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武將王軾
王軾(1439年_1506年),字用敬,湖北公安人。
王軾為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授大理寺評事,歷任四川按察副使、右副都御史、貴州巡撫等要職。弘治年間官至戶部尚書,督軍平定貴州普安州米魯之亂,用兵五月,破寨千餘。王軾生於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九月二十日,為天順八年(1464年)甲申科進士,最初被授官大理奪右評事,後調任大理奪右寺正。他對精細檢校覆核意見,在前往四川錄囚(指有關官吏訊察囚犯,並決定可否原宥的制度)時,平反冤案,使百餘人沉冤昭雪;在陝西處理藩王大獄時,能夠不避權貴,為人公允。得以升任四川按察副使。後來,王軾因調查嘉定冋知盛崇仁貪髒之罪,遭到他人誣陷,被交付法司審理,後來弘治皇帝即位後,被證明無罪,弘治皇帝重新起用,任陝西按察副使,弘治初年,王軾被擢升為四川按察使。適逢災年,在分巡川東時,他發倉賑濟災民,又請朝廷頒賜官銀十萬兩購糧,以賑濟實民、調控糧價,「民賴以不死者甚眾」。當時有貴州苗民起事,朝廷以徵兵進剿,王軾卻認為不必勞師動眾,他的意見最終被採納。在處理案件時,「應手而決」,為千餘人平反。王軾四次在四川為官,百姓都熟悉他的為政及教化。到他離任時,「老稚遮道」,都不願讓其離開。王軾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王軾的主要功績是討定黔亂。弘治十二年(1499年)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間,貴州鎮守太監楊友、貴州總兵官曹愷、貴州巡撫錢鉞等征討普安州米魯之亂,進展不利,都指揮吳遠兵敗被俘,「普安幾陷」。兵部建議另派大臣前往統軍,弘治皇帝同意,任命王軾兼任左副都御史,督貴州軍務,出征米魯。王軾尚未抵達,楊友想要接受米魯的詐降,朝廷不允。米魯等加緊圍攻普安州、安南衛,截斷盤江道,並生擒貪功冒進的楊友,軍威正盛。期間,貴州右布政使閭鉦,按察使劉福,都指揮李宗武、郭仁、史韜、李雄、吳達等盡皆陣亡。王軾抵達前線後,利用便宜行事的權力,調集廣西、湖廣、雲南、四川等地的官軍、土兵共八萬人,會合貴州兵力稱總兵力達二十萬。起復已經致仕居家的右都督王通統兵,分八道進軍。至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月,參將趙晟攻破六墜寨,米魯自盤江竄逃。都指揮張泰等渡江追擊,指揮劉懷等解除了叛軍對安南衛的圍困,曹愷、王通及都指揮李政也接連攻破叛軍各營寨。米魯回襲平夷衛及大河、扼勒諸堡,米魯逃回馬尾籠寨,遭軍官軍主力圍剿,雲南武定土官鳳英殺死米魯,普安之亂平定。此次用兵,歷時五個月,攻破營寨千餘座,斬首四千人百餘級,俘獲一千二百餘人。捷報傳至BJ後,弘治皇帝大喜,賜詔嘉勞王軾。王軾奉詔還京,再獲厚賞,以功加官太子少保。
明朝大都文人領兵,文人一改平時文弱形象,上戰場用兵如神,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真是外行領導內行。領導只有會識人會用人,兵法運用自如。懂得變通,善於計謀,用小的代價換更大的勝利。關於王軾的相貌,王軾六十五歲,高顴多髯,髯發半百,袖手而略向右側坐,李東陽稱其「鳶肩高聳,背若有負」。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老帥哥。正德元年(1506年)逝世,年六十八。累贈太保,諡號「襄簡」。
王軾為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授大理寺評事,歷任四川按察副使、右副都御史、貴州巡撫等要職。弘治年間官至戶部尚書,督軍平定貴州普安州米魯之亂,用兵五月,破寨千餘。王軾生於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九月二十日,為天順八年(1464年)甲申科進士,最初被授官大理奪右評事,後調任大理奪右寺正。他對精細檢校覆核意見,在前往四川錄囚(指有關官吏訊察囚犯,並決定可否原宥的制度)時,平反冤案,使百餘人沉冤昭雪;在陝西處理藩王大獄時,能夠不避權貴,為人公允。得以升任四川按察副使。後來,王軾因調查嘉定冋知盛崇仁貪髒之罪,遭到他人誣陷,被交付法司審理,後來弘治皇帝即位後,被證明無罪,弘治皇帝重新起用,任陝西按察副使,弘治初年,王軾被擢升為四川按察使。適逢災年,在分巡川東時,他發倉賑濟災民,又請朝廷頒賜官銀十萬兩購糧,以賑濟實民、調控糧價,「民賴以不死者甚眾」。當時有貴州苗民起事,朝廷以徵兵進剿,王軾卻認為不必勞師動眾,他的意見最終被採納。在處理案件時,「應手而決」,為千餘人平反。王軾四次在四川為官,百姓都熟悉他的為政及教化。到他離任時,「老稚遮道」,都不願讓其離開。王軾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王軾的主要功績是討定黔亂。弘治十二年(1499年)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間,貴州鎮守太監楊友、貴州總兵官曹愷、貴州巡撫錢鉞等征討普安州米魯之亂,進展不利,都指揮吳遠兵敗被俘,「普安幾陷」。兵部建議另派大臣前往統軍,弘治皇帝同意,任命王軾兼任左副都御史,督貴州軍務,出征米魯。王軾尚未抵達,楊友想要接受米魯的詐降,朝廷不允。米魯等加緊圍攻普安州、安南衛,截斷盤江道,並生擒貪功冒進的楊友,軍威正盛。期間,貴州右布政使閭鉦,按察使劉福,都指揮李宗武、郭仁、史韜、李雄、吳達等盡皆陣亡。王軾抵達前線後,利用便宜行事的權力,調集廣西、湖廣、雲南、四川等地的官軍、土兵共八萬人,會合貴州兵力稱總兵力達二十萬。起復已經致仕居家的右都督王通統兵,分八道進軍。至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月,參將趙晟攻破六墜寨,米魯自盤江竄逃。都指揮張泰等渡江追擊,指揮劉懷等解除了叛軍對安南衛的圍困,曹愷、王通及都指揮李政也接連攻破叛軍各營寨。米魯回襲平夷衛及大河、扼勒諸堡,米魯逃回馬尾籠寨,遭軍官軍主力圍剿,雲南武定土官鳳英殺死米魯,普安之亂平定。此次用兵,歷時五個月,攻破營寨千餘座,斬首四千人百餘級,俘獲一千二百餘人。捷報傳至BJ後,弘治皇帝大喜,賜詔嘉勞王軾。王軾奉詔還京,再獲厚賞,以功加官太子少保。
明朝大都文人領兵,文人一改平時文弱形象,上戰場用兵如神,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真是外行領導內行。領導只有會識人會用人,兵法運用自如。懂得變通,善於計謀,用小的代價換更大的勝利。關於王軾的相貌,王軾六十五歲,高顴多髯,髯發半百,袖手而略向右側坐,李東陽稱其「鳶肩高聳,背若有負」。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老帥哥。正德元年(1506年)逝世,年六十八。累贈太保,諡號「襄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