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楊廣奪宗(十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隋文帝把眼睛眯成了一條線,靜靜地聽著。

  楊素繼續說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劉邦的抗壓能力遠不如他的孫子漢景帝劉啟。」

  「此話怎講?」隋文帝問道。

  「張良、樊噲、叔孫通以及商山四皓等大臣以立嫡立長的古禮規勸劉邦,尤其是叔孫通以死相諫,劉邦便妥協了。」

  隋文帝熟讀經史,對於劉邦想要更換太子這段歷史,他也非常熟悉,他一直以為劉邦的內心還是不想更換太子,今日聽楊素這麼一說,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當初,漢景帝也是立了長子劉榮為太子,但是,後來,他發現劉榮的母親栗姬生性妒忌,對於漢景帝納妃一事,深惡痛絕。」楊素說道。

  隋文帝聽到此處,心想栗姬好吃醋,獨孤伽羅何嘗不是?

  而且,她比栗姬更加霸道,不管怎麼說,漢景帝後宮的妃嬪依然眾多,據說,他的那位姐姐館陶公主就為他介紹了不少女人,可是,我的後宮之中只有五位妃嬪,分別是皇后獨孤伽羅;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弘政夫人陳氏;宮女尉遲氏。

  「漢景帝有一次病重,以為自己將要不行了,要委託栗姬照顧其他諸位皇子,栗姬卻沒有答應,並且,出言不遜。」

  隋文帝心想有幾個女人真正能把別人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呢?不過,栗姬說這樣的話,也的確是幼稚了一些。

  「這些只是外因,最重要的是,漢景帝發現劉榮軟弱無能,天資愚鈍,毫無主見,不適合做太子。

  漢景帝覺得十皇子劉徹從小天資聰穎,英明神武,和其他諸位皇子都不一樣,為了大漢的江山和天下的蒼生,漢景帝決定廢掉長子劉榮。」

  「那麼,漢景帝當時面臨著哪些壓力呢?」

  「他當時面對的壓力也非常大,首先,丞相降侯周亞夫表示反對,周亞夫有平定七國之亂之功,功勳卓著。」

  隋文帝對周亞夫的軍事才能也很欽佩,問道:「你是說太尉周勃之子周亞夫?」

  「正是他,周亞夫軍人出身,性格十分剛直和固執,他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另外,還有太子太傅魏其侯大將軍竇嬰也竭力反對。」楊素說。

  「你是說竇太后的那個侄子竇嬰?」

  「是的,陛下請想,周亞夫和竇嬰這兩個人在當時來說,都是朝廷的重臣,位高權重,威望極高,但是,漢景帝最終頂住了壓力,把劉榮廢了,改立了劉徹為太子,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漢武帝。

  試想,如果漢景帝頂不住壓力,讓劉榮繼了位,會有後來的大漢盛世嗎?劉榮能把匈奴驅除出境嗎?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說起這段歷史,楊素侃侃而談。

  隋文帝聽到這裡,也變得興奮了起來,他站起身來,背著手在屋裡來回走動,心裡在思考著楊素剛才所說的話。說實話,他很佩服漢景帝的果敢,說聲要換太子便換了,誰阻擋也沒有用,而自己卻做不到這一點。

  楊素觀察著隋文帝臉上的表情,見他臉上泛起了紅暈,很顯然,隋文帝聽了他這番話,心中有所觸動。

  楊素繼續說道:「聖明的君主考慮問題,往往從天下蒼生的角度出發,並不會死板地遵守立嫡立長的古制。

  晉朝之所以二世而亡,究其根源,就是因為晉武帝司馬炎恪守立嫡立長的古制,立了白痴兒子司馬衷為太子。

  司馬炎有二十六個兒子,除了早死的八個兒子,還有十八個兒子被封王,換誰也不會是後來的結局,司馬衷軟弱無能,任人擺布,最終導致八王之亂,進而發生五胡亂華,致使亡國。」

  隋文帝聽到了這裡,額角上也冒了汗,因為他經過多次的比較,已經發現太子楊勇和晉王楊廣實在是沒法比,無論是在治國理念、識人用人和軍事才能等方面,他們兩個人都不是一個等級的。

  隋文帝不由得想到自己會不會成為晉武帝第二呢?楊素說的不是沒有道理,明明知道那個司馬衷不行,為什麼還一定要讓他做太子呢?難道僅僅是因為他是長子嗎?像這樣死守立嫡立長的原則,是正確的嗎?

