。延續詩詞的一貫作風,上闋寫景,下闋抒情,詞中先是回想起金陵的歷朝歷代的繁華景象,這裡的繁華景象想必是王安石從前人的典籍中獲悉的,就如當前的我們知悉金陵的繁華景象,也是通過先人留下的文章而得知,然而就是這麼繁華與衰敗循環更替的經過,很多王朝末代皇帝輪番上演悲情故事,古來無數人登高懷古,無不感嘆歷代的榮辱興衰,六朝的舊事已隨水般流逝不在,剩下的只有寒煙慘澹,綠草衰黃,時至今日,還時常聽到歌女演奏《後庭遺曲》。《後庭曲》本是南朝陳後主及其愛妃張麗華喜愛的宮廷名曲,奈何南朝京師金陵被隋軍攻破,陳後主攜帶妃子躲在井裡被抓獲,當然這是文藝作品對陳後主亡國遭遇的諷刺,因此《後庭曲》被文人演化成亡國之音,詞中尾三句大概率是化用杜牧的諷喻詩《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而來,所表達的家國情感自是同出一轍。
這首詞通過讚美金陵的自然景觀及對天下興亡的感嘆,寄託了自己對朝政和國家命途的憂心情懷,詞的上半部分堆砌了江邊一系列景觀,勾勒出金陵城外宏闊的景象,意境優美,詞的下半部分則直接描寫歷史上多有人進行往昔與今日的比照,感嘆金陵城的興衰更替,由其引出自己同樣的情懷,表達內心對國家前途發展深沉的憂慮。整首詞景色與心情交融,意境宏遠遼闊,將壯麗的景色和興衰的歷史結合起來,自成一格,是難得的一首懷古佳作。在政治上,與王安石對立的一位文學家蘇軾,也曾寫下一首懷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顯然蘇軾的詞作更具名氣,固然王安石的詞作領域不如蘇軾,就對比他們的懷古詞作,一氣呵成的風格頗為相似,王安石更多的是憂慮國家前途命運,而蘇軾更多的是感懷自己的境遇,在思想高度上面,顯然王安石略勝一籌。
在中國四大古都當中,金陵長期以來,作為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一直是江南的首善之城,更是南方的第一城,然而也是遭受兵禍最多的城市之一,是古都中最為多災多難的,從其名字頻繁變更亦可窺知一二,一般來說,城市更名很多時候是因為政權的更迭,曾多次作為帝王州的南京便是如此。南京為作為國家政治中心時,也一直充當區域的政治中心,是曾經最為富庶的兩江督撫駐地,至今也是JS省城,兩千多年來都帶有政治中心的功能。在文化層面,南京秦淮河歷來是文人墨客心中的聖地,燈紅酒綠的秦淮河畔匯聚了四面八方的歌妓,秦樓楚館林立的朱雀橋邊雲集了夜夜笙歌的達官貴人,明末秦淮八艷,是人們最為熟知有關歌妓的故事集。
金陵作為曾經多個王朝的帝都,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是繁華煙花地和文人云集之所,據說筆者聽聞的那般,秦淮河畔的美女,放置全國而言可謂是讓人賞心悅目,金陵城發生的很多故事會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呈現給世人,如金陵十二釵的故事記在《紅樓夢》中,金陵十三釵的故事搬上電影屏幕。因為京師的緣故,金陵多次遭受兵禍,斷壁殘垣的經歷遠勝過其他城市,為此也成為文人喜歡遊歷及憑弔的城市,因而能品讀到很多關乎金陵的懷古詩作,以上幾首還只是其冰山一角,甚是值得推薦的佳作有如高蟾的《金陵晚望》。曾經對南京這座城市十分嚮往,嚮往它崇文重教的傳統,尊崇它是近代革命家孫先生所喜歡的城市,欣羨它鬱鬱蔥蔥佳氣浮的城市氣質,隨著歲月的流逝,對這座江南名城的激情想法慢慢褪色,但每當品味金陵的詩詞篇章,依然能勾起對南京城的喜歡態度,不忘要感受下南京古都韻味的念想。
