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唇槍舌戰
看著眼前的上庸城,劉封心中明白,正面強攻絕非良策。
但他也知道,假如自己什麼都不做的話,申耽、申儀兄弟是肯定不會乖乖投降的。
為了徹底斷絕上庸城的生機,以便更好地逼降申氏兄弟,於是他迅速展開了一系列更加縝密且多樣的部署。
他大手一揮,果斷下令派王平、寇延帶領一千人的隊伍奔赴陸路通道,從陸上圍堵上庸城。
這部分兵力不能太少,畢竟上庸城居高臨下,人數太少會顯得自己力量薄弱,對他們形成不了震懾力,劉封索性撥出了一大半的兵力出來。
這千名士兵手持鐵鍬、斧頭,分工明確,有條不紊地開始挖溝掘塹。他們喊著整齊的號子,奮力揮動工具,泥土翻飛,一道道深溝迅速在地上蔓延開來。
隨後,士兵們又將砍伐好的粗壯木材豎起,打樁固定,緊密地布設起柵欄。每一根柵欄都像是銅牆鐵壁,死死地切斷了上庸與外界的聯繫。
與此同時,劉封安排水手駕駛著二十四條戰船,如黑色的繩索般穿行至上庸周邊的水道。戰船排列成緊密的陣型,嚴陣以待,封鎖了每一處可能的水路出入口。
船上的士兵們身披鎧甲,手持強弓勁弩,警惕地注視著江面的一舉一動。任何試圖從水路進出上庸城的可能,都將在第一時間被攔截。
不僅如此,劉封還派遣了幾支靈活機動的小部隊,沿著隱秘的山間小路,快速向連接上庸與南陽的通道奔去。
這些小部隊行動迅速,悄無聲息地占據險要位置,成功切斷了上庸與外界的聯繫。自此,上庸城徹底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絕境。
至於房陵,目前看來,孟達應該是被劉備勸阻他出兵上庸的信給絆住腳了,以致於上庸、房陵兩地短短几天的行程,到現在也沒看見孟達的身影。
劉封也在去往房陵的方向派出了一定數量的斥候,這當然不是去偵測敵情,但顯然也不是去迎候孟達的。
劉封這樣的部署安排,就是要大大方方地擺開架勢讓申耽、申儀看到,讓他們明白自己對於上庸是吃定了。
在部署完畢後,劉封讓水手驅動戰船,緩緩向上庸城靠近,直至一箭左右的距離才停住。
劉封身姿挺拔,目光炯炯地望向上庸城牆之上。城牆上,申耽、申儀兩兄弟並肩而立,神色凝重,與劉封隔空對峙。
劉封率先開口,聲音洪亮且充滿誠意:「城上想必就是申耽、申儀二位將軍,我雖小子,但兩位將軍之名我也早就如雷貫耳了。」
「如今漢中已歸我主,曹操大敗而逃。天下大勢,已逐漸明朗。二位據守上庸,又能有何前途?莫不如順應時勢,歸降主公,共圖大業!」
申耽微微眯起眼睛,回應道:「劉封,你雖氣勢洶洶,但我等在上庸經營多年,根基深厚。左將軍雖勝了漢中之戰,卻也元氣大傷,如何能斷言這天下就歸了你們?」
劉封嘴角上揚,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申將軍此言差矣。我主劉備,仁義之名傳遍天下,深得民心。如今麾下兵強馬壯,文有諸葛亮、法正等智謀之士,武有關羽、張飛、黃忠等猛將。上庸彈丸之地,若負隅頑抗,不過是螳臂當車,徒增傷亡。將軍難道忍心看著上庸百姓因你們的固執而陷入戰火?」
申儀冷哼一聲,大聲道:「劉封,莫要拿百姓來壓我們。我們在此保境安民,百姓安居樂業。你們一來,誰知是福是禍?無非是想吞併我們的地盤,擴充勢力罷了!」
劉封搖了搖頭,目光堅定地說:「申將軍,此言大謬。我主仁德,興發義兵,只為興復漢室,解救蒼生。上庸若歸降,百姓不但不會受苦,反而能在左將軍的治理下,享受太平盛世。而且,我主定會論功行賞,二位將軍仍可保一方平安,加官進爵。」
申儀不以為然,冷哼道:「劉封,休要在此巧言令色!我等據守上庸,城堅糧足,豈會輕易投降於你!有本事,你就打過來吧。」