  楊素趁熱打鐵,進而說道:「陛下,我知道你很疼愛太子楊勇,但是楊勇自從入主東宮以來,做了太多不該做的事兒,你心裡也清楚,我就不一一細說了,如果把大隋的江山交給他,將會萬劫不復!

  別的不說,周邊的土谷渾、突厥、高句麗、靺鞨和遼東等軍事勢力蠢蠢欲動,對我們大隋虎視眈眈,你覺得楊勇能夠對付得了他們嗎?」


  「這——,」隋文帝沉思了半晌,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搖頭說,「楊勇恐怕不是他們的對手啊。」

  「知子莫若父,看來,陛下對楊勇很是了解,」楊素說,「陛下,楊勇屢次僭越,資質平庸,他是擔當不起治理大隋天下這個重任的,而晉王楊廣聰明好學,腹有良謀,英明神武,善於治國,軍事才能突出,請陛下把太子楊勇給廢了,改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則是大隋之幸。」

  太子乃是國家之根本,誰也不敢輕言廢立,只有楊素敢在隋文帝面前說這樣的話。

  隋文帝並沒有生氣,而是嘆了口氣,說:「朕也知道楊勇資質平平,比不了楊廣,可是誰又能保證楊廣做了太子,將來繼承皇位之後,就一定能把大隋治理好呢?

  在歷史上,年輕時,英明果斷,到了晚年,變得昏庸的君主也有的是啊。

  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年輕的時候,重用管仲,把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力逐漸強盛,終於,九合諸侯,使齊國成為霸主。

  可是,等他到了晚年,他重用小人易牙、豎刁,導致齊國發生內亂,諸公子為了爭奪王位,征戰不休。

  後來,齊桓公被囚禁在暗室之中,活活餓死!屍體停放在床上六十七天都無人問津,屍蟲都從窗子裡面爬了出來,可謂慘不忍睹啊。」

  對於齊桓公,楊素也有所了解,知道他貪酒、好色、喜愛打獵。

  管仲原本是輔佐公子糾的,差點一箭把公子小白給射死,後來公子小白當上了國君,並沒有計較管仲,而是拜他為「仲父」,把國家大事都交給了他,自己做了「甩手掌柜」。

  齊桓公也稱得上是善於識人,用人的了。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等他到了晚年,卻像是變了個人似的,昏聵不堪。

  隋文帝接著說:「再說趙武靈王,年輕時實行變法,胡服騎射,使趙國迅速強大了起來,甚至有滅掉秦國的打算,可是,他後來,寵愛吳娃之子趙何,搞什麼『二元』政治,正當壯年,他卻退位,讓小兒子趙何做了趙國的國君,自己自稱『主父』,後來,又不忍心看到長子趙章受委屈,心生憐憫,把趙章又封到了代地去,企圖把趙國一分為二,到最後,兄弟倆互相殘殺,竟把趙武靈王活活餓死在沙丘,趙國因此也元氣大傷。」

  趙武靈王在歷史上也是個奇葩,正當趙國逐漸強盛之時,竟然把國君的位置傳給了次子趙何,自己退居二線,到最後,他被手下的臣子公子成和李兌等人包圍在沙丘的宮殿之中,長達三個月,活活餓死在裡面。

  一代明君就這樣死了,讓人唏噓不已。

  「還有三國時期的孫權,曹操曾經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十八歲,從兄長孫策的手中接過江東基業,招賢納士,勵精圖治,使得吳國與魏國、蜀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赤壁一戰,把曹操八十三萬大軍打得大敗,夷陵之戰又打敗了劉備的七十萬蜀軍。

  可是,孫權到了晚年,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反覆無常,引發二宮之爭,變得毫無主見,與早年是判若兩人,最後,使吳國的國力急劇下降,被晉所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