陵,作為名詞時可以理解為較高的山,再者是作為帝王的墳墓,古代很多帝王將墳墓都建設在山中,中山陵便是今日世人所熟知的代表,在因山取名的說法中,金陵原是山名,即NJ市內的鐘山,中山陵所在的位置。古代取名非常講究並重視山水之說,很多地方都以山名做地名,或者以位於山或水的南北位置而命名,所以金陵便是金色的山,即今日的紫金山,它至今尚有朱元璋的明孝陵,還有一些曾經叱吒風雲人物的陵墓,總之是上層階級青睞的名山,在今日已經成為風景名勝區。南京的部分別名已改稱為其市轄區之名,如江寧區和建鄴區等,金陵之名的歷史時期並不長,但卻是南京最為人熟知的別名,核心原因主要還是現代影視的傳播效應,金陵之名常用於文學藝術作品中,如古典小說《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之說,當代著名導演開拍的戰爭題材電影《金陵十三釵》。
金陵之名雖然好聽,但是對於六朝古都的南京來說,未曾是定都時的名稱,或許是因為此名含有陵墓的陵字,不適合作為定都之名,定都預示著建立工業和穩定政權,而建業寓意新建大業,應天和天京等有順應上天之意,容易成為定都時的地名。南京作為古都而言,與洛陽成對,而BJ和西安相襯,南京和洛陽作為國都時的命運都不甚良好,因為王朝在此定都時間普遍偏短,且多是偏安一隅或者是弱勢的政權,舉南京來說,首次建都的三國孫吳政權,五代時期南吳和南唐,明代的太祖皇帝和建文帝兩朝及短暫的南明,十多年的太平天國,風雲動盪中的中華民國,定都時間都比較短暫,且多是被北方方向政權勢力消滅。作為國都,自然而然的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是匯聚各地優質人群,從而造就了南京曾經的輝煌,不過命途多舛,多有被蹂躪的經歷,因此南京亦多有衰亡的時刻,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言道國家興衰看洛陽,這個說辭也契合南京的興衰歷程。
金陵,在李唐和趙宋兩個朝代,歷史地位不夠顯著,尤其是在唐代,位於南方的金陵明顯受到北方權勢的壓制,不過依然是有名的經濟重鎮,很多唐代的文化名人曾旅居於此。盛唐時期,李白遊歷金陵後,仿崔顥《黃鶴樓》而創作的《登金陵鳳凰台》存世於今,李白這首仿寫之作是一首典型的懷古抒情詩,詩尾句寫到長安不見使人愁,可見當時的長安才是士子們的夢想之地,的確如此,唐代以長安與洛陽兩城為核心。每當富有才華的文人墨客旅居故都,看到城市建築、宮廷花苑或權貴私家別院頹敗不堪時,喜歡創作懷古抒情或詠史詩,中唐時期的劉禹錫,看到客人展示給他看的金陵五題詩詞作品,感慨聯想忽有所得,因而創作懷古詠史組詩《金陵五題》。劉禹錫這組詩有個序言,提到白居易對這組詩搖頭苦吟,嘆賞良久,且說《石頭城》歌詠「潮打空城寂寞回」,由此認為後世詩人將再也無法下筆作金陵題詩了,其他四首不及這首,也即在白居易眼裡,這組詩中《石頭城》最優,不過今日人們對這組詩最為熟悉的是《烏衣巷》,而非《石頭城》。
