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為王前驅,蛩蛩巨虛
第212章 為王前驅,蛩蛩巨虛
山西布政使司,平陽府,蒲州。
臨近年關,家家戶戶都少不了走親訪友,張府作為蒲州大戶,自然也不能免俗。
今日,張四維熱情地接待一批又一批來客。
也不拘身份高低貴賤,無論商販、士人、官紳,他都禮數十足。
乃至此刻無產的塞外赤民當面,張四維依舊相對而坐,客氣奉茶。
「今板升,概有人口數萬眾,周延幾十里,馬匹四萬,牛二萬三千頭,收谷五萬斛……」
呂南川業務能力極好,一板一眼對板升今年的發展做出總結。
張四維身子前傾,雙手攤在碳爐上,眼睛直直盯著腳下的地面,聽得很是認真。
他不時插話打斷,詳細詢問。
書房裡只有兩人,聲音都不大,傳到外間已經聽不清咬字。
直到呂南川說完,張四維撫掌而笑:「快趕上令尊當初的盛況了。」
當初趙全跟呂西川兩人,在板升聚眾數萬人,馬匹五萬,牛三萬頭,興建宮室九殿,可謂盛極一時。
惜俺答汗投靠朝廷後,誘殺了趙全、呂西川等數十人。
此後這位順義王更是顧及朝廷的臉色,不再如以前一般,允許板升大肆招納流亡的漢人。
如今十餘年過去,這才堪堪恢復舊觀。
呂南川點頭附和:「自順義王俺答汗西行之後,帳下韃子原牧流住,兩處射利,對板升的約束亦是少了許多,才容得我等大肆招納流亡。」
說罷,他恭謹地屁股離凳,為張四維斟茶:「當然,更是多虧義父慷慨襄助。」
張四維笑意不減,口中推辭道:「在商言商而已。」
豐州百姓的產業,菸葉、雜糧,製造油酒煙等項,少了朝廷收賦,也沒有關稅一說,成本就低了許多,再加上塞外品相更好的駝馬牛羊等特產,引得山西商旅頻繁來往。
以至於板升地方商民輻輳,漸成行市。
如此,哪怕張四維對晉商略有引導,名目上也至多算個走私——慷慨襄助這說法,是萬萬沒有的。
呂南川斟完茶,動作頓了頓,才按住衣袖坐了回去。
張四維不斷給雙手翻面,來回熥著手心手背,又語重心長叮囑道:「慢慢來,切忌急功近利,更不要人前顯聖,當初趙全稱王,乃父稱道祖,震動朝廷,實覆轍在前。」
呂南川自然連稱受教。
他順著張四維的話頭,解釋道:「義父說的在理,白蓮這個名目,不過是私底下聚眾用的,在俺答汗從青海回歸化城後,我們便改名叫保商團,與世無爭。」
草台班子的邪教,有沒有讀書人參與組織建設,是全然不同的精氣神。
保商團這個名目就很好,保衛治安,護送商旅,如此老實本分,哪怕日後失了歸化城這屏障,也有個詔安的前途。
張四維搖了搖頭:「我說的不是這個,是你們聚眾的口號,不要再宣揚了。」
「李相在河南糾集白蓮教,打家劫舍,數年都沒有事情,今年四月,一朝造掜妖書,喊出口號,便是大軍壓境,碾為齏粉。」
他坐直了身子:「有些事,可以做,但萬萬不能大肆聲張。」
隨著勢力的膨脹,大家總歸會多些想法。
當年呂南川父親的想法,就是慫恿俺答汗稱帝,自稱道祖。
而如此這位白蓮教首,則是愈發迫切地從關內招納丁口,甚至喊出了「關內生,塞外養,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的口號。
板升沒有官府的統領,百姓是真的不用當差,也不用納糧。
這對於飽受凌虐的九邊百姓而言,天然就有莫大的吸引力。
但也正因如此,若是真傳到朝廷耳目中,這種口號必然是會被引得重拳出擊的。
口號就是綱,誰敢喊出來,在官府眼中就不再是小打小鬧的流民盜寇了,而是徹頭徹尾的反賊!
