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疑竇(4/4)
第122章 疑竇(4/4)
劉進也覺得有問題。
但什麼問題?
前世一直想而不得的編制,讓他完全沒有概念。
在這方面,他的敏感性要遠遠不如杜延年。畢竟杜延年好列,也是個二代出身。
「查查?」
劉進來了興致。
哪知,杜延年卻搖了搖頭「會因小失大。」
「你的意思是·
「主公難道沒有發現,咱們入南陽一路來,多有山賊盜匪橫行,偏偏官府好像對此一無所知,沒有任何舉措。還有,流民呢?按照具忱的說法,南陽郡流民很多。但這一路下來,所見流民廖廖—主公,這可不是一個正常的情況啊。」
沒有流民,難道不是好事嗎?
再說了,具忱說流民,是去年的事情了。
而今已春暖花開,說不定流民都回去了?
但他不能這樣說。
因為,會讓他顯得很弱智。
「那你怎麼看?」
「兩種可能。」
「說來聽聽?」
「其一,災情已過,流民返鄉。這是好的情況。
【嗯,和我想的一樣。】
「但問題是,若有大批流民返鄉,何以汝南郡沒有奏報?還有,主公可記得黃長史曾說過,汝南郡並沒有奏報流民的情況。而南陽郡,雖有奏報,也含糊不清。」
「所以?」
「所以,具忱所說的流民,是否不是流民?」
「啊?」
「如果不是流民,那情況可就嚴重了——按照南陽郡奏報,去歲有大批流民進入南陽郡,他還進行了賑濟。這些流民,非是汝南郡流民?從何而來?又為何消失?
是返鄉?
還是·
「還是什麼?」
杜延年沉吟片刻,輕聲道:「還是在南陽郡,隱藏起來?」
「嘶!」
劉進聞聽,倒吸一口涼氣。
「幼公所言,不無道理。」
「主公還記得,博望坡前那首領身上的腰牌嗎?
P
「記得。」
「南陽郡,四面環山,地勢低緩,水道縱橫,且多山脈。
堯山、中陽山、中陰山、大復山、高陵山其中,有大半山嶺皆在腹地。
此外還有鐘山、龍山、綠林山。若那些流民藏於山中,便是百萬大軍,也難以察覺。
他們為山賊,為盜匪。
南陽郡乃富庶之地,乃荊州北面門戶,與穎川、汝南相鄰。
足以養活幾萬山賊盜匪。
平日裡,藏於山中。
官府方面即便覺察,也不會太大反應,畢竟都是小股人馬,就好像咱們遇到的那樣可一旦時機成熟,有人振臂一揮,到時候幾萬流民合流主公,那邊是叛軍。」
杜延年充分展現了他身為南陽人,雖未來過南陽,卻對南陽了如指掌。
劉進一開始聽著,還不甚在意。
可越聽,他越覺得不對勁。
怎麼,還扯到了叛軍?
「有這麼嚴重?」
「我也希望沒有,但不可不防。」
杜延年抿著嘴唇說道:「天漢二年(前99年),有蔡陽人梅免起事,席捲了半個南陽郡。幸當時坐鎮南陽的是暴勝之暴大夫,當時他為繡衣御史,覺察叛軍動向,在育陽設伏,一舉擊潰叛軍。那一戰,育水變紅,足足有三萬餘人死於育水畔。
暴大夫也因此一戰成名。
家父故去之後,暴大夫便順勢接掌了御史大夫之職。」
「暴老頭還有這等事跡?」
劉進有點吃驚,驚訝無比。
在他印象里,暴勝之就是個嗜酒如命的小老頭。
「但那一戰,叛軍雖敗,但梅免—
當時雖然找到了梅免的屍體,可暴大夫一直不太確定,他是否真的死了。因為戶體面目全非,只有身上的衣物能證明身份。當時暴大夫曾奏疏朝廷,想要繼續追查。但陛下聽信了江充的讒言,臨陣換將,讓江充住持大局,暴大夫返回長安。
江充抵達南陽之後,大開殺戒。
屠殺了近方人,才算收手據他奏報,說是叛軍已全部擊殺,只有小股人馬流竄荊州,消失無蹤。陛下當時正急於對且侯用兵,所以也就讓江充停止征伐。」
劉進,疑惑看著杜延年。
「你不是在長安長大嗎?」
「可我要隨主公來南陽,總要多了解一些。出發前,我請了暴老頭好幾次酒,聽他吹了好幾次牛,所以知道的多一些。對了主公,我請暴老頭吃了幾次關中薄白,花費——」
