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長安局勢
為此,王允和皇甫嵩也很看重陳封的部隊,他們認為如果陳封軍也一同加入長安守軍的話,長安城或許真能擋下十萬大軍的圍攻。
畢竟陳封的軍隊再怎麼說也已經算得上是老兵,而長安城中的守軍卻大多是降兵。
這些降兵雖然被王允的條件吸引,最終願意保護長安。
但王允和皇甫嵩的心中還是有些疑慮,一旦這些降兵叛變,整個長安城的防禦就會徹底瓦解。
反觀陳封這樣的忠臣,雖然兵力不多,但也足以讓王允等人感到心安了。
而這,也是王允能說服朝廷大臣,給予陳封一個車騎將軍的官職的原因。
現在皇甫紋親自給陳封透露情報,並談及長安面對的危機,也是受過皇甫嵩的吩咐的。
順帶一提,陳封為了在接下來與朝廷諸官的見面中爭取更多利益,也是使用了貂蟬的武將卡,閉月讓陳封多出了不少魅力。
否則一年多時間沒變,皇甫紋或許還不會在一開始就那麼熱情就是了。
一番交談之下,陳封也獲得了許多情報。
他也得知京城中的大人們也向關外諸侯發出過求援信,如駐紮在河內的袁紹,如陳留郡太守張邈,或者是兗州刺史劉岱等人。
但很遺憾的是,這些諸侯的回答都比較曖昧,絕大多數諸侯都沒有準備出兵來幫助長安穩定局勢。
一方面他們也不希望與還有著十萬之眾的董卓舊部正面為敵,另一方面,則是這些諸侯,也大多有著了新的敵人。
例如兗州刺史劉岱和兗州刺史張邈,他們現在的敵人正是已經席捲了整個青州,規模已經上十萬的黃巾部隊。
由於規模過大,青州已經無法滿足這支黃巾軍需要的糧食。
青州黃巾已經派出了先鋒,似乎正要同時進軍兗州和徐州,並藉機奪取糧草。
而兗州作為刺史劉岱的根底,劉岱自然是不能容忍那些破壞力極強的黃巾軍進入兗州。
而張邈本人也厭惡黃巾,他主動聯繫了劉岱和陶謙,決定三方結盟,一同對抗黃巾部隊。
另一方面,駐紮在河內不動聲色的袁紹,也恰好決定要奪取冀州。
他與幽州的北平太守公孫瓚一番合計,決定一同瓜分懦弱的冀州刺史韓馥所擁有的冀州之地。
而這卻只不過是袁紹的計謀,袁紹真正想要的,則是讓懦弱的韓馥主動將冀州交給他。
面對如此大計,袁紹也不得不將長安方向的求援信置之不理,一心圖謀冀州大業。
只是,袁紹麾下暫時投靠袁紹的曹操,卻對袁紹置長安方向不理的舉動感到深深的厭惡。
曹操於是也主動向袁紹請辭,帶著他麾下的六千士兵已然進入了司隸範圍,準備支援長安方向。
除去曹操外,長安方面還有一支援軍正在趕來的路上。
先前提到過,陶謙支持先前討伐黃巾的名將朱儁屯兵在中牟縣,準備討伐董卓。
現在陶謙雖然因為青州黃巾而抽不出兵力支援長安,但朱儁卻回應了長安方向的求援。
他從中牟縣出發,帶著兩萬大軍向著司隸趕來,並恰好遇到了一同支援長安的曹操,與曹操成功匯合。
二者匯合之後,也有著三萬多人的規模,並且他們的士兵還大多是些老兵,戰鬥力也已經是非常不弱了。
這三萬大軍若是長安城中,長安城中的大臣或許就心安了。
但遺憾的是,這三萬大軍位於弘農的東南面,距離滎陽都還有段距離,更別說進入長安城中,保護長安不失了。
不僅如此,朱儁也聽說了弘農郡的賈詡部已經有了十萬人的規模,即使他再忠臣,但朱儁也不敢帶著三萬人就去與十萬大軍野戰。
