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若人人如你,我亦行道
房間內突然變得死寂。
趙貞吉突然慶幸自己支開了錦衣衛和手底下的人。
不然這般大逆不道的話進到外人耳里,他趙貞吉偏偏又在此處。
到時候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有些趙貞吉不敢聽,也不想聽。
「我不與你爭辯。」趙貞吉從案台上拿起一份公文。
千般話語都說不動海瑞這個直人,只因這種人所行所言在其心中都是天大的道理,猶如高山一般不可動搖。
「你素來愛講遠大的空話,卻忘了迫在眉睫的要緊事,倭寇之患對我東南沿海百姓之荼毒,不是你在口頭上就能講清楚的。」
「本院現在派給你一件公務。七戰下來,我軍勢如破竹,剿滅倭寇之勢已然成為板上釘釘,如此千秋大局,比什麼都重要。你立刻將下一批軍需送往前方,五日內送到胡部堂軍營!」
「也睜開眼睛看看,胡部堂在前方做的是什麼樣的事業,再來回想一下你所謂的大局。」
海瑞接過公文,面無表情地收下:「敢問中丞,那欽案不審了嗎?」
趙貞吉不勝其煩:「還審什麼,都已經這樣了,還審什麼,供狀我原封不動交上去,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後續審訊,就等十天之後朝廷的旨意。」
「接著審,還是就此結案,你都不要管了,現在你只需要把軍需運給胡部堂。」
見海瑞接了公文沒有動作,趙貞吉眯起了眼:「你不願去?」
「當然願意。」
海瑞說完,跨步走到了門口處,回頭給趙貞吉留下這一番話:「中丞大人,大明正德十二年,倭寇侵我海南之澄邁、臨高,那年我四歲,家父死於倭寇之手,倭寇之患,我比你更懂得,我自然也知道這世道上,到底哪些事輕,哪些事重。」
言罷,出門而去。
只留得趙貞吉尷尬立在原地。
押送軍需是件苦差事,放在三國時期,這叫糧官,出了名的送命職位。
遇事不決,先殺糧官可不僅僅是一個調侃的話。
當然,時代變了,押送軍需的活計交給文官之後,這個職位的死亡率就大大降低了。
海瑞是個做事認真的人,接到了命令就打算馬上出發。
在大門處海瑞看到了向他走來的李青雲。
「玄卿是剛從織造局回來?」
李青雲停下腳步:「剛峰兄就沒有什麼想問我的嗎?」
海瑞:「想問的事情多了去了,只是眼下沒有這麼多時間談。」
李青云:「剛峰兄可是要去哪?」
「奉中丞大人之令,五日之內押送軍需到胡部堂大營。」
李青雲眼睛一亮:「我這裡正好有封書信,可否麻煩剛峰兄替我轉交給胡部堂?」
海瑞的眼神瞬間變得耐人尋味:「你早知我會送信給胡部堂。」
「湊巧,湊巧而已。」
海瑞深深地看了一眼李青云:「玄卿,你這般行為到底是為了什麼?」
海瑞沒有明說。但李青雲知道,他指的是為什麼在提審房裡要為織造局做掩飾,事後又為什麼趕去織造局。
這些海瑞都知道,李青雲更是當著他的面去做的。
李青雲淡淡一笑:「我只是在做我想做的,正如剛峰兄在做自己心中所想做的,兩者之間,不過是道器之間的差別罷了。」
海瑞默然:「何為道,何為器?」
「不重要,對社稷,對百姓有幫助便足夠了。」
海瑞看著李青雲發亮的眸子:「那玄卿就等我回來,好好與我說上一通。」
李青雲叫住要走的海瑞:「結果可能未如你我所願,但求問心無愧,有些答案,胡部堂也可以與你一說。」
「剛峰兄,莫要氣餒,若是朝中人人皆是你,我也是行道之人。」
海瑞啞然失笑,似乎明白了什麼,轉身不留戀離開巡撫衙門。
-----------------
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但這句話放在大明朝並不合適。
