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可取此將乎?
第270章 可取此將乎?
漁陽郡,獷平。
丘坡上,張虞與眾文武露天而坐,大盾聚攏合圍,以阻大風擾人。
「君侯,據云擒獲獷平兵吏所得,而公孫瓚率軍於涿縣,令單經、鄒丹二人守燕山。為防君侯偷渡居庸關,故漁陽太守鄒丹不在治所漁陽,而是奉命屯兵於昌平,以為居庸關之後驅,故今漁陽境內空虛。」趙雲拱手說道。
「哦?」
張虞問道:「居庸關可有別道能至關後?」
鮮于輔沉吟片刻,說道:「居庸關有別道,因兩側山嶺無高牆,故可從兩側山嶺攀緣而過。然輔知敵軍於南關有備,故不敢上疏於君侯,以免誤導君侯用兵。」
「善!」
張虞笑眯眯道:「假使我知山嶺別道,因顧慮公孫瓚設伏,亦不敢貿然用兵。今從古北口入燕南,方是出其不意!』
張虞可不是什么小道都鑽,他專門是鑽別人意想不到的路。無其他為了繞道成功,往往會釋放出假消息,以來迷惑敵人。
如為了繞古北道成功,張虞讓酈高、齊周南下蒲陰道,以此來吸引故人的注意力。而上次繞道上游入關中,他一邊釋放馬騰將叛的假消息,一方面讓兵馬渡河伴攻。
畢竟用兵之法,不外乎虛實結合,讓敵人摸不清你用兵的套路,以及大軍的主力何在。
『君侯,今我軍至獷平,不知接下來當如何用兵?」徐晃問道。
張虞並未著急回復,而是看向眾謀士,問道:「今敵眾兵屯於居庸關附近,不知諸位可有高見?」
荀攸沉吟少許,率先說道:「稟君侯,敵眾而我寡,我軍如欲直取居庸關,敵寇固守城池,我軍將事難成爾。故以攸之見,今兵少而分其勢,而後逐一擊破,便能破居庸,以迎大軍。」
「計從何出?」張虞問道。
「君侯,薊縣(今北京)為幽州之治所,阡陌縱橫,據之能斷昌平之後。故君侯可遣兵突襲薊縣,鄒丹聞訊必率兵援之,君侯可於途中襲之,掩其不備,則能破鄒丹也。」荀攸說道。
「鄒丹若破,君侯遣人入廣陽、漁陽主政。而單經背有君侯,前有大軍,腹背受敵,單經束手就擒爾!」
「彩!」
張虞不由喝彩,笑道:「公達所獻聲東擊西之策,是為妙手。」
說著,張虞看向左右,問道:「不知諸君可有異議?」
「荀君計策倒是出彩!」
賈謝授須微思,說道:「僅是謝以為不妨讓於君先至漁陽,勸說郡內兵吏投效,以防破鄒丹之後,單經固守孤城而不降,而公孫瓚引兵北上,君侯外無援引,陷兵糧匱乏之窘境。」
張虞將目光投向鮮于輔,問道:「公佐如何?」
鮮于輔神情嚴肅,拱手說道:「輔如昔時所言,君能破鄒丹,輔便能憑,
「好!」
張虞說道:「既然如此,便依公達、文和之策!」
「仲康何在?」
「末將在!」
「命你率本部兵馬兼行趕往薊縣,沿途大張聲勢,務必要讓敵寇察覺。」張虞說道。
「遵命!」
「公明、子循、子龍何在?」
「末將在!」
徐晃、趙雲、高順三將出列,拱手領命。
「你三人舍輻重,隨我率部掩襲鄒丹。」張虞吩咐道。
『末將領命!」三將神情肅然。
既敲定聲東擊西之策,各將兵馬便不敢耽擱,尤其是許褚,他率捨棄輻重,令兵馬用駱駝、馱馬趕路。
獷平至薊縣沿途平坦,其間約有兩百里,許褚以日行七十里的速度前往薊縣。而張虞則是率兵隱於狐奴附近的沽水旁,距薊縣與昌平各有百餘里。
三月三十日,鄒丹得聞有兵馬繞走北古口入寇,不待他探明情況;次日,便得知繞走北古口的兵馬,率部直取薊縣,鄒丹大驚失色,知會了聲單經,率本部萬餘人趕赴薊縣,欲救援遭遇圍攻的薊縣。
