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君臣奏對
第444章 君臣奏對
進入武英殿,撲面而來的涼爽幾乎讓陸雲逸屏住了呼吸,
略顯矇矓的眼睛也在這一刻變得明亮。
他現在身上還穿著甲冑,風塵僕僕的模樣像是剛從戰場上下來。
他又努力吸了兩口氣,希望將胸中的火熱噴吐而出。
很快,他就發現,
當他的鞋子踩到武英殿那略顯華貴的地毯上時,出現了一個漆黑的腳印。
這讓陸雲逸的腳步略顯停頓,
可很快,他臉色又變得怪異,
因為在他前方,同樣有著一個泥土造成的腳印,
步子很大,腳也很大,應該有個四十五碼。
陸雲逸馬上意識到了,先前大將軍曾說,
皇帝每日都要去皇城中的試驗田,這應該是皇帝的腳印。
見他步伐停頓,一旁迎接的大太監頃刻之間就懂了他的顧慮。
上前兩步,低聲道:「陸將軍,無妨,走便是。」
陸雲逸聽後,有些詫異地看了他一眼。
大太監長得白胖,皮膚緊緻,四十多歲,臉上笑容和煦。
陸雲逸點了點頭,心中閃過瞭然。
太監是宮中皇帝的化身,眼前這太監這般和煦,便意味著今上對他沒有那麼多的敵意。
或許,這還是一種示好。
思緒之際,三人已經進入武英殿,
這裡沒有奉天殿的氣勢宏偉,反倒像是一個書房。
在上首,寬大的御案傲然屹立。
「臣藍玉,拜見陛下、太子殿下。」藍玉躬身一拜。
一旁的李景隆亦是如此,陸雲逸也連連跟著參拜。
上首的陛下以及太子都沒有說話,顯得氣氛有些沉悶。
陸雲逸保持姿勢不動,靜靜盯著前方香爐的三腳,
打量著其上的雲紋以及龍紋,覺得精細極了。
或許,再過個千百年,這就是難得的文物。
就在他思緒之際,上首傳來了一個蒼老的聲音,中氣十足:
「起來吧。」
直到此時,陸雲逸才直起了腰,
看向上首,見到了洪武皇帝的真容。
相比於上一次在奉天殿,這一次要看得更加仔細。
還是安徽大漢長相,圓臉粗脖子,鬍子很長帶著花白,臉上有些老態,但精氣神十足。
更讓人引人注意的是,撲面而來的慘烈氣息。
這讓陸雲逸覺得,自己面前的不是皇帝,而是一個征戰沙場的將軍。
與之相比,身旁的太子殿下就顯得和煦許多。
一身天青色長袍,上面繡著龍紋,
雖然站在一側,但溫文爾雅的模樣更像皇帝。
「九江,聽說你謀反了?」
聲音滾滾而來,帶著威嚴。
李景隆絲毫不懼,有些跳腳,像是被踩到了尾巴的貓:
「陛下,您可莫要聽信歹人讒言,我怎麼可能謀反?再說了」
說到這,他的聲音越來越低,像是有些委屈:
「就算是謀反,我也得有那個膽子才對。」
洪武皇帝皮笑肉不笑,給他補充:
「不僅如此,謀反要在關鍵的地方關鍵的時間。
比如現在的應天,若是在岳州謀反,那可太蠢了,當年的張士誠都沒有這般蠢。」
「是極是極。」李景隆聽後連連點頭,繼續說道:
「陛下,有亂臣賊子意圖謀反,
臣抓緊回來護駕,四天就從岳州跑到了應天!」
「哦?朕怎麼覺得,你不是來京城救駕,反而是惹了禍抓緊跑回家避禍。」
此話一出,一旁的太子朱標啞然失笑,連連搖頭。
李景隆則臉色一僵,最後泄氣一般地點了點頭:
「陛下,有人要害我啊,您得幫我做主啊。」
洪武皇帝冷哼一聲,嘴邊浮現出淡淡的笑容:
「你這孩子,平日裡窩囊地跟個鵪鶉似的,
諒你也沒有膽子當街殺人?殺的還是朝廷命官!」
說到這,洪武皇帝挪動眸子,
看向站在一旁陸雲逸,視線掃動,上下打量一番:
「倒是年輕,膽子也夠大,北地邊民都有如此膽量?」
陸雲逸連忙躬身回答:
「啟稟陛下,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陳志澤當街縱容城防軍殺戮百姓,
臣為大明軍伍,承保家衛國之責。
若無法庇護百姓,保大明平安,這兵當得也太窩囊了一些。」
一旁的李景隆連忙開口:
「陛下,這事是我二人一起合計,實在是沒有別的辦法了,
若是再拖下去,那些力夫的家人也要被砍了。」
太子朱標見他說得義正詞嚴,眼中閃過一絲無奈:
「九江,莫要逞強,以你的膽量萬萬不會如此行事。」
李景隆嘴唇囁嚅,嘟嘟囔囔的不知在說些什麼。
洪武皇帝朱元璋輕哼一聲,看向陸雲逸:
「此案的前因後果是什麼?」
陸雲逸連忙恭聲,從懷中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文書,將其橫放於雙手,
「啟稟陛下,這是此事的前因後果,
微臣已經詳細記錄其中,事無巨細。」
一旁的大太監連忙上前,將文書拿了過來,仔細檢查後呈了上去。
洪武皇帝拿過文書,快速將其打開仔細查看。
漸漸地,他略微勾起的眼角沉了下來!
