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鄒忌妒忌田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公元前532年「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田忌和孫臏大勝魏國的龐涓。

  齊威王於是就寵任田忌、孫臏,委任他倆專門征伐的兵權(專以兵權委之)。

  騶忌擔心田忌以後會替代自己成為國相,就秘密地與門客公孫閱商量,想要爭奪田忌、孫臏的專寵(騶忌恐其將來代己為相,密與門客公孫閱商量,欲要奪田忌、孫臏之寵)。

  註:1.【齊威王:媯姓,田氏,名因齊,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在位37年。田齊桓公(與春秋五霸之首姜齊桓公非同一人)之子,戰國時期齊國第四代國君。齊威王在位期間,納諫用能,勵志圖強,禮賢重士。他政治上進行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軍事上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於諸侯,迫使魏惠王於前334年到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互尊為王,周天子致文武胙,戰國諸侯稱王(楚除外)自此始。】

  2.【鄒忌:約前385-前319,戰國時期齊國大臣。《史記》作騶忌子,齊人。

  田齊桓公時就任大臣,齊威王時為相,封於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號成侯。後又事齊宣王。勸說齊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修訂法律,監督官吏,嚴明賞罰,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曾獻計圍魏救趙,取得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之戰的勝利。

  鄒忌推行的改革,使齊國國力漸強。鄒忌還以相貌著稱,品德也十分的受人誇讚。「鄒忌諷齊王納諫」被列入中學課本。】

  3.【田忌: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田齊宗族。封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故又稱徐州子期。戰國初期齊國名將。】

  4.【孫臏: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戰國時期軍事家。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5.【公孫閱:又作公孫閈(hàn)、公孫戍(shù)、公孫戌(Xū),生卒年不詳,齊國人,先是鄒忌的門客,後來幫田嬰保住了薛城的封地,成為了輔助靖郭君田嬰、孟嘗君田文父子二代的重要門客。載於《戰國策齊策》;《資治通鑑》顯王四十八年。

  公孫閈在鄒忌與田忌的權勢鬥爭中雖然用智謀趕走了田忌,但卻顯得有點缺德。

  公孫閈在面見楚王時不慌不亂,言語得當顯得機智過人。

  公孫閈進諫孟嘗君,既讓君子避免了行為的失誤,又使自己能有助於朋友,他敢於伸張大義,以正氣來諫止權勢者的說服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司馬光評價:孟嘗君可謂能用諫矣。苟其言之善也,雖懷詐諼之心,猶將用之,況盡忠無私以事其上乎!】

  公元前352年,周顯王十七年「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龐涓得知孫臏在齊國軍中,心中懼怕,與龐英、龐蔥商議,棄營而逃,連夜回魏國去了。

  魏惠王以龐涓有奪取邯鄲之功,雖然桂陵喪敗,將功折罪。

  龐涓心中非常鬱悶,於是派人以千金的重禮向齊國的相國騶忌行賂,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除掉孫臏。

  騶忌正中下懷,就派公孫閱假作是田忌的家人,拿了十金,在大清早敲算卦先生的家門(於五鼓叩卜者之門)。

  公孫閱說:「我奉田忌將軍的差遣,要占卜起卦(欲求占卦)。」

  卦成,算卦先生問:「要卜哪方面呢?」

  公孫閱說:「我們田忌將軍,是田氏的宗族,兵權在握,威震鄰國,如今想要謀大事,麻煩先生給斷一下吉凶。」

  算卦先生大驚,道:「這是悖逆的事,我可不敢聽,也不敢斷(此悖逆之事,吾不敢與聞)!」

  公孫閱囑咐他說:「先生即然不肯斷,那就千萬別說出去啊!」

  公孫閱剛出門,騶忌派的差人就到了,將算卦先生捉住,說他替叛臣田忌算卦。

  算卦先生說:「剛才是有個人來到本店,但是確實沒有給他算卦。」

  騶忌就進入宮中,把田忌所要占卜的主題,稟告給齊威王,並把算卦先生帶來做證,齊威王果然懷疑田忌要作亂,就每天派人監視田忌的一舉一動。


  田忌聽到了這其中的緣故,就託病辭職了,交回了兵政,以釋齊王之疑。

  孫臏也辭去了軍師的職務。

  明年,齊威王薨,子辟疆即位,史稱齊宣王。

  註:【齊宣王:媯姓、田氏,名辟疆,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在位19年。齊威王之子,戰國時代齊國國君。

  齊宣王時期的典故:1.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2.濫竽充數;3.宣王獨少一愛;4.王顧左右而言他;5.君子遠庖廚。】

