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君臣相得,遙相顧,道是帝業未可知
第155章 君臣相得,遙相顧,道是帝業未可知
卻說劉表打算招降張繡,將他安置在北方南陽宛城,用以作為荊州北邊蔭蔽。
大將蔡瑁忽然站出來,向劉錶帶來了另一個消息:
——廬江劉勛,願舉城向劉表投誠!
此言一出,包括劉表在內的所有荊州文武大臣,無不大吃一驚。
「劉子台欲降我耶?」
劉表望著劉勛寄過來的文書,眉頭緊皺,臉上看不出來一絲絲的高興。
反倒蔡瑁顯得有些激動,道:
「主公不是一直想要廬江嗎?」
「今劉勛願舉城向我荊州投誠,此乃天賜廬江於我荊州。」
「得賜大郡,便可為我荊州右翼蔭蔽,未來插手揚州事務亦多方便。」
謀士蒯越卻持不同意見:
「天下豈有白來的城池?」
「劉勛桀驁不馴,早有自立之心,今無端向我荊州投誠。」
「其心難測,不可不防。」
蒯越與蔡瑁一樣,同為荊州四大世家。
劉表為了玩制衡那一套,一方面跟蔡家聯姻,一方面又重用蒯越,平時多採用他的計策。
以此來平衡兩家實力。
蔡瑁一挑眉,說道:
「今曹操據有廬江北部,早晚向南方動兵。」
「劉勛為求自保,求助於我荊州,又何必多疑?」
廬江緊挨著江夏,江夏又是荊州的黃家的地盤,是極為重要的戰區。
不僅掌握著荊州的大部分水軍,還控制了長江河道。
所以劉勛選擇向劉表求助,是非常符合時宜的戰略定策。
侍中龐季則反駁說道:
「我卻偶然聽聞,劉勛與曹操有舊。」
「曹操早在攻取廬江北部郡縣之時,就曾暗書劉勛,勸他來降。」
「算算時間,劉勛應該收到了曹操的來信。」
龐季亦是出身於荊州四大世家,他們的家族掌握著大量的情報系統。
往往能第一時間獲得外界的消息。
「明公,依在下看來。」
「劉子台只是想在明公和曹操之間左右逢源,謀取好處罷了。」
「此等反覆小人,不必依從於他。」
龐季向劉表諫言,勸他不要接納劉勛。
蔡瑁大聲爭辯道: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今劉勛帶著廬江來投,豈有不受之理?」
「竊聞大丈夫遇事,不可錯失良機,悔之晚矣。」
劉表皺著眉頭,躊躇不決。
歷史上,他和他的荊州當了很多年的千年老三。
這就源自於劉表的中庸之道,喜歡坐山觀虎鬥,想牟取利益,又不願親自下場。
廬江劉表覬覦了很久了。
只要控制廬江,他便能夠插手揚州事務。
除了東邊的揚州外,劉表也曾多次插手西邊的益州事務。
劉焉病死時,劉表就曾暗中教唆劉璋的將領沈彌、婁發等人謀反。
至於荊州南面的交州,劉表則是直接任命自己的部下賴恭出任交州刺史,又任命部屬吳巨為蒼梧太守。
至於荊州北面,劉表招降了外州客將張繡作為屏翼。
然後面對當時要打官渡之戰的袁曹,則選擇了左右逢源,兩邊討好,坐山觀虎鬥。
這便是劉表的中庸之道。
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全都有劉表的大手筆。
劉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把荊州置身於戰亂之外,自己也從不下場,讓荊州捲入戰爭的泥潭。
所以面對前來投誠的劉勛,劉表明知他居心叵測,可仍舊不想放過這個機會。
因為機會難得,劉勛如果在廬江作為荊州的附庸,這完美符合劉表的中庸之道。
但問題是,劉表要如何控制住劉勛,讓他乖乖聽話,不會倒向北邊的曹操。
甚至是南邊的孫策,東邊的劉備。
「諸位,不必再吵了。」
劉表出聲安撫眾人。
「我以為劉勛此人狼子野心,不可輕信。」
「但彼舉廬江之地來投,斷無不受之理。」
「諸位皆是我信得過的大臣,既然都在此地。」
「便拿出個主意來,有沒有什麼法子,可以使我們掌控劉勛,讓他為我們所用。」
「將廬江作為荊州蔭蔽,又不至於使劉勛倒向他人?」
劉表一如既往地就要又要。
他既不想放過這次控制廬江的機會,又不信任劉勛的為人。
待劉表這話說完之後,眾人都陷入了沉思。
劉表又將目光投向了謀士蒯越的身上。
「異度有何良策教我?」
劉表點名蒯越出來,讓他給自己拿個主意。
蒯越捋了捋鬍子,快走兩步出來,躬身道:
「明公,若想要廬江倒也不難。」
「今我等只要劉勛作為附庸,而並非是真的占有廬江。」
「只需使劉勛割讓尋陽,作為見禮,我們便可接納他。」
「供給他錢糧,支持他在廬江的統治。」
尋陽是廬江的要鎮,位於大別山南麓,沿著長江有一條不寬的通道。
之所以說它重要,是因為尋陽連接著荊州與揚州。
只要能夠守住尋陽,荊州的士兵就很難打進揚州去。
反之,若是荊州控制了尋陽,那揚州的士兵,同樣也打不進荊州去。
荊州與揚州若是真要交兵,只能走長江水路。
從揚州的豫章郡攻向荊州的長沙郡是不現實的,因為兩郡之間隔著著名的南嶺山群。
那麼就只有長江水路這一條路可以走了。
江夏之所以是荊州最為重要的戰區,就是因為它扼守著長江水道。
若是能夠得到廬江的尋陽,便能夠遏制住揚州進入荊州的咽喉,占儘先機與主動權。
「我聞劉勛兵強於江淮之間,只是糧食稀少。」
「此前他曾派從弟劉偕去找豫章太守華歆購買糧食。」
「然最終只討得千斛糧秣,劉勛養不起龐大的軍隊。」
「而我荊州卻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兵精糧足。」
「今不是我荊州欲得劉勛,而是劉勛需要我荊州。」
蒯越如此分析道,「先遣人使劉勛交出尋陽,然後我等派軍駐紮,監視廬江動向。」
「……則大勢可定也。」
劉表聞言大喜,「異度之言,最合吾心。」
當即命江夏太守黃祖,領兵先發,至廬江邊境,索取尋陽要鎮。
若劉勛肯給,則接受他的投誠。
若是劉勛不願意給,則發兵攻之,先搶下來再說。
商議既定,面對曹劉的對外擴張之勢。
劉表亦是馬上作出回應,先在北面招降張繡部眾,將之安頓於南陽宛城,用以防備曹操。
又在東邊聯合劉勛,打算占據尋陽,用以扼制揚州來兵。
一連兩發重箭,俱是打在曹操身上。
南陽威脅曹操的治所潁川,廬江又是曹操南擴的主要地盤。
……
話說自曹操征完袁術回到許縣,忽有流星探馬來報。
說張濟自關中引兵攻南陽,為流矢所中而死。
其子侄張繡統其部眾,用賈詡為謀士,採納其建議,接受了劉表的招誘。
於是兩家結連,屯兵於宛城。
曹操聞言大怒,「劉景升招此稚兒,欲興兵犯我許縣耶?」
於是,已有征討之意。
乃問計於荀彧,是否現在可以出兵征討張繡。
荀彧答道:
「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
「此前東結徐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南方已無憂矣。」
「荊州未易亡也,懼明公之勢,結連張繡,相為表里。」
「今麥食已熟,可以勒兵收麥,約食畜谷。」
「然後發兵淯水,則張繡一舉可破也。」
曹操從其言,先命軍士收麥,又命夏侯惇為先鋒。
領軍三千人,至淯水下寨,威脅南陽。
軍師祭酒郭嘉向曹操諫言道:
「竊聞劉表與劉備互通款曲,有商貿往來。」
「今既欲出兵南陽,可先使人至徐州,試探劉備態度。」
「然後方可動兵。」
言外之意,就是劉備這廝腳踏兩隻船。
一面跟曹操結盟,準備將來共抗袁紹。
一面又和劉表眉來眼去,互通貿易。
如今打南陽張繡,就等於是打劉表。