「哦,這樣說來,梅免有可能沒死?」
劉進不等他說完,就立刻轉移了話題以暴勝之那酒品,不是好酒不喝,不是貴的酒不喝,不是珍藏的酒—————還是不喝。
杜延年能讓他說這麼多事情,怕是大出血了。
「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杜延年想了想,道:「但當時江充言之鑿鑿說梅免已死,想來不會是空口無憑吧。」
【未必哦!】
【江充,可不是祖父的人。】
劉進並不贊同杜延年的最後一句話,
但他前面所言,卻不是信口雌黃。
「幼公,把你之猜想寫出來,著人密呈長安。」
「喏!」
杜延年忙答應下來。
劉進則起身,在軟榻上坐下。
「明日先弄清楚具家的事情,這口氣我怎地都要出了才是。」
杜延年笑道:「那便出了這口氣。不過,我覺得還是要做些準備才行?比如具夫人和具家小娘子,該如何安置?殺人是小事,但莫要牽累到具忱妻女才好。」
「讓她們去平輿?」
「可!」
杜延年道:「可平輿據此甚遠,要繞過中陽山。她母女二人上路,怕是凶多吉少。」
劉進想了想,頗以為然。
世道並不太平。
具忱妻女從博望到平輿,確實有點遠,路上不安全。
別到時候沒有保住她們,反而丟了姓名,才是真對不起具忱了。
得找人護送才行?
可,讓誰護送呢?
劉進想了想,突然抬起頭。
「我有一個人選。」
「我也有一個。」
兩人相視而笑,不約而同道:「具文清。」
這個人,膽子有點小。
但尚存有正義之心。
否則,也不至於偷偷摸摸幫助具忱妻女。
只是二人都不清楚,具文清是否願意做這件事。
但應該會同意吧。
他的情況也不是很好,要在客棧里討生活,估計也是家境貧寒。
可如果他在博望還有家人的話,卻未必了。
有家人,就代表有牽掛。
有了牽掛,很多事情就要瞻前顧後。
「那便先把具家耆老的事情放一放,調查一下具文清?」
「這有何難,一會兒我去掌柜那邊打探口風。
?
「好!」
「不用了!」
就在這時,外面傳來了腳步聲。
緊跟著,傅介子走了進來。
而在傅介子的身後,還跟著一個人,
劉進也下意識的,看了一眼———
劉進也覺得有問題。
但什麼問題?
前世一直想而不得的編制,讓他完全沒有概念。
在這方面,他的敏感性要遠遠不如杜延年。畢竟杜延年好列,也是個二代出身。
「查查?」
劉進來了興致。
哪知,杜延年卻搖了搖頭「會因小失大。」
「你的意思是·
「主公難道沒有發現,咱們入南陽一路來,多有山賊盜匪橫行,偏偏官府好像對此一無所知,沒有任何舉措。還有,流民呢?按照具忱的說法,南陽郡流民很多。但這一路下來,所見流民廖廖—主公,這可不是一個正常的情況啊。」
沒有流民,難道不是好事嗎?
再說了,具忱說流民,是去年的事情了。
而今已春暖花開,說不定流民都回去了?
但他不能這樣說。
因為,會讓他顯得很弱智。
「那你怎麼看?」
「兩種可能。」
「說來聽聽?」
「其一,災情已過,流民返鄉。這是好的情況。
【嗯,和我想的一樣。】
「但問題是,若有大批流民返鄉,何以汝南郡沒有奏報?還有,主公可記得黃長史曾說過,汝南郡並沒有奏報流民的情況。而南陽郡,雖有奏報,也含糊不清。」
「所以?」
「所以,具忱所說的流民,是否不是流民?」
「啊?」
「如果不是流民,那情況可就嚴重了——按照南陽郡奏報,去歲有大批流民進入南陽郡,他還進行了賑濟。這些流民,非是汝南郡流民?從何而來?又為何消失?
是返鄉?
還是·
「還是什麼?」
杜延年沉吟片刻,輕聲道:「還是在南陽郡,隱藏起來?」
「嘶!」
劉進聞聽,倒吸一口涼氣。
「幼公所言,不無道理。」
「主公還記得,博望坡前那首領身上的腰牌嗎?
