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山郡初附
農曆五月末,夏日的氣息已濃烈得化不開,上庸就這般靜靜佇立在時節的洪流中。
上庸城正堂內,氣氛壓抑又沉悶。
劉封端坐在案榻之上,身子微微前傾,目光死死地釘在面前那封空白絹帛上,仿佛要用眼神在上面灼出字跡來。
堂外,士兵整齊劃一的巡邏腳步聲,此刻在他耳中卻好似亂麻,攪得他心煩意亂。
他的腦海中,征伐上庸的畫面,未來規劃的藍圖,尤其是真實歷史中,孟達投魏、申氏背叛、上庸失守的記憶相互交織,讓他的腦袋亂成一團。
上庸、西城、房陵未來的規划走向。是鞏固防禦,以守為攻?還是主動出擊,深入荊襄?這才是劉封愁腸百轉的癥結所在。
尤其是現在已然是五月末,距離歷史上那場決定成敗的襄樊之戰只剩一個多月了,時間不等人,現在每一分每一秒都似倒計時的鐘聲,在他心頭迴蕩,震得他內心不安。
「這奏報,到底該如何落筆?才能既讓主公看到我的功勞,又能更好地助力自己掌控三郡呢?」劉封喃喃自語,聲音低沉而沙啞。
「公子,袁主簿、廖功曹求見。」門外傳來通報聲。
「快請進。」劉封急忙起身迎接。
袁秋、廖光快步走進堂內,腳步匆忙卻又不失穩重,兩人拱手行禮,聲音中帶著憂慮與急切:「公子。」
劉封看兩人的神色凝重,目光中露出一絲疑惑,先問道:「袁主簿,上庸、西城兩地的戶籍與田畝情況查得如何?」
袁秋眉頭緊鎖,一臉憂慮地說道:「公子,情況不容樂觀啊。我這半日奔波,詳查細訪,發現申耽申儀兄弟提供的戶籍田產情況大大的不實。」
「據我多方估算,上庸、西城兩地人口最少應有一萬五千戶,可戶籍上僅有八千戶,這中間竟差了近半數之多!而且田畝數量也少得可憐,才十餘萬畝。」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這瞞報戶籍田畝有三弊。其一,戶籍人口少,意味著我們能徵調的勞力和兵源大幅減少。遇到戰事,兵力補充困難,日常修築工事、運輸糧草等事務也缺乏足夠人手。」
「其次,田畝數量少,糧食產出就低。就憑這些戶數和田畝,當地人養活自己都成問題,更別說供給咱們了。我們可是要在此地長期駐紮的,糧草供應本就緊張,如今更是雪上加霜。」
「其三,瞞報戶籍田畝,使得賦稅收入也大打折扣,我們手頭的錢財匱乏,難以維持各項開支,長此以往,軍隊的裝備更新、士兵的犒賞都成問題,嚴重影響軍隊的戰鬥力和士氣啊。」
劉封聽後,拳頭不自覺地握緊,憤憤然說道:「我知道申氏兄弟肯定會瞞報,但沒想到竟能如此過分!真當我劉封是好糊弄的嗎?」
就在這時,廖光也接話道:「公子,另外這上庸、西城的各級官吏皆是申氏族人,親朋故舊遍布上下。他們陽奉陰違,實在可惡!」
「就說今日,我們安排下去,要在城中調撥一些軍糧,那些官吏表面上滿口答應,可實際行動起來,卻故意拖拖拉拉,甚至還有人將糧草偷偷轉移到了申家的私倉,一打聽,原來此人就是申氏族人。」
劉封眉頭緊皺,如同一把擰緊的鎖,來回踱步,腳下的青磚發出沉悶的聲響,心中思忖著對策。
就在此時,寇延怒氣沖沖地從外面走進來,一腳踢開了門檻邊的一個小凳子,未等劉封發問,便迫不及待地開口抱怨道:
「那申氏兄弟實在可惡!之前上庸城中號稱有五千之眾,今日我去清點,好傢夥,絕大多數竟是老弱病殘,走路都顫顫巍巍,只有少數幾個精壯年輕人,分明是他們藏私,暗中調換了部分士兵!把咱們當傻子耍呢!」
最後回來的是王平,不過他帶回來的消息跟申氏兄弟無關,他是深入上庸周邊山地查訪,了解到上庸周邊地勢複雜,山高林密。山林之中,多有尚未開化的夷人,這些夷人,行事野蠻,毫無章法。時常從山林中竄出,燒殺搶掠,為害一方。