  齊宣王向來知道田忌是冤枉的,也了解孫臏的才能,就把他倆都召回來官復原職。

  再說龐涓一開始聽說齊國辭退了田忌和孫臏,大喜,說:「我今後就可以橫行天下了(吾今日乃可橫行天下也)!」

  註:【橫行天下:成語,形容遍行天下,不受阻礙。也形容東征西戰,到處稱強,沒有敵手。出自《荀子·修身》。】

  這時,韓昭侯消滅了鄭國(公元前375年),把都城遷到了鄭國(都城新鄭),作為韓國的都城。

  註:【是時韓昭侯滅鄭國而都之:韓滅中為公元前375年,與此時敘事的公元前352年相差23年。】

  趙國的相國公仲侈前往韓國祝賀,並請求韓國一同起兵伐魏,約定消滅魏國之後,平分魏國的土地。

  註:【公仲侈:姓公仲,名侈,一名公仲朋。春秋戰國時期韓國重要臣子,韓宣惠王時期得到重用,力主結好秦國連橫,後秦韓交惡後,率軍堅守宜陽,失敗後重新與秦國交好,並為韓國取得了重要城市武遂,後參與儲君之爭,抵禦了楚國的進攻。】

  韓昭侯同意了。

  但是回覆說:「今年國內正趕上鬧饑荒,等到明年,再派兵跟隨趙國一起討伐魏國吧(偶值荒饉,俟來年當從兵進討)。」

  龐涓探聽到這個消息,就對魏惠王說:「聽說韓國計劃幫助趙國來攻打我們,現在趁著他們還沒有合作,應該先進攻韓國,斷了他這個想法(聞韓謀助趙攻魏,今乘其未合,宜先伐韓,以沮其謀)。」

  魏惠王同意了。

  魏惠王派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大將,起傾國之兵,向韓國進發。

  稍後請看「馬陵之戰」。

  註:1.【韓昭侯:姬姓,韓氏,名武,公元前363年-公元前333年在位,在位31年。韓懿侯之子,戰國時期韓國第6位國君。

  韓國國勢最強,便要數韓昭侯在位之時。韓昭侯前期,韓國政治混亂,法律、政令前後不一,群臣吏民無所適從。

  公元前355年,韓昭侯實行改革。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申不害變法),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推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主張以「術「治國。

  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2.【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姬姓,伯爵。

  公元前806年,鄭國的開國君主鄭桓公建都陝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鄭武公跟隨周平王東遷到虢鄶之間,第三任君主鄭莊公遷都到鄭韓故城遺址,直到滅亡。鄭國立國共計432年,傳位24君(有爭議),建都鄭(今新鄭)395年,主要的版圖位於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進入戰國,鄭國仍然得以苟延殘喘。

  此時鄭國最大之敵人已經是新興的韓國。

  然鄭國仍內亂內鬥不止,鄭哀公為國人所殺;韓國攻鄭,殺幽公。於是國人立幽公之弟公子駘為君,是為鄭繻公(公元前423年-公元前396年在位,在位27年)。

  韓非稱鄭國發生了太宰欣取鄭事件,此事詳情已難以考證。鄭繻公在位時,與韓國的戰爭互有勝負,而且形勢曾一度好轉。

  繻公十五年,公元前408年,韓伐鄭,取鄭之雍丘;

  繻公十六年,公元前407年,敗韓於負黍;

  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400年,圍韓陽翟。

  公元前375年,鄭國滅於韓國。

  在韓即將滅鄭之際,鄭國再次內亂。

  鄭繻公殺其相子陽,而子陽之黨又殺繻公。

  鄭國這時根本不需要外國來滅也會自己滅亡。


  子陽之時,鄭國已經一分為三。

  鄭君乙二年,鄭負黍反,歸韓,十一年,取陽城,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韓滅鄭。】

  3.【太子申:魏惠王之太子。魏惠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魏攻韓。次年齊攻魏救韓,魏以其為上將軍,與龐涓率師迎擊齊軍,戰於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一說今河北大名東南),魏軍大敗,他被虜。】

  附註:1.齊威王;2.公孫閱;3.齊宣王;4.韓昭侯

  一.齊威王:

  媯姓,田氏,名因齊,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在位37年。田齊桓公(與春秋五霸之首姜齊桓公非同一人)之子,戰國時期齊國第四代國君。齊威王在位期間,納諫用能,勵志圖強,禮賢重士。他政治上進行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軍事上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於諸侯,迫使魏惠王於前334年到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互尊為王,周天子致文武胙,戰國諸侯稱王(楚除外)自此始。

  齊威王二年(公元前355年)鄒忌借講琴理談治國方法,指出了上下一致.國家才會昌盛的道理,還勸威王不要再沉溺於酒色歌舞,要廣招人才,發展生產,操練兵馬。齊威王幡然悔悟,拜鄒忌為相。

  齊威王三年(公元前354年),鄒忌被封為成侯,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高官垣縣),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齊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趙國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們商議,鄒忌反對救援,而段干朋則建議齊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縣)來疲勞魏軍,然後趁魏軍攻破邯鄲後救援趙國,這樣既救援了趙國,又同時削弱了魏、趙兩國。

