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范氏家族定陶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范嫻是在施夷光睡著的時候失蹤的。

  與之同時失蹤的還有給施夷光接生的那個穩婆。

  一路奔波,施夷光又剛剛生產,身體虛弱疲憊,來到船上之後,一直處於似睡似醒,迷迷糊糊之中。

  船隻停下來準備在此安營過夜,施夷光心神放鬆,摟著兩個孩子迷迷糊糊睡著了。可是剛睡醒的施夷光,卻驚恐的發現女兒和接生的穩婆不見了。

  掌舵撐船的老漁翁在把船停泊好也早已經上岸,在岸上跟著營地里的范氏族人一起用餐,岸上眾人都沒有看到有人從船上下來,而且這老漁翁也一直在范氏族人眼皮子底下,不太可能是這個漁翁搞得鬼。

  可以初步判定,要麼是穩婆和范嫻一起被人帶走,要麼是范嫻被穩婆帶走了。

  船艙只有這麼大一點,根本藏不住人。范蠡目光掃示了一圈,眉頭緊縮,目光落在船艙裡面的蓆子下面一抹淡黃色絲綢碎片上。

  這明顯是從范嫻身上穿著的衣服上用力撕下來的。

  范蠡將絲綢碎片拿在手上,看著上面用女子所用胭脂寫的幾行字,陷入了沉思。

  「吳王闔閭、殺我全家、要離之女、恩怨分明。將軍滅吳、為妾報仇、活汝一子、教汝一女、十五年後,有緣相會。」

  范蠡將手中絲綢碎片遞給一旁眼淚汪汪的施夷光,施夷光顫抖著雙手,接過這絲綢碎片,看完之後也陷入了沉默。

  「唉……真沒想到,這穩婆居然是要離之女。」沉默半響之後,范蠡嘆息了一聲。

  要離當年受伍子胥之恩,無以為報。在伍子胥的引薦下,去幫吳王闔閭刺殺公子慶忌。

  吳公子慶忌,乃是吳王僚之子,身材高大,力大無窮、能手撕犀鹿;

  要離身材矮小,雖然擅長刺殺,但是本身武藝並不出眾,正面對決,要離根本沒有機會戰勝公子慶忌。

  要離為了取信慶忌,讓吳王砍了他的右臂,殺了他的妻子,逃亡投奔在衛國流亡的公子慶忌身邊,以和吳王闔閭不共戴天之仇為名,慶忌探得事實,便對要離深信不疑,視為心腹,委他訓練士兵,修治舟艦,常在左右,同謀舉事。

  在慶忌訓練好軍隊,率軍殺回姑蘇找吳王闔閭決戰,慶忌率領的軍隊,一路攻城拔塞取得勝利,慶忌在戰艦之上慶功飲酒。與慶忌在同一船上的要離,乘慶忌坐在船頭上暢飲之機,便在月光下以短矛猛刺慶忌,借住風勢暗中偷襲,以短矛刺穿慶忌胸膛直透心窩。

  當時慶忌並沒有立即死亡,憤怒的慶忌,抓住要離的脖頸,倒提要離,將要離的頭三次溺入河水之中,然後將要離放在膝上,笑著說:「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於刺我!」左右衛兵舉刀欲殺要離,慶忌搖著手說:「這是天下勇士,怎麼可以一日殺兩個天下勇士呢?」又說:「還是放他回國,成全他吧!」說完慶忌便拔出短矛,倒地而亡。

  要離完成刺殺任務之後,對同船的士兵說,自己之所以殺慶忌,一是為報伍子胥之恩,二是為了避免吳國陷入內戰,但是自己殺妻子以取信敵人是為不仁,背棄慶忌信任暗殺是為不義,不仁不義之人,無顏再苟活於世,也自殺而死。

  要離刺慶忌的故事,此時在吳越已經廣為流傳,范蠡和施夷光自然知道這件事。

  「可是她為什麼要帶走嫻兒呀!她既然是要離之女,她父母皆因吳王闔閭所死,夫君助越滅吳,按說是幫她報了大仇,對她有恩。她既然說要報恩,可是不經過我們同意,就把嫻兒帶走了,這又是報的哪門子恩!」施夷光憤憤地道。