傍晚時分,張虞得知鄒丹行蹤,率兵晝夜急行,騎卒以兩馬當前,步卒單騎落於後頭。
四月二日,天氣晴朗,春雨依舊沒來,十餘天未有大雨。
於中午時分,張虞日行一百二十里,在田疇的指引下,率兵趕至牛山。
「急報!」
步祿狐突利率斥候而來,向剛至牛山的張虞通報。
「可有發現敵情?」
張虞馬鞍尚未卸,見突利率斥候而來,便問道,
「稟君侯,鄒丹兵馬在十餘里外,今尚無防備!」突利不敢下馬,語氣急促,說道。
自張虞將什翼出任將領之後,張虞挑選軍中眾人,最終選擇早年追隨他的老人步祿狐突利負責斥候,並率騎卒千人。
而突利雖無什翼那種『望煙塵能知馬步多少,聽地能知大軍遠近」的驚人洞察力,以及驚人的射術。但卻格外細心,常驅馬至四、五十里外的地區探查敵情,膽子不遜什翼多少。
今突利在張虞沒出發之前,便率騎至周圍探查情報,終於提前探知鄒丹的消息。
聞言,張虞放棄卸馬鞍休息的打算,翻身上鞍,說道:「敵寇無備,正百啟機,
1/0
「君候不等步卒了嗎?」趙雲問道張虞戴上兜整,大聲說道:「戰機稍縱即逝,今等不了步卒。倒是可破了鄒丹,讓步卒清理戰場!」
繼而,張虞勒馬迴旋,手中舉著咬食一半的胡餅,望著進食的眾騎,揚聲說道:「敵至十餘里外,尚不知我軍動向。諸子隨我破賊斬將,待勝敵後享食酒肉!」
說罷,張虞將吃了一半的胡餅扔到地上,抽而高舉,鼓舞諸騎士氣。
「萬勝!」
見主將如此豪邁,眾騎高聲而應,紛紛將手中的胡餅丟棄,更有引水者將水囊扔掉。
「出征!」
「鳴!」
隨著出擊的號角響起,四千名騎卒有意識的三三兩兩散開,黑壓壓一片,望之無邊無垠,如浪潮般向十餘里外的鄒丹殺去。
如此聲勢浩大的騎卒方陣,鄒丹很快便收到消息,當即是大驚失色。
「將軍,敵騎突然襲擊,我軍步卒尚未列陣,今要不撤軍!」侍從畏懼說道。
「怎麼撤?」
鄒丹神情驚恐,罵道:「今時撤軍,我軍將覆沒於此。我軍若是兵敗,
薊縣怕是無力固守。且我有何顏面見明公?」
鄒丹可知公孫瓚的性子,今他如果全軍覆沒而走,公孫瓚絕對不會放過他,尤其是公孫瓚三令五申之後。
既然退是死,今何不如頑強而戰,說不準還有取勝希望。
「整軍備戰!」
鄒丹策馬奔馳,示意魔下步卒趕快列陣,讓騎卒於側翼護衛。
然倉促之間列陣,實在太過困難,尤其是步卒從行軍隊列轉為方陣,當即讓步卒們陷入混亂,兵找將,將找兵,只得依靠旗幟,才讓眾人認清自己所在。
找到旗幟之後,各什、伍需向上找隊,而隊需要向上找屯,屯需要向上找曲,而曲還要向上找部,最後部要向上找校、營。故數以千人的隊列排序,一時間怎麼可能排列而成。
十餘里地,約後世的七八公里,騎兵雖做不到長途衝鋒七八公里,但卻能快步速行。而快步速行,騎卒半小時便能驟至。
故在鄒丹兵馬整軍時,張虞率騎卒快步突進,之後至最後兩里地時,便能讓騎卒發起如狂風驟雨般的衝鋒。
很快,僅過了一刻半的時間,作為先頭部隊的徐晃已率騎至鄒丹軍外兩里地。而步卒尚在列陣,鄒丹整頓騎卒。
趕至戰場的徐晃,見鄒丹軍步騎秩序混亂,直接發起衝鋒。
見狀,鄒丹只得率騎上迎,希望能為步卒整隊爭取更多的時間。
待鄒丹與徐晃騎卒交上手時,突利所率的騎卒出現,直接繞開敵騎的阻擊,而是朝步卒馳射,直接干擾步卒的列陣。