  齊威王採納段干朋的建議,兵分兩路,一路齊軍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齊軍兵分兩路,一路與宋國景敵、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齊威王打算讓孫臏擔任主將,但孫臏以遭受過酷刑、身體有殘疾為由拒絕。齊威王於是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讓坐在帶著蓬帳的車子中出謀劃策。十月,齊軍取得「桂陵之戰」的勝利。

  齊威王六年(公元前351年),齊威王開始貪圖玩樂,不理政事,同年,魯國攻打齊國,進入陽關。同年,韓、趙、魏三國再次攻打齊國,直到博陵。

  齊威王七年(公元前350年),衛國攻打齊國,占領齊國的薛陵。齊築長城。

  齊威王九年(公元前348年),趙國攻打齊國,占領齊國的甄城。

  齊威王九年(公元前348年),齊威王聽了姬妾虞姬諫言,開始勵精圖治。重用即墨大夫,烹殺佞臣阿大夫以及其他佞臣。齊威王率領各諸侯國去朝見周天子。當時的周王室又貧窮又衰弱,諸侯們都沒去朝見,只有齊國朝見他。天下人都認為齊威王是賢君。

  齊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46年),大夫牟辛舉薦人才不當,齊威王將其處死。

  齊威王十三年(公元前344年),齊威王拜訪秦國。

  齊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最終敗魏於馬陵,殺魏將龐涓。

  馬陵之戰中的大獲全勝,並援救了趙韓兩國,使得其威望上升,挾戰勝之威,齊國力量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稱霸東方。

  徐州相王:

  齊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趙肅侯在平陸會晤。

  同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惠王並改此年為後元年,史稱」徐州相王」。

  齊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33年),齊威王與魏惠王在郊外會獵。魏惠王與齊威王比寶,齊威王卻以人才比喻寶物。魏惠王慚愧,不歡而去。

  齊威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23年),秦國想要入侵齊國,雙方在桑丘交戰,雖然齊威王的近臣多次稱齊國主將匡章會背叛。但齊威王說匡章是個孝順父親的人,連死去的父親都不敢忤逆,會背叛活著的君主嗎?堅持讓匡章出戰,於是齊軍最終擊敗秦軍,獲得「桑丘之戰」的勝利。

  齊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齊威王去世,享年59歲,其子田辟彊繼位,是為齊宣王。


  軼事故事:

  1.騶忌子彈琴諫齊王(見《東周列國志》第86回,本文332「騶忌鼓琴取相」)

  2.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曾問妻、妾、客自己和徐公誰比較美,諸人都說鄒忌比較美。但鄒忌在見過徐公後卻自愧不如,回家深思後向齊威王上奏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於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現在齊國的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裡的王后嬪妃和親信侍從,沒有誰不偏愛大王,滿朝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大王,全國範圍內的人,沒有誰不有求於大王。由此看來,大王所受的蒙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說:「好!」於是發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夠當面指責寡人過錯的,得上等獎賞;上書勸誡寡人的,得中等獎勵;能夠在公共場所議論指責寡人讓我聽到的,得下等獎勵。」命令剛剛下達時,大臣們都來進諫,宮廷里像集市一樣人來人往;幾個月以後,有時候間或有人進言;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言,也沒有什麼可進諫的了。

  燕國、趙國、韓國和魏國聽到這種情況,都到齊國來朝見,表示敬意。就這樣,齊國因內政修明,威服了別的國家。

  3.齊威王比寶

  齊威王二十四年,齊王與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獵。魏王問道:「大王也有寶物嗎?」威王說:「沒有。」魏王說:「像我這樣小的國家,也還有能照亮前後各十二輛車的直徑一寸的十顆夜明珠,齊國這樣的萬乘之國怎麼能沒有寶物呢?」威王說:「我當作寶物的與大王不同。我有個大臣叫檀子的,派他鎮南城,楚國人就不敢向東方侵犯掠奪,泗水之濱的十二諸侯都來朝拜。我有個大臣叫盼子的,派他鎮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到東邊的黃河裡捕魚。我有個官吏叫黔夫的,派他鎮守徐州,燕國人就到北門祭祀,趙國人就到西門來祭祀,以求神靈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隨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個大臣叫種首的,派他戒備盜賊,結果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這些都將光照千里,豈只是十二輛車呢!」魏惠王心中慚愧,敗興離去。