迄今為止,朱儁也只是派出了一部分斥候,一直在搜集情報罷了,全然沒有率兵前來解救長安的意思。
不過,朱儁軍的兵馬只要依然在司隸中駐紮,賈詡部也就不可能忽視掉朱儁的存在,這也算是幫助長安牽制了一部分兵力吧。
換而言之,這三萬大軍在賈詡部沒有徹底崩潰之前,他們最大的作用也就是牽制住賈詡部不能全軍出擊。
但長安城的危機,依然還是只能由長安城內的守軍,和駐紮在鄭縣的陳封來化解。
若是長安抵擋不住賈詡部大軍的衝擊,或許朱儁的三萬大軍也不會悍不畏死,而是選擇繼續後撤到中牟縣了。
也就是說,當前長安城唯一能依仗的外部勢力,也就是有著一萬多部隊的陳封了。
……
眾人邊走邊聊,很快,皇甫紋就帶著陳封和張遼,抵達了王允居住的府邸。
一路上,陳封也從皇甫紋口中得知許多有用的消息,陳封也對皇甫紋很是感激。
抵達王允府邸後,皇甫紋先生忌憚地看了眼王允府邸大門,隨後才抱拳跟陳封道別,並表示陳封有空的話,他願意邀請陳封在城內做客。
陳封自然也是笑著點了點頭。
皇甫紋離去後,陳封和張遼也跟著王允府邸中的僕人,一路前行,走了大概幾百步後,才停在了一個院子外面。
王允的僕人也進去匯報了一番,隨後陳封和張遼才再次見到了已經是白髮蒼蒼的王司徒了。
再見的時候,看著眼前這個一臉威嚴的老人,陳封的心中也有些暖流流過。
王司徒則露出好許久沒露出過的和煦笑容,道:
「伯賢,文遠,你們回來了啊。」
陳封也是激動地點了點頭,道:
「司徒大人,我回來了。」
三人也是一番敘舊,隨後就立刻進入了正題。
與當初在洛陽不同,當時的王司徒看著就是一個老好人,為人也非常隨和,在說話時也經常談及一些大而無用的東西。
但現在的王司徒,就如同有什麼東西在追趕他一般,看起來一直是忙忙碌碌,似乎恨不得把每一分鐘時間都利用上。
不僅如此,在與現在的王司徒的交談之中,陳封也發覺王司徒的態度變得更加強硬了,也更加斬釘截鐵了。
似乎是因為在擁有了權勢,王司徒在談論事情時也多了一些不可違抗的威嚴,這讓陳封感到了一些不適。
當然,陳封不知道的是,王司徒在心中也對陳封的改變很是驚訝。
在陳封離開洛陽之前,王司徒一直認為陳封是一個為事比較謹慎,但比較憊懶的人。
但現在交談起來,王司徒卻覺得陳封已經堪比朝堂上的那些大臣,言談舉止之間都落不到實處。
如王司徒一直希望陳封帶著兵力常駐長安這一點,陳封就一直推脫,沒有給出一個肯定的答覆。
陳封也明白,他的兵馬如果真進了長安城,他手中的這一萬多士兵或許就再也不是他的兵了。
這些年以來的經歷也讓陳封明白,手中沒有一股屬於自己的士兵的話,做什麼都會被掣肘。
即使是王司徒,陳封也不願意僅僅因為對方的言語,就把屬於自己根本的兵力全部交出。
二人交談了半個時辰,但最終卻沒有一點落入實處,這讓二人都感到了疲憊,一旁的張遼也發覺了陳封和王允之間已經有了一條淺淺的隔閡了。
張遼嘆息一聲,最終道:
「司徒,伯賢,再這般談下去對你我都沒有什麼好處。我們都是自己人,不妨直接一點,各自說出自己希望的東西吧,別再這般遮遮掩掩了!」
