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白幽雲的教育情懷
文學兄弟情老夥計心聲悠揚
文/冰陽
年輪增長
兔年大吉春雨匆忙
不說世俗的物物漂亮
單聊文學兄弟情悠長
老夥計的故事
誰知曉心蕩
歲月流淌
2005年的春秋冬夏
文學的故鄉愛濃芳
走進課堂
農民作家詩人的情懷
鄉土文學故鄉母校里閃光
把自己的成長經歷和自學學識
和三尺講台下的學生一起分享
光陰似箭
2023年的春雨嘀嗒
十八年的心雨珍藏
文學的故鄉我的愛
故鄉的母校我的情
送走了一批批學生
擔當重任建設美麗家園
今日陽光用影音釋放
憶童年和少年
啄木鳥的吟唱
呵護樹林成長
人生歷練風雨
命運桃花選擇
藝術之路就在腳下
兄弟情暖故鄉
老夥計的故事
結伴同行遠方
2023年2月9日為老夥計啄木鳥作於河子書屋
一個熱心於教育事業的鄉土作家的故事……
——題記
白幽雲的教育情懷
在魯西南那片廣袤無垠、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大地上,白幽雲宛如一顆堅韌而又熠熠生輝的星辰,照亮著鄉村教育與文學創作的天空。他中等身材,常年的鄉間生活讓他的皮膚略顯黝黑,那是陽光與土地共同留下的印記,透著一種質樸與醇厚。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淺不一的皺紋,每一道紋路仿佛都在訴說著他經歷過的風雨和沉澱下來的故事,那微微有些粗糙的雙手,也見證了他在田間地頭勞作以及在書桌上奮筆疾書的無數個日夜。
白幽雲自幼便對文學有著一種近乎痴迷的熱愛,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書籍成了他最珍貴的寶貝。每當從長輩那裡或是村里為數不多的幾本舊書中獲得一篇好文章,他便如獲至寶,躲在自家那昏黃燈光下,逐字逐句地研讀,常常讀到深夜,沉浸在文字編織的奇妙世界裡無法自拔。這份熱愛,如同種子一般,在他心中生根發芽,隨著年齡的增長,愈發枝繁葉茂。
儘管出身農民家庭,生活條件艱苦,但白幽雲骨子裡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他白天跟著父母在田間勞作,幫忙耕種、收割莊稼,體會著農民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也深切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厚重與包容。然而,一到晚上,他便忘卻了一天的疲憊,坐在那張簡陋的書桌前,借著微弱的燈光開始自學。沒有老師指導,他就自己摸索,遇到不懂的字詞,就翻遍家裡所有能找到的字典、詞典;對書中的內容有疑惑,便反覆琢磨,有時候為了弄明白一個文學知識點,甚至會步行幾里路去請教村里上過學的老人。就這樣,靠著堅持不懈的努力,他積累了豐富的學識,那些知識仿佛是他在文學之路上前行的基石,一步一步,讓他離夢想越來越近。
兔年大吉的那個時節,春雨如細絲般紛紛揚揚地灑落,潤澤著大地萬物。白幽雲像往常一樣,坐在自家小院裡。那小院雖然陳舊,卻處處透著溫馨,斑駁的土牆、爬滿藤蔓的籬笆,還有牆角那幾盆開得正艷的野花,無不彰顯著鄉村生活獨有的韻味。他靜靜地望著屋檐上不斷滴落的雨滴,思緒卻早已飄遠,飄向了那悠長的文學世界,飄向了那些與老夥計們共度的難忘時光。對於世俗所追逐的那些浮於表面的漂亮事物,他向來不太在意,在他心中,真正珍貴的是那深厚真摯的文學兄弟情,以及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飽含情感的老夥計的故事。那些故事就像一壇壇精心釀製的老酒,越品越能咂摸出其中令人心醉神迷、心蕩神馳的韻味,而他就是那個沉醉其中的品酒人,每一次回味都有新的感悟,每一次想起都倍感溫暖。
時光回溯到 2005年的春秋冬夏,那是白幽雲人生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段日子。懷揣著對文學的熱愛和對家鄉的眷戀,他毅然決然地走進了家鄉那所鄉村學校的課堂,成為了一名教師。那時的學校,條件十分簡陋,幾間破舊的瓦房便是教室,桌椅也是參差不齊,有的甚至還搖搖晃晃的。但這些並沒有讓白幽雲心生絲毫退意,相反,他看著台下那一雙雙清澈而又充滿渴望與好奇的眼睛,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
站在三尺講台上,白幽雲總是帶著和藹可親的笑容,用那帶著濃厚鄉音卻又極具感染力的話語,將自己所學所思、所經歷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學生們。他講起自己兒時在田間地頭聽長輩們講述的那些民間故事時,仿佛自己又變回了那個坐在田埂上、托著下巴聽得入神的小男孩,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把故事裡的人物、情節描繪得活靈活現,讓孩子們仿佛身臨其境,跟著故事裡的主人公一起經歷喜怒哀樂;說到自己在昏黃燈光下熬夜苦讀的點滴,他又會語重心長地告訴孩子們學習的不易與堅持的重要性,鼓勵他們要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用知識改變命運;而談及自己在文學之路上摸索時的感悟,他更是激情澎湃,手舞足蹈地向學生們闡述文字的魅力,如何通過細膩的描寫、巧妙的構思讓一篇文章充滿生命力,讓筆下的世界躍然紙上。