  4.齊威王烹阿大夫

  齊威王自繼位以來,不理國政,政事交付給卿相大夫,九年之中,諸侯都來攻打齊國,使齊國民不聊生。此時齊威王召來即墨(今山東平度)大夫而對他說:「自從您作即墨大夫以來,每天都有人來說您的壞話。但是我派人去巡視即墨,田地都已開墾,百姓衣食豐足,官府中沒有堆積滯留的公務,東方因而得以安定。這是因為您不會討好我左右身邊的人以博求名譽的緣故啊。」封給他一萬戶的食邑。齊威王又召來阿城大夫而對他說:「自從您治理阿城以來,讚譽您的話每天都能聽到。然而我派人去視察阿城,田野沒被墾治,百姓生活貧苦。往日趙國進攻甄城,您不去救援。衛國攻取薛城,您不聞不問。這是因為您用錢重賄我左右身邊的人以索取名譽的緣故啊!」當天,齊威王烹殺阿城大夫,齊威王身邊曾經讚譽過阿城大夫的人都一併烹殺。於是,齊威王發兵向西攻打趙國、衛國,在濁澤打敗魏軍並包圍魏惠王。魏惠王請求獻上觀城以求和解,趙國也歸還齊國長城。於是齊國百姓大為震驚,人人都不敢文過飾非,盡力表現出忠誠。齊國得到大治,諸侯聞訊,二十多年沒有人敢於出兵侵犯齊國。

  二.【公孫閱】人物生平:

  齊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成侯鄒忌是齊國的相國,田忌是齊國的大將,兩人感情不睦,互相猜忌。

  田忌在馬陵之戰勝利後,鄒忌害怕自己地位不保,公孫閈獻計給鄒忌說:「閣下何不策動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勝仗,那是您策劃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戰敗,田忌假如不死在戰場,回國也必定枉死在軍法之下。「

  鄒忌認為他說得有理,於是勸說齊威王派田忌討伐魏國。

  誰料田忌三戰皆勝,鄒忌趕緊找公孫閈商量對策。

  公孫閈就派人帶著十斤黃金招搖過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紹道:「我是田忌將軍的臣屬,如今將軍三戰三勝,名震天下,現在欲圖大事,麻煩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

  卜卦的人剛走,公孫閈就派人逮捕賣卜的人,在齊王面前驗證這番話。

  田忌聞言大恐,出走避禍。

  齊威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21年),齊威王將要把薛地封給田嬰。

  楚威王聽到此事後大怒,準備討伐齊國。

  齊威王產生停止封地的想法。

  公孫閈對田嬰說:「您是否封賞得成,關鍵不在齊國,還在楚國。待我去說服楚王,讓他比齊王更想封賞您。「


  田嬰說:「我就把這件事委託給您吧。「

  公孫閈為田嬰對楚王說:「魯、宋兩國討好楚國,而齊國卻不討好楚國,這是因為齊國強大,魯、宋弱小的緣故,大王為什麼偏偏只看到弱小的魯、宋之利,卻不擔心齊國強大呢?齊國給田嬰封地薛,將使他勢力漸漸擴大,以致權傾國君,這是使齊國弱小的做法,希望您不要去阻止。「

  楚王說:「好。「

  因此就放棄了阻止齊國封賞田嬰的打算。

  四月,齊威王將田嬰封在薛地。

  田嬰去世後,追諡他為靖郭君。

  田文在薛地繼承田嬰的爵位,是為孟嘗君。

  孟嘗君出巡五國,到達楚國時,楚王要送給他一張用象牙製成的床。

  郢都一個姓登徒的人正好當班護送象牙床,可是他不願意去。

  於是找到公孫閈,說:「我是郢都人登徒,如今我當班護送象牙床給孟嘗君,可是那象牙床價值千金,哪怕稍有損壞,即使我賣掉妻子兒女也賠不起。先生您如能讓我免掉這個差事,我願意把先人的寶劍送給您作為回報。「

  公孫閈不假思索,很痛快的答應了他。

  於是公孫閈去往拜見孟嘗君,說:「賢公準備接受楚人饋送的象牙床嗎?「

  孟嘗君點頭說是。

  公孫閈勸他不要這樣做。

  孟嘗君向他詢問其中的緣故。

  公孫閈說:「五國都把相印給您的原因是聽說您在齊國幫助孤貧的,在諸侯中有存亡繼絕的美名,五國君主這才以國事委公,這實在是仰慕您的仁義廉潔。況且您在楚國就接受了象牙床這樣的重禮,巡行至其他小國,又拿什麼樣的禮物饋贈於您呢?所以臣希望您萬不可受人之禮。「

  孟嘗君很爽快的答應了。

  公孫閈快步退了出去,走到中門,孟嘗君起了疑心,把他叫了回來:「先生叫我不要接受象牙床這個禮物,這固然是一項很好的建議,但為何先生如此開心呢?「

  公孫閈說:「臣有三大喜事,外加更得一柄寶劍。「

  孟嘗君不解:「先生此話怎講?「

  公孫閈說:「賢公門下食客何止百人,卻只有臣敢於進諫,此喜之一;諫而且能被聽進去,此其二;諫而能停止主人的過錯,此其三。而為楚送象牙床的登徒,不願意送床。他曾答應事成之後,送臣一柄先人寶劍。「