呂南川一經提點,悚然一驚,似乎明悟了這層關節,他當即避席起身:「義父,我回去便停了口號!」
張四維擺了擺手,不甚在意。
如今朝廷一意孤行,新政已經走到了度田這一步,必然是要不撞南牆不回頭。
此後還有延綿五十年的稅法改制之爭,緊隨其後。
皇帝與張居正幾乎是再現宋神宗與王安石的所作所為,將中樞與國朝柱石們的矛盾激化到了極點。
若是他張四維還在中樞,說不得還能撥亂反正,力主停了新法,與民生息。
可惜皇帝昏聵無德,忠奸不辨……流民四起,為王前驅必然是早晚的事。
那時候,才是呂南川打出口號的時機所在。
張四維搖了搖頭,突然想起什麼,說起另一件事:「石尚書安頓好了麼?」
呂南川點了點頭,正要開口細說。
張四維當即打斷:「怎麼安頓的就不要與我說了,事不密則害,此前劉世延家眷被害,壞就壞在你沒有將李相派去辦事的人給滅口,否則豈能被錦衣衛順蔓摸瓜?」
呂南川戛然而止。
提及此事,他臉上不由露出愧疚之色。
「吃一塹長一智罷,說說塞外的情況。」
張四維輕輕帶過了指責。
呂南川深吸一口氣,很快收拾好心情,將話題說回正事上來:「是,義父。」
「隨著俺答汗一蹶不振之後,東蒙古實質上已然離心離德。」
「前月,辛愛黃台吉分家另起爐灶。」
「松山賓兔妻男等酋流連海上,杳無音信。」
「上月,威正恰因為搶劫生番被箭射死,已然被燒化屍骨,攜回套外。」
「抄胡兒青、把都兒苦賽、矮木素阿機大兄弟叔侄,以及都兒他卜囊、蟒速兒他卜囊、歹牙乞青山他卜能、威正他卜能王把都兒等部落,聚集數萬騎,於嘉峪關七百里以外,意圖開春後襲擊瓦剌,向西挺進。」
「本月傳來消息,說抄酋兄弟順勢占領了水塘。」
「……」
「如今,只有三娘子以大汗妻子的名義,牢牢把持了歸化城,號令不彥皇台吉等人。」
「不過,我來之前,三娘子已然動身去陽和了,說是皇帝下旨,急詔順義王與三娘子入京,。」
陽和是宣大總督的駐地,三娘子既然去了陽和,顯然是準備入京了。
說到這裡,呂南川頓了頓:「義父,我有些擔憂,三娘子向來親善朝廷,咱們要不要做點什麼……」
朝廷與韃靼右翼的關係越好,塞外漢人輾轉騰挪的空間就越少,這點道理,呂南川還是明白的。
三娘子其人,當初隆慶議和,其人就堅定勸和,此後約束各部,主持與朝廷進貢事宜。
乃至歸化城的修建與求得朝廷賜名,都是三娘子一力主張。
眼下姿態又放得這麼低,應詔入京,對於呂南川而言,可不是什麼好事。
張四維聞言,卻沒有立刻回應。
書房內陷入了沉默。
呂南川一時有些侷促。
終於,張四維緩緩轉過頭,看向呂南川:「西蒙古土蠻汗整合了左翼三個萬戶,合八大營二十四部,猛士二十萬,東起遼東,西至洮河。」
「高舉《圖們汗法典》約束諸部,使漠南諸部重新向大汗朝覲。」
「攜呼里台大會之勢,逼迫科爾沁、內喀爾喀等部俯首稱臣。」
「又許大執政之位,以收買俺答汗之孫扯克力,再以黃教,拉攏右翼切盡黃台吉。」
「若非還有三娘子聲威隆重,單東蒙古這一片散沙,只怕立刻就要被一朝吞滅,再現達延汗之舊景。」
張四維看向呂南川,面色肅然地搖了搖頭:「漢家事,漢家盡。」
「韃靼早晚是漢家敵手,你我將韃靼引為爪牙、為王前驅尚可,萬不能自甘墮落,為人做了嫁衣。」
話音不疾不徐,兩人靜靜對視。
良久。
呂南川才尷尬一笑:「義父真知灼見,是我想岔了。」
「只是豐州灘畢竟依歸化城為屏障,孩兒只是怕三娘子與朝廷達成什麼默契,舊事重演,這才一時失了方寸,還請義父責罰。」
張四維的臉色板了片刻,旋即也展顏一笑:「人之常情,為父又豈會責備你。」
他頓了頓:「至於板升……你也不必太過擔憂,你與乃父不同,手握精騎數千、火器精良,哪怕三娘子亦要正眼相待,豈能像當年乃父一般,三言兩語間,便綁縛送與朝廷。」
呂南川聞言,似乎得到寬慰一般,深以為然點了點頭。
二人之間的不快稍縱即逝,再度言笑晏晏,父慈子孝。
不知談論了多久。
呂南川才以時日不早為由,恭謹起身行禮,與張四維道別,
後者作勢欲送,前者連連推辭。
又是好一番拉扯、恭祝、道別,呂南川才勸得張四維止步,而後大搖大擺出了張府,左右連忙迎上。
直到轉過身,呂南川才拉下臉來,咬著牙憤憤不平:「老東西。」
努爾哈赤連忙湊上前來:「義父,莫非此行不順?」
說話之言,已然是一口流利的漢語。
呂南川冷哼一聲。
等他翻身上馬,才開口道:「老東西狡兔不知道幾窟,壓根不會在咱們身上下重注!」
說罷,呂南川似乎打定了什麼主意。
