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無題
第157章 無題
轉眼間,已是暮夏。
天氣沒見轉涼,卻越來越熱。
漢帝實在受不了未央宮的酷暑,所以在六月初,帶著剛出生的劉病已和劉無病離開長安,奪去甘泉宮避暑。當然,對外肯定不會這麼說,而是說去甘泉宮療養。
其實,要說起來,長安周圍的幾個宮苑裡,建章宮最涼快。
一來靠著渭水,二來離長安也近。
可能是去年朱安世鬧的一遭,讓漢帝對建章宮有了陰影,所以死活都不願意去。
私下裡,衛子夫告訴劉進:不是陰影,而是怕觸景生情。
仔細詢問,確是劉弗陵的緣故。
在劉弗陵事發之前,漢帝對他真是喜愛。
白白胖胖的,可愛至極。
要不然,也不會有傳言說漢帝想要廢太子,改立劉弗陵。
而漢帝對此一事,卻閉口不談。
其實私心裡,他也確實有過這樣的想法吧。
漢帝有多愛劉弗陵,事發之後,就有多恨劉弗陵。
還有鉤弋夫人。
據說,是被活活燒死的。
骨灰都灑進了豬舍。
當然,對外肯定是說,風光大葬。
「河間戰況如何?」
劉進詢問郭。
「僵持著呢。」
「堅盧不是已經覆滅了嗎?」
郭笑呵呵說:「堅盧死了,但誰又能保證,會不會還有暗子?」
他話鋒隨即一轉,在確定四下無人之後,輕聲道:,「陛下不想河間王輸的那麼痛快,同時也想藉此機會,徹底收攏燕趙之地。人常言,燕趙多生狡詐,野心勃勃之輩。
自太宗皇帝以來,燕趙之地始終不太平。
一來,是燕趙之人好俠義,不尊律法,所以常有那狂悖之人生事。
二來,燕趙宗族之數過多—殿下當日與陛下言及土地兼併的事情。實際上,燕趙之地,比之南陽郡更加嚴重。加之燕趙乃糧倉,陛下想趁此機會,徹底收攏燕趙之地的權利。再加上那左賢王壺衍時時進犯,陛下想要給他一個教訓。」
劉進,這才恍然。
怪不得河間那邊一直是圍而不打。
按道理說,霍光坐鎮中山國,都督六郡兵馬。
想要平定河間國,易如反掌。
可他偏偏沒有,而是不緊不慢。
今兒個調動一部兵馬攻克某縣;明兒個某郡兵馬逼近樂成。
樂成,而今已經被圍的水泄不通。
但霍光,卻遲遲沒有發動攻勢,堅持圍而不打,
可如此一來,也給了霍光不斷向燕趙六郡滲透的機會。
按照郭的說法,漢帝通過霍光不斷調兵遣將,已經把原本屬於六郡太守的權利慢慢收攏回來。同時,在過去三個月里,漢帝共任免了十七個縣的縣長縣令。
而各郡太守雖然不滿,可朝廷大軍就在旁邊。
不滿,也只有忍耐。
眼睜睜看著朝廷慢慢蠶食六郡,卻無能為力。
「壺衍沒放棄嗎?」
壺衍也是未來匈奴的雄主。
不可能看不穿,他已經沒有機會進犯中原。
郭道:「他放棄了,但金日禪那邊一直拖著他——-他想走,也走不成。
只要霍子孟這邊解決掉了河間王、中山王兩脈宗室,就能轉手對付那壺衍了。」
郭說完,笑著道:「陛下這次,要用壺衍,給狐鹿姑一個警告。」
「狐鹿姑,怕是不會袖手旁觀吧。
「他不袖手旁觀又能如何?只要他敢提兵東進,李廣利那邊就會對西域征伐,徹底斷了匈奴在西域的根。大家現在打的都是明棋,只看誰能先找到破局之法。」
「中山王會坐以待斃?」
「此事與中山王無關,只關係中山王以下十三列候。」
劉進一。
他這才反應過來,中山王一脈過於龐大,龐大到漢帝都有些忌憚。
一王十三侯!