在講授鄉土文學時,白幽雲更是傾盡心力,將自己對故鄉的深情融入到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中。他會詳細地描述故鄉那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從每年春節時熱鬧非凡的廟會,到農忙時節田間地頭人們忙碌的身影;從夏日夜晚村口大樹下老人們搖著蒲扇講古的場景,到冬日雪後那銀裝素裹、寧靜祥和的村莊雪景,每一處細節都不放過,讓孩子們深刻地認識到,原來自己生活的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竟蘊藏著如此多豐富多彩、動人心弦的故事。在他的講述下,那簡陋的教室仿佛真的變成了一個充滿魔力的文學殿堂,那些書本上原本枯燥無味的文字,像是被賦予了生命一般,帶著鄉土的溫度、帶著濃濃的鄉情,悄悄地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了文學的種子,等待著有朝一日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日子在白幽雲的辛勤耕耘中悄然流逝,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農夫,用心澆灌著這些祖國的花朵,看著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在知識的滋養下茁壯成長,他的心中滿是欣慰與自豪。有的學生從最初連一篇簡單的作文都寫不好,到後來能在作文比賽中脫穎而出;有的學生原本對學習毫無興趣,在他的引導下,漸漸愛上了閱讀,成績也有了顯著提高。每當看到學生們的這些進步,白幽雲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那是一種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成就感,比自己發表了作品還要高興。
而他自己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從未停止過在文學道路上探索的腳步。他深知,只有自己不斷地創作、不斷地提升,才能給學生們帶來更多更好的文學養分。於是,無論白天教學有多累,晚上他都會坐在書桌前,點上那盞檯燈,拿起筆,開始書寫心中的故事。他寫那田間勞作的農民,用細膩的筆觸刻畫他們那被汗水浸濕的後背、粗糙的雙手以及臉上那憨厚樸實的笑容,展現出農民們堅韌不拔的品質和對土地深深的眷戀;寫鄉村集市上的熱鬧與煙火氣,描繪那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滿目的商品,還有攤主們此起彼伏的吆喝聲,讓人仿佛能聞到那空氣中瀰漫的各種食物的香氣,感受到鄉村生活的生機勃勃;寫鄉間小路上的花草樹木,把那些平日裡容易被人忽視的小野花、野草的美麗之處一一展現出來,賦予它們情感與靈魂,讓讀者看到鄉村大自然的獨特魅力。他的每一篇文字都散發著濃濃的鄉土氣息,那是他對這片土地愛的表達,也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他的作品關注到這片平凡卻又充滿魅力的鄉村土地。
光陰似箭,眨眼間就來到了 2023年的春雨時節。那嘀嗒作響的春雨,仿佛是時光的使者,輕輕敲打著白幽雲的心房,喚起了他心底深處珍藏了十八年的回憶。這十八年,承載了太多的情感,初為人師時的緊張與期待,至今仍歷歷在目,他還記得第一次走上講台時,手心緊張得直冒汗,說話都有些微微顫抖,但看到學生們那純真的笑臉,他很快就鎮定下來,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每當看到學生取得進步時,那份喜悅就像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讓他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甜蜜;當然,面對教學中的難題,比如學生之間的矛盾、個別學生的學習困難等,他也曾苦惱過、焦慮過,但他從不輕易放棄,總是想盡辦法去解決問題,因為他深知,自己肩負的是孩子們的未來,是鄉村教育的希望。
在這一年,白幽雲對文學的故鄉、故鄉的母校依舊愛得深沉。即便已經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可那份牽掛就像一根無形的線,始終緊緊地系在他的心頭。他常常想,自己還能為這片土地、為這裡的孩子們做些什麼呢?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他望著窗外那生機勃勃的鄉村景象,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利用影音的方式,把自己記憶中的童年和少年時光記錄下來,把那些關於故鄉的故事、關於文學的感悟,通過影像和聲音傳遞給更多的人。
