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國之大事
第159章 國之大事
趙過?
劉進一證。
但他很快就想起來,趙過是誰了!
這有大半年了吧。
去年虎豹營騎開始建立時,劉進找到了趙過,
那時候,趙過還只是大司農下的一個典農官,一點都不起眼。
劉進把馬鈴薯的幼苗種子交給了趙過,讓他嘗試耕種。為此,劉進還給他弄了一百畝田地。
在那之後,趙過就再無消息。
甚至連正旦日,都沒有出現過。
而劉進當時手裡也是一堆事情,並沒過於關注他。
這一晃,征和二年已經過去了一半。
劉進甚至已經把趙過忘了,
可他,卻突然出現了——
難道說.—
「快請!」
劉進連忙起身,匆匆下了樓。
片刻後,趙過來到了偏殿。
劉進看到他,嚇了一跳。
在他記憶裡面,趙過個頭不高,但是很精壯。
可現在.——
古銅色的膚色,臉上儘是風霜。
整個人看上去好像瘦了一圈,一雙裸露在外的手,更是遍布傷痕。
但他的眼睛,仍舊閃爍著光。
嘴角微微上翹,流露著一抹愉悅的笑容。
「臣趙過,拜見皇太孫殿下。」
「趙卿,你這—」
「殿下,我們成功了!」
趙過說著,臉上笑容更盛。
「殿下與臣的種子,出果實了-2000斤,一畝地能產出2000斤的糧食。臣計算了一下,這土豆的成熟期很快,70-90天便可成熟,一年至少能種植兩次..
如果大規模進行推廣,一畝地一年可以達到三千斤以上。
最重要的是,這種糧食對土地的要求很低。即便是在荒蕪乾旱之地,也不受影響。臣已經把糧食運至宮外。除了留下做種子所用的兩萬萬斤外,其餘都送來了。
臣懇請,讓臣繼續進行實驗,同時擴大實驗的規模。
臣懇請調撥一萬畝土地進行種植。不過這一萬畝地,並不需要良田,也不需要集中在一起。臣想試試其他類型的土壤。比如西域,比如河湟,比如更惡劣的環境。一旦能確定這種糧食能夠大規模的耕種,天下便再無糧荒,
可以安寧矣。」
他很激動,說看從隨身的蓓裡面,取出了十幾顆馬鈴薯。
劉進沒有去看那些馬鈴薯,只看著趙過。
他繞過桌子,上前緊緊握住了趙過的雙手。
「孤有趙卿,天下太平矣。」
趙過應該吃了不少的苦。
但他並沒有談論。
他的心思,還是在如何試驗,如何推廣馬鈴薯的種植上。
再聯想到之前從系統里調查出來的結果,劉進能判斷出,這是一個純粹,非常純粹的人。
不能讓他做官!
那樣他會淹沒於官場的齦之中。
那是一個作家都會變成精神病的地方。
倒不是說那個作家有多麼高尚,不過進了官場,大多都會變成蠅營狗苟之輩。
劉進不想趙過這樣的科技人員陷入其中。
他可以給趙過榮譽,地位,財富。
唯獨不會給他權利。
因為,權利會讓最純粹的人,變成最齦的人。
「今日,讓伙房把這些馬鈴薯都做了,司隸校尉所有人,人手一份。」
劉進拉著趙過在席上坐下。
詢問他種植馬鈴薯的經過。
不過,片刻後,古力娜扎爾就苦著臉進來。
伙房裡,沒人知道這玩意怎麼做才好。
劉進立刻來了精神,又拉著趙過來到了後廚,
他吩咐人,把馬鈴薯分成好幾份。
有的用來蒸煮,有的切條切片油炸,還有的切絲炒制。
可惜現在的鐵還不足以做成鐵鍋,否則的話,劉進怎地都有親自下廚,
來一份酸辣土豆絲。
很快,在長信宮前院大殿裡幹活的劉德等人就跑來了。
聽說來了稀罕物,一個個都跑來湊熱鬧。
就連李姝和王翁須都跑來了廚房,使得狹小的膳房一下子變得擁擠起來劉進費了好大的勁,才算是把這些人趕了出去,膳房的廚師們,終於能幹乾淨淨開始做飯。
「2000斤?」
劉德聽到這個產量,也嚇了一跳。
身為宗正之子,他立刻意識到,這樣的產量意味著什麼。
不過,劉進倒是沒有太在意。
他知道,趙過所說的兩千斤,是漢斤。
如果用後世的度量衡計算,也就是一千斤出頭。
這遠遠沒有達到後世的產量。
也就是說,馬鈴薯還有很大的改良空間。
他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馬鈴薯早期的畝產也就是800-1500斤左右。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到了他穿越的時候,西方的馬鈴薯產量能達到4600斤到七千斤。
當然,想要達到這種水平,目前的情況很難做到。
可即便如此,能夠達到三千斤產量,就足以保證漢家子民不會再去忍受飢餓的折磨。
推廣,必須推廣。
「姝姊,你們什麼時候去甘泉宮?」
當晚,劉進詢問李姝。
「這就是這幾日吧。
本來,李姝和王翁須是要和漢帝一起前往甘泉宮避暑的。
畢竟兩個孩子都過去了。
但由於一些事情,兩人並未在當時跟去。
可總歸是要過去的,娘想孩子了嘛!
