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劉備軍誓
「嗚——嗚——嗚——」,號角聲起,聲音如同利劍劃破天際,打破了軍營中的寧靜,甚至驚動營外樹林中的鳥群撲棱著翅膀驚恐地飛去。
深長悠遠、氣勢磅礴的號角聲既彰顯著軍威之盛,也仿佛預示著今日的非同尋常。
隨著號角聲的落下,軍營內鼓聲隆隆,如同雷鳴,激盪人心。
與昨日校場點兵相對輕鬆的氛圍相比,此刻的軍中處處瀰漫著肅殺冷冽之氣。
在鼓點的催促下,一支由百人組成的騎兵隊伍緩緩來至在高台之下。
眾騎士均頭戴兜鍪,身著密甲,手執長槊,腰帶弓箭,個個身材挺拔,英姿勃發,一看便知俱是軍中健兒。
胯下的良駒自然是體格健壯、毛色光亮。隊伍行進間,沒有太多的聲響,只有偶爾傳來的低沉馬蹄聲和馬鼻息間的呼吸聲。
緊隨其後的則是一支百餘人的步兵,人人都身材魁梧、體型健碩,而且每個人都頭戴兜鍪,身著盆領鐵鎧,裝備極為精良。
他們手持長刀方盾,形如銅牆鐵壁。在太陽的直射下,鐵鎧反射出刺眼的光芒,就像跳動的金色鱗片般一樣耀眼。
不用說,這一步一騎,就是劉封最為信任,最為倚重,也是軍中最為精銳的親兵護衛了。親兵部曲向來都是一軍精華之所在。
緊隨其後的,就是三校尉各自帶領的五百人軍陣了。
他們隊伍的裝備自然不及親兵營了,基本上每人都配備的是兩襠鎧,只有少數校尉都尉才能披掛魚鱗鐵鎧。
雖然甲冑較為簡陋,但他們的步伐整齊劃一,鏗鏘有力,塵土在他們的腳下飛揚,似乎風塵都在為之讓路。「咚咚」的腳步聲,如同戰鼓的敲擊,震撼著整個校場。
看來裝備不夠,但精氣神還是有的。
「主公萬勝,主公萬勝。」待立定後,眾人一陣高呼,堅定而有力氣的聲音好似潮水一般,從台下散至四周,直到響徹雲霄。
眼見劉封的軍威如此的威武雄壯,劉備甚感慰懷。他使勁拍了拍劉封的肩頭,朗聲笑道:「軍威如此,將士用命,上庸之行可期啊。」
劉備先是來至高台中央的木案前,以三牲之禮祭告天地,即把征戰之事報告天地,表示要替天行道、恭行天罰。
然後他踱步走到台前,向台下眾人大聲宣諭道:
「今有漢賊曹操,悖逆天道,覬覦神器,致使天下板蕩,海內倒懸,生民不安。上庸西城之地,賊寇未殄;申耽申儀兄弟,猶懷二心。其勢若狼顧鴟張,威脅四方,實乃國之大患。」
「厥有小子劉封,英武勃發,勇猛絕倫,堪當大任,必能破敵制勝。今任之以職,授之以節,以其征討上庸,望其勉力而行,克盡厥職,以慰吾懷。」
宣諭完畢後,然後就見一旁的侍從手捧一案盤趨行上前,劉備轉頭對劉封大聲道:「劉封聽令。」
劉封邁步上前,單膝跪地,魚鱗般的甲冑鐵片「鐺鐺鐺」地應聲作響。
劉備從侍從的案盤中取出金光閃閃的符節,鄭重地交到劉封手中,叮囑道:「今授予你虎符一枚,可都督征討上庸之兵。」
劉封雙手接過虎符,激動地連忙叩謝。
虎符不僅是古代軍隊調兵遣將之權的憑證,更是將帥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劉封手中的虎符以青銅為材質,上錯銀色篆書銘文,其形制就是一隻威猛的老虎,線條流暢,形態生動,拿在手裡還沉甸甸的。
又有一名侍從手捧牙旗上前,劉備以三牲之血點染了一下旗幟,然後交給劉封道:「再授予你牙旗一面,望你旗開得勝,建功立業,不負孤之厚望啊。」
有道是:牙旗者,將軍之旌也。牙旗是古代將軍出鎮地方被授予的旗幟,不僅是古代軍隊中的指揮之旗,更是象徵著統帥的權威,關係一軍之榮辱,以致於守護牙旗的士兵基本上都是軍中最為兇悍的猛士。
在侍從的引導下,劉封緩步走下高台。早有準備好的數位精壯士兵迅速過來,接過牙旗。他們動作嫻熟,配合默契,來至高聳入雲的旗杆下,將牙旗緩緩升起。