  孟嘗君說:「不錯。先生接受寶劍了沒有?「

  公孫閈說:「未得賢公許可,戌不敢接受饋贈。「

  孟嘗君催促他:「趕快收下!「

  因為這件事,孟嘗君在門扇上寫道:「誰能傳揚田文名聲,而進諫勸止田文犯錯,即使私自在外獲得珍寶,也可迅速進諫!「

  三.【齊宣王】:

  齊宣王:媯姓、田氏,名辟疆,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在位19年。戰國時代齊國國君,齊威王之子。

  前314年,燕國燕王噲禪讓王位給宰相子之,太子平被迫起兵奪回權力,反而被殺。齊宣王乘此大亂,派匡章率軍攻破燕國,燕王噲被殺,子之逃亡,後被齊人抓住做成肉醬。

  前312年,齊宣王殺王后,後娶鍾離春為後。相傳鍾離春是一位樣貌奇醜的女子。隨後齊宣王向孟子請教稱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勢利導,遊說齊宣王棄霸道而行王道,但是齊宣王沒有聽從,反而軍紀敗壞,掠奪民財,導致燕人叛亂,不久齊軍就在趙、魏、韓、楚、秦等國的壓力下被迫撤軍,而燕人則共立公子職,是為燕昭王,齊宣王感嘆:「吾甚慚於孟子。」

  齊宣王愛聽吹竽,要三百人合奏,南郭先生不會吹竽,混進竽樂隊裡,一直到齊宣王去世,都沒被拆穿;齊愍王立後,喜歡單獨演奏,處士趕緊逃亡,這是成語「濫竽充數」的典故由來。

  人物生平:

  齊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齊威王去世,田辟強即位,是為齊宣王。

  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齊攻燕,幾乎滅亡燕國。

  齊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齊宣王去世,其子田地即位,是為齊愍王。

  為政舉措: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宣王乘機發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幾乎滅亡燕國。但這也為齊國的衰落埋下伏筆。三十年後燕昭王為報此仇,在樂毅的指揮下統帥燕國及趙、秦、韓、魏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使齊國只剩下即墨、莒這兩座孤城,儘管最後依靠田單以火牛陣破敵復國,但齊國卻從此衰落下去。


  文化

  齊宣王見到西方秦國招攬賢士,得人而治,越來越強大的情勢,便開始發展文化事業。齊宣王喜愛文學遊說的士人,不惜耗費巨資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學士來到齊國「稷下學宮「來,聞聲而來的有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等七十六人,都賜給府宅,官拜上大夫,不擔任官職而讓他們自由議論。齊國稷下學者逐漸多起來,將近數百上千人,使稷下學宮進入鼎盛。

  其中還有兒說、告子、宋鈃、尹文、彭蒙、季真等人;儒家大師孟軻長住稷下30多年;集百家大成的荀卿,15歲就來齊國,是稷下學宮中資格最老的一位導師,曾三為祭酒,充任學宮最高領導。

  稷下學宮集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刑家、陰陽家、農家、雜家各學派的學人,著書立說,開展學術研究,形成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創造中國燦爛的「先秦文化「。

  人物評價

  齊宣王算不上是個明君,但毋庸置疑,在他執政期間,齊國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他設立了的稷下學宮,可以說是造成「百家爭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史籍記載

  《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三大錯誤

  齊國最終滅亡,與齊宣王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齊宣王一生犯過很多錯,而最大的錯誤在於他外交,他的外交錯誤導致齊國最終滅亡。

  1.合縱攻秦

  外交中的第一大錯誤就是不支持合縱攻秦,最後導致秦國單獨坐大,諸國都不能抗衡,本來公元前318年六國合縱攻秦是件好事,但就因為大家沒推他做合縱長,他就撤伙,所以導致日後除了他之外的五國合縱共同攻秦一下子陷於失敗,五國都失敗了,秦國獨大,最後導致誰都怕秦國,割地賠款。這是第一個。

  2.齊楚聯盟

  第二個錯就是不能對已經犯了錯誤的楚懷王寬宏大量,導致秦國成功地拆散了齊楚聯盟,導致齊楚兄弟之間鷸蚌相爭,秦國漁翁得利。公元前314年,齊楚結成聯盟,這對秦國不利。秦國一看齊楚聯盟,就採取了一個辦法拆散,派張儀去楚國,說您如果能夠與齊國斷交,我把商於之地六百里給您,楚國馬上與齊國斷交,派人收回那六百里土地,結果張儀在路上佯裝受傷,三個月不見楚王。楚王一看,咋還沒給我地啊?肯定是跟齊國有關係,我跟齊國斷交秦國不知道,於是馬上派人到齊宣王那兒絕交。當然楚國最後什麼也沒得到。這事楚國確實錯了,但是後來楚國知道錯了,又央求齊宣王,齊宣王怎麼都不肯原諒他。而是和秦國結成聯盟共同對付楚國,最後齊楚兩敗俱傷。