說干就干,白幽雲立刻行動起來。他拿出那台有些年頭的攝像機,雖然這台機器已經略顯陳舊,功能也不如現在的先進,但在他眼中,卻是無比珍貴的工具。他扛著攝像機,穿梭在鄉間的各個角落,像一個執著的記錄者,不放過任何一個有意義的畫面。他來到古老的村口大樹下,那棵樹已經不知道屹立了多少年,樹幹粗壯,枝繁葉茂,樹上的啄木鳥時不時地發出清脆的吟唱聲,仿佛在訴說著多年來守護樹林成長的故事。白幽雲靜靜地站在那裡,調好攝像機的焦距,將啄木鳥的身影、大樹的全貌以及周圍的環境一一拍攝下來,他覺得這啄木鳥就如同自己一樣,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幼苗」——那些鄉村的孩子們,見證著他們的成長。
接著,他又走向田間的阡陌小道,此時正值農忙時節,農民們在田間辛勤勞作著,有的在彎腰插秧,有的在除草施肥,他們那專注的神情、熟練的動作,都被白幽雲一一捕捉進鏡頭裡。陽光灑在他們身上,勾勒出一個個辛勤勞作的剪影,白幽雲知道,這些畫面里蘊含著生活的艱辛,卻也透著對未來的希望,那是鄉村生活最真實的寫照,也是他想要通過影音傳達給大家的內容之一。
他還走進學校里那簡陋卻充滿朝氣的教室,看著那擺放整齊的桌椅、黑板上還未擦去的粉筆字,思緒一下子回到了曾經在這裡發生的一幕幕教學場景。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站在講台上激情澎湃地講課,看到了孩子們積極舉手發言的樣子,聽到了那朗朗的讀書聲在教室里迴蕩。白幽雲眼眶微微濕潤了,他趕緊舉起攝像機,記錄下這充滿回憶與希望的畫面,他希望通過這些影像,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鄉村學校的故事,了解這裡的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
在這個過程中,白幽雲遇到了不少困難,但他從未有過絲毫退縮的念頭。有時候,攝像機突然出現故障,他心急如焚,四處打聽哪裡能修好,然後騎著那輛破舊的自行車,顛簸在鄉間那坑窪不平的小路上,不顧路途遙遠,趕去修理店。一路上,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可他心裡只想著儘快修好攝像機,繼續自己的記錄工作。有時候,為了拍攝到滿意的畫面,比如清晨田野上的薄霧、傍晚夕陽下的村莊剪影等,他要在一個地方等上好幾個小時,忍受著蚊蟲的叮咬和烈日的暴曬,皮膚被曬得通紅,身上也被蚊蟲叮出了不少紅包,但他只是隨手拍一拍,便又專注地盯著鏡頭,等待著最佳拍攝時機的到來。
除了記錄故鄉的點滴,白幽雲還熱衷於組織村裡的孩子們開展各種各樣的文學活動。他把自家的院子收拾得乾乾淨淨,擺上幾張小桌子和凳子,精心打造了一個小小的「文學角」。每到周末或者節假日,孩子們就像一群快樂的小鳥,紛紛聚集在這裡,嘰嘰喳喳地分享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白幽雲總是坐在孩子們中間,臉上洋溢著和藹的笑容,耐心地傾聽著每個孩子的發言,不管孩子們說得好不好,他都會用溫和的話語給予他們鼓勵和指導。
有個叫小虎的孩子,家庭條件不太好,性格也很內向,平時在學校里總是默默地坐在角落裡,很少主動和同學們交流,更別說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了。白幽雲在一次作文課上發現,小虎雖然話不多,但寫出來的作文卻有著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情感,只是因為缺乏自信,所以不敢大膽地表達出來。從那以後,白幽雲格外關注小虎,經常在課後單獨找他聊天,引導他把內心的想法更加充分地寫出來,還給他推薦一些適合他閱讀的書籍,鼓勵他多參加「文學角」的活動。慢慢地,小虎變得開朗了起來,開始主動和同學們交流,作文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在一次學校的作文比賽中獲得了獎項。當小虎拿著獎狀,滿臉通紅、眼中閃爍著激動與感激的淚花跑到白幽雲面前時,白幽雲開心地笑了,他輕輕地拍了拍小虎的肩膀,說:「孩子,你很棒,要繼續加油啊!老師相信你以後會寫得更好。」