劉封的牙旗色彩鮮明,引人矚目。牙旗的底色是鮮艷的赤紅,在這熾熱的紅色之上,一條醒目的黑色龍紋躍然其上。
黑龍體態矯健,向上飛騰,身體彎曲成優雅的弧度,仿佛在空中劃出的一道完美軌跡。
黑龍的中央,一個黑色的圓形靜靜地躺在那裡,宛如星辰,又好像太陽,似乎散發著深邃幽遠的光芒。
熾烈的紅,映照的是帝國的強盛與輝煌;冷冽的黑,彰顯的是歷史的壯麗與深沉。
一冷一熱的視覺衝擊讓劉封的眼前一亮,心中驚呼:「這不就是後世網上的大漢赤底黑龍旗麼?」難怪自己為什麼越看越喜歡呢。
隨著旗幟的上升,周圍的士兵齊聲高呼,聲音震天動地,仿佛每個人心底的那份士氣與鬥志,都如同烈火般在心中熾烈地燃燒。
在正行列、祭天地、授符節、建旗幟這些程序之後,就是誓師環節了。
各軍傳遞誓詞之後,在劉封的帶領下,全軍擊鼓高呼「用命者有賞,不用命者有刑」之類的誓詞。
最後,在全軍三呼「萬勝」之後,眾人簇擁著劉備走下高台。有侍從官舉旗示意,宣告整場誓師儀式禮畢。
整場儀式說隆重也隆重,說簡單也簡單,但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個形式,足以聚人心、壯軍威、振士氣。
此時的校場上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大家的內心都變得熾熱激昂起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對即將到來的戰鬥的期待與興奮。
儘管軍誓禮畢,但劉封的身影卻依舊透著幾分沉甸甸的氣息,現場的火熱氣氛好像不能完全驅散他眉宇間的陰霾。
他走上前去,似乎有什麼話要對劉備訴說。
可未等他開口,劉備卻先發言道:「公授,此來一是為了軍誓,二是事關上庸,我還是不太放心,正好有個人要引薦與你認識一下。」
深長悠遠、氣勢磅礴的號角聲既彰顯著軍威之盛,也仿佛預示著今日的非同尋常。
隨著號角聲的落下,軍營內鼓聲隆隆,如同雷鳴,激盪人心。
與昨日校場點兵相對輕鬆的氛圍相比,此刻的軍中處處瀰漫著肅殺冷冽之氣。
在鼓點的催促下,一支由百人組成的騎兵隊伍緩緩來至在高台之下。
眾騎士均頭戴兜鍪,身著密甲,手執長槊,腰帶弓箭,個個身材挺拔,英姿勃發,一看便知俱是軍中健兒。
胯下的良駒自然是體格健壯、毛色光亮。隊伍行進間,沒有太多的聲響,只有偶爾傳來的低沉馬蹄聲和馬鼻息間的呼吸聲。
緊隨其後的則是一支百餘人的步兵,人人都身材魁梧、體型健碩,而且每個人都頭戴兜鍪,身著盆領鐵鎧,裝備極為精良。
他們手持長刀方盾,形如銅牆鐵壁。在太陽的直射下,鐵鎧反射出刺眼的光芒,就像跳動的金色鱗片般一樣耀眼。
不用說,這一步一騎,就是劉封最為信任,最為倚重,也是軍中最為精銳的親兵護衛了。親兵部曲向來都是一軍精華之所在。
緊隨其後的,就是三校尉各自帶領的五百人軍陣了。
他們隊伍的裝備自然不及親兵營了,基本上每人都配備的是兩襠鎧,只有少數校尉都尉才能披掛魚鱗鐵鎧。
雖然甲冑較為簡陋,但他們的步伐整齊劃一,鏗鏘有力,塵土在他們的腳下飛揚,似乎風塵都在為之讓路。「咚咚」的腳步聲,如同戰鼓的敲擊,震撼著整個校場。
看來裝備不夠,但精氣神還是有的。
「主公萬勝,主公萬勝。」待立定後,眾人一陣高呼,堅定而有力氣的聲音好似潮水一般,從台下散至四周,直到響徹雲霄。
眼見劉封的軍威如此的威武雄壯,劉備甚感慰懷。他使勁拍了拍劉封的肩頭,朗聲笑道:「軍威如此,將士用命,上庸之行可期啊。」
劉備先是來至高台中央的木案前,以三牲之禮祭告天地,即把征戰之事報告天地,表示要替天行道、恭行天罰。
