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朕四季常服不過八套
浙江,杭州運河碼頭上。
一條船隊,載著十艘糧船此刻迎風起航。
飄揚的兩面旗幟,一面旗幟上寫著「浙江布政使司」,另一面旗幟上寫著「軍糧」兩個大字。
李青雲和海瑞站在岸邊,看著船隊逐漸遠去,心情都不太爽利。
海瑞心情不好是因為十艘糧船實在是太少了,送到前線,怕是連十天都撐不到。
但就這十艘糧船也已經是他們掏空了鄭泌昌何茂才兩人的家底才抄出來的。
沒錯,在巨大的軍需缺口面前,趙貞吉也徹底坐不住了。
沒等到京師的旨意下來,就下令查抄了鄭泌昌何茂才兩人的家產。
為今之計,是能頂一天是一天。
海瑞:「若是糧食還不夠,趙中丞說不定就會對淳安建德的糧動心思了。」
李青雲點點頭:「預料之中,先前鄭泌昌何茂才的家底在改稻為桑裡面已經被我們掏過一次,淳安建德靠著沈一石和他們兩個,加上南直隸的官糧熬過來了,剩下的糧食被惦記也不奇怪。」
「到時候,趙中丞怕是會以軍國大事為由,強行從淳安建德的官倉里征糧。」
海瑞眼神凌厲,神色肅穆:「浙江還有這麼多犯案的官員,鄭泌昌何茂才的家產、嚴家和京里大員在浙江的份子大頭都藏在他們那裡,不對這些貪官動手,反而對百姓的存糧動手。」
「他枉為一省巡撫。」
李青云:「他怕是也在衡量,淳安建德的糧是穩住兩縣百姓民心所系,沒了這些糧,哪個百姓還會繼續理會的改稻為桑的國策,到時候激起民亂,給了倭寇可乘之機。」
這類似後世那個著名的電車難題。
一方是百姓,一方是軍務。
前者是無辜的兩名孩子,後者是一群孩子。
趙貞吉的心正在慢慢往後者傾斜。
或者說他在等一個所有人都沒法阻攔他的時候動手。
要想破開這個難題,不能從選擇上入手。
因為怎麼選都是會有錯,只有用掀桌子的方式,採用外力打破這個難題。
外力不常有,但恰好李青雲有。
碼頭遠處有一匹駿馬在朝兩人奔馳而來。
「兩位大人,有聖旨到。請速速前往巡撫衙門。」
兩人二話不說,翻身上馬,帶著兩隊衛兵朝巡撫衙門趕去。
不消幾刻,兩人下馬進堂。
只看見趙貞吉和幾名錦衣衛站在堂中等候。
楊金水也在,他和四個乾兒子在大堂里,正臉色蒼白,焦急的等待宣讀聖旨。
桌上的茶顧不上喝半口,急得渾身冒汗。
由於司禮監此次批紅下發的聖旨類型乃是書面聖旨。
書面聖旨又分明發上諭和特發上諭,明發上諭是由內閣向各有司衙門公開發布,昭告天下。
而特發上諭是指名發給某人,由某人向當事人宣讀時才能開封。
這封聖旨是特發給趙貞吉,內容是處理浙江一案的結果,所以李青雲和海瑞這兩個陪審官必須在場,才能開封。
「見過上差,趙中丞。」
見兩人到來,趙貞吉將一軸聖旨雙手捧起。
讓堂內諸人都能看清。
然後特地交給錦衣衛檢查。
待錦衣衛檢查烤漆封印完好無損,點頭之後,親手將烤漆封印弄開。
拉出聖旨捲軸,交還給趙貞吉。
這番動作是必要的流程。
因而有禮法,所以有威嚴。
趙貞吉打開明黃色的綢緞聖旨,目光迫不及待地看去,一目十行是他的本事,作為理學心學的泰斗級別人物,他兩三下將裡面內容完全看完。
看完之後表情滿是錯愕。
他抬起頭,下意識看向李青雲。
眾人也跟著好奇地看著李青雲。
一下子被諸多目光注視,李青雲有些不自在:「中丞大人,該宣讀旨意了。」
趙貞吉如夢初醒,深吸一口氣:「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眾人當即紛紛跪下。
