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龍秋野結婚
龍秋野拿出全部的存款,加上姐姐姐夫的慷慨解囊,準備在上海買一套二手房。
龍叔和龍嬸也拿出了大部分的積蓄,多付一些首付,減輕兒子每個月還房貸的壓力。
兒子是龍梅嶺第一個在大城市裡買房子的人,大家都說龍叔的兒子有出息,龍叔的女兒嫁給了鎮上最有錢的人家,大家都說龍叔和龍嬸要享兒子女兒的福。
龍秋野要結婚的消息是在買房不久之後通知龍叔和龍嬸的。
他們很為兒子的不懂事暗自生氣。
兒子結婚自然是天大的喜事,可這未過門兒的兒媳婦他們見都沒有見過,現在就說要結婚,他們一點準備都沒有。
「爸,媽,你們不用準備什麼,我們打算一切從簡。」
聽到父母略帶責備的詢問,龍秋野對他們耐心勸說。
「琳琳性格不錯,跟我很合得來,她也考慮到我剛買房子,家裡沒有什麼錢,就不要彩禮了。」
「她跟我一樣,都是外地人到上海打拼的,我已經見過她爸媽了,他們對我還算滿意,這次買房子琳琳也出了不少錢……」
龍叔和龍嬸無話可說,他們已經決定的事情了。
想想也該知道,幾百萬的房子,首付都要二百多萬,更別說還要重新裝修、買家具家電也得花掉幾十萬,雖說龍秋野這些年掙的不少,可是在上海開銷也很大,能存下大部分首付已經很不錯了。
這個叫琳琳的姑娘,聽龍秋野的意思,也是個能幹的人,買房子她出了不少錢,房子自然也有她的名字。
這些事情龍叔和龍身自然能夠理解,只是他們心中感到無比失落。
按照龍梅嶺的風俗,年輕男女結婚,雙方父母要見面,談彩禮陪嫁、宴開幾席。
少了這些儀式,總感覺少了些什麼。
「可能我們老了,現在年輕人不講究這些。」
「還好是兒子娶老婆,要是女兒嫁到外地,又要多出許多擔心和難過。」
「可這兒子不也是遠在千里之外的上海,說到底,最後相依為命的還是枕邊這個老婆子。」
龍叔和龍嬸只得相互勸慰。
梅劍得知龍秋野已經在上海買房結婚的消息已經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畢竟已經分手的戀人實在沒有需要向對方報備自己近況的必要。
生活總要繼續下去,都要往前看。
同樣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梅劍,比龍梅嶺的其他人更懂得,一個外地人要在上海這樣一個地方擁有一個自己的家庭,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不管短短几年之後,全國的房價像烈火烹油一般,勢如破竹,直上雲霄,還是再過幾年,又迅速跌掉三分之一。
至少現在的龍秋野,以人生贏家之姿,贏得了龍梅嶺無數渴望大城市的年輕人的羨慕。
他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侶,真好。
這個叫琳琳的年輕女子,身上有一股頑強的、向上的勁頭,她態度明確,頭腦清醒。
她要從一個外省人,成為一個新上海人,她要自己的孩子們生下來就是上海人。
找一個上海本地人結婚並不算登天難事,但高嫁是要吞針的。
以她的條件找不到條件和素質都不錯,處在鄙視鏈中層的上海人,而處在鄙視鏈底層的上海人,除了一個上海戶口,大多只剩下片瓦遮頭,朝不保夕。
她以為只能靠自己。
後來認識了龍秋野,他們不謀而合。
他們簡直是天作之合。
你問他們之間有沒有愛情?
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他們兩個是一對上進、努力的年輕男女,他們有許多共同話題,相信他們愛上彼此並不是難事。
你說愛情是什麼?
如果愛情像其他任何一種情緒,能夠使人產生強烈的嚮往之情,嫉妒?羨慕?渴望?占有?欣賞?