那一刻,白幽雲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那麼有意義,就像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明燈,為孩子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在白幽雲的身邊,還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夥計,他們就如同那啄木鳥一樣,雖然各自有著不同的生活軌跡,卻都在為這片鄉土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有的老夥計擅長民間藝術,會教孩子們剪紙、捏泥人,他們的手指就像有魔法一樣,在彩紙和泥巴間穿梭,不一會兒就能變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作品,讓孩子們驚嘆不已,也讓傳統文化在新一代中得以傳承和發揚;有的老夥計則是農業能手,熟知各種農作物種植的知識,他們會帶著孩子們走進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如何播種、如何施肥、如何辨別病蟲害,讓孩子們明白糧食的來之不易,培養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和敬畏之情。
他們常常聚在一起,談論著如何讓鄉村變得更好,如何讓孩子們能接受到更豐富的教育。在那些個寧靜的夏夜,他們坐在院子裡,伴著陣陣蛙鳴和清涼的晚風,分享著彼此的想法和計劃。白幽雲總是說得最多的那個,他眼中閃爍著光芒,激動地描繪著自己心中鄉村教育和文學發展的藍圖,老夥計們也紛紛點頭贊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那份兄弟情在歲月的沉澱下,愈發深厚,也愈發溫暖。他們相互支持、相互鼓勵,就像一個團結的大家庭,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著。
有一次,村裡的學校面臨著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缺少一些課外書籍和教學用具,這可急壞了白幽雲和他的老夥計們。他們沒有絲毫猶豫,立刻行動起來。白幽雲先是把自己家裡珍藏的一些書籍拿了出來,然後和老夥計們一起挨家挨戶地去發動村裡的鄉親們捐贈閒置的書籍。他們耐心地向鄉親們解釋這些書籍對孩子們的重要性,鄉親們聽後也都紛紛響應,把家裡的舊書都翻了出來。同時,他們還各自拿出一部分積蓄,湊錢購買了一些教學用具,像嶄新的文具、體育用品等。一切準備就緒後,他們親自把這些書籍和教學用具送到學校里,看著孩子們拿到新書時那興奮得漲紅了臉、眼中滿是喜悅的笑臉,他們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滿心的歡喜,那種感覺就像自己種下的種子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一樣。
在生活中,白幽雲也經歷過不少風雨和挫折,但他始終保持著樂觀積極的態度,堅守著自己對教育和文學的初心。有時候,他滿懷熱情地創作了一篇又一篇的文學作品,然後滿懷期待地投稿出去,可等來的卻是一封封退稿信,那些否定的話語就像一盆盆冷水,澆滅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讓他陷入了自我懷疑之中。他會坐在書桌前,看著那些被退回的稿件,默默地發呆,心裡想著自己是不是真的沒有文學天賦,是不是不應該再堅持下去了。然而,每當他走出家門,看到村里那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看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文學的嚮往,再想到老夥計們對這片鄉土的堅守,他心中那團文學的火焰就又重新燃燒了起來。
家裡的經濟壓力也時常讓他喘不過氣來,靠著教師那點微薄的工資,要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並不容易。有時候,家裡的米麵糧油快見底了,他還得為孩子的學費發愁,但他從來沒有想過放棄自己的教育事業和文學創作,去尋找一份更賺錢的工作。他覺得,物質上的困難只是暫時的,而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在為鄉村的未來播種希望,那是比金錢更寶貴的財富。
就這樣,白幽雲在這片鄉土上,用自己的熱情、智慧和汗水,書寫著一個個關於教育、關於文學、關於兄弟情的故事。他就像一束溫暖而又堅定的光,照亮了鄉村孩子們的成長之路,也讓這片鄉土在歲月的流轉中,始終保留著那份濃濃的文化底蘊和溫暖的人文情懷,成為了人們心中永遠的眷戀之地,承載著無數美好的回憶,也孕育著無盡的希望,繼續向著更美好的明天邁進。他是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鄉土作家,更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鄉村教育守護者,他的故事,也將在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去,激勵著更多的人為鄉村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冰陽