中山靖王劉勝,果然是好生養。
十三侯或許都沒有太大的權利,但合在一起,依舊是一股無法小的力量。
這十三侯,甚至能架空中山國。
「中山王願意?」
「中山王現在一心忙著打鞠戲,準備年末來長安出風頭呢。」
郭輕聲笑道:「他打的什麼主意,陛下並不在意。只要他老老實實做他的安樂王,中山王一脈便可以延續,榮華富貴不缺。殿下不見,連趙王都要低頭了嗎?」
趙王劉彭祖去年過世。
諡號敬肅。
史稱趙敬肅王。
如今的趙王,是劉彭祖次子劉昌。
本來,這王位是輪不到劉昌的。
劉彭祖嫡長子是劉丹,卻因為一些原因,被誅。
劉彭祖還有個小兒子劉偃。
最初,劉彭祖是想要劉偃繼承王位。
但上奏漢帝之後,被漢帝一頓臭罵後,再也沒有提起。
劉昌對漢帝感激不盡,繼位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懇請漢帝派遣國相。
國相,一般來說都是這些王侯心腹擔任。
劉昌懇請朝廷派遣國相,也是對漢帝的一種臣服。
意思很清楚:我想當個安樂王,我沒有異心。我願意把我這王國一切,
交給朝廷來打理。
不缺我吃穿,能逍遙快活就好。
而對於他的弟弟劉偃,劉昌則採用了另外一種手段。
他懇請朝廷把趙國六縣分出去,換來了劉偃被派往郡西隨王。
奏疏寫的很漂亮:我趙王世系,得陛下恩賜,才能傳襲下來。對此,我們一家都非常感激。聽聞西南夷作亂,身為宗室子弟,恨不能為陛下排憂解難,報銷國家。
我沒辦法前往西南,所以我推薦我的弟弟劉偃前往西南,協助衛將軍。
劉偃是我父親最喜愛的孩子,從小就教授文韜武略。他能挽三石強弩,
還能馴服烈馬,有霸王之勇·.而且他從小苦讀兵書,對行軍布陣很有興趣。留在趙國,過於可惜。所以我懇請陛下能給我趙王世系一個機會,讓劉偃代我前去從軍。
若能建功立業,是他自己的本領。
若戰死於疆場之上,我趙王一脈定也會為之驕傲。
漢帝當初看到奏疏的時候,也是有點迷糊。
桑弘羊則解釋道:趙王,這是怨恨敬肅王當年想要廢他王位,改立劉偃為繼承人。
漢帝旋即恍然。
「劉偃,果有霸王之勇?」
郭說:「倒是有些勇武,但要說霸王之勇,舉宗室唯皇太孫可以當之。
就算沒有皇太孫,也有廣陵王。劉偃那點勇武,也不過廣陵王六七分而已......」
開玩笑,劉進去年和劉胥在宣室殿角力,而今長安還在傳播呢。
漢帝自然也樂了。
「他有此用力,正當為朕分憂。
平輿候都可以深涉險境,劉偃也可以·.不過,劉昌心思太過於互毒。
把親弟弟送往西南。就讓他去吧,朕封他為西隨王,讓他協助衛廣,為朕守住樣郡。」
就這樣,劉偃就去了西南。
西隨,是與郡的一個縣城伴隨著劉偃前往,西隨縣已改名為西隨國。
嗯,侯國。
劉進點頭,笑道:「趙王倒是個識時務,且知安危的。」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劉昌割了邯鄲六縣。
西漢趙國,自高祖皇帝時便有之。
但在孝景皇帝三年,除國,分為邯鄲和清河兩郡。
可是在孝景皇帝五年,他又復立趙國,再一次把邯鄲六縣和清河郡立為趙國所轄。
漢帝登基之後,曾想過收回邯鄲。
但考慮到宗室的態度,只能強壓下所想,
在位多年,漢帝通過各種手段收回了大半邯鄲郡所轄縣城。
但剩餘六縣,卻一直沒有收回,幾乎成了一個執念。
這次趙王劉昌自動把邯鄲六縣獻出,也算是了卻了漢帝一樁心事。
之後,趙王所轄趙國,還剩原本屬於清河郡六縣。
國都治於清陽縣,主要集中在後世邢台東高莊地區。
只有六縣的趙國,再無抵禦朝廷的力量。
加之國相等一應官員由朝廷委派,劉昌其實等同於將趙國的治理權,交還給了朝廷。
那按照漢帝的計劃,下一步會壓縮中山國的面積。
等河間事了,整個冀州都將歸於朝廷所治。
劉進大體上看清楚了漢帝的野心他通過對河間的圍而不攻,真正目的則是要把冀州徹底掌控,集權與長安朝廷。
祖父,這是想要打仗嗎?
