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春夜洛城聞笛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花開時節動京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洛陽,位於HEN省西部的地級市,是中國史上最為悠久的城市之一,歷史文化名城,從遙遠的堯舜時代到隋唐時期,洛陽曾多次成為京師及陪都,有上千年的建都史,與西安、南京、BJ並列中國四大古都。洛陽城位於洛水之北,水之北謂「陽」,故名洛陽,國內留陽之名的城市,大部分以此規律命名,如東三省的瀋陽和遼陽等,另有一部分是山之南為「陽」而取得名,如位於貴山之南而得名的GZ省城貴陽和處南嶽衡山之南的衡陽,雙陽之城最為典型則是秦代都城咸陽(今陝西咸陽),它因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陽而得名,此處「咸」是全或都的意思,而非含鹽時的味道。作為古都之一,相比其他城市,他的京師成就不盡如人意,在古典中國時期,它是建都最早、朝代多且歷史最久的都城,不過真正建都長期穩定的朝代,只有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一朝,其他王朝建都洛陽多是臨時性或者割據政權,歲月荏苒,今日的它已淪為中小城市,乃至非中原人士,都未必知曉洛陽之名。

  洛陽最為光輝的歷史時刻無疑是隋唐兩朝及宋代前半期,隋明帝發動百萬軍民營建洛陽,因位於正式都城長安(今西安)之東而命名東都,唐代沿用了這個稱謂,到趙宋時期,因位於宋代京城汴京之西,而命名西京。隋明帝大力開鑿的大運河,其走向是杭州至洛陽,再從洛陽至幽州(今BJ),也即今日我們所熟悉的京杭大運河前身,隋明帝本身經常不在京城辦公,反而喜歡去各地考察,喜歡在洛陽指點江山實施他的宏圖偉略。在唐代,洛陽與長安(今西安)遙相呼應,長安為京都,而洛陽作為陪都稱為東都,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為神都,因此武則天的古裝影視劇常見「神都」的蹤跡,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也曾長期居洛陽管理國家。在宋代,朝廷設國子監於此,故而成為文人學士講學的好去處,是繼京城汴梁之外最受士大夫歡迎的城市,著名史學大家司馬光因反對熙寧變法而退隱居於此,並完成了歷史巨作《資治通鑑》,趙宋時期諸多文人名流紛至沓來著書講學等。趙宋以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開始分化,經濟中心往南移至江南,政治中心則遷到延續至今日的都城BJ,而洛陽自宋室南遷以後,便開始不再擁有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洛陽作為首都及陪都期間,地位猶如今日的一線城市北上廣深,洛陽的命途步入西安的後塵,西安的地位自唐代滅亡後開始衰落,洛陽的地位則是自趙宋被迫遷到江南時開始沒落,而且沒落的更為明顯,西安依然是國家中心城市,大西北的門戶城市,而洛陽淪為HEN省內的地級城市,不再享有盛名的三線城市。作為曾經輝煌一時的大城市,今人尚能感受它的文化底蘊,古文化遺址方面,有東漢和魏晉時期的洛陽城遺址和隋唐時期的遺蹟,今日已開發成為星級旅遊區;在藝術層面,有聞名藝術界的龍門石窟,可與敦煌石窟相媲美的藝術瑰寶;在宗教層面,有被譽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的白馬寺;在文學方面,有漢魏文章半洛陽的說法。劉漢和曹魏時期,大批文人墨客在洛陽發表文章,其中名為《三都賦》的文章在洛陽城竟相傳寫,引起紙價瘋狂上漲,後來衍生出成語洛陽紙貴,形容作品有價值,風行一時,流傳甚廣。

  作為李唐時代的一線大城市,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高,自會吸引到全國各地的商賈豪強和文人雅士的爭相湧入,很多著名的詩人在此定居生活和工作學習,長居洛陽的大詩人有如白居易和劉禹錫這對晚年至交,長期一唱一和創作詩句。今日我們所熟悉的唐代留有名篇佳作的詩人們,幾乎都在洛陽留下過足跡及墨寶,甚至是很多詩人的故鄉,王灣名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昌齡名句「洛陽親友如相問」、杜甫「便下襄陽向洛陽」、韋莊「洛陽城裡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等句,足以表明很多詩人視洛陽為故土對待。在詩詞輝煌發展的唐代,作為僅次於京城長安的東都洛陽,無疑是另外一個政治中心,自然成為全國坐商行賈的趨之若鶩之所,社會名流和文人雅士紛至沓來。喜歡雲遊四方和覽勝山河的詩仙李白,曾經客居洛陽,為自己的前途命運奔波,因偶然聽到遠處飄揚的笛聲,頓生思念家鄉的情緒,為此創作一首關乎洛陽的絕句《春夜洛城聞笛》。