那麼他們之間一定是有愛情的。
他們兩個渴望成為上海人,在這座城市裡安家,生一個或者兩個孩子。
他們都喜歡這個充滿活力的、現代化、時髦、美麗的城市。
他們的孩子也可以從小練書法、學游泳、打網球。
他們應該慶幸,幸好是在這一年買了房子,一個利率和房價都還在能夠承擔的範圍之中,而他們的孩子就在不久之後出生。
因為幾年之後房價像失控一般,漲到令無數人為之瘋狂,再也消費不起。
瘋狂之後是令人心寒的寂靜。
後來房子突然有一天不好賣了,再後來,更是賣都賣不動了。
房價快速跌掉三分之一,痛哭流涕、悔不當初者比比皆是。
而他們的兒子,因為有學區房,順利地上了小學。
即使房價跌掉三分之一,他們的家庭依然是安全的。
「幸好我們沒有更多錢去炒房,沒錢使我們躲過一劫。」
龍秋野和琳琳相視一笑,有驚無險地躲過命運的撥弄。
如今,他們不光有對方,還有一個可愛的、聰明的兒子。
「兒子像我們,很堅強,很有男子氣概。」
後來,龍叔和龍嬸被接到上海,即使再怎麼不適應上海的生活,即使常常想著龍梅嶺,但為了可愛的孫子,他們不得不跟隨兒子和兒媳婦的節奏,養成新的生活習慣。
好在兒子和琳琳都是比較開朗的性格,倒也沒有產生令人擔憂的婆媳矛盾。
龍秋野漸漸失去龍梅嶺的消息,龍梅嶺也在漸漸失去這些年輕人。
從來沒有想過離開龍梅嶺的人,在有能力之後,飛得太高太遠,將龍梅嶺留在遙遠的童年回憶里。
而留守在龍梅嶺的老人們,隨著歲月流逝,老病來催,也在無聲無息之中,一個接一個告別龍梅嶺。
大城市像一座巨大的馬戲團,吸引著無數年輕人前赴後繼,他們在那裡安頓肉身,餵養靈魂,直到從一張張年輕熱情、熱情洋溢的青春面孔變成一個個疲憊不堪、蒼白模糊的中年人。
這些年輕人不會再回到龍梅嶺,即使他們無法在BJ、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裡擁有一片安身之所,他們也再不可能回到龍梅嶺。
就連省城也不是他們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而是求之不得,他們只能選擇回到自己生長的家鄉縣城。
畢竟,孩子要讀書,鄉鎮小學和中學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了,父母年歲漸長,看病是頭等大事,而小縣城最好的好處就是,離學校和醫院都足夠近。
比較幸運的家庭,老人還能夠幫忙做些家務,包括接送孩子的重任也都落在他們身上,累並幸福著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兩千年的傳統習俗,註定了年邁的父母會甘之如飴地為了兒孫不辭辛勞,默默忍受常年的勞累帶來的傷病,犧牲自己為數不多的愛好和自由。
生活的重擔壓在年輕夫妻身上,能夠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幫助,自然是求之不得。
生活一視同仁,賦予年長者和年輕人同樣勉強能夠忍受的痛苦和苦中作樂的智慧,使他們能夠相互陪伴著熬過漫長又短暫的一生。
龍叔和龍嬸也拿出了大部分的積蓄,多付一些首付,減輕兒子每個月還房貸的壓力。
兒子是龍梅嶺第一個在大城市裡買房子的人,大家都說龍叔的兒子有出息,龍叔的女兒嫁給了鎮上最有錢的人家,大家都說龍叔和龍嬸要享兒子女兒的福。
龍秋野要結婚的消息是在買房不久之後通知龍叔和龍嬸的。
他們很為兒子的不懂事暗自生氣。
兒子結婚自然是天大的喜事,可這未過門兒的兒媳婦他們見都沒有見過,現在就說要結婚,他們一點準備都沒有。
「爸,媽,你們不用準備什麼,我們打算一切從簡。」
聽到父母略帶責備的詢問,龍秋野對他們耐心勸說。
「琳琳性格不錯,跟我很合得來,她也考慮到我剛買房子,家裡沒有什麼錢,就不要彩禮了。」
「她跟我一樣,都是外地人到上海打拼的,我已經見過她爸媽了,他們對我還算滿意,這次買房子琳琳也出了不少錢……」
龍叔和龍嬸無話可說,他們已經決定的事情了。
想想也該知道,幾百萬的房子,首付都要二百多萬,更別說還要重新裝修、買家具家電也得花掉幾十萬,雖說龍秋野這些年掙的不少,可是在上海開銷也很大,能存下大部分首付已經很不錯了。
這個叫琳琳的姑娘,聽龍秋野的意思,也是個能幹的人,買房子她出了不少錢,房子自然也有她的名字。
這些事情龍叔和龍身自然能夠理解,只是他們心中感到無比失落。
按照龍梅嶺的風俗,年輕男女結婚,雙方父母要見面,談彩禮陪嫁、宴開幾席。
少了這些儀式,總感覺少了些什麼。
「可能我們老了,現在年輕人不講究這些。」
「還好是兒子娶老婆,要是女兒嫁到外地,又要多出許多擔心和難過。」
「可這兒子不也是遠在千里之外的上海,說到底,最後相依為命的還是枕邊這個老婆子。」
龍叔和龍嬸只得相互勸慰。
梅劍得知龍秋野已經在上海買房結婚的消息已經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畢竟已經分手的戀人實在沒有需要向對方報備自己近況的必要。
生活總要繼續下去,都要往前看。
同樣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梅劍,比龍梅嶺的其他人更懂得,一個外地人要在上海這樣一個地方擁有一個自己的家庭,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不管短短几年之後,全國的房價像烈火烹油一般,勢如破竹,直上雲霄,還是再過幾年,又迅速跌掉三分之一。
至少現在的龍秋野,以人生贏家之姿,贏得了龍梅嶺無數渴望大城市的年輕人的羨慕。
他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侶,真好。
這個叫琳琳的年輕女子,身上有一股頑強的、向上的勁頭,她態度明確,頭腦清醒。
她要從一個外省人,成為一個新上海人,她要自己的孩子們生下來就是上海人。
找一個上海本地人結婚並不算登天難事,但高嫁是要吞針的。
以她的條件找不到條件和素質都不錯,處在鄙視鏈中層的上海人,而處在鄙視鏈底層的上海人,除了一個上海戶口,大多只剩下片瓦遮頭,朝不保夕。
她以為只能靠自己。
後來認識了龍秋野,他們不謀而合。
他們簡直是天作之合。
你問他們之間有沒有愛情?