劉進心裡,隱隱有了一絲猜度。
不過,他沒有再去過問。
漢帝離開長安之前,還下了幾道旨意。
封杜方為南陽郡太守,並根據劉進的建議,在南陽郡設立試驗區,准許開設煉鐵工坊。
少府,對此很是不滿。
因為滎陽已經有兩座高爐工坊,再去南陽郡設立,有點多餘。
最重要的是,南陽郡高爐工坊不歸少府管理,
試驗區嘛,你插個屁的手。
雖然反對聲很多,但漢帝還是一意孤行。
任命了劉進為試驗區司直,住持三戶亭高爐工坊建設。
同時,將在南陽郡地區招標,給予經營權。
這也就是劉進提出來的,官辦民營。
官府的管理和經營非常死板,且有諸多的約束。
把工坊交由民營,由承包者保證工坊每年交付國帑數目,而後徹底放開權限。
這是一次嘗試。
雖然依舊是冠以官辦之名,卻給了民間一個信號。
國家,準備在一些事情上,開放經營權。
有本事的,就來吧。
民間,很有錢的!
許多豪紳地主,家中地窖里的黃金堆積如山。
卻因為無法流通,就慢慢的消失了而到了東漢時期,黃金大量消失,也使得國帑空虛,貨幣也隨之產生了變化。
再往後,黃金慢慢淡出,成為稀有貨市。
始作俑者,便是漢武帝時期對於商業國有化的嚴格管控。
(個人的一點看法,胡言亂語,不必在意。)
黃金都囤積在官員豪紳家裡無法流通,市場自然萎縮。
劉進就是想通過官辦民營的方式,刺激市場貨幣再次活躍起來。
貨幣只有流通,才能產生財富。
這,也算工業化的雛形,但又不算是真正的工業化。
畢竟這個時期的科技力量,依舊非常薄弱。
南陽郡,只是劉進的一個嘗試。
原代南陽太守李禹,正式任命為武陵太守。
而司隸校尉從事杜延年,拜西南都尉。
這又是一個新職位。
主要就是負責與郡軍事,協助衛廣平定西南夷之亂。
很多人會以為,杜延年失了劉進的寵信。
卻不知,當任命下來之後,有多少人眼紅。
「幼公此去西南,得衛將軍教誨——-他日重返長安時,當拜上將軍。」」
劉德感慨萬千。
他也想去。
但他去不了。
因為他老爹不同意。
其他如郭孟儒、暴真,也羨慕不已。
但他們的情況和劉德差不多,家裡人不同意。
畢竟,西南瘴氣叢生,有蠻夷作亂,可不是什麼好地方。
杜延年之所以被派去西南,也是給杜方增加底蘊。
否則杜方想為南陽郡太守,確實有點難度。
他老子杜周已經死了。
他的年紀略小。
再加上他兄長已經是河內郡太守,杜周在世時留下的底蘊,根本撐不起一門兩太守。
杜方還專門派人來勸說杜延年,不想他前往西南。
但杜延年卻拒絕了。
他知道,這也是劉進給他一次躍遷的機會,他萬萬不會放棄。
杜延年離開司隸校尉,傅介子接手他的職務。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個堅定的太孫派。
孤身一人斬殺王孺。
隨劉進奔赴南陽,出生入死。
這,是一個在劉進心裡,地位不輸於,甚至略高於杜延年的人物。
而虎豹營騎方面,也有調整。
孫氏女自虎豹營騎退出,轉入司隸校尉。
她手中掌控弩軍,也使得司隸校尉的戰鬥力大增。
而孫氏女的正式官職,也從軍司馬,變為長信宮尉。
孫氏女離開,摩力被搶走。
加之張勝李賢兩個軍侯也被調走,虎豹營騎被削弱許多。
好在,根基猶在。
劉進命龍就接替摩力的位子。
畢竟,是他的義子嘛。
宋清則被任命為司隸校尉假佐。
