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富貴還鄉起波瀾
顧青下了船。
吳顯、徐傑、湯世懋、王澄宗自動落後兩步,甚至是跟在了顧老三的後面。
今天,乃是顧青的主場。
因為他們四人中,只有湯世懋過了府試。
並且剛好是府試的最後一名。
可以說是險勝。
但是有著顧青這位府案首的彩頭在前,他這個乙榜最後一名,自然是不值一提。
顧青邁步上前,站在距離蕭知縣五步遠的地方,躬身施禮道:「學生顧青,見過蕭大人。」
蕭元岡溫和地說道:「無須多禮,祝賀你高中案首,為江浦縣揚名。」
顧青直起身,回道:「顧青能夠由此成績,乃是蕭大人治理有方,能讓學生有一個讀書的機會。」
蕭元岡輕輕笑了一下,說道:「謙虛是好事,卻也不能過于謙虛,少年郎就應該有一個少年郎的風度。」
「你能高中案首,那是你日夜苦讀之功。」
「和我這個知縣,可沒有什麼關係。」
而這時。
被汪宗伊派來送喜報的差役,則是拿出了喜報,以及一份公文。
蕭元岡治理江浦縣有功,培養了一位府案首,自然也會嘉獎一番,以示鼓勵。
不僅僅是他有著獎勵,就是這江浦縣教諭等人,也有相應的獎勵。
之所以如此。
也是因為科舉之制乃是明朝最重要的取士之制,唯有這些獎勵,才能讓知縣、教諭等,盡心盡力培養本縣的學生。
很多官員重建書院,興建社學,不是因為他真的就重視教育。
而是因為,做了這些,便是功。
有了功,就能有理由、有依據升官。
興建社學、重建書院等,又是最容易、最明顯的政績。
如此,倒也是有利於那些寒門學子,降低了他們讀書的門欄,給了他們一個翻身的機會。
這也是明朝特有的風氣,也是科舉制度的巔峰時期。
「我等,見過蕭大人。」
「恭喜蕭大人。」
「這是貴縣學生顧青小相公高中案首的喜報。」
「此乃汪知府親筆書信。」
「這些,也是汪知府讓我等帶來,交給蕭大人的。」
「顧青小相公等人已經安然送到,喜報和這些也都已經送達,我們還要回去復命,就不多逗留了。」
蕭元岡點了點頭,他身邊的主簿則是連忙上前,和幾位差役寒暄了一陣,把他們送到了船上。
至於這中間會有什麼。
那就不得而知了。
蕭元岡讓人拿好了喜報和嘉獎。
又對顧青說道:「顧青,你隨我一起回縣城。」
顧青施禮道:「是。」
至於吳顯、徐傑、湯世懋、王澄宗四人,自然是各回各家。
休息幾天。
還要繼續去各自的學堂報導呢。
四人中,也就只有湯世懋過了府試,成為了童生,可以準備院試了。
吳顯、徐傑、王澄宗都要繼續苦讀,等到來年,還要去應天府參加府試。
顧青跟上了蕭元岡。
顧老三猶豫了一下,最後只好快步上前,跟在了後面。
「本公在你縣試之時,看過你的考卷,便覺得你在策論一道,有著獨到的眼光。」
「大部分的學生在寫文的時候,總是趨於表象,內容上也都是辭藻堆砌,看起來雖然美觀,可讀起來卻讓人感覺空泛。」
「而你的文不一樣,僅僅是破題都能讓人拍案叫絕。」
「不僅能理解聖人之言,還能聯繫江浦縣之現狀,提出一些你自己的見解。」
顧青連忙道:「學生也不過是讀了一年聖賢書,從而明智,若論眼光,遠遠不及蕭大人。」
「夫子當初問學生,為何能夠很快記住他授課之內容。」
「學生回答,別無他法,唯有認真爾。」
「學生自有家貧,唯有大伯和堂哥二人可讀書,學生六歲便跟在姐姐後面下地幹活,八歲便已經能夠成為爹娘的幫手。」
「若無什麼意外,便是這一生也只會面朝黃土、背朝天。」
「然,有一日,大伯出了變故,堂哥也因此受到了打擊,便不想讀書了。」
「學生不忍見到阿爺為此傷心難過、失望至極,便想著,要不要自己也來讀書,好考取功名,讓阿爺高興。」
「那時,學生是真的這般想的。」
「等讀了書之後,才明白很多道理,人為何要讀,讀了書之後,應該做什麼事情。」
蕭元岡聽了,隨口問道:「哦,那你覺得讀了書之後,應該做什麼事情?」
顧青認真地回道:「學生從聖人之言中悟出來八個字,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蕭元岡細細品味了一下。
稱讚道:「好一個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好一個別無他法,唯有認真爾!」
「不錯!」
「不錯!」
蕭元岡只覺得這八個字說到了他的心坎上。
說的實在是太好了。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吾輩讀書人難道不就是這樣嗎?