劉封見申儀態度堅決,轉而看向申耽,說道:「申耽將軍,你乃明智之人,當知如今局勢。如果繼續負隅頑抗,不過是以卵擊石。我主寬厚,定不會虧待二位及城中將士。若等到城破之日,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哥哥,回去吧,何必跟他饒舌。」申儀不服氣,伸手就拉起他哥的手,準備離開城牆。
眼見他們要走,劉封大喊:「兩位將軍何必如此的沉不住氣,我有三言,欲告知二位,至於是戰是降,二位聽後再來定奪如何?」
城牆上,申耽、申儀兩人的身形一滯,停住了腳步,雖然沒有接話,但顯然是提示劉封繼續講下去。
「一者,今漢中已歸我主劉備,此地與上庸山水相連,唇齒相依,朝發夕至,交通暢達。反觀曹操之境,路途遙遠,山川阻隔,即便其有心救援,亦難以及時呼應。兩位將軍占據上庸,可曾比較過上庸與漢中、南陽之地,孰近孰遠乎?」
「二者,曹操雖稱梟雄,然赤壁之戰,百萬雄師,灰飛煙滅;漢中一役,亦損兵折將,鎩羽而歸。而我主劉備,半生漂泊,屢敗屢戰,堅韌不拔,終成大業。將軍雖勇,以五千之眾,欲抗我主之師,豈不是以卵擊石?論及將才武略,兩位將軍較之曹操,孰強孰弱乎?」
「三者,將軍亦知,我主劉備與諸葛孔明魚水相依,情深義重。房陵太守蒯祺者,乃孔明之姐夫也。然其未歸服於我主,及至孟達率軍克取房陵,蒯祺亦遭屠戮。兩位將軍較之孔明、蒯祺,孰親孰疏乎?」
「此三事皆不如也,猶不速作明智之選,我誠為二位將軍憂之。」比較完三點後,劉封似痛心疾首地說道。
劉封的意思很簡單,你申耽、申儀離曹操遠、沒曹操強,又沒有過硬的關係,要是再執迷不悟,肯定是沒有好下場的。
城牆上,申耽和申儀小聲交談起來,似乎在權衡利弊。良久,申耽抬起頭,高聲說道:「劉封,今日暫且不談此事,我等需再考慮考慮。三日後,我們再給你答覆。」
「沒有那麼多時間,截至明天卯時為止,不管之後是否再降,皆按戰敗論處。」劉封冷冰冰地甩出最後一句話,然後直接回身返回艙中。
眼下劉封占據著上庸形勢的主動權,他沒有興趣也不會讓申氏兄弟拖延時間,而且也可以藉此給與他們一定的心理壓力,於是他果斷結束了這場唇槍舌戰,只等申氏兄弟最後的抉擇。
但他也知道,假如自己什麼都不做的話,申耽、申儀兄弟是肯定不會乖乖投降的。
為了徹底斷絕上庸城的生機,以便更好地逼降申氏兄弟,於是他迅速展開了一系列更加縝密且多樣的部署。
他大手一揮,果斷下令派王平、寇延帶領一千人的隊伍奔赴陸路通道,從陸上圍堵上庸城。
這部分兵力不能太少,畢竟上庸城居高臨下,人數太少會顯得自己力量薄弱,對他們形成不了震懾力,劉封索性撥出了一大半的兵力出來。
這千名士兵手持鐵鍬、斧頭,分工明確,有條不紊地開始挖溝掘塹。他們喊著整齊的號子,奮力揮動工具,泥土翻飛,一道道深溝迅速在地上蔓延開來。
隨後,士兵們又將砍伐好的粗壯木材豎起,打樁固定,緊密地布設起柵欄。每一根柵欄都像是銅牆鐵壁,死死地切斷了上庸與外界的聯繫。
與此同時,劉封安排水手駕駛著二十四條戰船,如黑色的繩索般穿行至上庸周邊的水道。戰船排列成緊密的陣型,嚴陣以待,封鎖了每一處可能的水路出入口。
船上的士兵們身披鎧甲,手持強弓勁弩,警惕地注視著江面的一舉一動。任何試圖從水路進出上庸城的可能,都將在第一時間被攔截。
不僅如此,劉封還派遣了幾支靈活機動的小部隊,沿著隱秘的山間小路,快速向連接上庸與南陽的通道奔去。
這些小部隊行動迅速,悄無聲息地占據險要位置,成功切斷了上庸與外界的聯繫。自此,上庸城徹底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絕境。
至於房陵,目前看來,孟達應該是被劉備勸阻他出兵上庸的信給絆住腳了,以致於上庸、房陵兩地短短几天的行程,到現在也沒看見孟達的身影。
劉封也在去往房陵的方向派出了一定數量的斥候,這當然不是去偵測敵情,但顯然也不是去迎候孟達的。
劉封這樣的部署安排,就是要大大方方地擺開架勢讓申耽、申儀看到,讓他們明白自己對於上庸是吃定了。
在部署完畢後,劉封讓水手驅動戰船,緩緩向上庸城靠近,直至一箭左右的距離才停住。