必須先探明徐州的態度,若不然自己出兵了,被徐州背刺,那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曹操深以為然,即遣使告知徐州,自己將要動兵南陽。
若是你徐州沒有意見的話,那他可要動身了。
……
卻說劉備引軍返回下邳。
留九江太守趙雲守淮南,廣陵太守陳登則勒兵回廣陵,繼續負責疏通邗溝河道。
一面又上書朝廷,表奏李翊為列侯。
書中言道:
「臣之謀臣李翊,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雖遭世紛亂,仍懷忠念治,憂思報國。」
「臣自始舉義兵以來,週遊征伐,與李翊伴隨左右,王略計策,皆出其身,無施不效。」
「李翊之功業,使臣得以事濟,似撥開浮雲,顯光日月。」
「陛下幸陳,亦有李翊從中出力。」
「彼忠謹謙順,如履薄冰,殫精竭慮,安撫萬民。」
「天下之定,乃翊之功也。」
「宜享高爵,以彰元勛。」
表文發至陳地,連帶著玉璽一併上交回了朝廷。
劉協既得玉璽大喜過望,又見著劉備的表文,心生疑慮。
即召大將軍劉寵商議此事。
「左將軍為朕找回傳國玉璽,於漢庭有大功,朕自無不賞之理。」
「只是其書中欲表奏李子玉為列侯,兼軍師中郎將,節制兩郡兵馬。」
「朕躊躇難決,故找大將軍商議此事。」
劉協來到陳國也有一年多了,經過一年的相處,他已經認定劉寵是忠臣。
加之他又握有陳國的兵權,故而與他相商。
「臣此前曾見過李子玉,此人忠謹恪順。」
「既然左將軍上表文,欲加封其為列侯。」
「何不藉此機會,賜金印紫綬,施恩於他。」
「以便將來籌謀?」
金印紫綬是只有相國、三公、四方將軍等高官,才有資格佩戴的東西。
是用來彰顯身份尊貴的。
劉協背著手,唇角微微翹起,似自嘲一般說道:
「李子玉使計迎朕入陳地,欲使朕為周天子耶?」
劉寵聞言大驚,慌忙跪伏於地請罪。
劉協上前將劉寵扶起。
「大將軍不必如此,朕知你是忠臣。」
「只是恨似大將軍這般英雄人物,世間太少。」
「若天下人皆似大將軍這般,朕又如何會被傕、汜二賊如此欺凌?」
話音方落,劉協又嘆一口氣。
「至於左將軍這封表文,朕准奏。」
「加封李翊為郯侯,軍師中郎將,節制九江、廣陵兩郡兵馬。」
「另外,朕還要額外賜他金印紫綬。」
陛下……
劉寵對劉協突然改變的主意,有些發愣。
劉協苦笑道:
「若無李子玉,朕又如何能在陳地安歇?」
「今天下諸侯各自割據,朕卻無力征討,與周天子何異?」
「非是李翊使朕為周天子,而是時勢所迫也。」
「非李翊之過,乃世道昏亂所致。」
「若無他,朕而今尚不知顛沛至何處。」
微微一頓,又嘆口氣,「大將軍便傳朕旨意去辦罷……」
喏!
劉寵領命而退。
依照劉備的表文,以漢室朝廷名義,冊封李翊為郯侯,兼軍師中郎將。
督管九江、廣陵兩郡兵馬。
旨意下達,傳回徐州。
一時間,李翊風光無限。
徐州本地的無數達官貴人,富豪商賈,當世名流,都備好禮物,向他賀喜。
對於這位徐州新貴,大家都有意結交。
李府之外,門庭若市,車馬盈門。
面對眾人的攀附,李翊則選擇了閉門不見客,不與人交往。
凡是府中之事,一律交由夫人麋貞自行處理。
他每日自於書房中處理公文。
若飯食做好,只叫人放在屋外。
他什麼時候把當天的工作完成,什麼時候才吃飯。
由於公務繁多,劉備又放權於他,故而往往須處理到生更半夜,才得以休息用膳食。
李翊待人接物,俱是親和,並無大人架子。
府中下人皆敬他愛他。
有下人將此事報與桃紅,勸她去開導李翊愛惜身子,莫要過於勞累。
桃紅聞言,便道:
「先生前後行事,俱按意而為。」
「我雖為先生貼身侍婢,亦不敢出言相勸。」
眾人皆道,「縱不好直言相勸,也該拿個法子。」
桃紅思慮半晌,才道:
「平日府中事務,俱由夫人決斷。」
「我等可一同去拜謁夫人,由她出面,來勸諫先生。」
眾僕役從其言,連同桃紅一起來見麋夫人呢,備言其事。
麋夫人見此,乃頷首道:
「我知爾等用心矣,可先將飯食置下。」
「之後由我親自向先生進獻飯食。」
眾人大喜,連連稱是。
這一日晚,月白風清。
麋夫人來到書房門前,輕輕敲了房門。
須臾,屋內傳來回應。
「……將飯食置於門外便好。」
麋夫人開口說道:
「這是妾身親手熬得羹湯,涼了便不好吃了。」
說完,屋內並未傳來聲音,變得無比安靜起來。
少時,悉數的腳步聲傳來,屋門打開。
李翊微微一笑,上前接住麋夫人道:
「原來是夫人到此,何不早說?」
「晚上風寒,莫要站在風口處,可來屋裡說話。」
李翊拉著麋夫人進屋。
邀她坐下,握住她的手,微微有些寒。
又見她神色憔悴,暗道自己這段時間正值風口浪尖處。
無數士人想要來拜謁自己。
秉著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原則,李翊推而不見。
只將府中諸大事交予麋貞處理,見她面色疲憊,這些天又少有機會與自己說話。
這是李翊的過失,對她缺少了關心,便道:
「我明日想去看看麋別駕,可好?」
麋夫人此刻正夾了一隻蝦仁,邊盛湯便道:
「……自然是好。」
李翊見她心不在焉,暗道詫怪。
自己去看麋竺,本意上想帶著她去見見親人,免得她寂寞。
只是提出之後,卻未見她有多興奮。
「怎麼?」李翊出聲問。
說著,又自己舀了一勺湯送向唇邊,而後一笑。
「這湯羹倒鮮的很。」
麋夫人搖了搖頭,笑道:
「沒什麼,只是不知夫君怎地忽然想起這樁事來。」
李翊便直接說實話,道:
「見你整日待在府中,怪悶的。」
麋夫人卻搖了搖頭。
「不礙事,最近造訪府邸的來客甚多。」
「前兩日,劉將軍有在近郊外賞賜了兩處莊子。」
「細打理起來,倒要費些功夫。」
「這些日,妾身可有得忙了。」
李翊這才明白緣何麋夫人會如此疲憊。
自己將諸事交予她,倒是欠於考慮她的感受了,便拍了拍她的手,道:
「莫要太過勞累,凡是能放給手底下人做的,交給他們便是。」
麋夫人柳眉一挑,正色說道:
「夫君身為軍師中郎將,州中大小事務,全權親自處理。」
「廣陵、淮南兩處軍務,亦要經您過問。」
「妾身身為內室,又怎能在府中事務上偷懶,為您徒增憂煩?」
李翊聞言默然,良久,才道:
「夫人有此心便好,只是也當注意休息。」
麋夫人笑著說道:
「夫君每日處理公文至深夜才睡,才真該好生休息。」
說到這兒,麋夫人圖窮匕見。
李翊也明白了她此來的用意,當即起身,背手說道:
「我知夫人心意。」
「只是高處不勝寒,我既身處高位,就該時時砥礪,勤勉精進。」
「未可鬆散懈怠。」
這也是前世養成的習慣,處於高管的位置,雖然得到很多,但底下卻有無數眼睛盯著他。
無數人盼望著把他拉下神壇。
所以李翊每每走得越高,越是如履薄冰,小心謹慎。
生怕哪天陰溝裡翻船。
麋夫人亦站起身來,將頭輕輕靠在他的肩上,溫聲道:
「我知夫君憂心國事,但亦該注意休息。」
「莫要累壞了身子。」
「飯食總該按時享用,莫要每每到了涼時才吃。」
「縱然如此,叫庖人熱一熱也是好的。」
李翊頷首,「夫人既如此說,我照做便是。」
李翊從來不是一個固執的人,他知道成功的關鍵,就是要學會低頭。
如果人不低頭審視自己的錯誤,那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家國大事是如此,生活瑣事亦是如此。
隨後,李翊陪著麋夫人一起用膳,吃完了她親手熬得羹湯。
期間,李翊又問袁瑩怎麼樣了?
