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九章:王法恩
方夢華坐在船頭,望著江面上波光粼粼的水光,心情略顯複雜。她知道,前方的每一步,都關係到明教和自己在這個亂世中的生死存亡。船順流而下,江水仿佛在催促她前行。
第二天清晨,船隻逐漸靠近江陰江心灘水寨的碼頭。遠遠望去,水寨依水而建,隱隱透出一股肅殺之氣。方夢華心中暗自點頭,知道這江心灘水寨正是北路軍的重要據點。
一靠岸,北路軍軍長陸行兒和副軍長管仲孫便前來迎接。陸行兒身形魁梧,雙目炯炯有神,給人一種沉穩而不失威嚴的感覺;而管仲孫則顯得機敏幹練,眼中透出一絲精明。
「方大當家,一路辛苦了。」陸行兒拱手致意,言語間透出尊敬。
「陸軍長客氣了,倒是你們在此地苦守,才真正不易。」方夢華微微一笑,回禮道。
聞人傑上前簡短地匯報了一下近期的情況,表示他需要立即趕回揚州處理山陽幫的事務,特別是楚州蓼兒窪建寨的事宜。方夢華知道山陽幫的安危事關重大,便點頭示意他儘快動身。
待聞人傑離去後,陸行兒請方夢華移步至水寨內詳談。一路上,陸行兒向她匯報了近一年的戰況。他手下的北路軍不斷擴展地盤,已經將常州、無錫、蘇州一帶的山寨和水匪基本納入明教勢力。這些地方富庶,有了這些地盤的支持,北路軍的實力得以大幅提升。
陸行兒特別提到,常州的橫山大林寺有一位來自明州的高僧,名叫王法恩。這位高僧非常推崇方夢華的名聲,數次表達了希望能與她見面的願望。
「王法恩?」方夢華輕聲念道,眉頭微皺,「明州的高僧?他為何如此推崇我?」
陸行兒點頭解釋:「這位王法恩法師在明州時便聞名遐邇,傳聞他曾經得到過不少佛家秘傳,對於江湖局勢也頗有見地。他在常州大林寺駐錫後,廣結善緣,經常在香客中傳播方大當家的名聲,認為您是這個亂世中的一盞明燈,能夠引導百姓脫離苦難。」
方夢華聽罷,心中對這位王法恩高僧多了幾分好奇。一個僧人,不但關注江湖爭鬥,還試圖參與其中,這本身就非比尋常。她暗自決定,在安排好北路軍的事務後,前往橫山大林寺一探究竟。
「看來這位法師倒是個有趣之人。」方夢華輕笑道,「既然如此,我倒真想見見他。」
「等處理完江陰這邊的事務,我便安排人護送大當家前往常州。」陸行兒鄭重說道。
方夢華點了點頭,暫時將此事放下,專注於眼前的北路軍事務。她知道,未來的路依然漫長,而每一段新的旅程,都會為她揭開更多未知的帷幕。
方夢華在北路軍水寨的事務稍作安排後,坐在燈下思索著王法恩的背景和他那獨特的理念。她早已聽聞過這位高僧的名聲,知道他將來在紹興年間會因聲援岳飛而激怒秦檜,並差點導致明州遭遇滅頂之災。此時的王法恩對她的推崇,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大林寺主持王法恩得知明州有「光明寺」勢力(摩尼教傳到中土披的佛教外皮)崛起而為首的那個年輕女子更是被西域摩尼教總壇加封為「白蓮聖女」(當然也就在今年高昌回鶻向耶律大石臣服失去獨立性)而偏偏她的經世濟民的理念自己非常認同。於是王法恩開始策劃如何在民間樹立「白蓮聖女」的信仰進而助力她實現野心和抱負,他指出「古往今來一個女子想獲得權力無非兩條路:要麼嫁入皇家混成太后再行呂武之事,要麼就得成為一個神。」
王法恩的觀點直擊方夢華內心的一些隱憂。古往今來,一個女子想要掌握權力,要麼通過婚姻成為皇家後宮中的太后,像呂后或武則天那樣通過皇家關係掌控朝政;要麼便是成為一個信仰中的「神」(陳十四和媽祖算是典型案例),通過宗教力量控制人心。而對於她這樣身處亂世的女子,前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後者反倒更具可行性。