劉封身姿挺拔,目光炯炯地望向上庸城牆之上。城牆上,申耽、申儀兩兄弟並肩而立,神色凝重,與劉封隔空對峙。
劉封率先開口,聲音洪亮且充滿誠意:「城上想必就是申耽、申儀二位將軍,我雖小子,但兩位將軍之名我也早就如雷貫耳了。」
「如今漢中已歸我主,曹操大敗而逃。天下大勢,已逐漸明朗。二位據守上庸,又能有何前途?莫不如順應時勢,歸降主公,共圖大業!」
申耽微微眯起眼睛,回應道:「劉封,你雖氣勢洶洶,但我等在上庸經營多年,根基深厚。左將軍雖勝了漢中之戰,卻也元氣大傷,如何能斷言這天下就歸了你們?」
劉封嘴角上揚,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申將軍此言差矣。我主劉備,仁義之名傳遍天下,深得民心。如今麾下兵強馬壯,文有諸葛亮、法正等智謀之士,武有關羽、張飛、黃忠等猛將。上庸彈丸之地,若負隅頑抗,不過是螳臂當車,徒增傷亡。將軍難道忍心看著上庸百姓因你們的固執而陷入戰火?」
申儀冷哼一聲,大聲道:「劉封,莫要拿百姓來壓我們。我們在此保境安民,百姓安居樂業。你們一來,誰知是福是禍?無非是想吞併我們的地盤,擴充勢力罷了!」
劉封搖了搖頭,目光堅定地說:「申將軍,此言大謬。我主仁德,興發義兵,只為興復漢室,解救蒼生。上庸若歸降,百姓不但不會受苦,反而能在左將軍的治理下,享受太平盛世。而且,我主定會論功行賞,二位將軍仍可保一方平安,加官進爵。」
申儀不以為然,冷哼道:「劉封,休要在此巧言令色!我等據守上庸,城堅糧足,豈會輕易投降於你!有本事,你就打過來吧。」
劉封見申儀態度堅決,轉而看向申耽,說道:「申耽將軍,你乃明智之人,當知如今局勢。如果繼續負隅頑抗,不過是以卵擊石。我主寬厚,定不會虧待二位及城中將士。若等到城破之日,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哥哥,回去吧,何必跟他饒舌。」申儀不服氣,伸手就拉起他哥的手,準備離開城牆。
眼見他們要走,劉封大喊:「兩位將軍何必如此的沉不住氣,我有三言,欲告知二位,至於是戰是降,二位聽後再來定奪如何?」
城牆上,申耽、申儀兩人的身形一滯,停住了腳步,雖然沒有接話,但顯然是提示劉封繼續講下去。
「一者,今漢中已歸我主劉備,此地與上庸山水相連,唇齒相依,朝發夕至,交通暢達。反觀曹操之境,路途遙遠,山川阻隔,即便其有心救援,亦難以及時呼應。兩位將軍占據上庸,可曾比較過上庸與漢中、南陽之地,孰近孰遠乎?」
「二者,曹操雖稱梟雄,然赤壁之戰,百萬雄師,灰飛煙滅;漢中一役,亦損兵折將,鎩羽而歸。而我主劉備,半生漂泊,屢敗屢戰,堅韌不拔,終成大業。將軍雖勇,以五千之眾,欲抗我主之師,豈不是以卵擊石?論及將才武略,兩位將軍較之曹操,孰強孰弱乎?」
「三者,將軍亦知,我主劉備與諸葛孔明魚水相依,情深義重。房陵太守蒯祺者,乃孔明之姐夫也。然其未歸服於我主,及至孟達率軍克取房陵,蒯祺亦遭屠戮。兩位將軍較之孔明、蒯祺,孰親孰疏乎?」
「此三事皆不如也,猶不速作明智之選,我誠為二位將軍憂之。」比較完三點後,劉封似痛心疾首地說道。
劉封的意思很簡單,你申耽、申儀離曹操遠、沒曹操強,又沒有過硬的關係,要是再執迷不悟,肯定是沒有好下場的。
城牆上,申耽和申儀小聲交談起來,似乎在權衡利弊。良久,申耽抬起頭,高聲說道:「劉封,今日暫且不談此事,我等需再考慮考慮。三日後,我們再給你答覆。」
「沒有那麼多時間,截至明天卯時為止,不管之後是否再降,皆按戰敗論處。」劉封冷冰冰地甩出最後一句話,然後直接回身返回艙中。
眼下劉封占據著上庸形勢的主動權,他沒有興趣也不會讓申氏兄弟拖延時間,而且也可以藉此給與他們一定的心理壓力,於是他果斷結束了這場唇槍舌戰,只等申氏兄弟最後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