「帶兩千斤馬鈴薯過去,順便再帶一千張皇孫紙呈給祖父。我會寫一份奏疏,與祖父詳細說明馬鈴薯的事情—姝姊,你和翁須去了甘泉宮,要好好照顧祖父。」
「好!」
王翁須突然開口道:「是不是也該給太子那邊送一些?」
劉進愣了一下,旋即點頭。
如果王翁須不提此事,他可能真會忘記了,他還有個太子老爹要孝順。
太子,並非是無能之人。
漢帝去避暑,太子留在長安監國。
劉進也在暗中觀察,劉據也能把政務處理的井然有序,沒有絲毫的混亂開玩笑,七歲就被立為皇儲。
三十年的耳濡目染,又怎可能是廢物?
之前,他面對的壓力太多,太大。
而今呢,劉進和漢帝已經為他搬走了幾塊大石頭,也讓劉據在朝堂上,
能如魚得水。
只要他不感情用事!
比如,他昨日就提出,劉曲因為身體不好,希望能讓他回長安調養身體劉進就知道,他有點分不清楚輕重了!
劉曲和劉直兄弟為什麼被趕出長安?
他不清楚嗎?
他知不知道,這件事如果在朝堂上提出來,會引起多少人的反感?
更不要說,劉進已經回來了!
他挾只手平定南陽叛亂的威勢回來,與當初那個悄然離開長安的平輿候,已不可同日而語。
朝堂上不少人,對劉進讚不絕口。
你把劉曲和劉直喊回來,那讓皇太孫如何自處?
當然,劉進也知道,劉據想把劉曲劉直兄弟召回長安,並不是想要對他皇太孫之位發起衝擊。
史良娣私下裡與他說過:太子也認為,你是最佳的繼承人。
可問題就在於,你把那兩兄弟找回來,漢帝會怎麼想?
劉進是看不上那兩兄弟的。
敞開來說吧,如果劉曲劉直回來安安分分還好。
如果他二人再來招惹劉進,劉進絕不會顧念什麼兄弟之情。
他手握司隸校尉,同時文暗中秘密收攏了繡衣。
加上虎豹營騎,整個長安城裡,除了漢帝以外,他是最有權勢之人。
要弄死那兩兄弟,如同碾死兩隻螞蟻。
在外面不好嗎?
隨便你吃喝玩樂,隨便你胡作非為。
只要是不觸怒漢帝,便沒有任何危險。
只不過,不似在長安那麼快活罷了。
劉進仍記得,史良娣與他談論那兩兄弟時,臉上流露出來的憂慮之色。
她是真擔心,因為那兩兄弟,會讓劉進和劉據反目。
『送一千斤馬鈴薯去太子宮,另外再送一千張皇孫紙過去。
便說,是我獻於母親的禮物。」
「不是與太子嗎?」
「好吧,也是與他的禮物。」
劉進說完,便悶悶不樂走了。
李姝輕輕拍了拍王翁須,王翁須則吐了吐舌頭。
她二人,一個是從小在太子宮長大,一個也是受太子宮的恩惠。
也想緩和劉進父子之間矛盾。
但現在看來,卻好像有一些困難。
「此事慢慢來,父子間沒喲隔夜仇—
「可我覺得太子妃被夾在其中,實在是太難過了。」
「這件事,咱們也沒有辦法。太子有的時候,過於——·陛下只是去休養,他若召回兩位殿下,只怕陛下第一時間就會阻止。其實我覺得,兩位殿下在外面,更安全。」
「是啊是啊,咱家殿下可是個眼睛不揉沙子的主兒。」
兩人竊竊私語,慢慢收拾行囊。
而劉進則獨自一人登上了倉頜閣,站在窗口,看著黑的夜色,也有些茫然。
三日後,太子被漢帝召往甘泉宮。
隨行的還有太子妃史良娣,以及李姝和王翁須二人。
孫氏女率弩軍隨行護衛,也使得長信宮,一下子空曠許多。
七月中,甘泉宮傳旨。
命劉進監國。
一時間,長安震動。
這也意味著,劉進正式成為第二順位皇儲。
而太子劉據,則被留在了甘泉宮內陪侍漢帝。
七月十九,劉進第一次主持常朝。
其實,朝會上提出來的一系列奏疏和建議,早在平時都進行過討論和商。
搬上朝會,也是走一個流程。
劉進下旨:在渠犁開墾萬畝田地,推廣馬鈴薯的種植。
關於推廣馬鈴薯種植的事宜,早在之前就有過討論。當大家得知了馬鈴薯的產量之後,原本不同意的人,也都表示贊同。畢竟,這等同於是增加了糧食產量。
除了渠犁,還有涼州。
河湟地區有大量荒地,可以用來種植糧食。
糧食,乃國之大計。
人常言國之大事,在戎在祀。
但在劉進看來,再大的事情,都比不得填飽肚子。
別的不說,隨著在河湟推廣馬鈴薯種植,能加快對河湟羌氏的同化。
往往,羌氏作亂,大都是因為災荒有了糧食,誰又願意冒著生死,跑去和朝廷對抗?