鄒丹軍的弓弩手胡亂射箭,稀稀落落的箭矢破空,幾乎絲毫無損於騎隊。反而并州騎的迅猛騎射,造成了讓本就混亂的隊列愈發混亂。
見步卒騷亂,突利大膽改變他襲擾的任務,如狼似虎般,兇猛蹈陣。而騎卒發起衝鋒時,鄒丹軍士卒便四散而逃,任憑軍官怎麼呼喊都沒用。
「殺!」
少許,另一支騎卒在秦宜祿的率領下,從另外一方向,向混亂的鄒丹軍發起衝鋒。
兩隊千騎如兩端鋒利的鉗子夾住鄒丹軍步卒,直到鉗子於中間會合,將步卒截斷兩半。之後騎卒們高舉矛、刀,在軍中大肆屠殺驚慌失措的幽州步卒,並如羊群般驅趕。
小丘上,鮮艷的『張』大鬣下,張虞駐馬眺望混亂的戰場。因步卒處於潰敗之間,張虞遂將注意力放在搏殺的騎卒中。
卻見鄒丹即便遇見數騎圍殺,持衝突,連殺數騎,依舊是殺出重圍,
英勇無比。顯然鄒丹能深得公孫瓚器重,其武藝自然不俗。
而今徐晃之表現不弱鄒丹,甚至更勝一籌。卻見徐晃為了解決鄒丹,更是主動上前。然鄒丹所率騎卒比徐晃多,反過來招呼騎卒圍殺徐晃,徐晃奔走繞行,以個人精湛的騎術與敵人搏殺。
「子龍,可取此將否?」張虞以鞭遙指鄒丹,問道。
趙雲觀望片刻,按拱手,說道:「有徐將軍牽制,可殺矣!」
「善!」
有了張虞的准許,趙雲率騎順丘而下,加入混亂的騎戰中,為徐晃緩解兵少的困局。
只見趙雲瞄見鄒丹,獨率十餘騎衝殺而去,長類揮舞間,沿途騎卒或死或走,趙雲策馬直至鄒丹前,大喝道:「常山趙子龍在此!」
鄒丹持抵擋幾下,見徐晃借勢反殺而來,自思形勢已去,遂無心戀戰,欲撥馬而撤。然見寒芒一閃,趙雲的長已刺入鄒丹腹部。
「噗!」
鄒丹身體搖晃了幾下,猛地一頭栽到地上,
張虞勒馬於丘上,望著鄒丹死後一片倒的局勢,冷峻的神情終於鬆動,
喜色微露於臉上。
漁陽郡,獷平。
丘坡上,張虞與眾文武露天而坐,大盾聚攏合圍,以阻大風擾人。
「君侯,據云擒獲獷平兵吏所得,而公孫瓚率軍於涿縣,令單經、鄒丹二人守燕山。為防君侯偷渡居庸關,故漁陽太守鄒丹不在治所漁陽,而是奉命屯兵於昌平,以為居庸關之後驅,故今漁陽境內空虛。」趙雲拱手說道。
「哦?」
張虞問道:「居庸關可有別道能至關後?」
鮮于輔沉吟片刻,說道:「居庸關有別道,因兩側山嶺無高牆,故可從兩側山嶺攀緣而過。然輔知敵軍於南關有備,故不敢上疏於君侯,以免誤導君侯用兵。」
「善!」
張虞笑眯眯道:「假使我知山嶺別道,因顧慮公孫瓚設伏,亦不敢貿然用兵。今從古北口入燕南,方是出其不意!』
張虞可不是什么小道都鑽,他專門是鑽別人意想不到的路。無其他為了繞道成功,往往會釋放出假消息,以來迷惑敵人。
如為了繞古北道成功,張虞讓酈高、齊周南下蒲陰道,以此來吸引故人的注意力。而上次繞道上游入關中,他一邊釋放馬騰將叛的假消息,一方面讓兵馬渡河伴攻。
畢竟用兵之法,不外乎虛實結合,讓敵人摸不清你用兵的套路,以及大軍的主力何在。
『君侯,今我軍至獷平,不知接下來當如何用兵?」徐晃問道。
張虞並未著急回復,而是看向眾謀士,問道:「今敵眾兵屯於居庸關附近,不知諸位可有高見?」
荀攸沉吟少許,率先說道:「稟君侯,敵眾而我寡,我軍如欲直取居庸關,敵寇固守城池,我軍將事難成爾。故以攸之見,今兵少而分其勢,而後逐一擊破,便能破居庸,以迎大軍。」
「計從何出?」張虞問道。
「君侯,薊縣(今北京)為幽州之治所,阡陌縱橫,據之能斷昌平之後。故君侯可遣兵突襲薊縣,鄒丹聞訊必率兵援之,君侯可於途中襲之,掩其不備,則能破鄒丹也。」荀攸說道。