他轉頭看向努爾哈赤:「先前你說的事,為父現在答應你!」
努爾哈赤面露狂喜:「義父答應讓我借騎回建州了!?」
呂南川點了點頭,沒再說什麼。
「老六,你去回應扯克力,就說三娘子我無能為力,但比起三娘子之子布塔施里,我自然更支持他占據歸化城。」
說罷,呂南川又轉頭看向另一名隨從:「老七,還是按歷年的規矩,你去尋寧夏那幾個官拜副將的同族,將金銀財寶送過去,替我拜個年。」
被吩咐的兩人,顯然都是蒙古面相,聞言連忙拍著胸脯。
豐州灘(五原縣)位於寧夏與歸化城(今呼和浩特)之間,正有周旋的餘地。
一番吩咐後,呂南川回頭看了一眼張府,不屑地啐了一口。
而後招呼眾人,打馬而去。
……
臘月二十一,大寒,西苑承光殿。
太液東來錦浪平,芙蓉小殿瞰虛明。
皇帝只是往承光殿內坐下,一整天的光陰,便被紛繁的人事與奏疏所淹沒。
直到日光已見昏黃,朱翊鈞才送走了今日接近的最後一名大臣。
「方才忘記問了,凌卿三年考滿績效如何?」
朱翊鈞已然送走了凌雲翼,才後知後覺想起有所疏忽。
張宏連忙上前:「陛下,凌巡撫自萬曆四年,先後與巡撫吳文華討平河池、咘咳、北三諸瑤,又捕斬廣東大廟諸山賊,戰功彪炳,三年皆優。」
朱翊鈞點了點頭,朝張宏吩咐道:「那大伴明日替朕下諭內閣,以凌卿三年考滿,蔭其子凌曉東為國子生。」
張宏默默記了下來。
朱翊鈞順手翻閱了一下桌案上的奏疏,確認都批閱完之後,這才雙掌朝天,大大地伸了一個懶腰。
他打了個哈欠:「又是一年到頭了。」
還有幾天就過年了,思及今年諸多大小事,難免有些感慨。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王應選在旁邊默默合上了起居註:「陛下,臣明日將起居注送往蘭台封存後,年內便無有公務了,臣想提前兩日告假休沐。」
除夕是二十九,各部院衙門一般等到二十五、六才掛牌休沐——也會留幾人輪流值班。
像翰林院、中書舍人這些清閒衙門,大寒左右就跑沒影了。
「准了。」朱翊鈞擺了擺手,又隨口道,「年會就在後日了,蘭台安排誰來記史?」
年輕士人嘛,提前休假去風花雪月本就是應有之意。
更別說小王作為「顏門四人」之一的風流人物,這假也沒有不批的道理。
就是公務還是得交接好,譬如年會——積年累月之下,皇帝與六部九卿等年末共商國是,制定來年工作方略,已然成為了一項不大不小的傳統。
王應選連忙回道:「由同僚姚三讓替臣當班。」
朱翊鈞哦了一聲,又擺了擺手:「姚卿啊,那算了,還是讓王世貞親自來記罷。」
記史之事,不是靠著所謂的不怕死,前赴後繼,來硬頂皇帝的,這些人自有一套黑話,可以規避審核。
就像歷史上高拱倒台,幾日內高儀相繼死一樣,實錄記「遣中官,視大學士高儀疾,並賜諸食物儀,謝,尋卒。」
這個尋字,就很那人尋味,《助字辨略》曰,凡相因而及曰尋,這裡若有若無的因果關係,就是所謂的微言大義了。
所以,但凡涉及到緊要的會面,關鍵的議事,朱翊鈞都只能讓立場確認無誤的人記錄。
王應選聞言,自然沒有二話。
朱翊鈞緩緩站起身,活動著筋骨。
既然提到年會,他便朝張宏順勢問道:「大伴,年會議程內閣定好了麼?」
張宏聞言,略微彎了彎腰,回道:「陛下,後日年會,除了細枝末節外,合有七項大議,稅賦年入、皇產公示、堂官增補、大明律修訂、海貿大略、貴州兩廣等地改土歸流、以及度田清戶動員。」
朱翊鈞在殿內來回走動,活絡著氣血。
思索片刻後,他才朝張宏吩咐道:「令潘晟列席,旁聽堂官增補事。」
「令李幼滋列席,旁聽稅賦事。」
「令沈鯉列席,旁聽度田事。」
年會視每年情況,議事的內容也有所不同。
同樣地,在內閣並六部堂官帶兩科都給事中之外,與會旁聽的人,每年也有所不同。
但無一例外,能夠列席的朝臣,都是現在或者即將,最接近大明朝權力中心的一批人。
張宏連忙應是。
等張宏說完好長一串,朱翊鈞又問道:「栗在庭今日不是入京了,人呢?」
李進本是眼觀鼻鼻觀心,安安分分守在一旁,此時聞言,心中不由感慨,果不愧東宮舊臣,哪怕經年外放,依舊簡在帝心。
他小步上前,接過話頭道:「陛下,栗巡撫今日午時入的京,到吏部與通政司遞了帖子,求請明日面聖后,便以拜訪座師,去了高閣老府上。」
「一整個下午,都在幫著高閣老修繕庭院、房頂。」
朱翊鈞聽了李進這話,不由撇了撇嘴。
高儀家是租的,被打爛後,自己第一時間就遣人修繕賠償了。
這弄得好像他撒手沒管一樣。
難怪朝臣都視其為奸臣,這不活脫脫到退休老幹部家犁地的栗同偉麼?
