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 與G的抗爭史
從五歲始,G成為了s法律層次上的父親,同時也是促成其原生家庭扭曲的根源。S對他的態度經歷了陌生—妥協—反抗—無視幾個階段。
最初的S年幼無知,包括第一次叫他「爸爸」,大多也是有服從母親命令的意味。那時候的他不會理解,也不可能理解親情的含義,更不用說愛。他的心智還在發育,所接觸到的一切人和事物,構成了一個個認知碎片,距離它們由量變引起質變,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因此這一時期s對G可以說不抱太多傾向性的感情,他只是一個代替了父親的角色,算不上好和壞,見得多但不熟悉,也不親密。
第一次轉變開始於何時,不好精確定位。一般認為是與母親由雙向來往轉為移居為始。因為從這時開始,S完全生活在了「人家的地盤」,儘管只是村莊間的移居,但強大的陌生感還是充斥了s小小的內心,G在自己家裡,開始逐漸暴露本性。
大約在小學的前三四年,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裡,S都覺得自己活的毫無尊嚴。G根本不把他看作兒子,而是一個工具,或是一頭任人使喚的驢,想讓他幹嘛就幹嘛,命令用的語氣也根本不是父親對兒子,而像是老爺對下人。若s沒完成好任務,就會招來責罵,G非常喜歡拿自己小時候的事譏諷S,像一個頑固的老封建:「我跟你這麼大的時候都……」,「你干點什麼中用?!」「給狗吃了,狗還看門呢,你能幹什麼?」……這種毫無同理心,甚至帶點封建思想的話,像一根根針,刺痛的s的心,然而此時的他毫無辦法,只能妥協。
這期間s不是沒有過反抗。最激烈的一次,是在某天早上,G又一次語言攻擊詆毀s,喋喋不休的罵了好久。s忍無可忍,在他下地幹活前大喊一聲「養不起你別養啊!」,G隨即憤怒上前抄起一根棍子,被母親奪下,隨後又快步走到s跟前,一腳把他踹翻在地,而後揚長而去。
在他們走後,s拿起手機,以家庭暴力為由,撥通了110報警電話。這年他才十歲,他不惜帶著警察翻山越嶺,也要第一時間找到G。不過最終僅僅是以教育方式過當草草批評教育了幾句,換來的也不過是兩三天的消停。這對於G不過是一段統治生涯的小小插曲,可卻是s發出的第一聲不甘的怒吼。
壓抑著的憤怒與不平,像是決堤前的洪水,一旦開閘便無法停止。自12歲那年T第一次騎車帶著S出去玩。S對家庭控制的反抗再度邁入新台階。
寄人籬下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在一個家庭中,用這樣一個詞去描述s的境遇,恰當又諷刺。你反感他,厭惡他,甚至記恨他,明知他靠不住,卻不得不依賴他,因為S還得上學,還得生活,還遠遠實現不了經濟獨立,但人身自由大有可操作空間,既然家庭給不了自己想要的歸屬感,那就開闢新天地,T的出現,給了s機會,
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受t性格的影響,s變得越來越大膽。初中三年是心智發育速度最快的時期,也是s與g對峙的高峰期,他不再局限於頂一兩句嘴,而是有機會就與G唇槍舌戰,頂的他暴跳如雷,破口大罵,這便是無能狂怒的表現。大部分時候都是他沒事找事,多管閒事在先,憤怒是不過因為他不僅不占理,而且還說不過。此時的S開始不怎麼懼怕G的威嚴,即使是吵不過就想動手,S還有T,後來自己也有了電動車,家裡待不下一腳油門走就是。
在這期間還是發生了幾件十分惡劣的事,摻雜著某些複雜的不可控因素,對G的情感在一次次不可理喻的事件中滑向極端,矛盾衝突到達極點。
在s過來的十幾年中,有幾次觸碰到了死傷的發梢。一次是蒙受冤屈那年,面對咄咄逼人,強詞奪理的G一家,不堪屈辱的他,拿起菜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誰也不知道,七歲的孩子對「死」和「生命」的理解到了何種程度,他想,如果自己的死能帶來強者的後悔,那也值了。火葬場套路雖老,但經久不衰,因為自己實在拿不出任何別的資本,只剩下這唯一一項能自己掌握的東西。S又想到了鐵生:「那些把死掛在嘴邊的人,其實並不是想死,而是還在渴望愛」。
再有一次是初二那年,連續發生了多次與G的衝突:大年初三夜把s母子趕出家門;以S玩手機為由把他掃地出門——前一天晚上s剛剛獲悉自己的期末成績,722分,班級第一,年級第三,無論放在其他任何一位同學家中,會得到一個掃地出門的待遇?