之所以讓宋清入司隸校尉,與杜延年有關。
杜延年得知自己被封為西南都尉之後,在某一日晚上摸進了劉進的書房。
「主公救我!」
「你好端端,我救你甚?」
「你好狠的心,一腳把我端去了郡,不負責的嗎?」
那陰陽怪氣的語氣,讓劉進想揍他。
「你去西南,可以好好跟隨衛廣將軍學習,他日我調你回來,可以委以重任。」
「那也得能活著回來才行。
劉進,已經看穿了杜延年的把戲。
「你要如何?」
「我孤身前往郡,舉目無親———
「幼公,你再廢話,我就讓奉先把你丟出去。,
「好吧好吧,那我實話實話,你把奉先給我,讓他隨我去啊郡。」
話音未落,杜延年就聽見門口傳來嘎巴嘎巴,關節活動的聲音。
「算了,奉先對主公忠心耿耿,肯定不會隨我前去。
樊勝客也可以劉進看著杜延年,很無奈。
「你到底想要誰?」
杜延年神色一肅,沉聲道:「呂破胡、田延年。」
「你還真敢開口,一下子拿走我兩員假佐?」
「殿下,你讓我去西南平定夷亂,總得給我兩個幫手吧。
你也說過,一個好漢三個幫。我只要兩個郡那邊,我兩眼一抹黑。哪怕衛將軍願意關照我,也不可能事事關照。我想要在那邊立足,總要有幾個親信。」
「他們願意?」
『呂破胡那邊我已經說通了,田延年—田延年要是不願意,田廣明和范明友兩個,我總能說服一個。」
「所以,你是死活都要拿走我兩個人嘍?」
「三個也可以,實在不行,讓我去虎豹營騎再挑選一下。」
「杜延年,從今天起,你若是敢靠近我虎豹營騎一步,我就讓人射殺了你·.」
「那...·
「滾吧,你能說服誰,就讓誰去。
就這樣,杜延年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硬是從劉進手裡挖走了呂破胡和田廣明兩人。
當然,也是劉進縱容。
否則誰又真願意隨他前往西南?
「龍就接替摩蔑力,尚有些不足。
他之前雖說在叛軍里獨領一軍,但純粹靠莽。虎豹營騎接受摩蔑力的職務,還需要有人幫襯。孫郎來了長信宮,竇承不願隨行。那就讓竇承過去,
協助龍就吧。」
漢帝把長安事務安排妥當之後,便去了甘泉宮臨走時,他命太子監國。
劉進繼續領司隸校尉,督監關中,同時對繡衣進行整改。
郭沒有過去,而是留在長安,協助劉進對繡衣整改。
這也讓劉進的壓力減少很多。
他可以先對虎豹營騎進行安排。
長信宮大殿裡,他談及竇承。
孫孟雅表示贊同。
「竇承性格柔弱,不適合獨當一面。
但若要他出謀劃策,拾遺補缺,是一把好手。
「那就讓竇承為副手,協助龍就重組。』
但孫孟雅的弩軍離開,終究是對虎豹營騎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特別是其遠程打擊能力削弱,並非好事。
此事,只能辛苦王圍再練出一批弩軍。
不過何人接手弩軍?
孫孟雅提出了建議。
「何必令馮子明接掌?
其實,整個虎豹營騎都是殿下親衛。單獨拉出一直親隨重騎,有點浪費。且子明心思靈巧,何不取消重騎,令其獨領弩軍?他的弩術不弱,足矣得王都尉真傳。」
當初成立重騎,主要是為避免他人說劉進破壞了軍中的軍制。
但其實,也沒那麼嚴格。
虎豹營騎是劉進的私軍,未拿過朝廷半錢軍,
他怎麼設置,也沒人指手畫腳。
那麼,把七司馬變回五司馬?