她回想起之前遇到的那些江湖好漢,如楊再興那樣的猛將,如果自己是宋江或方臘,那些漢子大概早就心悅誠服地納頭便拜了。然而,她只是一個女子,儘管有勇有謀,想要讓那些自命不凡的漢子們真正歸附,依然困難重重。即便在京東綠林會這樣的場合中,雖然自己憑藉大鬧齊州的威望稍稍贏得了一些尊重初步解決了「上桌」難題,但要讓宋江、李太、張仙像聞人傑那樣建立起真正的歸心,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看來,王法恩的設想也未必無道理。」方夢華心中暗自思忖。她深知,在這個時代,男子的心中依然對女性領導者存有天然的偏見,除非她能超越性別的局限,真正成為某種超凡的存在,才能徹底打破這一障礙。即使她能夠利用現代知識和戰略智慧暫時贏得一席之地,但要想從根本上改變現狀,或許真的需要藉助宗教的力量,塑造一個不朽的信仰形象。
方夢華當初能夠接任明教的教主,從法理上也是因為明教本來就比較強調性別平等(這也是當年方臘會盟的52縣教首中能存在劉若仙,陳妙貞和葉九姑三席之地的原因),聖姑(女性總教首)理論上是跟聖公(男性總教首)平起平坐的(類似後來早期拜上帝教中馮雲山和楊雲嬌)當然由於宋朝社會的實際情況是有名無實的「花瓶」(至少原主方孟花不具有破局的實力)。
而這正是王法恩所建議的路徑:通過在民間樹立新的信仰,藉助宗教的影響力,超越世俗的性別限制,最終實現自己的野心和抱負。這種做法雖然帶有風險,但在這個男性主導的時代,也許是唯一可行的途徑。
方夢華一邊思考著未來的策略,一邊感到肩上的重擔愈發沉重。她不僅要在江湖和朝廷的夾縫中生存,更要在一個偏見深重的社會中為自己和明教開闢出一條全新的道路。而王法恩提出的這條「神道」或許會是她未來的一部分。
然而,她也清楚,真正走上這條路之前,必須小心翼翼地平衡各種力量,避免過早地暴露自己的野心。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亂世中,稍有不慎,便會招致毀滅性的打擊。她的每一步都將決定未來的成敗,而這條道路,註定會充滿荊棘與挑戰。
方夢華望著窗外的夜色,心中默默下定了決心:既然時代賦予她這樣的使命,她便要抓住機會,在這片風雲變幻的大地上,開創屬於自己的傳奇。
經過三天兩夜的長談,王法恩得到了方夢華的首肯後,立刻投入到草擬和傳播新教義的工作中。他敏銳地意識到,若要在江南民間廣泛傳播,新的教義必須既符合摩尼教的核心思想,又要融合一些容易被民眾接受和理解的理念。而方夢華的現代觀念,正是他需要的「新鮮血液」。
方夢華將自己的現代思想巧妙地融入其中。她認為要讓教義具備吸引力,並為她的長遠目標服務,就必須將其與現實的社會問題結合。於是,她在王法恩草擬的基礎上加入了以下幾大核心理念:
平等與公正:方夢華認為,在這動盪的年代,社會的不公正和階級壓迫是導致民眾苦難的根源。她在教義中加入了「眾生平等」的思想,宣揚無論貧富貴賤,人人生來平等,只有光明才能帶來真正的公正與和平。
科技與知識:她在教義中巧妙地提及了知識的重要性,稱其為光明的力量之一。鼓勵信徒追求知識,提升自我,以對抗黑暗的愚昧和無知。這一思想不僅能夠提升民眾的知識水平,也為她未來推行更具現代化的政策奠定了基礎。
善行與共濟:方夢華加入了許多關於互助和善行的教義,鼓勵信徒彼此幫助,建立一個互助互愛的社會。這一思想不僅有助於凝聚教徒力量,也為她在亂世中建立新的秩序提供了理論依據。
自然與環境保護:結合她在現代的環保意識,方夢華在教義中加入了對自然的尊重和保護,提倡可持續發展,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認為保護自然就是保護光明。
通過這一改編,方夢華不僅成功地在思想上打破了時代的桎梏,也為她將來的行動奠定了民心基礎。王法恩意識到,他不僅在幫助「光明寺」的發展,更是在為一個全新的時代埋下伏筆,一個由「白蓮聖女」所引領的光明未來。