當然,腹誹歸腹誹,朱翊鈞面上還是很正經地頷首:「明天就不見了,讓他也列席後日年會,與諸臣工一同議海貿事。」
隨後,朱翊鈞又與司禮監與中書舍人吩咐了一番明日的事情。
等到打發走中書舍人之後,他才脫下冠帽,略微理了理頭髮。
「今日誰侍寢?」
負責這些事情的魏朝,連忙上前回話:「萬歲爺,今日點到張順妃了。」
雖然皇帝對張順妃這個封號似乎有些成見,但後宮講究雨露均沾,點到誰就是誰。
朱翊鈞重新戴好冠:「順妃……放明日吧,朕今天想去找皇后。」
這樣顯然有點不合規矩。
畢竟皇帝見皇后是要請兩宮明旨的,還要敲鑼打鼓,廣而告之,沒這樣突然決定的說法。
但是話又說回來,皇帝畢竟是今時不同往日。
魏朝能說什麼呢?
只好默默應是。
朱翊鈞理好衣襟,領著一干內臣女官,晃晃悠悠出了承光殿。
……
得益於世宗的愛好,西苑宮室眾多,後宮嬪妃一同住進來,也不顯侷促。
皇帝居萬壽宮,萬壽無疆。
皇后居永壽宮,皇貴妃居仁壽宮,永壽仁康,在禮制上正好合宜。
朱翊鈞用完晚膳後,便徑直來到了永壽宮。
門口值守的女官似乎沒意料到皇帝來得這般倉促,連忙迎上前:「還請陛下稍待片刻,皇后娘娘正在沐浴更衣,稍後再率闔宮上下,出殿迎候。」
不出意料地,朱翊鈞被攔在了門外。
跟李貴妃這種當世數得上名的一等世家出身不同,劉皇后祖上也就得封了一個錦衣衛的小官。
小門小戶,也養成了劉皇后謹小慎微的性格。
自己守規矩的同時,在外人面前也極其講究禮制。
奈何皇帝大事聽勸,小事可就極為剛愎自用了。
朱翊鈞置若罔聞,直接大搖大擺就往裡闖:「不必興師動眾了,朕去暖閣等皇后便是。」
沐浴肯定是不能直接往裡闖,畢竟是女君,皇帝也得保持尊重。
去暖閣等著,就恰到好處。
幾名女官不好再攔,只好一跺腳,連忙越過皇帝,進去找皇后匯報去了。
朱翊鈞笑了笑。
接下來自然是長驅直入,幾步之間便穿過連廊,邁步踏入暖閣。
劉氏雖貴為女君,但在用度上,跟皇帝時刻保持著同頻,絕不鋪張。
除了餐飲,以及書籍之外,劉皇后幾乎能省就省,以至於偌大一個皇后寢宮,冷冷清清。
朱翊鈞走到書櫃前,隨後挑出一本鐘山逸叟今年才成書的《封神演義》,施施然坐到書桌後。
要說劉皇后固然本本分分,但這些家裡人,還真是心眼不少,封神演義這種書也進獻到宮裡來,擱這兒點誰是蘇妲己呢?
朱翊鈞搖了搖頭,津津有味地閱看起來。
眼下這個節點,文化上說一句百花齊放,也當真不為過。
皇后喜歡看故事,不但有封神、三國、西遊這些古典長篇,還有《雨窗集》、《長燈集》、《隨航集》這些短篇。
尤其隨著文人摹擬話本而創作白話短篇小說之風日盛,現在小說的創作,開始下沉,逐漸折射出士大夫往下一層的階級面貌。
是故,朱翊鈞從來不攔著皇后這點不務正業的小愛好,甚至偶會還會讓皇后推薦一二。
也正因這本就是婚後小習慣,朱翊鈞在皇后暖閣中這麼一坐,自然而然便看入了神。
也不知過了多久。
朱翊鈞都第十二次腹誹女人沐浴太久之時,外間終於有了動靜。
皇帝收回注意力,輕輕合上小說。
方一抬起頭來,就見暖閣房門被推開,一道身影邁步走了進來。
劉皇后沒有戴冠,身上卻仍舊著鞠衣。
款款行走之間,貞靜自持,禮度夙閒,皇后氣質如同量身訂做一般,實在端莊淑慎。
「臣妾拜見陛下。」
劉皇后盈盈欠身,朝皇帝行禮。
朱翊鈞並沒有起身回禮。
反而盯著皇后,突然將手中書本拍在桌案上!