「江南織造局兼浙江市舶司總管楊金水聽旨。織造局、市舶司雖歸內廷管轄,實亦為國庫之鎖鑰。朕四季常服不過八套,換乾洗濕,推衣衣之。無時不念國步之艱,民生之難。渠料一蠶一繭一絲一梭皆吞沒於群蠹之口!」
「沈一石何不過織造局當差一書吏耳,何以行賄於浙江各司衙門達百萬匹之巨!朕已著令徹查尚衣監針工局巾帽局諸宦官奴才。念爾身為織造總管,所擔差事上系朝廷,下系黎民,當加強監管手下奴才,潔身自好,助朝廷勉力完成五十萬匹絲綢之訂單,以補失察之罪。」
趴在地上的楊金水當即軟倒在地,但臉上的表情就像重獲新生。
幾個乾兒子跪著過來攙扶於他,被楊金水一把推開。
「浙江一省之地,先經水患,又遭倭患,可憐一省之百姓生靈。政務形勢危如水火,著浙直總督署參軍譚綸署理浙江按察使,淳安知縣李青雲暫任江南織造局浙江市舶司提舉一職,會同浙江巡撫趙貞吉,織造總管楊金水通力協作,以解國憂。」
「浙江八百里急遞所呈鄭犯必昌何犯茂才所供罪狀,覽之不勝驚駭!上攫江南織造局之國帑,下刮浙江百姓之脂膏,唯財是貪,曷知底里之人,又何止鄭何。著令浙江巡撫趙貞吉,陪審官李青雲、海瑞立刻抓捕有關犯案官員,將其所貪墨之家財充入國庫,以供軍用。」
「倭寇未絕,此案亦無絕期。」
「欽此!」
煌煌聖諭,滿室皆驚!
眾人拜謝領旨。
旨意讀完,眾生之態皆有不同。
死裡逃生的楊金水朝著李青雲點頭示意,隨即帶人離開了巡撫衙門。
海瑞聽著聖旨前頭,本來滿眼淚光,深受感動,可到後來聽到不僅沒有懲處楊金水,還將鄭泌昌何茂才兩人之事壓在了浙江里,不再向上蔓延,心裡已是多了一大股火氣。
待到聖旨讀完,心中怒火已經不可壓制。
家國不分的沈一石家產,就這麼被一句輕飄飄的「織造局書吏」化為了宮中私有,成為了織造局所有。
那楊金水和鄭泌昌何茂才幾人擅自轉賣之事就被徹底破局。
其中內涵意味,讓人無法深思。
一條船隊,載著十艘糧船此刻迎風起航。
飄揚的兩面旗幟,一面旗幟上寫著「浙江布政使司」,另一面旗幟上寫著「軍糧」兩個大字。
李青雲和海瑞站在岸邊,看著船隊逐漸遠去,心情都不太爽利。
海瑞心情不好是因為十艘糧船實在是太少了,送到前線,怕是連十天都撐不到。
但就這十艘糧船也已經是他們掏空了鄭泌昌何茂才兩人的家底才抄出來的。
沒錯,在巨大的軍需缺口面前,趙貞吉也徹底坐不住了。
沒等到京師的旨意下來,就下令查抄了鄭泌昌何茂才兩人的家產。
為今之計,是能頂一天是一天。
海瑞:「若是糧食還不夠,趙中丞說不定就會對淳安建德的糧動心思了。」
李青雲點點頭:「預料之中,先前鄭泌昌何茂才的家底在改稻為桑裡面已經被我們掏過一次,淳安建德靠著沈一石和他們兩個,加上南直隸的官糧熬過來了,剩下的糧食被惦記也不奇怪。」
「到時候,趙中丞怕是會以軍國大事為由,強行從淳安建德的官倉里征糧。」
海瑞眼神凌厲,神色肅穆:「浙江還有這麼多犯案的官員,鄭泌昌何茂才的家產、嚴家和京里大員在浙江的份子大頭都藏在他們那裡,不對這些貪官動手,反而對百姓的存糧動手。」
「他枉為一省巡撫。」
李青云:「他怕是也在衡量,淳安建德的糧是穩住兩縣百姓民心所系,沒了這些糧,哪個百姓還會繼續理會的改稻為桑的國策,到時候激起民亂,給了倭寇可乘之機。」
這類似後世那個著名的電車難題。
一方是百姓,一方是軍務。
前者是無辜的兩名孩子,後者是一群孩子。
趙貞吉的心正在慢慢往後者傾斜。
或者說他在等一個所有人都沒法阻攔他的時候動手。
要想破開這個難題,不能從選擇上入手。
因為怎麼選都是會有錯,只有用掀桌子的方式,採用外力打破這個難題。
外力不常有,但恰好李青雲有。
