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參觀西泠印社,獲得獎勵
臨安美院的一位主任出面,對濱海藝術學院的師生們表示歡迎,然後向姜哲贈送剛剛印刷好的收藏證書。
付敏等一幫同學,聽說就在他們聽介紹交流的時候,姜哲又完成了一次寫生示範,作品還被美院收藏,既驚訝又羨慕。
交流的時間是有限的。
胡老師提出告辭。
馬老師邀請眾人在教學樓前合影,這一次的交流活動,算是結束。
他把姜哲行人,送出校門,邀請眾人再次來學習參觀,也讓胡老師轉達他對秦教授的問候。
雖然有些匆忙,但是他還是單獨向姜哲發出邀請,希望他能來美院讀研究生。
姜哲只能對向對方的認可,表示感謝。
很多人看到馬老師拉著姜哲說話,雖然聽不到說什麼,但是隱約也能猜到大概方向。
這下,就連胡老師也有些妒忌,畢竟,她申請讀研究生的時候,那可是付出了好多的努力。
回旅社的途中,面對同學們的詢問,姜哲應對自如。
胡老師回到旅社,把拍到的照片用郵箱傳回學校,同時向秦教授做了匯報。
學生們在臨安的主要學習任務完成,可以去參觀其他的景點。
姜哲繼續完成系統任務。
秦教授聽完匯報,用電腦查看胡老師發過來的信息之後,立刻拿著資料,向造型藝術系的系主任進行匯報。
系主任看著秦教授用U盤拷過來的圖片,笑著說道:「這個姜哲,還真是利害。走到哪裡,都能弄出點兒動靜來,還總能給咱們爭的一些榮譽。
咱們當年把他爭取過來。還真是做對了。」
秦教授笑著點頭,對姜哲越來越滿意:「雖然咱們一直在努力,但不管是知名度還是影響力,都要比臨安美院遜色一些。
但是,姜哲遠遠超過了他的同齡人。其他學校的學生,可比不上他。」
「沒錯,我馬上向領導們匯報。」系主任說道。
秦教授及時的詢問:「明年的預算,是不是對我們油畫專業多傾斜一點?」
系主任答道:「這個問題,還是要走流程。你們先把預算報上來,我們儘量向學校爭取嘛。」
秦教授一聽這番話,就知道是在應付自己。「你們想留姜哲讀研,總得拿出點誠意。不能總是口頭表揚。」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會向領導匯報。」
「你每一次都是這麼說。」
下午,姜哲來到了西湖景區孤山西麓,參觀西泠印社。
這個景點不在眾人的參觀計劃中。
因為西湖周邊的知名景點太多,短期旅行的人,也很少把這裡列為必須參觀的景點。
油畫專業的學生們,大多數不了解金石篆刻。姜哲因為對金石篆刻有興趣,獲得了相關技能,也是為了系統任務,所以一個人來參觀。
印社的位置極好,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橋,北鄰里西湖,居山而建。
姜哲走進白牆黛瓦的月洞門,看到右側白牆上有西泠印社勝跡圖。
圖上刻有印社簡介以及整體布局。西泠印社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召集同人發起創建,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
姜哲觀看簡介時,想像當年這些金石篆刻名家們聚集在這裡,研究交流,創建印社的場景,非常神往。
他懷著有些激動的心情,開始參觀。
道路左側有蓮池,還有柏堂。
柏堂的入口上方,掛著一張匾額,刻有西泠印社幾個篆書大字,用的是吳昌碩的字。
柏堂內部有四位創始人,以及歷任社長的介紹以及他們的作品展示。
柏堂的東側是印人書廊,展示書法碑刻,另一側是印人印廊。展示從明清時期到現代的名家篆刻作品。
琳琅滿目的作品,讓姜哲目不暇接。