年輪增長
兔年大吉春雨匆忙
不說世俗的物物漂亮
單聊文學兄弟情悠長
老夥計的故事
誰知曉心蕩
歲月流淌
2005年的春秋冬夏
文學的故鄉愛濃芳
走進課堂
農民作家詩人的情懷
鄉土文學故鄉母校里閃光
把自己的成長經歷和自學學識
和三尺講台下的學生一起分享
光陰似箭
2023年的春雨嘀嗒
十八年的心雨珍藏
文學的故鄉我的愛
故鄉的母校我的情
送走了一批批學生
擔當重任建設美麗家園
今日陽光用影音釋放
憶童年和少年
啄木鳥的吟唱
呵護樹林成長
人生歷練風雨
命運桃花選擇
藝術之路就在腳下
兄弟情暖故鄉
老夥計的故事
結伴同行遠方
2023年2月9日為老夥計啄木鳥作於河子書屋
一個熱心於教育事業的鄉土作家的故事……
——題記
白幽雲的教育情懷
在魯西南那片廣袤無垠、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大地上,白幽雲宛如一顆堅韌而又熠熠生輝的星辰,照亮著鄉村教育與文學創作的天空。他中等身材,常年的鄉間生活讓他的皮膚略顯黝黑,那是陽光與土地共同留下的印記,透著一種質樸與醇厚。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淺不一的皺紋,每一道紋路仿佛都在訴說著他經歷過的風雨和沉澱下來的故事,那微微有些粗糙的雙手,也見證了他在田間地頭勞作以及在書桌上奮筆疾書的無數個日夜。
白幽雲自幼便對文學有著一種近乎痴迷的熱愛,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書籍成了他最珍貴的寶貝。每當從長輩那裡或是村里為數不多的幾本舊書中獲得一篇好文章,他便如獲至寶,躲在自家那昏黃燈光下,逐字逐句地研讀,常常讀到深夜,沉浸在文字編織的奇妙世界裡無法自拔。這份熱愛,如同種子一般,在他心中生根發芽,隨著年齡的增長,愈發枝繁葉茂。
儘管出身農民家庭,生活條件艱苦,但白幽雲骨子裡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他白天跟著父母在田間勞作,幫忙耕種、收割莊稼,體會著農民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也深切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厚重與包容。然而,一到晚上,他便忘卻了一天的疲憊,坐在那張簡陋的書桌前,借著微弱的燈光開始自學。沒有老師指導,他就自己摸索,遇到不懂的字詞,就翻遍家裡所有能找到的字典、詞典;對書中的內容有疑惑,便反覆琢磨,有時候為了弄明白一個文學知識點,甚至會步行幾里路去請教村里上過學的老人。就這樣,靠著堅持不懈的努力,他積累了豐富的學識,那些知識仿佛是他在文學之路上前行的基石,一步一步,讓他離夢想越來越近。
兔年大吉的那個時節,春雨如細絲般紛紛揚揚地灑落,潤澤著大地萬物。白幽雲像往常一樣,坐在自家小院裡。那小院雖然陳舊,卻處處透著溫馨,斑駁的土牆、爬滿藤蔓的籬笆,還有牆角那幾盆開得正艷的野花,無不彰顯著鄉村生活獨有的韻味。他靜靜地望著屋檐上不斷滴落的雨滴,思緒卻早已飄遠,飄向了那悠長的文學世界,飄向了那些與老夥計們共度的難忘時光。對於世俗所追逐的那些浮於表面的漂亮事物,他向來不太在意,在他心中,真正珍貴的是那深厚真摯的文學兄弟情,以及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飽含情感的老夥計的故事。那些故事就像一壇壇精心釀製的老酒,越品越能咂摸出其中令人心醉神迷、心蕩神馳的韻味,而他就是那個沉醉其中的品酒人,每一次回味都有新的感悟,每一次想起都倍感溫暖。
時光回溯到 2005年的春秋冬夏,那是白幽雲人生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段日子。懷揣著對文學的熱愛和對家鄉的眷戀,他毅然決然地走進了家鄉那所鄉村學校的課堂,成為了一名教師。那時的學校,條件十分簡陋,幾間破舊的瓦房便是教室,桌椅也是參差不齊,有的甚至還搖搖晃晃的。但這些並沒有讓白幽雲心生絲毫退意,相反,他看著台下那一雙雙清澈而又充滿渴望與好奇的眼睛,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
站在三尺講台上,白幽雲總是帶著和藹可親的笑容,用那帶著濃厚鄉音卻又極具感染力的話語,將自己所學所思、所經歷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學生們。他講起自己兒時在田間地頭聽長輩們講述的那些民間故事時,仿佛自己又變回了那個坐在田埂上、托著下巴聽得入神的小男孩,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把故事裡的人物、情節描繪得活靈活現,讓孩子們仿佛身臨其境,跟著故事裡的主人公一起經歷喜怒哀樂;說到自己在昏黃燈光下熬夜苦讀的點滴,他又會語重心長地告訴孩子們學習的不易與堅持的重要性,鼓勵他們要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用知識改變命運;而談及自己在文學之路上摸索時的感悟,他更是激情澎湃,手舞足蹈地向學生們闡述文字的魅力,如何通過細膩的描寫、巧妙的構思讓一篇文章充滿生命力,讓筆下的世界躍然紙上。