  「夷光莫慌,我觀這穩婆,對嫻兒似無惡意,她帶走嫻兒,也許另有深意。」范蠡連忙低聲安慰妻子。

  「即便她對嫻兒沒有惡意,可是這天下禮崩樂壞,諸侯之間紛爭不斷,世道如此混亂,嫻兒跟著她漂泊在外,豈不是受苦受難!」施夷光對這個私自帶走自己女兒的穩婆,仍然憤恨不已。

  「她帶著嫻兒,想必尚未走遠,我這就派人在附近仔細搜尋,也許能找到她們。」范蠡又安慰了妻子幾句,走出船艙,對岸上的眾人吩咐在附近仔細搜尋。

  此時天色已經完全暗了下來,范蠡此時帶著的族人,除了自己妻兒之外,就是六十名家族護衛。至於范氏其餘族人,范蠡早在去年,就安排范伯仁帶他們先行一步,去往陶邑了。

  當下范蠡將眾護衛按平時戰車歸屬,三人一隊,分為二十隊。范蠡親自帶十隊護衛留守此處營地,范伯仁和范仲勇各帶五隊護衛,燃起火把,四散開來,尋找范嫻蹤跡。

  彼此之間由哨聲互相聯繫,一旦發現情況,就迅速以哨聲告知其餘隊伍。


  此時月黑風高,此地屬於泰山山區,離開道路不遠就樹木林立,雜草叢生,視線嚴重受到影響,范氏眾人忙了半夜,卻毫無線索,那個自稱要離之女的穩婆,帶著范嫻,居然就這麼消失不見,毫無蹤跡。

  第二天一早,天色方亮,范蠡讓二子再次帶人擴大搜尋範圍,仍舊毫無收穫。

  此地距離齊國邊境夾谷關不遠,為免生意外,范氏眾人不可在此久留,范蠡只好下令,收拾營地,沿著汶水,繼續前行。

  公元前470年暮春,在范蠡的帶領之下,范氏家族眾人,沿著汶水一路前行,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經過浩渺無邊的大野澤之後,轉入濟水,渡過菏澤,最終來到陶邑范氏莊園安頓下來。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定居陶邑的范蠡不欲再參合到諸侯國官場之中各種爭權奪利蠅營狗苟之事,只想帶領族人在陶邑安穩生活。

  時光如箭,范氏家族來到陶邑,已經三個月過去了。

  自從來到陶邑范氏莊園定居之後,這三個月內,范蠡也派出家族武士,多次前往越國去尋找被要離之女帶走嫻兒,多方打聽卻毫無消息。

  而剛生產的施夷光,按照此時周朝的禮制,生產之後三個月內的母子,都要別室居住,不能和丈夫同房。按當時禮儀,生子之前一個月,妻子就應該別室而居,等孩子出生,如果是男子,則門左懸掛弓箭,如果所生是女兒,於門右懸掛帨。

  施夷光是在從齊國逃亡到宋國的野外生產孩子的,這在當時醫療條件惡劣的情況下,是非常危險的事情,雖然有范蠡請的穩婆幫助接生,而施夷光也不是首次生產,這才順利產下一子。