邊走邊拍,同時讓系統收錄信息。
來到柏堂後面,看到石徑上有一座石牌坊,這是前山石坊。
沿著石徑而上,來到石亭,這座亭子寓意結交金石。
拍照,沿著通道走到仰賢亭。這裡展示的是篆刻浙派創始人丁敬的作品。
仰賢亭後面又有一條石徑,曲折向上。名為鴻雪徑。
姜哲沿著石徑向前走,看到西泠印社四泉之一的印泉。
經過印泉,到了華嚴經塔,這裡是西泠印社的最高點。
圍繞著徑塔,觀摩四周景致。
這裡集中了西泠印社的諸多景點,比如剔蘚亭,四照閣,鄧石如像,小龍泓洞,缶亭等等。
眼中所見,有多處明清古建築,亭台樓閣,林泉怪石,錯落有致。人文景觀薈萃,摩崖題刻隨處可見。
無論從那個角度觀察,都能有新的發展,人文建築與自然景觀相互融合,每一處景致布局構思極為巧妙。
姜哲看著西泠印社四泉的文泉,生出一個想法。
如果將來有機會,自己也建一座這樣的園林。用來居住,賞玩。
想像這個場景,忍不住開始計算,需要哪些條件。
但是,他很快就打住這個想法。
條件太高,目前遠遠達不到。
繼續觀摩,來到漢三老石室。
這裡陳列著浙省最古老的漢代三老諱字忌日碑。
姜哲一路遊玩,看過小盤谷,又參觀吳昌碩紀念館。
他在潛泉附近,拍下一張你照片,聽到了系統的提示音。
您參觀西林印社,觀摩諸多金石資料,獲得獎勵——金石學技能包。
此次獎勵,包含一條特殊的線索,請在接收技能包之後,查看線索。
姜哲心中歡喜。
今天參觀了幾個景點,也做了寫生。可惜都沒觸發獎勵。現在,終於等來了獎勵,而且,還有特殊線索。
他環顧左右,找了休息的地方坐下,假裝閉目休息,點擊領取獎勵。
一股信息傳入腦海中。
他一邊接收信息,一邊領會。
這次的技能禮包,主要以金石學知識為主,包含西泠印社創始人和吳昌碩的部分金石技能。
因為這幾位名家所學和專長不相同,所以信息極為豐富。
這些信息和姜哲原本擁有的金石學以及篆刻等技能,很好的融合為一體。(本章完)
付敏等一幫同學,聽說就在他們聽介紹交流的時候,姜哲又完成了一次寫生示範,作品還被美院收藏,既驚訝又羨慕。
交流的時間是有限的。
胡老師提出告辭。
馬老師邀請眾人在教學樓前合影,這一次的交流活動,算是結束。
他把姜哲行人,送出校門,邀請眾人再次來學習參觀,也讓胡老師轉達他對秦教授的問候。
雖然有些匆忙,但是他還是單獨向姜哲發出邀請,希望他能來美院讀研究生。
姜哲只能對向對方的認可,表示感謝。
很多人看到馬老師拉著姜哲說話,雖然聽不到說什麼,但是隱約也能猜到大概方向。
這下,就連胡老師也有些妒忌,畢竟,她申請讀研究生的時候,那可是付出了好多的努力。
回旅社的途中,面對同學們的詢問,姜哲應對自如。
胡老師回到旅社,把拍到的照片用郵箱傳回學校,同時向秦教授做了匯報。
學生們在臨安的主要學習任務完成,可以去參觀其他的景點。
姜哲繼續完成系統任務。
秦教授聽完匯報,用電腦查看胡老師發過來的信息之後,立刻拿著資料,向造型藝術系的系主任進行匯報。
系主任看著秦教授用U盤拷過來的圖片,笑著說道:「這個姜哲,還真是利害。走到哪裡,都能弄出點兒動靜來,還總能給咱們爭的一些榮譽。
咱們當年把他爭取過來。還真是做對了。」
秦教授笑著點頭,對姜哲越來越滿意:「雖然咱們一直在努力,但不管是知名度還是影響力,都要比臨安美院遜色一些。
但是,姜哲遠遠超過了他的同齡人。其他學校的學生,可比不上他。」
「沒錯,我馬上向領導們匯報。」系主任說道。
秦教授及時的詢問:「明年的預算,是不是對我們油畫專業多傾斜一點?」
系主任答道:「這個問題,還是要走流程。你們先把預算報上來,我們儘量向學校爭取嘛。」
