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毛驤,景隆獻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45章 毛驤,景隆獻策

  陸雲逸跟著涼國公藍玉,慢慢走出武英殿。

  相比於來時的心情沉重,

  此刻心中巨石已經徹底放下,讓他能好好地看一看眼前皇宮。

  可走出大殿後,撲面而來的熱氣又讓他沒有了欣賞的心情,轉而心中生出煩躁。

  太熱了。

  可很快,陸雲逸眼神一凝。

  一眼就看到了站在殿前的一個四十餘歲的中年人,

  個子不高,身穿錦衣衛公服,頭戴展腳幞頭,身穿盤領大袍,腰束紫色革帶,腳蹬皂靴。

  站在那裡,就有一股陰冷氣息瀰漫。

  大概是察覺到了他的視線,那人也將眸子投了過來。

  在陸雲逸身上一掃而過,而後看向藍玉,躬身一拜:

  「下官拜見涼國公。」

  藍玉的臉色微微發冷,

  他不喜歡涼國公這個稱呼,朝中之人大多叫他大將軍。

  他輕哼一聲:「毛驤,有些日子沒見了,最近在查什麼案子?

  若是需要本公幫忙的,儘管說。」

  此話一出,毛驤臉色如常。

  但藍玉身後的陸雲逸只覺得汗毛倒豎,瞳孔驟然收縮。

  眼睛在中年人身上來回打量,他就是毛驤?

  首任錦衣衛都指揮使,鳳陽定遠縣昌義鄉人,開國功臣毛麒長子。

  早年從軍,輾轉南北,履歷戰功,

  洪武九年被提拔為大都督府僉都督,

  洪武十二年,負責指揮調度儀鸞司,也就是錦衣衛的前身。

  若是從洪武十二年徹查胡惟庸案起,到如今洪武二十二年,

  他已經掌管了錦衣衛十年之久,很難想像他手中掌握著什麼秘密。

  毛驤聽到藍玉的話,嘴角輕輕扯動:

  「涼國公說笑了,錦衣衛辦事,向來不借外力。」

  說完,藍玉的臉色有些難看,冷哼一聲:

  「有人在湖廣為非作歹,你們錦衣衛幹什麼吃的?

  莫非要等敵人打到家門口,你們才有所反應?」

  聽聞此言,毛驤臉色嚴肅,微微拱了拱手:

  「回稟涼國公,湖廣距離應天將近兩千里。

  信件往來緩慢,岳州府事發突然,錦衣衛來不及反應。

  今日前來,下官就是與陛下請罪。」

  「別給本公打馬虎眼,說的都是沒用的廢話,早幹什麼去了?」

  藍玉勃然大怒,上前一步,雙手叉腰看著他,一字一頓地問道:

  「雲南刺殺九江以及陸雲逸的人找到了嗎?」

  「回稟涼國公,還未曾。」

  「是不敢找還是沒找到?」

  藍玉更進一步,居高臨下地看著毛驤。

  「回稟涼國公,沒找到。」毛驤臉色不變。

  見藍玉不再說話,毛驤將頭緩緩抬起,看向陸雲逸,笑道:

  「下官拜見陸將軍。」

  「毛大人客氣了。」

  陸雲逸面色如常,心中怪異。

  錦衣衛指揮使官職正三品,在他這位三品大圓滿面前,自稱下官也對。

  但他雖然有權有勢,但相比於錦衣衛,還是差上許多。

  經過十年的發展,對外錦衣衛說只在京城有力量,從不滲透其他行省。

  但這一路行來,不論是湖廣、廣西、雲南,

  錦衣衛都有很大的力量,線人無數。

  細算下來,前軍斥候部的五千人不算什麼。

  「陸將軍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乃我大明青年才俊,

  但下官作為錦衣衛中人,還是想要提醒您一句。」

  毛驤面色平靜,眼神中有著一些審視,聲音娓娓道來。

  陸雲逸一愣,而後輕輕一笑,挺直腰杆。


  此時此刻,似是有一股鋒芒直衝雲霄,如同一把銳利長刀。

  「毛大人儘管說。」

  舉動不卑不亢,一旁的藍玉很是滿意,連連點頭。

  毛驤似乎也有些意外陸雲逸如此淡然,便笑了笑:

  「陸將軍,下官見過太多的青年才俊在年輕時立下功勳,受到陛下以及朝廷賞識,

  但大多都無法堅守本心,泯然眾人矣,

  甚至一些人還有牢獄之災。

  下官想要提醒陸大人,行事三思,多約束部下,切勿做一些違反朝綱之事。」

  陸雲逸表情平靜,但身上銳利卻愈發明顯,

  甚至有著幾分居高臨下的審視,

  他輕笑一聲,冰冷的眸子與毛驤平淡的眸子對視,淡淡開口:

  「毛大人也是打過仗的,知道戰場上的辛苦與危險,

  我等軍伍中人在外征戰,流血盡忠,

  如何報效朝廷,忠於陛下,

  本將與我部軍卒皆心中瞭然,用不著毛大人提醒。」

  此話一出,熾熱的天氣似乎多了幾分寒冷。

  毛驤眼中閃過一絲愕然,

  他也沒有預料到,眼前的年輕人居然有如此大的膽子。

  可很快,他便笑了起來。

  尋常一些作奸犯科的將領以及大臣,甚至不敢與他對視,

  可能,也只有問心無愧之人才有如此膽氣。

  「陸將軍所言極是,是下官多嘴了。」

  毛驤笑了笑,又朝著藍玉拱了拱手,便默默站在一旁,不再言語。

  藍玉視線在他們二人中間打量,眼中生出一些玩味,

  「走吧,回去收拾收拾,晚上給你接風洗塵。」

  「是」

  陸雲逸跟在藍玉身後,慢慢向著恭道而去。

  走出武英殿的範圍,藍玉才開口問道:

  「你與錦衣衛有過節?」

  陸雲逸心中平靜,眼中閃過陰霾,早就想好了說辭:

  「大將軍,在麓川戰事中,

  雲龍州的錦衣衛將我部出城的消息送給了游魚部中人,

  若不是我轉頭進攻金齒衛,定然損失慘重。」

  說起此事,藍玉忽然笑了起來:

  「就因為如此,你將游魚部殺了個乾乾淨淨?」

  陸雲逸有些愕然地看著藍玉,旋即便反應過來,

  此事是西平侯告知的朝廷,直接送到了陛下案頭。

  「有隱情?」

  見他如此模樣,藍玉笑了起來:

  「殺俘的名頭可不好背啊,

  若是有什麼隱情,也早些說出來,本公讓都督府在事後的敘功中給你改一改。」

  「回稟大將軍,的確有隱情.」

  陸雲逸走近了一些,壓低聲音。

  將游魚部的一些手段都說了出來,

  包括後續雲南西平侯府在一些混亂中趁機清理了許多與游魚部有關的人。

  越聽,藍玉的臉色愈發凝重,呢喃道:

  「居然還有此等事?這游魚部倒是有幾分本事。」

  「大將軍,屬下覺得此法簡單易懂,

  若是傳開,必然有人效仿,便一不作二不休,將其通通殺了。」

  陸雲逸眼中閃過一絲狠辣。

  藍玉點了點頭:「嗯,你受委屈了,

  若事情是這般,殺俘的名頭你還要背一背,此事不能公開。」

  陸雲逸忽然笑了起來,笑容質樸:

  「大將軍,此等名頭與咱們軍伍中人來說,也不算是壞事。

  立下了如此大功,總要有一些缺點,

  要不然屬下以後可有罪受了。」

  藍玉一愣,隨即哈哈大笑,

  引得恭道兩旁侍衛頻頻將目光投來。


  「你這小子,學得倒是快。

  說到底,還是你立下的功勞太大,

  那毛驤說得也沒錯,盯著你的眼睛不少,要謹小慎微。」

  「大將軍,屬下知道了。

  這次回京,屬下想著安穩一二,好好歇一歇,打仗太累了。」

  藍玉看了看陸雲逸的狼狽模樣,再次大笑起來:

  「累就對了,能者多勞,等歇上一些日子就早些出發去新城衛吧,

  操持好甘薯之事,這是比魚鱗黃冊更重要的事。」

  陸雲逸眼睛一轉,再次壓低聲音:

  「大將軍,雲南的刺殺,

  我與曹國公都有所懷疑,屬下應該如何做?」

  藍玉臉色凝重下來,擺了擺手:

  「此事你不用擔心,一切都是朝堂爭鬥的結果,

  等朝廷勝了,自然就有所結果,

  在這之前,你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要被人抓住尾巴。

  只要牢牢守著甘薯的功勞,這場風波就不會波及你。

  至於朝堂上的廝殺」

  藍玉頓住身形,看向陸雲逸:

  「這些都是我們這些大人的事,還用不著你個年輕人衝鋒陷陣。」

  他伸出手拍了拍陸雲逸的肩膀:

  「好了,回去洗漱一二,等晚上本公給你接風洗塵。

  這次回來就住本公送你的宅子,前些日子已經安排人打掃了,

  一應的護衛侍女還有管家都是精挑細選的自己人,放心用。

  對了,在大寧本公也給你安置了一座宅子,比京城的要大些,

  用不用本公派人,將你的家人接過去?一家人住著也寬敞。」

  陸雲逸想了想說道:

  「大將軍,屬下離家已經兩年了,想要上任之前回去看看。」

  藍玉點了點頭:「也好,本公命人給你送幾封告假文書,上面刻好大印。

  想要告假多久,你自己寫,可以在家中多待些日子。」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多謝大將軍!」

  藍玉笑了起來,二人你一句我一句這般說著,很快就走出了宮門。

  「行了,快些回去吧,晚上醉仙樓,我等大醉一場!」

  陸雲逸拱手抱拳:「是!」

  武英殿內,氣氛不如剛剛凝重。

  李景隆頭上甲冑放在一旁,身上的甲冑也脫了下來,轉而換上了一身常服。

  他此刻坐在桌案前,有些狼吞虎咽地吃著飯食。

  朱元璋坐在一旁揣著,手笑呵呵地看著他,還是不時提醒:

  「慢點吃,御膳房每日準備那麼多吃食,

  你不在京城啊,也沒人吃了,倒是浪費。」

  「陛下,還是宮裡的東西好吃,軍中吃的一言難盡。」

  李景隆含糊不清地說道,而後看向身後扇扇子的太監,吩咐:

  「大點風,熱死了。」

  朱元璋連忙擺手:「大點風扇,朕也極熱。」

  小太監連忙搖動蒲扇.

  不遠處,太子朱標從茫茫的奏疏中抬起頭來。

  有些無奈地看著桌邊的二人,嘆了口氣,繼續低頭看奏疏。

  桌上,朱元璋見他吃得香,提醒道:

  「少吃點,在軍中吃糠咽菜,

  不能猛地吃太多油膩,會吃壞了肚子。

  還有啊,你現在也從軍了。

  這甲冑穿在身上,尤其是在戰場上,再熱也不能脫。

  相比於命,熱點就熱點吧。

  若是戰事結束,也不要立刻脫甲冑,要緩一緩。

  那卸甲風,能要人命。

  當年,常遇春仗著自己身體好,衝殺過後總是第一個脫甲涼快,

  朕說他好多次,他也不聽。


  看看,後來年紀大了出事了吧。

  九江啊,你現在雖然年輕,但也不能馬虎。

  那陸雲逸做事謹慎,他什麼時候脫,你就什麼時候脫。」

  李景隆咀嚼的動作也慢了下來,連連點頭:

  「陛下,您放心吧,雲逸他都仔細叮囑過,

  他還弄了個什麼痱子粉,裡面加了滑石、白芷、冰片、薄荷腦什麼的,

  專門塗在噶肘窩,不會長痱瘡,那東西極好!」

  朱元璋聽後思索了片刻,放心地點了點頭:

  「陸雲逸倒是機靈,弄出了這麼多聞所未聞的東西。」

  說到這,李景隆連忙將嘴裡的東西咽下。

  開始手舞足蹈地說了起來,都是軍中的新物件,

  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最後連在處理奏疏的太子都引了過來。

  過了不知多久,太子打斷李景隆!

  「你剛才說的什麼?戰爭經濟學?那是什麼?」

  李景隆摩拳擦掌,驕傲得像是一隻大公雞,而後他拍了拍旁邊的座位,說道:

  「來來來,太子殿下您坐下,我好好說道說道!」

  此刻,李景隆心中炫耀念想在此刻已經達到了頂峰。

  他要人前顯聖!