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他們兩個是一對上進、努力的年輕男女,他們有許多共同話題,相信他們愛上彼此並不是難事。
你說愛情是什麼?
如果愛情像其他任何一種情緒,能夠使人產生強烈的嚮往之情,嫉妒?羨慕?渴望?占有?欣賞?
那麼他們之間一定是有愛情的。
他們兩個渴望成為上海人,在這座城市裡安家,生一個或者兩個孩子。
他們都喜歡這個充滿活力的、現代化、時髦、美麗的城市。
他們的孩子也可以從小練書法、學游泳、打網球。
他們應該慶幸,幸好是在這一年買了房子,一個利率和房價都還在能夠承擔的範圍之中,而他們的孩子就在不久之後出生。
因為幾年之後房價像失控一般,漲到令無數人為之瘋狂,再也消費不起。
瘋狂之後是令人心寒的寂靜。
後來房子突然有一天不好賣了,再後來,更是賣都賣不動了。
房價快速跌掉三分之一,痛哭流涕、悔不當初者比比皆是。
而他們的兒子,因為有學區房,順利地上了小學。
即使房價跌掉三分之一,他們的家庭依然是安全的。
「幸好我們沒有更多錢去炒房,沒錢使我們躲過一劫。」
龍秋野和琳琳相視一笑,有驚無險地躲過命運的撥弄。
如今,他們不光有對方,還有一個可愛的、聰明的兒子。
「兒子像我們,很堅強,很有男子氣概。」
後來,龍叔和龍嬸被接到上海,即使再怎麼不適應上海的生活,即使常常想著龍梅嶺,但為了可愛的孫子,他們不得不跟隨兒子和兒媳婦的節奏,養成新的生活習慣。
好在兒子和琳琳都是比較開朗的性格,倒也沒有產生令人擔憂的婆媳矛盾。
龍秋野漸漸失去龍梅嶺的消息,龍梅嶺也在漸漸失去這些年輕人。
從來沒有想過離開龍梅嶺的人,在有能力之後,飛得太高太遠,將龍梅嶺留在遙遠的童年回憶里。
而留守在龍梅嶺的老人們,隨著歲月流逝,老病來催,也在無聲無息之中,一個接一個告別龍梅嶺。
大城市像一座巨大的馬戲團,吸引著無數年輕人前赴後繼,他們在那裡安頓肉身,餵養靈魂,直到從一張張年輕熱情、熱情洋溢的青春面孔變成一個個疲憊不堪、蒼白模糊的中年人。
這些年輕人不會再回到龍梅嶺,即使他們無法在BJ、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裡擁有一片安身之所,他們也再不可能回到龍梅嶺。
就連省城也不是他們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而是求之不得,他們只能選擇回到自己生長的家鄉縣城。
畢竟,孩子要讀書,鄉鎮小學和中學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了,父母年歲漸長,看病是頭等大事,而小縣城最好的好處就是,離學校和醫院都足夠近。
比較幸運的家庭,老人還能夠幫忙做些家務,包括接送孩子的重任也都落在他們身上,累並幸福著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兩千年的傳統習俗,註定了年邁的父母會甘之如飴地為了兒孫不辭辛勞,默默忍受常年的勞累帶來的傷病,犧牲自己為數不多的愛好和自由。
生活的重擔壓在年輕夫妻身上,能夠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幫助,自然是求之不得。
生活一視同仁,賦予年長者和年輕人同樣勉強能夠忍受的痛苦和苦中作樂的智慧,使他們能夠相互陪伴著熬過漫長又短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