這妮子自被李翊納後,置入府內。
麋夫人胸懷大度,自然容得下她。
況袁瑩還是袁氏嫡女,四世三公,這身份背景也由不得麋夫人不從,
加之她一直無出,心中有愧,所以袁瑩的加入,她欣然接受。
「往事不可追,瑩妹沒了父親,缺少安全感。」
「夫君有空,當去看看她。」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麋夫人出言相勸。
李翊暗想此前,他亦建議老劉,厚葬了袁術,收攏人心。
袁瑩作為袁氏嫡女,自己實不該冷落她。
且去看看也好,當即便道:
「罷,就依夫人之言便是。」
李翊出了書房,來到袁瑩的房間。
見屋內還亮著,便主動上前。
下人見著李翊,正要通報,卻被李翊攔住。
他自己悄聲入了屋,見袁瑩於燈下忙活著什麼。
便溫聲問道:
「怎麼還不去歇息?」
袁瑩聞聲一震,慌忙站起身,將手中的東西藏到身後。
轉過來,見著李翊,吃吃道:
「您、您不也沒歇息嘛……」
李翊微微一笑:
「有事路過此地,見你獨自坐著出神。」
微微一頓,輕聲道,「夜裡風寒,怕你著涼。」
袁瑩定了定心神,將手中的物什擱在了一旁。
「我這便回去,多謝先生掛心。」
袁瑩雖被納入府中,然並未正式過門,更未行房事。
主要還是因為她比起姊姊袁瑛,實在太小了。
至少得再等個兩年才好。
李翊偏頭一看,問:
「這是一枚劍穗?」
袁瑩輕輕點了點頭。
李翊望了片刻,忽而眉梢一揚,「這劍穗……」
於是也取下自己的佩劍,將劍上慣常系的劍穗取下,放在一旁。
兩枚劍穗,看去竟幾乎是一模一樣。
袁瑩主動開口解釋道:
「先生救我出來的時候,我瞧見了先生的劍穗。」
「便記下樣式,自己做了一個。」
李翊望著她的雙眸,並未有話。
袁瑩原本還算從容,被李翊這麼盯著一看,倒有些臉熱起來,支支吾吾道:
「……練女紅時,隨手做的,您別多心。」
李翊不置可否地一點頭,沒再追問。
又暗想這女子記性竟這般好,於是心念一動,道:
「汝可曾學過畫畫?」
袁瑩點了點頭,「幼時學過。」
「……善。」
李翊背著手,轉身取出一張紙來。
平鋪在案上,對袁瑩道:
「我來說,你來畫。」
袁瑩有些發愣,怔怔問道:
「您要我畫什麼?」
「你只按我說的來畫便是。」
袁瑩只得硬著頭皮,照李翊所言,提筆勾勒成畫。
……
次日。
李翊為防夫人又說,便先用過午膳,然後才到書房處理政事。
一晌無人來擾,再從書案上抬起頭時,窗外已是暮雲鍍金。
片刻出神,腦中的嗡鳴聲愈顯。
不覺伸手按了按脹痛的太陽穴,忍過突如其來的一陣暈眩。
再睜開眼時,才覺流光飛逝,不知何夕。
於是,又提起毫筆,打算接著處理政事。
忽報劉使君造訪。
李翊來停筆相迎,雙方見禮過後,李翊邀劉備入書房敘談。
劉備上下打量一眼李翊,出聲問道:
「前日陛下賜軍師金印紫綬,怎不見先生佩戴於身?」
李翊解釋道:
「翊竊聞,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水必湍之。」
「金印紫綬,非三公、四方將軍等高官不能佩戴。」
「翊不過一軍師中郎將,忝一小官,功勳微薄。」
「何得以與主公同配金印紫綬?」
老劉的漢左將軍是有資格配金印紫綬的,但李翊目前的地位是沒資格帶的。
也不知天子賞賜他這東西是何用意。
雖然老劉可能不會在乎這個,但如果自己佩戴在身上,出入左右。
難免會有些不合適,索性直接放在家裡。
劉備聞言,卻只是歡聲笑道:
「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主宗。」
「今子玉甚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
「這金印紫綬乃天子所賜,既然子玉有此勛著,儘管佩戴便是。」
話落,對一旁的桃紅說道:
「取,將金印紫綬取來,讓你主人戴上。」
桃紅聞言亦是欣喜,喏喏而退。
李翊倒不甚在乎這個,將昨晚袁瑩連夜畫好的圖紙取出,交給劉備。
「此物本是想待匠人打造完成之後,再拿給主公看。」
「既然主公來了,便先試看一下也無妨。」
哦?這是……
劉備接過圖紙,總共兩張。
第一張畫的是馬鞍。
「此為高橋馬鞍。」
李翊在一旁為劉備做介紹。
這個時代是有馬鞍的,但大部分用的都是軟馬鞍。
雖然在西安出土的墓畫中,有騎射圖,被人猜測西漢時便有高橋馬鞍。
但經過考證,那是軟馬鞍,而非高橋馬鞍。
高橋馬鞍是在魏晉時期才出現的。
高橋馬鞍的出現,對於騎兵而言是劃時代的存在。
它比馬鐙更加重要,真正能夠使騎兵做到在馬上衝鋒刺殺時,不容易從馬背上掉落下來。
而馬鐙它只是提供了橫向的支撐點,卻沒有提供縱向的支撐。
馬鐙固然重要,它能夠幫助騎士借用腿部力量,提供橫向支撐。
但是如果沒有馬鞍,騎兵照樣無法有效近戰殺敵。
而在有了高橋馬鞍提供縱向支撐之後,就需要好的馬鐙來將它的作用最大化。
於是,李翊又將第二張圖紙交給劉備看。
「此為雙馬鐙。」
網上常有一個誤傳,說三國沒有馬鐙。
但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馬鐙的存在了。
依然是考古發現,在西漢的畫磚中,找到了使用馬鐙的騎手。
不過直到漢末三國,依然是單馬鐙,並未出現雙馬鐙。
單馬鐙就是垂在馬鞍的一側,主要用來上馬,對騎兵作戰並無太大幫助。
但你仔細一琢磨,就會發現,雙馬鐙比起單馬鐙,並不難想出來。
為什麼古人發明了單馬鐙後,要等幾百年後才發明出雙馬鐙?
這就得和李翊前面那張高橋馬鞍的圖紙聯繫在了一起了。
沒錯,高橋馬鞍是在魏晉時期出現的。
而雙馬鐙根據考古,最早也是出現在西晉到南北朝期間。
它的出現,就是為了配合高橋馬鞍,方便騎兵作戰。
若不然,沒有能夠提供縱向平衡的馬鞍。
即便是雙馬鐙,也至多只能幫助騎士上馬,作戰時騎士依然很容易落馬。
曹操的虎豹騎,是標準的近戰具裝騎兵。
而高橋馬鞍就是為了配合具裝騎兵而發明的。
而雙馬鐙的出現,則是進一步加強具裝騎兵的作戰能力。
「此前騎手馬上作戰,多抓馬鬃,雙腿夾腹,以致自身不易落馬。」
「若能使用這高橋馬鞍,配雙馬鐙,必能極大加強我等騎兵作戰的能力。」
李翊深入淺出地為劉備介紹了這兩樣東西,對騎兵的戰力提升。
「如今隨著我徐州與遼東互通貿易,置購戰馬。」
「騎兵的組建提上日程,這馬鞍馬鐙也該拿出來了。」
李翊為什麼不早一點拿出高橋馬鞍與雙馬鐙出來?