劉封初至上庸,深知欲穩據此地,必先熟稔其風土人情、民生政事。於是他當機立斷,著手派遣麾下眾人分赴上庸各處,收集關乎上庸情報的點點滴滴。
「房陵的情況如何?」剛剛只顧著上庸的情形,房陵卻被疏漏了,劉封只能掃視幾人問道。
袁秋答道:「昨日孟達將軍入城,我曾與其書佐郤揖相談,他告知房陵戶口有七千戶,情況稍好一些。但孟將軍說,他從秭歸帶去攻打房陵的有四千部曲,這些部曲要靠房陵供養,也是困難重重。」
劉封深知孟達此舉,分明是想獨自掌控房陵,甚至企圖成為房陵太守,將此地據為己有,不想與他人分一杯羹。
劉封突然間意識到劉備為什麼不喜歡孟達了。像孟達這樣專恣擅權,坐地自大,對劉備而言,無疑是養虎為患。而歷史上的孟達也確實是依託東三郡左右搖擺,最終敗亡的。
聽得這種種不利的情形,劉封一時頭大,沒想到逼降上庸容易,背後的利益牽扯竟如此複雜。他不禁想起歷史上自己沒去救關羽時說的那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如今看來,此言不虛。
劉封的面色陰沉得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天空,冷冷地說道:
「孟達自己人且先不管,上庸、西城雖然歸降,申氏兄弟卻對我們提防甚深,妄圖暗藏力量,保全申氏在當地的利益。如此陽奉陰違,根本沒把我們放在眼裡。」
袁秋點頭道:「公子所言極是,眼下上庸暗流涌動,就怕稍有不慎,陷入更深的困境。」
劉封沉思片刻,目光望向遠方,像是在尋找那一絲破局的曙光,心中卻又想著即將來臨的襄樊大戰,眼下,他對一個穩定可靠的根據地,以及一支能征善戰隊伍的渴望愈發強烈。
而想到歷史上的自己因為孟達、申儀的叛變,導致丟失了上庸,劉封只覺一陣寒意從腳底直竄上背脊,他絕不能坐以待斃,必須提前謀劃,做好預防。
上庸城正堂內,氣氛壓抑又沉悶。
劉封端坐在案榻之上,身子微微前傾,目光死死地釘在面前那封空白絹帛上,仿佛要用眼神在上面灼出字跡來。
堂外,士兵整齊劃一的巡邏腳步聲,此刻在他耳中卻好似亂麻,攪得他心煩意亂。
他的腦海中,征伐上庸的畫面,未來規劃的藍圖,尤其是真實歷史中,孟達投魏、申氏背叛、上庸失守的記憶相互交織,讓他的腦袋亂成一團。
上庸、西城、房陵未來的規划走向。是鞏固防禦,以守為攻?還是主動出擊,深入荊襄?這才是劉封愁腸百轉的癥結所在。
尤其是現在已然是五月末,距離歷史上那場決定成敗的襄樊之戰只剩一個多月了,時間不等人,現在每一分每一秒都似倒計時的鐘聲,在他心頭迴蕩,震得他內心不安。
「這奏報,到底該如何落筆?才能既讓主公看到我的功勞,又能更好地助力自己掌控三郡呢?」劉封喃喃自語,聲音低沉而沙啞。
「公子,袁主簿、廖功曹求見。」門外傳來通報聲。
「快請進。」劉封急忙起身迎接。
袁秋、廖光快步走進堂內,腳步匆忙卻又不失穩重,兩人拱手行禮,聲音中帶著憂慮與急切:「公子。」
劉封看兩人的神色凝重,目光中露出一絲疑惑,先問道:「袁主簿,上庸、西城兩地的戶籍與田畝情況查得如何?」
袁秋眉頭緊鎖,一臉憂慮地說道:「公子,情況不容樂觀啊。我這半日奔波,詳查細訪,發現申耽申儀兄弟提供的戶籍田產情況大大的不實。」
「據我多方估算,上庸、西城兩地人口最少應有一萬五千戶,可戶籍上僅有八千戶,這中間竟差了近半數之多!而且田畝數量也少得可憐,才十餘萬畝。」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這瞞報戶籍田畝有三弊。其一,戶籍人口少,意味著我們能徵調的勞力和兵源大幅減少。遇到戰事,兵力補充困難,日常修築工事、運輸糧草等事務也缺乏足夠人手。」