秦教授一聽這番話,就知道是在應付自己。「你們想留姜哲讀研,總得拿出點誠意。不能總是口頭表揚。」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會向領導匯報。」
「你每一次都是這麼說。」
下午,姜哲來到了西湖景區孤山西麓,參觀西泠印社。
這個景點不在眾人的參觀計劃中。
因為西湖周邊的知名景點太多,短期旅行的人,也很少把這裡列為必須參觀的景點。
油畫專業的學生們,大多數不了解金石篆刻。姜哲因為對金石篆刻有興趣,獲得了相關技能,也是為了系統任務,所以一個人來參觀。
印社的位置極好,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橋,北鄰里西湖,居山而建。
姜哲走進白牆黛瓦的月洞門,看到右側白牆上有西泠印社勝跡圖。
圖上刻有印社簡介以及整體布局。西泠印社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召集同人發起創建,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
姜哲觀看簡介時,想像當年這些金石篆刻名家們聚集在這裡,研究交流,創建印社的場景,非常神往。
他懷著有些激動的心情,開始參觀。
道路左側有蓮池,還有柏堂。
柏堂的入口上方,掛著一張匾額,刻有西泠印社幾個篆書大字,用的是吳昌碩的字。
柏堂內部有四位創始人,以及歷任社長的介紹以及他們的作品展示。
柏堂的東側是印人書廊,展示書法碑刻,另一側是印人印廊。展示從明清時期到現代的名家篆刻作品。
琳琅滿目的作品,讓姜哲目不暇接。
邊走邊拍,同時讓系統收錄信息。
來到柏堂後面,看到石徑上有一座石牌坊,這是前山石坊。
沿著石徑而上,來到石亭,這座亭子寓意結交金石。
拍照,沿著通道走到仰賢亭。這裡展示的是篆刻浙派創始人丁敬的作品。
仰賢亭後面又有一條石徑,曲折向上。名為鴻雪徑。
姜哲沿著石徑向前走,看到西泠印社四泉之一的印泉。
經過印泉,到了華嚴經塔,這裡是西泠印社的最高點。
圍繞著徑塔,觀摩四周景致。
這裡集中了西泠印社的諸多景點,比如剔蘚亭,四照閣,鄧石如像,小龍泓洞,缶亭等等。
眼中所見,有多處明清古建築,亭台樓閣,林泉怪石,錯落有致。人文景觀薈萃,摩崖題刻隨處可見。
無論從那個角度觀察,都能有新的發展,人文建築與自然景觀相互融合,每一處景致布局構思極為巧妙。
姜哲看著西泠印社四泉的文泉,生出一個想法。
如果將來有機會,自己也建一座這樣的園林。用來居住,賞玩。
想像這個場景,忍不住開始計算,需要哪些條件。
但是,他很快就打住這個想法。
條件太高,目前遠遠達不到。
繼續觀摩,來到漢三老石室。
這裡陳列著浙省最古老的漢代三老諱字忌日碑。
姜哲一路遊玩,看過小盤谷,又參觀吳昌碩紀念館。
他在潛泉附近,拍下一張你照片,聽到了系統的提示音。
您參觀西林印社,觀摩諸多金石資料,獲得獎勵——金石學技能包。
此次獎勵,包含一條特殊的線索,請在接收技能包之後,查看線索。
姜哲心中歡喜。
今天參觀了幾個景點,也做了寫生。可惜都沒觸發獎勵。現在,終於等來了獎勵,而且,還有特殊線索。
他環顧左右,找了休息的地方坐下,假裝閉目休息,點擊領取獎勵。
一股信息傳入腦海中。
他一邊接收信息,一邊領會。
這次的技能禮包,主要以金石學知識為主,包含西泠印社創始人和吳昌碩的部分金石技能。
因為這幾位名家所學和專長不相同,所以信息極為豐富。
這些信息和姜哲原本擁有的金石學以及篆刻等技能,很好的融合為一體。(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