當然最可怕一次的還不在這,這天早上S剛從房間出來,又是一個被吵醒的早上。他走出去面對的第一幕是,手持斧頭的一臉兇惡的G,快步朝自己奔來,照著S的臉就揮過來,刀刃停留在s眼前大概三四公分處。場面一度緊張,G的恐嚇在繼續,s硬著頭皮頂住,倆人就這樣僵持著。
值得注意是,從G持斧到做出砍s的動作過程中,後者始終未做出退後或逃跑的動作。他就站在台階上,面部表情幾乎不動。如果是s睡意朦朧,剛剛爬下床,這可能是由於驚恐引發的不知所措。但實際上,s早已醒了好久,在床上刷了會手機了。他的神志是清醒的,之所以有這種舉動,害怕和緊張肯定是有了,但同時也夾雜了其他因素。
一是對局勢的判斷。前一天晚上的鬧劇尚未收場,這涉及到母親的精神問題,暫不展開詳寫。總之s對g這一行為的動機持保留態度。
其二則是一種決絕的犧牲精神。s曾多次想把G「送進去」,可礙於鄉土社會的特殊性和缺乏強有力的證據。倘若自己那一斧子就真劈了下去。嗯,大不了一換一嘛!當然,S並非愣頭青,他斷定了G不敢真的下死手,只是為了嚇自己,這裡面有賭的成分。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更不能退縮了,G一貫愛裝腔作勢,得讓他知道自己已經嚇不到s了。對峙期間S不知怎麼還輕飄飄吐了一句:「你砍啊,怎麼不敢砍,砍了你就進去吧!」
早在前一天晚上,s給電動車充滿了電。事實上,他一直有這樣的習慣,即使不出門,也會做好隨時離開家的準備。對峙結束了,G的確沒有砍下去。S當即一腳油門離開了家。雖然總體上表現的十分鎮定,但回過頭來想想仍然心有餘悸,換誰都不可能在刀斧懸在眼前的時候毫無波瀾,更何況,這個時候他才14歲。
初中三年的結束,劃分了兩段時期,不僅是學業上,也包括生活狀態和認知高度。對G的「反叛」已經持續了好久,但直到S悟出最終的道理,這場拉鋸戰才迎來了最終的結束。
高中第一個學期恰逢疫情末班車,僅在學校度過了月余時間。從下學期開始,S明顯感覺到了來自家庭的又一問題——經濟問題,G是一個十足的懶漢,表面看起來好像喜愛整潔板正,在家起的很早,不愁動手之類的,可一到要他履行責任的時候就開始犯難了,他既掙不下錢,更攢不下錢。之前小初時代開銷較少,他還尚且能應對,直到中考暑假,去學校報到並繳納第一個學期的學費——僅僅1000出頭,G竟還要「湊」,並且S的父母雙方均毫無準備。隱隱約約的s嗅到了不對勁,本以為上高中是種解脫,卻不曾想新的問題接踵而至,他開始擔憂,就G這點能耐,別說讀大學,就高中三年,他能供給的下來嗎?