「皇后,你的事發了!可知罪!」
劉皇后抬頭看了皇帝一眼,露出猶豫的神色。
糾結片刻,她還是有了動作。
挪步到皇帝跟前,緩緩跪了下來,露出悽然之態:「陛下,臣妾知罪了,請陛下責罰。」
說罷,就要將頭埋下去。
朱翊鈞見皇后這反應,終是沒繃住表情,當場破了功。
他連忙拉住皇后替他寬衣解帶的手,無奈解釋道:「皇后,這次是真的事發了,正事。」
皇后疑惑抬起頭。
朱翊鈞連忙將劉皇后扶起。
他斟酌片刻,還是看著皇后的眼睛,主動挑破道:「衍聖公家賄賂皇后家良田萬畝,已經捅到朕這裡來了。」
「這事,皇后知曉麼?」
(本章完)
山西布政使司,平陽府,蒲州。
臨近年關,家家戶戶都少不了走親訪友,張府作為蒲州大戶,自然也不能免俗。
今日,張四維熱情地接待一批又一批來客。
也不拘身份高低貴賤,無論商販、士人、官紳,他都禮數十足。
乃至此刻無產的塞外赤民當面,張四維依舊相對而坐,客氣奉茶。
「今板升,概有人口數萬眾,周延幾十里,馬匹四萬,牛二萬三千頭,收谷五萬斛……」
呂南川業務能力極好,一板一眼對板升今年的發展做出總結。
張四維身子前傾,雙手攤在碳爐上,眼睛直直盯著腳下的地面,聽得很是認真。
他不時插話打斷,詳細詢問。
書房裡只有兩人,聲音都不大,傳到外間已經聽不清咬字。
直到呂南川說完,張四維撫掌而笑:「快趕上令尊當初的盛況了。」
當初趙全跟呂西川兩人,在板升聚眾數萬人,馬匹五萬,牛三萬頭,興建宮室九殿,可謂盛極一時。
惜俺答汗投靠朝廷後,誘殺了趙全、呂西川等數十人。
此後這位順義王更是顧及朝廷的臉色,不再如以前一般,允許板升大肆招納流亡的漢人。
如今十餘年過去,這才堪堪恢復舊觀。
呂南川點頭附和:「自順義王俺答汗西行之後,帳下韃子原牧流住,兩處射利,對板升的約束亦是少了許多,才容得我等大肆招納流亡。」
說罷,他恭謹地屁股離凳,為張四維斟茶:「當然,更是多虧義父慷慨襄助。」
張四維笑意不減,口中推辭道:「在商言商而已。」
豐州百姓的產業,菸葉、雜糧,製造油酒煙等項,少了朝廷收賦,也沒有關稅一說,成本就低了許多,再加上塞外品相更好的駝馬牛羊等特產,引得山西商旅頻繁來往。
以至於板升地方商民輻輳,漸成行市。
如此,哪怕張四維對晉商略有引導,名目上也至多算個走私——慷慨襄助這說法,是萬萬沒有的。
呂南川斟完茶,動作頓了頓,才按住衣袖坐了回去。
張四維不斷給雙手翻面,來回熥著手心手背,又語重心長叮囑道:「慢慢來,切忌急功近利,更不要人前顯聖,當初趙全稱王,乃父稱道祖,震動朝廷,實覆轍在前。」
呂南川自然連稱受教。
他順著張四維的話頭,解釋道:「義父說的在理,白蓮這個名目,不過是私底下聚眾用的,在俺答汗從青海回歸化城後,我們便改名叫保商團,與世無爭。」
草台班子的邪教,有沒有讀書人參與組織建設,是全然不同的精氣神。
保商團這個名目就很好,保衛治安,護送商旅,如此老實本分,哪怕日後失了歸化城這屏障,也有個詔安的前途。
張四維搖了搖頭:「我說的不是這個,是你們聚眾的口號,不要再宣揚了。」
「李相在河南糾集白蓮教,打家劫舍,數年都沒有事情,今年四月,一朝造掜妖書,喊出口號,便是大軍壓境,碾為齏粉。」
他坐直了身子:「有些事,可以做,但萬萬不能大肆聲張。」
隨著勢力的膨脹,大家總歸會多些想法。
當年呂南川父親的想法,就是慫恿俺答汗稱帝,自稱道祖。
而如此這位白蓮教首,則是愈發迫切地從關內招納丁口,甚至喊出了「關內生,塞外養,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的口號。
板升沒有官府的統領,百姓是真的不用當差,也不用納糧。
這對於飽受凌虐的九邊百姓而言,天然就有莫大的吸引力。
但也正因如此,若是真傳到朝廷耳目中,這種口號必然是會被引得重拳出擊的。
口號就是綱,誰敢喊出來,在官府眼中就不再是小打小鬧的流民盜寇了,而是徹頭徹尾的反賊!