碼頭遠處有一匹駿馬在朝兩人奔馳而來。
「兩位大人,有聖旨到。請速速前往巡撫衙門。」
兩人二話不說,翻身上馬,帶著兩隊衛兵朝巡撫衙門趕去。
不消幾刻,兩人下馬進堂。
只看見趙貞吉和幾名錦衣衛站在堂中等候。
楊金水也在,他和四個乾兒子在大堂里,正臉色蒼白,焦急的等待宣讀聖旨。
桌上的茶顧不上喝半口,急得渾身冒汗。
由於司禮監此次批紅下發的聖旨類型乃是書面聖旨。
書面聖旨又分明發上諭和特發上諭,明發上諭是由內閣向各有司衙門公開發布,昭告天下。
而特發上諭是指名發給某人,由某人向當事人宣讀時才能開封。
這封聖旨是特發給趙貞吉,內容是處理浙江一案的結果,所以李青雲和海瑞這兩個陪審官必須在場,才能開封。
「見過上差,趙中丞。」
見兩人到來,趙貞吉將一軸聖旨雙手捧起。
讓堂內諸人都能看清。
然後特地交給錦衣衛檢查。
待錦衣衛檢查烤漆封印完好無損,點頭之後,親手將烤漆封印弄開。
拉出聖旨捲軸,交還給趙貞吉。
這番動作是必要的流程。
因而有禮法,所以有威嚴。
趙貞吉打開明黃色的綢緞聖旨,目光迫不及待地看去,一目十行是他的本事,作為理學心學的泰斗級別人物,他兩三下將裡面內容完全看完。
看完之後表情滿是錯愕。
他抬起頭,下意識看向李青雲。
眾人也跟著好奇地看著李青雲。
一下子被諸多目光注視,李青雲有些不自在:「中丞大人,該宣讀旨意了。」
趙貞吉如夢初醒,深吸一口氣:「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眾人當即紛紛跪下。
「江南織造局兼浙江市舶司總管楊金水聽旨。織造局、市舶司雖歸內廷管轄,實亦為國庫之鎖鑰。朕四季常服不過八套,換乾洗濕,推衣衣之。無時不念國步之艱,民生之難。渠料一蠶一繭一絲一梭皆吞沒於群蠹之口!」
「沈一石何不過織造局當差一書吏耳,何以行賄於浙江各司衙門達百萬匹之巨!朕已著令徹查尚衣監針工局巾帽局諸宦官奴才。念爾身為織造總管,所擔差事上系朝廷,下系黎民,當加強監管手下奴才,潔身自好,助朝廷勉力完成五十萬匹絲綢之訂單,以補失察之罪。」
趴在地上的楊金水當即軟倒在地,但臉上的表情就像重獲新生。
幾個乾兒子跪著過來攙扶於他,被楊金水一把推開。
「浙江一省之地,先經水患,又遭倭患,可憐一省之百姓生靈。政務形勢危如水火,著浙直總督署參軍譚綸署理浙江按察使,淳安知縣李青雲暫任江南織造局浙江市舶司提舉一職,會同浙江巡撫趙貞吉,織造總管楊金水通力協作,以解國憂。」
「浙江八百里急遞所呈鄭犯必昌何犯茂才所供罪狀,覽之不勝驚駭!上攫江南織造局之國帑,下刮浙江百姓之脂膏,唯財是貪,曷知底里之人,又何止鄭何。著令浙江巡撫趙貞吉,陪審官李青雲、海瑞立刻抓捕有關犯案官員,將其所貪墨之家財充入國庫,以供軍用。」
「倭寇未絕,此案亦無絕期。」
「欽此!」
煌煌聖諭,滿室皆驚!
眾人拜謝領旨。
旨意讀完,眾生之態皆有不同。
死裡逃生的楊金水朝著李青雲點頭示意,隨即帶人離開了巡撫衙門。
海瑞聽著聖旨前頭,本來滿眼淚光,深受感動,可到後來聽到不僅沒有懲處楊金水,還將鄭泌昌何茂才兩人之事壓在了浙江里,不再向上蔓延,心裡已是多了一大股火氣。
待到聖旨讀完,心中怒火已經不可壓制。
家國不分的沈一石家產,就這麼被一句輕飄飄的「織造局書吏」化為了宮中私有,成為了織造局所有。
那楊金水和鄭泌昌何茂才幾人擅自轉賣之事就被徹底破局。
其中內涵意味,讓人無法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