「鄒丹若破,君侯遣人入廣陽、漁陽主政。而單經背有君侯,前有大軍,腹背受敵,單經束手就擒爾!」
「彩!」
張虞不由喝彩,笑道:「公達所獻聲東擊西之策,是為妙手。」
說著,張虞看向左右,問道:「不知諸君可有異議?」
「荀君計策倒是出彩!」
賈謝授須微思,說道:「僅是謝以為不妨讓於君先至漁陽,勸說郡內兵吏投效,以防破鄒丹之後,單經固守孤城而不降,而公孫瓚引兵北上,君侯外無援引,陷兵糧匱乏之窘境。」
張虞將目光投向鮮于輔,問道:「公佐如何?」
鮮于輔神情嚴肅,拱手說道:「輔如昔時所言,君能破鄒丹,輔便能憑,
「好!」
張虞說道:「既然如此,便依公達、文和之策!」
「仲康何在?」
「末將在!」
「命你率本部兵馬兼行趕往薊縣,沿途大張聲勢,務必要讓敵寇察覺。」張虞說道。
「遵命!」
「公明、子循、子龍何在?」
「末將在!」
徐晃、趙雲、高順三將出列,拱手領命。
「你三人舍輻重,隨我率部掩襲鄒丹。」張虞吩咐道。
『末將領命!」三將神情肅然。
既敲定聲東擊西之策,各將兵馬便不敢耽擱,尤其是許褚,他率捨棄輻重,令兵馬用駱駝、馱馬趕路。
獷平至薊縣沿途平坦,其間約有兩百里,許褚以日行七十里的速度前往薊縣。而張虞則是率兵隱於狐奴附近的沽水旁,距薊縣與昌平各有百餘里。
三月三十日,鄒丹得聞有兵馬繞走北古口入寇,不待他探明情況;次日,便得知繞走北古口的兵馬,率部直取薊縣,鄒丹大驚失色,知會了聲單經,率本部萬餘人趕赴薊縣,欲救援遭遇圍攻的薊縣。
傍晚時分,張虞得知鄒丹行蹤,率兵晝夜急行,騎卒以兩馬當前,步卒單騎落於後頭。
四月二日,天氣晴朗,春雨依舊沒來,十餘天未有大雨。
於中午時分,張虞日行一百二十里,在田疇的指引下,率兵趕至牛山。
「急報!」
步祿狐突利率斥候而來,向剛至牛山的張虞通報。
「可有發現敵情?」
張虞馬鞍尚未卸,見突利率斥候而來,便問道,
「稟君侯,鄒丹兵馬在十餘里外,今尚無防備!」突利不敢下馬,語氣急促,說道。
自張虞將什翼出任將領之後,張虞挑選軍中眾人,最終選擇早年追隨他的老人步祿狐突利負責斥候,並率騎卒千人。
而突利雖無什翼那種『望煙塵能知馬步多少,聽地能知大軍遠近」的驚人洞察力,以及驚人的射術。但卻格外細心,常驅馬至四、五十里外的地區探查敵情,膽子不遜什翼多少。
今突利在張虞沒出發之前,便率騎至周圍探查情報,終於提前探知鄒丹的消息。
聞言,張虞放棄卸馬鞍休息的打算,翻身上鞍,說道:「敵寇無備,正百啟機,
1/0
「君候不等步卒了嗎?」趙雲問道張虞戴上兜整,大聲說道:「戰機稍縱即逝,今等不了步卒。倒是可破了鄒丹,讓步卒清理戰場!」
繼而,張虞勒馬迴旋,手中舉著咬食一半的胡餅,望著進食的眾騎,揚聲說道:「敵至十餘里外,尚不知我軍動向。諸子隨我破賊斬將,待勝敵後享食酒肉!」
說罷,張虞將吃了一半的胡餅扔到地上,抽而高舉,鼓舞諸騎士氣。
「萬勝!」
見主將如此豪邁,眾騎高聲而應,紛紛將手中的胡餅丟棄,更有引水者將水囊扔掉。
「出征!」
「鳴!」
隨著出擊的號角響起,四千名騎卒有意識的三三兩兩散開,黑壓壓一片,望之無邊無垠,如浪潮般向十餘里外的鄒丹殺去。
如此聲勢浩大的騎卒方陣,鄒丹很快便收到消息,當即是大驚失色。