  這讓他都忍不住嘿嘿嘿笑出了聲。

  於是,他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說辭,侃侃而談

  時間流逝,很快便過了半個小時,

  李景隆口乾舌燥,當嗓子都說啞了之後,

  才講明白了[戰爭成本的不斷追加]、[國家規模與戰爭成本投入]、[戰爭成本與國家戰略的關聯]、[戰爭成本只能通過打敗對方並占有財富來支出],

  等等一系列陸雲逸說起來簡單,他說起來很困難晦澀的話。

  他也沒有先前那般激動了。

  因為他發現,陛下與太子遠比他想得聰明,

  到了最後,甚至二人開始討論起來,將他丟到一邊。

  這讓他黯然神傷,覺得自己錯付了。

  等到武英殿徹底安靜下來,太子朱標他醞釀了一二,說道:

  「父親,這個方法雖然被用來嚇唬麓川使臣,

  但兒臣覺得,可以用此法來測算戰事的勝算成敗。」

  朱元璋明白朱標所說,輕輕點了點頭。

  李景隆滿臉茫然,測算什麼?

  朱元璋看向不遠處的太監,問道:

  「都記下來了嗎?」

  「回稟陛下,記下來了。」

  「嗯,將此法交給翰林院,讓他們歸納總結,去除冗餘。

  而後交給都督府,命他們用此法測算以往戰事,看看與結果是否有所出入。」

  「是!」

  大太監連忙應下,將此事記在心裡。

  李景隆他聽懂了,而後恍然大悟了,原來還可以這樣?

  猛然間,一股莫大的挫敗感襲來,

  讓李景隆原本挺直的腰杆彎了下來.

  朱標卻沒有放過他,而是問道:

  「在軍中還有什麼所見?

  都說說,火器真有戰報上所說的那麼神?」

  李景隆眼睛一亮,再次挺直腰杆,又問到了他擅長的地方!

  他可是火槍兵的統帥!

  「咳咳.太子殿下,火槍的威力可能要比文書上記載的還要大.」

  而後,李景隆就親自說了戰場上一些關於火槍對敵的事,

  為了讓陛下與太子相信他不是在說謊,他連傷亡斬獲都背了下來。

  最後,李景隆將腦袋前伸,悄咪咪說道:

  「陛下,太子殿下,

  雲逸和我還想出了一個好法子,

  能讓朝廷收攏軍械製造的好法子,還能用來籠絡軍心!」


  「什麼法子?」

  朱元璋眉頭緊皺成了一個川子,

  十分配合地探出腦袋,一老一小湊在一起。

  「嘿嘿.」

  李景隆嘿嘿一笑,將竹筒裝填法的事情說了出來。

  原本當作一件趣事聽的朱元璋以及朱標,越聽臉色越是凝重,

  最後二人對視一眼,皆看到了一些詫異。

  湖廣一些人之所以敢肆無忌憚地反抗朝廷,

  就是因為湖廣是大明最重要的軍械打造地,

  有人有地有兵,稍有不慎就是再次大亂。

  所以朝廷對於湖廣的處置總是慎之又慎,束手束腳,

  這種情況,在有了遼東之後才好一些。

  這竹筒裝填法,由朝廷統一開設工坊,調配火器所需的火藥,是一個頂好的法子。

  見他們二人面露異色,李景隆興沖沖開口:

  「陛下、太子殿下,

  這個法子也可以用在手推車上,來時我們已經研討過了,

  手推車在軍中是好東西,在民間更是好東西,

  但陛下曾說過,力夫與車夫撐起了大明,所以對於他們不能不管不顧。

  所以我們覺得,應該由朝廷在各地成立工坊,

  將造手推車這等活計從兵器工坊中剝離出來,

  交給專門的工坊來打造,到時將那些沒有生計的百姓雇來造推車,

  雖然不能全盤接納失業的力夫,

  但總是一種手段,況且還可以慢慢加嘛,

  等各地的東西都有朝廷所管的工坊來造,重要的軍械也由朝廷的工坊來造,

  如此,就算是有人想興風作浪,都亂不起來。」

  朱元璋眼窩深邃。

  作為帝國的統治者,他考慮的從來都不是最好的局面,而是最壞的局面。

  若是有好有弊,那就兩害相權取其輕。

  顯然,眼前的選項中。

  有他最看重的一項,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掌控,更加集權。

  仔細思索了許久,朱元璋沉聲開口:

  「等文英與婷兒到了,讓他們一家人來宮中用飯,擺家宴。」

  太子朱標點了點頭:「是,父皇。」

  一旁的李景隆覺得自己又有被甩開的趨勢。

  便連忙說了一些開設工坊的好處,

  比如賺多少銀錢、能養活多少百姓,還能消弭新事物帶來的影響等等。

  但顯然,父子二人都沒有聽進去。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