在講授鄉土文學時,白幽雲更是傾盡心力,將自己對故鄉的深情融入到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中。他會詳細地描述故鄉那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從每年春節時熱鬧非凡的廟會,到農忙時節田間地頭人們忙碌的身影;從夏日夜晚村口大樹下老人們搖著蒲扇講古的場景,到冬日雪後那銀裝素裹、寧靜祥和的村莊雪景,每一處細節都不放過,讓孩子們深刻地認識到,原來自己生活的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竟蘊藏著如此多豐富多彩、動人心弦的故事。在他的講述下,那簡陋的教室仿佛真的變成了一個充滿魔力的文學殿堂,那些書本上原本枯燥無味的文字,像是被賦予了生命一般,帶著鄉土的溫度、帶著濃濃的鄉情,悄悄地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了文學的種子,等待著有朝一日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日子在白幽雲的辛勤耕耘中悄然流逝,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農夫,用心澆灌著這些祖國的花朵,看著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在知識的滋養下茁壯成長,他的心中滿是欣慰與自豪。有的學生從最初連一篇簡單的作文都寫不好,到後來能在作文比賽中脫穎而出;有的學生原本對學習毫無興趣,在他的引導下,漸漸愛上了閱讀,成績也有了顯著提高。每當看到學生們的這些進步,白幽雲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那是一種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成就感,比自己發表了作品還要高興。
而他自己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從未停止過在文學道路上探索的腳步。他深知,只有自己不斷地創作、不斷地提升,才能給學生們帶來更多更好的文學養分。於是,無論白天教學有多累,晚上他都會坐在書桌前,點上那盞檯燈,拿起筆,開始書寫心中的故事。他寫那田間勞作的農民,用細膩的筆觸刻畫他們那被汗水浸濕的後背、粗糙的雙手以及臉上那憨厚樸實的笑容,展現出農民們堅韌不拔的品質和對土地深深的眷戀;寫鄉村集市上的熱鬧與煙火氣,描繪那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滿目的商品,還有攤主們此起彼伏的吆喝聲,讓人仿佛能聞到那空氣中瀰漫的各種食物的香氣,感受到鄉村生活的生機勃勃;寫鄉間小路上的花草樹木,把那些平日裡容易被人忽視的小野花、野草的美麗之處一一展現出來,賦予它們情感與靈魂,讓讀者看到鄉村大自然的獨特魅力。他的每一篇文字都散發著濃濃的鄉土氣息,那是他對這片土地愛的表達,也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他的作品關注到這片平凡卻又充滿魅力的鄉村土地。
光陰似箭,眨眼間就來到了 2023年的春雨時節。那嘀嗒作響的春雨,仿佛是時光的使者,輕輕敲打著白幽雲的心房,喚起了他心底深處珍藏了十八年的回憶。這十八年,承載了太多的情感,初為人師時的緊張與期待,至今仍歷歷在目,他還記得第一次走上講台時,手心緊張得直冒汗,說話都有些微微顫抖,但看到學生們那純真的笑臉,他很快就鎮定下來,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每當看到學生取得進步時,那份喜悅就像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讓他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甜蜜;當然,面對教學中的難題,比如學生之間的矛盾、個別學生的學習困難等,他也曾苦惱過、焦慮過,但他從不輕易放棄,總是想盡辦法去解決問題,因為他深知,自己肩負的是孩子們的未來,是鄉村教育的希望。
在這一年,白幽雲對文學的故鄉、故鄉的母校依舊愛得深沉。即便已經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可那份牽掛就像一根無形的線,始終緊緊地系在他的心頭。他常常想,自己還能為這片土地、為這裡的孩子們做些什麼呢?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他望著窗外那生機勃勃的鄉村景象,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利用影音的方式,把自己記憶中的童年和少年時光記錄下來,把那些關於故鄉的故事、關於文學的感悟,通過影像和聲音傳遞給更多的人。