面相從剛剛的冷峻變得面無表情,花白的鬍子以及眉毛隨風而動,讓他威勢更甚。
預想之中的大怒並沒有出現。
他將文書默默遞到了太子朱標身前,
此舉反而讓武英殿的氣氛凝重的要滴出水來。
太子朱標接過文書,快速翻看!
呼吸略顯急促,眉心狂跳,怒而出聲:
「豈有此理!!!」
「逆賊!都是逆賊!!」
他看向身旁的父親,沉聲開口:
「父皇,那手推車乃是利國利民之物,
卻被他們說成了奇技淫巧,還引動民變,此乃謀逆!」
朱元璋沒有開口,依舊面無表情,像是在想著什麼。
太子朱標看向李景隆,給予肯定:
「九江,此事做得雖然不合規矩,
但天理人情不必細訴,
對於此等逆賊,乾脆利索地殺了反倒是便宜了。」
這麼一說,朱元璋淡淡瞥了自己兒子一眼,
知道這是他在為京軍開脫,便輕笑一聲:
「一碼事歸一碼事,陳志澤官逼民反,自有朝堂法度懲處。
而你們為軍伍中人,當街殺朝堂命官,同樣有法度懲處。」
而後他看向朱標,吩咐道:
「太子,著令三司聯合查辦此案,幕後一應真兇一個都不能跑,
那陳志澤等人若是意圖謀反,
該殺殺該判判,到時將結果傳閱天下。
死在事端中的百姓要妥善處置,不得寒了人心。」
「是,兒臣遵命。」
太子朱標站在身旁,微微拱手。
朱元璋點了點頭,轉而看向李景隆與陸雲逸,冷哼一聲:
「私設公堂,你們倒是好大的膽子,停職查辦,罰俸一年。
事情未有結果之前,不得離京,不得掌兵!」
此話一出,下首的二人微微拱手,齊聲道「是」,心裡鬆了口氣,
此舉無異於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接著,李景隆臉上凝重起來,朝著朱元璋拱了拱手:
「陛下,經過這場戰事,
臣才知道當年父親與陛下當年行軍打仗多麼辛苦,
以往臣一直不懂,不就是坐在軍帳中發號施令嘛,能費多大勁。
現在臣懂了,行軍打仗操勞至極,您與父親都太辛苦了。」
不知為何,在他說了此話後,武英殿的氣氛突兀變得柔和起來。
朱元璋嘴角隱隱有著笑意,頗有意味地瞥了一眼太子:
「當年太子也是這般想的。
認為朕每日坐在御書房裡好生快活,可當他開始處理朝政之後,也是叫苦不迭。
你們這些孩子都是這樣,
父輩走過的路不重新走一遍,不知道辛苦啊。」
朱元璋看向一旁的陸雲逸,有些意味深長地打量著他,道:
「倒是你,年紀輕輕吃得了苦,心智也成熟,這是你父親教的?」
陸雲逸心神凜然,微微躬身:
「回稟陛下,父親乃洪武三年舉人,行事古板沉迷書籍。
微臣耳濡目染之下,學到了幾分。」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一旁的大太監有些怪異地看著陸雲逸。
在他印象中,京中的年輕人除了曹國公之外,
對於陛下都顯得誠惶誠恐,拘束無比。
眼前這來自邊疆的將軍,倒是大大方方。
他微微側頭,見皇帝臉頰上的皺紋舒展,心中大定,便知陛下此刻心情極好。
朱元璋微不可察地點了點頭:
「你父親能以舉人之身到關外傳學,儘是如此,就比這天下不知多少讀書人要好啊。」
陸雲逸恭敬回答:
「啟稟陛下,自麓川一戰後,微臣算是懂得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對待邊民,一味地懷柔又或刀兵鎮壓都不可取。
而是要讓他們通讀經書,讀書識字,明白道理,
知道大明乃天下中央王朝,讓他們從見識上認同大明。」
此言一出,太子朱標有些詫異地看了眼陸雲逸,旋即露出笑容:
「此言極好,如今邊鎮百姓對於大明略顯懵懂,
甚至有一些山村到現在還不知外面改朝換代。
想要讓他們歸心,難如登天,
最好的辦法就是傳播王化,教化萬民,
你能看到這一點,極好!」
朱元璋也有些欣慰,問道:
「你父走科舉,行教化之道,為何你反而從軍了?」
陸雲逸陡然變得尷尬起來,不自在地撓了撓頭,支支吾吾開口:
「回稟陛下,微臣也只是能說一說大話,
若是讓微臣去學那四書五經,也是一竅不通。
在慶州時,父親就對微臣的字頗有爭議,動輒打罵,
後來大概父親也覺得微臣無藥可救,便從軍了。」
「嚴於律人,寬以待己,你倒是實誠。」朱元璋嘴角露出些許笑容。
這時,大將軍藍玉笑了起來,沉聲開口:
「陛下,您這句話可就說錯了,這小子只是不讀四書五經,
但整日鑽研兵書,於行軍打仗一途天賦異稟。
臣覺得,陛下行武帝之事,威服四方,
而此子,亦有冠軍侯之風,行軍打仗從無敗績。」
「哈哈哈哈。」
朱元璋不知為何大笑起來:
「藍玉啊,今個在場的都沒有外人,說一說也就罷了,出去了就不要說了。
把朕說成武帝,朝野上下又要說朕窮兵黷武了。」
藍玉卻毫不在意,繼續開口:
「陛下,那些書生懂什麼家國天下,
天天拿著聖人書說事,殊不知,
聖人書是拿給人看的,拿來辦事百無一用,
這次岳州之事,若是不乾脆利索的殺人殺了,安定民心,
還指不定要生出什麼亂子。」
朱元璋的眸光在藍玉以及陸雲逸身上來回掃動,輕笑一聲:
「行了,事情辦了也就辦了,不要聲張了。」
「是」
藍玉拱了拱手。
李景隆與陸雲逸長長地舒了口氣,對視一眼,都能看到雙方眼中的放鬆。
朱元璋坐直身體,神情也有幾分鄭重,問道:
「甘薯的發現,你居功至偉,說說你是如何發現的。」
陸雲逸笑意收斂,轉而變得嚴肅。
他在心中組織好語言,沉聲開口:
「啟稟陛下,對於農事微臣了解甚慰,只能淺談一二。」
「說。」
洪武皇帝擺了擺手,不遠處的兩位小太監提筆記錄。
等到他們準備完全,陸雲逸沉聲開口:
「啟稟陛下,甘薯的發現只是一個巧合。
那時甘薯被認為稀罕物件,只有麓川軍中將領能夠食用,
臣便想著,麓川人吃得,我也吃的。
臣又偶然發現,甘薯只需要放在水旁,
憑藉自身就能發芽,而且嫩芽長得極快。
後來,臣覺得此等新奇物件需要鑽研一二,
就找來了軍中擅長農事的軍卒看看,
這一看便發現了甘薯的端倪,才有了之後的事。」
洪武皇帝朱元璋點了點頭:
「麓川人將甘薯種在了水裡?」
「回稟陛下,正是。
也正因為如此,甘薯才成了稀罕物。
在水裡種植的甘薯個頭不大,一株中也就只有那麼一兩個大的能夠食用。」
朱元璋嘴角出現一絲譏諷:
「麓川人還真是抱著金山要飯啊。
此事你於國有功,甘薯鑽研已經有了些成效,
高福生可是在奏疏中誇你有農學天賦,對於推廣種植,你有什麼打算?」
陸雲逸面露異色,想了想沉聲開口:
「啟稟陛下,大明地大物博,土壤、氣候差異較大。
甘薯或許不著急全面鋪開,可以在一地試種,
找出甘薯喜歡的土壤、肥力、降水、氣溫等,
另外還覺得,
甘薯對於大明朝來說是新物件,而通常的作物都有一些疾病,
稻穀、水田皆有,但已經被歷朝歷代的農學者解決,
而甘薯則還沒有找到其疾病,
若是貿然鋪開,可能會因為當地的一些作物,而使甘薯染病,
到時導致歉收、絕收,那就得不償失。
至於如何種植還請陛下恕罪,臣對於種地一竅不通。」
「嗯,你的提議朕知道了,朕會命農政院的人操持此事。
到時候甘薯的試種地點中,會加上新城衛,
那裡山地、平原、水田旱田都有。
旁人不知甘薯有多貴重,你知道,交給你來種,朕放心。」
陸雲逸面露古怪,原來是在這等著他呢。
不過,就算是朝廷不下命令,
他也要在新城衛種,這一次來,他可是帶了好多種子。
深吸了一口氣,陸雲逸微微躬身,沉聲開口:
「多謝陛下信任,臣定不辱使命,將甘薯種植成功。」
「嗯,沐英再有十幾日也到京城了。
等他到之後,此行麓川戰事的敘功再行開始,你也不用著急。
犯錯歸犯錯,立功歸立功,一碼歸一碼。」
說話間,朱元璋掃向李景隆,示意他放寬心。
「多謝陛下。」二人齊齊躬身。
「藍玉。」
「臣在。」
朱元璋聲音沉重,叮囑道:
「此番回來的京軍不少,都督府要好生照料,好吃好喝伺候著,
軍卒打了勝仗,不能虧待了他們。」
「是,還請陛下放心,臣定然安排妥當。」
朱元璋揮了揮手:
「九江留下,你們退下吧。」
「是!」
藍玉與陸雲逸拱了拱手,
留下李景隆呆愣在原地,求救一般地看向二人。
藍玉沒理他,
陸雲逸則給了他一個自求多福的眼神,表示自己沒辦法。
(本章完)
進入武英殿,撲面而來的涼爽幾乎讓陸雲逸屏住了呼吸,
略顯矇矓的眼睛也在這一刻變得明亮。
他現在身上還穿著甲冑,風塵僕僕的模樣像是剛從戰場上下來。
他又努力吸了兩口氣,希望將胸中的火熱噴吐而出。
很快,他就發現,
當他的鞋子踩到武英殿那略顯華貴的地毯上時,出現了一個漆黑的腳印。
這讓陸雲逸的腳步略顯停頓,
可很快,他臉色又變得怪異,
因為在他前方,同樣有著一個泥土造成的腳印,
步子很大,腳也很大,應該有個四十五碼。
陸雲逸馬上意識到了,先前大將軍曾說,
皇帝每日都要去皇城中的試驗田,這應該是皇帝的腳印。
見他步伐停頓,一旁迎接的大太監頃刻之間就懂了他的顧慮。
上前兩步,低聲道:「陸將軍,無妨,走便是。」
陸雲逸聽後,有些詫異地看了他一眼。
大太監長得白胖,皮膚緊緻,四十多歲,臉上笑容和煦。
陸雲逸點了點頭,心中閃過瞭然。
太監是宮中皇帝的化身,眼前這太監這般和煦,便意味著今上對他沒有那麼多的敵意。
或許,這還是一種示好。
思緒之際,三人已經進入武英殿,
這裡沒有奉天殿的氣勢宏偉,反倒像是一個書房。
在上首,寬大的御案傲然屹立。
「臣藍玉,拜見陛下、太子殿下。」藍玉躬身一拜。
一旁的李景隆亦是如此,陸雲逸也連連跟著參拜。
上首的陛下以及太子都沒有說話,顯得氣氛有些沉悶。
陸雲逸保持姿勢不動,靜靜盯著前方香爐的三腳,
打量著其上的雲紋以及龍紋,覺得精細極了。
或許,再過個千百年,這就是難得的文物。