呂南川一經提點,悚然一驚,似乎明悟了這層關節,他當即避席起身:「義父,我回去便停了口號!」
張四維擺了擺手,不甚在意。
如今朝廷一意孤行,新政已經走到了度田這一步,必然是要不撞南牆不回頭。
此後還有延綿五十年的稅法改制之爭,緊隨其後。
皇帝與張居正幾乎是再現宋神宗與王安石的所作所為,將中樞與國朝柱石們的矛盾激化到了極點。
若是他張四維還在中樞,說不得還能撥亂反正,力主停了新法,與民生息。
可惜皇帝昏聵無德,忠奸不辨……流民四起,為王前驅必然是早晚的事。
那時候,才是呂南川打出口號的時機所在。
張四維搖了搖頭,突然想起什麼,說起另一件事:「石尚書安頓好了麼?」
呂南川點了點頭,正要開口細說。
張四維當即打斷:「怎麼安頓的就不要與我說了,事不密則害,此前劉世延家眷被害,壞就壞在你沒有將李相派去辦事的人給滅口,否則豈能被錦衣衛順蔓摸瓜?」
呂南川戛然而止。
提及此事,他臉上不由露出愧疚之色。
「吃一塹長一智罷,說說塞外的情況。」
張四維輕輕帶過了指責。
呂南川深吸一口氣,很快收拾好心情,將話題說回正事上來:「是,義父。」
「隨著俺答汗一蹶不振之後,東蒙古實質上已然離心離德。」
「前月,辛愛黃台吉分家另起爐灶。」
「松山賓兔妻男等酋流連海上,杳無音信。」
「上月,威正恰因為搶劫生番被箭射死,已然被燒化屍骨,攜回套外。」
「抄胡兒青、把都兒苦賽、矮木素阿機大兄弟叔侄,以及都兒他卜囊、蟒速兒他卜囊、歹牙乞青山他卜能、威正他卜能王把都兒等部落,聚集數萬騎,於嘉峪關七百里以外,意圖開春後襲擊瓦剌,向西挺進。」
「本月傳來消息,說抄酋兄弟順勢占領了水塘。」
「……」
「如今,只有三娘子以大汗妻子的名義,牢牢把持了歸化城,號令不彥皇台吉等人。」
「不過,我來之前,三娘子已然動身去陽和了,說是皇帝下旨,急詔順義王與三娘子入京,。」
陽和是宣大總督的駐地,三娘子既然去了陽和,顯然是準備入京了。
說到這裡,呂南川頓了頓:「義父,我有些擔憂,三娘子向來親善朝廷,咱們要不要做點什麼……」
朝廷與韃靼右翼的關係越好,塞外漢人輾轉騰挪的空間就越少,這點道理,呂南川還是明白的。
三娘子其人,當初隆慶議和,其人就堅定勸和,此後約束各部,主持與朝廷進貢事宜。
乃至歸化城的修建與求得朝廷賜名,都是三娘子一力主張。
眼下姿態又放得這麼低,應詔入京,對於呂南川而言,可不是什麼好事。
張四維聞言,卻沒有立刻回應。
書房內陷入了沉默。
呂南川一時有些侷促。
終於,張四維緩緩轉過頭,看向呂南川:「西蒙古土蠻汗整合了左翼三個萬戶,合八大營二十四部,猛士二十萬,東起遼東,西至洮河。」
「高舉《圖們汗法典》約束諸部,使漠南諸部重新向大汗朝覲。」
「攜呼里台大會之勢,逼迫科爾沁、內喀爾喀等部俯首稱臣。」
「又許大執政之位,以收買俺答汗之孫扯克力,再以黃教,拉攏右翼切盡黃台吉。」
「若非還有三娘子聲威隆重,單東蒙古這一片散沙,只怕立刻就要被一朝吞滅,再現達延汗之舊景。」
張四維看向呂南川,面色肅然地搖了搖頭:「漢家事,漢家盡。」
「韃靼早晚是漢家敵手,你我將韃靼引為爪牙、為王前驅尚可,萬不能自甘墮落,為人做了嫁衣。」
話音不疾不徐,兩人靜靜對視。
良久。
呂南川才尷尬一笑:「義父真知灼見,是我想岔了。」
「只是豐州灘畢竟依歸化城為屏障,孩兒只是怕三娘子與朝廷達成什麼默契,舊事重演,這才一時失了方寸,還請義父責罰。」
張四維的臉色板了片刻,旋即也展顏一笑:「人之常情,為父又豈會責備你。」
他頓了頓:「至於板升……你也不必太過擔憂,你與乃父不同,手握精騎數千、火器精良,哪怕三娘子亦要正眼相待,豈能像當年乃父一般,三言兩語間,便綁縛送與朝廷。」
呂南川聞言,似乎得到寬慰一般,深以為然點了點頭。
二人之間的不快稍縱即逝,再度言笑晏晏,父慈子孝。
不知談論了多久。
呂南川才以時日不早為由,恭謹起身行禮,與張四維道別,
後者作勢欲送,前者連連推辭。
又是好一番拉扯、恭祝、道別,呂南川才勸得張四維止步,而後大搖大擺出了張府,左右連忙迎上。
直到轉過身,呂南川才拉下臉來,咬著牙憤憤不平:「老東西。」
努爾哈赤連忙湊上前來:「義父,莫非此行不順?」
說話之言,已然是一口流利的漢語。
呂南川冷哼一聲。
等他翻身上馬,才開口道:「老東西狡兔不知道幾窟,壓根不會在咱們身上下重注!」
說罷,呂南川似乎打定了什麼主意。