因為技術這種東西,是沒辦法做到壟斷的。
尤其像馬鞍、馬鐙、曲轅犁這種軍用、民用的物件。
只要用了一段時間,百分之一百會傳到其他地方去。
就拿這曲轅犁來說,李翊只用了一年多,就已經聽說別的郡縣已經有人開始使用了。
當李翊聽到這個消息時,心中波瀾不驚,因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一項新興技術,且門檻並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它的傳播是必然的。
對此李翊看得也很開,
天下分久必合,久合必分,早晚一統。
既然都是漢民,他們能夠拿去,改善民生,又有何不妥呢?
不過此刻作為劉營重臣,李翊也必須拿出相對應的措施來。
那就是不把這些技術一次性全部拿出來。
如果一次性全部拿出,的確能夠造成一段時間的科技碾壓。
但如果碾壓程度,做不到馬上一統的話。
那別的地方學去,就是必然趨勢。
而冷兵器時代,無論如何就是不可能做到快速平推。
這是由生產力決定的。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一項一項的拿出來,打一個時間差。
先用科技樹造成碾壓,儘可能多的將這項技術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之後,才推出新的技術出來。
「……好啊,軍師真不愧為天下奇才啊!」
劉備見此大喜,即圖紙收入懷中。
「之後吾便命匠人打造,連夜推廣至騎兵編隊之中。」
李翊諫言道:
「此物雖好,然成本也大,只先用來武裝精銳騎兵才好。」
微微一頓,又接著補充道,「武裝好的騎兵,若非戰事需要,切忌將此物泄露出去。」
雖然技術傳播不可避免,但人為干預,能延長一段時間就延長一段時間。
可別到時候鬧哄哄上場,到頭來卻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先生放心,備理會的。」
雖然圖紙有了,但畢竟此物新鮮。
能工巧匠從零開始打造,也是需要花時間的。
正聊時,桃紅已將金印紫綬取來。
劉備即讓李翊戴上。
李翊無奈相從,將紫綬環在腰間。
又將金印放在案上,道:
「主公覺得如何?」
劉備繞著李翊轉了一圈,反覆打量。
旋即拍手感嘆道:
「誒呀呀!」
「先生一身風華,有如扶桑初日升。」
「美哉,美哉!」
老劉的私下愛好就是穿美衣服。
李翊本就身形修長,穿著鶴氅,配上紫綬,更顯貴氣。
李翊暗想老劉自己也配有紫綬。
他該不會是把自己當模特了,拿來作自我參考了吧?
果然,劉備在打量完李翊之後,竟真的自己也束了束紫帶,似非要弄整好不可。
李翊有些無奈,只好暫時跟老劉當外衣模特了。
忽然,一名下人來報,曹使求見。
「曹操的使者?」
劉備正在整衣冠,聞得此言,倏地眉頭一皺。
又將目光看向李翊,李翊道:
「且去看看再說。」
劉備從其言,與李翊一同去了驛館,接見曹使。
曹使直接開門見山,道明來意。
說明了曹操已經屯兵淯水,打算出兵南陽,攻打張繡的事了。
劉備頷首,又問曹使還有沒有別的事。
曹使答沒有。
劉備便命人將曹使請下去,好酒好肉好生招待。
旋即又回頭問李翊道:
「曹操專程派人來,就是為了告知我他將用兵宛城,何也?」
劉備暗想曹操應該不會這麼尊重自己,打個仗還專門知會自己一聲。
李翊說道:
「必是曹操知我等與劉表有來往,擔心我等插手南陽事務。」
「彼大軍出征,若我等使君攻其兗州。」
「則曹操腹背受敵,不得不撤軍,重蹈昔日伐徐州之覆轍。」
劉備似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也難怪,曹操之前已經被偷襲過兗州一次了。
當時他是東征,現在往西南方向打,也怕徐州背後給他來這麼一刀。
「軍師如何看?」
劉備問。
李翊背著手,在原地來回踱了兩步。
「劉表納張繡於南陽,用作荊州蔭蔽。」
「本就威脅到了潁川,曹操對南陽用兵,是在情理之中。」
「這件事,不在乎我徐州態度,而在乎主公你的態度。」
我?
劉備一挑眉,問軍師這話何意。
「劉表與我等互有貿易往來,明面上仍算是盟友。」
「而曹操也與我等有盟約,相約將來共抗袁紹南下。」
「如今曹操對劉表用兵,主公認為是曹操對徐州重要,還是劉表對徐州重要?」
李翊循循善誘,向劉備發問。
劉備沉吟半晌,轉而看向李翊笑道:
「先生心中已有答案,又何必問我?」
李翊卻道,「翊願聞主公心中之所想。」
劉備背著手,正色說道:
「曹操與我同處河南,據守黃河。」
「若按軍師此前分析,袁紹不出兩年,便要對南方用兵。」
「以我徐州之力,斷難獨自抵擋河北大軍。」
「而曹孟德不甘於袁紹之下,肯定會與我們站在同一戰線。」
「此可以為引援之力。」
微微一頓,又將話題轉到劉表身上。
「劉景升雖坐擁荊州,帶甲十萬,戰船上千。」
「然其始終不願發兵對外,今招張繡於南陽,便是佐證。」
「若是將來袁紹用兵南下,備斷言劉景升會坐山觀虎鬥,斷不會與我徐州同仇敵愾。」
「所以是曹司空,還是劉荊州,備想答案已不言而喻。」
劉備接著分析道:
「備以為,在這件事上,我徐州的態度,最好就是不插手此事。」
「任其兩家自行解決便好。」
在劉備看來,曹操是將來對抗袁紹的重要盟友。
他們剛剛聯手擊敗了袁術,證明了兩家合作的可能性。
將來面對更加強大的袁紹,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都不能缺少對方的力量。
至於劉表,劉備與荊州互通貿易。
本來也沒什麼大的矛盾,也犯不著在這件事上去得罪他。
所以直接置身於外,是劉備認為最好的處理方式。
「不知軍師以為如何?」
劉備又問李翊的意見。
李翊此刻卻並未馬上作答,反而沉思了許久。
遲遲未對此作出答覆。
劉備感動有些奇怪,軍師平日做事一向果決。
怎麼在這件看起來最好解決的事上,反而躊躇不定?
「莫非軍師有不同意見?」
劉備試探著問。
李翊搖了搖頭,「不,主公適才分析的利害關係,翊認為並無不妥。」
這……
劉備更加感到詫怪,繼續追問道:
「既然軍師對此,並無意見。」
「那即招那名曹使過來,告知其我徐州態度。」
「軍師看是如何?」
劉備相信,
曹操派使者來徐州,最想要的態度,也就是徐州不會插手此事。
而劉備也確實打算這樣做。
「不!!」
李翊出聲打斷劉備的決定,終於開口道:
「翊以為我等不應該在此事上,持觀望態度。」
「軍師這話是何意?」
劉備一愣,心中揚起一股不好的預感。
「曹操兵進淯水,攻打張繡。」
「我們應當支持他。」
嘶……
劉備倒吸一口涼氣,對李翊這個決定安排感到無比的吃驚。
「軍師希望我徐州出兵,插手此次南陽戰事?」
劉備也算了解李翊的了,他的諸多安排,劉備都能夠理解。
但唯獨這個安排,劉備理解不了。
南陽遠在荊州,他徐州派兵過去,得耗費多少錢糧。
從中又能得到多少好處?