  《春夜洛城聞笛》是李白少見的溫情詩,人們所知曉的李白,怎一個誇張了得,看到黃河澎湃的流水,謂之黃河之水天上來,見識過廬山瀑布的遊客,想必會開玩笑戲稱李白就是個大忽悠,那麼一點點瀑布寫成「飛流直下三千尺」,寫憂愁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年輕時,辭根散入他鄉工作學習,幾乎對故鄉無思念想法,人至中年,思念故鄉的觸感則逐步萌芽發展,想必客居洛陽時的李白亦是如此,因而在偶然時聽到悠揚的笛聲,促使思鄉情緒如泉涌噴出,才寫出讓長期客居他鄉的遊子產生共鳴的詩句「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的家鄉是個謎,有考證說李白的故鄉是偏遠的中亞地區,今日不屬於中國的地方,一般傾向認為他是蜀地人,他的年少主要經歷是在四川,二十多歲的李白離開故鄉開始全國各地遊歷,最大的人生目標當屬到長安城謀得仕途,到東都洛陽,定是想結交達官貴人,以求贏得仕途的入場券。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詩題作「春夜洛城聞笛」,即在春天夜裡的洛陽城聞到笛聲有感而發,詩題表明此詩作於何時何地和因何事而作,六個字的詩題就已經交代清楚,比很多含意隱晦的詩題容易理解很多。首句「誰家玉笛暗飛聲」可以判定,作者能清晰聽到幾縷斷斷續續的笛聲,想必是深夜時刻,輾轉反側尚未入眠,第二句「散入春風滿洛城」,烘染笛聲的作用,沿用他一貫誇張的藝術寫作手法,說聽到的笛聲隨春風飄滿洛陽全城,第三句「此夜曲中聞折柳」,描寫自己在夜裡聽到折柳送別的樂曲,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代表著離愁別緒,聽到這樣的曲目,易引發尾句所言的「起故園情」,不過詩人並非直接描寫自己起故園情,而是採用「何人不起故園情」的疑問句式,哪個遊子能不被這笛聲引發思念故鄉的情感呢,突出表達出,聞笛起故園情是人們共有的情感。人隨著年齡增長,在外遊歷的時長增加,會加深對故鄉的思念,中國人素有生於斯、長於斯並且歸於斯的傳統理念,李白通過描寫聞笛觸發熱愛故鄉的溫馨情感,促使長年在外的遊子產生共鳴,是這首詩可圈可點之處。

  升官喜貶官愁,自是人之常情,在收到好友貶官的消息後,李白寫下一首安慰友人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首詩是贈予好友王昌齡的,意思我把憂愁的心緒寄託於明月,伴隨著你一直到新上任的地方,此時王昌齡因事被貶,從江南重鎮左遷至湖南小縣城,李白作此詩表達同情與關心,呈現出兩人友誼的真摯。李白好友的王昌齡,左遷龍標縣前,已經被貶過一次,貶為江寧(今南京)縣丞,王昌齡在江寧任職期間,朋友辛漸經過鎮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為此他們得以在芙蓉樓相會,酒過三巡,王昌齡送別好友辛漸,並請他向洛陽「親友」轉達近況,故而創作了送別詩名篇《芙蓉樓送辛漸》。李白好友王昌齡,對東都洛陽的情感也是相當複雜的,從《芙蓉樓送辛漸》可知,否則的話,難以寫出膾炙人口的經典佳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這句詩的「冰心」被現代作家取為筆名。王昌齡另有一首送別佳作《送柴侍御》,因2020年時新冠疫情肆起的時候風靡出圈,「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兩句,一度成為中日兩國命運共同體的代言詞,用以表達國家之間友好相處的巧言妙句。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首句「寒雨連江夜入吳」渲染送別好友的時節,秋冬時的寒冷雨水與江水連成一片,夜間侵襲吳地(即王昌齡在任縣丞的南京一帶),先描繪一幅天水相連的吳江夜雨圖,烘托出送別辛漸時的孤冷環境,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說明送別友人的情緒,拂曉將明,朋友辛漸登船北歸,看到好友的身影消失在楚山之外,心中孤寂之情油然而生。第三句「洛陽親友如相問」,將王昌齡貶至江寧的詔令想必是從洛陽發出的,作者此處才採用疑問句式,說倘若洛陽有人問起我的境況,該句表明,王昌齡是期待洛陽親友的關心,希望被貶的心情得到洛陽方面的理解,可見「親友」更深的意指是決定作者仕途命運的一幫人。尾句「一片冰心在玉壺」,則是申明態度,有點自證清白的意味,「冰心」寓意作者自己清正廉潔、克己奉公、盡忠職守等高尚的志向,深情含蓄的向洛陽方面表達內心的純潔和值得信賴的品行。結合王昌齡所處的境遇和「冰心」的寓意發現,這首詩不僅是表達贈別好友離開時的憂傷之情,更是向洛陽親友表明個人品性之意,詩人以晶瑩剔透的冰心玉壺自喻,借送別好友的名義,向洛陽「親友」傳達清潔無瑕、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借送友之名抒發胸臆的佳作。