大明一朝戶籍制度將全國戶口按照職業分工,規劃為民戶、軍戶、匠戶等籍。各色戶籍世襲職業,不容更改,是繼承自元朝的「諸色戶計」。
因此在大明的軍營里,住的全是軍戶,子承父籍,世代為軍,可以說是鐵打的營盤,鐵打的兵。
明朝在軍事要隘設衛,關津渡口設所。
溫嶺東南一戰,軍隊在戚繼光和胡宗憲的帶領下摧毀了倭寇在浙江東南最重要的巢穴,極大的殺傷了倭寇的有生力量。
胡宗憲在衛城裡部署著接下來的戰役,力求一舉肅清為患多年的浙江沿海倭寇。
海瑞帶來的軍需恰好給打了勝仗的將士們發餉錢,大帳外是一片熱鬧,大帳內的胡宗憲和海瑞卻是太安靜了。
燭火照帳。
海瑞望著胡宗憲眼裡的血絲,心中一凜。
早早準備好的話語此刻突然說不出口。
胡宗憲看了一眼海瑞,輕笑道:「你和李青雲在淳安建德兩縣做的事,真是令人佩服啊。」
海瑞:「比不得胡部堂在前線浴血奮戰,都是些分內之事。」
「分內之事,」胡宗憲稱讚:「好一個分內之事,要是人人都能做好分內事,也不至於世道艱難。」
胡宗憲這句話是有點怨氣的。
他身邊缺少太多能做好分內事的人了。在外打仗,除了譚綸和戚繼光,就沒幾個靠得住的。
上到皇帝內閣,下到鄭泌昌何茂才,都在掣他的肘。
以至於他要在夾縫中,艱難騰挪。
「卑職這次來找部堂,除了押運軍需,還有兩件事請教。」
「你說,但我不一定回答的滿意。」
「第一件事,今年五月九個縣決堤,是否另有隱衷?」
「你為什麼不去問李青雲,還是說,他也沒告訴你?」
海瑞沉默了一會兒,說道:「他與我透露過。」
胡宗憲:「那你既然知道,為何還要問,這件事的案卷已經上交刑部,如果要翻案,需要有充足的證據,並請示朝廷,然後到刑部調閱案卷。」
胡宗憲這是不想追究的意思了。
海瑞迅速想明白其中關節,也不再過多糾纏,問出下一個問題:「部堂可知道,鄭泌昌何茂才將沈一石充入國庫的家產私自賣給了徽商。」
趙貞吉突然慶幸自己支開了錦衣衛和手底下的人。
不然這般大逆不道的話進到外人耳里,他趙貞吉偏偏又在此處。
到時候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有些趙貞吉不敢聽,也不想聽。
「我不與你爭辯。」趙貞吉從案台上拿起一份公文。
千般話語都說不動海瑞這個直人,只因這種人所行所言在其心中都是天大的道理,猶如高山一般不可動搖。
「你素來愛講遠大的空話,卻忘了迫在眉睫的要緊事,倭寇之患對我東南沿海百姓之荼毒,不是你在口頭上就能講清楚的。」
「本院現在派給你一件公務。七戰下來,我軍勢如破竹,剿滅倭寇之勢已然成為板上釘釘,如此千秋大局,比什麼都重要。你立刻將下一批軍需送往前方,五日內送到胡部堂軍營!」
「也睜開眼睛看看,胡部堂在前方做的是什麼樣的事業,再來回想一下你所謂的大局。」
海瑞接過公文,面無表情地收下:「敢問中丞,那欽案不審了嗎?」
趙貞吉不勝其煩:「還審什麼,都已經這樣了,還審什麼,供狀我原封不動交上去,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後續審訊,就等十天之後朝廷的旨意。」
「接著審,還是就此結案,你都不要管了,現在你只需要把軍需運給胡部堂。」
見海瑞接了公文沒有動作,趙貞吉眯起了眼:「你不願去?」
「當然願意。」
海瑞說完,跨步走到了門口處,回頭給趙貞吉留下這一番話:「中丞大人,大明正德十二年,倭寇侵我海南之澄邁、臨高,那年我四歲,家父死於倭寇之手,倭寇之患,我比你更懂得,我自然也知道這世道上,到底哪些事輕,哪些事重。」
言罷,出門而去。
只留得趙貞吉尷尬立在原地。
押送軍需是件苦差事,放在三國時期,這叫糧官,出了名的送命職位。