李翊作為大戰略家,又怎會提出如此弊大於利的建議?
……
(本章完)
卻說劉表打算招降張繡,將他安置在北方南陽宛城,用以作為荊州北邊蔭蔽。
大將蔡瑁忽然站出來,向劉錶帶來了另一個消息:
——廬江劉勛,願舉城向劉表投誠!
此言一出,包括劉表在內的所有荊州文武大臣,無不大吃一驚。
「劉子台欲降我耶?」
劉表望著劉勛寄過來的文書,眉頭緊皺,臉上看不出來一絲絲的高興。
反倒蔡瑁顯得有些激動,道:
「主公不是一直想要廬江嗎?」
「今劉勛願舉城向我荊州投誠,此乃天賜廬江於我荊州。」
「得賜大郡,便可為我荊州右翼蔭蔽,未來插手揚州事務亦多方便。」
謀士蒯越卻持不同意見:
「天下豈有白來的城池?」
「劉勛桀驁不馴,早有自立之心,今無端向我荊州投誠。」
「其心難測,不可不防。」
蒯越與蔡瑁一樣,同為荊州四大世家。
劉表為了玩制衡那一套,一方面跟蔡家聯姻,一方面又重用蒯越,平時多採用他的計策。
以此來平衡兩家實力。
蔡瑁一挑眉,說道:
「今曹操據有廬江北部,早晚向南方動兵。」
「劉勛為求自保,求助於我荊州,又何必多疑?」
廬江緊挨著江夏,江夏又是荊州的黃家的地盤,是極為重要的戰區。
不僅掌握著荊州的大部分水軍,還控制了長江河道。
所以劉勛選擇向劉表求助,是非常符合時宜的戰略定策。
侍中龐季則反駁說道:
「我卻偶然聽聞,劉勛與曹操有舊。」
「曹操早在攻取廬江北部郡縣之時,就曾暗書劉勛,勸他來降。」
「算算時間,劉勛應該收到了曹操的來信。」
龐季亦是出身於荊州四大世家,他們的家族掌握著大量的情報系統。
往往能第一時間獲得外界的消息。
「明公,依在下看來。」
「劉子台只是想在明公和曹操之間左右逢源,謀取好處罷了。」
「此等反覆小人,不必依從於他。」
龐季向劉表諫言,勸他不要接納劉勛。
蔡瑁大聲爭辯道: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今劉勛帶著廬江來投,豈有不受之理?」
「竊聞大丈夫遇事,不可錯失良機,悔之晚矣。」
劉表皺著眉頭,躊躇不決。
歷史上,他和他的荊州當了很多年的千年老三。
這就源自於劉表的中庸之道,喜歡坐山觀虎鬥,想牟取利益,又不願親自下場。
廬江劉表覬覦了很久了。
只要控制廬江,他便能夠插手揚州事務。
除了東邊的揚州外,劉表也曾多次插手西邊的益州事務。
劉焉病死時,劉表就曾暗中教唆劉璋的將領沈彌、婁發等人謀反。
至於荊州南面的交州,劉表則是直接任命自己的部下賴恭出任交州刺史,又任命部屬吳巨為蒼梧太守。
至於荊州北面,劉表招降了外州客將張繡作為屏翼。
然後面對當時要打官渡之戰的袁曹,則選擇了左右逢源,兩邊討好,坐山觀虎鬥。
這便是劉表的中庸之道。
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全都有劉表的大手筆。
劉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把荊州置身於戰亂之外,自己也從不下場,讓荊州捲入戰爭的泥潭。
所以面對前來投誠的劉勛,劉表明知他居心叵測,可仍舊不想放過這個機會。
因為機會難得,劉勛如果在廬江作為荊州的附庸,這完美符合劉表的中庸之道。
但問題是,劉表要如何控制住劉勛,讓他乖乖聽話,不會倒向北邊的曹操。
甚至是南邊的孫策,東邊的劉備。
「諸位,不必再吵了。」
劉表出聲安撫眾人。
「我以為劉勛此人狼子野心,不可輕信。」
「但彼舉廬江之地來投,斷無不受之理。」
「諸位皆是我信得過的大臣,既然都在此地。」
「便拿出個主意來,有沒有什麼法子,可以使我們掌控劉勛,讓他為我們所用。」
「將廬江作為荊州蔭蔽,又不至於使劉勛倒向他人?」
劉表一如既往地就要又要。
他既不想放過這次控制廬江的機會,又不信任劉勛的為人。
待劉表這話說完之後,眾人都陷入了沉思。
劉表又將目光投向了謀士蒯越的身上。
「異度有何良策教我?」
劉表點名蒯越出來,讓他給自己拿個主意。
蒯越捋了捋鬍子,快走兩步出來,躬身道:
「明公,若想要廬江倒也不難。」
「今我等只要劉勛作為附庸,而並非是真的占有廬江。」
「只需使劉勛割讓尋陽,作為見禮,我們便可接納他。」
「供給他錢糧,支持他在廬江的統治。」
尋陽是廬江的要鎮,位於大別山南麓,沿著長江有一條不寬的通道。
之所以說它重要,是因為尋陽連接著荊州與揚州。
只要能夠守住尋陽,荊州的士兵就很難打進揚州去。
反之,若是荊州控制了尋陽,那揚州的士兵,同樣也打不進荊州去。
荊州與揚州若是真要交兵,只能走長江水路。
從揚州的豫章郡攻向荊州的長沙郡是不現實的,因為兩郡之間隔著著名的南嶺山群。
那麼就只有長江水路這一條路可以走了。
江夏之所以是荊州最為重要的戰區,就是因為它扼守著長江水道。
若是能夠得到廬江的尋陽,便能夠遏制住揚州進入荊州的咽喉,占儘先機與主動權。
「我聞劉勛兵強於江淮之間,只是糧食稀少。」
「此前他曾派從弟劉偕去找豫章太守華歆購買糧食。」
「然最終只討得千斛糧秣,劉勛養不起龐大的軍隊。」
「而我荊州卻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兵精糧足。」
「今不是我荊州欲得劉勛,而是劉勛需要我荊州。」
蒯越如此分析道,「先遣人使劉勛交出尋陽,然後我等派軍駐紮,監視廬江動向。」
「……則大勢可定也。」
劉表聞言大喜,「異度之言,最合吾心。」
當即命江夏太守黃祖,領兵先發,至廬江邊境,索取尋陽要鎮。
若劉勛肯給,則接受他的投誠。
若是劉勛不願意給,則發兵攻之,先搶下來再說。
商議既定,面對曹劉的對外擴張之勢。
劉表亦是馬上作出回應,先在北面招降張繡部眾,將之安頓於南陽宛城,用以防備曹操。
又在東邊聯合劉勛,打算占據尋陽,用以扼制揚州來兵。
一連兩發重箭,俱是打在曹操身上。
南陽威脅曹操的治所潁川,廬江又是曹操南擴的主要地盤。
……
話說自曹操征完袁術回到許縣,忽有流星探馬來報。
說張濟自關中引兵攻南陽,為流矢所中而死。
其子侄張繡統其部眾,用賈詡為謀士,採納其建議,接受了劉表的招誘。
於是兩家結連,屯兵於宛城。
曹操聞言大怒,「劉景升招此稚兒,欲興兵犯我許縣耶?」
於是,已有征討之意。
乃問計於荀彧,是否現在可以出兵征討張繡。
荀彧答道:
「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
「此前東結徐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南方已無憂矣。」
「荊州未易亡也,懼明公之勢,結連張繡,相為表里。」
「今麥食已熟,可以勒兵收麥,約食畜谷。」
「然後發兵淯水,則張繡一舉可破也。」
曹操從其言,先命軍士收麥,又命夏侯惇為先鋒。
領軍三千人,至淯水下寨,威脅南陽。
軍師祭酒郭嘉向曹操諫言道:
「竊聞劉表與劉備互通款曲,有商貿往來。」
「今既欲出兵南陽,可先使人至徐州,試探劉備態度。」
「然後方可動兵。」
言外之意,就是劉備這廝腳踏兩隻船。
一面跟曹操結盟,準備將來共抗袁紹。
一面又和劉表眉來眼去,互通貿易。
如今打南陽張繡,就等於是打劉表。