說干就干,白幽雲立刻行動起來。他拿出那台有些年頭的攝像機,雖然這台機器已經略顯陳舊,功能也不如現在的先進,但在他眼中,卻是無比珍貴的工具。他扛著攝像機,穿梭在鄉間的各個角落,像一個執著的記錄者,不放過任何一個有意義的畫面。他來到古老的村口大樹下,那棵樹已經不知道屹立了多少年,樹幹粗壯,枝繁葉茂,樹上的啄木鳥時不時地發出清脆的吟唱聲,仿佛在訴說著多年來守護樹林成長的故事。白幽雲靜靜地站在那裡,調好攝像機的焦距,將啄木鳥的身影、大樹的全貌以及周圍的環境一一拍攝下來,他覺得這啄木鳥就如同自己一樣,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幼苗」——那些鄉村的孩子們,見證著他們的成長。
接著,他又走向田間的阡陌小道,此時正值農忙時節,農民們在田間辛勤勞作著,有的在彎腰插秧,有的在除草施肥,他們那專注的神情、熟練的動作,都被白幽雲一一捕捉進鏡頭裡。陽光灑在他們身上,勾勒出一個個辛勤勞作的剪影,白幽雲知道,這些畫面里蘊含著生活的艱辛,卻也透著對未來的希望,那是鄉村生活最真實的寫照,也是他想要通過影音傳達給大家的內容之一。
他還走進學校里那簡陋卻充滿朝氣的教室,看著那擺放整齊的桌椅、黑板上還未擦去的粉筆字,思緒一下子回到了曾經在這裡發生的一幕幕教學場景。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站在講台上激情澎湃地講課,看到了孩子們積極舉手發言的樣子,聽到了那朗朗的讀書聲在教室里迴蕩。白幽雲眼眶微微濕潤了,他趕緊舉起攝像機,記錄下這充滿回憶與希望的畫面,他希望通過這些影像,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鄉村學校的故事,了解這裡的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
在這個過程中,白幽雲遇到了不少困難,但他從未有過絲毫退縮的念頭。有時候,攝像機突然出現故障,他心急如焚,四處打聽哪裡能修好,然後騎著那輛破舊的自行車,顛簸在鄉間那坑窪不平的小路上,不顧路途遙遠,趕去修理店。一路上,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可他心裡只想著儘快修好攝像機,繼續自己的記錄工作。有時候,為了拍攝到滿意的畫面,比如清晨田野上的薄霧、傍晚夕陽下的村莊剪影等,他要在一個地方等上好幾個小時,忍受著蚊蟲的叮咬和烈日的暴曬,皮膚被曬得通紅,身上也被蚊蟲叮出了不少紅包,但他只是隨手拍一拍,便又專注地盯著鏡頭,等待著最佳拍攝時機的到來。
除了記錄故鄉的點滴,白幽雲還熱衷於組織村裡的孩子們開展各種各樣的文學活動。他把自家的院子收拾得乾乾淨淨,擺上幾張小桌子和凳子,精心打造了一個小小的「文學角」。每到周末或者節假日,孩子們就像一群快樂的小鳥,紛紛聚集在這裡,嘰嘰喳喳地分享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白幽雲總是坐在孩子們中間,臉上洋溢著和藹的笑容,耐心地傾聽著每個孩子的發言,不管孩子們說得好不好,他都會用溫和的話語給予他們鼓勵和指導。
有個叫小虎的孩子,家庭條件不太好,性格也很內向,平時在學校里總是默默地坐在角落裡,很少主動和同學們交流,更別說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了。白幽雲在一次作文課上發現,小虎雖然話不多,但寫出來的作文卻有著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情感,只是因為缺乏自信,所以不敢大膽地表達出來。從那以後,白幽雲格外關注小虎,經常在課後單獨找他聊天,引導他把內心的想法更加充分地寫出來,還給他推薦一些適合他閱讀的書籍,鼓勵他多參加「文學角」的活動。慢慢地,小虎變得開朗了起來,開始主動和同學們交流,作文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在一次學校的作文比賽中獲得了獎項。當小虎拿著獎狀,滿臉通紅、眼中閃爍著激動與感激的淚花跑到白幽雲面前時,白幽雲開心地笑了,他輕輕地拍了拍小虎的肩膀,說:「孩子,你很棒,要繼續加油啊!老師相信你以後會寫得更好。」