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二府人事,晉鹽濟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63章 二府人事,晉鹽濟楚

  張虞從長安至安邑,不單單是他一人前往,而是連同帶著雍州牧府的官吏一同前往安邑。

  而到了安邑之後,張虞先著手改組了霸府職能,有意將車騎將軍與雍州牧兩府的人事統一。

  為何要將二府人事統一,則是因二府產生法理不同,所帶來的權利範圍不同。

  州牧、郡府因治理地方之故,天然擁有開府徵辟幕僚之權,故州府幕僚以治理本地區事務為先。而除州、郡之外,朝廷中唯三公、大將軍四人具有開府之權。然東漢朝廷為了限制三公的權利,將事務移到尚書台。

  隨著三公開府權利的減弱,漸漸成為大族子弟入仕的渠道之一,如王允被徵召為并州別駕後,因名聲顯赫之故,三公並舉徵召,成為司徒府的幕僚。而後王允因政績出眾,從司徒府幕僚遷為侍御史。

  三公幕僚地位比州、郡府更員身份更高,在出仕途徑上,不亞於舉孝廉出身的大族士人。

  而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則是准許車騎將軍如三公開府,所徵辟的幕僚待遇與三公幕僚相同。如鄧鷺便是以車騎將軍之職而儀同三司。

  故以上而觀之,雍州牧府,因張虞出任雍州牧之故,負責雍州地區的治理:

  車騎將軍府,具有中央屬性,略高於雍州牧府,然因州牧獨立性強,車騎府幕僚無權干涉雍州治理,最多具有指導的權利。

  歷史中,劉備控制益、荊二州時,為了便於協調二州管理,將左將軍府置於益州牧、荊州牧之上,由諸葛亮署左將軍府事,而非讓諸葛亮出任單一府內官職。

  張虞今將出征幽州時,自然不可能讓二府獨立,而是通過人事任命,機構改組,將二府職能打通。

  如鍾則是被拜為軍師中郎將,署車騎將軍府事,督理並、雍二州,及調度兩河賦稅。

  杜畿以河東太守之職,兼領車騎府長史,為鍾督理二州二河副手。

  楊俊出任車騎府主簿,考課治下官吏政績。

  呂范出任車騎府司馬,為張虞軍事上的副手。

  郭圖為車騎府軍師參軍,負責參議將軍府軍事,督理軍務。

  賈翊、董昭、荀攸分別以侍中或郡守之職,兼領車騎府參軍。三人中唯董昭實領官職,治理京兆尹。

  張遼以蕩寇將軍之職,兼領車騎府都護。

  庾疑以司金校尉之職,兼領車騎府鹽鐵功曹,負責雍、並二州的鹽鐵官營。

  除以上屬吏外,張虞還委任崔琰、申屠備、李、令狐邵等車騎府從吏。

  為了尊崇車騎府,以抑州牧府職權,張虞徵辟少量關中土人出任州府屬吏,

  如扶風蘇則、馮翊吉茂、北地傅干、張奐之子張猛、河東張時、扶風耿紀等十餘名關中名士。

  而雍州府屬吏職責,為張虞監督關中三輔郡縣,以及向下頒布政令。張虞在安邑時,他們向張虞匯報。若張虞出征幽州,則受治中張時管理,鍾、杜畿的工作指導。

  經張虞的一系列人事調整,終於將並、雍二州之權歸統於車騎將軍府,並搭建起五大部門的組織架構。杜畿為長史,負責將軍府政務;呂范為司馬,負責將軍府軍事;郭圖為軍師參軍,負責將軍府的軍務;楊俊為主簿,考課州府官吏政績;庾疑為鹽鐵功曹,負責治下鹽鐵官營。

  而五大部門之上,便是鍾署車騎府事,在張虞出征時,負責代理張虞工作;張虞在任時,輔佐張虞治理軍政。

  忙完人事調整,時間已到了十一月,天已飄起了雪花,安邑內外被白雪所覆蓋窗台外,雪花紛飛而落。屋內,火盆所燃燒出的暖氣,驅散了屋內的冷氣。

  「君侯留高平、鳳翔、西安三軍於關中,並有關中三輔郡兵補用,足以讓張將軍都護關西軍事!」鍾問道:「然不知君侯欲調集哪幾部兵馬遠征幽州?」

  張虞坐於主榻上,說道:「我欲出兩萬兵馬,即除護國軍外,抽調雲中、河中二軍。留咸陽、西河、河陽三軍坐鎮并州,防備袁紹出兵。」

  張遼以車騎將軍都護屬官,都督張濟、程普、滿寵三將,坐鎮於關中,兵馬約一萬五千人。而張虞率徐晃、酈嵩二將出征,留郝昭、張楊、什翼三將分別守普陽、河內、河東三地。

  經關中一波擴軍,張虞魔下已有九軍之眾,多達五萬戰兵。放眼天下諸侯,

  兵馬能超張虞者,除了袁紹、袁術外,已是無人可以與張虞相比。而二袁兵馬雖眾,但質量上怕會不如張虞。


  畢竟張虞兵入關中,雖說收編了大量兵馬,但那些降卒卻是身經百戰的邊軍或禁軍,在質量上比內郡兵馬強多了。

  「君侯留兵於并州,不知是否依照舊策,繼續劫掠羌胡?」鍾問道。

  「可!」

  張虞沉吟片刻,笑道:「之前由雲中軍前往征討,此番便由郝昭率西河軍入掠羌胡!」

  之前張虞想一次性解決羌胡,但因形勢變化之故,張虞放棄了大軍征討羌胡的計劃,採取疲敵之策,不斷派兵入掠羌胡。而今兵馬擴張太快,戰鬥力與組織度存疑,不如利用羌胡充當磨刀石,讓各部兵馬輪番劫掠羌胡。