  3.齊燕矛盾

  第三個外交錯誤就是沒有處理好齊燕矛盾,齊燕之間的矛盾被秦國利用,最終導致齊國衰落下去。公元前312年,秦國聯合韓魏進攻齊國,大破齊軍於濮水之上。齊宣王面對著此情此景,齊宣王只能把自己占領燕國的軍隊悉數撤回,雖然說齊國放棄了燕國所有的軍隊,但是齊燕之間的矛盾已經結成,所以這就為日後燕齊再度開戰兩敗俱傷埋下了伏筆。公元前301年,隨著齊宣王的去世,齊國的盛世時代終於結束,等待著齊國的也就是公元前221年齊國滅亡這一大幕。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說齊宣王的外交錯誤斷送了齊國,也斷送了其他東方六國,最終致使秦國統一了中國。

  軼事典故

  1.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

  鍾、夏都是齊宣王身邊的女人,前者奇醜而有才,後者奇美而無能。於是,齊宣王有事,就跑去找鍾無艷幫忙;事情一過,則去找夏迎春尋歡作樂,把鍾無艷拋到了一邊。

  2.濫竽充數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府給他的待遇和那幾百人一樣。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愍王繼位。齊愍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聽其獨奏,南郭處士只好逃走了。

  宣王獨少一愛

  一次,齊宣王對手下大臣淳于髡說:「先生談一談寡人喜歡的是什麼?「淳于髡說:「古代王者所喜歡的有四,而大王喜歡的有三。「齊宣王十分奇怪,禁不住問道:「這話怎麼說呢?「淳于髡說:「古代王者愛馬,大王也愛馬。古代王者愛美味,大王也愛美味。古代王者好美色,大王也好美色。古代的王者尊崇有才德的人,而大王卻不尊崇才德之士。「

  齊宣王聽後,搖搖頭說:「國中根本就沒有傑出的才德之士,否則我也會尊崇他們,喜歡他們。怎麼能說我不尊崇有才德的人呢?「


  淳于髡說:「古時有驊騮等好馬,可是現在沒有,大王就從不惜花費重金,從所有的馬中去挑選,可見大王真的喜歡馬。古時有豹象等動物的腸肚或嫩脆可口的肉,可是現在沒有,大王就命令手下人不辭辛苦從眾多美味中去挑選,可見大王真的愛好美食。古時有毛嬙、西施那樣的美女,可是現在沒有,大王就從當今天下的眾多美女中去挑選,可見大王真的喜歡美女。至於才德之士,大王就一定要等到有堯舜禹湯時代的賢德之士出現,然後才去尊崇他們、喜歡他們;那麼如果禹湯時代的賢德之士知道,會覺得大王不是真心喜愛人才,也不會喜歡大王的。「齊宣王聽了靜默在那裡,不知怎麼答話。

  3.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有一次對齊宣王說:「有一個人,因為要到楚國去,把老婆孩子交託給他的朋友,請予照顧。等到他回來的時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凍挨餓,那位朋友根本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你說對這種朋友該怎麼辦?「

  齊宣王答道:「和他絕交!「孟子又說:「有一個執行法紀、掌管刑罰的長官,卻連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說這該怎麼辦?「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最後,孟子說:「全國之內,政事敗亂,人民不能安居樂業。你說這又該怎麼辦?「齊宣王看看自己的左右大臣,故意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4.君子遠庖廚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所以沒有傳到後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齊宣王問:「道德怎麼樣就可以統一天下呢?「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孟子說:「能夠。「齊宣王說:「憑什麼知道我能夠呢?「

  孟子說:「我曾經聽胡齕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裡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鍾'。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鍾了嗎?'您說:'怎麼可以不祭鍾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是有這件事。「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齊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麼會吝嗇到捨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裡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

  孟子說:「沒有關係。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四.韓昭侯:

  姬姓,韓氏,名武,公元前363年-公元前333年在位,在位31年。韓懿侯之子,戰國時期韓國第6位國君。

  韓國國勢最強,便要數韓昭侯在位之時。韓昭侯前期,韓國政治混亂,法律、政令前後不一,群臣吏民無所適從。

  公元前355年,韓昭侯實行改革。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申不害變法),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推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主張以「術「治國。