  即便這樣,施夷光仍因一路顛簸,偶受風寒,身體一度非常虛弱,來到陶邑之後,范蠡多方請名醫,請到了宋國當時非常有名的長桑君,給施夷光治療,這才慢慢康復。

  來到范氏莊園之後,施夷光都是帶著剛出生的孩子及乳母和侍女,獨立在別院居住。

  這樣做,其實還有一層原因,春秋戰國時期,醫療條件惡劣,即便是諸侯卿大夫之家,孩童夭折率也極高。

  為了避免過多接觸外人,導致外在風邪侵入母子,范蠡都沒有再見過施夷光母子,只是每天派侍從前來慰問。

  按照周禮,父親要給出生滿三個月的孩子賜名。生子滿三個月,范蠡占卜選了一個吉日給三子命名。

  這是周禮規定的給新生兒最重要的一個儀式,也稱為命名禮。范氏家族中所有重要人物,沒有外出的,都要參加。在命名禮上,有條件的公卿士大夫還要給孩子聘請一位老師。

  范蠡請了在宋國頗有美譽的公孫糾為兒子老師。

  公孫糾一大早也來到范氏莊園,范蠡大開中門,親自出門迎接公孫周進入正堂。

  公孫糾,今年四十餘歲,身體挺拔,容貌俊朗,頜下冉冉,是位風度翩翩的美男子。

  公孫糾的父親是公子褍秦,是此時宋國國君景公的弟弟,也就是說,公孫周是宋景公的親侄子。

  公孫糾生有兩子三女,長子名子啟,次子名子德。

  現在是公元前470年,周元王六年,也是宋景公四十七年。

  景公是宋國在位時長首屈一指的國君,今年六十多歲了,宋景公因膝下無子,就收養了公子啟和公子德在宮中,為自己的養子。

  范蠡和公孫糾的淵源頗深,乃是同門師兄弟。

  范蠡的故鄉,在楚國南陽,年輕的時候,和文種、公孫糾一起,都在計然門下求學。文種年齡最大,是大師兄,公孫糾年齡最小,乃是小師弟。

  後來學有所成的范蠡和文種,離開楚國到越國,投奔越王勾踐,幫助勾踐興越滅吳。而公孫糾因是宋國公子,學成之後就回到了宋國,幫助國君治理國家。

  范蠡從齊國避禍至宋國陶邑,除了陶邑乃天下之中,絕佳的地理位置方便經商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孫糾的多次邀請。

  范氏一族定居陶邑之後,也正是因為公孫糾的多方關照,才能在宋國迅速立足。

  公孫糾看到范蠡,爽朗大笑道:「師兄,多年不見,你的風采更勝往昔。我這次前來,除了參加師兄第三子的命名禮儀式之外,還受寡君之託,想請師兄出山,為我宋國太宰一職,不知師兄可肯屈就?」

  范蠡嘆了口氣道:「師弟,想當年我和大師兄文種,離楚赴越,一晃已經二十多年。你我也皆從意氣風發的少年,到今天垂垂老矣。當年滅吳之後,我對文種師兄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越王勾踐,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我勸師兄和我一起離開越國,師兄卻不聽我勸,終於被勾踐所殺,身死族滅,可悲可嘆。」


  「眼看這大爭之世即將到來,諸侯之間互相兼併,各國內卿大夫也多有以下犯上,周禮不復存,人心思變而無新制,我已心灰意冷,不願再出仕為官,只想在這陶邑做些生意,安度晚年,於願足矣。」

  公孫糾見范蠡如此說,也知道不好再勉強。不過范蠡既然已經定居陶邑,想來以後還有更多機會,哪怕范蠡即便不再出山,有他定居陶邑經商,也可以將陶邑本來就繁華的商業進一步發揚光大。

  公孫糾對范蠡道:「師兄既然不願出仕,小弟也不好勉強,只是寡君知道師兄來陶邑定居,不勝之喜,以陶邑范氏莊園為中心,西至濟水之濱,南至菏澤之湖,方圓五十里土地,皆封為師兄湯沐之地,還請師兄接受。」

  范蠡正色推辭道:「無功不受祿,蠡對宋國無尺寸之功,宋公之賜,實不敢受。還請師弟回報宋公,公之厚愛,蠡已心領,只是范氏族人不多,經商足以養家。」

  公孫糾見范蠡不受宋公之賜,不由得暗自心折。正在此時,下人來報,說夫人已經準備好了,請家主前去給孩子賜名。

  今天一大早,施夷光就先行沐浴更衣,幫孩子也剪去了胎髮,在兩鬢留一小部分挽一對角兒。減去的胎髮讓侍女收好,以後給孩子製作胎毛筆。

  范氏族人都已經在正堂前到齊等候,現在范氏核心族人並不多。

  范蠡已有兩個成年的孩子,長子范功,字伯仁,今年三十五歲,娶妻乃文種之女,已經生育有一子一女;

  次子范成,字仲勇,今年十九歲,尚未加冠,還未定親;