他轉頭看向努爾哈赤:「先前你說的事,為父現在答應你!」
努爾哈赤面露狂喜:「義父答應讓我借騎回建州了!?」
呂南川點了點頭,沒再說什麼。
「老六,你去回應扯克力,就說三娘子我無能為力,但比起三娘子之子布塔施里,我自然更支持他占據歸化城。」
說罷,呂南川又轉頭看向另一名隨從:「老七,還是按歷年的規矩,你去尋寧夏那幾個官拜副將的同族,將金銀財寶送過去,替我拜個年。」
被吩咐的兩人,顯然都是蒙古面相,聞言連忙拍著胸脯。
豐州灘(五原縣)位於寧夏與歸化城(今呼和浩特)之間,正有周旋的餘地。
一番吩咐後,呂南川回頭看了一眼張府,不屑地啐了一口。
而後招呼眾人,打馬而去。
……
臘月二十一,大寒,西苑承光殿。
太液東來錦浪平,芙蓉小殿瞰虛明。
皇帝只是往承光殿內坐下,一整天的光陰,便被紛繁的人事與奏疏所淹沒。
直到日光已見昏黃,朱翊鈞才送走了今日接近的最後一名大臣。
「方才忘記問了,凌卿三年考滿績效如何?」
朱翊鈞已然送走了凌雲翼,才後知後覺想起有所疏忽。
張宏連忙上前:「陛下,凌巡撫自萬曆四年,先後與巡撫吳文華討平河池、咘咳、北三諸瑤,又捕斬廣東大廟諸山賊,戰功彪炳,三年皆優。」
朱翊鈞點了點頭,朝張宏吩咐道:「那大伴明日替朕下諭內閣,以凌卿三年考滿,蔭其子凌曉東為國子生。」
張宏默默記了下來。
朱翊鈞順手翻閱了一下桌案上的奏疏,確認都批閱完之後,這才雙掌朝天,大大地伸了一個懶腰。
他打了個哈欠:「又是一年到頭了。」
還有幾天就過年了,思及今年諸多大小事,難免有些感慨。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王應選在旁邊默默合上了起居註:「陛下,臣明日將起居注送往蘭台封存後,年內便無有公務了,臣想提前兩日告假休沐。」
除夕是二十九,各部院衙門一般等到二十五、六才掛牌休沐——也會留幾人輪流值班。
像翰林院、中書舍人這些清閒衙門,大寒左右就跑沒影了。
「准了。」朱翊鈞擺了擺手,又隨口道,「年會就在後日了,蘭台安排誰來記史?」
年輕士人嘛,提前休假去風花雪月本就是應有之意。
更別說小王作為「顏門四人」之一的風流人物,這假也沒有不批的道理。
就是公務還是得交接好,譬如年會——積年累月之下,皇帝與六部九卿等年末共商國是,制定來年工作方略,已然成為了一項不大不小的傳統。
王應選連忙回道:「由同僚姚三讓替臣當班。」
朱翊鈞哦了一聲,又擺了擺手:「姚卿啊,那算了,還是讓王世貞親自來記罷。」
記史之事,不是靠著所謂的不怕死,前赴後繼,來硬頂皇帝的,這些人自有一套黑話,可以規避審核。
就像歷史上高拱倒台,幾日內高儀相繼死一樣,實錄記「遣中官,視大學士高儀疾,並賜諸食物儀,謝,尋卒。」
這個尋字,就很那人尋味,《助字辨略》曰,凡相因而及曰尋,這裡若有若無的因果關係,就是所謂的微言大義了。
所以,但凡涉及到緊要的會面,關鍵的議事,朱翊鈞都只能讓立場確認無誤的人記錄。
王應選聞言,自然沒有二話。
朱翊鈞緩緩站起身,活動著筋骨。
既然提到年會,他便朝張宏順勢問道:「大伴,年會議程內閣定好了麼?」
張宏聞言,略微彎了彎腰,回道:「陛下,後日年會,除了細枝末節外,合有七項大議,稅賦年入、皇產公示、堂官增補、大明律修訂、海貿大略、貴州兩廣等地改土歸流、以及度田清戶動員。」
朱翊鈞在殿內來回走動,活絡著氣血。
思索片刻後,他才朝張宏吩咐道:「令潘晟列席,旁聽堂官增補事。」
「令李幼滋列席,旁聽稅賦事。」
「令沈鯉列席,旁聽度田事。」
年會視每年情況,議事的內容也有所不同。
同樣地,在內閣並六部堂官帶兩科都給事中之外,與會旁聽的人,每年也有所不同。
但無一例外,能夠列席的朝臣,都是現在或者即將,最接近大明朝權力中心的一批人。
張宏連忙應是。
等張宏說完好長一串,朱翊鈞又問道:「栗在庭今日不是入京了,人呢?」
李進本是眼觀鼻鼻觀心,安安分分守在一旁,此時聞言,心中不由感慨,果不愧東宮舊臣,哪怕經年外放,依舊簡在帝心。
他小步上前,接過話頭道:「陛下,栗巡撫今日午時入的京,到吏部與通政司遞了帖子,求請明日面聖后,便以拜訪座師,去了高閣老府上。」
「一整個下午,都在幫著高閣老修繕庭院、房頂。」
朱翊鈞聽了李進這話,不由撇了撇嘴。
高儀家是租的,被打爛後,自己第一時間就遣人修繕賠償了。
這弄得好像他撒手沒管一樣。
難怪朝臣都視其為奸臣,這不活脫脫到退休老幹部家犁地的栗同偉麼?