  洛陽城的市花牡丹,品類繁多,色澤艷麗,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稱,曾在清代末年被當作國花看待,是中國特有的名貴花卉,早在中唐時期,因著名詩人劉禹錫著有詩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賦予了其「國色天香」之稱。中唐時期大詩人劉禹錫奉調回洛陽時,任職東都尚書省的清閒崗位,恰逢牛黨黨魁牛增儒在東都留守,也即東都的「皇帝」,達官貴人喜歡營建別墅庭院,牛增儒把其在淮南任職的嘉木怪石置於庭內,並在院內種植了大量牡丹,同時邀請了劉禹錫和白居易等人在庭院裡吟詩作對,欣賞嬌艷的牡丹,劉禹錫為此寫下多首牡丹詩,其中以七言絕句《賞牡丹》最富盛名。另外有疑說,《賞牡丹》是劉禹錫在永貞革新時所作,劉禹錫積極參與了改革行動,或許是作詩表達自己的革新志氣,將自身參與的改革行動喻比成勝過芍藥和芙蕖的牡丹,寓意行動可以起到好的效果,總之作者的這首詩不止讚美牡丹那麼簡單。

  《賞牡丹》

  (唐)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庭院內的芍藥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塘上的荷花雖明淨,卻缺少熱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開花的時候,賞花的盛況轟動整個京城,這是劉禹錫高度評價牡丹的詩句大意,通過以無格芍藥和少情芙蕖來襯托牡丹的高格及熱情之美,寓意了詩人心中理想的人格精神。最後一句「花開時節動京城」最為人稱道,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稱號,整首詩完全不提牡丹的特質,僅說牡丹花開時,動京城,也即轟動全城,人們競相觀賞盛開的牡丹花,生動的描繪出唐人時賞牡丹的風尚,動字用得甚妙,讓人感覺中唐時人們賞花時萬人空巷的熱鬧場面。牡丹不僅僅是劉禹錫的熱愛,在北宋時期,牡丹也是洛陽人民最為喜歡的花卉,閒居洛陽的歐陽修盛讚牡丹時稱道「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唐代的京城一般默認西安,唐代的皇帝有相當部分時間在洛陽辦公,如武則天稱帝時即在洛陽,故也有將洛陽稱為京城的時候,從劉禹錫後期的履歷來看,他與洛陽的淵源遠比長安深厚,這首賞牡丹的「京城」大概率應是指洛陽,哪怕是指長安,也應是圍繞洛陽牡丹的淵源而作。感覺這首詩有其不足之處,沿用了「揚己抑人」的表現作法,芍藥和芙蕖都是人們喜歡的花類品種,其中芍藥還可以作藥材使用,並有五月花神之稱,芙蕖在古代專指盛開的荷花,在宋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和「映日荷花別樣紅」等出名的詩句,可見荷花不一定是劉禹錫所說的「淨少情」,更可能是劉禹錫的個人情感傾向使然,或可能唐人偏愛牡丹多一些。描寫花卉的詩句成百上千,薔薇科屬的桃花、梅花等,是最為常見的花卉,唐代自是也有不歌詠牡丹的詩篇,而劉禹錫這首《賞牡丹》猶如崔護《題都城南莊》歌詠桃花一樣,稱得上是賞花、乃至歌詠花卉的扛鼎之作。

  有關洛陽淵源的詩詞眾多,如描寫洛陽風景時便有很多可讀的詩句,唐代詩人王績寫到「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千年前的唐人認為洛陽的風景好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劉克莊寫「洛陽三月花如錦」,總而言之,唐宋時期洛陽的風景應備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劉禹錫歌頌洛陽牡丹時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詩句,情史豐富的宋代詞人歐陽修,任職西京洛陽時寫到「直須看盡洛陽花」,不知道是看實實在在的牡丹花,還是看洛陽如花似玉的女人,猶如孟郊一日看盡長安花,想必這些文人墨客賞花時必然也是再賞女人。

  作為曾經十多個王朝的定都之地,在唐代更是有「詩城」之稱,在唐代以前,洛陽的興衰更是與國家的興衰同步,宋代著名史學大家司馬光在編撰歷史巨作《資治通鑑》時評價洛陽,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若拿中國歷史放置全球史來看,唐宋以降,中國的文明進展步入停滯期,好比洛陽城一般,自宋朝中葉以來,洛陽城的發展停滯,進而一步步沉淪為不知名的小地方。今日的眼光來看,司馬光是十足的保守勢力代表人物,但對於歷史學的研究,頗有可圈可點之處,能著鴻篇巨製《資治通鑑》,自有他看歷史的獨到之處,他的家國興衰論述得到後來者的文學家李格非(詞人李清照之父)的延用,言道「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充分說明洛陽城舉足輕重的地位,乃至關係到國家是盛世狀態還是亂世局面。不可否認的是,擁有四、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洛陽城,今日的它早已褪去昔日的輝煌,今日人們唯能透過唐詩宋詞感受古都洛陽城曾經的輝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