  范蠡還收養了近百名孤兒,擇其中聰慧勇武之佼佼者,均賜姓為范,作為范氏外圍族人。

  命名儀式開始時,施夷光抱著孩子從別院走了出來,來到正堂,對范蠡行禮道:「夫君,今天讓孩子拜見父親。」

  范蠡肅容回答說:「我一定會好好教養他,使他守禮循善。」說完,范蠡走上前去,握住孩子的右手,十分鄭重的為其命名。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之又損之道也。」

  范蠡看著妻子懷中的這個小傢伙,沉吟片刻道:「滿招損,謙受益,此乃天道,這孩子名就叫謙吧。以後二十歲加冠禮成人之時,當取字為叔益。」

  周禮規定,三月命名禮上,父親給孩子起的這個名,乃是一個人一輩子都不會改的,和以後取得字、號這些不同,俗話說的,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就是從此而來。

  姓和名,都是不可更改的。能改的是氏、字和號。

  名除了君主、長輩和父母可以稱呼之外,其他人是不能直呼其名的,直呼其名在周禮之中規定乃是非常不敬的行為。

  而字則是二十歲成人禮加冠之時,由父親或其他長輩給孩子根據名,取一個意思相關的字,作為其他人稱呼方便。

  范蠡此時給孩子就取了字,是因為自己已經六十多歲,而孩子要到二十歲加冠之時才會取字,范蠡擔心自己活不到孩子加冠之時,提前給孩子把冠禮之時的字取好,也是預防萬一之意。

  名既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叫的,而字要到二十歲成人加冠禮之後才有,那麼起個乳名方便族人稱呼,則是非常必要的。

  施夷光輕聲念道:「范謙……范叔益,多謝夫君給孩子賜名賜字。夫君放心,妾身一定好好教育這孩子,讓他牢記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

  施夷光想到自己這一生波折不斷,和范蠡彼此之間的感情又被越王勾踐所不容,這些年來,一直東躲西藏,不得安寧。生這孩子的時候,又是在野外,自己感染風寒,大病一場,到陶邑安頓下來之後,好在范蠡請了長桑君給自己治病,這才從鬼門關死裡逃生。

  施夷光看著范蠡,柔聲道:「夫君,妾身希望這孩子能一生平安、健康快樂,不被束縛,無病無忌。您看他乳名喚做無忌可好?」

  范蠡聽妻子這麼說,心中頓時瞭然妻子心事,頷首道:「夷光說的好,這孩子乳名就叫無忌吧!」

  施夷光見范蠡尊重自己的意見,不覺展顏一笑。

  范蠡看著孩子明亮的眼睛一瞬不瞬的盯著自己,心頭一動,從自己腰間解下一塊太極陰陽魚圖案的玉佩,給范無忌戴在脖子之上。

  范蠡對施夷光道:「夷光,這個玉佩是我當年跟恩師計然子求學,有一次因緣際會,見到師祖老子,師祖他老人家賜給我的,師祖說這玉佩常年佩戴可以安定心神,外邪不侵。現在我把它傳給無忌孩兒,希望能保佑無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施夷光知道這玉佩是范蠡隨身佩戴之物,卻沒聽范蠡說過這玉佩的來歷,不知道此玉佩竟然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贈送給自己夫君的貴重之物,此刻見范蠡將此玉佩送給自己孩兒,不由得大為欣喜。

  施夷光把孩子交給身後的女僕,女僕抱著范無忌,把名字告訴身旁的家相范曄,家相范曄走出正堂,對在堂下等候的其餘范氏族人,大聲宣告,告訴所有在場的范氏族人,家主已經給新生兒命名為謙,乳名無忌,讓族人都知道這個孩子的名,以後在生活中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叫他的名,只能稱呼他的乳名無忌。

  接著,家相還要把范謙的出生的年月日時等信息,記錄在范氏宗族族譜之中,還要轉告閭里的官吏。閭吏會把孩子的姓名以及出生信息寫成兩份,一份在閭府保存,一份上交到州府收藏。從此之後,如果不發生改名情況,命名禮上所給予的這個名,將隨伴孩子終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