就在他思緒之際,上首傳來了一個蒼老的聲音,中氣十足:
「起來吧。」
直到此時,陸雲逸才直起了腰,
看向上首,見到了洪武皇帝的真容。
相比於上一次在奉天殿,這一次要看得更加仔細。
還是安徽大漢長相,圓臉粗脖子,鬍子很長帶著花白,臉上有些老態,但精氣神十足。
更讓人引人注意的是,撲面而來的慘烈氣息。
這讓陸雲逸覺得,自己面前的不是皇帝,而是一個征戰沙場的將軍。
與之相比,身旁的太子殿下就顯得和煦許多。
一身天青色長袍,上面繡著龍紋,
雖然站在一側,但溫文爾雅的模樣更像皇帝。
「九江,聽說你謀反了?」
聲音滾滾而來,帶著威嚴。
李景隆絲毫不懼,有些跳腳,像是被踩到了尾巴的貓:
「陛下,您可莫要聽信歹人讒言,我怎麼可能謀反?再說了」
說到這,他的聲音越來越低,像是有些委屈:
「就算是謀反,我也得有那個膽子才對。」
洪武皇帝皮笑肉不笑,給他補充:
「不僅如此,謀反要在關鍵的地方關鍵的時間。
比如現在的應天,若是在岳州謀反,那可太蠢了,當年的張士誠都沒有這般蠢。」
「是極是極。」李景隆聽後連連點頭,繼續說道:
「陛下,有亂臣賊子意圖謀反,
臣抓緊回來護駕,四天就從岳州跑到了應天!」
「哦?朕怎麼覺得,你不是來京城救駕,反而是惹了禍抓緊跑回家避禍。」
此話一出,一旁的太子朱標啞然失笑,連連搖頭。
李景隆則臉色一僵,最後泄氣一般地點了點頭:
「陛下,有人要害我啊,您得幫我做主啊。」
洪武皇帝冷哼一聲,嘴邊浮現出淡淡的笑容:
「你這孩子,平日裡窩囊地跟個鵪鶉似的,
諒你也沒有膽子當街殺人?殺的還是朝廷命官!」
說到這,洪武皇帝挪動眸子,
看向站在一旁陸雲逸,視線掃動,上下打量一番:
「倒是年輕,膽子也夠大,北地邊民都有如此膽量?」
陸雲逸連忙躬身回答:
「啟稟陛下,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陳志澤當街縱容城防軍殺戮百姓,
臣為大明軍伍,承保家衛國之責。
若無法庇護百姓,保大明平安,這兵當得也太窩囊了一些。」
一旁的李景隆連忙開口:
「陛下,這事是我二人一起合計,實在是沒有別的辦法了,
若是再拖下去,那些力夫的家人也要被砍了。」
太子朱標見他說得義正詞嚴,眼中閃過一絲無奈:
「九江,莫要逞強,以你的膽量萬萬不會如此行事。」
李景隆嘴唇囁嚅,嘟嘟囔囔的不知在說些什麼。
洪武皇帝朱元璋輕哼一聲,看向陸雲逸:
「此案的前因後果是什麼?」
陸雲逸連忙恭聲,從懷中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文書,將其橫放於雙手,
「啟稟陛下,這是此事的前因後果,
微臣已經詳細記錄其中,事無巨細。」
一旁的大太監連忙上前,將文書拿了過來,仔細檢查後呈了上去。
洪武皇帝拿過文書,快速將其打開仔細查看。
漸漸地,他略微勾起的眼角沉了下來!
面相從剛剛的冷峻變得面無表情,花白的鬍子以及眉毛隨風而動,讓他威勢更甚。
預想之中的大怒並沒有出現。
他將文書默默遞到了太子朱標身前,
此舉反而讓武英殿的氣氛凝重的要滴出水來。
太子朱標接過文書,快速翻看!