張遼的話語讓陳封和王允都有些錯愕,面對張遼的頂撞,王允先是心中燃起了一抹怒火,但緊接著,王允卻不由得露出了一抹笑容。
畢竟陳封的軍隊再怎麼說也已經算得上是老兵,而長安城中的守軍卻大多是降兵。
這些降兵雖然被王允的條件吸引,最終願意保護長安。
但王允和皇甫嵩的心中還是有些疑慮,一旦這些降兵叛變,整個長安城的防禦就會徹底瓦解。
反觀陳封這樣的忠臣,雖然兵力不多,但也足以讓王允等人感到心安了。
而這,也是王允能說服朝廷大臣,給予陳封一個車騎將軍的官職的原因。
現在皇甫紋親自給陳封透露情報,並談及長安面對的危機,也是受過皇甫嵩的吩咐的。
順帶一提,陳封為了在接下來與朝廷諸官的見面中爭取更多利益,也是使用了貂蟬的武將卡,閉月讓陳封多出了不少魅力。
否則一年多時間沒變,皇甫紋或許還不會在一開始就那麼熱情就是了。
一番交談之下,陳封也獲得了許多情報。
他也得知京城中的大人們也向關外諸侯發出過求援信,如駐紮在河內的袁紹,如陳留郡太守張邈,或者是兗州刺史劉岱等人。
但很遺憾的是,這些諸侯的回答都比較曖昧,絕大多數諸侯都沒有準備出兵來幫助長安穩定局勢。
一方面他們也不希望與還有著十萬之眾的董卓舊部正面為敵,另一方面,則是這些諸侯,也大多有著了新的敵人。
例如兗州刺史劉岱和兗州刺史張邈,他們現在的敵人正是已經席捲了整個青州,規模已經上十萬的黃巾部隊。
由於規模過大,青州已經無法滿足這支黃巾軍需要的糧食。
青州黃巾已經派出了先鋒,似乎正要同時進軍兗州和徐州,並藉機奪取糧草。
而兗州作為刺史劉岱的根底,劉岱自然是不能容忍那些破壞力極強的黃巾軍進入兗州。
而張邈本人也厭惡黃巾,他主動聯繫了劉岱和陶謙,決定三方結盟,一同對抗黃巾部隊。
另一方面,駐紮在河內不動聲色的袁紹,也恰好決定要奪取冀州。
他與幽州的北平太守公孫瓚一番合計,決定一同瓜分懦弱的冀州刺史韓馥所擁有的冀州之地。
而這卻只不過是袁紹的計謀,袁紹真正想要的,則是讓懦弱的韓馥主動將冀州交給他。
面對如此大計,袁紹也不得不將長安方向的求援信置之不理,一心圖謀冀州大業。
只是,袁紹麾下暫時投靠袁紹的曹操,卻對袁紹置長安方向不理的舉動感到深深的厭惡。
曹操於是也主動向袁紹請辭,帶著他麾下的六千士兵已然進入了司隸範圍,準備支援長安方向。
除去曹操外,長安方面還有一支援軍正在趕來的路上。
先前提到過,陶謙支持先前討伐黃巾的名將朱儁屯兵在中牟縣,準備討伐董卓。
現在陶謙雖然因為青州黃巾而抽不出兵力支援長安,但朱儁卻回應了長安方向的求援。
他從中牟縣出發,帶著兩萬大軍向著司隸趕來,並恰好遇到了一同支援長安的曹操,與曹操成功匯合。
二者匯合之後,也有著三萬多人的規模,並且他們的士兵還大多是些老兵,戰鬥力也已經是非常不弱了。
這三萬大軍若是長安城中,長安城中的大臣或許就心安了。
但遺憾的是,這三萬大軍位於弘農的東南面,距離滎陽都還有段距離,更別說進入長安城中,保護長安不失了。
不僅如此,朱儁也聽說了弘農郡的賈詡部已經有了十萬人的規模,即使他再忠臣,但朱儁也不敢帶著三萬人就去與十萬大軍野戰。
迄今為止,朱儁也只是派出了一部分斥候,一直在搜集情報罷了,全然沒有率兵前來解救長安的意思。