  羌胡遇見張虞算是倒霉,黃土高原被朝廷捨棄,故不管張虞怎麼劫掠,羌胡只能自認倒霉。且張虞兵馬出入黃土高原,幾乎無人阻擋。而羌胡反過來劫掠并州,因西面有黃河與呂梁山為阻擋,羌胡受挫於山、水防線,僅會空耗兵馬性命。

  「對了!」

  張虞想起什麼事,看向庾疑問道:「今河東鹽池如何?」

  庾疑當即回答:「君侯,得杜河東相助,今已將鹽池官營。因入冬不便曬鹽,故欲讓河東鹽池產鹽,需至明歲開春之後。」

  「可有驗算能產鹽多少,一歲能收多少錢財?」張虞問道。

  庾疑已有準備,估算說道:「河東一歲能產鹽四十六萬石,鹽價以每石九百錢計算,終歲能得四億一千四百餘萬錢,除去購入成本,至少能得三億之眾,非太原、雁門二地小鹽池所能比!」

  張虞噴噴了下,他之前在雁門,運營參合鹽池時,一年下來能盈利幾十方便不得了。彼時河東鹽池對於他而言,屬於日夜所思之物,今河東鹽池終歸他所有。而今他有河東鹽池為利,無疑有更穩定的經濟來源養兵。

  張虞看向鍾,笑道:「元常,比賦稅而言,鹽利如何?」

  鍾授須而笑,說道:「今歲賦稅得糧六十餘萬石及麻、絹、綿等數方匹。

  明歲加統關中所出賦稅,河東鹽利約能占明年歲收之近半。君侯征討幽州之後,

  回師修養一年,將能耀武於河北,與袁紹決分勝負。」

  張虞感慨說道:「孤終知元常勸我遷治安邑之本意!」

  河東郡戶籍雖多,但因經歷了白波軍之亂,人口減少不少。然河東之根本不在戶籍上,而是在河東鹽池上。正是因河東有鹽池之利,歷代以關中、陽為核心的政權,無不是將河東納入司隸直轄。

  鍾勸張虞遷府治於安邑無疑是點晴之筆,不僅讓張虞更好治理并州與關中,而且還幫張虞控制了治下最關鍵的稅源。

  庾疑沉吟片刻,說道:「君侯,明歲欲得鹽利三億多錢,僅憑并州、關中、

  京畿百姓購買尚有不足,還需與荊州通商,將鹽售賣於荊楚。」

  「荊州不產鹽?」張虞疑惑問道。

  「荊楚不產鹽!」

  見張虞不了解情況,庾凝說道:「天下能產鹽之地少,西北涼州產池鹽,西南益州產井鹽,緣海諸州產海鹽。涼州、益州自產自銷,緣海諸州多是供給本州及臨近內郡。」

  「而荊楚無鹽,故自先秦以來,多由揚、蜀、河東三地之鹽供給。如雲台之將賈復為南陽郡縣吏時,便受命前往河東購鹽,路遇賊寇劫掠,獨自運鹽而歸!」

  荊楚境內河流雖多,但在農業時代不產鹽。春秋時楚國向西擴張,很大一部分原因,貪圖巴蜀的井鹽。之後巴蜀被秦所有,楚國便向東擴張,吞併江東,得到海鹽的生產地。

  清朝時期,統治者利用兩湖不產鹽的特點,施行淮鹽濟楚之策,向兩湖地區徵收高額鹽稅。太平天國時期,淮鹽難以濟楚,於是便有川鹽濟楚,曾國藩從中徵收大量鹽稅,才能編練出新軍,並擊敗太平軍。

  今東漢時期,井鹽、淮鹽尚未迎來產量大爆發,荊北如南陽地區之鹽,需要河東所供。

  張虞思慮片刻,說道:「今袁術雖據豫、荊,但食鹽恐多依仗於益、揚。今孤與袁術互盟,可去信一封,行普鹽濟楚之策,以求雙方互利。」

  說著,張虞便看向鍾,說道:「我去信之後,勞元常遣人與袁術交涉。如有利可圖,袁術豈會不答應?」

  「遵命!」

  考慮到錢包漸鼓,張虞笑道:「昔統并州時,州府無錢,拮据不已。今州府漸豐,不宜苛刻。故元常看能否籌備些物品,於新春賞賜資歷深厚之兵吏。」

  「君侯仁義!」鍾稱讚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