離開的那人,是韓增。
主要是韓說在五月份,被任命為朝鮮都督,坐鎮朝鮮半島,同時在朝鮮半島著手組建水軍。
這也是劉進年初時,和漢帝提過的事情。
看樣子,漢帝上心了。
不過為了彌補韓說,漢帝把韓增調走。
如今,在漢帝身邊為郎中。
「此事,我再與王圍商議,儘快調整虎豹營騎結構。』
劉進拿定了主意,對孫氏女道。
孫氏女正要開口,卻忽聽外面一陣急促腳步聲傳來。
「主公,大喜!主公,大喜啊!」
轉眼間,已是暮夏。
天氣沒見轉涼,卻越來越熱。
漢帝實在受不了未央宮的酷暑,所以在六月初,帶著剛出生的劉病已和劉無病離開長安,奪去甘泉宮避暑。當然,對外肯定不會這麼說,而是說去甘泉宮療養。
其實,要說起來,長安周圍的幾個宮苑裡,建章宮最涼快。
一來靠著渭水,二來離長安也近。
可能是去年朱安世鬧的一遭,讓漢帝對建章宮有了陰影,所以死活都不願意去。
私下裡,衛子夫告訴劉進:不是陰影,而是怕觸景生情。
仔細詢問,確是劉弗陵的緣故。
在劉弗陵事發之前,漢帝對他真是喜愛。
白白胖胖的,可愛至極。
要不然,也不會有傳言說漢帝想要廢太子,改立劉弗陵。
而漢帝對此一事,卻閉口不談。
其實私心裡,他也確實有過這樣的想法吧。
漢帝有多愛劉弗陵,事發之後,就有多恨劉弗陵。
還有鉤弋夫人。
據說,是被活活燒死的。
骨灰都灑進了豬舍。
當然,對外肯定是說,風光大葬。
「河間戰況如何?」
劉進詢問郭。
「僵持著呢。」
「堅盧不是已經覆滅了嗎?」
郭笑呵呵說:「堅盧死了,但誰又能保證,會不會還有暗子?」
他話鋒隨即一轉,在確定四下無人之後,輕聲道:,「陛下不想河間王輸的那麼痛快,同時也想藉此機會,徹底收攏燕趙之地。人常言,燕趙多生狡詐,野心勃勃之輩。
自太宗皇帝以來,燕趙之地始終不太平。
一來,是燕趙之人好俠義,不尊律法,所以常有那狂悖之人生事。
二來,燕趙宗族之數過多—殿下當日與陛下言及土地兼併的事情。實際上,燕趙之地,比之南陽郡更加嚴重。加之燕趙乃糧倉,陛下想趁此機會,徹底收攏燕趙之地的權利。再加上那左賢王壺衍時時進犯,陛下想要給他一個教訓。」
劉進,這才恍然。
怪不得河間那邊一直是圍而不打。
按道理說,霍光坐鎮中山國,都督六郡兵馬。
想要平定河間國,易如反掌。
可他偏偏沒有,而是不緊不慢。
今兒個調動一部兵馬攻克某縣;明兒個某郡兵馬逼近樂成。
樂成,而今已經被圍的水泄不通。
但霍光,卻遲遲沒有發動攻勢,堅持圍而不打,
可如此一來,也給了霍光不斷向燕趙六郡滲透的機會。
按照郭的說法,漢帝通過霍光不斷調兵遣將,已經把原本屬於六郡太守的權利慢慢收攏回來。同時,在過去三個月里,漢帝共任免了十七個縣的縣長縣令。
而各郡太守雖然不滿,可朝廷大軍就在旁邊。
不滿,也只有忍耐。
眼睜睜看著朝廷慢慢蠶食六郡,卻無能為力。
「壺衍沒放棄嗎?」
壺衍也是未來匈奴的雄主。
不可能看不穿,他已經沒有機會進犯中原。
郭道:「他放棄了,但金日禪那邊一直拖著他——-他想走,也走不成。
只要霍子孟這邊解決掉了河間王、中山王兩脈宗室,就能轉手對付那壺衍了。」
郭說完,笑著道:「陛下這次,要用壺衍,給狐鹿姑一個警告。」
「狐鹿姑,怕是不會袖手旁觀吧。
「他不袖手旁觀又能如何?只要他敢提兵東進,李廣利那邊就會對西域征伐,徹底斷了匈奴在西域的根。大家現在打的都是明棋,只看誰能先找到破局之法。」
「中山王會坐以待斃?」
「此事與中山王無關,只關係中山王以下十三列候。」
劉進一。
他這才反應過來,中山王一脈過於龐大,龐大到漢帝都有些忌憚。
一王十三侯!