第二天清晨,船隻逐漸靠近江陰江心灘水寨的碼頭。遠遠望去,水寨依水而建,隱隱透出一股肅殺之氣。方夢華心中暗自點頭,知道這江心灘水寨正是北路軍的重要據點。
一靠岸,北路軍軍長陸行兒和副軍長管仲孫便前來迎接。陸行兒身形魁梧,雙目炯炯有神,給人一種沉穩而不失威嚴的感覺;而管仲孫則顯得機敏幹練,眼中透出一絲精明。
「方大當家,一路辛苦了。」陸行兒拱手致意,言語間透出尊敬。
「陸軍長客氣了,倒是你們在此地苦守,才真正不易。」方夢華微微一笑,回禮道。
聞人傑上前簡短地匯報了一下近期的情況,表示他需要立即趕回揚州處理山陽幫的事務,特別是楚州蓼兒窪建寨的事宜。方夢華知道山陽幫的安危事關重大,便點頭示意他儘快動身。
待聞人傑離去後,陸行兒請方夢華移步至水寨內詳談。一路上,陸行兒向她匯報了近一年的戰況。他手下的北路軍不斷擴展地盤,已經將常州、無錫、蘇州一帶的山寨和水匪基本納入明教勢力。這些地方富庶,有了這些地盤的支持,北路軍的實力得以大幅提升。
陸行兒特別提到,常州的橫山大林寺有一位來自明州的高僧,名叫王法恩。這位高僧非常推崇方夢華的名聲,數次表達了希望能與她見面的願望。
「王法恩?」方夢華輕聲念道,眉頭微皺,「明州的高僧?他為何如此推崇我?」
陸行兒點頭解釋:「這位王法恩法師在明州時便聞名遐邇,傳聞他曾經得到過不少佛家秘傳,對於江湖局勢也頗有見地。他在常州大林寺駐錫後,廣結善緣,經常在香客中傳播方大當家的名聲,認為您是這個亂世中的一盞明燈,能夠引導百姓脫離苦難。」
方夢華聽罷,心中對這位王法恩高僧多了幾分好奇。一個僧人,不但關注江湖爭鬥,還試圖參與其中,這本身就非比尋常。她暗自決定,在安排好北路軍的事務後,前往橫山大林寺一探究竟。
「看來這位法師倒是個有趣之人。」方夢華輕笑道,「既然如此,我倒真想見見他。」
「等處理完江陰這邊的事務,我便安排人護送大當家前往常州。」陸行兒鄭重說道。
方夢華點了點頭,暫時將此事放下,專注於眼前的北路軍事務。她知道,未來的路依然漫長,而每一段新的旅程,都會為她揭開更多未知的帷幕。
方夢華在北路軍水寨的事務稍作安排後,坐在燈下思索著王法恩的背景和他那獨特的理念。她早已聽聞過這位高僧的名聲,知道他將來在紹興年間會因聲援岳飛而激怒秦檜,並差點導致明州遭遇滅頂之災。此時的王法恩對她的推崇,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大林寺主持王法恩得知明州有「光明寺」勢力(摩尼教傳到中土披的佛教外皮)崛起而為首的那個年輕女子更是被西域摩尼教總壇加封為「白蓮聖女」(當然也就在今年高昌回鶻向耶律大石臣服失去獨立性)而偏偏她的經世濟民的理念自己非常認同。於是王法恩開始策劃如何在民間樹立「白蓮聖女」的信仰進而助力她實現野心和抱負,他指出「古往今來一個女子想獲得權力無非兩條路:要麼嫁入皇家混成太后再行呂武之事,要麼就得成為一個神。」
王法恩的觀點直擊方夢華內心的一些隱憂。古往今來,一個女子想要掌握權力,要麼通過婚姻成為皇家後宮中的太后,像呂后或武則天那樣通過皇家關係掌控朝政;要麼便是成為一個信仰中的「神」(陳十四和媽祖算是典型案例),通過宗教力量控制人心。而對於她這樣身處亂世的女子,前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後者反倒更具可行性。