第二件事,就是推廣皇孫紙。
皇孫紙之名,是漢帝親自命名。
當皇孫紙推出之後,也使得劉進在文人圈子裡的名聲,得到了極大提升。
劉進隨即下旨,收攏流散於民間的書籍。
從竹簡抄錄到紙張之上,便與更廣泛的推廣這旨意一出,立刻得到文人雅士們的相應。
劉進命人在太學開設了一處樓閣。
因樓閣位於太學東,所以被命名為東觀,專門抄錄從各地送來的典籍和書冊。
只十天光景。
一幢五層高的閣樓里,便堆滿了竹簡。
太學方面無奈之下,只得上疏劉進,懇請擴大東觀面積。
對此,劉進欣然應允。
時間就這樣,在悄然中流逝。
八月底,漢帝自甘泉宮返回長安,劉進還政。
時長大四十五天的監國,隨之告一段落,
劉進也回歸虎豹營騎,開始準備秋季到來後的第一場大操典。
與此同時,在大漢各地,第一屆全國性質的漢式鞠戲大賽,也拉開了序幕...
趙過?
劉進一證。
但他很快就想起來,趙過是誰了!
這有大半年了吧。
去年虎豹營騎開始建立時,劉進找到了趙過,
那時候,趙過還只是大司農下的一個典農官,一點都不起眼。
劉進把馬鈴薯的幼苗種子交給了趙過,讓他嘗試耕種。為此,劉進還給他弄了一百畝田地。
在那之後,趙過就再無消息。
甚至連正旦日,都沒有出現過。
而劉進當時手裡也是一堆事情,並沒過於關注他。
這一晃,征和二年已經過去了一半。
劉進甚至已經把趙過忘了,
可他,卻突然出現了——
難道說.—
「快請!」
劉進連忙起身,匆匆下了樓。
片刻後,趙過來到了偏殿。
劉進看到他,嚇了一跳。
在他記憶裡面,趙過個頭不高,但是很精壯。
可現在.——
古銅色的膚色,臉上儘是風霜。
整個人看上去好像瘦了一圈,一雙裸露在外的手,更是遍布傷痕。
但他的眼睛,仍舊閃爍著光。
嘴角微微上翹,流露著一抹愉悅的笑容。
「臣趙過,拜見皇太孫殿下。」
「趙卿,你這—」
「殿下,我們成功了!」
趙過說著,臉上笑容更盛。
「殿下與臣的種子,出果實了-2000斤,一畝地能產出2000斤的糧食。臣計算了一下,這土豆的成熟期很快,70-90天便可成熟,一年至少能種植兩次..
如果大規模進行推廣,一畝地一年可以達到三千斤以上。
最重要的是,這種糧食對土地的要求很低。即便是在荒蕪乾旱之地,也不受影響。臣已經把糧食運至宮外。除了留下做種子所用的兩萬萬斤外,其餘都送來了。
臣懇請,讓臣繼續進行實驗,同時擴大實驗的規模。
臣懇請調撥一萬畝土地進行種植。不過這一萬畝地,並不需要良田,也不需要集中在一起。臣想試試其他類型的土壤。比如西域,比如河湟,比如更惡劣的環境。一旦能確定這種糧食能夠大規模的耕種,天下便再無糧荒,
可以安寧矣。」
他很激動,說看從隨身的蓓裡面,取出了十幾顆馬鈴薯。
劉進沒有去看那些馬鈴薯,只看著趙過。
他繞過桌子,上前緊緊握住了趙過的雙手。
「孤有趙卿,天下太平矣。」
趙過應該吃了不少的苦。
但他並沒有談論。
他的心思,還是在如何試驗,如何推廣馬鈴薯的種植上。
再聯想到之前從系統里調查出來的結果,劉進能判斷出,這是一個純粹,非常純粹的人。
不能讓他做官!