那一刻,白幽雲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那麼有意義,就像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明燈,為孩子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在白幽雲的身邊,還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夥計,他們就如同那啄木鳥一樣,雖然各自有著不同的生活軌跡,卻都在為這片鄉土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有的老夥計擅長民間藝術,會教孩子們剪紙、捏泥人,他們的手指就像有魔法一樣,在彩紙和泥巴間穿梭,不一會兒就能變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作品,讓孩子們驚嘆不已,也讓傳統文化在新一代中得以傳承和發揚;有的老夥計則是農業能手,熟知各種農作物種植的知識,他們會帶著孩子們走進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如何播種、如何施肥、如何辨別病蟲害,讓孩子們明白糧食的來之不易,培養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和敬畏之情。
他們常常聚在一起,談論著如何讓鄉村變得更好,如何讓孩子們能接受到更豐富的教育。在那些個寧靜的夏夜,他們坐在院子裡,伴著陣陣蛙鳴和清涼的晚風,分享著彼此的想法和計劃。白幽雲總是說得最多的那個,他眼中閃爍著光芒,激動地描繪著自己心中鄉村教育和文學發展的藍圖,老夥計們也紛紛點頭贊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那份兄弟情在歲月的沉澱下,愈發深厚,也愈發溫暖。他們相互支持、相互鼓勵,就像一個團結的大家庭,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著。
有一次,村裡的學校面臨著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缺少一些課外書籍和教學用具,這可急壞了白幽雲和他的老夥計們。他們沒有絲毫猶豫,立刻行動起來。白幽雲先是把自己家裡珍藏的一些書籍拿了出來,然後和老夥計們一起挨家挨戶地去發動村裡的鄉親們捐贈閒置的書籍。他們耐心地向鄉親們解釋這些書籍對孩子們的重要性,鄉親們聽後也都紛紛響應,把家裡的舊書都翻了出來。同時,他們還各自拿出一部分積蓄,湊錢購買了一些教學用具,像嶄新的文具、體育用品等。一切準備就緒後,他們親自把這些書籍和教學用具送到學校里,看著孩子們拿到新書時那興奮得漲紅了臉、眼中滿是喜悅的笑臉,他們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滿心的歡喜,那種感覺就像自己種下的種子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一樣。
在生活中,白幽雲也經歷過不少風雨和挫折,但他始終保持著樂觀積極的態度,堅守著自己對教育和文學的初心。有時候,他滿懷熱情地創作了一篇又一篇的文學作品,然後滿懷期待地投稿出去,可等來的卻是一封封退稿信,那些否定的話語就像一盆盆冷水,澆滅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讓他陷入了自我懷疑之中。他會坐在書桌前,看著那些被退回的稿件,默默地發呆,心裡想著自己是不是真的沒有文學天賦,是不是不應該再堅持下去了。然而,每當他走出家門,看到村里那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看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文學的嚮往,再想到老夥計們對這片鄉土的堅守,他心中那團文學的火焰就又重新燃燒了起來。
家裡的經濟壓力也時常讓他喘不過氣來,靠著教師那點微薄的工資,要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並不容易。有時候,家裡的米麵糧油快見底了,他還得為孩子的學費發愁,但他從來沒有想過放棄自己的教育事業和文學創作,去尋找一份更賺錢的工作。他覺得,物質上的困難只是暫時的,而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在為鄉村的未來播種希望,那是比金錢更寶貴的財富。
就這樣,白幽雲在這片鄉土上,用自己的熱情、智慧和汗水,書寫著一個個關於教育、關於文學、關於兄弟情的故事。他就像一束溫暖而又堅定的光,照亮了鄉村孩子們的成長之路,也讓這片鄉土在歲月的流轉中,始終保留著那份濃濃的文化底蘊和溫暖的人文情懷,成為了人們心中永遠的眷戀之地,承載著無數美好的回憶,也孕育著無盡的希望,繼續向著更美好的明天邁進。他是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鄉土作家,更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鄉村教育守護者,他的故事,也將在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去,激勵著更多的人為鄉村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