中山靖王劉勝,果然是好生養。
十三侯或許都沒有太大的權利,但合在一起,依舊是一股無法小的力量。
這十三侯,甚至能架空中山國。
「中山王願意?」
「中山王現在一心忙著打鞠戲,準備年末來長安出風頭呢。」
郭輕聲笑道:「他打的什麼主意,陛下並不在意。只要他老老實實做他的安樂王,中山王一脈便可以延續,榮華富貴不缺。殿下不見,連趙王都要低頭了嗎?」
趙王劉彭祖去年過世。
諡號敬肅。
史稱趙敬肅王。
如今的趙王,是劉彭祖次子劉昌。
本來,這王位是輪不到劉昌的。
劉彭祖嫡長子是劉丹,卻因為一些原因,被誅。
劉彭祖還有個小兒子劉偃。
最初,劉彭祖是想要劉偃繼承王位。
但上奏漢帝之後,被漢帝一頓臭罵後,再也沒有提起。
劉昌對漢帝感激不盡,繼位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懇請漢帝派遣國相。
國相,一般來說都是這些王侯心腹擔任。
劉昌懇請朝廷派遣國相,也是對漢帝的一種臣服。
意思很清楚:我想當個安樂王,我沒有異心。我願意把我這王國一切,
交給朝廷來打理。
不缺我吃穿,能逍遙快活就好。
而對於他的弟弟劉偃,劉昌則採用了另外一種手段。
他懇請朝廷把趙國六縣分出去,換來了劉偃被派往郡西隨王。
奏疏寫的很漂亮:我趙王世系,得陛下恩賜,才能傳襲下來。對此,我們一家都非常感激。聽聞西南夷作亂,身為宗室子弟,恨不能為陛下排憂解難,報銷國家。
我沒辦法前往西南,所以我推薦我的弟弟劉偃前往西南,協助衛將軍。
劉偃是我父親最喜愛的孩子,從小就教授文韜武略。他能挽三石強弩,
還能馴服烈馬,有霸王之勇·.而且他從小苦讀兵書,對行軍布陣很有興趣。留在趙國,過於可惜。所以我懇請陛下能給我趙王世系一個機會,讓劉偃代我前去從軍。
若能建功立業,是他自己的本領。
若戰死於疆場之上,我趙王一脈定也會為之驕傲。
漢帝當初看到奏疏的時候,也是有點迷糊。
桑弘羊則解釋道:趙王,這是怨恨敬肅王當年想要廢他王位,改立劉偃為繼承人。
漢帝旋即恍然。
「劉偃,果有霸王之勇?」
郭說:「倒是有些勇武,但要說霸王之勇,舉宗室唯皇太孫可以當之。
就算沒有皇太孫,也有廣陵王。劉偃那點勇武,也不過廣陵王六七分而已......」
開玩笑,劉進去年和劉胥在宣室殿角力,而今長安還在傳播呢。
漢帝自然也樂了。
「他有此用力,正當為朕分憂。
平輿候都可以深涉險境,劉偃也可以·.不過,劉昌心思太過於互毒。
把親弟弟送往西南。就讓他去吧,朕封他為西隨王,讓他協助衛廣,為朕守住樣郡。」
就這樣,劉偃就去了西南。
西隨,是與郡的一個縣城伴隨著劉偃前往,西隨縣已改名為西隨國。
嗯,侯國。
劉進點頭,笑道:「趙王倒是個識時務,且知安危的。」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劉昌割了邯鄲六縣。
西漢趙國,自高祖皇帝時便有之。
但在孝景皇帝三年,除國,分為邯鄲和清河兩郡。
可是在孝景皇帝五年,他又復立趙國,再一次把邯鄲六縣和清河郡立為趙國所轄。
漢帝登基之後,曾想過收回邯鄲。
但考慮到宗室的態度,只能強壓下所想,
在位多年,漢帝通過各種手段收回了大半邯鄲郡所轄縣城。
但剩餘六縣,卻一直沒有收回,幾乎成了一個執念。
這次趙王劉昌自動把邯鄲六縣獻出,也算是了卻了漢帝一樁心事。
之後,趙王所轄趙國,還剩原本屬於清河郡六縣。
國都治於清陽縣,主要集中在後世邢台東高莊地區。
只有六縣的趙國,再無抵禦朝廷的力量。
加之國相等一應官員由朝廷委派,劉昌其實等同於將趙國的治理權,交還給了朝廷。
那按照漢帝的計劃,下一步會壓縮中山國的面積。
等河間事了,整個冀州都將歸於朝廷所治。
劉進大體上看清楚了漢帝的野心他通過對河間的圍而不攻,真正目的則是要把冀州徹底掌控,集權與長安朝廷。
祖父,這是想要打仗嗎?
