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快去關中,請張車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58章 快去關中,請張車騎!

  九月,公孫瓚誣陷劉虞圖謀篡位,將劉虞斬首,並傳首於朝廷。之後,公孫瓚強迫使者段訓冊封他為前將軍,易侯,假節,都督幽、冀二州軍事。

  幽州士民得聞劉虞身亡的消息,無不悲傷痛哭。故吏孫瑾、張逸、張瓚三人因為劉虞收戶,觸犯了公孫瓚的禁忌,遂被其處決。

  公孫瓚為了儘快在幽州建立起統治,他顧不上自己在士民中惡劣的名聲,而是抓緊時間派出帳下將校,控制代、廣陽、上谷、右北平、涿、漁陽等幽州六郡。

  同時,公孫瓚為了擺脫劉虞的烙印,更好的控制冀州的河間、渤海二郡國,

  以及受「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童謠的影響,

  他將治所遷到易縣,遂易縣稱為易京。

  故公孫瓚徵發民夫,準備修易京,設圍塹十重,塹中起高台,樓建於高台之上,並將幽州府庫中錢糧轉運至其中,積穀三百萬石,夠十萬之眾食用一年多。

  而在公孫瓚遷治所於易京之時,袁紹為了呼應公孫瓚,趁張虞遠在關中之時,命屯兵於趙國的義,率兵突襲常山。義連克房子、元氏、欒城、平棘等南部數縣之後,與張燕戰於真定。

  張燕初戰不敵義之後,得聞公孫瓚背刺劉虞,占據了幽州六郡,自感大勢不妙,連夜撤兵而走,退守臨近太行山區的蒲吾、靈壽、綿蔓等地,並遣人通知太原告急。

  在河北事變的消息,很快從幽、冀二州之交,傳至京畿,乃至關中。

  雒陽,虞安殿。

  劉協正與朱傷、楊彪、董承、吳碩等眾商議要事。

  「曹操率兵侵犯徐州,連下徐州十餘城,屠戮泗水百姓,令泗水為之淤堵。

  陶謙惶恐之下,今命人快馬上疏,請陛下遣使東出調和。」吳碩上報導。

  劉協面露嫌棄之色,說道:「之前車騎將軍會盟討賊,陶謙先是應諾,之後李催封賞官爵,陶謙反悔棄盟。如此反覆之人,今怎敢上奏請求遣使調和。

  M7

  陶謙可不是三國演義里的老好人,而是追求割據,爭霸中原的梟雄。自董卓入京起,陶謙便利用嫡系丹陽兵,以及拉攏徐州本地豪族、豪帥,成為徐州名義上的統治者。

  此番曹操征討徐州,還是陶謙主動挑起。陶謙趁曹操與袁術大戰之際,派兵聯合造反的下邳闕宣,率兵侵占了泰山諸縣,兵鋒直逼任城。

  曹操在擊敗袁術之後,休整至六月,趁陶謙殺闕宣,侵吞兵馬之時,遂率兵南征徐州,奪回了被侵占的土地,並反手攻入徐州。

  「咳咳!」

  朱偽因喉痰堵,咳嗽幾聲,說道:「陛下,徐州戶籍殷實,糧草豐富。曹操今已據有兗州,若侵據徐州,則恐無人能制。故陶謙雖有異心,但今卻不可讓曹操坐大。陛下當遣德高望重之人東行,以朝廷之名,勸和曹操與陶謙。」

  朝廷東遷之後,雖擺脫了張虞的控制,但因疆域狹窄之故,形勢談不上樂觀。故對朝廷來說,抑強而扶弱,阻止大軍閥的出現,這樣才能讓朝廷保持對天下的統治。

  劉協心情鬱悶,問道:「既然如此,不知遣何人出使關東?」

  楊彪看了眼眾人,拱手說道:「陛下,需遣與曹操有故,且有恩於曹操之人出使。如以資歷淺薄者為使,怕難令曹操信服。」

  朱偽主動請纓,說道:「陛下,老臣昔率兵征討黃幣時,曹孟德為我帳下效力,臣不才願持節出使關東,勸和曹操、陶謙二人。」

  劉協面露擔憂,說道:「公年歲已大,身體抱恙,今又出使奔波,朕於心不忍!」

  「老臣身體自知,統兵遠征雖說困難,但出使勸和卻不在話下!」朱偽說道。

  「既然如此,勞煩朱公了!」

  「諾!」

  一事解決之後,梁紹奏報導:「陛下,袁紹遣使奉禮朝謁,求拜驃騎將軍,

  表子袁譚為青州刺史。」

  「諸卿以為如何?」劉協問道。

  楊彪因與袁氏有親,加之袁紹已遣人疏通關係,故偏袒說道:「陛下,袁紹之前會盟討董,雖說止兵於京畿,但卻有功於社稷。袁紹年少成名,聲威顯赫天下,今冊封驃騎將軍並非不可。

  聞言,董承冷笑了聲,說道:「張雍州會盟討賊,救天子於水火,尚僅能得車騎將軍之官。而袁紹疑害韓馥,見諸侯討李,卻坐上觀壁。承敢問楊公,封驃騎將軍於袁紹,不知是謂公允否?」


