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孤之耿弇,威震隴上
第265章 孤之耿弇,威震隴上
公元194年,正月。
漢天子劉協元服,改元興平,立董氏為皇后,大赦除李催、公孫瓚之外天下犯人。
劉協拔選十餘名賢士為官,並遣使宣告慰諸侯,欲讓州郡供給賦稅。袁紹、袁術、曹操、陶謙等諸侯或以言語推脫,或遣士兵劫殺,或阻塞道路,
皆無意供給賦稅,並視朝廷政令為無物。
雒陽凋而朝廷兵吏眾多,賦稅支出不足,加之委輸難至,劉協無奈下令削減俸祿,並讓劉備、董承率兵開墾荒田,欲以軍屯為生計。
而為了恢復陽生機,劉協下令招攬流民至京畿,給予免除賦稅之條件,數月下來倒讓陽有了不少人煙。
在朝廷情況漸漸好轉之時,即將出征幽州的張虞收到新年的第一條好消息。
溫暖的大堂內,幽、並二州輿圖平鋪在地板上,張虞橫握細杆,與眾文武著襪站在由毛皮製作而成的輿圖上,商討出兵細節。
我軍從河東出發,北至雁門上千餘里路途可行大道,而沿途由太原供給軍糧。」
張虞指著輿圖上的平城,向眾人說道:「大軍先至平城,而後東行入代。軍需輻重可先運至班氏城,以為中轉之用。因沿途河流稀少,溝壑破碎,轉運糧草不易,需徵發數萬民夫運送重。」
「已與辛太原、楊雁門商討輻重轉運路線!」
鍾說道:「此番用兵調度太原、雁門糧草為先,若二郡糧草匱乏,將會調上黨、河東二郡糧草供給。故我與二郡官更商議,有水則以河流運輸,
無水則發牲畜轉運,水路交際之地興建驛站、穀倉,由郡縣官更負責,使府中吏員督查。」
「班氏位漯水中游,西出雁門之陰館,東入代地之桑乾,皆水運所抵達之地。至桑乾城,君侯如東進,入上谷走軍都陘入廣陽;若是南下,越燕山行蒲陰陘至涿郡。」
相比南征關中,北討幽州最大的問題不是路程遙遠,而是并州境內缺少一條能貫穿南北的大河,汾水能將河東之糧逆運至太原,但卻不能將糧草運至雁門。
雁門與太原之間需陸運,至雁門陰館之後,因漯水發源於陰館,並向流入代郡,故可借用漯水轉運糧草。而之後到燕南作戰,恐不是要依靠牲畜與人力運輸。
故出精兵兩萬,并州徵發的役至少要兩、三萬人,若算上劉和、閻柔招攬的漢、胡義士兵馬,所需徵調的役至少要五萬人。
頓了頓,鍾說道:「今下已命太原輻重先運至陰館,稍後待冰雪融化,則將陰館之糧東運至班氏。之後糧草轉運,則觀君侯所選道路!」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非假話,尤其是不能水運地段,大軍出發前,大軍糧草需先運至前線。之後大軍帶兵糧先行入境,後續兵糧則由農夫押運,
這便是北方用兵的特點。
南方用兵的話,因水運條件便利之故,大軍與兵糧甚至能一同出發,根本不用考慮屯糧問題。
「善!」
張虞沉吟少許,說道:「據雁門消息上報,劉和率兵至代郡,得郡中義士相助,已殺公孫瓚所遣郡守。劉和與閻柔齊入代郡,遣人招撫代郡烏桓。
而鮮于輔、齊周於上谷起兵,若進展順利,我軍出兵時,則能下上谷。」
頓了頓,張虞看向高順、呂范、徐晃等將,問道:「今三軍軍士情況如何?」
「稟君候!」
徐晃拱手說道:「河中軍兵吏陸續歸營,待整軍操練數日,便能出兵擊賊。」
呂范說道:「護國軍兵吏家眷多在晉陽,今仆已讓許褚至晉陽聚兵,大軍北上時,將能與大軍匯合。而余者兵更與河中軍情況類似,兵更陸續歸營集結。」