要探究問題的根源,除去糟糕的家庭關係外,還要涉及「愛」和「孝」的觀念。站在全知視角上,我們嘗試剖析一下s與g的思想。
首先,兩人本就缺少血緣的紐帶。有都有著很剛很倔的脾氣,加上長年累月積攢的矛盾和怨氣,使得上對下的慈愛和下對上的敬愛,失去了生長土壤。二人不像父子,而是仇敵。都說養兒防老,可若真是如此,就莫談父母之愛有多偉大。親情之愛之所以偉大,根本在於其無私性,一對為了養老而生兒育女的夫婦,不配談偉大。因為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兒女天生就成為了父母的債務人,他們將來所做的一切回報都不能算作孝順,而只是在「還債」,中國幾千年的所謂孝道,不過大都是以這種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罷了。
在G看來,他與s娘家不過是搭夥過日子,以完成受世俗規矩所控的婚姻。以他的學識,恐怕「愛」這個字都不認得,認得也不會寫,會寫也不理解。他將對S的撫養看成一場不情願的交易,他自恃有養老金,(這一點非常無恥,他只給自己交,卻遲遲不給S的母親交),不稀罕S孝順他,既然如此,自己也就沒有必要扛起責任,他的懶散,自私和極端的不負責任,是致使其家庭經濟拮据的根源。
很早,G就申辦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這也使得s從小學就讀到高中,始終能拿到國家的補助,到S心裡明白,所有的困難不是因客觀條件,而是人為因素在作祟。這種薅社會主義羊毛的人,可恥又可恨。
對於s來說,過去十幾年來受過的數不清的委屈早已使他對家庭失望至極,他唯一的渴望就是早日擺脫家庭的束縛。但是這很十分困難,否定原生家庭也意味著否定自身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高中之前s的反抗止步於經濟獨立,他的所有努力無非是想證明「沒有你我照樣活的下去!」,可父母撫養子女根本不是靠什麼道德或良心的約束,這明明是法定的義務!在s的感知中,G始終把撫養義務當做一種施捨,好像s求他、欠他的,因此自己可以肆無忌憚的對著S狂吠,
2023年是最令S頭疼的一年,直至四月份從工地回來後,G竟然在家賦閒了整整八個月!每當s從學校回來,G的託詞總是「找不著活「「快了,過幾天就走」「我怎麼幹關你什麼事?」,一直往後拖。是真找不到活,還是壓根不想找,不願干,懶得干?直到放暑假前,母親為了不讓兒子生氣,還在電話里謊稱G外出務工,然而當G第二次撥通電話告訴母親放假時間,電話那頭傳來的卻是一陣哀嚎:
「他那天晚上拿刀要殺我,我不敢回家了,他要是殺了我,你跟你姐就沒有媽了,他一直都沒走,我怕你生氣才……」
期末考試還沒結束,數學都還沒考,不過一切都無所謂了,成績什麼的S本來就不在意,也沒人在意。
高一升高二的暑假s僅在家呆了一天,第二天就坐長途去了黃島,他實在不願再看到自己那張可惡的臉。並且他有預感,後半年G是夠嗆出去了,可自己還得上一學期啊,錢從哪來呢?他得為自己的學業做打算了。儘管沒有誰要求他去繼續打工,反而多數引導指向了「抓住假期好好學習」,在他剛上班的前幾天,班主任電話一天八個,群里消息天天轟炸,只有他自己知道什麼是對的,他屏蔽掉所有消息,電話、會議置之不理,默默的走在自己該走的道路上。如果說22年只是為了體驗和磨礪,23年則是經過一番權衡後邁出那不得不走的一步。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時候不一定正確,一個人的真實感受,只有他自己摸的清楚,旁人都不過是從某一角度觀察和審視。「你現在應該把所有精力放在學習上」,「不要顧慮……」「掙錢是次要的,為了將來你應該……」諸如此類輕飄飄的勸告s不知聽過多少,是他不明白這些道理嗎?是他不想那麼幹嗎?那些所謂的過來人所謂的經驗之談,他們何曾設身處地的站在S角度上想過?一口一個為了將來,可「乞丐是不會在意國際形勢的,他們唯一關心的是下頓飯能不能吃的上」。「感同身受」並非難以做到,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