必須先探明徐州的態度,若不然自己出兵了,被徐州背刺,那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曹操深以為然,即遣使告知徐州,自己將要動兵南陽。
若是你徐州沒有意見的話,那他可要動身了。
……
卻說劉備引軍返回下邳。
留九江太守趙雲守淮南,廣陵太守陳登則勒兵回廣陵,繼續負責疏通邗溝河道。
一面又上書朝廷,表奏李翊為列侯。
書中言道:
「臣之謀臣李翊,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雖遭世紛亂,仍懷忠念治,憂思報國。」
「臣自始舉義兵以來,週遊征伐,與李翊伴隨左右,王略計策,皆出其身,無施不效。」
「李翊之功業,使臣得以事濟,似撥開浮雲,顯光日月。」
「陛下幸陳,亦有李翊從中出力。」
「彼忠謹謙順,如履薄冰,殫精竭慮,安撫萬民。」
「天下之定,乃翊之功也。」
「宜享高爵,以彰元勛。」
表文發至陳地,連帶著玉璽一併上交回了朝廷。
劉協既得玉璽大喜過望,又見著劉備的表文,心生疑慮。
即召大將軍劉寵商議此事。
「左將軍為朕找回傳國玉璽,於漢庭有大功,朕自無不賞之理。」
「只是其書中欲表奏李子玉為列侯,兼軍師中郎將,節制兩郡兵馬。」
「朕躊躇難決,故找大將軍商議此事。」
劉協來到陳國也有一年多了,經過一年的相處,他已經認定劉寵是忠臣。
加之他又握有陳國的兵權,故而與他相商。
「臣此前曾見過李子玉,此人忠謹恪順。」
「既然左將軍上表文,欲加封其為列侯。」
「何不藉此機會,賜金印紫綬,施恩於他。」
「以便將來籌謀?」
金印紫綬是只有相國、三公、四方將軍等高官,才有資格佩戴的東西。
是用來彰顯身份尊貴的。
劉協背著手,唇角微微翹起,似自嘲一般說道:
「李子玉使計迎朕入陳地,欲使朕為周天子耶?」
劉寵聞言大驚,慌忙跪伏於地請罪。
劉協上前將劉寵扶起。
「大將軍不必如此,朕知你是忠臣。」
「只是恨似大將軍這般英雄人物,世間太少。」
「若天下人皆似大將軍這般,朕又如何會被傕、汜二賊如此欺凌?」
話音方落,劉協又嘆一口氣。
「至於左將軍這封表文,朕准奏。」
「加封李翊為郯侯,軍師中郎將,節制九江、廣陵兩郡兵馬。」
「另外,朕還要額外賜他金印紫綬。」
陛下……
劉寵對劉協突然改變的主意,有些發愣。
劉協苦笑道:
「若無李子玉,朕又如何能在陳地安歇?」
「今天下諸侯各自割據,朕卻無力征討,與周天子何異?」
「非是李翊使朕為周天子,而是時勢所迫也。」
「非李翊之過,乃世道昏亂所致。」
「若無他,朕而今尚不知顛沛至何處。」
微微一頓,又嘆口氣,「大將軍便傳朕旨意去辦罷……」
喏!
劉寵領命而退。
依照劉備的表文,以漢室朝廷名義,冊封李翊為郯侯,兼軍師中郎將。
督管九江、廣陵兩郡兵馬。
旨意下達,傳回徐州。
一時間,李翊風光無限。
徐州本地的無數達官貴人,富豪商賈,當世名流,都備好禮物,向他賀喜。
對於這位徐州新貴,大家都有意結交。
李府之外,門庭若市,車馬盈門。
面對眾人的攀附,李翊則選擇了閉門不見客,不與人交往。
凡是府中之事,一律交由夫人麋貞自行處理。
他每日自於書房中處理公文。
若飯食做好,只叫人放在屋外。
他什麼時候把當天的工作完成,什麼時候才吃飯。
由於公務繁多,劉備又放權於他,故而往往須處理到生更半夜,才得以休息用膳食。
李翊待人接物,俱是親和,並無大人架子。
府中下人皆敬他愛他。
有下人將此事報與桃紅,勸她去開導李翊愛惜身子,莫要過於勞累。
桃紅聞言,便道:
「先生前後行事,俱按意而為。」
「我雖為先生貼身侍婢,亦不敢出言相勸。」
眾人皆道,「縱不好直言相勸,也該拿個法子。」
桃紅思慮半晌,才道:
「平日府中事務,俱由夫人決斷。」
「我等可一同去拜謁夫人,由她出面,來勸諫先生。」
眾僕役從其言,連同桃紅一起來見麋夫人呢,備言其事。
麋夫人見此,乃頷首道:
「我知爾等用心矣,可先將飯食置下。」
「之後由我親自向先生進獻飯食。」
眾人大喜,連連稱是。
這一日晚,月白風清。
麋夫人來到書房門前,輕輕敲了房門。
須臾,屋內傳來回應。
「……將飯食置於門外便好。」
麋夫人開口說道:
「這是妾身親手熬得羹湯,涼了便不好吃了。」
說完,屋內並未傳來聲音,變得無比安靜起來。
少時,悉數的腳步聲傳來,屋門打開。
李翊微微一笑,上前接住麋夫人道:
「原來是夫人到此,何不早說?」
「晚上風寒,莫要站在風口處,可來屋裡說話。」
李翊拉著麋夫人進屋。
邀她坐下,握住她的手,微微有些寒。
又見她神色憔悴,暗道自己這段時間正值風口浪尖處。
無數士人想要來拜謁自己。
秉著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原則,李翊推而不見。
只將府中諸大事交予麋貞處理,見她面色疲憊,這些天又少有機會與自己說話。
這是李翊的過失,對她缺少了關心,便道:
「我明日想去看看麋別駕,可好?」
麋夫人此刻正夾了一隻蝦仁,邊盛湯便道:
「……自然是好。」
李翊見她心不在焉,暗道詫怪。
自己去看麋竺,本意上想帶著她去見見親人,免得她寂寞。
只是提出之後,卻未見她有多興奮。
「怎麼?」李翊出聲問。
說著,又自己舀了一勺湯送向唇邊,而後一笑。
「這湯羹倒鮮的很。」
麋夫人搖了搖頭,笑道:
「沒什麼,只是不知夫君怎地忽然想起這樁事來。」
李翊便直接說實話,道:
「見你整日待在府中,怪悶的。」
麋夫人卻搖了搖頭。
「不礙事,最近造訪府邸的來客甚多。」
「前兩日,劉將軍有在近郊外賞賜了兩處莊子。」
「細打理起來,倒要費些功夫。」
「這些日,妾身可有得忙了。」
李翊這才明白緣何麋夫人會如此疲憊。
自己將諸事交予她,倒是欠於考慮她的感受了,便拍了拍她的手,道:
「莫要太過勞累,凡是能放給手底下人做的,交給他們便是。」
麋夫人柳眉一挑,正色說道:
「夫君身為軍師中郎將,州中大小事務,全權親自處理。」
「廣陵、淮南兩處軍務,亦要經您過問。」
「妾身身為內室,又怎能在府中事務上偷懶,為您徒增憂煩?」
李翊聞言默然,良久,才道:
「夫人有此心便好,只是也當注意休息。」
麋夫人笑著說道:
「夫君每日處理公文至深夜才睡,才真該好生休息。」
說到這兒,麋夫人圖窮匕見。
李翊也明白了她此來的用意,當即起身,背手說道:
「我知夫人心意。」
「只是高處不勝寒,我既身處高位,就該時時砥礪,勤勉精進。」
「未可鬆散懈怠。」
這也是前世養成的習慣,處於高管的位置,雖然得到很多,但底下卻有無數眼睛盯著他。
無數人盼望著把他拉下神壇。
所以李翊每每走得越高,越是如履薄冰,小心謹慎。
生怕哪天陰溝裡翻船。
麋夫人亦站起身來,將頭輕輕靠在他的肩上,溫聲道:
「我知夫君憂心國事,但亦該注意休息。」
「莫要累壞了身子。」
「飯食總該按時享用,莫要每每到了涼時才吃。」
「縱然如此,叫庖人熱一熱也是好的。」
李翊頷首,「夫人既如此說,我照做便是。」
李翊從來不是一個固執的人,他知道成功的關鍵,就是要學會低頭。
如果人不低頭審視自己的錯誤,那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家國大事是如此,生活瑣事亦是如此。
隨後,李翊陪著麋夫人一起用膳,吃完了她親手熬得羹湯。
期間,李翊又問袁瑩怎麼樣了?