「將軍,敵騎突然襲擊,我軍步卒尚未列陣,今要不撤軍!」侍從畏懼說道。
「怎麼撤?」
鄒丹神情驚恐,罵道:「今時撤軍,我軍將覆沒於此。我軍若是兵敗,
薊縣怕是無力固守。且我有何顏面見明公?」
鄒丹可知公孫瓚的性子,今他如果全軍覆沒而走,公孫瓚絕對不會放過他,尤其是公孫瓚三令五申之後。
既然退是死,今何不如頑強而戰,說不準還有取勝希望。
「整軍備戰!」
鄒丹策馬奔馳,示意魔下步卒趕快列陣,讓騎卒於側翼護衛。
然倉促之間列陣,實在太過困難,尤其是步卒從行軍隊列轉為方陣,當即讓步卒們陷入混亂,兵找將,將找兵,只得依靠旗幟,才讓眾人認清自己所在。
找到旗幟之後,各什、伍需向上找隊,而隊需要向上找屯,屯需要向上找曲,而曲還要向上找部,最後部要向上找校、營。故數以千人的隊列排序,一時間怎麼可能排列而成。
十餘里地,約後世的七八公里,騎兵雖做不到長途衝鋒七八公里,但卻能快步速行。而快步速行,騎卒半小時便能驟至。
故在鄒丹兵馬整軍時,張虞率騎卒快步突進,之後至最後兩里地時,便能讓騎卒發起如狂風驟雨般的衝鋒。
很快,僅過了一刻半的時間,作為先頭部隊的徐晃已率騎至鄒丹軍外兩里地。而步卒尚在列陣,鄒丹整頓騎卒。
趕至戰場的徐晃,見鄒丹軍步騎秩序混亂,直接發起衝鋒。
見狀,鄒丹只得率騎上迎,希望能為步卒整隊爭取更多的時間。
待鄒丹與徐晃騎卒交上手時,突利所率的騎卒出現,直接繞開敵騎的阻擊,而是朝步卒馳射,直接干擾步卒的列陣。
鄒丹軍的弓弩手胡亂射箭,稀稀落落的箭矢破空,幾乎絲毫無損於騎隊。反而并州騎的迅猛騎射,造成了讓本就混亂的隊列愈發混亂。
見步卒騷亂,突利大膽改變他襲擾的任務,如狼似虎般,兇猛蹈陣。而騎卒發起衝鋒時,鄒丹軍士卒便四散而逃,任憑軍官怎麼呼喊都沒用。
「殺!」
少許,另一支騎卒在秦宜祿的率領下,從另外一方向,向混亂的鄒丹軍發起衝鋒。
兩隊千騎如兩端鋒利的鉗子夾住鄒丹軍步卒,直到鉗子於中間會合,將步卒截斷兩半。之後騎卒們高舉矛、刀,在軍中大肆屠殺驚慌失措的幽州步卒,並如羊群般驅趕。
小丘上,鮮艷的『張』大鬣下,張虞駐馬眺望混亂的戰場。因步卒處於潰敗之間,張虞遂將注意力放在搏殺的騎卒中。
卻見鄒丹即便遇見數騎圍殺,持衝突,連殺數騎,依舊是殺出重圍,
英勇無比。顯然鄒丹能深得公孫瓚器重,其武藝自然不俗。
而今徐晃之表現不弱鄒丹,甚至更勝一籌。卻見徐晃為了解決鄒丹,更是主動上前。然鄒丹所率騎卒比徐晃多,反過來招呼騎卒圍殺徐晃,徐晃奔走繞行,以個人精湛的騎術與敵人搏殺。
「子龍,可取此將否?」張虞以鞭遙指鄒丹,問道。
趙雲觀望片刻,按拱手,說道:「有徐將軍牽制,可殺矣!」
「善!」
有了張虞的准許,趙雲率騎順丘而下,加入混亂的騎戰中,為徐晃緩解兵少的困局。
只見趙雲瞄見鄒丹,獨率十餘騎衝殺而去,長類揮舞間,沿途騎卒或死或走,趙雲策馬直至鄒丹前,大喝道:「常山趙子龍在此!」
鄒丹持抵擋幾下,見徐晃借勢反殺而來,自思形勢已去,遂無心戀戰,欲撥馬而撤。然見寒芒一閃,趙雲的長已刺入鄒丹腹部。
「噗!」
鄒丹身體搖晃了幾下,猛地一頭栽到地上,
張虞勒馬於丘上,望著鄒丹死後一片倒的局勢,冷峻的神情終於鬆動,
喜色微露於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