劉進心裡,隱隱有了一絲猜度。
不過,他沒有再去過問。
漢帝離開長安之前,還下了幾道旨意。
封杜方為南陽郡太守,並根據劉進的建議,在南陽郡設立試驗區,准許開設煉鐵工坊。
少府,對此很是不滿。
因為滎陽已經有兩座高爐工坊,再去南陽郡設立,有點多餘。
最重要的是,南陽郡高爐工坊不歸少府管理,
試驗區嘛,你插個屁的手。
雖然反對聲很多,但漢帝還是一意孤行。
任命了劉進為試驗區司直,住持三戶亭高爐工坊建設。
同時,將在南陽郡地區招標,給予經營權。
這也就是劉進提出來的,官辦民營。
官府的管理和經營非常死板,且有諸多的約束。
把工坊交由民營,由承包者保證工坊每年交付國帑數目,而後徹底放開權限。
這是一次嘗試。
雖然依舊是冠以官辦之名,卻給了民間一個信號。
國家,準備在一些事情上,開放經營權。
有本事的,就來吧。
民間,很有錢的!
許多豪紳地主,家中地窖里的黃金堆積如山。
卻因為無法流通,就慢慢的消失了而到了東漢時期,黃金大量消失,也使得國帑空虛,貨幣也隨之產生了變化。
再往後,黃金慢慢淡出,成為稀有貨市。
始作俑者,便是漢武帝時期對於商業國有化的嚴格管控。
(個人的一點看法,胡言亂語,不必在意。)
黃金都囤積在官員豪紳家裡無法流通,市場自然萎縮。
劉進就是想通過官辦民營的方式,刺激市場貨幣再次活躍起來。
貨幣只有流通,才能產生財富。
這,也算工業化的雛形,但又不算是真正的工業化。
畢竟這個時期的科技力量,依舊非常薄弱。
南陽郡,只是劉進的一個嘗試。
原代南陽太守李禹,正式任命為武陵太守。
而司隸校尉從事杜延年,拜西南都尉。
這又是一個新職位。
主要就是負責與郡軍事,協助衛廣平定西南夷之亂。
很多人會以為,杜延年失了劉進的寵信。
卻不知,當任命下來之後,有多少人眼紅。
「幼公此去西南,得衛將軍教誨——-他日重返長安時,當拜上將軍。」」
劉德感慨萬千。
他也想去。
但他去不了。
因為他老爹不同意。
其他如郭孟儒、暴真,也羨慕不已。
但他們的情況和劉德差不多,家裡人不同意。
畢竟,西南瘴氣叢生,有蠻夷作亂,可不是什麼好地方。
杜延年之所以被派去西南,也是給杜方增加底蘊。
否則杜方想為南陽郡太守,確實有點難度。
他老子杜周已經死了。
他的年紀略小。
再加上他兄長已經是河內郡太守,杜周在世時留下的底蘊,根本撐不起一門兩太守。
杜方還專門派人來勸說杜延年,不想他前往西南。
但杜延年卻拒絕了。
他知道,這也是劉進給他一次躍遷的機會,他萬萬不會放棄。
杜延年離開司隸校尉,傅介子接手他的職務。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個堅定的太孫派。
孤身一人斬殺王孺。
隨劉進奔赴南陽,出生入死。
這,是一個在劉進心裡,地位不輸於,甚至略高於杜延年的人物。
而虎豹營騎方面,也有調整。
孫氏女自虎豹營騎退出,轉入司隸校尉。
她手中掌控弩軍,也使得司隸校尉的戰鬥力大增。
而孫氏女的正式官職,也從軍司馬,變為長信宮尉。
孫氏女離開,摩力被搶走。
加之張勝李賢兩個軍侯也被調走,虎豹營騎被削弱許多。
好在,根基猶在。
劉進命龍就接替摩力的位子。
畢竟,是他的義子嘛。
宋清則被任命為司隸校尉假佐。
之所以讓宋清入司隸校尉,與杜延年有關。
杜延年得知自己被封為西南都尉之後,在某一日晚上摸進了劉進的書房。
「主公救我!」
「你好端端,我救你甚?」
「你好狠的心,一腳把我端去了郡,不負責的嗎?」
那陰陽怪氣的語氣,讓劉進想揍他。