呼吸略顯急促,眉心狂跳,怒而出聲:
「豈有此理!!!」
「逆賊!都是逆賊!!」
他看向身旁的父親,沉聲開口:
「父皇,那手推車乃是利國利民之物,
卻被他們說成了奇技淫巧,還引動民變,此乃謀逆!」
朱元璋沒有開口,依舊面無表情,像是在想著什麼。
太子朱標看向李景隆,給予肯定:
「九江,此事做得雖然不合規矩,
但天理人情不必細訴,
對於此等逆賊,乾脆利索地殺了反倒是便宜了。」
這麼一說,朱元璋淡淡瞥了自己兒子一眼,
知道這是他在為京軍開脫,便輕笑一聲:
「一碼事歸一碼事,陳志澤官逼民反,自有朝堂法度懲處。
而你們為軍伍中人,當街殺朝堂命官,同樣有法度懲處。」
而後他看向朱標,吩咐道:
「太子,著令三司聯合查辦此案,幕後一應真兇一個都不能跑,
那陳志澤等人若是意圖謀反,
該殺殺該判判,到時將結果傳閱天下。
死在事端中的百姓要妥善處置,不得寒了人心。」
「是,兒臣遵命。」
太子朱標站在身旁,微微拱手。
朱元璋點了點頭,轉而看向李景隆與陸雲逸,冷哼一聲:
「私設公堂,你們倒是好大的膽子,停職查辦,罰俸一年。
事情未有結果之前,不得離京,不得掌兵!」
此話一出,下首的二人微微拱手,齊聲道「是」,心裡鬆了口氣,
此舉無異於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接著,李景隆臉上凝重起來,朝著朱元璋拱了拱手:
「陛下,經過這場戰事,
臣才知道當年父親與陛下當年行軍打仗多麼辛苦,
以往臣一直不懂,不就是坐在軍帳中發號施令嘛,能費多大勁。
現在臣懂了,行軍打仗操勞至極,您與父親都太辛苦了。」
不知為何,在他說了此話後,武英殿的氣氛突兀變得柔和起來。
朱元璋嘴角隱隱有著笑意,頗有意味地瞥了一眼太子:
「當年太子也是這般想的。
認為朕每日坐在御書房裡好生快活,可當他開始處理朝政之後,也是叫苦不迭。
你們這些孩子都是這樣,
父輩走過的路不重新走一遍,不知道辛苦啊。」
朱元璋看向一旁的陸雲逸,有些意味深長地打量著他,道:
「倒是你,年紀輕輕吃得了苦,心智也成熟,這是你父親教的?」
陸雲逸心神凜然,微微躬身:
「回稟陛下,父親乃洪武三年舉人,行事古板沉迷書籍。
微臣耳濡目染之下,學到了幾分。」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一旁的大太監有些怪異地看著陸雲逸。
在他印象中,京中的年輕人除了曹國公之外,
對於陛下都顯得誠惶誠恐,拘束無比。
眼前這來自邊疆的將軍,倒是大大方方。
他微微側頭,見皇帝臉頰上的皺紋舒展,心中大定,便知陛下此刻心情極好。
朱元璋微不可察地點了點頭:
「你父親能以舉人之身到關外傳學,儘是如此,就比這天下不知多少讀書人要好啊。」
陸雲逸恭敬回答:
「啟稟陛下,自麓川一戰後,微臣算是懂得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對待邊民,一味地懷柔又或刀兵鎮壓都不可取。
而是要讓他們通讀經書,讀書識字,明白道理,
知道大明乃天下中央王朝,讓他們從見識上認同大明。」
此言一出,太子朱標有些詫異地看了眼陸雲逸,旋即露出笑容:
「此言極好,如今邊鎮百姓對於大明略顯懵懂,
甚至有一些山村到現在還不知外面改朝換代。
想要讓他們歸心,難如登天,
最好的辦法就是傳播王化,教化萬民,
你能看到這一點,極好!」
朱元璋也有些欣慰,問道:
「你父走科舉,行教化之道,為何你反而從軍了?」
陸雲逸陡然變得尷尬起來,不自在地撓了撓頭,支支吾吾開口:
「回稟陛下,微臣也只是能說一說大話,
若是讓微臣去學那四書五經,也是一竅不通。
在慶州時,父親就對微臣的字頗有爭議,動輒打罵,
後來大概父親也覺得微臣無藥可救,便從軍了。」
「嚴於律人,寬以待己,你倒是實誠。」朱元璋嘴角露出些許笑容。