那樣他會淹沒於官場的齦之中。
那是一個作家都會變成精神病的地方。
倒不是說那個作家有多麼高尚,不過進了官場,大多都會變成蠅營狗苟之輩。
劉進不想趙過這樣的科技人員陷入其中。
他可以給趙過榮譽,地位,財富。
唯獨不會給他權利。
因為,權利會讓最純粹的人,變成最齦的人。
「今日,讓伙房把這些馬鈴薯都做了,司隸校尉所有人,人手一份。」
劉進拉著趙過在席上坐下。
詢問他種植馬鈴薯的經過。
不過,片刻後,古力娜扎爾就苦著臉進來。
伙房裡,沒人知道這玩意怎麼做才好。
劉進立刻來了精神,又拉著趙過來到了後廚,
他吩咐人,把馬鈴薯分成好幾份。
有的用來蒸煮,有的切條切片油炸,還有的切絲炒制。
可惜現在的鐵還不足以做成鐵鍋,否則的話,劉進怎地都有親自下廚,
來一份酸辣土豆絲。
很快,在長信宮前院大殿裡幹活的劉德等人就跑來了。
聽說來了稀罕物,一個個都跑來湊熱鬧。
就連李姝和王翁須都跑來了廚房,使得狹小的膳房一下子變得擁擠起來劉進費了好大的勁,才算是把這些人趕了出去,膳房的廚師們,終於能幹乾淨淨開始做飯。
「2000斤?」
劉德聽到這個產量,也嚇了一跳。
身為宗正之子,他立刻意識到,這樣的產量意味著什麼。
不過,劉進倒是沒有太在意。
他知道,趙過所說的兩千斤,是漢斤。
如果用後世的度量衡計算,也就是一千斤出頭。
這遠遠沒有達到後世的產量。
也就是說,馬鈴薯還有很大的改良空間。
他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馬鈴薯早期的畝產也就是800-1500斤左右。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到了他穿越的時候,西方的馬鈴薯產量能達到4600斤到七千斤。
當然,想要達到這種水平,目前的情況很難做到。
可即便如此,能夠達到三千斤產量,就足以保證漢家子民不會再去忍受飢餓的折磨。
推廣,必須推廣。
「姝姊,你們什麼時候去甘泉宮?」
當晚,劉進詢問李姝。
「這就是這幾日吧。
本來,李姝和王翁須是要和漢帝一起前往甘泉宮避暑的。
畢竟兩個孩子都過去了。
但由於一些事情,兩人並未在當時跟去。
可總歸是要過去的,娘想孩子了嘛!
「帶兩千斤馬鈴薯過去,順便再帶一千張皇孫紙呈給祖父。我會寫一份奏疏,與祖父詳細說明馬鈴薯的事情—姝姊,你和翁須去了甘泉宮,要好好照顧祖父。」
「好!」
王翁須突然開口道:「是不是也該給太子那邊送一些?」
劉進愣了一下,旋即點頭。
如果王翁須不提此事,他可能真會忘記了,他還有個太子老爹要孝順。
太子,並非是無能之人。
漢帝去避暑,太子留在長安監國。
劉進也在暗中觀察,劉據也能把政務處理的井然有序,沒有絲毫的混亂開玩笑,七歲就被立為皇儲。
三十年的耳濡目染,又怎可能是廢物?
之前,他面對的壓力太多,太大。
而今呢,劉進和漢帝已經為他搬走了幾塊大石頭,也讓劉據在朝堂上,
能如魚得水。
只要他不感情用事!
比如,他昨日就提出,劉曲因為身體不好,希望能讓他回長安調養身體劉進就知道,他有點分不清楚輕重了!
劉曲和劉直兄弟為什麼被趕出長安?
他不清楚嗎?
他知不知道,這件事如果在朝堂上提出來,會引起多少人的反感?
更不要說,劉進已經回來了!
他挾只手平定南陽叛亂的威勢回來,與當初那個悄然離開長安的平輿候,已不可同日而語。
朝堂上不少人,對劉進讚不絕口。
你把劉曲和劉直喊回來,那讓皇太孫如何自處?