八年前,S八歲。他曾無意中聽到過母親與姐姐的對話,其中有一句令他印象深刻。母親說「困難是暫時的」,sx說「不,困難是永久的!」s彼時仍在上小學,因此他不明白為什麼姐姐這樣一個知識分子會做出這種錯誤的判斷,困難怎麼會是永久的呢?直到八年後,自己和那時的姐姐差不多大了,這顆子彈方才正中眉心。
後來在學校中,每次聽到年輕班主任絮絮叨叨講一大堆人盡皆知的大道理,試圖去「點醒」他的學生們時,S都想告訴她自己十幾年來領悟過的最深刻的道理:能改變的,時候到了自然會改變;改變不了的,再用多少手段也改變不了。班主任很年輕,她顯然還不理解為什麼老教師們很少這樣「開講堂」,因為後者早就看透了這點,早已褪去了理想主義的外衣。
終於,在無數反抗和鬥爭以及一切試圖改變改造g及家庭的行為均宣告失敗後,s終於放棄了。他早該意識到這一點的,其實他也曾是一個可笑的理想主義者。
「無所謂了,他愛咋咋地,我只做好自己要做的事就行了,至於G,我應該把它當空氣,無視掉。」S開悟了,此前雖早有人向他闡述過這個道理,但言語畢竟不能直接傳遞力量,遠不如親身體悟到的經驗更令人印象深刻。
事實證明,s的判斷是正確的,直至暑假結束,甚至寒假開始,G都沒再出過家門。臨走前,家裡倆人信誓旦旦的跟S.保證不會耽誤他上學,結果呢,開學前幾天收學費愣是一個字都拿不出來,甚至打算向s借錢。未經s同意,就要擅自拿他助學卡里的存款,更離譜的是,還以所謂「年齡還小」為由,妄圖令s交出工資,由他們暫為保管。這他們跟小時候要壓歲錢有什麼區別?笑死,十幾年來都不管,現在有錢了,開始管了。
難以想像,倘若S也在家呆了一個多月,他面對的會不會是一句「沒錢,上什麼學,別上了。」,天底下竟有這種不負責任的家長。s早就不奢望情緒價值這裡縹緲的東西,可G竟然連最基本的經濟條件都無法正常供應。再次重申,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是法定義務!錢或是愛——物質條件或精神支持,你總得給一個吧?
也正是在這之後,s徹底打消了對G的一切的幻想,或許從一開始就註定會發展到這一步。他在這方面反應的過於遲鈍了。
《三體》是s最喜歡的小說,這天他猛然聯想到了其中一個片段:
第191號文明是一個里程碑,他們發展到了資訊時代,並最終證明,三體問題無解。結束了190代文明的無用嘗試,並確定了文明今後的發展方向——逃離三體星系,在廣袤的宇宙中尋找新家園。
最初的S年幼無知,包括第一次叫他「爸爸」,大多也是有服從母親命令的意味。那時候的他不會理解,也不可能理解親情的含義,更不用說愛。他的心智還在發育,所接觸到的一切人和事物,構成了一個個認知碎片,距離它們由量變引起質變,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因此這一時期s對G可以說不抱太多傾向性的感情,他只是一個代替了父親的角色,算不上好和壞,見得多但不熟悉,也不親密。
第一次轉變開始於何時,不好精確定位。一般認為是與母親由雙向來往轉為移居為始。因為從這時開始,S完全生活在了「人家的地盤」,儘管只是村莊間的移居,但強大的陌生感還是充斥了s小小的內心,G在自己家裡,開始逐漸暴露本性。
大約在小學的前三四年,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裡,S都覺得自己活的毫無尊嚴。G根本不把他看作兒子,而是一個工具,或是一頭任人使喚的驢,想讓他幹嘛就幹嘛,命令用的語氣也根本不是父親對兒子,而像是老爺對下人。若s沒完成好任務,就會招來責罵,G非常喜歡拿自己小時候的事譏諷S,像一個頑固的老封建:「我跟你這麼大的時候都……」,「你干點什麼中用?!」「給狗吃了,狗還看門呢,你能幹什麼?」……這種毫無同理心,甚至帶點封建思想的話,像一根根針,刺痛的s的心,然而此時的他毫無辦法,只能妥協。