  楊彪頓時語塞,難以回答董承。

  過了半響,楊彪問道:「析關中而設雍州,並拜張車騎為州牧,足以全張車騎之功。張車騎與袁冀州同為車騎將軍,不知何人為真車騎?」

  「那不如封袁紹為前將軍!」董承說道。

  「豈有貶封之理?」楊彪問道。

  劉協求助朱偽,問道:「朱公何意?」

  朱偽沉默半響,說道:「袁紹之車騎將軍為自表,且袁紹心懷異心,在會盟討賊事敗後,求立大司馬為帝。今以驃騎將軍封袁紹,張雍州必心生怨恨。無功而大賞,非明智之舉。」

  「故以臣之見,不如封袁紹為前將軍,拜其子袁譚為青州刺史,以勵袁紹多行忠義之舉。」

  「善!」

  劉協點了點頭,說道:「且如朱公之言!」

  關中救駕之事中,除了張虞的功績最高外,其次便是作為內應的朱。待張虞入長安之後,朱偽便受封錄尚書事,執掌朝中大事。加上手上有兵馬,地位比楊彪更高一籌,故劉協在大事上多會聽取朱偽的建議。

  在劉協商量冊封之時,忽然卻見劉和頭扎麻巾,痛哭而闖入大殿。

  見狀,劉協心中不妙,起身詢問道:「怎麼回事?」

  劉和跪拜在殿中,哭泣說道:「陛下,公孫瓚構陷臣父篡逆,率兵侵犯薊縣,不僅奪取幽州六郡,更是殘害我父。臣懇請陛下下詔討伐公孫瓚,為我父報仇!」

  「什麼?」

  劉協下榻,扶起劉和,臉色驟變,問道:「大司馬被公孫瓚所害,公孫瓚怎敢行謀逆之事?」

  朱偽情緒激動,罵道:「公孫瓚怎敢以下犯上,殘害宗親牧伯!」

  楊彪更是滿臉的震驚,公孫瓚可是劉虞屬下,今居然污衊劉虞,並下令殺害,這與董卓殺袁槐有何區別?

  一時間,殿中眾人無不為劉虞哀嘆。自天下亂局以來,劉虞始終尊奉朝廷。

  故劉虞不單單是鎮守邊疆的漢室宗親,更是朝廷在天下豎起的一面旗幟。

  今朝廷在東遷陽之後,朝廷所直轄疆域雖僅數百里,但眾人依舊樂觀。畢竟遠在幽州地區,還有忠奉國事的劉虞,故君臣上下皆以劉虞為依仗。

  而如今劉虞被殺,幽州被奪,對本已衰微的漢室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放眼天下州郡,兼併郡國者眾,忠奉國事之者少。漢室命運之坎坷,難免讓人撫膺長嘆!

  劉協忍不住落淚,說道:「朕視大司馬為尊長,國家以大司馬為柱石。今大司馬遇害身亡,朕與國家將無依靠!」

  「陛下節哀!」

  楊彪勸慰眾人說道:「大司馬雖亡,但幽州故吏尚在。陛下今下之重在於討賊,懲戒公孫瓚,收服幽州,令天下諸侯知漢室之威嚴!」

  朱偽緩和了下情緒,深嘆口氣,說道:「京畿兵馬僅萬餘,出討幽州,恐需依仗冀、並二州出兵。」

  「袁紹與公孫瓚結仇,讓袁紹出兵征討公孫瓚怕是不難!」梁紹說道。

  劉和抹著淚水,說道:「公孫瓚侵占幽州之時,袁紹出兵進攻常山,奪取常山縣邑。常山為張燕所有,而其與張雍州交好。二者行事同步,恐二人有所往來。」

  見狀,董承神情小心,試探問道:「那請車騎將軍出兵?」

  劉協陷入沉默之中,張虞雖與朝廷關係依舊不錯,但因經歷雍州設立風波,

  他與張虞之間心存芥蒂。畢竟在張虞入朝之前,他可是將張虞幻想成類似王允那般的人物。

  如今幽州緊急,憑朝廷之力征討不了,他顧不上與張虞之間的芥蒂,唯有依仗張虞和袁紹兩人出兵。

  「下令於張虞、袁紹,令二人起兵征討幽州!」朱說道:「臣出使兗州之後,將順道出使冀州,說服袁紹出兵幽州。」

  「僅能如此了!」

  劉協看向眾人,問道:「不知何人為使,前往長安說服張虞?」

  「陛下,義舉將軍劉備與張虞有故,今不如讓劉備出使關中,讓張虞與袁紹同討公孫瓚。」楊彪說道。

  「可行!」

  劉協伸手握著劉和的手掌,沉聲說道:「大司馬被公孫瓚所害,卿為大司馬之子,朕今拜卿為幽州牧,為朕鎮守幽燕,亦為大司馬報仇。」

  雖說讓張虞征討公孫瓚,但劉協可不打算讓張虞占據幽州。故今有劉虞之子在朝,劉協自然讓劉和出任幽州牧。以便擊敗公孫瓚之後,劉和依靠劉虞的遺產,控制幽州六郡。

  「遵命!」

  劉和咬牙切齒,說道:「臣必殺公孫瓚,以為臣父報仇!」

  「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