當然,劉進也知道,劉據想把劉曲劉直兄弟召回長安,並不是想要對他皇太孫之位發起衝擊。
史良娣私下裡與他說過:太子也認為,你是最佳的繼承人。
可問題就在於,你把那兩兄弟找回來,漢帝會怎麼想?
劉進是看不上那兩兄弟的。
敞開來說吧,如果劉曲劉直回來安安分分還好。
如果他二人再來招惹劉進,劉進絕不會顧念什麼兄弟之情。
他手握司隸校尉,同時文暗中秘密收攏了繡衣。
加上虎豹營騎,整個長安城裡,除了漢帝以外,他是最有權勢之人。
要弄死那兩兄弟,如同碾死兩隻螞蟻。
在外面不好嗎?
隨便你吃喝玩樂,隨便你胡作非為。
只要是不觸怒漢帝,便沒有任何危險。
只不過,不似在長安那麼快活罷了。
劉進仍記得,史良娣與他談論那兩兄弟時,臉上流露出來的憂慮之色。
她是真擔心,因為那兩兄弟,會讓劉進和劉據反目。
『送一千斤馬鈴薯去太子宮,另外再送一千張皇孫紙過去。
便說,是我獻於母親的禮物。」
「不是與太子嗎?」
「好吧,也是與他的禮物。」
劉進說完,便悶悶不樂走了。
李姝輕輕拍了拍王翁須,王翁須則吐了吐舌頭。
她二人,一個是從小在太子宮長大,一個也是受太子宮的恩惠。
也想緩和劉進父子之間矛盾。
但現在看來,卻好像有一些困難。
「此事慢慢來,父子間沒喲隔夜仇—
「可我覺得太子妃被夾在其中,實在是太難過了。」
「這件事,咱們也沒有辦法。太子有的時候,過於——·陛下只是去休養,他若召回兩位殿下,只怕陛下第一時間就會阻止。其實我覺得,兩位殿下在外面,更安全。」
「是啊是啊,咱家殿下可是個眼睛不揉沙子的主兒。」
兩人竊竊私語,慢慢收拾行囊。
而劉進則獨自一人登上了倉頜閣,站在窗口,看著黑的夜色,也有些茫然。
三日後,太子被漢帝召往甘泉宮。
隨行的還有太子妃史良娣,以及李姝和王翁須二人。
孫氏女率弩軍隨行護衛,也使得長信宮,一下子空曠許多。
七月中,甘泉宮傳旨。
命劉進監國。
一時間,長安震動。
這也意味著,劉進正式成為第二順位皇儲。
而太子劉據,則被留在了甘泉宮內陪侍漢帝。
七月十九,劉進第一次主持常朝。
其實,朝會上提出來的一系列奏疏和建議,早在平時都進行過討論和商。
搬上朝會,也是走一個流程。
劉進下旨:在渠犁開墾萬畝田地,推廣馬鈴薯的種植。
關於推廣馬鈴薯種植的事宜,早在之前就有過討論。當大家得知了馬鈴薯的產量之後,原本不同意的人,也都表示贊同。畢竟,這等同於是增加了糧食產量。
除了渠犁,還有涼州。
河湟地區有大量荒地,可以用來種植糧食。
糧食,乃國之大計。
人常言國之大事,在戎在祀。
但在劉進看來,再大的事情,都比不得填飽肚子。
別的不說,隨著在河湟推廣馬鈴薯種植,能加快對河湟羌氏的同化。
往往,羌氏作亂,大都是因為災荒有了糧食,誰又願意冒著生死,跑去和朝廷對抗?
第二件事,就是推廣皇孫紙。
皇孫紙之名,是漢帝親自命名。
當皇孫紙推出之後,也使得劉進在文人圈子裡的名聲,得到了極大提升。
劉進隨即下旨,收攏流散於民間的書籍。
從竹簡抄錄到紙張之上,便與更廣泛的推廣這旨意一出,立刻得到文人雅士們的相應。
劉進命人在太學開設了一處樓閣。
因樓閣位於太學東,所以被命名為東觀,專門抄錄從各地送來的典籍和書冊。
只十天光景。
一幢五層高的閣樓里,便堆滿了竹簡。
太學方面無奈之下,只得上疏劉進,懇請擴大東觀面積。
對此,劉進欣然應允。
時間就這樣,在悄然中流逝。
八月底,漢帝自甘泉宮返回長安,劉進還政。
時長大四十五天的監國,隨之告一段落,
劉進也回歸虎豹營騎,開始準備秋季到來後的第一場大操典。
與此同時,在大漢各地,第一屆全國性質的漢式鞠戲大賽,也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