石頭城興建於東漢末年的東吳政權,其北抵長江邊,南至秦淮河畔,是當時南京城的軍事要塞,到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四代,這座石頭一直都是重要的戰略要地,此後石頭城之名便一直伴隨著南京。歷經六百載的風打雨吹,作為守衛南京城的重要防線,到劉禹錫所在中唐的時期,這座城牆只剩下斷壁殘垣,中唐時期,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還是主要集中於西安和洛陽一帶,而位於江南的南京,影響力及地位自然大不如前,導致作為重要城防的石頭城年久失修,一步步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唐人時期,南京的頹勢不僅體現在石頭城上,位於秦淮河的烏衣巷,六朝的皇宮內院之台城,佛教古蹟之生公講堂,南朝時期豪奢的江家宅第等多處代表性的建築皆沒落了,它們正是劉禹錫創作金陵五題的對象。劉禹錫金陵五題中,烏衣巷或許至今仍為人們所知,但是筆者記憶里,好像是記得《石頭城》這首被列入教科書中,而非《烏衣巷》,整體而言,這兩首是五題中甚是可讀的作品。
《金陵五題·石頭城》
(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這首《石頭城》大意是鍾靈毓秀的金陵城被高低起伏的群山圍繞,北面的潮水依舊,拍打著寂寞的空城,淮水東邊,冉冉升起的那輪古老而清冷的明月,夜深人靜之時,從石頭城的矮牆處照耀進來,窺視這昔日的宮殿。一般的詠懷詩,都是直接描寫昔日的繁華景象和氣勢宏大的場面,再描寫當前的殘壁斷垣和衰敗景象,凸顯今昔巨大差異對比,從而發出感慨,而劉禹錫獨闢蹊徑,他的這首《石頭城》從細微處入手,從金陵城的周遭環境著手,用自然中永恆因素襯托變遷中的景象,來抒發對金陵城昔日繁華景象不復存在的感慨之情。白居易品讀《石頭城》時苦吟嘆賞,並說詩句「潮打空城寂寞回」,後輩之詩人,沒有再寫出這麼深意境句子來的,作為劉禹錫晚年交好的朋友,除恭維成分之外,不得不承認,劉禹錫具備深厚的文學創作功底,方能寫出意境宏遠高闊的詠懷詩,加持另一首名作《烏衣巷》,歷來是後世爭相模仿的對象,以後的詩人詞家,歌詠金陵的作品,多有化用《石頭城》展露的意境。
作者把石頭城置入沉寂的群山中,放在冷意的長江潮水聲中,在朦朧的月色當中,從本是自然的環境因素里凸顯故國的沒落荒涼之感,詩中每句都是描寫孤清的景觀,通過寓情於景中,蘊含作者面對故國蕭條、人世蒼涼的深沉感傷。劉禹錫寫下此組詩時,李唐的江湖之遠是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廟堂之高有宦官爭權,朝堂上形成了一發不可收拾的牛李黨爭,處於內憂外患的大環境中,作者寫下這組詩感嘆金陵城中曾出現的王朝興亡更替之事,顯然寓有引古鑒今的現實意義,希望統治集團能以前車之覆為鑑。晚唐時期,李唐國運凌夷之時,很多稍有名氣的詩人都曾到金陵憑弔懷古,如中唐詩人韋應物的曾孫詩人韋莊,看到金陵台城頹廢景象後,與劉禹錫一般以《台城》為題創作一首七言絕句,不過韋莊的《台城》詠史詩較為上乘。
韋莊詩作的台城,也即劉禹錫金陵五題之一,指東晉至南朝宋齊梁陳時期的皇宮,是在三國時東吳都城建業城內苑城的舊址上營建的新宮殿,承襲北朝而立的隋朝消滅南朝政權後,作為南朝皇宮所在地的台城遂即被蕩平,到韋莊所在的晚唐時期,已經湮沒在地下。綺麗的宮殿化為廢墟,多有文人到此憑弔,創作感懷之作,以台城為題賦詩,圍繞南朝的興衰而創作詠史懷古詩,韋莊的這首《台城》便最具有代表性。據記載,台城的設計建造是依據天象與周禮而成的,宮殿壯麗巍峨,規模極大,史稱「窮極壯麗,冠絕古今」,很多文學作品習慣性將南朝的淪亡簡單粗暴怪罪於統治階級的奢靡,而實際情況,任何朝代的宮殿都金碧輝煌,對今人來說,歷朝歷代很多宏偉的宮殿式建築,未能如故宮能遺留後世,著實亦是遺憾。
《台城》