  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人物生平

  韓昭侯,亦稱韓厘侯、韓昭厘侯、韓昭僖侯,姬姓,韓氏,名武,是韓懿侯(一作韓共侯、韓莊侯)之子。

  韓懿侯十二年(公元前363年),韓懿侯去世,韓武即位。


  韓昭侯元年(公元前362年),秦軍在西山打敗韓軍。

  韓昭侯二年(公元前361年),宋國攻占韓國的黃池。同年,魏國攻占韓國的朱邑。

  韓昭侯六年(公元前357年),韓昭侯派兵攻打東周,占領東周的陵觀、邢丘。

  韓昭侯八年(公元前355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擔任韓國相國。申不害運用法家的權術,實行法家的主張,使韓國國內得到治理,諸侯不來侵伐。

  韓昭侯十一年(公元前352年),韓昭侯前往秦國與秦孝公會見。

  韓昭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41年),申不害去世。

  韓昭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39年),秦軍攻占韓國的宜陽。

  韓昭侯三十年(公元前333年,一作前337年去世),韓昭侯就去世,其子韓宣惠王繼位。

  主要成就

  重用申不害

  韓昭厘侯六年(前355年),派軍隊攻擊周朝,占領了陵觀、廩丘等兩個村落。二年後,一位小官申不害自行向昭厘侯推薦,昭厘侯任命申不害為丞相。自從申不害任相的前後十五年間(前351年─前337年),內政進行改革,外交覓取和平,也讓韓國躍升為一等強國。有一次,申不害推薦他的堂兄任官,韓昭厘侯拒絕,申不害很不高興。昭厘侯說:「我在你這裡學到了治國的法則,我是要接受你的請託,去破壞你所定的法則,還是遵守你所定的法則,而去拒絕你的請求呢?你曾教我,嚴格的執行賞罰,用人一定要依照順序。而你卻私相授受。你說,你要我聽你哪一種話?「申不害汗流浹背,請罪說:「你才是我所盼望的真正君主。「

  申不害所主張的任人原則,是「因任授官,循名責實「,而韓昭侯不因申不害有功於國,反而牢記申不害所傳授的治國之「術「,因此韓國得以富強。

  政治

  戰國時期的韓國在現河南一帶,《史記》上有這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也就是說,韓國祖先最初是被封於「韓原「這個地方的。致韓厥之時,列為晉國六卿之一,即「晉作六卿,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為獻子「。

  獻子之子宣子徙居州。宣子子貞子徙居平陽。至於「鄭「這個地方,最初不是韓的領土,而是另外一個諸侯國--鄭國。《史記》記載「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二年,滅鄭,因徙都鄭。「我們知道,春秋與戰國分野的標誌就是韓、魏、趙的三家分晉。所以,說戰國時期的韓國都城應該是鄭。

  《史記》記載秦吞併韓國時韓的疆域範圍:「九年,秦虜王安(韓最後一個王),盡入其地,為穎州郡。「以上資料說明,韓的領土範圍大致應是黃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穎水之濱,故在河南界內,鄭州、洛陽之間,西北與山西接壤,南不過淮河一線(當時是楚地)。

  農業

  韓昭侯時期,通過施肥改良土壤,是提高農業產量的重要因素。隨著農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進步,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有的地方還推廣了一歲兩熟制,《荀子富國》說:「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總之,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發展十分迅速,生產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韓昭侯時期的韓國,鐵製農具已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鐵耕已是很平常的事情。建國後考古發現的鐵製農具主要有:鐵鏵、钁、鋤、鐮等。鐵農具的推廣和使用,有利於大量荒地的開墾和耕作效率的提高。韓昭侯時期牛耕在戰國時期更加普遍。鐵農具和蓄力的結合,為深耕細作提供了條件。《韓非子外儲說上》說:「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如果沒有畜力和鐵農具,深耕細作是不可能的。

  農民在長期的耕作實踐中,生產經驗更加豐富,他們已經能從土壤的色澤,性質和肥沃程度去認識和區別土壤,因地制宜地進行耕作,農民已很重視對土地的施肥,「掩地表畝,刺草殖穀,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

  經濟

  韓昭侯時期,韓國商業有很大的發展,主要體現商人的活躍,城市的繁榮和貨幣的流通等方面。

  1.韓昭侯時期,隨著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金屬貨幣的流通更加廣泛了。當時金屬貨幣有銅幣和金幣兩大類,銅幣主要有四種:燕,齊兩國使用刀幣,周、秦一帶使用圓錢,三晉使用布幣,楚國使用「蟻鼻錢「,金幣一般以斤(十六兩),鎰(二十兩)為計量單位,還有「餅金「和「郢爰「。(餅金為餅狀金塊,郢爰為方形金塊)金屬貨幣進入商品流通領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