P
「記得。」
「南陽郡,四面環山,地勢低緩,水道縱橫,且多山脈。
堯山、中陽山、中陰山、大復山、高陵山其中,有大半山嶺皆在腹地。
此外還有鐘山、龍山、綠林山。若那些流民藏於山中,便是百萬大軍,也難以察覺。
他們為山賊,為盜匪。
南陽郡乃富庶之地,乃荊州北面門戶,與穎川、汝南相鄰。
足以養活幾萬山賊盜匪。
平日裡,藏於山中。
官府方面即便覺察,也不會太大反應,畢竟都是小股人馬,就好像咱們遇到的那樣可一旦時機成熟,有人振臂一揮,到時候幾萬流民合流主公,那邊是叛軍。」
杜延年充分展現了他身為南陽人,雖未來過南陽,卻對南陽了如指掌。
劉進一開始聽著,還不甚在意。
可越聽,他越覺得不對勁。
怎麼,還扯到了叛軍?
「有這麼嚴重?」
「我也希望沒有,但不可不防。」
杜延年抿著嘴唇說道:「天漢二年(前99年),有蔡陽人梅免起事,席捲了半個南陽郡。幸當時坐鎮南陽的是暴勝之暴大夫,當時他為繡衣御史,覺察叛軍動向,在育陽設伏,一舉擊潰叛軍。那一戰,育水變紅,足足有三萬餘人死於育水畔。
暴大夫也因此一戰成名。
家父故去之後,暴大夫便順勢接掌了御史大夫之職。」
「暴老頭還有這等事跡?」
劉進有點吃驚,驚訝無比。
在他印象里,暴勝之就是個嗜酒如命的小老頭。
「但那一戰,叛軍雖敗,但梅免—
當時雖然找到了梅免的屍體,可暴大夫一直不太確定,他是否真的死了。因為戶體面目全非,只有身上的衣物能證明身份。當時暴大夫曾奏疏朝廷,想要繼續追查。但陛下聽信了江充的讒言,臨陣換將,讓江充住持大局,暴大夫返回長安。
江充抵達南陽之後,大開殺戒。
屠殺了近方人,才算收手據他奏報,說是叛軍已全部擊殺,只有小股人馬流竄荊州,消失無蹤。陛下當時正急於對且侯用兵,所以也就讓江充停止征伐。」
劉進,疑惑看著杜延年。
「你不是在長安長大嗎?」
「可我要隨主公來南陽,總要多了解一些。出發前,我請了暴老頭好幾次酒,聽他吹了好幾次牛,所以知道的多一些。對了主公,我請暴老頭吃了幾次關中薄白,花費——」
「哦,這樣說來,梅免有可能沒死?」
劉進不等他說完,就立刻轉移了話題以暴勝之那酒品,不是好酒不喝,不是貴的酒不喝,不是珍藏的酒—————還是不喝。
杜延年能讓他說這麼多事情,怕是大出血了。
「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杜延年想了想,道:「但當時江充言之鑿鑿說梅免已死,想來不會是空口無憑吧。」
【未必哦!】
【江充,可不是祖父的人。】
劉進並不贊同杜延年的最後一句話,
但他前面所言,卻不是信口雌黃。
「幼公,把你之猜想寫出來,著人密呈長安。」
「喏!」
杜延年忙答應下來。
劉進則起身,在軟榻上坐下。
「明日先弄清楚具家的事情,這口氣我怎地都要出了才是。」
杜延年笑道:「那便出了這口氣。不過,我覺得還是要做些準備才行?比如具夫人和具家小娘子,該如何安置?殺人是小事,但莫要牽累到具忱妻女才好。」
「讓她們去平輿?」
「可!」
杜延年道:「可平輿據此甚遠,要繞過中陽山。她母女二人上路,怕是凶多吉少。」
劉進想了想,頗以為然。
世道並不太平。
具忱妻女從博望到平輿,確實有點遠,路上不安全。
別到時候沒有保住她們,反而丟了姓名,才是真對不起具忱了。
得找人護送才行?
可,讓誰護送呢?
劉進想了想,突然抬起頭。
「我有一個人選。」
「我也有一個。」
兩人相視而笑,不約而同道:「具文清。」
這個人,膽子有點小。
但尚存有正義之心。
否則,也不至於偷偷摸摸幫助具忱妻女。
只是二人都不清楚,具文清是否願意做這件事。
但應該會同意吧。
他的情況也不是很好,要在客棧里討生活,估計也是家境貧寒。
可如果他在博望還有家人的話,卻未必了。
有家人,就代表有牽掛。
有了牽掛,很多事情就要瞻前顧後。
「那便先把具家耆老的事情放一放,調查一下具文清?」
「這有何難,一會兒我去掌柜那邊打探口風。
?
「好!」
「不用了!」
就在這時,外面傳來了腳步聲。
緊跟著,傅介子走了進來。
而在傅介子的身後,還跟著一個人,
劉進也下意識的,看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