這時,大將軍藍玉笑了起來,沉聲開口:
「陛下,您這句話可就說錯了,這小子只是不讀四書五經,
但整日鑽研兵書,於行軍打仗一途天賦異稟。
臣覺得,陛下行武帝之事,威服四方,
而此子,亦有冠軍侯之風,行軍打仗從無敗績。」
「哈哈哈哈。」
朱元璋不知為何大笑起來:
「藍玉啊,今個在場的都沒有外人,說一說也就罷了,出去了就不要說了。
把朕說成武帝,朝野上下又要說朕窮兵黷武了。」
藍玉卻毫不在意,繼續開口:
「陛下,那些書生懂什麼家國天下,
天天拿著聖人書說事,殊不知,
聖人書是拿給人看的,拿來辦事百無一用,
這次岳州之事,若是不乾脆利索的殺人殺了,安定民心,
還指不定要生出什麼亂子。」
朱元璋的眸光在藍玉以及陸雲逸身上來回掃動,輕笑一聲:
「行了,事情辦了也就辦了,不要聲張了。」
「是」
藍玉拱了拱手。
李景隆與陸雲逸長長地舒了口氣,對視一眼,都能看到雙方眼中的放鬆。
朱元璋坐直身體,神情也有幾分鄭重,問道:
「甘薯的發現,你居功至偉,說說你是如何發現的。」
陸雲逸笑意收斂,轉而變得嚴肅。
他在心中組織好語言,沉聲開口:
「啟稟陛下,對於農事微臣了解甚慰,只能淺談一二。」
「說。」
洪武皇帝擺了擺手,不遠處的兩位小太監提筆記錄。
等到他們準備完全,陸雲逸沉聲開口:
「啟稟陛下,甘薯的發現只是一個巧合。
那時甘薯被認為稀罕物件,只有麓川軍中將領能夠食用,
臣便想著,麓川人吃得,我也吃的。
臣又偶然發現,甘薯只需要放在水旁,
憑藉自身就能發芽,而且嫩芽長得極快。
後來,臣覺得此等新奇物件需要鑽研一二,
就找來了軍中擅長農事的軍卒看看,
這一看便發現了甘薯的端倪,才有了之後的事。」
洪武皇帝朱元璋點了點頭:
「麓川人將甘薯種在了水裡?」
「回稟陛下,正是。
也正因為如此,甘薯才成了稀罕物。
在水裡種植的甘薯個頭不大,一株中也就只有那麼一兩個大的能夠食用。」
朱元璋嘴角出現一絲譏諷:
「麓川人還真是抱著金山要飯啊。
此事你於國有功,甘薯鑽研已經有了些成效,
高福生可是在奏疏中誇你有農學天賦,對於推廣種植,你有什麼打算?」
陸雲逸面露異色,想了想沉聲開口:
「啟稟陛下,大明地大物博,土壤、氣候差異較大。
甘薯或許不著急全面鋪開,可以在一地試種,
找出甘薯喜歡的土壤、肥力、降水、氣溫等,
另外還覺得,
甘薯對於大明朝來說是新物件,而通常的作物都有一些疾病,
稻穀、水田皆有,但已經被歷朝歷代的農學者解決,
而甘薯則還沒有找到其疾病,
若是貿然鋪開,可能會因為當地的一些作物,而使甘薯染病,
到時導致歉收、絕收,那就得不償失。
至於如何種植還請陛下恕罪,臣對於種地一竅不通。」
「嗯,你的提議朕知道了,朕會命農政院的人操持此事。
到時候甘薯的試種地點中,會加上新城衛,
那裡山地、平原、水田旱田都有。
旁人不知甘薯有多貴重,你知道,交給你來種,朕放心。」
陸雲逸面露古怪,原來是在這等著他呢。
不過,就算是朝廷不下命令,
他也要在新城衛種,這一次來,他可是帶了好多種子。
深吸了一口氣,陸雲逸微微躬身,沉聲開口:
「多謝陛下信任,臣定不辱使命,將甘薯種植成功。」
「嗯,沐英再有十幾日也到京城了。
等他到之後,此行麓川戰事的敘功再行開始,你也不用著急。
犯錯歸犯錯,立功歸立功,一碼歸一碼。」
說話間,朱元璋掃向李景隆,示意他放寬心。
「多謝陛下。」二人齊齊躬身。
「藍玉。」
「臣在。」
朱元璋聲音沉重,叮囑道:
「此番回來的京軍不少,都督府要好生照料,好吃好喝伺候著,
軍卒打了勝仗,不能虧待了他們。」
「是,還請陛下放心,臣定然安排妥當。」
朱元璋揮了揮手:
「九江留下,你們退下吧。」
「是!」
藍玉與陸雲逸拱了拱手,
留下李景隆呆愣在原地,求救一般地看向二人。
藍玉沒理他,
陸雲逸則給了他一個自求多福的眼神,表示自己沒辦法。
(本章完)