  2.韓昭侯時期,城市的繁榮是商業發展的重要表現,戰國時期出現了許多工商業發達的大城市,韓之陽翟(今河南禹縣)。

  3.韓國商人們販運於列國之間,擴大了商品交換的範圍,各地的特產如北方的馬匹,南方的魚,東方的鹽,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場上都能買到。大商人更加活躍,如大商人白圭,「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方法,(《史記貨殖列傳》)大搞投機交易,賺取了大量財富.河東鹽商猗頓和邯鄲冶鐵商郭縱,富甲天下,交結諸侯,干預政治。陽翟大賈呂不韋,通過販賤賣貴,家至千金,參與政治,官至丞相。

  軼事典故

  1.堂陼公勸諫

  雖然韓昭厘侯是懂得利用人才的君主,可是很少注意自己所說的內容,導致在無意間把一些重大的機密泄露出去,使跟大臣們所決定的計劃不能實施。

  因此朝野的大臣都很傷腦筋,都不敢直接告訴韓昭厘侯。直到某一天,自稱名叫堂陼公的人,親自到韓昭厘候說:「如果這裡有一個以玉做的酒器,是價值千金,卻它的中間是空的,且沒有底子,它是否能盛水?「於是韓昭厘侯回答:「那是不能的。「堂豁公又問:「如果有一個瓦罐子,雖然很不值錢,但它不會漏接,問你,它是否能盛酒?「韓昭侯就回答:「能。「

  這時,堂陼公趁著機會,就接著說:「這就是了。一個瓦罐子,雖然沒有值多少文錢,以及非常卑賤,但是因為它不會漏接,卻能來裝酒;反而一個以玉做的酒器,儘管它十分貴重,但由於它空而無底,因此連水都不能裝,更不用說人們會將可口的飲料倒進裡面去。人也是一樣,作為一個地位至尊及舉止至重的君主,如果經常泄露臣子商討有關國家機密的話,那麼他有如一個沒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幹的人,如果他的機密,也會在某天被泄露出去,那他的計劃根本是化為泡沫,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幹和謀略。「同時韓昭厘侯才真正地了解,他連續地點頭說:「你說的對!你說的對!「

  從堂陼公來勸諫以後,在韓昭厘侯要採取重要措施時,大臣們在一起密謀策劃的計劃、方案,韓昭厘侯都會小心對待,甚至連晚上睡覺都是獨自一人,因為他擔心自己在熟睡中所說的夢話,把計劃和策略泄露給別人聽見,防止誤了國家大事。

  2.祝賀秦孝公

  昭厘侯二十年(前343年),周顯王封秦孝公為西方列國盟約長,那時韓昭厘侯祝賀秦孝公,秦孝公命公子少官率軍會各國君主,前往逢澤(今河南滎陽稍北),朝覲周顯王。

  3.韓昭侯酒醉

  從前韓昭侯喝醉酒睡著了,掌帽官見他冷,就給他身上蓋了衣服。韓昭侯睡醒後很高興,問近侍說:「蓋衣服的是誰?「近侍回答說:「掌帽官。「昭侯便同時處罰了掌衣官和掌帽官。他處罰掌衣官,是認為掌衣官失職;他處罰掌帽官,是認為掌帽官越權。不是不擔心寒冷,而是認為越權的危害超過了寒冷。

  4.韓昭侯藏弊褲

  韓昭侯讓人把破舊褲子收藏起來,侍從說:「君王太不仁愛了,破舊褲子不賞給近侍們,卻要收藏起來。「昭侯說:「這不是你理解得了的。我聽說明君連自己的一顰一笑都要加以珍惜,顰有擎的目的,笑有笑的目的。現在是褲子了,豈只是-顰一笑啊:褲子和一顰一笑相差太遠了。我一定要等待有功的人,所以要收藏好,現在還沒有給予的對象。

  5.申子請仕

  韓昭侯對申不害說:「法度非常不容易推行。「申不害說:「所謂法,就是驗明功勞而給予賞賜,依據才能而授予官職。現在君主設立了法度,卻又聽從近侍的請求,這是法度難以推行的原因。「昭侯說:「我從今以後知道如何推行法度了,知道聽取什麼意見了。「一天,申不害請求委任他的堂兄做官。昭侯說:「這不是我從你那兒學來的做法。要是聽從你的請求,不就破壞你的治國原則了嗎?我沒法採納你的請求:「申不害誠惶誠恐地請求給予處罰。

  6.未出城門而死

  韓昭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38年),韓國發生大旱,韓國修築一座高大的城門。楚國大夫屈宜臼說:「韓昭侯不會走出這座門。為什麼呢?因為不合時。我所說的時,不是時日的時,人本來有有利的時候也有不利的時候。韓昭侯曾經處在有利的時候,不修築高大的城門。去年秦軍攻占宜陽,今年又有大旱災,韓昭侯不在這時候體恤百姓的困難,反而更加奢侈,這叫做'時運衰耗而行為奢侈'。「

  韓昭侯三十年(公元前333年,一作公元前337年去世),高大的城門落成,韓昭侯就去世,他果然沒有從這座城門走出,由其子韓威侯即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