(唐)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江上的春雨菲菲,江兩岸的青草齊整,六朝往事像夢一樣,剩下春鳥在悲傷的啼叫,最為無情的還是台城的楊柳,依舊輕煙般的籠罩著十里長堤,從韋莊這首詩大意中可知,在韋莊的晚唐時期,曾經作為六朝古都政治中心的台城只剩下茂盛的春草和春鳥悲傷的啼叫。此詩雖以台城為主題,卻不從正面描寫台城的景色入手,開頭寫春天裡的雨與草,預示著春天裡細雨潤無聲,萬物復甦的時節,再說曾經的繁華往事早已雲消雨散,只剩下悲傷的鳥再啼鳴,接下來怨柳,說楊柳最是無情,在台城荒廢不堪的時候,柳樹卻依舊生長的繁盛,不隨六朝繁華往事而去,這裡凸出了韋莊高超的寫作技巧。今昔對比是詠史懷古詩常見藝術手法,不過韋莊卻避免這種千篇一律的藝術技巧,借春天裡滿城茂盛的柳樹,反向襯托荒廢已久的台城。柳樹每到春日,自是年年歲歲柳相似,不管是台城曾經的繁花似錦還是今日的斷壁殘垣,煙柳依舊在十里堤壩上呈現春色,韋莊用「依舊」暗示世間的滄桑變化,以柳無情烘托出人有情的憂傷,這種獨闢蹊徑的藝術手法,仍值得借鑑引用。
韋莊創作這首《台城》二十多年後,風雨飄搖的李唐王朝壽終正寢,原本長安城已經歷多次摧殘之後,再次遭受毀滅性打擊,也使得長安城不再成為古典王朝的定都所在地。李唐之後,原屬於大唐朝廷的藩鎮紛紛獨立,搖身一變成為獨立王國的皇帝,此時的中國便是進入了史稱的五代十國時期,其中金陵再次成為短命王朝南吳和南唐政權的都城,我們所熟悉的南唐後主李煜,便是在金陵投降於趙宋王朝而亡國的。歷史進入宋代,金陵作為京城已歷六朝,故在宋朝的文人眼裡,金陵自是有古來帝王州的稱號,但卻是經常遭受兵禍的帝王州,最近一次大兵禍是20世紀上半葉的中日戰爭時期。形容金陵的滄桑歷程,用命途多舛不為過,它經歷過多次繁榮衰敗,與河南洛陽一道,是詮釋古代中國興衰的極具代表性城市。
就是這麼一個帝王州滄桑之城,千百年來,南京吸引了無數位歷史名人在此叱吒風雲及安居樂業,宋代著名的文學家王安石便是鮮明代表,王安石先後多次在南京任職,乃至遠離政治後選擇它作為致仕居所。王安石任職南京(宋朝前期改金陵為江寧)時,迎來了他人生的最佳時運,新登基的年輕皇帝宋神宗,急需能臣協助變法圖強,與致力於改革的王安石一拍即可,因此王安石被火速調至朝廷任參知政事實施新法,不足一年便擢升為首相全面主持變法,不過由於保守勢力的頑固抵制,王安石最終被迫罷相而回到南京。可惜的是,王安石的改革理想終究是個夢想,再次任首相的時候無力推進新法的實施而再次罷相,第二次罷相後致仕退隱在南京直至終老,在他最後的幾年時間裡,多有致力於教學和文學創作。與江寧府結緣的王安石,曾有多首以金陵懷古為題的詩詞,他的詞作《桂枝香·金陵懷古》最為值得推薦,作為文學家,王安石以散文著稱,在詞作方面的精品不多,而懷古類詞作《桂枝香》是他少有的詞作佳品。
《桂枝香·金陵懷古》
(宋)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這首詞的上闋描寫金陵景象,故國晚秋時候,天氣變得颯爽清涼,澄江婉如一條白練,青翠的山峰簇立在前方,歸來的船帆在夕陽下穿梭,西風起處,酒家的旗幟寫在斜直的飄揚,彩色的船帆如同在淡雲中浮游,白鷺好像在銀河裡起舞,丹青妙筆都難以描繪這壯觀的景色,詞中景色的描寫和比擬的對象足見其文字功底深厚,面對同樣的景色,在很多風光旖旎的景區,人們恐很難再寫出古典詩詞的韻味。