張虞點了點頭,沉聲說道:「既然如此,大軍於半月後開拔,讓雲中軍於陰館匯合!」
「遵命!」呂范應道。
在張虞與眾人深聊出兵細節時,卻見侍從趨步入堂,欣喜票告道。
「君侯,扶風捷報!」
張虞眉毛微挑,問道:「可是征討李催戰報有果?」
「正是!」
侍從脫下鞋履,將張遼所書的軍報奉上,興奮說道:「張蕩寇率本部兵馬於初一突襲安定城,今斬李催,降楊秋,得戶三千餘眾。」
「哦?」
見張遼取得戰果之顯赫,張虞不由加快拆軍報的速度,之後仔細瀏覽起來。
張遼征討李催的權利,由張虞親自授予。故張遼在張虞離開長安之後,
留程普坐鎮京兆尹,而自己率兵回到扶風,與張繡在深冬前,先攻克了糜、氏二縣,將扶風全境收復,並打通了關中至安定的隴道。
漢代設安定郡的目的與明清設貴州目的類似,核心是為了打通兩地的交通。故安定郡的城池沿道路而建,而這條道路便是蕭關道。
張遼占據喻糜、氏二縣之後,便屯兵於糜,與安定郡接壤,距李催、楊秋二人僅有六百里之遙。
得見張遼屯兵階糜,李催多有惶恐,常常遣人探查張遼動向。而張遼確實表現出討伐李催的姿態,一個多月內,張遼釋放出四次征討李催的謠言,
並且多次率騎至蕭關道狩獵,搞得李催神經兮兮。
然隨著張遼的頻繁操作,李催從緊張備戰的狀態,漸漸轉為解怠,以為張遼短期內不會出兵。
至新春歲首前夕,張遼猜測李催會大搞宴會,於是決意突襲安定。於是在二十九日當天,張遼與張繡親率精騎兩千,讓張濟率大軍在後,兩日一夜兼程六百里,於正月初一當天,突襲李催所在的安定城。
當天因歲首宴會,李催及其魔下兵吏無不懈怠,忽然見到張遼突襲至安定,李催以為張遼率大軍殺至,驚慌之下,率親信翻城而逃,準備投靠金城的韓遂。
張遼追殺至白馬山,於是大破李催及其左右,李催在交手中當場被斬殺,張遼收其首級。
而楊秋則在月支城與族人慶賀佳節,突聞張遼殺至安定,因不知張遼態度,於是聚兵固守城池。
張遼率兵至城下,見楊秋無固守之心,於是親自卸甲入城,向楊秋深言利弊,楊秋念及形勢,及張遼態度誠懇,於是投降張遼。楊秋歸降後,張遼拜見楊秋母親,並奉上新年賀禮,以拉攏與楊秋關係。
張遼從二十九日出兵,至正月初三,一共花了五天時間,便為張虞斬殺李催,並降服安定豪帥楊秋,故不可不謂神速。
「哈哈!」
張虞瀏覽軍報前後,忍不住放聲而笑,說道:「文遠膽略出眾,竟敢奔襲兩日六百里,於歲首大宴突襲李催。」
說看,張虞邊將書信交於左右,邊誇耀說道:「孤選文遠為將之初,尚疑以文遠才略能否勝任,而今觀文遠用兵,當有名將之風,坐鎮關中易如反當」
張遼討安定之役,即便在張虞看來都是精彩異常。先是虛張聲勢讓李催漸漸疲憊,之後在不可能用兵的時間段發起最迅猛的進攻,殺入李催老巢,
並將其擒殺。
後續降服楊秋的操作,不僅考驗張遼自身的膽略,更是充分表現出張遼的智慧。畢竟關西形勢複雜,張遼如果圍攻楊秋,關中兵力空虛之下,韓遂態度難料,故張遼勸降楊秋,屬於是最佳方案。
至於戰役的含金量問題,李催雖說已無昔日之強盛,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依舊是不容小顫的將領。
故張遼面對李催,能打出如此傑出的戰績,足以證明了自身的能力。讓張虞不由感慨,張遼不愧是能打出威震逍遙津的名將!