「其次,田畝數量少,糧食產出就低。就憑這些戶數和田畝,當地人養活自己都成問題,更別說供給咱們了。我們可是要在此地長期駐紮的,糧草供應本就緊張,如今更是雪上加霜。」
「其三,瞞報戶籍田畝,使得賦稅收入也大打折扣,我們手頭的錢財匱乏,難以維持各項開支,長此以往,軍隊的裝備更新、士兵的犒賞都成問題,嚴重影響軍隊的戰鬥力和士氣啊。」
劉封聽後,拳頭不自覺地握緊,憤憤然說道:「我知道申氏兄弟肯定會瞞報,但沒想到竟能如此過分!真當我劉封是好糊弄的嗎?」
就在這時,廖光也接話道:「公子,另外這上庸、西城的各級官吏皆是申氏族人,親朋故舊遍布上下。他們陽奉陰違,實在可惡!」
「就說今日,我們安排下去,要在城中調撥一些軍糧,那些官吏表面上滿口答應,可實際行動起來,卻故意拖拖拉拉,甚至還有人將糧草偷偷轉移到了申家的私倉,一打聽,原來此人就是申氏族人。」
劉封眉頭緊皺,如同一把擰緊的鎖,來回踱步,腳下的青磚發出沉悶的聲響,心中思忖著對策。
就在此時,寇延怒氣沖沖地從外面走進來,一腳踢開了門檻邊的一個小凳子,未等劉封發問,便迫不及待地開口抱怨道:
「那申氏兄弟實在可惡!之前上庸城中號稱有五千之眾,今日我去清點,好傢夥,絕大多數竟是老弱病殘,走路都顫顫巍巍,只有少數幾個精壯年輕人,分明是他們藏私,暗中調換了部分士兵!把咱們當傻子耍呢!」
最後回來的是王平,不過他帶回來的消息跟申氏兄弟無關,他是深入上庸周邊山地查訪,了解到上庸周邊地勢複雜,山高林密。山林之中,多有尚未開化的夷人,這些夷人,行事野蠻,毫無章法。時常從山林中竄出,燒殺搶掠,為害一方。
劉封初至上庸,深知欲穩據此地,必先熟稔其風土人情、民生政事。於是他當機立斷,著手派遣麾下眾人分赴上庸各處,收集關乎上庸情報的點點滴滴。
「房陵的情況如何?」剛剛只顧著上庸的情形,房陵卻被疏漏了,劉封只能掃視幾人問道。
袁秋答道:「昨日孟達將軍入城,我曾與其書佐郤揖相談,他告知房陵戶口有七千戶,情況稍好一些。但孟將軍說,他從秭歸帶去攻打房陵的有四千部曲,這些部曲要靠房陵供養,也是困難重重。」
劉封深知孟達此舉,分明是想獨自掌控房陵,甚至企圖成為房陵太守,將此地據為己有,不想與他人分一杯羹。
劉封突然間意識到劉備為什麼不喜歡孟達了。像孟達這樣專恣擅權,坐地自大,對劉備而言,無疑是養虎為患。而歷史上的孟達也確實是依託東三郡左右搖擺,最終敗亡的。
聽得這種種不利的情形,劉封一時頭大,沒想到逼降上庸容易,背後的利益牽扯竟如此複雜。他不禁想起歷史上自己沒去救關羽時說的那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如今看來,此言不虛。
劉封的面色陰沉得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天空,冷冷地說道:
「孟達自己人且先不管,上庸、西城雖然歸降,申氏兄弟卻對我們提防甚深,妄圖暗藏力量,保全申氏在當地的利益。如此陽奉陰違,根本沒把我們放在眼裡。」
袁秋點頭道:「公子所言極是,眼下上庸暗流涌動,就怕稍有不慎,陷入更深的困境。」
劉封沉思片刻,目光望向遠方,像是在尋找那一絲破局的曙光,心中卻又想著即將來臨的襄樊大戰,眼下,他對一個穩定可靠的根據地,以及一支能征善戰隊伍的渴望愈發強烈。
而想到歷史上的自己因為孟達、申儀的叛變,導致丟失了上庸,劉封只覺一陣寒意從腳底直竄上背脊,他絕不能坐以待斃,必須提前謀劃,做好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