這妮子自被李翊納後,置入府內。
麋夫人胸懷大度,自然容得下她。
況袁瑩還是袁氏嫡女,四世三公,這身份背景也由不得麋夫人不從,
加之她一直無出,心中有愧,所以袁瑩的加入,她欣然接受。
「往事不可追,瑩妹沒了父親,缺少安全感。」
「夫君有空,當去看看她。」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麋夫人出言相勸。
李翊暗想此前,他亦建議老劉,厚葬了袁術,收攏人心。
袁瑩作為袁氏嫡女,自己實不該冷落她。
且去看看也好,當即便道:
「罷,就依夫人之言便是。」
李翊出了書房,來到袁瑩的房間。
見屋內還亮著,便主動上前。
下人見著李翊,正要通報,卻被李翊攔住。
他自己悄聲入了屋,見袁瑩於燈下忙活著什麼。
便溫聲問道:
「怎麼還不去歇息?」
袁瑩聞聲一震,慌忙站起身,將手中的東西藏到身後。
轉過來,見著李翊,吃吃道:
「您、您不也沒歇息嘛……」
李翊微微一笑:
「有事路過此地,見你獨自坐著出神。」
微微一頓,輕聲道,「夜裡風寒,怕你著涼。」
袁瑩定了定心神,將手中的物什擱在了一旁。
「我這便回去,多謝先生掛心。」
袁瑩雖被納入府中,然並未正式過門,更未行房事。
主要還是因為她比起姊姊袁瑛,實在太小了。
至少得再等個兩年才好。
李翊偏頭一看,問:
「這是一枚劍穗?」
袁瑩輕輕點了點頭。
李翊望了片刻,忽而眉梢一揚,「這劍穗……」
於是也取下自己的佩劍,將劍上慣常系的劍穗取下,放在一旁。
兩枚劍穗,看去竟幾乎是一模一樣。
袁瑩主動開口解釋道:
「先生救我出來的時候,我瞧見了先生的劍穗。」
「便記下樣式,自己做了一個。」
李翊望著她的雙眸,並未有話。
袁瑩原本還算從容,被李翊這麼盯著一看,倒有些臉熱起來,支支吾吾道:
「……練女紅時,隨手做的,您別多心。」
李翊不置可否地一點頭,沒再追問。
又暗想這女子記性竟這般好,於是心念一動,道:
「汝可曾學過畫畫?」
袁瑩點了點頭,「幼時學過。」
「……善。」
李翊背著手,轉身取出一張紙來。
平鋪在案上,對袁瑩道:
「我來說,你來畫。」
袁瑩有些發愣,怔怔問道:
「您要我畫什麼?」
「你只按我說的來畫便是。」
袁瑩只得硬著頭皮,照李翊所言,提筆勾勒成畫。
……
次日。
李翊為防夫人又說,便先用過午膳,然後才到書房處理政事。
一晌無人來擾,再從書案上抬起頭時,窗外已是暮雲鍍金。
片刻出神,腦中的嗡鳴聲愈顯。
不覺伸手按了按脹痛的太陽穴,忍過突如其來的一陣暈眩。
再睜開眼時,才覺流光飛逝,不知何夕。
於是,又提起毫筆,打算接著處理政事。
忽報劉使君造訪。
李翊來停筆相迎,雙方見禮過後,李翊邀劉備入書房敘談。
劉備上下打量一眼李翊,出聲問道:
「前日陛下賜軍師金印紫綬,怎不見先生佩戴於身?」
李翊解釋道:
「翊竊聞,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水必湍之。」
「金印紫綬,非三公、四方將軍等高官不能佩戴。」
「翊不過一軍師中郎將,忝一小官,功勳微薄。」
「何得以與主公同配金印紫綬?」
老劉的漢左將軍是有資格配金印紫綬的,但李翊目前的地位是沒資格帶的。
也不知天子賞賜他這東西是何用意。
雖然老劉可能不會在乎這個,但如果自己佩戴在身上,出入左右。
難免會有些不合適,索性直接放在家裡。
劉備聞言,卻只是歡聲笑道:
「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主宗。」
「今子玉甚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
「這金印紫綬乃天子所賜,既然子玉有此勛著,儘管佩戴便是。」
話落,對一旁的桃紅說道:
「取,將金印紫綬取來,讓你主人戴上。」
桃紅聞言亦是欣喜,喏喏而退。
李翊倒不甚在乎這個,將昨晚袁瑩連夜畫好的圖紙取出,交給劉備。
「此物本是想待匠人打造完成之後,再拿給主公看。」
「既然主公來了,便先試看一下也無妨。」
哦?這是……
劉備接過圖紙,總共兩張。
第一張畫的是馬鞍。
「此為高橋馬鞍。」
李翊在一旁為劉備做介紹。
這個時代是有馬鞍的,但大部分用的都是軟馬鞍。
雖然在西安出土的墓畫中,有騎射圖,被人猜測西漢時便有高橋馬鞍。
但經過考證,那是軟馬鞍,而非高橋馬鞍。
高橋馬鞍是在魏晉時期才出現的。
高橋馬鞍的出現,對於騎兵而言是劃時代的存在。
它比馬鐙更加重要,真正能夠使騎兵做到在馬上衝鋒刺殺時,不容易從馬背上掉落下來。
而馬鐙它只是提供了橫向的支撐點,卻沒有提供縱向的支撐。
馬鐙固然重要,它能夠幫助騎士借用腿部力量,提供橫向支撐。
但是如果沒有馬鞍,騎兵照樣無法有效近戰殺敵。
而在有了高橋馬鞍提供縱向支撐之後,就需要好的馬鐙來將它的作用最大化。
於是,李翊又將第二張圖紙交給劉備看。
「此為雙馬鐙。」
網上常有一個誤傳,說三國沒有馬鐙。
但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馬鐙的存在了。
依然是考古發現,在西漢的畫磚中,找到了使用馬鐙的騎手。
不過直到漢末三國,依然是單馬鐙,並未出現雙馬鐙。
單馬鐙就是垂在馬鞍的一側,主要用來上馬,對騎兵作戰並無太大幫助。
但你仔細一琢磨,就會發現,雙馬鐙比起單馬鐙,並不難想出來。
為什麼古人發明了單馬鐙後,要等幾百年後才發明出雙馬鐙?
這就得和李翊前面那張高橋馬鞍的圖紙聯繫在了一起了。
沒錯,高橋馬鞍是在魏晉時期出現的。
而雙馬鐙根據考古,最早也是出現在西晉到南北朝期間。
它的出現,就是為了配合高橋馬鞍,方便騎兵作戰。
若不然,沒有能夠提供縱向平衡的馬鞍。
即便是雙馬鐙,也至多只能幫助騎士上馬,作戰時騎士依然很容易落馬。
曹操的虎豹騎,是標準的近戰具裝騎兵。
而高橋馬鞍就是為了配合具裝騎兵而發明的。
而雙馬鐙的出現,則是進一步加強具裝騎兵的作戰能力。
「此前騎手馬上作戰,多抓馬鬃,雙腿夾腹,以致自身不易落馬。」
「若能使用這高橋馬鞍,配雙馬鐙,必能極大加強我等騎兵作戰的能力。」
李翊深入淺出地為劉備介紹了這兩樣東西,對騎兵的戰力提升。
「如今隨著我徐州與遼東互通貿易,置購戰馬。」
「騎兵的組建提上日程,這馬鞍馬鐙也該拿出來了。」
李翊為什麼不早一點拿出高橋馬鞍與雙馬鐙出來?