讀了聖賢書,明白的道理也就更多一些,能力也會更強一些,那肩膀上的責任自然也就更大。
豈不聞,這當朝首輔的肩膀上挑著大明天下兩京一十三省嗎?
這一路上。
江浦縣上上下下,也都看到了一個少年郎陪著他們的蕭知縣暢談。
蕭知縣時不時地發出了爽朗的笑聲。
而在這些人之中,就有顧二毛。
「壞了。」
「壞了,壞了。」
「那青小子不僅高中縣案首,還成了府案首!」
「如今這怕是攀上了知縣的關係啊!」
「若是他大伯道出了瘸腿的緣由,豈不是要找我的麻煩?」
顧二毛覺得自己不能再在這江浦縣混了,一旦顧長庚把當初自己出手打斷了他的腿的事兒給說了出來,顧家必定要找他。
到時候,蕭知縣也只會站在顧家那一邊。
畢竟,顧長庚還有個童生之名在身。
而他顧二毛是個什麼人?
連府衙門前的一條狗都不如的人。
顧二毛當即就立馬趕回去,收拾了東西,還找人借了錢,說是去鄰縣會好友,便直接走山路,想要躲起來。
可輾轉了兩個縣城,打算去揚州。
只不過,這晚上借宿不小心漏了財,被人盯上了,過了兩天晚上,借宿一村夫家中。
卻在迷迷糊糊之間,被人給綁了。
身上的一點盤纏,是本打算在揚州交錢,加入當地幫會,繳納的會費。
結果現在卻成了要他命的。
顧青自然不知道這件事情,他是儘量在蕭知縣面前,表現自己的純真、善良,又具備著認真、堅韌等品質。
說白了,就是要演的像是一個有著赤子之心的十五歲少年郎。
等得到了蕭知縣的賞賜,以及獲得童生之名,才離開縣衙,帶著顧老三,買了一些禮品,去春風學堂。
丁夫子算得上是他的半個恩師,在這個尊師重道的時代。
顧青自然不能疏忽尊師之禮。
吳顯、徐傑、湯世懋、王澄宗自動落後兩步,甚至是跟在了顧老三的後面。
今天,乃是顧青的主場。
因為他們四人中,只有湯世懋過了府試。
並且剛好是府試的最後一名。
可以說是險勝。
但是有著顧青這位府案首的彩頭在前,他這個乙榜最後一名,自然是不值一提。
顧青邁步上前,站在距離蕭知縣五步遠的地方,躬身施禮道:「學生顧青,見過蕭大人。」
蕭元岡溫和地說道:「無須多禮,祝賀你高中案首,為江浦縣揚名。」
顧青直起身,回道:「顧青能夠由此成績,乃是蕭大人治理有方,能讓學生有一個讀書的機會。」
蕭元岡輕輕笑了一下,說道:「謙虛是好事,卻也不能過于謙虛,少年郎就應該有一個少年郎的風度。」
「你能高中案首,那是你日夜苦讀之功。」
「和我這個知縣,可沒有什麼關係。」
而這時。
被汪宗伊派來送喜報的差役,則是拿出了喜報,以及一份公文。
蕭元岡治理江浦縣有功,培養了一位府案首,自然也會嘉獎一番,以示鼓勵。
不僅僅是他有著獎勵,就是這江浦縣教諭等人,也有相應的獎勵。
之所以如此。
也是因為科舉之制乃是明朝最重要的取士之制,唯有這些獎勵,才能讓知縣、教諭等,盡心盡力培養本縣的學生。
很多官員重建書院,興建社學,不是因為他真的就重視教育。
而是因為,做了這些,便是功。
有了功,就能有理由、有依據升官。
興建社學、重建書院等,又是最容易、最明顯的政績。
如此,倒也是有利於那些寒門學子,降低了他們讀書的門欄,給了他們一個翻身的機會。
這也是明朝特有的風氣,也是科舉制度的巔峰時期。
「我等,見過蕭大人。」
「恭喜蕭大人。」
「這是貴縣學生顧青小相公高中案首的喜報。」
「此乃汪知府親筆書信。」
「這些,也是汪知府讓我等帶來,交給蕭大人的。」
「顧青小相公等人已經安然送到,喜報和這些也都已經送達,我們還要回去復命,就不多逗留了。」
蕭元岡點了點頭,他身邊的主簿則是連忙上前,和幾位差役寒暄了一陣,把他們送到了船上。
至於這中間會有什麼。
那就不得而知了。
蕭元岡讓人拿好了喜報和嘉獎。
又對顧青說道:「顧青,你隨我一起回縣城。」
顧青施禮道:「是。」
至於吳顯、徐傑、湯世懋、王澄宗四人,自然是各回各家。
休息幾天。
還要繼續去各自的學堂報導呢。