然後他踱步走到台前,向台下眾人大聲宣諭道:
「今有漢賊曹操,悖逆天道,覬覦神器,致使天下板蕩,海內倒懸,生民不安。上庸西城之地,賊寇未殄;申耽申儀兄弟,猶懷二心。其勢若狼顧鴟張,威脅四方,實乃國之大患。」
「厥有小子劉封,英武勃發,勇猛絕倫,堪當大任,必能破敵制勝。今任之以職,授之以節,以其征討上庸,望其勉力而行,克盡厥職,以慰吾懷。」
宣諭完畢後,然後就見一旁的侍從手捧一案盤趨行上前,劉備轉頭對劉封大聲道:「劉封聽令。」
劉封邁步上前,單膝跪地,魚鱗般的甲冑鐵片「鐺鐺鐺」地應聲作響。
劉備從侍從的案盤中取出金光閃閃的符節,鄭重地交到劉封手中,叮囑道:「今授予你虎符一枚,可都督征討上庸之兵。」
劉封雙手接過虎符,激動地連忙叩謝。
虎符不僅是古代軍隊調兵遣將之權的憑證,更是將帥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劉封手中的虎符以青銅為材質,上錯銀色篆書銘文,其形制就是一隻威猛的老虎,線條流暢,形態生動,拿在手裡還沉甸甸的。
又有一名侍從手捧牙旗上前,劉備以三牲之血點染了一下旗幟,然後交給劉封道:「再授予你牙旗一面,望你旗開得勝,建功立業,不負孤之厚望啊。」
有道是:牙旗者,將軍之旌也。牙旗是古代將軍出鎮地方被授予的旗幟,不僅是古代軍隊中的指揮之旗,更是象徵著統帥的權威,關係一軍之榮辱,以致於守護牙旗的士兵基本上都是軍中最為兇悍的猛士。
在侍從的引導下,劉封緩步走下高台。早有準備好的數位精壯士兵迅速過來,接過牙旗。他們動作嫻熟,配合默契,來至高聳入雲的旗杆下,將牙旗緩緩升起。
劉封的牙旗色彩鮮明,引人矚目。牙旗的底色是鮮艷的赤紅,在這熾熱的紅色之上,一條醒目的黑色龍紋躍然其上。
黑龍體態矯健,向上飛騰,身體彎曲成優雅的弧度,仿佛在空中劃出的一道完美軌跡。
黑龍的中央,一個黑色的圓形靜靜地躺在那裡,宛如星辰,又好像太陽,似乎散發著深邃幽遠的光芒。
熾烈的紅,映照的是帝國的強盛與輝煌;冷冽的黑,彰顯的是歷史的壯麗與深沉。
一冷一熱的視覺衝擊讓劉封的眼前一亮,心中驚呼:「這不就是後世網上的大漢赤底黑龍旗麼?」難怪自己為什麼越看越喜歡呢。
隨著旗幟的上升,周圍的士兵齊聲高呼,聲音震天動地,仿佛每個人心底的那份士氣與鬥志,都如同烈火般在心中熾烈地燃燒。
在正行列、祭天地、授符節、建旗幟這些程序之後,就是誓師環節了。
各軍傳遞誓詞之後,在劉封的帶領下,全軍擊鼓高呼「用命者有賞,不用命者有刑」之類的誓詞。
最後,在全軍三呼「萬勝」之後,眾人簇擁著劉備走下高台。有侍從官舉旗示意,宣告整場誓師儀式禮畢。
整場儀式說隆重也隆重,說簡單也簡單,但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個形式,足以聚人心、壯軍威、振士氣。
此時的校場上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大家的內心都變得熾熱激昂起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對即將到來的戰鬥的期待與興奮。
儘管軍誓禮畢,但劉封的身影卻依舊透著幾分沉甸甸的氣息,現場的火熱氣氛好像不能完全驅散他眉宇間的陰霾。
他走上前去,似乎有什麼話要對劉備訴說。
可未等他開口,劉備卻先發言道:「公授,此來一是為了軍誓,二是事關上庸,我還是不太放心,正好有個人要引薦與你認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