因為技術這種東西,是沒辦法做到壟斷的。
尤其像馬鞍、馬鐙、曲轅犁這種軍用、民用的物件。
只要用了一段時間,百分之一百會傳到其他地方去。
就拿這曲轅犁來說,李翊只用了一年多,就已經聽說別的郡縣已經有人開始使用了。
當李翊聽到這個消息時,心中波瀾不驚,因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一項新興技術,且門檻並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它的傳播是必然的。
對此李翊看得也很開,
天下分久必合,久合必分,早晚一統。
既然都是漢民,他們能夠拿去,改善民生,又有何不妥呢?
不過此刻作為劉營重臣,李翊也必須拿出相對應的措施來。
那就是不把這些技術一次性全部拿出來。
如果一次性全部拿出,的確能夠造成一段時間的科技碾壓。
但如果碾壓程度,做不到馬上一統的話。
那別的地方學去,就是必然趨勢。
而冷兵器時代,無論如何就是不可能做到快速平推。
這是由生產力決定的。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一項一項的拿出來,打一個時間差。
先用科技樹造成碾壓,儘可能多的將這項技術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之後,才推出新的技術出來。
「……好啊,軍師真不愧為天下奇才啊!」
劉備見此大喜,即圖紙收入懷中。
「之後吾便命匠人打造,連夜推廣至騎兵編隊之中。」
李翊諫言道:
「此物雖好,然成本也大,只先用來武裝精銳騎兵才好。」
微微一頓,又接著補充道,「武裝好的騎兵,若非戰事需要,切忌將此物泄露出去。」
雖然技術傳播不可避免,但人為干預,能延長一段時間就延長一段時間。
可別到時候鬧哄哄上場,到頭來卻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先生放心,備理會的。」
雖然圖紙有了,但畢竟此物新鮮。
能工巧匠從零開始打造,也是需要花時間的。
正聊時,桃紅已將金印紫綬取來。
劉備即讓李翊戴上。
李翊無奈相從,將紫綬環在腰間。
又將金印放在案上,道:
「主公覺得如何?」
劉備繞著李翊轉了一圈,反覆打量。
旋即拍手感嘆道:
「誒呀呀!」
「先生一身風華,有如扶桑初日升。」
「美哉,美哉!」
老劉的私下愛好就是穿美衣服。
李翊本就身形修長,穿著鶴氅,配上紫綬,更顯貴氣。
李翊暗想老劉自己也配有紫綬。
他該不會是把自己當模特了,拿來作自我參考了吧?
果然,劉備在打量完李翊之後,竟真的自己也束了束紫帶,似非要弄整好不可。
李翊有些無奈,只好暫時跟老劉當外衣模特了。
忽然,一名下人來報,曹使求見。
「曹操的使者?」
劉備正在整衣冠,聞得此言,倏地眉頭一皺。
又將目光看向李翊,李翊道:
「且去看看再說。」
劉備從其言,與李翊一同去了驛館,接見曹使。
曹使直接開門見山,道明來意。
說明了曹操已經屯兵淯水,打算出兵南陽,攻打張繡的事了。
劉備頷首,又問曹使還有沒有別的事。
曹使答沒有。
劉備便命人將曹使請下去,好酒好肉好生招待。
旋即又回頭問李翊道:
「曹操專程派人來,就是為了告知我他將用兵宛城,何也?」
劉備暗想曹操應該不會這麼尊重自己,打個仗還專門知會自己一聲。
李翊說道:
「必是曹操知我等與劉表有來往,擔心我等插手南陽事務。」
「彼大軍出征,若我等使君攻其兗州。」
「則曹操腹背受敵,不得不撤軍,重蹈昔日伐徐州之覆轍。」
劉備似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也難怪,曹操之前已經被偷襲過兗州一次了。
當時他是東征,現在往西南方向打,也怕徐州背後給他來這麼一刀。
「軍師如何看?」
劉備問。
李翊背著手,在原地來回踱了兩步。
「劉表納張繡於南陽,用作荊州蔭蔽。」
「本就威脅到了潁川,曹操對南陽用兵,是在情理之中。」
「這件事,不在乎我徐州態度,而在乎主公你的態度。」
我?
劉備一挑眉,問軍師這話何意。
「劉表與我等互有貿易往來,明面上仍算是盟友。」
「而曹操也與我等有盟約,相約將來共抗袁紹南下。」
「如今曹操對劉表用兵,主公認為是曹操對徐州重要,還是劉表對徐州重要?」
李翊循循善誘,向劉備發問。
劉備沉吟半晌,轉而看向李翊笑道:
「先生心中已有答案,又何必問我?」
李翊卻道,「翊願聞主公心中之所想。」
劉備背著手,正色說道:
「曹操與我同處河南,據守黃河。」
「若按軍師此前分析,袁紹不出兩年,便要對南方用兵。」
「以我徐州之力,斷難獨自抵擋河北大軍。」
「而曹孟德不甘於袁紹之下,肯定會與我們站在同一戰線。」
「此可以為引援之力。」
微微一頓,又將話題轉到劉表身上。
「劉景升雖坐擁荊州,帶甲十萬,戰船上千。」
「然其始終不願發兵對外,今招張繡於南陽,便是佐證。」
「若是將來袁紹用兵南下,備斷言劉景升會坐山觀虎鬥,斷不會與我徐州同仇敵愾。」
「所以是曹司空,還是劉荊州,備想答案已不言而喻。」
劉備接著分析道:
「備以為,在這件事上,我徐州的態度,最好就是不插手此事。」
「任其兩家自行解決便好。」
在劉備看來,曹操是將來對抗袁紹的重要盟友。
他們剛剛聯手擊敗了袁術,證明了兩家合作的可能性。
將來面對更加強大的袁紹,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都不能缺少對方的力量。
至於劉表,劉備與荊州互通貿易。
本來也沒什麼大的矛盾,也犯不著在這件事上去得罪他。
所以直接置身於外,是劉備認為最好的處理方式。
「不知軍師以為如何?」
劉備又問李翊的意見。
李翊此刻卻並未馬上作答,反而沉思了許久。
遲遲未對此作出答覆。
劉備感動有些奇怪,軍師平日做事一向果決。
怎麼在這件看起來最好解決的事上,反而躊躇不定?
「莫非軍師有不同意見?」
劉備試探著問。
李翊搖了搖頭,「不,主公適才分析的利害關係,翊認為並無不妥。」
這……
劉備更加感到詫怪,繼續追問道:
「既然軍師對此,並無意見。」
「那即招那名曹使過來,告知其我徐州態度。」
「軍師看是如何?」
劉備相信,
曹操派使者來徐州,最想要的態度,也就是徐州不會插手此事。
而劉備也確實打算這樣做。
「不!!」
李翊出聲打斷劉備的決定,終於開口道:
「翊以為我等不應該在此事上,持觀望態度。」
「軍師這話是何意?」
劉備一愣,心中揚起一股不好的預感。
「曹操兵進淯水,攻打張繡。」
「我們應當支持他。」
嘶……
劉備倒吸一口涼氣,對李翊這個決定安排感到無比的吃驚。
「軍師希望我徐州出兵,插手此次南陽戰事?」
劉備也算了解李翊的了,他的諸多安排,劉備都能夠理解。
但唯獨這個安排,劉備理解不了。
南陽遠在荊州,他徐州派兵過去,得耗費多少錢糧。
從中又能得到多少好處?
李翊作為大戰略家,又怎會提出如此弊大於利的建議?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