郭圖笑容滿面,說道:「君侯慧眼識才,圖恭賀君侯平息安定郡。今出征幽州前夕,李催授首而亡,是為吉兆。」
張虞以細杆拄地,感嘆說道:「我不為得安定郡而喜,而為文遠用兵出眾而喜。我自塞上起兵以來,征討之事多由我親力親為,故坐擁雍、並二州,我便思求名將。」
「文遠有將略,善迅猛用兵,然我卻不知其竟通虛實之策。孫子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文遠通虛實之法,其可為大將爾!」
張遼的用兵風格依舊沒變,依舊是抓住戰機猛攻。而今所改變的是,張遼懂得利用虛實之策,創造出戰機,沿用猛打猛攻的風格,之後一擊斃命。
二者之差別,便是帥與將的區別。
「來人!」
張虞心有所得,吩咐說道:「向朝廷表張遼為都鄉侯,行征西將軍職;
楊秋率部歸降,舉為安義將軍,屯兵於月支城,受張遼督統;張濟討賊有功,兼領安定太守。」
「遵命!」
見眾人面露羨慕,張虞笑謂諸將,說道:「諸君皆有兵略之才,此番用武幽州,孤將觀諸位之能。」
「諾!」
眾將士氣大盛,皆有意在幽州之役中發揮出彩,(以便升任更高的官職,
為了嘉獎張遼,張虞不僅表張遼官爵,更是在軍議後,向張遼親寫書信。在信中盛讚張遼用兵出彩,有耿拿用兵之略。並勸張遼下次莫要孤身勸降,此非大將之所為。
公元194年,正月。
漢天子劉協元服,改元興平,立董氏為皇后,大赦除李催、公孫瓚之外天下犯人。
劉協拔選十餘名賢士為官,並遣使宣告慰諸侯,欲讓州郡供給賦稅。袁紹、袁術、曹操、陶謙等諸侯或以言語推脫,或遣士兵劫殺,或阻塞道路,
皆無意供給賦稅,並視朝廷政令為無物。
雒陽凋而朝廷兵吏眾多,賦稅支出不足,加之委輸難至,劉協無奈下令削減俸祿,並讓劉備、董承率兵開墾荒田,欲以軍屯為生計。
而為了恢復陽生機,劉協下令招攬流民至京畿,給予免除賦稅之條件,數月下來倒讓陽有了不少人煙。
在朝廷情況漸漸好轉之時,即將出征幽州的張虞收到新年的第一條好消息。
溫暖的大堂內,幽、並二州輿圖平鋪在地板上,張虞橫握細杆,與眾文武著襪站在由毛皮製作而成的輿圖上,商討出兵細節。
我軍從河東出發,北至雁門上千餘里路途可行大道,而沿途由太原供給軍糧。」
張虞指著輿圖上的平城,向眾人說道:「大軍先至平城,而後東行入代。軍需輻重可先運至班氏城,以為中轉之用。因沿途河流稀少,溝壑破碎,轉運糧草不易,需徵發數萬民夫運送重。」
「已與辛太原、楊雁門商討輻重轉運路線!」
鍾說道:「此番用兵調度太原、雁門糧草為先,若二郡糧草匱乏,將會調上黨、河東二郡糧草供給。故我與二郡官更商議,有水則以河流運輸,
無水則發牲畜轉運,水路交際之地興建驛站、穀倉,由郡縣官更負責,使府中吏員督查。」
「班氏位漯水中游,西出雁門之陰館,東入代地之桑乾,皆水運所抵達之地。至桑乾城,君侯如東進,入上谷走軍都陘入廣陽;若是南下,越燕山行蒲陰陘至涿郡。」
相比南征關中,北討幽州最大的問題不是路程遙遠,而是并州境內缺少一條能貫穿南北的大河,汾水能將河東之糧逆運至太原,但卻不能將糧草運至雁門。