她回想起之前遇到的那些江湖好漢,如楊再興那樣的猛將,如果自己是宋江或方臘,那些漢子大概早就心悅誠服地納頭便拜了。然而,她只是一個女子,儘管有勇有謀,想要讓那些自命不凡的漢子們真正歸附,依然困難重重。即便在京東綠林會這樣的場合中,雖然自己憑藉大鬧齊州的威望稍稍贏得了一些尊重初步解決了「上桌」難題,但要讓宋江、李太、張仙像聞人傑那樣建立起真正的歸心,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看來,王法恩的設想也未必無道理。」方夢華心中暗自思忖。她深知,在這個時代,男子的心中依然對女性領導者存有天然的偏見,除非她能超越性別的局限,真正成為某種超凡的存在,才能徹底打破這一障礙。即使她能夠利用現代知識和戰略智慧暫時贏得一席之地,但要想從根本上改變現狀,或許真的需要藉助宗教的力量,塑造一個不朽的信仰形象。
方夢華當初能夠接任明教的教主,從法理上也是因為明教本來就比較強調性別平等(這也是當年方臘會盟的52縣教首中能存在劉若仙,陳妙貞和葉九姑三席之地的原因),聖姑(女性總教首)理論上是跟聖公(男性總教首)平起平坐的(類似後來早期拜上帝教中馮雲山和楊雲嬌)當然由於宋朝社會的實際情況是有名無實的「花瓶」(至少原主方孟花不具有破局的實力)。
而這正是王法恩所建議的路徑:通過在民間樹立新的信仰,藉助宗教的影響力,超越世俗的性別限制,最終實現自己的野心和抱負。這種做法雖然帶有風險,但在這個男性主導的時代,也許是唯一可行的途徑。
方夢華一邊思考著未來的策略,一邊感到肩上的重擔愈發沉重。她不僅要在江湖和朝廷的夾縫中生存,更要在一個偏見深重的社會中為自己和明教開闢出一條全新的道路。而王法恩提出的這條「神道」或許會是她未來的一部分。
然而,她也清楚,真正走上這條路之前,必須小心翼翼地平衡各種力量,避免過早地暴露自己的野心。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亂世中,稍有不慎,便會招致毀滅性的打擊。她的每一步都將決定未來的成敗,而這條道路,註定會充滿荊棘與挑戰。
方夢華望著窗外的夜色,心中默默下定了決心:既然時代賦予她這樣的使命,她便要抓住機會,在這片風雲變幻的大地上,開創屬於自己的傳奇。
經過三天兩夜的長談,王法恩得到了方夢華的首肯後,立刻投入到草擬和傳播新教義的工作中。他敏銳地意識到,若要在江南民間廣泛傳播,新的教義必須既符合摩尼教的核心思想,又要融合一些容易被民眾接受和理解的理念。而方夢華的現代觀念,正是他需要的「新鮮血液」。
方夢華將自己的現代思想巧妙地融入其中。她認為要讓教義具備吸引力,並為她的長遠目標服務,就必須將其與現實的社會問題結合。於是,她在王法恩草擬的基礎上加入了以下幾大核心理念:
平等與公正:方夢華認為,在這動盪的年代,社會的不公正和階級壓迫是導致民眾苦難的根源。她在教義中加入了「眾生平等」的思想,宣揚無論貧富貴賤,人人生來平等,只有光明才能帶來真正的公正與和平。
科技與知識:她在教義中巧妙地提及了知識的重要性,稱其為光明的力量之一。鼓勵信徒追求知識,提升自我,以對抗黑暗的愚昧和無知。這一思想不僅能夠提升民眾的知識水平,也為她未來推行更具現代化的政策奠定了基礎。
善行與共濟:方夢華加入了許多關於互助和善行的教義,鼓勵信徒彼此幫助,建立一個互助互愛的社會。這一思想不僅有助於凝聚教徒力量,也為她在亂世中建立新的秩序提供了理論依據。
自然與環境保護:結合她在現代的環保意識,方夢華在教義中加入了對自然的尊重和保護,提倡可持續發展,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認為保護自然就是保護光明。
通過這一改編,方夢華不僅成功地在思想上打破了時代的桎梏,也為她將來的行動奠定了民心基礎。王法恩意識到,他不僅在幫助「光明寺」的發展,更是在為一個全新的時代埋下伏筆,一個由「白蓮聖女」所引領的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