這期間s不是沒有過反抗。最激烈的一次,是在某天早上,G又一次語言攻擊詆毀s,喋喋不休的罵了好久。s忍無可忍,在他下地幹活前大喊一聲「養不起你別養啊!」,G隨即憤怒上前抄起一根棍子,被母親奪下,隨後又快步走到s跟前,一腳把他踹翻在地,而後揚長而去。
在他們走後,s拿起手機,以家庭暴力為由,撥通了110報警電話。這年他才十歲,他不惜帶著警察翻山越嶺,也要第一時間找到G。不過最終僅僅是以教育方式過當草草批評教育了幾句,換來的也不過是兩三天的消停。這對於G不過是一段統治生涯的小小插曲,可卻是s發出的第一聲不甘的怒吼。
壓抑著的憤怒與不平,像是決堤前的洪水,一旦開閘便無法停止。自12歲那年T第一次騎車帶著S出去玩。S對家庭控制的反抗再度邁入新台階。
寄人籬下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在一個家庭中,用這樣一個詞去描述s的境遇,恰當又諷刺。你反感他,厭惡他,甚至記恨他,明知他靠不住,卻不得不依賴他,因為S還得上學,還得生活,還遠遠實現不了經濟獨立,但人身自由大有可操作空間,既然家庭給不了自己想要的歸屬感,那就開闢新天地,T的出現,給了s機會,
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受t性格的影響,s變得越來越大膽。初中三年是心智發育速度最快的時期,也是s與g對峙的高峰期,他不再局限於頂一兩句嘴,而是有機會就與G唇槍舌戰,頂的他暴跳如雷,破口大罵,這便是無能狂怒的表現。大部分時候都是他沒事找事,多管閒事在先,憤怒是不過因為他不僅不占理,而且還說不過。此時的S開始不怎麼懼怕G的威嚴,即使是吵不過就想動手,S還有T,後來自己也有了電動車,家裡待不下一腳油門走就是。
在這期間還是發生了幾件十分惡劣的事,摻雜著某些複雜的不可控因素,對G的情感在一次次不可理喻的事件中滑向極端,矛盾衝突到達極點。
在s過來的十幾年中,有幾次觸碰到了死傷的發梢。一次是蒙受冤屈那年,面對咄咄逼人,強詞奪理的G一家,不堪屈辱的他,拿起菜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誰也不知道,七歲的孩子對「死」和「生命」的理解到了何種程度,他想,如果自己的死能帶來強者的後悔,那也值了。火葬場套路雖老,但經久不衰,因為自己實在拿不出任何別的資本,只剩下這唯一一項能自己掌握的東西。S又想到了鐵生:「那些把死掛在嘴邊的人,其實並不是想死,而是還在渴望愛」。
再有一次是初二那年,連續發生了多次與G的衝突:大年初三夜把s母子趕出家門;以S玩手機為由把他掃地出門——前一天晚上s剛剛獲悉自己的期末成績,722分,班級第一,年級第三,無論放在其他任何一位同學家中,會得到一個掃地出門的待遇?
當然最可怕一次的還不在這,這天早上S剛從房間出來,又是一個被吵醒的早上。他走出去面對的第一幕是,手持斧頭的一臉兇惡的G,快步朝自己奔來,照著S的臉就揮過來,刀刃停留在s眼前大概三四公分處。場面一度緊張,G的恐嚇在繼續,s硬著頭皮頂住,倆人就這樣僵持著。
值得注意是,從G持斧到做出砍s的動作過程中,後者始終未做出退後或逃跑的動作。他就站在台階上,面部表情幾乎不動。如果是s睡意朦朧,剛剛爬下床,這可能是由於驚恐引發的不知所措。但實際上,s早已醒了好久,在床上刷了會手機了。他的神志是清醒的,之所以有這種舉動,害怕和緊張肯定是有了,但同時也夾雜了其他因素。
一是對局勢的判斷。前一天晚上的鬧劇尚未收場,這涉及到母親的精神問題,暫不展開詳寫。總之s對g這一行為的動機持保留態度。
其二則是一種決絕的犧牲精神。s曾多次想把G「送進去」,可礙於鄉土社會的特殊性和缺乏強有力的證據。倘若自己那一斧子就真劈了下去。嗯,大不了一換一嘛!當然,S並非愣頭青,他斷定了G不敢真的下死手,只是為了嚇自己,這裡面有賭的成分。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更不能退縮了,G一貫愛裝腔作勢,得讓他知道自己已經嚇不到s了。對峙期間S不知怎麼還輕飄飄吐了一句:「你砍啊,怎麼不敢砍,砍了你就進去吧!」