延續詩詞的一貫作風,上闋寫景,下闋抒情,詞中先是回想起金陵的歷朝歷代的繁華景象,這裡的繁華景象想必是王安石從前人的典籍中獲悉的,就如當前的我們知悉金陵的繁華景象,也是通過先人留下的文章而得知,然而就是這麼繁華與衰敗循環更替的經過,很多王朝末代皇帝輪番上演悲情故事,古來無數人登高懷古,無不感嘆歷代的榮辱興衰,六朝的舊事已隨水般流逝不在,剩下的只有寒煙慘澹,綠草衰黃,時至今日,還時常聽到歌女演奏《後庭遺曲》。《後庭曲》本是南朝陳後主及其愛妃張麗華喜愛的宮廷名曲,奈何南朝京師金陵被隋軍攻破,陳後主攜帶妃子躲在井裡被抓獲,當然這是文藝作品對陳後主亡國遭遇的諷刺,因此《後庭曲》被文人演化成亡國之音,詞中尾三句大概率是化用杜牧的諷喻詩《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而來,所表達的家國情感自是同出一轍。
這首詞通過讚美金陵的自然景觀及對天下興亡的感嘆,寄託了自己對朝政和國家命途的憂心情懷,詞的上半部分堆砌了江邊一系列景觀,勾勒出金陵城外宏闊的景象,意境優美,詞的下半部分則直接描寫歷史上多有人進行往昔與今日的比照,感嘆金陵城的興衰更替,由其引出自己同樣的情懷,表達內心對國家前途發展深沉的憂慮。整首詞景色與心情交融,意境宏遠遼闊,將壯麗的景色和興衰的歷史結合起來,自成一格,是難得的一首懷古佳作。在政治上,與王安石對立的一位文學家蘇軾,也曾寫下一首懷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顯然蘇軾的詞作更具名氣,固然王安石的詞作領域不如蘇軾,就對比他們的懷古詞作,一氣呵成的風格頗為相似,王安石更多的是憂慮國家前途命運,而蘇軾更多的是感懷自己的境遇,在思想高度上面,顯然王安石略勝一籌。
在中國四大古都當中,金陵長期以來,作為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一直是江南的首善之城,更是南方的第一城,然而也是遭受兵禍最多的城市之一,是古都中最為多災多難的,從其名字頻繁變更亦可窺知一二,一般來說,城市更名很多時候是因為政權的更迭,曾多次作為帝王州的南京便是如此。南京為作為國家政治中心時,也一直充當區域的政治中心,是曾經最為富庶的兩江督撫駐地,至今也是JS省城,兩千多年來都帶有政治中心的功能。在文化層面,南京秦淮河歷來是文人墨客心中的聖地,燈紅酒綠的秦淮河畔匯聚了四面八方的歌妓,秦樓楚館林立的朱雀橋邊雲集了夜夜笙歌的達官貴人,明末秦淮八艷,是人們最為熟知有關歌妓的故事集。
金陵作為曾經多個王朝的帝都,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是繁華煙花地和文人云集之所,據說筆者聽聞的那般,秦淮河畔的美女,放置全國而言可謂是讓人賞心悅目,金陵城發生的很多故事會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呈現給世人,如金陵十二釵的故事記在《紅樓夢》中,金陵十三釵的故事搬上電影屏幕。因為京師的緣故,金陵多次遭受兵禍,斷壁殘垣的經歷遠勝過其他城市,為此也成為文人喜歡遊歷及憑弔的城市,因而能品讀到很多關乎金陵的懷古詩作,以上幾首還只是其冰山一角,甚是值得推薦的佳作有如高蟾的《金陵晚望》。曾經對南京這座城市十分嚮往,嚮往它崇文重教的傳統,尊崇它是近代革命家孫先生所喜歡的城市,欣羨它鬱鬱蔥蔥佳氣浮的城市氣質,隨著歲月的流逝,對這座江南名城的激情想法慢慢褪色,但每當品味金陵的詩詞篇章,依然能勾起對南京城的喜歡態度,不忘要感受下南京古都韻味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