雁門與太原之間需陸運,至雁門陰館之後,因漯水發源於陰館,並向流入代郡,故可借用漯水轉運糧草。而之後到燕南作戰,恐不是要依靠牲畜與人力運輸。
故出精兵兩萬,并州徵發的役至少要兩、三萬人,若算上劉和、閻柔招攬的漢、胡義士兵馬,所需徵調的役至少要五萬人。
頓了頓,鍾說道:「今下已命太原輻重先運至陰館,稍後待冰雪融化,則將陰館之糧東運至班氏。之後糧草轉運,則觀君侯所選道路!」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非假話,尤其是不能水運地段,大軍出發前,大軍糧草需先運至前線。之後大軍帶兵糧先行入境,後續兵糧則由農夫押運,
這便是北方用兵的特點。
南方用兵的話,因水運條件便利之故,大軍與兵糧甚至能一同出發,根本不用考慮屯糧問題。
「善!」
張虞沉吟少許,說道:「據雁門消息上報,劉和率兵至代郡,得郡中義士相助,已殺公孫瓚所遣郡守。劉和與閻柔齊入代郡,遣人招撫代郡烏桓。
而鮮于輔、齊周於上谷起兵,若進展順利,我軍出兵時,則能下上谷。」
頓了頓,張虞看向高順、呂范、徐晃等將,問道:「今三軍軍士情況如何?」
「稟君候!」
徐晃拱手說道:「河中軍兵吏陸續歸營,待整軍操練數日,便能出兵擊賊。」
呂范說道:「護國軍兵吏家眷多在晉陽,今仆已讓許褚至晉陽聚兵,大軍北上時,將能與大軍匯合。而余者兵更與河中軍情況類似,兵更陸續歸營集結。」
張虞點了點頭,沉聲說道:「既然如此,大軍於半月後開拔,讓雲中軍於陰館匯合!」
「遵命!」呂范應道。
在張虞與眾人深聊出兵細節時,卻見侍從趨步入堂,欣喜票告道。
「君侯,扶風捷報!」
張虞眉毛微挑,問道:「可是征討李催戰報有果?」
「正是!」
侍從脫下鞋履,將張遼所書的軍報奉上,興奮說道:「張蕩寇率本部兵馬於初一突襲安定城,今斬李催,降楊秋,得戶三千餘眾。」
「哦?」
見張遼取得戰果之顯赫,張虞不由加快拆軍報的速度,之後仔細瀏覽起來。
張遼征討李催的權利,由張虞親自授予。故張遼在張虞離開長安之後,
留程普坐鎮京兆尹,而自己率兵回到扶風,與張繡在深冬前,先攻克了糜、氏二縣,將扶風全境收復,並打通了關中至安定的隴道。
漢代設安定郡的目的與明清設貴州目的類似,核心是為了打通兩地的交通。故安定郡的城池沿道路而建,而這條道路便是蕭關道。
張遼占據喻糜、氏二縣之後,便屯兵於糜,與安定郡接壤,距李催、楊秋二人僅有六百里之遙。
得見張遼屯兵階糜,李催多有惶恐,常常遣人探查張遼動向。而張遼確實表現出討伐李催的姿態,一個多月內,張遼釋放出四次征討李催的謠言,
並且多次率騎至蕭關道狩獵,搞得李催神經兮兮。
然隨著張遼的頻繁操作,李催從緊張備戰的狀態,漸漸轉為解怠,以為張遼短期內不會出兵。
至新春歲首前夕,張遼猜測李催會大搞宴會,於是決意突襲安定。於是在二十九日當天,張遼與張繡親率精騎兩千,讓張濟率大軍在後,兩日一夜兼程六百里,於正月初一當天,突襲李催所在的安定城。
當天因歲首宴會,李催及其魔下兵吏無不懈怠,忽然見到張遼突襲至安定,李催以為張遼率大軍殺至,驚慌之下,率親信翻城而逃,準備投靠金城的韓遂。