早在前一天晚上,s給電動車充滿了電。事實上,他一直有這樣的習慣,即使不出門,也會做好隨時離開家的準備。對峙結束了,G的確沒有砍下去。S當即一腳油門離開了家。雖然總體上表現的十分鎮定,但回過頭來想想仍然心有餘悸,換誰都不可能在刀斧懸在眼前的時候毫無波瀾,更何況,這個時候他才14歲。
初中三年的結束,劃分了兩段時期,不僅是學業上,也包括生活狀態和認知高度。對G的「反叛」已經持續了好久,但直到S悟出最終的道理,這場拉鋸戰才迎來了最終的結束。
高中第一個學期恰逢疫情末班車,僅在學校度過了月余時間。從下學期開始,S明顯感覺到了來自家庭的又一問題——經濟問題,G是一個十足的懶漢,表面看起來好像喜愛整潔板正,在家起的很早,不愁動手之類的,可一到要他履行責任的時候就開始犯難了,他既掙不下錢,更攢不下錢。之前小初時代開銷較少,他還尚且能應對,直到中考暑假,去學校報到並繳納第一個學期的學費——僅僅1000出頭,G竟還要「湊」,並且S的父母雙方均毫無準備。隱隱約約的s嗅到了不對勁,本以為上高中是種解脫,卻不曾想新的問題接踵而至,他開始擔憂,就G這點能耐,別說讀大學,就高中三年,他能供給的下來嗎?
要探究問題的根源,除去糟糕的家庭關係外,還要涉及「愛」和「孝」的觀念。站在全知視角上,我們嘗試剖析一下s與g的思想。
首先,兩人本就缺少血緣的紐帶。有都有著很剛很倔的脾氣,加上長年累月積攢的矛盾和怨氣,使得上對下的慈愛和下對上的敬愛,失去了生長土壤。二人不像父子,而是仇敵。都說養兒防老,可若真是如此,就莫談父母之愛有多偉大。親情之愛之所以偉大,根本在於其無私性,一對為了養老而生兒育女的夫婦,不配談偉大。因為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兒女天生就成為了父母的債務人,他們將來所做的一切回報都不能算作孝順,而只是在「還債」,中國幾千年的所謂孝道,不過大都是以這種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罷了。
在G看來,他與s娘家不過是搭夥過日子,以完成受世俗規矩所控的婚姻。以他的學識,恐怕「愛」這個字都不認得,認得也不會寫,會寫也不理解。他將對S的撫養看成一場不情願的交易,他自恃有養老金,(這一點非常無恥,他只給自己交,卻遲遲不給S的母親交),不稀罕S孝順他,既然如此,自己也就沒有必要扛起責任,他的懶散,自私和極端的不負責任,是致使其家庭經濟拮据的根源。
很早,G就申辦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這也使得s從小學就讀到高中,始終能拿到國家的補助,到S心裡明白,所有的困難不是因客觀條件,而是人為因素在作祟。這種薅社會主義羊毛的人,可恥又可恨。
對於s來說,過去十幾年來受過的數不清的委屈早已使他對家庭失望至極,他唯一的渴望就是早日擺脫家庭的束縛。但是這很十分困難,否定原生家庭也意味著否定自身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高中之前s的反抗止步於經濟獨立,他的所有努力無非是想證明「沒有你我照樣活的下去!」,可父母撫養子女根本不是靠什麼道德或良心的約束,這明明是法定的義務!在s的感知中,G始終把撫養義務當做一種施捨,好像s求他、欠他的,因此自己可以肆無忌憚的對著S狂吠,
2023年是最令S頭疼的一年,直至四月份從工地回來後,G竟然在家賦閒了整整八個月!每當s從學校回來,G的託詞總是「找不著活「「快了,過幾天就走」「我怎麼幹關你什麼事?」,一直往後拖。是真找不到活,還是壓根不想找,不願干,懶得干?直到放暑假前,母親為了不讓兒子生氣,還在電話里謊稱G外出務工,然而當G第二次撥通電話告訴母親放假時間,電話那頭傳來的卻是一陣哀嚎:
「他那天晚上拿刀要殺我,我不敢回家了,他要是殺了我,你跟你姐就沒有媽了,他一直都沒走,我怕你生氣才……」