不過,朱儁軍的兵馬只要依然在司隸中駐紮,賈詡部也就不可能忽視掉朱儁的存在,這也算是幫助長安牽制了一部分兵力吧。
換而言之,這三萬大軍在賈詡部沒有徹底崩潰之前,他們最大的作用也就是牽制住賈詡部不能全軍出擊。
但長安城的危機,依然還是只能由長安城內的守軍,和駐紮在鄭縣的陳封來化解。
若是長安抵擋不住賈詡部大軍的衝擊,或許朱儁的三萬大軍也不會悍不畏死,而是選擇繼續後撤到中牟縣了。
也就是說,當前長安城唯一能依仗的外部勢力,也就是有著一萬多部隊的陳封了。
……
眾人邊走邊聊,很快,皇甫紋就帶著陳封和張遼,抵達了王允居住的府邸。
一路上,陳封也從皇甫紋口中得知許多有用的消息,陳封也對皇甫紋很是感激。
抵達王允府邸後,皇甫紋先生忌憚地看了眼王允府邸大門,隨後才抱拳跟陳封道別,並表示陳封有空的話,他願意邀請陳封在城內做客。
陳封自然也是笑著點了點頭。
皇甫紋離去後,陳封和張遼也跟著王允府邸中的僕人,一路前行,走了大概幾百步後,才停在了一個院子外面。
王允的僕人也進去匯報了一番,隨後陳封和張遼才再次見到了已經是白髮蒼蒼的王司徒了。
再見的時候,看著眼前這個一臉威嚴的老人,陳封的心中也有些暖流流過。
王司徒則露出好許久沒露出過的和煦笑容,道:
「伯賢,文遠,你們回來了啊。」
陳封也是激動地點了點頭,道:
「司徒大人,我回來了。」
三人也是一番敘舊,隨後就立刻進入了正題。
與當初在洛陽不同,當時的王司徒看著就是一個老好人,為人也非常隨和,在說話時也經常談及一些大而無用的東西。
但現在的王司徒,就如同有什麼東西在追趕他一般,看起來一直是忙忙碌碌,似乎恨不得把每一分鐘時間都利用上。
不僅如此,在與現在的王司徒的交談之中,陳封也發覺王司徒的態度變得更加強硬了,也更加斬釘截鐵了。
似乎是因為在擁有了權勢,王司徒在談論事情時也多了一些不可違抗的威嚴,這讓陳封感到了一些不適。
當然,陳封不知道的是,王司徒在心中也對陳封的改變很是驚訝。
在陳封離開洛陽之前,王司徒一直認為陳封是一個為事比較謹慎,但比較憊懶的人。
但現在交談起來,王司徒卻覺得陳封已經堪比朝堂上的那些大臣,言談舉止之間都落不到實處。
如王司徒一直希望陳封帶著兵力常駐長安這一點,陳封就一直推脫,沒有給出一個肯定的答覆。
陳封也明白,他的兵馬如果真進了長安城,他手中的這一萬多士兵或許就再也不是他的兵了。
這些年以來的經歷也讓陳封明白,手中沒有一股屬於自己的士兵的話,做什麼都會被掣肘。
即使是王司徒,陳封也不願意僅僅因為對方的言語,就把屬於自己根本的兵力全部交出。
二人交談了半個時辰,但最終卻沒有一點落入實處,這讓二人都感到了疲憊,一旁的張遼也發覺了陳封和王允之間已經有了一條淺淺的隔閡了。
張遼嘆息一聲,最終道:
「司徒,伯賢,再這般談下去對你我都沒有什麼好處。我們都是自己人,不妨直接一點,各自說出自己希望的東西吧,別再這般遮遮掩掩了!」
張遼的話語讓陳封和王允都有些錯愕,面對張遼的頂撞,王允先是心中燃起了一抹怒火,但緊接著,王允卻不由得露出了一抹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