四人中,也就只有湯世懋過了府試,成為了童生,可以準備院試了。
吳顯、徐傑、王澄宗都要繼續苦讀,等到來年,還要去應天府參加府試。
顧青跟上了蕭元岡。
顧老三猶豫了一下,最後只好快步上前,跟在了後面。
「本公在你縣試之時,看過你的考卷,便覺得你在策論一道,有著獨到的眼光。」
「大部分的學生在寫文的時候,總是趨於表象,內容上也都是辭藻堆砌,看起來雖然美觀,可讀起來卻讓人感覺空泛。」
「而你的文不一樣,僅僅是破題都能讓人拍案叫絕。」
「不僅能理解聖人之言,還能聯繫江浦縣之現狀,提出一些你自己的見解。」
顧青連忙道:「學生也不過是讀了一年聖賢書,從而明智,若論眼光,遠遠不及蕭大人。」
「夫子當初問學生,為何能夠很快記住他授課之內容。」
「學生回答,別無他法,唯有認真爾。」
「學生自有家貧,唯有大伯和堂哥二人可讀書,學生六歲便跟在姐姐後面下地幹活,八歲便已經能夠成為爹娘的幫手。」
「若無什麼意外,便是這一生也只會面朝黃土、背朝天。」
「然,有一日,大伯出了變故,堂哥也因此受到了打擊,便不想讀書了。」
「學生不忍見到阿爺為此傷心難過、失望至極,便想著,要不要自己也來讀書,好考取功名,讓阿爺高興。」
「那時,學生是真的這般想的。」
「等讀了書之後,才明白很多道理,人為何要讀,讀了書之後,應該做什麼事情。」
蕭元岡聽了,隨口問道:「哦,那你覺得讀了書之後,應該做什麼事情?」
顧青認真地回道:「學生從聖人之言中悟出來八個字,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蕭元岡細細品味了一下。
稱讚道:「好一個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好一個別無他法,唯有認真爾!」
「不錯!」
「不錯!」
蕭元岡只覺得這八個字說到了他的心坎上。
說的實在是太好了。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吾輩讀書人難道不就是這樣嗎?
讀了聖賢書,明白的道理也就更多一些,能力也會更強一些,那肩膀上的責任自然也就更大。
豈不聞,這當朝首輔的肩膀上挑著大明天下兩京一十三省嗎?
這一路上。
江浦縣上上下下,也都看到了一個少年郎陪著他們的蕭知縣暢談。
蕭知縣時不時地發出了爽朗的笑聲。
而在這些人之中,就有顧二毛。
「壞了。」
「壞了,壞了。」
「那青小子不僅高中縣案首,還成了府案首!」
「如今這怕是攀上了知縣的關係啊!」
「若是他大伯道出了瘸腿的緣由,豈不是要找我的麻煩?」
顧二毛覺得自己不能再在這江浦縣混了,一旦顧長庚把當初自己出手打斷了他的腿的事兒給說了出來,顧家必定要找他。
到時候,蕭知縣也只會站在顧家那一邊。
畢竟,顧長庚還有個童生之名在身。
而他顧二毛是個什麼人?
連府衙門前的一條狗都不如的人。
顧二毛當即就立馬趕回去,收拾了東西,還找人借了錢,說是去鄰縣會好友,便直接走山路,想要躲起來。
可輾轉了兩個縣城,打算去揚州。
只不過,這晚上借宿不小心漏了財,被人盯上了,過了兩天晚上,借宿一村夫家中。
卻在迷迷糊糊之間,被人給綁了。
身上的一點盤纏,是本打算在揚州交錢,加入當地幫會,繳納的會費。
結果現在卻成了要他命的。
顧青自然不知道這件事情,他是儘量在蕭知縣面前,表現自己的純真、善良,又具備著認真、堅韌等品質。
說白了,就是要演的像是一個有著赤子之心的十五歲少年郎。
等得到了蕭知縣的賞賜,以及獲得童生之名,才離開縣衙,帶著顧老三,買了一些禮品,去春風學堂。
丁夫子算得上是他的半個恩師,在這個尊師重道的時代。
顧青自然不能疏忽尊師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