張遼追殺至白馬山,於是大破李催及其左右,李催在交手中當場被斬殺,張遼收其首級。
而楊秋則在月支城與族人慶賀佳節,突聞張遼殺至安定,因不知張遼態度,於是聚兵固守城池。
張遼率兵至城下,見楊秋無固守之心,於是親自卸甲入城,向楊秋深言利弊,楊秋念及形勢,及張遼態度誠懇,於是投降張遼。楊秋歸降後,張遼拜見楊秋母親,並奉上新年賀禮,以拉攏與楊秋關係。
張遼從二十九日出兵,至正月初三,一共花了五天時間,便為張虞斬殺李催,並降服安定豪帥楊秋,故不可不謂神速。
「哈哈!」
張虞瀏覽軍報前後,忍不住放聲而笑,說道:「文遠膽略出眾,竟敢奔襲兩日六百里,於歲首大宴突襲李催。」
說看,張虞邊將書信交於左右,邊誇耀說道:「孤選文遠為將之初,尚疑以文遠才略能否勝任,而今觀文遠用兵,當有名將之風,坐鎮關中易如反當」
張遼討安定之役,即便在張虞看來都是精彩異常。先是虛張聲勢讓李催漸漸疲憊,之後在不可能用兵的時間段發起最迅猛的進攻,殺入李催老巢,
並將其擒殺。
後續降服楊秋的操作,不僅考驗張遼自身的膽略,更是充分表現出張遼的智慧。畢竟關西形勢複雜,張遼如果圍攻楊秋,關中兵力空虛之下,韓遂態度難料,故張遼勸降楊秋,屬於是最佳方案。
至於戰役的含金量問題,李催雖說已無昔日之強盛,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依舊是不容小顫的將領。
故張遼面對李催,能打出如此傑出的戰績,足以證明了自身的能力。讓張虞不由感慨,張遼不愧是能打出威震逍遙津的名將!
郭圖笑容滿面,說道:「君侯慧眼識才,圖恭賀君侯平息安定郡。今出征幽州前夕,李催授首而亡,是為吉兆。」
張虞以細杆拄地,感嘆說道:「我不為得安定郡而喜,而為文遠用兵出眾而喜。我自塞上起兵以來,征討之事多由我親力親為,故坐擁雍、並二州,我便思求名將。」
「文遠有將略,善迅猛用兵,然我卻不知其竟通虛實之策。孫子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文遠通虛實之法,其可為大將爾!」
張遼的用兵風格依舊沒變,依舊是抓住戰機猛攻。而今所改變的是,張遼懂得利用虛實之策,創造出戰機,沿用猛打猛攻的風格,之後一擊斃命。
二者之差別,便是帥與將的區別。
「來人!」
張虞心有所得,吩咐說道:「向朝廷表張遼為都鄉侯,行征西將軍職;
楊秋率部歸降,舉為安義將軍,屯兵於月支城,受張遼督統;張濟討賊有功,兼領安定太守。」
「遵命!」
見眾人面露羨慕,張虞笑謂諸將,說道:「諸君皆有兵略之才,此番用武幽州,孤將觀諸位之能。」
「諾!」
眾將士氣大盛,皆有意在幽州之役中發揮出彩,(以便升任更高的官職,
為了嘉獎張遼,張虞不僅表張遼官爵,更是在軍議後,向張遼親寫書信。在信中盛讚張遼用兵出彩,有耿拿用兵之略。並勸張遼下次莫要孤身勸降,此非大將之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