「你去西南,可以好好跟隨衛廣將軍學習,他日我調你回來,可以委以重任。」
「那也得能活著回來才行。
劉進,已經看穿了杜延年的把戲。
「你要如何?」
「我孤身前往郡,舉目無親———
「幼公,你再廢話,我就讓奉先把你丟出去。,
「好吧好吧,那我實話實話,你把奉先給我,讓他隨我去啊郡。」
話音未落,杜延年就聽見門口傳來嘎巴嘎巴,關節活動的聲音。
「算了,奉先對主公忠心耿耿,肯定不會隨我前去。
樊勝客也可以劉進看著杜延年,很無奈。
「你到底想要誰?」
杜延年神色一肅,沉聲道:「呂破胡、田延年。」
「你還真敢開口,一下子拿走我兩員假佐?」
「殿下,你讓我去西南平定夷亂,總得給我兩個幫手吧。
你也說過,一個好漢三個幫。我只要兩個郡那邊,我兩眼一抹黑。哪怕衛將軍願意關照我,也不可能事事關照。我想要在那邊立足,總要有幾個親信。」
「他們願意?」
『呂破胡那邊我已經說通了,田延年—田延年要是不願意,田廣明和范明友兩個,我總能說服一個。」
「所以,你是死活都要拿走我兩個人嘍?」
「三個也可以,實在不行,讓我去虎豹營騎再挑選一下。」
「杜延年,從今天起,你若是敢靠近我虎豹營騎一步,我就讓人射殺了你·.」
「那...·
「滾吧,你能說服誰,就讓誰去。
就這樣,杜延年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硬是從劉進手裡挖走了呂破胡和田廣明兩人。
當然,也是劉進縱容。
否則誰又真願意隨他前往西南?
「龍就接替摩蔑力,尚有些不足。
他之前雖說在叛軍里獨領一軍,但純粹靠莽。虎豹營騎接受摩蔑力的職務,還需要有人幫襯。孫郎來了長信宮,竇承不願隨行。那就讓竇承過去,
協助龍就吧。」
漢帝把長安事務安排妥當之後,便去了甘泉宮臨走時,他命太子監國。
劉進繼續領司隸校尉,督監關中,同時對繡衣進行整改。
郭沒有過去,而是留在長安,協助劉進對繡衣整改。
這也讓劉進的壓力減少很多。
他可以先對虎豹營騎進行安排。
長信宮大殿裡,他談及竇承。
孫孟雅表示贊同。
「竇承性格柔弱,不適合獨當一面。
但若要他出謀劃策,拾遺補缺,是一把好手。
「那就讓竇承為副手,協助龍就重組。』
但孫孟雅的弩軍離開,終究是對虎豹營騎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特別是其遠程打擊能力削弱,並非好事。
此事,只能辛苦王圍再練出一批弩軍。
不過何人接手弩軍?
孫孟雅提出了建議。
「何必令馮子明接掌?
其實,整個虎豹營騎都是殿下親衛。單獨拉出一直親隨重騎,有點浪費。且子明心思靈巧,何不取消重騎,令其獨領弩軍?他的弩術不弱,足矣得王都尉真傳。」
當初成立重騎,主要是為避免他人說劉進破壞了軍中的軍制。
但其實,也沒那麼嚴格。
虎豹營騎是劉進的私軍,未拿過朝廷半錢軍,
他怎麼設置,也沒人指手畫腳。
那麼,把七司馬變回五司馬?
離開的那人,是韓增。
主要是韓說在五月份,被任命為朝鮮都督,坐鎮朝鮮半島,同時在朝鮮半島著手組建水軍。
這也是劉進年初時,和漢帝提過的事情。
看樣子,漢帝上心了。
不過為了彌補韓說,漢帝把韓增調走。
如今,在漢帝身邊為郎中。
「此事,我再與王圍商議,儘快調整虎豹營騎結構。』
劉進拿定了主意,對孫氏女道。
孫氏女正要開口,卻忽聽外面一陣急促腳步聲傳來。
「主公,大喜!主公,大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