遇事不決,先殺糧官可不僅僅是一個調侃的話。
當然,時代變了,押送軍需的活計交給文官之後,這個職位的死亡率就大大降低了。
海瑞是個做事認真的人,接到了命令就打算馬上出發。
在大門處海瑞看到了向他走來的李青雲。
「玄卿是剛從織造局回來?」
李青雲停下腳步:「剛峰兄就沒有什麼想問我的嗎?」
海瑞:「想問的事情多了去了,只是眼下沒有這麼多時間談。」
李青云:「剛峰兄可是要去哪?」
「奉中丞大人之令,五日之內押送軍需到胡部堂大營。」
李青雲眼睛一亮:「我這裡正好有封書信,可否麻煩剛峰兄替我轉交給胡部堂?」
海瑞的眼神瞬間變得耐人尋味:「你早知我會送信給胡部堂。」
「湊巧,湊巧而已。」
海瑞深深地看了一眼李青云:「玄卿,你這般行為到底是為了什麼?」
海瑞沒有明說。但李青雲知道,他指的是為什麼在提審房裡要為織造局做掩飾,事後又為什麼趕去織造局。
這些海瑞都知道,李青雲更是當著他的面去做的。
李青雲淡淡一笑:「我只是在做我想做的,正如剛峰兄在做自己心中所想做的,兩者之間,不過是道器之間的差別罷了。」
海瑞默然:「何為道,何為器?」
「不重要,對社稷,對百姓有幫助便足夠了。」
海瑞看著李青雲發亮的眸子:「那玄卿就等我回來,好好與我說上一通。」
李青雲叫住要走的海瑞:「結果可能未如你我所願,但求問心無愧,有些答案,胡部堂也可以與你一說。」
「剛峰兄,莫要氣餒,若是朝中人人皆是你,我也是行道之人。」
海瑞啞然失笑,似乎明白了什麼,轉身不留戀離開巡撫衙門。
-----------------
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但這句話放在大明朝並不合適。
大明一朝戶籍制度將全國戶口按照職業分工,規劃為民戶、軍戶、匠戶等籍。各色戶籍世襲職業,不容更改,是繼承自元朝的「諸色戶計」。
因此在大明的軍營里,住的全是軍戶,子承父籍,世代為軍,可以說是鐵打的營盤,鐵打的兵。
明朝在軍事要隘設衛,關津渡口設所。
溫嶺東南一戰,軍隊在戚繼光和胡宗憲的帶領下摧毀了倭寇在浙江東南最重要的巢穴,極大的殺傷了倭寇的有生力量。
胡宗憲在衛城裡部署著接下來的戰役,力求一舉肅清為患多年的浙江沿海倭寇。
海瑞帶來的軍需恰好給打了勝仗的將士們發餉錢,大帳外是一片熱鬧,大帳內的胡宗憲和海瑞卻是太安靜了。
燭火照帳。
海瑞望著胡宗憲眼裡的血絲,心中一凜。
早早準備好的話語此刻突然說不出口。
胡宗憲看了一眼海瑞,輕笑道:「你和李青雲在淳安建德兩縣做的事,真是令人佩服啊。」
海瑞:「比不得胡部堂在前線浴血奮戰,都是些分內之事。」
「分內之事,」胡宗憲稱讚:「好一個分內之事,要是人人都能做好分內事,也不至於世道艱難。」
胡宗憲這句話是有點怨氣的。
他身邊缺少太多能做好分內事的人了。在外打仗,除了譚綸和戚繼光,就沒幾個靠得住的。
上到皇帝內閣,下到鄭泌昌何茂才,都在掣他的肘。
以至於他要在夾縫中,艱難騰挪。
「卑職這次來找部堂,除了押運軍需,還有兩件事請教。」
「你說,但我不一定回答的滿意。」
「第一件事,今年五月九個縣決堤,是否另有隱衷?」
「你為什麼不去問李青雲,還是說,他也沒告訴你?」
海瑞沉默了一會兒,說道:「他與我透露過。」
胡宗憲:「那你既然知道,為何還要問,這件事的案卷已經上交刑部,如果要翻案,需要有充足的證據,並請示朝廷,然後到刑部調閱案卷。」
胡宗憲這是不想追究的意思了。
海瑞迅速想明白其中關節,也不再過多糾纏,問出下一個問題:「部堂可知道,鄭泌昌何茂才將沈一石充入國庫的家產私自賣給了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