期末考試還沒結束,數學都還沒考,不過一切都無所謂了,成績什麼的S本來就不在意,也沒人在意。
高一升高二的暑假s僅在家呆了一天,第二天就坐長途去了黃島,他實在不願再看到自己那張可惡的臉。並且他有預感,後半年G是夠嗆出去了,可自己還得上一學期啊,錢從哪來呢?他得為自己的學業做打算了。儘管沒有誰要求他去繼續打工,反而多數引導指向了「抓住假期好好學習」,在他剛上班的前幾天,班主任電話一天八個,群里消息天天轟炸,只有他自己知道什麼是對的,他屏蔽掉所有消息,電話、會議置之不理,默默的走在自己該走的道路上。如果說22年只是為了體驗和磨礪,23年則是經過一番權衡後邁出那不得不走的一步。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時候不一定正確,一個人的真實感受,只有他自己摸的清楚,旁人都不過是從某一角度觀察和審視。「你現在應該把所有精力放在學習上」,「不要顧慮……」「掙錢是次要的,為了將來你應該……」諸如此類輕飄飄的勸告s不知聽過多少,是他不明白這些道理嗎?是他不想那麼幹嗎?那些所謂的過來人所謂的經驗之談,他們何曾設身處地的站在S角度上想過?一口一個為了將來,可「乞丐是不會在意國際形勢的,他們唯一關心的是下頓飯能不能吃的上」。「感同身受」並非難以做到,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
八年前,S八歲。他曾無意中聽到過母親與姐姐的對話,其中有一句令他印象深刻。母親說「困難是暫時的」,sx說「不,困難是永久的!」s彼時仍在上小學,因此他不明白為什麼姐姐這樣一個知識分子會做出這種錯誤的判斷,困難怎麼會是永久的呢?直到八年後,自己和那時的姐姐差不多大了,這顆子彈方才正中眉心。
後來在學校中,每次聽到年輕班主任絮絮叨叨講一大堆人盡皆知的大道理,試圖去「點醒」他的學生們時,S都想告訴她自己十幾年來領悟過的最深刻的道理:能改變的,時候到了自然會改變;改變不了的,再用多少手段也改變不了。班主任很年輕,她顯然還不理解為什麼老教師們很少這樣「開講堂」,因為後者早就看透了這點,早已褪去了理想主義的外衣。
終於,在無數反抗和鬥爭以及一切試圖改變改造g及家庭的行為均宣告失敗後,s終於放棄了。他早該意識到這一點的,其實他也曾是一個可笑的理想主義者。
「無所謂了,他愛咋咋地,我只做好自己要做的事就行了,至於G,我應該把它當空氣,無視掉。」S開悟了,此前雖早有人向他闡述過這個道理,但言語畢竟不能直接傳遞力量,遠不如親身體悟到的經驗更令人印象深刻。
事實證明,s的判斷是正確的,直至暑假結束,甚至寒假開始,G都沒再出過家門。臨走前,家裡倆人信誓旦旦的跟S.保證不會耽誤他上學,結果呢,開學前幾天收學費愣是一個字都拿不出來,甚至打算向s借錢。未經s同意,就要擅自拿他助學卡里的存款,更離譜的是,還以所謂「年齡還小」為由,妄圖令s交出工資,由他們暫為保管。這他們跟小時候要壓歲錢有什麼區別?笑死,十幾年來都不管,現在有錢了,開始管了。
難以想像,倘若S也在家呆了一個多月,他面對的會不會是一句「沒錢,上什麼學,別上了。」,天底下竟有這種不負責任的家長。s早就不奢望情緒價值這裡縹緲的東西,可G竟然連最基本的經濟條件都無法正常供應。再次重申,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是法定義務!錢或是愛——物質條件或精神支持,你總得給一個吧?
也正是在這之後,s徹底打消了對G的一切的幻想,或許從一開始就註定會發展到這一步。他在這方面反應的過於遲鈍了。
《三體》是s最喜歡的小說,這天他猛然聯想到了其中一個片段:
第191號文明是一個里程碑,他們發展到了資訊時代,並最終證明,三體問題無解。結束了190代文明的無用嘗試,並確定了文明今後的發展方向——逃離三體星系,在廣袤的宇宙中尋找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