當然,腹誹歸腹誹,朱翊鈞面上還是很正經地頷首:「明天就不見了,讓他也列席後日年會,與諸臣工一同議海貿事。」
隨後,朱翊鈞又與司禮監與中書舍人吩咐了一番明日的事情。
等到打發走中書舍人之後,他才脫下冠帽,略微理了理頭髮。
「今日誰侍寢?」
負責這些事情的魏朝,連忙上前回話:「萬歲爺,今日點到張順妃了。」
雖然皇帝對張順妃這個封號似乎有些成見,但後宮講究雨露均沾,點到誰就是誰。
朱翊鈞重新戴好冠:「順妃……放明日吧,朕今天想去找皇后。」
這樣顯然有點不合規矩。
畢竟皇帝見皇后是要請兩宮明旨的,還要敲鑼打鼓,廣而告之,沒這樣突然決定的說法。
但是話又說回來,皇帝畢竟是今時不同往日。
魏朝能說什麼呢?
只好默默應是。
朱翊鈞理好衣襟,領著一干內臣女官,晃晃悠悠出了承光殿。
……
得益於世宗的愛好,西苑宮室眾多,後宮嬪妃一同住進來,也不顯侷促。
皇帝居萬壽宮,萬壽無疆。
皇后居永壽宮,皇貴妃居仁壽宮,永壽仁康,在禮制上正好合宜。
朱翊鈞用完晚膳後,便徑直來到了永壽宮。
門口值守的女官似乎沒意料到皇帝來得這般倉促,連忙迎上前:「還請陛下稍待片刻,皇后娘娘正在沐浴更衣,稍後再率闔宮上下,出殿迎候。」
不出意料地,朱翊鈞被攔在了門外。
跟李貴妃這種當世數得上名的一等世家出身不同,劉皇后祖上也就得封了一個錦衣衛的小官。
小門小戶,也養成了劉皇后謹小慎微的性格。
自己守規矩的同時,在外人面前也極其講究禮制。
奈何皇帝大事聽勸,小事可就極為剛愎自用了。
朱翊鈞置若罔聞,直接大搖大擺就往裡闖:「不必興師動眾了,朕去暖閣等皇后便是。」
沐浴肯定是不能直接往裡闖,畢竟是女君,皇帝也得保持尊重。
去暖閣等著,就恰到好處。
幾名女官不好再攔,只好一跺腳,連忙越過皇帝,進去找皇后匯報去了。
朱翊鈞笑了笑。
接下來自然是長驅直入,幾步之間便穿過連廊,邁步踏入暖閣。
劉氏雖貴為女君,但在用度上,跟皇帝時刻保持著同頻,絕不鋪張。
除了餐飲,以及書籍之外,劉皇后幾乎能省就省,以至於偌大一個皇后寢宮,冷冷清清。
朱翊鈞走到書櫃前,隨後挑出一本鐘山逸叟今年才成書的《封神演義》,施施然坐到書桌後。
要說劉皇后固然本本分分,但這些家裡人,還真是心眼不少,封神演義這種書也進獻到宮裡來,擱這兒點誰是蘇妲己呢?
朱翊鈞搖了搖頭,津津有味地閱看起來。
眼下這個節點,文化上說一句百花齊放,也當真不為過。
皇后喜歡看故事,不但有封神、三國、西遊這些古典長篇,還有《雨窗集》、《長燈集》、《隨航集》這些短篇。
尤其隨著文人摹擬話本而創作白話短篇小說之風日盛,現在小說的創作,開始下沉,逐漸折射出士大夫往下一層的階級面貌。
是故,朱翊鈞從來不攔著皇后這點不務正業的小愛好,甚至偶會還會讓皇后推薦一二。
也正因這本就是婚後小習慣,朱翊鈞在皇后暖閣中這麼一坐,自然而然便看入了神。
也不知過了多久。
朱翊鈞都第十二次腹誹女人沐浴太久之時,外間終於有了動靜。
皇帝收回注意力,輕輕合上小說。
方一抬起頭來,就見暖閣房門被推開,一道身影邁步走了進來。
劉皇后沒有戴冠,身上卻仍舊著鞠衣。
款款行走之間,貞靜自持,禮度夙閒,皇后氣質如同量身訂做一般,實在端莊淑慎。
「臣妾拜見陛下。」
劉皇后盈盈欠身,朝皇帝行禮。
朱翊鈞並沒有起身回禮。
反而盯著皇后,突然將手中書本拍在桌案上!
「皇后,你的事發了!可知罪!」
劉皇后抬頭看了皇帝一眼,露出猶豫的神色。
糾結片刻,她還是有了動作。
挪步到皇帝跟前,緩緩跪了下來,露出悽然之態:「陛下,臣妾知罪了,請陛下責罰。」
說罷,就要將頭埋下去。
朱翊鈞見皇后這反應,終是沒繃住表情,當場破了功。
他連忙拉住皇后替他寬衣解帶的手,無奈解釋道:「皇后,這次是真的事發了,正事。」
皇后疑惑抬起頭。
朱翊鈞連忙將劉皇后扶起。
他斟酌片刻,還是看著皇后的眼睛,主動挑破道:「衍聖公家賄賂皇后家良田萬畝,已經捅到朕這裡來了。」
「這事,皇后知曉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